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639200000002

第2章 政治文化篇

中华民族为什么叫“华夏”?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有的时候,我们也经常称中华民族为“华夏”,那么,华夏的意义有是什么呢?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就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这是我国现今发现的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华夏”。华夏实为中国也。具体是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括我国全部领土,因而又为我国的古称。后世许多典籍中也频频出现“华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明朝的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华夏”在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只限于中原诸侯,这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这个称谓至今也是中国的别称。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民族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朝也由当时的汉民族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我们单从字义上来看,“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则有盛大的意义,它们连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美好的意思。而今的华夏的意义也更为升华了,华,是为“章服之美”也,夏,是为“礼仪之大”也。

中国还有别的名字吗?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小名,那么我们的祖国——中国还有别的叫法和称谓吗?事实上,中国的称谓是有很多种的,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赤县神州,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为华。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省略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中华,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华夏,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禹城·禹迹·禹甸,相传古代洪水滔天,一个叫大禹的人去组织大家治理水灾。据说,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来世代相传下来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字在这里就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相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又记: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以九州的意思还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区等许多名字。

海内,古代的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所有的人都他们的周围都是海,所以在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三皇五帝”到底是谁?

中国的古史传说中一直存在着“三皇五帝”,一直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好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出现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帝”原本指的是天帝并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皇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在孟子的书中也只是提到了“三王五霸”,并没有出现“五帝”。一直到《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此时的五帝还没有具体的名字,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记载,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出具体的实人名字。其实,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段时间里记载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已经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居西边的都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也是同意这种说法的。至于有些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都把他们称为帝,到了最后就有了“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中有“令五帝”的句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认为,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并且认为泰皇是最尊贵的。那么,泰皇究竟是谁?在《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中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是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另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伏羲、神农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得到大众认可的,对于这两位帝各家的说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疑问就是第三位究竟是谁?对于这个人物空缺存在的争议是很大的。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更是多种多样。《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在《礼记·月令》中则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综上所述,我们对各种三皇和五帝加以总结列表。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伏羲、神农、共工(同上);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准确的说,就是以《尚书》标准,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万岁”只能是皇帝的称谓吗?

在电视书籍和影视作品之中,我们常常看到和听到人们称皇帝为万岁,那么“万岁”这个词到底是因何而来的呢?

其实“万岁”这个词义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用来尊称皇帝的,其实只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一种欢呼语。在秦汉之前,欢呼“万岁”是非常普遍的事。比如门客冯援在替孟尝君在薛地烧掉债券,颇得人心,于是那里的人民高呼万岁。一直到了秦汉以后,文武百官在朝见国君的时候,还有在拜恩庆贺,都常常呼喊“万岁”,这种习惯一直被沿袭了下去,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到了后来,臣子们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也为了替皇帝祈福万寿,便称皇帝为万岁,那么“万岁”在后来便成了帝王代称了。不仅因为这个称谓大家都承认,还表达了皇帝也想颐寿万年的心愿。

汉高祖刘邦在上朝的时候,群臣就皆呼万岁了。一种意见认为,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和尊贵,汉武帝曾经想把“万岁”这个称谓据为己有,只成为他的专称。但是人们并不全照他的意志,一到高兴和喜庆的时候还是欢呼“万岁”,禁不了也无可奈何。

到了宋朝,“万岁”可就成了皇帝的独家称谓了,如果有哪个大臣被称为“万岁”,那可就是犯了大忌,必定要受到重罚。

严格的认为“万岁”这个词语正式成为皇帝的代称是在宋朝的时候,如果谁对不是皇帝的人喊了万岁,必然就会惹上杀身之祸。到了明朝以后,规定更加严格,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的时候甚至一些微小隐射也会引来杀身之祸。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他从来没有真正把皇帝放在眼中,但是他也只能用“九千岁”自居。

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黄色?

古代人崇尚黄色,黄色常常被看作是君权的象征。黄色似乎也是皇帝最喜欢的颜色,我们看到的皇袍、皇冠都是黄色的,那么,皇帝为什么会这么喜欢黄色呢?

这首先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土”思想。按中国的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皇帝当然也是百姓的中央,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他们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皇帝的领土自然有别于周边的“四夷”,这样“黄色”通过土就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黄色就成为了一种高贵的颜色,甚至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易》)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在打仗的时候,也会流血,而流出的血是黄色的,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于是,黄色自然而然地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周代以黄钺为天子权力象征,隋代以后,皇帝要穿黄龙袍,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

皇帝为什么那么喜欢数字“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人们一说起皇帝来往往喜欢用“九”这数字去巴结皇帝,所以,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往往都要加一个九字。自然而然的,皇帝“九”听多了,耳濡目染的也开始喜欢“九”了,什么事情也都自愿往九上靠了。

皇帝和数字“九”之间的事可是数不胜数,举一些例子。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个,共81个钉。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叫做“九白之贡”。其余贡品也多以“九”数计算。如康熙十三年规定:每年节科尔沁等旗,共进十二“九”,计羊108只、乳酒108瓶;鄂尔多斯等旗,共进九“九”,计羊81只、乳酒81瓶。过去敕建寺庙,金佛的斤数也以九数铸成,或81斤或72斤;铸佛数量,也以九计,如乾隆四十五年为庆祝皇帝70寿辰,共造佛像2299个“九”,合计为20691尊佛像。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九十九个品种。清代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的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也要有“九九”即81种节目,名为“九九大庆会”。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九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个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九”就这样被充斥在皇帝的生活中,“九”也变成了一个异常尊贵的数字。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篡位?

尧舜禅让的故事,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是在权力欲望都很强大的时代,到底是礼让还是篡位就给我们留有了很大的疑问,尧真的是把王位礼让给舜的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舜的贤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那个时候尧的年岁也是很高了,他为了给后人留有一个好影响,把王位让给有才能的舜也是很合情合理的。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了疑问,有一派学者认为尧舜禅让是孔子编造出来的,因为他的一套理论是要求“以礼以仁治国”,他需要一些实例来佐证,于是他挖出离他已有一千五百年的遥远统治者加以美化和德化,目的就是给今人做出榜样,用这些事例佐证它的思想。在那个时候,文字记载是非常少的,这就造成许多东西可以由人来理解和认为。孔子最出名的就是教授徒弟,他的弟子有三千个,我们假设每一个人都出去说一遍他的话,俗话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他有弟子三千呢,“三人成虎”,何况他又不止三千弟子呢?这样重复下去,这个“禅让之说”就越变越真了,越来越让民众所认同。作为孔子呢?也许是不知道事情的真象,也许是为了他的学说和理论而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他为了宣扬自己的一套以仁礼治天下的理论,必须找出一些合他理论的事例。可能他找遍了史书,只找到尧舜禹这三个传位异姓的例子,当你的想法和找到的证据相吻合的时候,你当然不会去再找证据推翻现在的证据,所以孔子一口咬定他们是让贤,并且将这个理论教授给自己的三千弟子,让自己的三千弟子都按此传播流传下去。这种做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果然在这之后的史书都按孔子的说法写着禅让二字,所以事实的真象可能就这样被掩埋了。到了西晋年间有人盗了魏襄王墓,得了一本没经孔子删定过的史书,这本史书叫做《竹书纪年》,上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昔尧德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也。”这些说法显然推翻了尧舜禅让的说法,所谓禅让的实质立时点明,非让也,夺也。

另一种说法是《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他不喜欢,人民也不喜欢,尧一看儿子这么不得人心,那么心里即使有千万般无奈也只能把王位传给舜。第二种说法就给了贤明的舜另一种面目,《古本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意思就是说,当年舜是个极厉害的人物,是相当有手腕的,很早的时候舜就知道要做好收买人心的工作,所以早早就把民心都拢络了,尧想不传位给他都难,这就是个典型的权力斗争的故事了。连韩非子也说:“舜逼尧,禹逼舜”。

而在正史上则说舜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病死在苍梧,听起来真的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而那个“流放”的版本又是多么凄惨。所以历史的真象到底是怎样的实在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流传一个不同的版本。到底孰真孰假,真的是很难辨别。其实,尧舜禅让是因为原始公社时期人类统治传位法则进化的不完善而造成,那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人们都没有父子相承帝位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这之前从黄帝开始就是把帝位传给儿子的,然后儿子又传儿子,这样黄帝王朝子孙相传共传了七君,这都是有史可查的,所以说禅让是原始社会的特点也是不正确的。自古就是胜者王候败者寇,夺到君位的人立时就成了圣人,是什么真命之主,没有夺成的就是篡位弑君,大逆不道。所以尧舜不过是两个夺位成功的“能人”,比如舜为了掩饰自己为夺位而杀死异母弟弟的恶行,就拚命宣传是这个弟弟不好,先想谋杀于他,还说他自己的亲生父亲都无数次帮弟弟恶毒谋杀自己,所以把目盲年高的父亲一并放逐,却大掩自己的不孝。不过最后这位阴谋夺位的能人的下场却是被与他有杀父(鲧)之仇的禹重新夺回了帝位,并且自此传位子孙,这个黄帝的玄孙终于又恢复了他家自古以来父位子承的古老规则。

通过上述的分析,从种种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尧舜禅让之说不得不让人产生重重的疑问,而且从人类的进化演变应该是越来越文明,而不是越来越野蛮倒退上看,远古能有如此完美的“禅让之说”也是不真实的。

龙山文化是母系氏族的文化吗?

龙山文化是母系氏文化吗?这一直是我们疑惑的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随即在1952年的时候得到了答案。1952年,我国的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一个叫半坡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氏族部落的遗址,经过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发掘,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个部落一直就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半坡氏族。由此可以证实,龙山文化并不是我国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实行共产制并且其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名称,并且有共同崇拜的祖先。由于原始社会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是妇女发明的,她们不仅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有很高的地位,在社会上也是受到尊敬的,在他们的氏族中女性是具有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的。

龙山文化泛存在于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術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可以说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

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校在我国可是由来已久,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学校。那时学校还不是今天的这个名字,它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就被称做“太学”,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一直到了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只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比较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校性质了,而是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可以说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学校发展到了后来就慢慢变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学校。

谁是最早垂帘听政的人?

“垂帘听政”一直是被我们看作后宫当政的一种制度,但是这种先河到底是谁开创的呢?第一个垂帘听政的人又是谁?

“垂帘听政”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如果国王去世,当时继位的皇帝年纪又太小,这个时候就可以由皇帝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当时的规定,朝中官员是不能直接看到和接触皇后的,如果看到皇后那就是犯了大不敬的罪过,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为了既能避免这种尴尬又能辅佐幼子,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这样一来,两全其美,既能听清楚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还不能让大臣官员们看到。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到了唐朝的时候,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经搞过垂帘听政这一套。宋朝也有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宋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北宋时期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历史上最出名的垂帘听政的就是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了,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当时由于载淳年纪尚小,“同道堂”印便落在了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位素有政治权力欲望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她一边拉拢慈安皇太后,一边联合恭亲王奕欣,在咸丰帝死后不久就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载淳则像傀儡一样举行了象征式的登极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尝试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

古代中国是怎么设定行政中心的?

中国古代的首都和行政中心是比较多的,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那么,古人是依照什么来设定行政中心的呢?

《考工记》中对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476年)的城市建设制度有明确的记载。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级而异,城内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这些关于城市规划的原则,一般认为有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据,虽然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规划中尚未充分体现,但对于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发生很大影响。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大都和明清(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上述原则的。

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视城市的选址。《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中国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开封城则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中国古代按规划建造的城市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二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图的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在总体布局上把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这和我们现在人的想法是非常相像的。

兵马俑为什么没有统帅俑?

兵马俑中的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但是奇怪的是这其中并没有统帅俑。对此迷,猜测者纷纷。

有一种观点是,可能是按秦朝的制度,每次出征前必须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还有一种说法,也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

兵马俑是被谁烧的?

发掘兵马俑时,考古惊讶的发现,一、二号俑坑的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俑坑经火焚烧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有的被砸,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这其中完整的很少。那么俑坑的火是到底谁放的呢?

对于这个迷也有很多说法,一种是认为是秦人自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烧祭”。但是,如果真的是出于古代的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没有全部烧掉呢?二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汉锄》、《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三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而造成的。

越王剑为什么不腐?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这把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更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虽然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是剑身丝毫不见锈斑,根本无法想象这把剑已经在地下深藏两千多年,那么,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仿制品的相继出现,人们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化学硫化处理。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撰文认为,这把剑在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用肉眼难以看出。

同类推荐
  • 人类神秘现象大揭秘

    人类神秘现象大揭秘

    本书《人类神秘现象大揭秘》将展现出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更会令读者耳目一新。它描述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和富有意义的神秘现象,在人类、超自然、外星人、宇宙、史前文明、野人、奇人、地理、动植物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奇、新颖而极具想象力的内容,让读者从各个层面更好地了解仍然神秘的人类现象,增加读者探讨、解读神秘现象的兴趣和信心。
  • 种风景的老人

    种风景的老人

    本书分为“爱的花瓣”、“带刺玫瑰”、“梦幻博客”、“亲亲校园”、“情爱画廊”、“人在旅途”、“智慧光盘”七个章节。
  • 学校怎样组织学生试验制作发明(上)

    学校怎样组织学生试验制作发明(上)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证券投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本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包括证券和证券市场概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产品、证券投资价值分析、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及证券市场监管等内容。
  •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张义明主编,内容包括人生理想、人际交往、学习问题,心理情感问题,“三观”教育、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等矛盾困惑等,为大学生进校后,适应新环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帮助,适合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热门推荐
  • 亿万宠婚:帝少的二嫁新娘
  • 宠妻上瘾:首席追妻请付费

    宠妻上瘾:首席追妻请付费

    作为一个天才设计师,林若萱表示养起两个包子没有压力,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却嫌她穷呢?“这是给孩子们买衣服的一千万。”“……”“这是买奶粉的一千万。”“……”“这是……”“够了!”终于她忍无可忍,叉腰怒吼,“顾亦然你丫显摆是不是钱多?”他一愣,然后委屈的用手揪住了她的衣服,“老婆,为夫穷的只剩下钱了……”
  • 奇异奥秘

    奇异奥秘

    从一个小村庄到整个帝国的奇遇历险,美人、地位、权力,都是要靠实力争取的哦……
  • 无聊的无语

    无聊的无语

    一群有着愿望滴古代怜青人,为了知道怎么完成各自的愿望踏上寻找仙女的路和实现愿望的过错
  • 飞扬A

    飞扬A

    低矮陈旧的房屋一片连着一片,绿色的藤蔓缠绕在锈迹斑斑的铁栏上,潮湿的泥土味混合在空气里。橘色的夕阳静静地洒下余晖,横亘在半空的电线交叉着散开,将天空切割成规格不一的形状。偶尔传来走动的声响……
  • 看到你就失控

    看到你就失控

    毕书在回家路上看见了江夏被一堆人围堵,毅然决然出手相救,江夏一脸懵逼:本来我自己可以解决的啊!
  • 演绎爱的王国

    演绎爱的王国

    “是我的终究是我的,不是我的不能强求”,你爱咋的咋的吧,我什么都不要
  • 白羽华战记

    白羽华战记

    如果人生再来一次,把一切罪过抹掉吗?你会怎么做呢?希望还是失望?(PS:封面有版权所有,禁止偷图!)官方读者群:1618451
  • 夫人,请加工资

    夫人,请加工资

    她是阎罗殿老大白芷,令人闻风丧胆的红蝙蝠,却不知这个女人并不是想象中的冷血。她当杀手,纯属闲得无聊!生日将近,一群人合计来个奇葩庆生,竟致使意外穿越。人生地不熟的,为谋生计,当起了奸商。熟料捡来俩便宜哥哥,莫名其妙当起了被众人放在心尖上宠爱的白家四小姐。还真是踩了狗屎,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接二连三认识了这个世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一个个对她死心塌地竟甘愿共侍一妻。为将资源利用彻底,她重操旧业不断扩大商业版图,克扣员工工资,成了不折不扣的一大奸商。“夫人,加点工资吧,我快买不起酒了。”“就是就是,我还想买两件新衣服呢。”“买个屁!喝酒伤身,给本夫人戒了!穿新衣服给谁看?你想勾引哪个狐狸精?”
  • 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

    以奇制胜是广告战略的又一种方式。人们注视广告的环境总是十分复杂,广告并不一定是人们主动关心的内容,所受各方面干扰也很多,很容易分散人们对广告的注意力。这时,广告只有具有新奇性特征,才能将人吸引。从交易的成交价及商品开盘价的数字观察,那正是买卖双方施展技巧进行“武斗”的场地。这点读者们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