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34700000009

第9章 栅栏后的声音 (4)

我对自己发言的题目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整,我非常同意刚才这位先生所说的:电影批评是完全存在的,并不是完全缺位,缺位的不是电影批评,而是独立电影批评。为什么这么讲呢?跟文学、音乐或美术等其他的艺术形态相比,电影的工具主义特点更为明显。

当年电影发明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娱乐产品,它是资本主义消费文明的产物。随后在苏联就变成了严肃的规训工具,而在中国则进一步变成宣传和教化的工具。去年在电视里看了所谓“中国电影百年”的庆祝活动,我非常感慨。电影百年纪念,只能是一次电影作为教化工具的自我表彰而已。当他们在

银屏上狂欢的时刻,我却在暗自发笑。

那么,把电影当做工具的这样一种基本理念,有没有随着蔡翔所说的“意识形态的空洞化”而消解呢?我觉得依然没有。举个例子,就是《色戒》最近引起全民的口水轰炸。前一阵子统计,在互联网上大约有一千多万个帖子,痛斥李安是卖国贼、汉奸和台独分子。把一部文艺片直接上升到政治伦理和民族主义的高度,然后加以围剿,这种民众的集体意识是从哪里来的?我看只能说明一点,就是在民众心目中,电影首先是政治的。这意味着,评判一部电影首要的不是它的艺术,也不是它对人性的暧昧理解,而是作为政治教化的那种价值。民众的思维尚且如此,你又怎么能要求电影跟国家意识形态脱钩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

当然,随着消费时代晚期资本主义的到来,电影获得了回归,也就是回归到原先应该在的那个位置,重新成为消费市场的娱乐工具。这当然也包括电视。由此导致了中国所谓娱乐大片的泛滥。那么这些大片导演,比如张艺谋,一个八十年代的先锋导演(我当时也写过文章热烈赞美他),提供了改变中国电影视觉语法的《红高粱》。这么一个杰出的导演,为什么会最终走向这样的道路,也就是利用其视觉造型才能,演绎色情暴力和名人隐私去迎合大众的庸俗趣味呢?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最终会发现电影从一种工具牢笼中逃脱出来之后,又不可避免地成为另外一种工具,这是非常尴尬的处境。而跟这种电影工具化相应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电影批评或电视批评的工具化。在我看来,基于电影生产的工具化本质,电影批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这种强烈的色彩,它要么是服从于意识形态的工具,要么就是服从于消费市场的工具。这两种工具,都是对中国电影批评独立性的严重挑战。

当然,我刚才所说的其实还只是一种外部原因,它是外部强力挤压的结果。还有一个内部的原因——可能各文化领域都比较相似——那就是作为批评者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长期以来,我们都缺乏主体的独立性,作为独立存在、思考和言说的主体,它始终没有出现。虽然文章是以你的名字发表的,但实际上它的作者不是你,而是你之外的那些强大势力,那些强加给你的标准、要求和立场。我觉得这才是电影批评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市场化以后,电影及其批评进一步失去了它的独立品格,跟某些利益集团密切纠结在一起。这方面有很多例子,今天我就不想在这里多说了。

去年有一天晚上,我在学校里上完课,有一个听课的年轻人上前来跟我说,他叫卡夫卡-陆,然后他就请我喝咖啡,他说他是影评人。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他。几个月以后,他因一场意外的车祸去世了,这在互联网空间里引起了很大反响。我跟他的交往只有这一次,但那天他跟我说了一些自己的肺腑之言,他说在上海搞电影评论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他找不到一个独立的位置,他来找我,是想获得我精神上的支持。他的孤独和渴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大家都知道,上海电影评论协会的负责人是由电影集团的领导兼任的,在体制上,这种内部的联姻就导致了电影批评不可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批评,而没有独立的批评,任何关于电影人、电影的谈论都是非常可疑的。我并不主张电影研究者或批评者,跟电影圈不发生任何私人关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电影官员兼任电影评论协会的主席,这种现象肯定是病态和不正常的。但这不仅是上海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的问题。这样的现象到处都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不用我在这里多嘴。

我的发言时间可能差不多到了,小结一下我的基本观点。电影具有政治性和商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必须屈从于某种政治或资本权力。在今天这种多重的外部工具主义的压力下,我想利用这样一个研讨会的机会,呼吁独立电影批评的健康生长和发展。因为,要是没有独立电影批评,就不会有真正的独立电影的诞生。

2007年12月23日 于上海大学

个人记忆和民族反思

——在2008年上海书展上的演讲稿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形态,记忆正在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今天的上海书展里,到处分布着有关记忆的文献。这些文献试图向我们描述一个真切的过去,并且为我们向未来的飞跃提供坚实的支点。

记忆的第一功能就是消费。所有与历史记忆相关的建筑、街道、园林、服饰和书籍,都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消费对象。就以上海为例,作为殖民记忆体的衡山路、淮海路和南京路,早已经成为小资和中产阶级的消费天堂;北京的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和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和汉阳陵,则是帝国记忆体的最高典范。最近刚成功申遗的福建土楼,成了中国南方客家人生活样式的范本。这些镶嵌着古老记忆的物体,正在凝结为转型时代的消费核心。与此同时,软性记忆符号则径直成了商品,陈逸飞的绘画是一个实例,它组合上海女人、麻将牌、月琴和旗袍等各种历史符码,编织成一个优雅的殖民地旧梦。1993年在上海掀起的月份牌怀旧狂潮,居然是上海人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指南。

记忆的第二功能就是摆谱。我们的意识形态需要光辉灿烂的记忆。这些记忆能够打造人民的国家主义信念。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约瑟提出的“四大发明”概念,被张艺谋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视觉诠释。据说这种对全球民众的

提醒,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

记忆的第三功能是反思。这是人类记忆最重要的使命。正确的记忆,是历史探查和自我反思的逻辑前提,也是民族自我更新的动力。没有这项功能的支撑,其他的功能将变得软弱无力。

在历史记忆方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国家记忆错误,也就是抹除或制造错误的记忆。这种所谓“记忆错误综合征”,往往是文化退化的标记。

在记忆错误的几种形态中,“完全性失忆”是具有代表性的病症。日本教科书完全抹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而无独有偶的是,我们正在忘掉“文革”带来的历史性悲剧,由此导致了民族反思的重大空白。忘却历史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只要观察今天的互联网生态就会发现,“文革”并未结束,因为当时所使用的暴力话语,在公共话语平台上大肆繁殖和蔓延,已经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文革”在人事组织上早已终结,但它在话语和文化形态上却在戏剧性地延续。

“选择性失忆”是只记住对维护自己形象有利的东西。这是对“完全性失忆”的一种补偿。它要求民众记住那些有益的事物,而忘却那些有害的事物。但这种选择不是民众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由文化管理体系提供的罐装食品。它们很像是那种伪劣奶粉,制造着营养不良的畸形文化婴儿。

“错忆”,顾名思义是一种错误的记忆,但这种错误不是蓄意制造的,而是对历史误判的结果。例如中国人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错误记忆。我们不仅要学会记忆,而且要学会正确地记忆。

在所有记忆错误的形态中,“记忆伪造”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历史上,我们曾经面对无数起蓄意制造虚假记忆的事件。例如朱元璋就是涂改历史的高手。他利用帝国最高领导人的权力,蓄意修改他的个人经历及其家族和宗教背景,为历史审判提供伪证。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是这种自我掩饰点醒了历史学家,点燃了他们探究真相的好奇心。

面对上述记忆的敌人,对个人记忆的需求变得急迫起来。我们不能指望官方历史学家能够提供太多的正确记忆。唯有民间的个人自由记忆,才能成为历史守望的真正主体。我们正在与记忆错误抗争,尤其是跟严重的失忆症抗争。耐人寻味的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个人记忆的潮流,其中不仅有大量政治老人的回忆录,还有底层个体的口述实录,而与那些重大历史节点相呼应;还涌现了八十年代的回忆思潮、“文革”结束三十年的反思潮流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浪潮,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热烈的话语活动,都旨在帮助我们从流逝的历史中汲取养分。

在记忆的浪潮里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记忆的多样性形态已经形成。例如,在政治学者的论域里有“两种文革”,而在更多人的记忆中,“文革”的形态变得更加丰饶多姿。有多少种回忆,就有多少种“文革”。它们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却又能够被拼缀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地图。正是这种集体性和多样性,保证了记忆的相对准确,这是因为,记忆可以在互相印证和反证中得到确证。

个人记忆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它的事件上,而且还表现在它的类型(题材)上。除了今天在书展上出现的大量图书(文字)记忆体外,还有许多影像文本。值得在这里一提的,是近年来涌现的民间纪录片运动。这场极富价值的运动推动了大量优秀杰作的诞生,例如胡杰的《我虽死去》,它记录了北师大女附中校长的死亡故事,它的阴郁影像,饱含着历史的问责和批判。原黑龙江报社记者李振盛拍摄的十万张历史照片,原《辽宁日报》摄影部主任蒋少武拍摄的近四万张历史照片,都是中国现代史的最好见证。他们的卓越努力,为我们这个记忆缺损的时代提供了启发记忆的美妙素材。

同类推荐
  • 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探索与实践

    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探索与实践

    作为在基层耕耘了三十多年的文化体育工作者,与文化体育结缘半生,摸着石头过河,经过长期对文化体育工作孜孜不倦的理论探讨与具体时间,在如何建设体系完善,覆盖有效,供给充足,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方面,积累了一点有益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
  • 书与人

    书与人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书与人”、“人与书”两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 东方体育国粹京剧(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东方体育国粹京剧(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军事制度(上)

    军事制度(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热门推荐
  • 末世卡神

    末世卡神

    独孤玉,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网文作者,由于不会跟潮流,不懂得穿越、重生,依旧默默地为某网站做着义务劳动……劳动最光荣,只是有一只恬不知耻的“母蚊子”,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念,想跟独孤玉来一次亲密接触,这种浪荡至极的生物自是遭到了独孤玉无情拒绝,一巴掌打死,结果你猜怎么着……它带着悲恸欲绝的神情,幽怨地变成了一张扑克牌大小的卡片……回想当时,独孤玉承认手残了,居然一个好奇就拿起了那张卡片,开始了一段末世的卡神传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狂世武神

    狂世武神

    武神大陆,以武为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有人武魄天赋凛然,自然引以为傲;有人武魄天生废柴,如何?只要潜心修炼,照样能成万众瞩目的武神!
  • lol之荣耀回归

    lol之荣耀回归

    少年在受到无数艰难曲折、无数冷嘲热讽后,终究重新归来站在荣耀巅峰。
  • 不落天道

    不落天道

    觉醒了上一世地球记忆的欧天,生活在一个种族林立,强者主宰的世界!修炼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为强者,自主命运;是为了永生,永享自由!无论你是哪一个种族,无论你是什么修为,不达永生,终究是消逝!为生存,为兄弟,为红颜,为亲人,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欧天一步一步走向强者,一步一步带领大家终达永恒不落!
  • 青羽鸣世录

    青羽鸣世录

    浩瀚灵界,万千生灵繁衍生息。亘古第一人创灵神一统灵界,她凭一己之力改变了灵界生灵的命运。万年之后,青瞳少女青瑛在妖域遭到异兽袭击,险些丧命。好在夜莺及时赶来,青瑛蛛口逃生。百鸟园,她命中注定要去的乐园。命运之轮开始转动,她又如何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她的命运又会走向何处……
  • 超类神探

    超类神探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警察,就要能破尽一切奇案。不管你是人是鬼、是妖是仙,只要犯了案,都逃不过我直面真相的眼睛。
  • 诙谐幽默(中华美德)

    诙谐幽默(中华美德)

    幽默大师契诃夫说:“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额高7寸,聪明绝顶,也算不上真正的智慧。”俄罗斯还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讲的:“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幽默是一种才华,一种智慧,一种力量,它是人类面对共同的生活困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明。它以愉悦的方式表达人的真诚、大方和心灵的善良,它使生活充满了激情。正像老舍说的那样:“幽默者的心是热的。”那些短小精湛的幽默故事,有时短得仅仅只有一两句话,却能让说的人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能让陷入僵局的谈判起死回生;能让原本十分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能让一直对你若即若离的情人,在一种欢快情绪的感染下怦然心动。
  • 恶魔天神

    恶魔天神

    什么是恶魔之吻?传说中,当你献上无数珍贵的祭品,恶魔饱餐享用之后,就会实现你一个愿望!一个卑微的少年,无意中得到一枚神秘戒指,从此这个戒指就称为“恶魔之吻”!“终有一天,我会成为这个世界的魔法之王!”——杜伦
  • 神子逍遥

    神子逍遥

    问:“你是谁?”答:“我叫莫离”问:“你在干嘛?”答:“我在找回家的路?”问:“回家的路?那你父母呢?”答:“不知道,应该在家吧”问:“你父母是谁?”答:“不知道,听说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