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0100000011

第11章 消费社会的形成——台湾的经验(1)

报告时间:2002年6月8日

报告地点:中国国家图书馆

主讲人:陈光兴(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主持人:李 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评论人: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教授)

陈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总结致辞:李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策划人: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在开讲

我今天跟各位报告的这个题目,其实是我比较大的研究计划的一个起点。这个研究计划叫做“东亚首都城市消费社会的形成”。也就是说,是摆在汉城、中国台北、东京还有北京这几个城市里面,来谈这件事情。在进入分析以前,我想先谈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

研究消费社会不能缺少历史“在地”

比较直接的一个原因是,整个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经济快速起飞的阶段,同时,政治上也开始走向所谓民主化的过程。整个80年代我在美国念书或教书,可是到80年代末期回台湾以后,就感觉原来自己生存的环境在起一些关键性或者说是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后来,从我80年代末期回去以后直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是台湾社会变化非常快速的时期,我们也被卷到那个浪潮里面,也多多少少波及整个台湾的社会和政治运动。通过这些参与,我开始对台湾社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认识。

当初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不管是在政治上的变动,或者说社会运动的一些形式,乃至于一些新兴的社会现象,例如青少年的文化的出现等等,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的所谓全球化问题,这些东西里面缺乏了对所谓消费社会的研究。缺乏了这一个部分,很多的变动就没有办法解释,或者说没有办法归位。所以,这就成为我开始去思考一些问题的动力。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动力。我大概从90年代初期回到台湾后,开始在亚洲跑,特别是在汉城、东京这些地方。1997年以后,大概每一年都会到北京来。在这些地方跑,与我原来的美国生活经验相对照,是相当不同的。身临其境,就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对照。在这个对照过程里会发现,台湾跟韩国在整个历史上的经验有高度的类似性。也许真的要展开来讨论是很复杂的,包括到了战后的一些经验,战前的经验,然后到了所谓“四小龙”的那些经验,然后,战后受到了美国很大的影响,这指的是经济方面。

其实,有相当类似的一些情节,像汉城这些地方,不太进入有关的学术视野,就变成一个可供参考的地标,或者说是一个参考点。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这跟整个知识生产的结构是有关系的,是由于整个知识生产的结构产生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整个东北亚,或者说包括东南亚、南亚也是这样,他们的学术视野、学术的框架,是向北美洲跟欧洲看齐的,特别是在战后,北美洲成为一个学习或者是参考的重要地方。之所以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是彼此没有关系的。如果把我刚才讲的那些城市坐落到整个学术的空间里面,这些城市彼此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从这个观点来看,事实上现在看来,其实整个知识全是落后在整个形势之外的、之后的。就是说整个所谓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化的一些走向特别表现在以资本为动力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

我举一些例子。从80年代初期开始,香港的电影工业,后来的流行音乐,进入东南亚很多地方,在泰国,港片占外片的进口总额超过50%。这个是在东南亚已经出现的现象。而在整个两岸区块,在官方开放的互动之前,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在发生了,特别是流行音乐。所以台湾有一种讲法,说最先“反攻大陆”的就是音乐。后来大概还有更重要的,或许是罗大佑这些人。可是,许多东西基本上是在官方容许的开放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还有很多的例子,包括90年代以后在各地,比如在台湾,在韩国,在香港,卷起的“哈日风”,特别是在青少年文化里,这股风刮得很厉害。到了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韩流”,这是“哈韩风”。台湾到了最近这一两年,还经历了“上海热”。

我讲的意思是说,事实上以资本为动力的文化工业一直在转,可是知识圈基本上是落后在这个形式之后,彼此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也没有互相成为一些参与点,基本上还是受制于整个美国的学术生产体系。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要透过具体的一些研究来实验或者说实践一些新的东西,来改变一些可读性,可以说是在一个比较大的环节里面考虑的问题。

接下来,我想把整个研究,放到一些比较可以操作的知识脉络中来谈。由于消费社会这个问题本身,是在台湾非常非常晚近的一个现象,所以整个研究的相关具体资料是非常缺乏的。最简单的就是参照英语世界已经发展出来的一些研究跟论述(大概很多地方都是这么在进行的),也就是说用理论的概念来取代历史性的研究,再讲消费社会理论是怎么样的。然后,这个故事重复一遍,也就把我们的社会状况全部取消了,解释清楚了,基本上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么,我的观察不仅是在台湾,在韩国,甚至包括中国大陆,都有同样的学术现象在发生。

我当然就是最近看到一些,或是听到一些新的东西以及现象,潜心思考,也会产生一些对照。一些来自英美国家的理论概念、理论的名词,直接就被丢到我们的语言系统里面,要不然就是翻译成中文,要不然就是重复一部分英文,仿佛问题就解决了,但其实这是跟我们的历史具体经验没有直接关系的。在我比较熟悉的文化研究这个领域里面,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整个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可是大部分的研究也是一样的,有点飘浮在空气里面,没有具体进入到这些历史情境里面,特别没有把它放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结构中来看。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像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读起来时,就变成一种具有普遍主义式的论述,而它实际上已经被割裂掉、隔离掉一些具体的历史情境。就算有一些讨论,在文化研究时加入了一些历史性的研究,也并没有把它摆到整个社会结构性问题里面来谈。所以常常会流于一种浮面,只抓到一些现象。例如分析某一首流行歌曲是如何被消费的,都是这种研究。

可是,这样没有一定高度或一定层次的解释,就会造成一些问题。

在另外一个层次,特别是在文化研究的层次里面,很多的分析又被在道德化的前提下来看待。也就是说,消费这个东西,是透过大众文化的商品化进行的,用比较强烈的字眼来讲,就是“洗脑”。所以,或者另外一种搞法,就会把整个大众文化的生产问题跟消费问题切割开来。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消费,文化的生产是另外一种消费。

所以,很多批评界的人,基本上就是表达一种姿态,那是因为缺乏解释性以后,反而没有什么介入到社会空间的可能性了。在整个英美的研究里面,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对整个文化工业的全盘否定,事实上经过了某一种反动,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英国早期的这些研究,开始把所谓大众文化的定位中立化了。也就是说,重新把道德文化看成是一种不同的力量,不同的社会力量是文化力量交战的一种空间。

要介入到这个空间里面,必须能够提出一些确切的历史性的解释,所谓历史性的解释,是内在于这一个文化生产空间的,不仅是在理论层次,而且内在于这一个“在地”的历史里面。所以,如果我们把原来研究的一些问题翻转来看的话,也许会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举例来讲,比如当代的大众文化的性质,跟以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的出现,会有这一些大众文化产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里面,显然会是一些不同的形式,一些不同的表现。这些东西都不能够用理论或者方法全部抹平,就是说,想要解释作为“在地”的这种大众文化。这其中有一个我认为具有这种聚众效应的概念,就是所谓消费社会的形成,也就是少了这一点。

我讲明白一点,就是当初在台湾想要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想要搞台湾的文化工业,可是弄到后来,不但资料很少,还有很多商业机密。其实,后来慢慢去思考这些问题,就是说文化工业在很多像台湾、韩国这些地方得以形成的一个前提,在于消费社会的形成。也就是说,消费社会形成的结构性历史条件,是文化工业得以出现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前提没有处理清楚时,后面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展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层次,是在文化研究的部分。

另外,在概念的厘清上,大部分和消费研究有关的,基本上是在讲消费者社会,也就是所谓的consumer society,就是说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一个东西。也就是在整个认识层次上,是以消费者为社会主体来进入问题,最后,是消费者主权论等等这些东西的提出。我认为这里面产生的一些问题,就是这样的一种认识论,有点像在其他的研究领域,比如像传播研究领域的概念“观众”。也就是说,它把社会主体从整个社会过程里面抽离出来,有一个动力叫做消费者,这其实是以偏概全。不止是这样一种问题,事实上,所谓的消费者主权论,在我们的社会空间里面是不太站得住脚的,消费者不太有主权。不只中国大陆是这样,在台湾也是这样,它整个操作不是以消费为前提构成出来的社会条件。为什么用“消费社会”不用“消费者”来谈?就是说,要把它当成一种社会空间来看待,而不是以个人主义的消费者为前提。消费者在我们的环境里会看不清楚问题。

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消费跟消费社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其中有一种看法,是新加坡的社会学家蔡明发提出来的,从他的说法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一种模式,我称之为新加坡模式,或者说新加坡一马来西亚模式。也就是说,他认为新加坡政府得以持续执政的正当伦理,来自于不断地向选民提供高消费的东西,选民以高消费来置换争取民主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解释基本上跟台湾地区和韩国的经验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在台湾和韩国这样的地方,反对运动可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条件在于消费社会的形成,这两个东西不能画等号。进一步说,你可以看到这两种模式,在台湾和韩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就是整个消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的反对运动——用北京的翻译方法,是一种同构关系。即它不是同一条线,可是,是同一个结构。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把所谓的消费跟政治当单线看待。

最后有一个概念我要讲清楚,就是消费社会到底跟消费主义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我在大陆学术界听到的主要讲法是消费主义。我的理解是这样: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实际操作在欲望层次的一种召唤。举例来讲,如果政策上需要扩大内需,那么提出来的某一种论述,某一种讲法,我称之为所谓的意识形态,这跟把消费社会当成一种结构性的状态讨论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消费社会的形成不可能没有消费主义,可是光用消费主义,没有办法解释消费社会形成。

我先把这些东西讲清楚。特别是我最近看到一些大陆研究,就是社会系的孙凤老师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她有一些有趣的提法,比如她说在大陆的消费力开始起来的时候,其实消费没有净场,就是很多人把钱放在荷包里,或者说大陆有相当高的储蓄率。她的解释是,中间有一部分是反映某一种心理状态,就是一种高度的不确定性,是对未来在可以掌握的经济资源里面,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多钱不能乱花。可是从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消费社会跟消费主义之间是有连接关系的,可是,我觉得比较大的分析范畴是在消费社会。

社会运动受制于消费社会的形成

前面是一些概念问题,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放在整个东亚社会里面来看,消费社会是一个结构性的历史条件,它是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构造。消费社会的深层扩大跟整个表现,直接受制于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之下的经济生产。怎么讲?讲一句最简单的话,没有总体经济的成长,就不太能够解释消费利益的出现,也就不太可能会有所谓消费社会的形成。假如我们把整个资本的流动,放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来看,那么,在最起码一两个世纪所推动的所谓全球化的运动过程里面,是以资本的流动为主要的参与点的,事实上,消费社会的形成在很多特定的历史空间里,几乎全部奠基于资本的积累。

同类推荐
  • 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

    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

    本书源自1905年美国Underwood&Underwood公司出版的一套98张日俄战争的立体照片,多数照片都有英文的说明,编译者对其进行了整理、翻译。借这些外国摄影师的镜头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以中国东北为战场,日俄两个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地盘的那场不义战争的一个侧面,可看到日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军备装置、官兵士气、战场火拼、日胜俄败,中国人民惨遭涂炭等真切的战争场面。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农村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实务

    农村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实务

    本套丛书定位于基层农村干部,针对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治安管理、廉政建设、农民纠纷及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对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供了解决办法。全书分为《农村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实务》《农村干部素质修养与领导实务》《农村干部以法治村管理实务》《农村纠纷与处理法律实务》和《农村常用法律与维权实务》五个分册,囊括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对于农村领导干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依靠法治来统筹农村社会力量、平衡农村社会利益、调节农村社会关系、规范农村社会行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书命名为“明德善道”,就是我们对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特征的把握与阐释,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与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亦即秉承以德立校的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政治合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日美同盟实相(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日美同盟实相(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日美两国之间的猜疑和两国之间的合作。通过本书读者能了解日美同盟的真相,了解它的复杂性、它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了解同盟是有条件的,是存在利益之争的,同盟不是铁板一块,从而辩证地看待这个同盟。
热门推荐
  • 一夜奈良

    一夜奈良

    18岁,奈良的错误邂逅,她一夜承欢换来他一张天价支票。21岁,电梯间的意外重逢,她一朝失足换来他一纸卖身契约。她说:“纪总裁,办公室作案有难度,实施操作需谨慎。”他说:“杜老师,潜规则技术我在行,业界良心有保障。”当她捧着热腾的爱心便当苦等他两小时,换来的却是他拂过袖口的褶皱,任妖冶女子挽着,冷得透彻心扉。当他拿出鲜红的国家认证静候她大半夜,看到的却是她牵着可爱的稚子,在帅气男子怀中,笑得花枝乱颤。傲娇女老师PK腹黑大总裁,薄荷迷情,一见侵心。
  • 上古世纪之奥丁帝国

    上古世纪之奥丁帝国

    距离上一次神与英雄之战已经过了两千年,人类与其他一共还活下来的四个种族来到了新大陆建立起了自己新的家园。本文说的正是在那一片新大陆中人类建立起来的帝国,奥丁帝国中的一件事情,一个小故事。
  • 我不想再穿越啦

    我不想再穿越啦

    一个拥有双重副本身份的异时空郡主,因为一场古董拍卖会,意外遇到打开时空之门的考古系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异时空穿越打开两个世界的大门,而在男主夜风与未婚妻童之璇悔婚之际,却被异时空郡主狠狠一番调教,在古代开古董店赚钱不成,便对现代版本的郡主刁难百出,欢喜冤家聚头互攻互激。
  • 我我是玛丽苏女主角

    我我是玛丽苏女主角

    苏璃穿越了,没有什么继妹陷害的前世,未婚夫没了,家道中落什么的事,只是单纯闲得无聊。“今日愿望好好的玩”“下日愿望好好的吃”“再日愿望该离开了”他问她:“下辈子你愿意和我继续在一起吗?”她说:“不愿意”
  • 名媛重生娱乐圈

    名媛重生娱乐圈

    她是民国的上流名媛,留洋西欧,出身高贵。心脏病的原因而早逝,再次醒来却发现物是人非。一场重生,使她从纸醉金迷的民国名媛变成了孤儿,有了青春,美貌和演技,这辈子她的目标就是:称霸娱乐圈!从三流艺人到三栖天后,从一介孤女到总裁夫人,有了金手指,就是这么任性!
  • 九转玲珑塔

    九转玲珑塔

    仙魔风云再起,九转玲珑塔现。穿越而来的浩坚决心一改命运,偶的盘意志神器玲珑塔底座,由此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仙魔舞台上华丽登场,上演一出搞笑励志,潸然离愁的灭魔大戏。
  • 傅少有个心头宝

    傅少有个心头宝

    【本文前期苏甜宠,后期云笙小宝贝扮猪吃老虎】因为忘记关车门而被绑架的傅氏集团少爷傅之恒逃到工地,被一个叫瓜瓜的五六岁小男孩所救。从此对傅云笙宠到无极限。外人皆传言:傅家有个傅云笙,是傅之恒的心头肉,傅小姐的内定夫婿……甜文1V1,温柔内敛美人VS腹黑强大冷傲傅之恒:云笙的十八岁成人礼,傅之恒,虽迟,但到……傅少却没想到这个孩子表面小绵羊,内心大灰狼。—分割线小剧场—“大佬就是大佬,果然深藏不露啊!”总工程师脸色变了又变,半响才问了出来:“你会破解这种病毒,为什么呢?”然后回答他的,是一串呼噜声。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这种代码,是他八年前趁傅之恒不在一个一个字敲出来的。
  • 税务局长

    税务局长

    东江市税务局局长王昆在对东江市知名建材企业力远公司进行税务清查时,发现力远公司在投资建设立远度假山庄时因管理上的原因造成资金严重短缺。为了不让工程停下来,力远公司的总经理邓成军指使公司财务人员采用在账务上少列或不列收入、虚假纳税等手段,少缴税金1500余万元用于建设山庄……
  • 传闻中的小冥后

    传闻中的小冥后

    【作者第五部传闻系列短篇小说】话说传闻中,这片天地共分为六界。分别为,神界,魔界,妖界,冥界,灵界,乃至人界。她是出生后便被弑杀在摇篮中的怨婴,因为怨气极重,无法投胎转世。他是冥界的一代冥王,某一天,从天而降的一名女婴,使他千年如一日枯燥的生活,添加了别样的色彩。花银眨了眨眼睛,色眯眯地看着他,嬉笑:“这位公子,小女看你面熟,脸色红润,我看,公子的桃花到了呀!”际寒一愣点点头,笑道:“对,我的桃花,正是我上一世的娘子。”[银寒夫妇]〔甜甜甜宠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