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031600000013

第13章 羽父弑君,鲁隐公时代闭幕(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秋第十一年)

整个“鲁隐公时代”里,郑国和宋国,在鲁国隐公代王摄政的十一年期间,先后进行过十次大战。

宋国,除了在率先挑动的战争“东门之役”中稍有胜绩外,之后基本上都是连战连败了,直到被郑国彻底的打趴下为止。从此,宋国走向了衰落,虽然后来曾有过宋襄公复兴的回光返照,但是,在历史长河中,无非也就是昙花一现,宋国最终被驱逐出历史行列。

对郑国和宋国战争的总结,在《春秋》桓公二年期间,宋国华督给宋国国防部长孔父嘉的总结中看出: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上述十一战中,除了抢劫邾国田地的一仗与郑国无关外,其他十战均是宋国与郑国的争霸战:

1,伐郑的“东门之役”;

2,再战郑国,抢劫粮食之战;

3,郑国、邾国反击,破宋首都之战;

4,伐郑,长葛包围战;

5,郑国以王命伐宋战;

6,三国联军败宋军的——菅之战;

7,宋国、卫国反击复仇战;

8,郑国消灭宋、卫、蔡三军于戴的歼灭战;

9,郑庄公练兵入侵宋国武装演习战;

10,郑国伐宋,武装游行示威战。

从第三仗郑国反击开始,之后,基本都是郑国在牵着宋国鼻子走的战争。即便,发生了宋国入郑地的情况,也是为满足郑国战略战术的需要,郑国采取避战的情形。最后,郑国在调整好国际政治布局后,以王师伐宋,开始对宋国一泻千里,痛打落水狗,宋国基本无招架之力了。

郑国和宋国争霸,贯穿整个“隐公时期”。到隐公死后,桓公继位的短暂期间,两国基本处于平稳时期,郑、宋各国国内出现重大继承纠纷事件,尤其是严重破坏了郑国的国力,这真是太遗憾了,郑庄公威武一生,最后还是没有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导致郑国实力开始大滑坡了,这个历史的影像似乎曾经离我们不远,似曾相识的样子。

假如郑庄公不死,永远活着,可能我们看到的郑国,就不是现在历史记载的郑国了。

历史不能重复,但是可以令我们思考。

好了,“鲁隐公时代”的历史主线结束了,我们别光跟着郑庄公征伐,去腥风血雨的战斗,也看看这个时代发生的宫廷政变的阴谋诡计。

(1)庶子的无奈“鲁隐公之死”

鲁国是《春秋》历史的记录者,自然就算是地主了。

鲁国,在这段时期发生的大事也不很多,除了在郑国与宋国的争斗中和稀泥,并导致鲁国与郑国结盟外,主要的就是关于鲁隐公上位和下位的事情值得一说,其他的就是一些“礼俗”的问题,我们在结束这个时代的时候,就都放一起顺便介绍一下。

鲁隐公的“上位和下位”——

鲁国开始与宋国关系真的不错,宋国是商朝之后,可以用商朝的礼乐;鲁国是周公之后,特许可以用周朝礼乐;因此当时的诸侯国观礼都到鲁、宋两国(观商礼到宋国,观周礼到鲁国)。

有了这些基础,鲁隐公的爸爸鲁惠公,在自己的原配妻子宋国的大公主孟子,死了以后(这可不是后来的孟老夫子昂!)非常伤心,悲伤中偶尔的陪伴着欢乐,很快鲁惠公又让陪嫁一起过来的声子怀了孕,生了鲁隐公。

古代中国的兄弟排行按照:孟、伯(老大)、仲(老二)、叔(中间的很多孩子均称叔)、季(最小的孩子)的顺序排列。

这个排行,映对到女子的身上也是一样的。

因此《春秋》开篇提到的“孟子”的孟,就是指大女儿,她是谁的大女儿?这个“子”就是姓氏,当时“子姓”宋国的国姓,所以他们的女人就是:排行+姓来称呼的。孟子就是:宋国的一个姓“子”的女人,国君不会娶一个普通的女子,因此孟子不是国君的大公主,也最起码也是宋国王室宗亲的女儿。

声子,应该跟着大公主陪嫁的其他姊妹,属于第一波婚姻队伍序列里面的媵妾,第一波的正规原配夫人死了,陪驾额媵妾就可以堵抢眼,继续维持两国的姻亲关系,这也就是古代陪嫁制度的根源,主要目的就是维持鲁国和宋国的友好关系。

按照当时的习惯,男的是“称氏不称姓,女的是称姓不称氏”。因此,现在很多对古人的叫法是错误的。

“春秋时期”嫁娶女人直接关系到国君继承的一些纠纷问题,需要我们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以便之后的读《春秋》中迎刃而解的解决所遇到的类似问题:

妻,又称“嫡妻、正妻、夫人”,就是正牌的大老婆。中国历朝历代,妻一般只能有一个(意思同时只能有一个,但可以续娶),当然君王例外,可以三妻六妾。在老婆的序列中,妻子的级别最高,是通过“聘”迎娶而来的,就是按照正式的婚礼程式进行,先派人到对方家里请婚(对方往往也是名门望族),得到同意后再派专人送聘礼,然后确定迎娶的吉日。最后,女方派专人护送新娘,男方遣人迎亲,非常隆重,用八抬大轿抬进来门的。由于女方来自名门望族,往往是国君、卿大夫的的女儿,所以她生下的儿子就是本家族的“嫡子”。

女方出身的家族是否高贵,决定其婚后的地位;而母亲的地位又决定儿子的地位,嫡子就是高贵无敌,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家产和爵位,决不是儿子的智商高低决定的,这样可以避免争嗣内讧。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当时娶女子不是娶一个,而是有陪嫁的女子,陪嫁里辈分比较高的是夫人的姊妹,称为弟,叫女弟。可以作为继室,主要也是为了延续双方的婚姻关系,带有很大的政治因素,这样就比较的保险,可以延续双方的婚姻关系,这既是下面要说的媵妾的问题了。

媵,是指陪嫁的,“春秋时期”诸侯婚礼中有媵(ying)的制度,一般为妻的妹妹或侄女。媵非正妻,但是其所生子为嫡生子。比如:春秋中著名的“哀姜“嫁给鲁庄公的时候,其妹叔姜即陪嫁为媵,而生鲁闵公。媵是为了保证权力、财富继承而存在的,在上古时代非常普遍:《仪礼昏礼》记载“古者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侄(国君的侄女)娣(陪嫁夫人的妹妹),同时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也是各以娣、侄相称,这些女子都统称为“媵”。“娣侄”处于从属地位,也称为媵妾。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媵、妾合一。

纳:是另一种娶媳妇的办法,一般指攻克敌国以后,敌国诸侯公卿大家族当了俘虏,把他们的女儿或者媳妇娶过来,就叫“纳”,所以纳带有一定的征服性,听上去不是那么尊重,当然也没有什么八抬大轿了,纳妾,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已。

嬖:就是宠幸的意思。一般是什么家族的人犯罪后,男的当奴,妻女当女仆,被主人收入房中。这个女子就叫“嬖人”,地位是最低下的,立嬖人为夫人是非礼的。

妾:主要是奴隶、仆从或是买来的贫苦人家女儿。“娶则为妻,奔则为妾”。以区别妻、妾之分,例如我们现在所说的私奔,可不是为了反抗封建压迫、追求爱情获而得成功了的意思,而是指女子永远就是处于一个妾的地位,在家族中什么地位都没有的,就是这个意思,是带有鄙视和谴责的意思。

不过“妾制”出现比媵制要晚,但延续时间更长,一直延续至民国(姨太太)。妾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总体上处于半奴半妻的境况。妾的地位是由其出身决定的,因此,即便正妻早亡,妾也基本无望被扶正,除非无嫡子而妾生庶长子,那么这时为了让“庶子“升格为“嫡子“,多半会扶正,所谓“母以子贵“。

此外,在礼法中,妾的数量是有严格规定的。

《礼记》规定:“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周礼》:“王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

天子可以拥有以皇后为首的一百二十个女人,皇后为嫡妻,她拥有单独与皇帝相处的资格,其它姬妾不能与丈夫独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完了事,就赶快走人”的意思,纯粹的性工具而已,而且“妾”是否陪伴丈夫办事,是要经过皇后的批准的。

至于,妾在“办事”的时候,是不是有人在旁边伺候,以避免单独的和君王相处,就真的不知道了,历史没有这样的记载。

好了,说了这一大通啰嗦话,还是回到《春秋》。

鲁惠公的孟子夫人死了,为了延续两国的关系,鲁惠公又把宋国宋武公的女儿仲子娶了过来,仲子生了鲁桓公不久,爸爸鲁惠公就翘辫子了,体力再好,连着迎娶也是很危险的活动。

爸爸鲁惠公死的时候,仲子的儿子鲁桓公(嫡子)还很小,所以由媵妾声子的儿子鲁隐公(庶子)摄政,代行王位的职权。

过去继承王位的,是由正规迎娶的正房老婆的孩子继承,叫做嫡出孩子(也可以叫做贵孩子);如果是小老婆或妾或陪房生的孩子,都叫做庶出孩子(也可叫做穷孩子),地位不如夫人大老婆生的孩子,所以就有:立嫡不立庶的说法。

因此,即便是仲子的孩子再小,也是嫡出,是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王位的。而鲁隐公当时年龄再大,也是小老婆生的孩子,是庶出,地位底下,这既是为什么鲁隐公是摄政,而不是名正言顺的鲁国国君。

公元前712年,仲子的孩子慢慢长大了。

羽父,就是在“隐公时代”很活跃的公子翚。

此期间,关于鲁国的诸多记载都与其有关系,可见其在鲁国政坛的位置。

于是,羽父就向鲁隐公提出:由其组织人员秘密的杀掉太子(仲子的儿子,后鲁桓公),让鲁隐公顺利成章的继续担任摄政的鲁国国君位置,不过有个条件就是:要由他来干执掌政务的卿士(估计类似宰相的官职)。

其实,羽父能够向鲁隐公提出这个意见,不单纯完全是为了自己,因为根据《春秋》隐公时代的记载,羽父多次参与国家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行动,甚至在国君不同意的情况下,都能自行决定国家的军事行动,可见羽父已经是国家的重臣了,掌握了国家的权利核心。

而此时鲁隐公,却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此时鲁隐公已经摄政十一年了,即便是在他摄政之初,太子很小,也总有长大成人的一天,鲁隐公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是越来越急迫的事情。

羽父,在鲁隐公时代,两人合作很好,一个装聋,一个做哑,羽父应该不愿意打破这个政治平衡,一旦新的国王上位,他的权利能受到怎样的冲击,还很难说。但毕竟要重新开始政治洗牌,需要经过新的腥风血雨,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将太子干死,保证鲁隐公继续执政,这对于鲁隐公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羽父,是具有政治头脑的大臣,完全也是按照政治游戏思路,在思考这个问题。

可是,鲁隐公此时表现得非常弱智,也许是多年名不正言不顺,给他的心理压力吧,他说了一段很傻的话:

我之所以摄政,是因为当时太子太小的缘故,我现在准备把王位还给太子,我已经在一个风景很优美的地方,安排人建造了别墅,准备退休养老喽!

这个话,不是不可以说,关键要看在什么时候说。如果隐公主动的找到太子或太子的妈妈,说这些话,就厉害了,太子肯定很感激你,给你养老送终,全国人民也会歌颂你,伟大的人格魅力,一片欢声笑语。

但是这句话,如果在手下重要大臣给你建议杀掉太子,让你去继承王位的建议时说,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就等于是:你鲁隐公成为伟大的人格道德模范,而建议之臣就卑鄙无耻,犯下了弑君之阴谋的卑鄙小人。

做大哥的,可以退休养鸟;做小弟的,却要背负随之被追杀的死亡威胁。

关键的是,羽父向隐公提出这个建议,受益最大的应该是隐公,而非是羽父;小弟衷心的为大哥着想,大哥却不管小弟的死活,自己准备退休?羽父害怕了,后悔了,心里暗骂:

这个彪子大哥,我一心一意为大哥考虑,可是大哥竟然这样的轻描淡写,一旦新的国君上位,要是知道我的这个建议,我全家都玩完了,小弟敢和大哥说这些玩命的话,就是要跟着大哥走下去。

可是,隐公这个爷爷,竟然不为小弟考虑,要退休,要还让王位,你早说,我就不和你提这个要命的建议了,这是要玩死我啊!

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

羽父,心里一横,既然这样,看来我跟着鲁隐公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了,而且临了,还背上个弑君的罪名,看来要换个思路救赎自己了。

对于大臣来说,最大的功劳莫过于迎立新国君上位,既然你鲁隐公不识抬举,我羽父一不做,二不休,先干死你,迎接太子上位,我还可以继续在朝中掌权。

政治是残酷的,道理是现实的。

当一个人,把自己要命的知心话都和你说的时候,你不要轻易的拒绝,要妥善处理,否则,你的朋友就是你最大的敌人。

在鲁国太子那里,羽父要找一个摄政王的错误,简直太简单了。

要知道,此时鲁国太子,才是案板上的肉,才是弱势群体,才是战战兢兢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可是,事态发生了反转,此时面对羽父的任何说辞,鲁太子甚至不需要说话,只是用鼓励的眼光看着羽父,就可以了,或者吟一首诗,或者点点头等等。

这样的事,羽父一旦再和太子交流,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必须要见血了。

所以,羽父利用鲁隐公祭祀时离开皇宫,住在乡下的机会,派杀手将鲁隐公杀掉,太子继位,史称:鲁桓公。

从此也结束了春秋时期鲁隐公时代,开启了鲁桓公时代。

(2)隐公时代尚未参加逐霸赛的外围队员们

齐国——

在这个时期尚属于比较安分的边疆国家,大事不多。

齐国在“隐公时代”基本没有过多的参与国际事务,主要的功劳就是牵头为郑国、宋国、卫国三家劝了一次仗,搞了个和平协定。之后参与了郑国带领的,以中央命令讨伐宋国的军事行动而已,所以说齐国此时平安无事。

顺便说一声,齐国精彩故事在下一个时代里,在此暂且不说。

楚、秦、晋等三国,此时并未参加到中原诸侯争霸赛中,属于未上场的种子选手。

秦国。

是自周王室东迁后,春秋之初,才开始受到分封而立国的国家,在各大重要诸侯国之中,是最年轻的国家。建国之初的秦国,在他国眼中,只能算是一个西陲边境的新兴小国。

秦国分封后,忙于建国立业,不亦乐乎,东征西杀,在陕西关中平原上,拼命发展,慢慢将自己的首都,一步步从陇县,发展到眉县,再到凤翔,距离西安越来越近。此时,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中原的事情。

对不起,现在的中原“诸侯争霸锦标赛”角逐,我们秦国暂不参加,因此、在春秋初期的诸侯争霸赛中可以忽略不计。

楚国。

春秋初期的楚国,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

楚国在“春秋时期”首次登上历史“灯光秀”舞台的是楚武王,至于这个楚武王怎么能打,还是按照《春秋》的顺序,放到下一个“鲁桓公时代”里说吧!因为,这是发生在后面那个时代的事情。

现在,你只需要知道的:楚国并没有参加第一轮的中原诸侯争霸赛,仅是个备选的种子选手而已,就可以了。

晋国。

《春秋》从鲁隐公五年起,开始简单的记载晋国的事情,这也是本书最早记录晋国历史的开始,但是晋国的历史也很悠久。

晋国在“隐公时代”没参与国际事务,相对在国际上比较消停,打了几次国内小战争,在那个时代打几次仗,并没有什么,但是晋国存在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很麻烦,很闹心。这也是导致后来所谓的“小宗代大宗”的事件发生,这个历史背景也在《春秋》中很简单的回顾了一下,都属于《春秋》之前的事情,但是晋国是本书的主角,其来源和历史就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先趁着那些晋国的明星还没上场时,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背景——

晋国,是因为一个玩笑而出现的国家。

“玩笑”

开什么玩笑?不过,还真不是开玩笑,是真事——

在周朝建立的周武王的时候,原来的太原地区,称为“唐”。开始,也是不服周朝灭掉商纣,毕竟唐是商朝的臣子,那时候的周朝还是造反者的身份。

后来,“唐”被周武王派遣的神勇无敌的周公,将其一举歼灭,本来事情也就这样了,被灭了,虽然有点远,但毕竟就成为周王室的国土了。

周武王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他很高兴,很快乐,就是幸福来的太突然,所以在一次和弟弟在后花园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一时兴起,就将一片桐树叶子修理成“圭”的样子(可能是古代上朝大臣用的笏板),和弟弟开玩笑:我用这个分封你喽——,说完就哈哈大笑的跑了,弟弟倒是没说什么,一场游戏一场梦吗,可是跟着的记录大王一言一行的史官不干了,找到周成王问:

准备把他弟弟封到哪里,俺好记录下来?

周成王一听,傻眼了:我靠,我们兄弟两人在玩游戏,一句玩笑话而已。

估计是史官已经把大王的玩笑记录下来了,要知道那个时候记录,可不像现在这样有笔,有橡皮,有修正液等等,那个时候是用刀子刻在竹简上。你说,史官都刻好了记录,你大王再变化,我手上那几道血口子,白割了:

“不行,你是天子,没有戏言,只要说了,我就开工雕刻,已经写好了,不能改。”这难道是导致“君无戏言”的一种理由?不知道,反正那个时候,干史官是要玩刀子的,谁都怕玩刀子的,对不对。

所以,周成王无奈,思来想去,周围也没有什么好地皮了,算了,正好刚打下来的“唐”还没人管理,就让弟弟去吧,他弟弟生下来时候叫“虞”,据说也是手掌有这个字的花纹,和好几个《春秋》记载的出生时“手上有花纹”的一样,贵人啊!所以你生孩子时,一定要看看自己孩子的手上,是不是也有花纹,万一有个“总统”的字样,岂不厉害了。

现在这个弟弟,被周成王分封到了唐地,于是称作:唐叔虞。

叔”是兄弟里面老二和老小之间的排行,翻译过来就是:“虞”是一个在唐地封国的,排行夹在兄弟之间的弟弟,叫唐叔虞。

首都是原来的“唐”地,改称“翼”,大致就是现在太原南部地区吧。

为什么后来到了隋朝末期,在太原当官造隋朝反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进军,占领西安后,建国号称“唐”,不光是李渊曾经被封为唐王,这里还有历史的渊源,就是取决于这个古老地名。

这会儿,你明白了吧,太原最早的时候,就称为“唐”,后来变成“翼”,再后来就成为“晋”了,历史是动态发展的。

你说,这是不是因为一个“玩笑”而建国的国家,所以晋国就之后不断的发生玩笑,以至于玩笑开的很大,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晋国立国后,经过一系列的更迭,爷爷传爸爸,爸爸传儿子,儿子传孙子,子子孙孙,多少年下来,到了周幽王玩“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时候,晋国已经传到晋文侯的手里。

周王室东迁后,变成的东周时代,晋文侯也死了,他的儿子晋昭侯继位,新大王上位,开始分封吧,于是新大王就封他的亲叔叔“成师”到曲沃地区负责工作,成师是晋文侯的弟弟。

在那个自己亲戚比什么都重要的年代里,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关键的是“曲沃”这地方的规模,比首都翼要大,这就很麻烦了,当时那个年代里面,地面大,意味着子民多,子民多,意味着军事潜力大。

果然,在成师封曲沃期间,晋国大臣潘父杀了晋昭侯,要迎立曲沃的成师上位,未得逞,于是来来往往一通政治和军事混战,晋国终于击退了曲沃帮,艰难的让晋昭侯的儿子继位。

但是,从此以后,以晋国首都“翼”代表的正统(即:大宗)和以晋国“曲沃”代表的偏宗(即:小宗)反目成仇,开始互掐起来了。

晋昭侯被潘父杀,迎桓叔未果;

于是,曲沃第一代大哥:桓叔“成师”对抗晋国“晋孝侯”,孝侯八年,桓叔死;

第二代曲沃大哥:桓叔的儿子“鳝“继位,史称“曲沃庄伯”,继续接过爸爸的遗志与大宗对抗。孝侯十五年,庄伯终于杀孝侯,晋人攻击庄伯,复立孝侯的弟弟(也有说是儿子的,历史记载不同,反正都是一家人)继位,称为鄂侯。

曲沃庄伯,继续发挥穷追猛打的作风,于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纠集了郑国、邢国军队一起攻打“翼”地那个被新推举的鄂侯。

这就是《春秋》隐公五年(前718年)记载晋国历史的开始。

鄂侯,失败,逃跑到当时晋国的随地,后被人迎接的晋国的鄂地,因此被后人称作“鄂侯”,老子跑了,周天子决定立鄂侯的儿子哀侯在“翼”继位,曲沃庄伯返回曲沃。

至此,晋国的内乱还要经历一阵子,现在也没有精力参与中原的争霸赛。

至此——

秦、楚、晋三国,在春秋初期,仅是边缘性国家。

所以,在春秋初期斗争主要在:郑国、宋国、卫国、鲁国、齐国、蔡国、陈国等等之间交叉进行。

(3)《春秋》婚丧嫁娶习俗

这个话题其实很大,我们只能简单说说而已。

婚礼

古代男女嫁娶都是在黄昏举行,因此叫做昏礼。“昏”通“婚”,也就是今天“婚礼”的来源根据记载,黄昏喝酒庆祝,接着入洞房,都是晚上干的事。目前,很多地区晚上举行婚宴,就是正规的习俗流传。而有的地区变成了中午喝喜酒,举行婚礼仪式,那就是不是昏礼了,而是午礼了,开句玩笑,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古代男女结亲有六礼,也就是经过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纳采:请媒婆给提亲,男方向女方家属送点吉祥的礼物,同时女方也向媒婆或者通过了解研究男方家的情况。

问名:交换生辰八字,测算双方的凶吉。

纳吉:初步商定双方的婚姻,并将问名后的生辰更贴敬献给祖先,在请示吉凶,双方婚姻关系基本定下。

纳征:是结婚的大礼,也就是在结婚前大约一两个月的时间,男方送聘书和重礼到女方家,双方家长进行沟通,女方需要回礼,至此,双方婚姻算是正式结亲,虽然没行婚礼,女方等于是男方的人了。《春秋》很多记载就是纳金,就是纳征的意思,是决定双方的关键步骤和分水线。俗话书:给了钱了,事就定了,不能说反悔就反悔。

请期:双方商量结婚的良辰吉日。

迎亲:举行仪式,入洞房,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废话了。

丧礼

天子七月而丧:天子是七个月下葬,包含着死亡日期的本数,也就是从死至第七个月下葬。一般古代对尸体的保存,都是用一个大木盆方冰进行冷却的。参加吊丧的是“同规毕至”:“规”车的轮子宽度,“同规”指华夏的诸侯国们,都要前来吊丧。

诸侯是五月下葬,同盟前来,也就是说:诸侯的君王死了,不一定是全国的诸侯们都来吊孝,而是与其有同盟关系的诸侯国来吊孝。

大夫是三月下葬,同事前来奔丧,同事就不用解释了,和现在的意思差不多。

士是过月下葬,姻亲前来。

其实,这样的丧制和当时对尸体保存技术的落后,有一定关系的,君王、诸侯、大夫都是有钱人,花点钱,保存尸体,举行仪式,都是可以的。但是老百姓就不一样了,过了五期后,赶快下葬,否则经济上真受不了。

吊生:没有赶上对死者举哀的时间进行吊丧的;

《春秋左传》中经常提到“某某某预备凶事,是不和礼制的”的说法。一般就是抄一段《礼书》进行对照,至于《左传》的形成也是很复杂的,所以说不能机械的读死书。

礼仪=礼貌,古时代“礼+仪”,广义上说:“礼”是用来保守住你的国家、家庭等规则就是礼;狭义上的“凶礼”的礼,是五种:札、丧、荒、吊禬、恤礼。

札:针对瘟疫疾病,国家通常对死亡者或诊断救治。

丧:天子叫崩、诸侯叫薨、大夫叫卒、士叫不禄、庶人叫死。

荒:为了救荒而举行种种礼义。

禬、恤:对于其他国家遇有灾难时,会盟其他诸侯国一起给予帮助。

(参看礼书:祭礼,凶礼,宾礼,军礼-田猎、任命、征战、嘉礼、享礼、宴礼,昏礼-“昏”就是阴阳交替的时间,所以就是男女结婚的时间,冠礼,士20岁,庆礼等等)

以上就太高深了,不去研究了,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本章是《春秋》的首篇,就负有简单介绍这些小知识的责任,否则会给我们通读造成障碍。

让我们随着历史伟大的脚步,一起步入“桓公时代”,去感受魅力无穷的历史大剧。

(本章结束)

同类推荐
  • 隋莽

    隋莽

    一朝穿越,曹莽竟成了突厥可敦义成公主的贴身男宠。三十万大军追杀俺,五姓七望欺负俺,杨广老儿嫌弃俺……你说你是皇子王孙,他说他是世家门阀,俺只有斩马刀一把。不服?!就给俺打!
  • 穿越清朝之咸丰大帝

    穿越清朝之咸丰大帝

    一个学习不怎好的学生仅在一次事故中穿越,成为大清的四无皇帝,但他却是一个愤青,决心成为千古一帝。灭朝鲜,毁俄国,株日本。创咸丰之盛世。,,,,,,,,,,,,,,,
  • 万里龙吟寒江渡

    万里龙吟寒江渡

    天下盟,江湖路,任武林前尘尽翻覆。帝王业,空杀戮,看万里龙吟寒江渡。--是非恩怨,刀光剑影,尽在归处。奇葩的历史,华丽的战斗,变态的主角,未知的谜团,我的江湖你来主宰。
  • 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

    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

    本书借助于历史典籍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几个方面,将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再现出来,并在文中将其细化讲解,让广大读者对开元时期的盛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小轩的三国之旅

    小轩的三国之旅

    珊珊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
热门推荐
  • 公子,借个火

    公子,借个火

    穿越过来砸中皇帝的不一定都是女人,比如我这倒霉的男主;皇帝的狗与后花园不是人人都爱,比如我这痴汉的女主。不是皇亲不是国戚,他只是一介小小低调的侍卫长;不爱皇帝不爱国师,她只舔屏皇帝身边的毒舌美男。外表痴憨智障实则腹黑狠毒的女主,遇到一个低调帅气又毒舌,撩妹技能满满的21世纪来客,会碰出什么样的火花?一个是心野天下的操棋女子,一个是不挂天下的闲散路人。当伪装撕破,狩猎易主,他和他还能否一如初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倾世毒医:轻狂七小姐

    倾世毒医:轻狂七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顶级杀手,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却惨遭背叛致死;她是臭名昭著的废物草包;一朝梦醒,她取代了她,废物?草包?在这修真大陆,她照样混的风生水起!他,是众人眼中的天神,却偏偏对她情有独钟。当腹黑对上腹黑,谁又更胜一筹?
  • 写给王小二的信

    写给王小二的信

    小小学业刚结,就被刘家娶进了门,可小小还没有玩够,没有闹够。谁想这刘大郎不仅不喜小小,还嫌弃小小长得丑。小小心想,丑是没看清楚。看小小如何俘获刘大郎的心。我丑不丑。丑。喜不喜欢。喜欢。丑你还喜欢?就喜欢你这样的丑女娃。
  • 第二野战军(中国野战军2)

    第二野战军(中国野战军2)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为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将一直以来打游击战的小股部队,改编成比较正规的大规模作战集群,其中经常担任战略级作战任务的,有四大主力(四大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由刘、邓率领。刘伯承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中国军事家,而邓小平运筹帷幄,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一代领袖。二人珠联璧合,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鲁西南到淮海大战,最后进军西南,登喜马拉雅之颠。以3.7万人的牺牲,歼兵200万,俘虏160万。
  • 抉择(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抉择(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主人公李高成是反腐败的英雄,他依靠党和群众,最终战胜了集体腐败的中纺领导班子乃至作为更加隐蔽的腐败分子的省级领导干部后台。小说中,故事环环相扣,有复杂的人物,有曲折的情节,更有许多精彩而细腻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 仙行有常

    仙行有常

    淳朴少年,身具怪异灵根,于无助无望间,偶得意外机缘,踏上茫茫仙途!从此以后,历经仙路风雨,见证道途悲欢,成就无上仙道,诠释仙行有常!一路走来,屡有仙缘奇遇,不乏热血豪情;梦想奋斗成功,诸般历程兼备;亲情爱情友情,各种真情无缺;心中更有誓愿,不做一人孤仙!
  • 驱魔邪医

    驱魔邪医

    一头与生俱来的奇异龙纹,天生绝命却不甘平凡。百年前林王朝的遗孤竟然成了至强兵王,替着弑君杀父的乱臣贼子办事。一次意外行动泄密他离开了特种部队,就在回去想好好安静下来的时候。却阴差阳错的获得了麒麟纹身,就在此时地下世界传出了林王朝富可敌国宝藏的消息,而且藏宝图就他后人的手里。金麟究竟是不是池中物,且看一遇风云便化龙。盗墓?阴阳五行?奇门遁甲?摸骨算命?驱魔捉妖?你想听的我都有,各位看官听我慢慢道来。
  • 囧穿:家有山贼

    囧穿:家有山贼

    穿越过去做贼婆,偏偏摊上恶少一枚!呃……打劫,说的就是你,以为是贼我就不敢打劫你么?你说得没错,本姑娘专劫山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算是做个贼婆,也是要有理想,有抱负的。
  • 快穿遇见文学家

    快穿遇见文学家

    奇妙的穿越之旅,每一个人物都是印在书本里的,当她真实见到,不由得感叹。
  • 十点过后虚拟机

    十点过后虚拟机

    主人公是一个整天游手好闲的寄宿学生,在一次无意之间发现了虚拟机,并在那天以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