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604200000004

第4章 知识谱系

14.《周易》

《周易》究竟是本什么书?这涉及它的形成与内容。《诗》、《书》、《礼》、《乐》、《春秋》、《易》称“六经”,这个提法《庄子》里就有,称孔子专门研究“六经”,因此“六经”不是汉代以后才讲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孔子编纂“六经”,宋代人开始怀疑,至清代基本清楚了。说成于孔子,不靠谱;但说与孔子大有关,与孔子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有关,则无问题。在汉以前,《易》排在“六经”之末,汉代班固写《汉书》,《易》放在了最前面,以后至清代都如此。为什么?通常认为因《易》最早出现,但班固强调因为《易》是其它“五经”的依据。

整个《周易》的完成经过了很长时间,以三位人物为代表,伏羲、文王、孔子,故称“易更三圣”。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他确定了阴阳与八卦,类似于符号文字,当然也可能有原始宗教的功能。《封神榜》讲武王以周灭商的故事,文王就是武王的父亲,是公元前11世纪的人,他把八卦重叠,得了64卦,取名,给予解释,并对每卦的六个爻一一说明,这就有了后来的《易经》。到孔子时,开始对《易经》进行解释,弟子们继续,共写了七篇,其中三篇有上下,共计十篇。因托名于孔子,故这解释就成了理解《易经》的权威,称为《易传》,又称《十翼》。

现在见到的《周易》,就包括了“经”与“传”。《易经》与《易传》的性质与功能不同,《易经》是占卜的书,用来问吉凶。至于其它的运用,行医、算命、看相、测字、风水,等等,都是它的衍生技术,《易经》本身不管这些。《易传》是对“经”的解释,试图说明其中的原理、依据、方法,等等,相当于哲学书。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它的起点是可经验的事实,运用逻辑方法推演出结论,而结论是无法证实的普遍原理。因此,《周易》是一本占卜与哲学合一的书。古代学者主流当然谈哲学,但也懂占卜。谋生谈哲学,要饿死,只能讲占卜,并运用衍生技术。这年头,人人好谈哲理,也是因为吃饱了,便想喝点鸡汤。职业哲学家常有饿死之忧,故须弄懂占卜,以备讨饭之需。当然,论及占卜,首先就会被质疑,《周易》断吉凶,准不准?灵不灵?

15.占卦准吗?

怎样理解《周易》占卦的有效性,似乎没有明确的论述。也许可以从占卦的出发点来尝试着思考。当我们面临一件事时,如果信息充分,并且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作出分析,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占卦。换句话说,信息与知识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都不需要占卦;只有当利弊各半时,才会纠结,才需要占卦。

实际上,古代泛神论时代,所有自然环境的背后都有神,如山神、河伯、树神等,人们都有自己的神可以去咨询。以后,神的这种职能由各类神职人员承担。再往后,便由各类专业职业者承担。比如,当所有信息与知识无法让我们普通人确定房产市场、股票市场是涨还是跌时,只好听那些专业人士各说各话。同样,人们身体有病时,医生们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即便好像都讲清楚了,临上手术台,还要病人或家属签字,结果的好坏仍是责任自负。因此可知,所有的咨询评判,并不能改变一件事情既有的性质,而只能改变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那么,这对事情的吉凶又有什么价值呢?所谓吉凶,是相对于人讲的;同时,任何一件事的结果,既取决于事的客观方面,又取决于做事人的主观状态。如果客观与主观各占50%,需要占卦的是客观部分的利弊各半,即25%;如果占卦为凶,主观放弃,如果占卦为吉,主观接受,一心一意,则50%加上,为75%。这个大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占卦准确与否的概率吧。

总之,占卦并不改变事情本身的性质,只改变人的态度;在理性分析的前提下,人的态度决定事情的结果。可以说,这是《周易》的核心精神之一。《周易》占卦,不仅告知所问事的吉凶,而且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吉如何成就,凶如何避免,提醒占卦者。当然,能否接受,所得深浅,那就取决于占卦者了,仿佛同一种药的效果,虽大体相近,但终是因人而异。

16.占卦与解卦

请试占一卦解释。占卦方法很多,不细讲了,正如病人看病,医生诊断技术很多,病人不必弄太清楚,术业有专攻。今天是三月三日,即以此入卦。3是离,上下相重,即《离》卦。离是火,卦象是上下为阳爻,中间是阴爻,正如火外面明亮发热,而中间是虚空。两火相叠,如薪火相续,又如太阳每日升起。占到此卦,明亮火热相连,当然是吉;但卦象又喻示,外面越是红火,内中越应谦虚,如此才能贯通,真正是吉。

占卦除了看整个卦以外,还要看具体的爻,爻有六个,从下往上读,分别是初、二、三、四、五、上,逢阳为九,遇阴是六,每爻吉凶各有不同,此喻事情都是在变化中的。在离卦,六二爻与六五爻,都是以阴处于上下阳之中,阴代表柔顺谦虚,正与外面发光,里面谦虚相合,故吉。初九如火初燃,太阳初升,须恰如其分,行事认真恭敬,则无害。九三如火过半,日过正午,再熊熊燃烧,就不够好了,必须调整心态,从容做事,不可强为。九四火又重燃,日又重升,光明相续,但突如其来,也是需注意的,否则不好。最后上九,火燃日照,得其善终,无害。因此,离卦二、五爻最好,初、上次之,三、四不够好。

《周易》原文,有些古奥,有些简约,有些本身也有脱漏或错乱,随文强解,似通非懂。今以微信说明,只能略约为之。读者以此得一大概,网络再查阅各种解释,便各有心得。

或问,上述通说全卦,既然还要确定某一爻,那取哪一爻呢?离卦为重卦,今占以数,故爻在九三。今日占卦,既然是为我同辈的老同学说,故此占即作下解:年过半百皆健在,上老下小,人生百事,正处一日又一日的境地;但又处在转换处,须作调整,根本在做事稳健,虚怀若谷。离,象征丽,人生美丽之征。得卦如此,不可谓不准。愿与同学们共勉互福!

17.《易传》

《易传》对《易经》的解释,总的精神是阐述了传统中国的气化世界观,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运用,即推天道以明人事。这里再介绍一下具体的《易传》篇目。

《易传》第一篇叫《彖传》,彖是判断的意思,就是对卦名进行界定。整个《易经》64卦,《彖传》就有64小段。第二篇叫《象传》,解释每一卦的卦象,也有64小段。《易经》64卦,分上下,故《彖》与《象》也分上下,实际每一段都分别跟在每卦后面,标明“《彖》曰”、“《象》曰”。第三篇是《文言传》,只解释《乾》与《坤》两卦,这是64卦中最重要的天地卦。《文言传》直接跟在《乾》、《坤》卦的后面。第四篇叫《系辞传》,专门阐述《易经》的原理与方法,后人分上下篇,各十二章。第五篇是《说卦传》,说明八卦的由来与象征,共十一章。第六篇是《序卦传》,专门解释64卦的前后顺序。第七篇是《杂卦传》,说明64卦每两卦是一组,体现相通相对的关系。这七篇从各种不同角度的解释,合起来是个系统,颇值玩味,可用于对各种对象解释的模型。七篇中,三篇分上下,故总共十篇,是对《易经》最早最权威的研究,本身已成为经典的组成部分。

记得钱基博,也就是钱钟书的父亲,曾在一本介绍《周易》解读法的小书中讲:读《周易》,先读《说卦》,明白八卦,好比知道基本概念;然后读《系辞》,了解《易经》的基本精神;再读64卦,以及所附的《彖》、《象》、《文言》;最后读《序卦》、《杂卦》,贯通全经,明白辩证。可供参考。

中国文化旧称“三教九流”,九流或泛指,三教是实指,即儒道佛。佛从印度传来,儒与道是本土的。《周易》这本经典,究竟是儒是道,各有说法,但又恰好说明,它是整个中国固有文化的核心。套用现在的语词,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依据。初读《周易》一头雾水,得其门径,便可今日读一卦,明日读半卦,渐得其味。“韦编三绝”这个形容读书勤奋的成语,就是讲孔子读《易》,将串简的皮条翻断三次,说明他极喜欢。人人都知道孔子讲的“五十知天命”,但也许不知他还讲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许,孔子的知天命,与研读《周易》相关吧。孔子尚如此,又何况才过五十的我们呢?

18.《诗》、《书》、《礼》、《乐》、《春秋》

“六经”中除了《易》以外,其它五本书,《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对生活现象的分类描述。《易》相当于生活背后的依据,其它“五经”是《易》的实际展开。这五本书又分两类:《诗》、《书》、《礼》、《乐》是一类,从四个方面来描述事实;《春秋》单独一类,取孔子所在的鲁国,按时间记事,但记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事对了,那事错了。因此,前四本书相当于事实判断,《春秋》像是价值判断。但实际上,事实的描述也不可能完全是无取向的。都是事实,讲这些,不讲那些,都经过了讲述者的选择,讲述者的主观性都已渗入其中,只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已。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其实也是相对的。至于《春秋》,它虽然标明是价值判断,但也不是脱开事情讲,而是通过事情讲,这就是有名的“《春秋》笔法”,后来的影射史学也是它的衍生品。《春秋》按年月编,这就是编年史,后来的《资治通鉴》是最著名的编年史。

《诗》、《书》、《礼》、《乐》四本书,《诗》相当于公私生活的形象记录,人们交往用哪句诗,便表达了什么意思,善用《诗》,就善于表达。《书》是各类官方文件的汇编,等于历史的真实记录。《诗》与《书》,就是后来的文学与史学。文学让人通情,史学让人明理,通情达理之人,自然有其气象,所以讲,“腹有《诗》《书》气自华”。《礼》是制度的记录,分三部分:一是《仪礼》,记录生活中的种种礼仪;二是《周礼》,描述理想中的周朝制度;三是《礼记》,讨论制度的论文集。《乐》是施行礼仪时的配乐,这部书秦汉后就丧失了。礼的作用是区分人与人的不同身份,明白各有各的角色;乐是让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能很好配合,同演一台戏。中国文化别称“礼乐文明”,核心要义就在此。常看电影里念台词: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可惜现实中,愿捧场的人并不多。

19.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相传是孔子编纂了“六经”,其根本意义是让自发的文明有了一个自觉的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事实培植价值,以价值引领生活。因此古人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具体来讲,孔子编纂“六经”对于中国文化的首要作用就是从知识上奠基与分类。设想一户人家新立,随岁月而增人添物,慢慢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忽然有一天,这样的生活突然被毁,重建又一时难能,只能尽可能将以为今后有用的东西保存或记下。因为不可能什么都要,这就要选择;而且也要分分类,有个头绪。孔子修“六经”,就等于为后来中国人的生活打了地基。从知识的形成讲,“六经”实际上把生活现象转化成了知识结构,因为分类是知识的终端,它是已知的显现,未知的出发点。同样的一堆东西,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知识呈现。比如屋里一群人,任意分两组,起初容易,从性别、年龄、地域等来分,越往后越难,因为每次分就要发现新的特征。每次新的分类等于新的认识获得。绝大多数人都在已有的框架中感知、思考。所以,孔子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承了已有的文化,奠定了基石,更重要的还在于隐藏在其中的分类这个认知方法。

事实上,孔子思想中主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分类的观念对后来中国的学问影响深远,如《大学》提出的“格物”,在宋以后成为基本概念与思想,近代以后物理学的理解与接受,也以此为基础。格,通常解释成接触,但本义就是一个木框子,一个一个的格子,将物分装其中,就是认知的过程与结果。如果以这样分类的认知角度去观察,比如我们把一个群聊记录拉下来分析,很容易发现,几乎是一地鸡毛,基本都是废话。当然这是从知识的角度看。人们乐此不疲,主要不是为求知,而是为娱情。总之,人一旦确立了分类的意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方便、乐趣与折腾。

20.述而不作

孔子编纂“六经”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他“述而不作”的方法。孔子是东周春秋时期人,东周前期是春秋,后期为战国。春秋正处在周朝制度瓦解时,以后经过战国,周朝体制被秦制取代。身处乱世,各种想法与做法自然涌现,有些就被接受了。但孔子当时很失败,因此他只能讲学谋生,开始用“述而不作”的方法编“六经”。孔子仿佛要向世人证明:我的主张没人接受,那就给大家摆事实,将以往的事情分门别类梳理清楚,不是自己凭空瞎扯,也不是只顾今天不管明天,大家看着办吧。

孔子为了让事实可靠,自然很认真,力求客观。他坚信,人再怎么折腾,也只能基于已有的历史,增增减减,适度调整,渐进演化。事实不只是一堆杂乱的故事,分类后便成为知识。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全部的根据,也就是道理,就自然在其中了。所以“述而不作”的方法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精神。中国人不信宗教,与此极有关。中国人好像崇拜权力,但权力的背后必须是事实与道理,否则终究不服。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坚持上访的行为,也源于这种理性精神。中国人对科学的极端尊崇,也源于此。

当然,“述而不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后来的中国学问非常注重解释,通过解释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述而不作”的方法,使得“六经”在内容上等同于历史,后来有“六经皆史”的观念。这些历史事实中又传递出历史事实背后的根据,也就是道理,它令后人去思考、阐明、遵循。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背后的道理,又都是人做的,人觉悟的,而人的行为与思考都是人精神的结果,人心的结果。因此,“六经”中有事、有理、有心。见仁见智,因人因时而异,后人各有发明者,各有追随者。无论个体,还是社会,历史也似乎在事、理、心三者的复杂交错中展开,令人感慨。

21.知识的系统与开放

“六经”在汉代被确定为基础性质的核心知识,国家为了确保这个知识的正确理解,专门设立了学官“博士”。西方的学位好像都由学校授予,中国的学位虽也由学校授予,但须由国家授权,“学位办”还挂在国务院名下,最高学位称博士,这些也许都与汉代学官的传统有关。日本以前博士也难获,早先主要是几个帝国大学。大学的教员称教官,不知是否也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

不过汉代虽如此确定“六经”的权威,但“六经”的解释并不简单唯一,而是尊重史实。那时书是写在竹简上的,一本书要很多竹简,普通人也买不起,所以说“学富五车”。有五车书,一定很富了。因为没有书,所以主要靠记忆。加之秦始皇焚书坑儒,“六经”传承到汉代再默写下来,因此同一本“经”,便会有出入。汉代设博士,根据“经”的实际情况设置。那时《乐经》已没了,其余“五经”共设了十三个博士,说明同一本“经”已有不同的本子。

汉代人也没有因为捧“六经”为权威,就把其它的书全扔了,而是把“六经”以外的书分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五类,作为“六经”这个知识核心基础的补充。此外,在“六经”的类中也添了三类:一是《论语》,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二是《孝经》,据说也是孔子为学生曾子讲的。孝,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么狭窄,其实可理解成“六经”的综合应用版。三是小学,就是文字方面的知识,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工具书。这三类除了文字工具类,《论语》与《孝经》可以看作是“六经”的入门与应用。汉代人确立这样的知识系统,说明既有权威,又有补充与应用,保证了知识系统的开放与弹性。

22.六经与《论语》

从春秋孔子研究“六经”,到东汉班固写出《汉书·艺文志》,中国传统的知识系统及其谱系就此形成。以后有所调整,不断扩容,一直到西方的知识系统传入,才被解构,融入西学。讲中国文化,文化其实是现象,是生活方式,背后支撑的是知识系统,即国学。中国传统的知识系统,总体上是内核与结构基本固定,但始终是呈开放的态势。向哪里开放?向生活本身开放。在这种开放中,旧瓶中不断装新酒,瓶也越来越大。

请以“六经”与《论语》略说之。试想孔子教学生,“六经”是固化了的知识,他的阐释,即《论语》,面对的却是鲜活的人生。阐释不能背离“六经”,但又须回应生活。结果,自然地便有新的精神注入旧的知识,知识也因此而扩容延伸。事实上,《论语》也因此成为理解“六经”的阶梯。“六经”很难读,《论语》很亲切;“六经”像幢大楼,《论语》则如一花一叶一茶一饭。亲切而感性,容易受用。

试读《论语》开篇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人就要求个高兴,至少是不要不高兴。高兴与否?程度如何?自己知道。看别人,是学;模仿着做,是习。一点一点的进步,自己能感受到,心里便是喜悦的。等到在某个方面很在行了,远方的人都来学、来切磋,附近的人当然更不必说,这应该是很快乐了。整个人生也可这样看。这样的人生,很顺利,很高兴。可是,哪里人人都如此顺利?每个人又哪能时时处处如此顺利?不顺利,当然不可能还傻乐,但至少不必因此不高兴,哪怕心里有一丝丝的不开心。道理很简单,不难接受,但体会不容易,做到更难。因此读《论语》,不同的人各有感受。宋太祖的宰相赵普,他就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现有二十卷,好像汉代由前十卷再增加了十卷,所以前半部好像是自成一体的。也不知赵普讲的半部《论语》,是否真的就指前十卷。

23.四部之学与佛道

汉代以后,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逐渐调整,至唐代确定了“经史子集”的格局,此后就基本不变,变的主要是扩容及取向上的变化。唐代的这个新格局反映在魏征主持编的《隋史·经籍志》,最重要的变化有三:一是把汉代的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四类合并在一起,统称“子部”。子部共有十四类,凡是涉及生活的各种东西,像医术养生、解梦看相风水、天文历法算术,等等,都在里面,被认为是治身之术。二是增设了“史部”。《六经》就是史,但那是上古的,历史不会停下来,后来的全部记录都归在这里,根据形式分成十三类。三是在“集部”后附加了《道经》、《佛经》。集部本身由汉代的“诗赋类”转变过来的,《道经》与《佛经》是佛道二教的经典。佛教是汉代后期由印度传来的,道教也是汉代后期由民间信仰发展起来的,模仿了很多佛教的形式。加上原来汉代“六经类”,改称“经部”,就形成了四部的结构。

清代的“四库全书”就是顺着这个四部结构扩充而成的。在这个体系中,经部是核心根本,但“经”也就是“史”;史部是经部的延伸,这个延伸不是完美的,因为不能完全体现“经”;子部是经部的各个片面的展开;集部只是世风人心的呈现。文史浅易,经子深难。会写点诗文,是小儿科,不能当饭吃。要谋生,须懂子;要治国,就须理解经了。中国传统的知识,根本的立场是现实的、世俗的,性质是经验的、理性的,对佛道二教并不相信,但也决不排除,反以为只是世俗之人不通,才简单诬化佛道二教。人各不同,需求不一;同一个人,需求也因时而异。古人很通达,兼容并包。世俗的儒学与方外的佛道二教只能彼此竞争,满足客户需要。竞争中难免也会过火,恶意攻击,相互剽窃,官家勾结,应有尽有。但总体上,也都明白和气生财,尽可能细分市场,培养客户,强化核心竞争力,创新技术,优化管理,完善服务,引导消费,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因此,佛道二教高僧高士,也常出没庙堂。同样,俗界的人,也会出家;舍不下的,便做居士;吃不了素的,居士也做不成,便常进个香、戴串佛珠什么的,也总算表示自己还不完全俗,至少是不想完全俗。

24.知识谱系

清代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现在批评的好像也很多,指责借编四库全书之名,行思想钳制之实。是否真如此,唯唯否否,不能全信,或者真那么严重。不管怎么说,从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看,四库全书的意义是巨大的。

一是沿着“六经”以来重事实、讲道理的传统,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向现代科学作了准备。编四库全书,不只是把书归类,而是对书进行了版本校对,尤其是写了“提要”,给读者带来巨大方便。四库馆臣们学问极好,是一时名家,他们为每本书写的“提要”,汇成《四库全书总目》,实在是极有水准的。好像是陈垣先生讲过,清代学者的一条笔记,到了现在人手上,就能铺陈为一篇论文,就像奶粉冲上水一样。没有清代人的学问,说实话,古代许多知识,现在的人都弄不明白了。更重要的是,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注入了强烈的实证精神与方法,这对近代以后中国特别乐意接受西学中的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秉承开放的传统,不断融入新知识。收书总有个限度,四库全书在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保持了知识总量的巨增。同时,对于没能收入的书,也尽量作了存目说明。此外,有两个具体的例子,很能说明清代人对知识的开放心态。一是以前的知识谱系,都是道教在佛教前面,大概因为佛教是外来的,但四库全书特意将佛教放在道教前面,而且将佛道由集部移到子部;二是明朝后期天主教传入中国,有许多新著作,四库全书也都精选后纳入子部存目。要知道,那时清廷已不欢迎梵蒂冈了,能这样,不容易。从孔子编“六经”,经过《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这个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虽然不能说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但基本构成了中国文化背后的知识主流,也就是“国学”的主干。

同类推荐
  • 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

    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

    本书主要讲述了编辑出版业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的让读者了解出版方面的文化。
  • 艰苦朴素(上)

    艰苦朴素(上)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

    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

    本书从微型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单家集回族农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阐释了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兴衰与国家体制和区域性社会历史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创新与民族优良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乡村民族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
  •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读过本书的这些故事以后,大家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礼让都是人重要的品德。只有礼让了,世界才会和平,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
  • 知道点世界文化

    知道点世界文化

    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在本书都有介绍。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天凤女红颜宠

    九天凤女红颜宠

    她是现代的杀手queen,也是墨氏集团唯一合法继承人墨冰漩,十八岁生日礼物,让她穿越时空,来到异世。都说轩辕国长公主嚣张跋扈,仗着太后和皇上的宠爱肆意妄为,她是本就嚣张,还是在这副面孔下另有隐情?四大国表面和平共处,实则暗地里暗潮汹涌,她的到来,又有怎样的转机?他是洛王世子,才华横溢,冠绝天下。他不理政事,只管遍布自己的产业,敛天下之财。四国汹涌澎湃,他是继续不问朝政,袖手天下,还是以江山为聘,赢得美人在侧素手添香?
  • 遗砂之刻

    遗砂之刻

    一缕砂尘自命运长河中遗落,叩响了时间的门。这一世,赛场修罗放飞自我,笑傲两界隧穿因果!许大魔导:“这个能力好像不错?现在归我了。”
  • 我有一场恋爱想和你谈

    我有一场恋爱想和你谈

    -愿星辰不负你世间最美的风光都在你的眼里
  • 赤潮之夜

    赤潮之夜

    这是一个人类与吸血鬼的战争,都为生存而战。大陆的北方是人类的地盘,由世代皇室家族守护着。南方则是吸血鬼的国度,由德古拉统治。可是,令德古拉自己都没想到他和一个人类皇室公主相爱了,可是被仆人发现,他被族人囚禁起来,而那位公主,带着未出世的儿子逃避了人类和吸血鬼的追击,逃到大陆东部精灵的领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杀生,勿念

    杀生,勿念

    轻山,山一样的男子,无牵无挂。重水,水一样的女子,重情重义。她说:山水有相逢,有缘再会。他说:山水有相逢,后会无期。他不知,仅此一句,便伤了她。但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会长高,水会入海。即使再遇,也不再是那山那水。山水相逢,不过仅此一瞬,有何值得牵恋?多年后,他依旧坦荡,她容貌未改,他却沧桑,她却无情。确是应验了他的预言失了那份山水之情。
  • 万古第一剑

    万古第一剑

    【一句话版本】:世上本无剑仙,但有了陈正道之后,就有了!【详细版本】:世界上哪有什么剑仙,就是用剑用得比较好罢了……说完,陈正道一剑屠了几个从古仙界下来的仙人。……以武道斩仙道,杀得仙道崩溃颤栗,在长生路上的尽头,就有陈正道一个。回首一看,仙王、佛祖、天魔皆俯首!——————Ps:已有完本两百多万字作品《异界召唤之无敌神豪》和连载一百多万字的精品作品《十万亿重炼体的神魔》,书荒的朋友可以看看。
  • 投资之域

    投资之域

    一名被家庭重担逐渐束缚起来普通人,在迷茫过程中,一次次巨变让他重燃自己的梦想,把学到的金融技巧投入到投资领域,在失败中逐渐掌握了投资的内核,成为了全球第一的投资者
  • 你爹还是你爹

    你爹还是你爹

    如果早知道是这么个情况,唐柒柒一定会本本分分的做一个大家心目中的乖孩子,绝不会要长什么见识,非要看看传说中的蹦迪。早在高一的时候,唐柒柒就对那传说中的蹦迪有一股子向往之情,苦巴巴的熬了三年,好不容易熬过高考,这下子唐柒柒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钻进了那家据说是全城氛围最好的夜店,没想到这一蹦,就把命搭了进去……唐柒柒默。。。“要是重来一次,老子就算打断自己的腿也不会再踏入夜店一步”再一醒来,唐柒柒又默了……老天,你是不是误会了什么,我指的重来,不是重新从高一再来啊好不好,把我送回进夜店的前一刻就好了,真真不用费这么大劲的!面对着重来一次的高中生活,和再需重考一次的高考,唐柒柒表示“我想静静,也不要问我静静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