登陆注册
80786000000003

第3章 我们为什么会过度社交

人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人际关系,害怕失去那些有本事、有权力、有财富的朋友,同时也只想结交那些有钱或者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功并对自己有用的人。

功利心态:多个朋友多条路

让我们的社交效率变得极为低效的还有根深蒂固的人情文化,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有不少人把人情文化理解为想让孩子上好学校要找关系,想进好单位工作要找关系,买房落户也要找关系,甚至创业和办各种手续都要找关系。“关系”几乎成了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于是社交便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变得功利。

很多人认为人情文化在社交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交流,消除了冷漠,让整个社会都富有人情味。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人情味”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说我们要跟每一个认识的人都搞好关系,也不是做任何事都要找朋友帮忙。你应该明白,人情文化是情感连接,而不该是利益连接,一旦掺进了利益,就变味了。

只想结识成功者

在人情文化的社会中,当一个人习惯了靠关系解决问题时,他就会变得只想结识“成功者”,因为成功者能帮他办成事。也就是说,这个人变成了势利眼。这一特点,被现实中很多人在社交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拜金行为。主张一切向钱看,有钱的极力讨好,没钱的一边去。

第二,趋炎附势。信奉“成王败寇”,崇拜成功者,鄙弃失败者。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所处的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让我们的社交变得比以往更加多元化,这使得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成功者。因此,很多人都希望借成功者的力量帮助自己,最终将自己的社交观演变成只想结识成功者。

我多年的好友,在哈佛大学从事人际学研究的凯利教授说:“这个问题起源于基因繁衍,基因要求每个人本能地去结交强者,远离弱者。因为与强者结盟是最有利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我们可能有小小的选择权,但这种力量微乎其微。”

凯利教授是大家眼中非常典型的成功人士,他在哈佛大学执教20年,是哈佛大学人际学领域的权威,年薪100万美元,每年有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还能报销出国旅游的一切费用。

他的社交名单上所有联系人的年收入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这象征着他的事业在坚定地向上走。凯利说,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就是成为世界上所有大学教授中第一个以冷门研究而为世人所知的人。他不想碌碌无为,而是想做一番大事。作为一个有如此宏伟志向的人,朋友的层次自然也不能低。他认为,只有认识更多的成功者,才能离目标更近一步。因此,他努力结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异常谨慎地经营着人际关系,希望可以充实、壮大自己的朋友圈。为了经营好人际关系,他会在业余时间定期邀请这些人打高尔夫;会每周主动给朋友打电话,询问对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对方不接电话时他就发短信;会在早晚给重要人物各打一次问候电话,十分礼貌而又简短地强调他们的关系十分重要;在这些人面前他从不生气,做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他会精心地设计社交聚会,力求参加聚会的人都对他的款待赞不绝口。

看起来,对长期研究人际学、倡导“社交减负”的凯利来说,自己倒成了一个反面案例,这也是后来令他后悔不已的事情。他说:“我如此费尽心力地投资于高端人脉,是因为在我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需要这些朋友对自己的事业施以援手。也许不会有这一天,但万一呢?人人都有这种心理,我也未能免俗。不过渐渐地,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我的头脑愈加冷静,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一个大坑,这个坑还是我自己挖的。功利的交际不但没有为我创造收益,还让我过着焦虑、烦闷的生活,享受不到社交的乐趣。为了保证社交圈的质量,也为了不分散我宝贵的精力,我开始定期对所有的联系人进行‘断舍离’。”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一直都重视人际关系。网上有很多励志的鸡汤——“你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朋友多了好办事,朋友少了路难走”,等等。人们把这些话奉为“真理”,并且时时刻刻身体力行。对很多人来说,结交成功的朋友是为了活得更好,有成功的朋友就意味着自己也会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希望有强者拉自己一把,让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走得顺畅一些。

所以,强烈的功利心充斥于社交圈中,主导了大部分人的社交观。人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人际关系,害怕失去那些有本事、有权力、有财富的朋友,也只想结交那些有钱或者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功并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人。

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

有这样一句众人皆知的话:“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也就是说,你对待别人是功利的,别人也会功利地对待你。凯利教授“精英爬虫”的大名一度成了他圈内朋友的谈资。虽然他拥有诸多成功的朋友,但这既没有让他迅速提高自己在学术圈和成功者阶层的名气,也未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他的外号却广为传播。有人在校内论坛写文章形容他说:

凯利沿着下水管往上攀爬,还以为这是一根金拐杖!

凯利是哈佛大学最出名的势利眼,连对学生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家庭没有实力,他就不会当你的导师。

当人们都察觉到凯利在社交中强烈的功利心时,他就变得不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了,这令他的学术研究也受到了影响。最终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解散了高尔夫聚会,也不再给大多数联系人打电话请安。

有人说,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切事物发展、运作的基础。对于这句话,主要看你怎样去理解和运用。在未来,人们仍然会普遍地将社交视为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在社交中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度”是有限的,人的大脑不能同时处理太多的信息。精力分散就意味着社交关系中的每一段关系都不会特别牢固。而如果再从相互利用的角度去开发自己的人际关系,那么你的社交圈将会异常的脆弱,经不起丝毫风吹雨打。

越是功利的社交越低效

为了消除无效社交,我建议你现在便着手为自己确立“反功利”的交友原则。

第一,只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二,考察各自的价值观,必须认同对方做人和做事的原则,远离有巨大道德污点的人;

第三,最好达到心灵层面的契合,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而非纠结于利益的交换。

有个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在无限扩张的社交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已经扭曲了,误解了社交的内涵。他们振振有词地说:“交朋友本身就是功利的,只有傻瓜才会花大把时间做沟通心灵这种没什么产出的买卖!”看,不少人把交友当作“买卖”,将社交视为捞取利益的途径,他们对于内在的、非功利的沟通不感兴趣。

所以,在工作中你总能看到这些拿着通讯录四处记电话、发名片的“很会来事”的人,他们是巴结上司的高手,是办公室里的活宝,也是城府极深的投机客。也许他们的工作能力一般,做事也不踏实,但他们在经营人际关系上却做得非常成功,真正贯彻了“朋友多了好办事”的功利社交观。这些人结交任何朋友的目的都是利益,一旦没有了利益,他们会立刻将对方抛弃。

我建议大家别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因为与功利为伍,你将永远孤独。

害怕孤独:我不想成为不合群的人

社交效能低下的另一个根源是人们对社交的误解,这导致了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得不努力融入群体,否则就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站在群体的角度,人们总是对“不合群”的那个人产生抵触,这种群体性的意识,加剧了每个人对于社交的错误认识。

你怎样定义“不合群”

小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平时不爱出门,话也少,周末总是宅在宿舍里看书。他的室友们则性格外向,周末经常去KTV(唱吧)唱歌,或者去球场打球。一开始,室友们每次都会叫小郑:“要不要一起去啊?”但在小郑婉拒了几次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淡了,小郑成了游离于这个小集体之外的人。大家觉得小郑不合群,便不怎么愿意和他一起玩,看他也越来越不顺眼。小郑为了搞好关系,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跟着室友们去唱歌,去打球,这才重新回到了这个小集体中。

然而,小郑从自己的妥协中得到了什么呢?他获得了几位室友的友情,付出的却是原本用来学习、进步的时间。

在社会性方面,人类和猴子具有高度重合的社交特点。当一只猴王衰老时,就会有一只年轻的猴子向它发起挑战。两只猴子进行激烈的争斗,结果往往是老猴王落败,然后猴群就会逼迫老猴王离开群体。面对驱逐,老猴王宁愿选择受辱,也不离开群体,因为离开群体就意味着死亡。

人类也是如此,合群意味着被集体接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合群就代表被集体孤立,这样不但未来的发展空间小,而且还有可能被看成异类。这是大多数人对“合群”和“不合群”的理解。但是你呢?你是愿意像小郑一样选择妥协,还是愿意唤醒自己的自由意志,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拥有一种最优的社交策略呢?

通过研究各行各业的顶级成功者,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特殊的东西,其中便包括社交策略。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曾是让东南亚国家望而生畏的量子基金的合伙人,在金融业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在他的朋友们看来,罗杰斯就是一个很不合群的人,大部分时间他都独来独往,沉默寡言。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他总是遵循自己的原则对朋友进行精挑细选,所以能进入他圈子的人极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合群的社交未必是有益的,不合群的社交未必是有害的。一味地追求社会认同,也许能让你在社交中收获到更多的满足感,但是通过放弃自己的个性来迎合这个社会,一定会让你失去更多。

改变对于群体的认知

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在《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一书中,分析了合群的人与不合群的人的命运。在兰德看来,人在这个不可逃离的喧嚣、混乱的世界中,对于自身的认知和建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要比在交际中变得游刃有余更为重要。在了解别人和让自己变得社会化之前,首先应该充分地了解和定位自己。

改变认知,是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大众化的社交中,人们总是认为一个游离在群体之外、朋友很少的人是孤独的,是不合群的。“不合群”这种现象让人畏惧,所以我们宁愿多交些毫无助益的朋友也不想待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可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我们最需要改变的不是社交状态,而是头脑中的观点。

1.试着开始关注自己,而不是渴求别人的关注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被关注,但是在实际的社交中却发现自己首先需要对别人投以关注,以及放弃一些原则去曲意逢迎,才能有所收获。最终,这种过度社交的方式让自己付出了很多,收获却不大。若你总是在“索取关注”,那么你获得的关注也会是廉价的。所以,要先学会将自己放置生活的中心,认真地经营自己,把“群体认可”放到一个次要的位置上。

2.站在群体之外审视自己,然后重新评价

评价自己时别急着参考群体的意见,因为群体对个体的评价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从众性;其二,压制个性。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群体的评价往往是不客观的,它要求你时刻保持服从,从不考虑你的想法。当群体评价左右你的思想时,你除了放弃个性迎合众人,好像别无他法。

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程度,决定着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能否释放自我价值。你的“自我定位”越清晰,认知越理性,你就越懂得与群体保持适当距离的重要性,并始终珍惜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社交不应该是浮躁的,而应该是沉静的;不应该是功利的,而应该是淡定的;不应该是冲动的,而应该是理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群体之间维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我凭什么在这个世界立足?(资本)

我用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独特性)

我如何与合适的人建立优质关系?(方法论)

这三个问题代表了三个方面,是我们对自己深层次的剖析,是抽丝剥茧、优化重组的过程。这么做不是为了“提出问题”,而是解决已存在很久并对我们造成阻碍的问题。充分认清了自我之后,“是否合群”就不再是制订社交策略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3.不要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要严格依照自己的“价值需求”开展社交

为了减少别人的情绪、态度和印象对自己的影响,最好的选择是将自己的“价值需求”放到社交生活的中心位置,让所有的社交活动都围绕着它展开:

我需要从社交中得到什么?(我的目标)

我能在社交中提供什么?(我的价值)

哪些人能满足上述两条的要求?(我的定位)

安·兰德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个缺乏和不善于凸显自我价值的人,在社交中是非常失败的,就算他无比努力,甚至变成这个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他仍然有可能成为一个不为朋友和圈子所接受的人。相反,一个不怎么合群的人,如果他能够散发出自我价值,哪怕他有着全世界最严苛的交友标准,生活中他也不会缺乏重量级的朋友。”

合群与否是相对的,当你变得足够优秀时,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以你为中心的圈子;相反,如果你并不优秀,那么你为了融入某些圈子而做出的讨好、迎合,并不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依赖心理:我需要有人替我做决定

为什么极简和高效能的社交实现起来如此之难?因为构成人类群体性心理的基础就是两个字:依赖。凯利教授认为,最坏的情况不是我们在社交中过于依赖某种关系,而是将之视作理所当然,意识不到症结所在。就像你觉得屋里很暖和,却不知道柴火快要烧尽了。这个道理放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的,依赖朋友看似很安全,其实是对友情的透支。

他说:“有些人觉得让朋友帮助他们是非常自然的事,是朋友应尽的义务,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不用说‘谢谢’,也不用关注朋友的感受。大小问题都交由朋友解决,没有朋友他们简直不能活。尽管朋友做得很好,但是这种社交是无效的,因为他们的‘自我’没有了,他们在社交中完全把自主权交给了朋友。”

如果你心安理得地依靠朋友,不以为耻,更没有什么不安的心态,那么你对于朋友的要求便容易变本加厉,不能容忍他们犯一点儿错,甚至他们稍有松懈你就觉得他们“对不起你”。与此同时,你在社交中也得不到多少安全感:“没有了朋友,我怎么解决问题呢?”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依赖群体才能生存,他们拼命地参加聚会,结交各种朋友,目的只是巩固可供依赖的群体土壤,将自己彻底变成一种寄生于友情的生物。

别再一厢情愿地依赖别人

忠告:当你向朋友求助时,做好被视为“毫无价值”的准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为了经营好关系可能付出了自己全部的资源,包括热情、精力和期待等,你认为对方也会对你付出同等价值的资源。但在对方看来,你的付出是一文不值的,因为他并不需要。现实中有很多人抱怨:“朋友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松开了手!辜负了我们的友情!”请别惊讶,因为他并未将你视为朋友,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因此,你在友情上的努力是无效的。

人和人的“需要”是相互的

忠告:在以需求为前提进行社交时,先评估一下自己是否具备满足对方需要的能力。

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来思考一下:“我能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10个朋友做些什么?”假如朋友需要你,你能为他们付出什么以及付出多少?有多少人可以自信地说出“我的付出一定对得起朋友对我的付出”?一般来说,在人际交往中,你想让对方回馈你什么,就要先想好能为对方付出什么。尤为重要的是,你是否同时具有善于付出和取信于人的本领。

当然,在做这种思考的时候容易陷入功利的误区。

2018年,我在深圳见到了一个做销售工作的人,他的朋友特别多,但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管是他帮助了别人还是别人帮助了他,他都要在自己的一个本子上记下一笔。他帮了别人,就会记得有机会便找回来;别人帮了他,他也会找机会再还回去。把社交当作了人情买卖,这便是功利心的体现。当我问他有多少“真正的朋友”时,他便忧虑起来,因为他想不出哪怕一个人的名字。

1.改正自己的衡量标准

对朋友错误的衡量标准是:当别人找你帮忙时,你第一时间的想法不是怎样助他一臂之力,而是思考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回报你。在这种极度功利的念头的主导下,你的圈子里就只会剩下那些能力强但同样功利的人。当你没有能力回报他们时,他们也会以他们的冷漠作为“回报”。

2.别用交易心去交朋友

“交易心”就是用买股票的思维去社交,买了就盼着涨,不接受下跌,只希望赢利。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一个人看待朋友的标准便只剩下“是否值钱”了,无法产生回报的朋友就不想去结交。秉持这种心态去社交,就不易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抛弃交易心,才能看到社交的本质。如果始终持有交易的态度,那么在面对一些能力很强、地位很高,为你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的人时,你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你有可能还不上这些人情。对这种情况,我的看法是,人的事业发达于功利心,也会衰落于功利心。一个人靠与朋友的交易起家,他也会因失去朋友的信任而走向失败。总是和朋友做交易,你早晚会失去这些朋友。

缺乏存在感:我需要更多的人肯定我

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不自信才希望多交朋友,即便效率很低也喜欢不断地尝试,因为这样能让他们感觉到微弱的存在感。他们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认可,甚至把结交朋友当作生活的唯一重心,当别人在某件事上称赞他们时,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反之,如果结交朋友失败,他们就会极为沮丧。

有位北漂女孩小周给我打来电话说,她不久前想要参加老公朋友圈的聚会,求老公带她出席,但是遭到了拒绝,为此她和老公大吵了一架,两人冷战了好几天。

我说:“这个气生得很奇怪,那是你老公朋友圈的聚会,为什么你非要参加呢?他拒绝你是合理的。”

小周不同意:“不对,这只能说明我在他心中没有位置。结婚两年多来,我辞掉工作做了全职太太,圈子越来越小,连能打电话、聊微信的朋友都没有。而他从来不会主动和别人分享我们家庭的幸福,也不在朋友圈发照片。我多次想让他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带我去见识见识,扩大一下交际圈,但是每次他都拒绝。是我让他丢脸了,还是他不爱我了呢?”不只小周,许多女性都会这样想,但是这种想法正确吗?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为了证明自己不那么差劲,我们通常会做一些徒劳无功的社交行为。人基于社会性而对“存在感”的需求,会让我们觉得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或者周边人的一些正面评价,自己做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小周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所以对存在感更为敏感,她开始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寻找新朋友,和陌生人聊天,通讯录里也多了很多陌生的号码,但这样做显然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

因此,我对她说:“首先你要明白,就是别企图从手机上找到从你丈夫那里未得到的东西,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做这种事;其次你要想清楚几个问题: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你在家庭和夫妻双方的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着哪些责任?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它并不需要通过社交来体现,社交也只是它的工具而已。”

越争取存在感,越得不到存在感

像小周这样越是想在自己的圈子中争取存在感的人,越是得不到有意义的存在感。这种只追求存在感的社交让她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以致丈夫开始轻视她,朋友也不重视她。但这是一种内在的问题,并不是外部环境在有意排斥她。

在回复小周的邮件中,我还希望她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即:“我们需要靠社交来证明自己吗?”答案是不需要。存在感是我们试图被其他人注意而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在精神层面的满足,但并不是只有社交才能体现我们的存在感。

现实中如何才能被人注意呢?结合小周的经历可以发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她这样拼命结交别人,讨好身边的人;另一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大部分人由于虚荣心作祟或出于生活、工作的需要而选择了前者,他们迫切寻求外界的认可,迫切希望得到与自己实力不匹配的表扬。但这样拼命结交别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为什么呢?

第一,没有与目标匹配的实力。

我在20年的研究中验证了一个道理:只有那些真正拥有实力的人才能获得众人的尊重。这是一条在社交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存在感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人和人因某种特质而相互吸引的结果。这种吸引力会长久地作用于人际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假如你的实力与社交目标差距过大,那么你所有进行积极社交的行为,都会变成哗众取宠,赢得的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像是一栋没有地基的房子,随时都会化为乌有。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下属想引起上司的注意,男生想引起女生的注意,业务员想引起客户的注意,朋友之间也想加强关系,这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获得长久的存在感和他人的认可依靠的不是主动献媚,而是自己的内在吸引力。

第二,不清楚自己的价值。

你的价值是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为了提升自己的优势,你又做了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擅长解决心理问题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那么你在自己的社交圈中表现出这一点了吗?你有没有在有限的社交时间内为别人解决过实际的问题?如果有并收到了积极的反馈,那么这就是你在社交中的价值。

对于高级人才来说,展现更高层面的价值也尤为重要。只要你有能力、有价值、有威望,能为各种人带来益处,提高他们的价值,那么不用你寻求认可,他们也会主动围在你身边。这时,你所开展的才是高效能的社交。

另外,审视并改正缺点也很重要。只有当你真正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你才会发现过往的自己简直弱爆了。有句话说:“一个人在卫生间时才能真正地认清自己。”我们都需要一种类似的环境,启动自我审视的机制,矫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然后朝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提升“价值指数”,这是一种非常棒的感觉。

记住这句话:决定存在感的从来都不是你的社交行为,而是你的内在能力。

开始触摸真实的自我

为了让自己能够在社交中自立,不再发生一些幼稚的行为,我们需要触摸真实的自我。在追求群体存在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忽略自我的本性,情绪受到他人态度的左右,交际顺利时心情愉悦,遭到冷遇时则垂头丧气,这是急功近利与虚荣的心态导致的。许多人在年轻时太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真实的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表现在:

(1)把自己的本性压抑在最深处,为了迎合他人而强颜欢笑;

(2)丝毫不关注自我,只关注他人的感受;最在意的是对方能否接受自己,而不是自己是否满意;

(3)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觉得只要能交到朋友就好。

在25岁之前,我以为这种“积极而仰视”的社交策略行得通,可最后发现根本就行不通。比如上中学时,我会把零食分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位同学,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和玩游戏;大学时,我为了引起社团领导者的注意而做出违心的事情。可就算我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收获了几分可怜巴巴的存在感,那又怎么样呢?到了晚上独处时才发现,我还是没有朋友。

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我有幸从一些优秀人物那里学到了“向内看”的能力:别太关心其他人怎么看你,先找到你自己。通过长期的体验和积累我最终认识到,保持“真实的自我”是人际交往中非常宝贵的品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别人(群体)的需求而忽视对自我的关注。

现在,你可以问自己一些重要的问题:

(1)你的目的是迎合他人,还是彰显自己的价值?

(2)你这样做是否真的快乐?

(3)你确定此刻的自己表现出了内心真实的自我吗?

在给小周的回信中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喜欢就说出你的态度,不喜欢就彻底告别。假如你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违心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么即便是融入了一个很大的圈子,获得的存在感也是卑微的。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应该由你来掌控。做到这一点后再考虑如何交朋友的问题。”

关于存在感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当你用尽力气追求存在感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别人面前失去了存在感。越渴求回报,往往就越没有回报。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中的存在感从来不是争取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品性、实力、气场等特质吸引来的,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短期的投机和突击得到的。

你拥有了饱满的内心,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行事准则和在社交上的价值。这时即使你不做什么,存在感也是极强的。如果一个人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积极向上的目标,平时没事的时候就玩玩手机,看看美剧,那么无论他的态度多么卑微,对待朋友的态度多么热忱,他在别人的眼中也不会有多少存在感。因此,要想在社交中站稳脚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价值,就不能刻意地追求存在感,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纠正“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名词:我想吸引别人的关注,一定要主动关注他,否则他不会关注我。出于对存在感不断加强的需求,想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人们就会有更加积极主动的社交行为,以让朋友更多地关注自己。通俗地说,你想要什么,就会倾向于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对内心的需求进行补偿。

过去几年,北京的章女士的行为表现完全符合这一心理。她报名参加了四五家社交俱乐部,渴望扩大社交面,向别人展示价值。她不但在维持和朋友的关系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还希望用不同的方式交到更多和更好的朋友,以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由补偿心理产生的过度社交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是十分普遍的,人们越是想得到社会的关注,求得发展机会,就越离不开朋友;越离不开朋友,社交就越会趋于失控,走上过度社交和无效社交的“不归路”。最终,既收获不到宝贵的友情,也体验不到社交的乐趣。

章女士现在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渴望从交际中体会到与朋友互动的快乐,从朋友圈的互动和别人的肯定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但是这么做似乎并不成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应该怎么办呢?”说这句话时,她的关注点仍然是对外的,而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经过沟通,我向她提了建议:从此刻起,不要再奢求从外界的认可中发现自我的价值,而是应该屏蔽“环境音”,进行一次客观且真实的自我审视。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现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我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

我是否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我离开朋友圈难道就活不好吗?

我能否下定决心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比如,一个人在家待一天,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

我将这些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章女士。她很快回复说:“已收到,我会认真对待。”她需要自己做一次回答,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答案必须是唯一且肯定的,不能犹豫不决,也不能刻意忽略。我建议她每天上午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一次问答,体验自我的存在。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就有寻求群体认可的特性,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但过分的强化与扩张的补偿心理很容易让我们在社交中失去最基本的独立性,使意志被群体掌控。所以,我们只有勇敢地战胜和控制补偿心理,才能冷静地与自己的社交关系保持恰当的距离。

愧疚心理: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邀请

有人会在接到社交邀请时说:“朋友这么看得起我,我怎么好意思拒绝呢?”当有人向你发出社交邀请时,你也是这么想的吗?就算手头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你也会接受邀请,迎合朋友的心意吗?

我们几乎每周会收到社交邀请,对我们来说,拒绝这种邀请是比较困难的,贸然拒绝更会产生愧疚心理。

谈到这个问题时,凯利解释说:“我们为什么不好意思拒绝毫无意义的社交邀请?因为这关乎面子问题,拒绝别人会让自己没面子。更何况聚会本身就是对双方友情的考验——你是我们的人吗?如果是,你就来;如果不是,你就拒绝!这种无形的压力可以说服任何人接受邀请,然后丢下真正重要的事情,横跨大半个城市过去喝几个小时的闷酒,说一堆没有营养的话。”

我从凯利的话中得到了灵感,并将处于上述他说的这种状态的人称为“社交爬虫”。在无效社交的路上,人们一直在缓慢而不停歇地爬行,十分努力却进展甚微。可能你努力许久才迈过的坎儿,那些高效能人士两步就迈过去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全球普及,社交文化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当年,我的研究小组向全球排名前20位的大学发放了3万份邮件问卷,调查和社交聚会有关的问题:“你多久参加一次不情愿的聚会?”这个问卷引发了人们的积极参与,最终收到的回复邮件有28000份之多。问卷结果显示:有26%的受访者每周参加两次以上的社交聚会,还有51%的受访者每周参加一次社交聚会。在所有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在毫无价值的社交上花去了他们1/3的生活开支。

这项调查收集到的是一组十分惊人的数据,大多数人表示应酬不是自愿的,许多社交让人头疼,他们并不喜欢到处参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但他们在那一刻又觉得必须参加,很少有人能做到拒绝无意义的应酬。结果就是,你可能成了一个社交能手,每场聚会都有你,但你的事业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提升,反而浪费了生命中大量的时间。

知识点回顾

找回亲密感,才能摆脱功利。

过度地依赖表情符号和文字交流容易让我们的社交出现“情感失真”的情况。社交沟通时用文字和图画代替语言传递情感的效果是极不理想的,这些东西掩盖了情感,我们看不到人,听不到声音。这让我们所表达的情绪受阻而且失去了正常的人际沟通的亲密感,而亲密感恰恰是非常珍贵的元素。

告别屏幕社交,从线上走进线下。

纯粹的“拇指社交”让人们很难筛选出优质的朋友。在烦琐的日常沟通中,文本消息无法让人从语气中判断对方的态度,也无法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以致双方可能存在隐藏很深的误解,经常自以为了解对方,实则并不清楚双方的真实关系。

别怕不合群,要适应孤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是否合群看得太重了,这种观念使得我们很难对他人说“不”。参加不想参加的社交活动,或者接受了不想接受的请求,这都意味着在向他人低头,违背自己的意愿,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孤独不是通过回避就可以战胜的,孤独要通过正面面对来打败。不要随意放弃自己的个性,而去疯狂地追求社会认同,这也许能让你在社交中收获到更多的满足感,但是放弃自己的个性就意味着要迎合这个社会,最终你失去的会更多。

加强对自我的定位,摆脱依赖。

在与他人社交时,能否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决定着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是否能充分释放自己的价值。我们要让自己从一段群体关系中适当地独立出来,珍惜自己的独特性,不浮躁、不功利、不冲动的心态才是我们追求的社交心态。

正视自己的缺点。

我们应该沉静下来,正视自己的缺点,走出过去的阴影。我们需要启动我们的自我审视机制,若不反思、不改变,我们就无法矫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重新看待“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由来已久,我们总是希望和其他人建立关系,以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人帮助自己,拉自己一把。但这种想法是十分功利的,恰恰违背了人情文化中的“人情”的本质。

这种功利心正在蒙蔽我们的双眼,扭曲了我们结交朋友的初衷。如果社会风气这样发展下去,所有人都以功利的心态进行社交,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冷漠,崇尚成功者,唾弃失败者。所以,必须扼杀这种社会风气。

建立“反功利”的交友原则。

不要抱着功利心与人交友,你们要有相同的价值观、志向以及共同的爱好,才能成为聊得来的朋友。一定要及早认清对方的做人原则,以免在和对方深交之后才认清其真实嘴脸,使自己蒙受损失。

理性而非功利地评估朋友的价值。

理智地评估朋友于你的价值,不要被功利心蒙蔽双眼。你不应该在朋友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思考他有没有能力回报你,朋友之间的友谊不是依靠这种狭隘的“交易”维系的。如果只想与人进行利益交换,那么你的朋友圈里最后只会剩下势利眼。若你执着于与人交换利益,对自己有用的人就笑脸相迎,对自己没用的人就一脚踢开,那么,当你没有能力回报其他人,无法跟他们进行利益交换时,你也会受到同样冷漠的对待。

从友情之外寻找安全感。

如果你非常依赖社交中的某种关系的话,你就要十分注意这段关系了。当你把这种依赖看作理所当然时,付出者却不一定这么想。他对你的照顾和包容其实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代价就是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脆弱。不要透支友情,不要过于依赖别人,更不能把这种依赖看作理所应当。

同类推荐
  • 女孩20几岁,一定要懂得的100个人生经验

    女孩20几岁,一定要懂得的100个人生经验

    《女孩20几岁,一定要懂得的100个人生经验》主要讲述了:在漫步青春的同时,我们总是容易忽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但年龄的春天只有一次,在20几岁这个人生的关键期,女孩子需要好好把握,在各个层面完善自己的心智与情感,人生路上难免有风波与坎坷,最重要的是要做真实的自己!
  • 做个有出息的男孩大全集

    做个有出息的男孩大全集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男孩在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前途命运。少年就像是一棵刚刚扎根生长的小树苗,坚韧而青涩,被阳光雨露呵护着,也被狂风暴雨磨砺着。在这一过程中,梦想、信念、勇气、智慧、美德等珍贵的养分源源不断地注入这棵树苗的枝叶和根部,帮助它茁壮成长,促使它形成自己的性格、习惯、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时期度过得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这棵小树苗是生长成笔直坚挺的参天大树,还是沦为矮小的不起眼的脆弱小树。
  • 不做有才华的穷人

    不做有才华的穷人

    本书通过企业家前辈向年轻人讲述一条条人生道理,涉及生命、爱、幸福、处事、交友等等,哲理清晰,内容广泛。通读全书你将会发现,它是一部教育年轻人适应社会的手册,是伴随年轻人成长的心灵读本。书中贯彻了企业管理的智慧,个人成长的方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随身必备的管理秘籍,不可不读的职场指南!管理者可从中得到管理的启示,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质量。
  • 演说的艺术(英文版)

    演说的艺术(英文版)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因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导致无法成功,比如有人承认自己智商不高,有人认为自己情商不够,有人确定自己能力不行,还有人觉得自己运气不佳……但是却很少有人承认自己不会说话,更难以相信自己不成功或实现不了梦想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在公众面前说话”……有美国著名评论家在描述《演说的艺术》一书作者时,这样描述过一番令人震撼的场景:虽然美国大城市有四成多人处于失业状态,需要靠救济生活,可当晚仍有两千多人被一份广告所吸引,涌向宾夕法尼亚饭店。原来,他们是来听一场戴尔·卡耐基作家所做的最现代、最实用的“为人处世技巧”的讲座。这一讲座每个季度都在纽约举办,而且是场场爆满,人数多得数不过来,其中很多人都是商界和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原因在哪里呢?读读这本读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书吧。答案就在眼前。
  • 竞争如此残酷,你怎么脱颖而出

    竞争如此残酷,你怎么脱颖而出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路上的时代,一个眨眼就可能一败涂地的时代。如果空想多于实干,注定永远失败。这是一个急需年轻人活力的时代,一个机会只对强者开放的时代。从来就没有什么怀才不遇,敢闯,哪里都有你的江湖!所有年轻人应该学习的课,是认识自己的一无所知。掌握的知识越多,才能意识到自己知道的东西有多贫乏。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想要进步,必须要有值得思考的内容。《竞争如此残酷,你怎么脱颖而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讲了面临困境时政治家们是如何抉择的,社会精英如何认知社会,商界领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
热门推荐
  • 星空show

    星空show

    【七百年前,有十二颗星同时坠落,分散在不同地方。十二颗星正是天上‘星宫’中的十二星使。星使之首ARIES(白羊)用自己仅有的能力使自己在半空中停止了降落。巨大的冲力迫使ARIES喷出口鲜血。血液在空中漂浮,渐渐的从红色变成金色。ARIES十分艰难的画出其他星使的图标,并在图标得下面画了个大型法阵,最后,图标变成十一颗血珠。ARIES的手一挥,十一颗血珠便飞向远方。ARIES看着GEMINI(双子)的血珠分成两颗,放心的变想向上飞去。可是SCORPIO(天蝎)的血珠发生了变故,血珠也分成了两颗,其中一颗向别处飞去。ARIES大惊,正想去查看,可是他的视线开始模糊了他只好强忍这身子向上飞去。。。
  • 冷王虐情:三娶失宠妃

    冷王虐情:三娶失宠妃

    一场车祸,醒来,却是凤冠霞帔,她将要以西凉国公主的身份嫁给东荣国的皇帝。在这里,这个聪慧、美丽的女人遇上了她命中的克星。一朝成妃,一朝失宠。干练女人碰上一代霸主,乾坤色变,明争暗斗,最后到底是她中了他的计,还是他掉入她的陷井?她敢向皇帝撇下一纸休书?!朝堂上下议论纷纷。她敢住进太后的灯芯宫?!帝王惊嘘不已!她敢执帅印,征战沙场?!举国惊呼!她到底还要给他们多少惊讶?
  • 闪婚甜妻:傅爷,乖乖宠

    闪婚甜妻:傅爷,乖乖宠

    装穷任你装,掉马不作死,算我输!初遇傅聿寒没有十分钟,时简就领着两人的红本本,开启幸福的夫妻生活。自家老公,不光学历高,心性还好,尤其是颜值更高!就是穷了点。时简拍案决定,两人一起努力买套二,半年奋斗终于进入总公司。离套二接近的时候,碰到了大老板,还跟她老公长得一模一样。掉马傅聿寒,手持萌宝,步步紧逼,“简简,孩子都大了,你还想跑哪儿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最强极寒仙尊

    最强极寒仙尊

    一名普通的少年,在一次生死历练中,身体内偶然融入了一根寒冰骨。寒冰骨,可冰封一切,化作能量为己用。从此,他凭借寒冰骨,一路逆天修行,横扫各大圣地宗门。
  • 夜幕剑仙

    夜幕剑仙

    苍天泣,黎民苦。妖魔现,乱乾坤。嗜血出,扰天地。大道现,升至仙。
  • 灵主苍穹

    灵主苍穹

    这里是个奇幻的世界,处处充斥着炫丽的魔法,令人惊叹、威力巨大的战技,各种各样奇怪的种族共同占据着这块奇幻的大陆,各种千奇百怪的职业让人眼花缭乱,到底谁才是大陆的主宰?哪个职业才是巅峰王道?种族划分——人类、魔兽、兽人族、矮人族、吸血鬼、翼人族、精灵族等级划分——彩虹七阶:赤、橙、黄、绿、青、蓝、紫(附:吸血鬼等级划分由低到高: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亲王、血皇。翼人族等级划分由低到高:无翼、双翼、四翼、六翼、八翼、十翼、十二翼。)职业设定:武者、召唤师、法师、弓箭手、血修罗、圣祭祀。功法划分:天、地、玄、黄。元系划分:木、火、土、风、水、雷、光、暗、空间基础九系,一些罕见的变异系
  •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故事无数则

    故事无数则

    我这有一些故事,你,愿意带着酒来吗?七罪宗,八恶念?……一切皆为人类,一切,皆为生存。
  • 娘娘要革命:霸上温柔暴君

    娘娘要革命:霸上温柔暴君

    凭什么皇帝老公有三千佳丽,她却只有一群太监,于是当今皇后娘娘随手开了一家妓院,每日见到的帅哥何止三千?每天数钱数到手抽筋,可是那个该死的皇帝,居然抓她回家生儿子,凭什么,某皇后一脚踹过去:“找你的三千佳丽去,别挡老娘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