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89500000018

第18章 骑楼里的过客 (1)

因为追逐梦想,我们离开故土,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人生。这个地方有着与故乡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但是,总会让人“水土不服”。

深圳,因为是一个移民城市,因此来自全国天涯海角的人们也会存在较大的生活差异;因为没有乡土社会的“宗族”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交集;因为工作认识的人们,带着利益纠葛,平添竞争;因为没有城市核心价值,因此人们总容易迷失……

广州,因为有着悠久深远的“粤文化”,从粤语到粤菜到人际相处都是本土的,因此,对于外来者是天然的屏障。人们很难融入广州的社会,而当地人与外来者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的“防备”与“敌对”……

广州和深圳对于很多人而言,就像一个驿站,只有回忆缺乏深情的地方……

1.陌生他乡皆“过民”

广州对于外地人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一座城市。用易中天的话说,就是感觉会非常“强烈”。你可能会觉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不得要领和格格不入。这座城市,“它的建筑是奇特的,树木是稀罕的,招牌是看不懂的,语言更是莫名其妙的。甚至连风,也和内地不一样:潮乎乎、湿漉漉、热烘烘,吹在身上,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没有熟人带路,亲友接站,便很可能找不到你要去的地方。因为你既不大看得懂地图和站牌,又显然听不明白售票员呼报的站名。也许,你可以拦住一个匆匆行走的广州人问问路,但他多半会回答说“muji”,弄得你目瞪口呆,不明白广州人为什么要用“母鸡”来作回答。即便他为你作答,你也未必听得清楚,弄得明白。”

就算深圳的街道十分现代化,但身在其中仍难免有种不安全感,吊诡的是,造成这种不安全感的居然是街道两旁的树。特别是晚上,娑娑的树影让人提心吊胆,生怕那茂盛的树背面突然蹿出一个蒙面大盗。常理说来,一个如此现代化的城市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宽容”植物的生长,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就是很难打起精神将这些无辜的树“浪漫化”。

究其原因,确实是没有历史故事可供追溯。尤其在走过上海的衡山路、杭州的南山路后,差异是很明显的。

被称为“上海古树名木第一街”的衡山路,两旁种植着460余株浓密的法式梧桐,幽幽静静地散发着一股历史沉香。走在树下,很不自觉就会想起上世纪30年代周旋的一曲“夜上海”,而那些历史名人如过场般轻盈的踩着舞步般划过这月下梧桐街,留下长篇人文轶事。

但是,在深圳,这些“旁白”却很难加注。深圳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所赐予人们的梦想——“淘金梦”。一旦这些具有灵性的生物与金钱、功利联系在一起,总会感觉变了味儿。就像一位在深圳生活了7年的媒体人所说的:“这个城市没有细节,在这儿,你就不太想说‘出去散散步吧’。时间久了,你觉得还是与它很有距离,也没有什么可以回忆。”

相比意大利花了5个世纪才建成米兰大教堂,深圳整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只用了30年,所以,所谓雕梁画栋、所谓耐人寻味、所谓历史积淀、所谓人与城市的完整关系都被忽略了。这种忽略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没有容器用来发酵城市精神。所以,现在,来到深圳、离开深圳的人都会感叹:“这里没有归属感、人际关系太疏离。我们就像候鸟般,短暂停留,还是飞走了。”

总归还会走

在深圳,初次见面的人往往都是用这样一句寒暄对白开场:“你是哪里人啊?”紧接着就是“你是哪一年到深圳的”。在这座城市,别人这么问你,并不需要感觉“地域歧视”,因为,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深圳的1400万人口中,95%以上是特区设立后进入的新移民。如今的“深圳人”包括了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新移民,成为北京之后第二个聚齐了全国56个民族的城市。用《新周刊》里的话说就是深圳的陌生人指数,它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在深圳,外来者也分为两批:“新移民”和“过民”。新移民从归属意义上讲,很难算作是“深圳人”;但从现实意义上讲,又不可不算“深圳人”。因为他们人数是如此之多,队伍是如此之庞大,任何人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当中不乏科技精英、文化名流、艺术天才,以及高新技术人才,他们往往是深圳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经过与深圳的融合,他们往往会“直把他乡做故乡”。然而,被称为“过民”(王增进《深圳的“过民”文化》)的人则不一样。对于他们而言,深圳只是一个大舞台,他们只是在这个舞台上匆忙亮相、混个脸熟、走个过场。他们并不打算把自己的根扎在这里,只想闯荡几年,过把瘾就走。

每年一到春节,就可以看到罗湖火车站、深圳宝安机场浩浩荡荡的回乡大军。当“异乡人”回乡后,深圳就成了冷冷清清的一座“空城”。

郭海鸿在他“剥皮集”的博客中写过2009年深圳春节的景象:

今天,寒潮袭击无冬的深圳,北风呼啸,室外温度少有地降到6度。

这是节前“最后一班岗”,不敢怠慢,按往常一样早起出门赶车上班。昨天尚为拥挤的公交地铁,忽然变得冷清异常,像被放干了水的池塘,车厢空荡荡的。

半城深圳人都回老家去了。往日拥挤堵塞的街道,如今畅通无阻,站台空落,行人渐稀。

过年过年,年年皆相似,今年不寻常。

早在若干时日前,深圳的返乡潮就开始涌动了,那些工厂歇业,提前放假的外来工们,早早就打道回府,避开了春运高峰。

按官方数字,深圳现有1300万人口,其中70%属于“暂住”,也就是流动人口。而户籍人口中,属于深圳本土居民,恐不过百万,也就是说,深圳不是绝大部分人的“老家”,他们的根不在这里。

作为一座移民新城,逢年过节,它的热闹总是来之不易。

如果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深圳呆过的人,一定对过年的景象记忆深刻。那时候,一到过年,要在深圳的街头找家饭馆吃饭,几乎比登天还难——饭馆老板也回老家了。

后来,为了增加年味,有好几年,政府竭力提倡“深圳留你过大年”,通过各级政府,社区组织,工会妇联,层层落实,组织联欢游园,免费吃年夜饭,给企业补贴留深人员过年开销,市区街道各级领导与打工人员拜年等等,各种方法应有尽有,目的无他,就是让“外乡人”留下来,给深圳的春节增添点人气。

就近两年,口号不再是“深圳留你过大年”了,大概变成“深圳送你回家过年”,深情欢送,目的在于,让大家感受深圳的人情味,明年希望你们还来,早点来——在去年的“民工荒”期间,“明年你还来吗”,成为深圳的一个痛。春运期间,市政府组织免费回乡大巴,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到车站送回乡劳务工上车,深情寄语:欢迎你们再回深圳。

今年不同了,似乎“留你过年”跟“还来不”,都很难表达城市的心情——这不仅是深圳,全国各大城市大抵如此。

一个热闹惯了的城市,突然走了半城人,那情形多少有些令人伤怀。

对于出门人来说,今年春节也许都别有一番滋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隐含了太多太多的滋味。

我身边不少五年八年没回家过年的人,今年都早早准备,倾巢归乡。

我父母兄弟,早一周前就回了梅州老家,我妻子的兄弟姐妹,也全回去了,两大家子把家里钥匙交给我们,委托浇花喂鱼。而我同一楼层的其他三户邻居,也破天荒地“集体离深”,回家过年去了,交代我们“看看门”。

都回去了,我就留下来给深圳守岁吧。

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家”这个概念在深圳才特别明显。很多在深圳生活几年的人,都认为深圳只是一个“中转站”,匆匆的来了,最终也会默默地离开。

西祠胡同里一位叫做“双火”的人举了他身边人的例子:我熟悉的一些同事,到深圳打工就是想捞上第一桶金。这不有一位在深圳打拼了4-5年的同事,和我说了声“该回老家结婚了”,就毫无眷恋的踏上北去的列车;一位在深圳做了6年广告业务的40来岁的南京人,对他的朋友语重心长地说,“我该回南京的家了,那是我熟悉的地方。”以上种种例案印证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深圳人口结构现象。而昂贵的住房(租房),较高的生活消费也同样制约着打工者的“安家落户”的信念,一批批像候鸟似的飞来又飞回。

我的生活不关你事

在深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就像一本关于深圳的小说所提的,深圳人认为“我的生活与你无关”,也就是说在深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淡漠、没有交集。

深圳没有这样的传统,原因就像易中天在《读城记》一书里所分析的“深圳这个城市,原本就是自行其是。在建市之初,这个城市做的,都是别的城市不做或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这时,确实这时,确实要有一点‘我的生活与你无关’的意识,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所谓‘不争论’,不但有‘干了再说’的意思,也多少‘各干各的’的意思。事实上在相当一段时间,深圳和内地也确实是‘各干各的’。深圳尝试着市场经济,内地则还在搞计划经济,当然毫不相干。同样,闯进深圳的,差不多也都是些自行其是的人,否则就不会来。因此,他们大多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大容易为别人所左右。况且,他们不畏艰险地闯进深圳,是要寻求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来管别人的闲事。既不想管别人,同时别人也管不了,最后的结论,便是‘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这点与北京、上海不同。北京有“事儿妈”、有“小脚侦察队”,上海有嘴上说着“关侬啥事体”却又爱窥私的市井小民。这是农业社会聚族而居者常有的一种“好奇心”,邻里街坊间会像氏族或乡亲一样互相守望。但是,在深圳,公司里、单位上、同事之间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识、非亲非故,因此,对于别人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兴趣,也造就了一种距离感。

而且,深圳又是一个人员流动性极大的城市。写字楼里,几乎每天都有新面孔,也几乎每天都有人不辞而别。今天还在共事的,明天可能就告别了。不是被老板炒了鱿鱼,就是炒了老板的鱿鱼?人情淡淡,经营感情对深圳人来说有太大的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大家究竟能相处几时,也就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只要相互之间工作上能配合,就是好同事,何必有太多交集呢?

深圳不相信眼泪

深圳从一开始发展,便充满了竞争。深圳有很多机会,但都是靠人不屈不挠的攫取而得的。刚来深圳的人都会听到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来深圳,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将他送来深圳,因为这里是地狱。”

每个闯荡深圳的人都要在出行前做好“北京人在纽约”的那种受苦准备,因为,差不多每个“深圳人”都能讲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在内地是血气方刚、满怀青春梦想和改革激情的天之骄子,兴致勃勃地来到深圳,却惊异地发现他们面前并没有鲜花和红地毯。于是,他们不得不收拾起简单的行囊(那里面装着薄薄的几件衣裳和厚厚的一叠证书),从一个单位跑到另一个单位,从一家公司跑到另一家公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渴了,喝口自来水;饿了,啃块方便面;累了,在街头歇歇脚,看着日新月异的深圳市,意气风发的深圳人,心里顿生无限感慨,也难免一丝惆怅。华灯初上之时,深圳的酒楼饭店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自己却饥肠辘辘气若游丝,即便“男儿有泪不轻弹”,也保不住伤心的泪水涌上心头。亲戚家的客厅或朋友公司的地板是不好意思再睡了,就到公园的草坪上去数星星。那滋味,可不比“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因为并没有什么温暖的怀抱,也没有妈妈的安慰,你得自己去考虑“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因而,内地人认为在深圳打拼的人骨子里都有一股“狼性”,一股“狠劲”。在深圳“英雄不问出处”,所以,人们的出身可能千差万别,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要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和机会。正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在这样的“丛林法则”下,高手博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深圳也只会以“成败论英雄”。人与人之间自然多了些提防与猜忌,而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顾怜。

同类推荐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 学习的艺术:如何学习和学什么

    学习的艺术:如何学习和学什么

    本书的目的旨在帮助以下几种人:结束学校生涯、希望尽快独立进入更高知识领域的青年男女;感到年轻时在学习的艺术方面缺少正确训练、渴望克服这一缺陷的人;在用脑方面接受过良好训练、发现可利用的业余时间很多,并渴望尽可能利用这些时间的成年人;为了过上体面生活、面临职业和生存转型的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句古老而睿智的格言,不过我想再加上一句:“学到老,活到老!”本书将向你介绍当今世界最重要而又最易被忽视的艺术——学习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除了偶尔靠运气获得某些东西之外,其他一切都得依赖于这门艺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健康、财富和幸福。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离不开学习。
  • 青春期的思考

    青春期的思考

    这本书应当是一个意外吧。从来不擅长写作的我,初中时曾被语文老师称为“难产”的我,怎么会写出这些文章?我的文章有的用中文书写,有的用英文书写,无论是采取哪一门语言,我都从来没有热爱过写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愿意用心去生活,去体验,去思考,并写下我对发生在周围事物的看法。
  •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本书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状况,以发展阶段、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效果等五个方面为主要专题,以群体为线、个体为点,勾画出了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走向作了初步且大胆的预测。
  •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对策,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巴比伦与殷商

    巴比伦与殷商

    赖苏是个冷门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的是古代语言。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导师交给他研究的一件文物,似乎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竟然将他传送到了三千七百年前的古巴比伦!换个时代混生活倒也可以,混够了古巴比伦,再混古印度……嗯,还是老家古代中国好混。偶的神哪,四大文明古国咱就混了四分之三。失落的文明,神秘的传说,一万公里的迁徙,亲历三大远古帝国的缔造……这一路之上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了。不过,只要有美女陪伴,好友相助,沿途的那些艰难险阻,天灾战祸什么的,凭着从二十一世纪带来的一身本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于有人说赖苏创造了历史,嘿嘿,那也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什么?还没告诉您那文物到底是什么?算了,最好别提这个。
  • 仙缘争霸

    仙缘争霸

    为了能够活下去,被迫加入江湖门派。杜凡一个身世凄凉少年。从采药童子开始,一步一步走上修仙之路……
  • 天降正义小熊猫

    天降正义小熊猫

    此生无悔华夏人,来世愿做大熊猫!一位新时代的五好青年王小二穿越到通灵大陆,降临诸天四处浪的故事。在火影中陪雏田观月赏花傲视忍界;在海贼中遨游四海威震大海;在狐妖小红娘中·········
  • 重生之由爱

    重生之由爱

    前世生来便是一个错误,重生后,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神医白羽,为人清冷,却是一次次护她周全的嫡仙公子。而他是视人命如草芥的八王爷,本该云泥之别,却天翻地覆。他说:“休夫?可以!但孩子必须生下!”而他说:“让我闹心的都杀了,而你,我该如何?”
  • 寻生记

    寻生记

    上古时期,逐鹿一战定天下。魔尊身亡,世人庆幸。天下太平,三十年之久。直至龙去鼎湖,祸起情爱,兵马嘶鸣。孽障不悔,是是非非,岂非凡人能论?
  • 落月之地

    落月之地

    猩红的眼中藏着什么秘密?当一切揭开的时候又该去往哪里?努力变强吧少年!当实力达到顶峰的时候一切都将知晓!少年热血崛起!
  • 战神联盟——光辉使命

    战神联盟——光辉使命

    战神联盟来到地球寻找拥有变身能力的人类,组成新的战神联盟,但是却发现自己回不去了,就在这时,邪恶势力也来到了地球,战神联盟凭借着强大的友谊和希望力量,化解了一次次危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孩子慢慢来,你要的岁月会给你

    孩子慢慢来,你要的岁月会给你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这些故事饱含真情,文字生动,所思所感贴近家教现实,对渴望帮助孩子成功的家长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对青少年读者有很强的借鉴和励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