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60500000024

第24章 理性的学术和感性的学术(1)

01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总是说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只看你够不够努力。幼稚的我从来不曾怀疑过这一伟大的教诲,直到年纪大了,在论坛上历练久了,才晓得我的前半生全被班主任骗了。当然,这应该只是一种善意的欺骗,我并不怪她。

论坛上永远汇集着五湖四海的人,除了语言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标志出每个人的身份。所以,当我们的注意力不受任何干扰时,才能够从语言上,仅仅从语言上,清晰地辨认彼此。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个重要发现:在许多争议问题上,往往并不是人们的年龄、性别、地位、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或立场的不同,而是智力的不同划分出对立的阵营,而问题之所以总会永无止境地争论下去,主要是因为聪明人和笨人的沟通障碍——两者虽然看似操着同一种语言,实则逻辑方式大相径庭,彼此对彼此都会同样感觉到“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当然,我还算是比较聪明的,于是我很想弄明白笨人究竟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认识世界的,我不由自主地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急于了解“我们”和“他们”到底区别何在。学术地讲,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心理学课题,而且颇有黑格尔式的哲学意义:“我”的概念产生于“你”的概念之后,人只有先认识到了“你”,才在参照之下产生了自我意识。如果你不曾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没有关系,任何粗俗的问题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也可以不上升得那么高。

我发现聪明总是伴随着幽默感,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智力必定不差,而一个不但自己不会幽默,也理解不了别人的幽默的人,智力一般比较平常。但是,总体来看,生活满意度高的反而是后一种人,他们满怀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希望。

举一个例子好了。不可能有人真的相信,只要看了某某畅销书,自己就也能靠着2000美元环游世界,或者带着几十元钱穿越西藏。这样的极端经验即便真实,也是不可复制的,就像一个中过彩票大奖的人也可以写一本《两元钱立赚五十万》,而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认真考虑小概率事件。假如一件事情的完成需要许多小概率事件凑在一起才行,认真效法的人还会有几个呢?

花钱买书的人也不可能真的相信这种奇迹可以大规模地复制,他们更多的只是借这样的书来完成自己始终不能实现的梦想,在白日梦的过程中自我陶醉一番罢了。聪明而理性十足的读者则很难得到这样的满足,他们一下子就会看清梦的实质,就算不立即掉转头去,至少也会生起几分狐疑。有些谎言和假象明明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无奈就是骗不过他们的眼睛。

02

写书的人也可以因此分成两种类型:陆小凤型和郭靖型。前者聪慧过人,富于幽默感,更有理性的趣味;后者用力甚勤,颇有重、拙、大的境界,更有感性和直觉的趣味。我觉得钱钟书和钱穆就分别是两种类型的代表。

读钱钟书的书,除了佩服他的渊博学养之外,还会时时赞叹他的机智和幽默。如果他不那么喜欢读书,而是去做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一定也会星光灿烂的。

钱钟书写过一本《宋诗选注》,在我读过的所有诗词注本里,这实在是最有趣的一本。比如书中介绍诗人吴涛是这样说的:

吴涛(生年死年不详)字德劭,崇仁人。在历代的诗话里,南北宋之交的吴沆《环溪诗话》是部奇特的著作,因为它主要是标榜作者自己的诗。也许他非得自称自赞不可,因为那些诗的妙处实在看不出来。吴沆笔歌墨舞地自我表扬之后,想到哥哥,于是在卷下里引了吴涛几首诗,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p.238.)

以上就是对吴涛的“作者简介”的全文,简单到了极点,但就是在峰回路转之间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诗人的情态和背景,透着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贵族文人的诙谐。

有极简的写意,还有极繁的工笔。在介绍杨万里的时候,钱钟书整整用掉了四页的篇幅,另加两页注释。而工笔也有工笔的妙趣,比如介绍到杨万里写诗连俗语也务求“无一字无来处”时,取譬之妙令人过目便不肯忘掉:

换句话说,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会堆砌古典,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典”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Ibid.,pp.253-54.)

这样的说明,既有日常取譬,又有相类的掌故,信手拈来,毫不着力。

当然,这样的优点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真正见功力的地方是钱钟书可以把一句诗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考据得清清楚楚,而就是在这样的考据里,也透着一丝掩不住的聪慧。例如大家都熟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钱钟书的考据真让我们觉得熟中见生:

这句也是王安石讲究修辞的有名例子。据说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才选定这个“绿”字;最初是“到”字,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等等(洪迈《容斋续笔》卷八)。王安石《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也许是得意话再说一遍。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吗?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Ibid.,p.77.)

考据做得细致,问题提得周密,也不曾轻易下任何结论。当年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不大觉得这本书有什么太出色的地方,后来同类书读得多了,才越发体会得出钱钟书写作的妙处。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般的出色,所以我向来以为钱先生是不大适合写小说的。小说家总要笨一些才好,有点感性,有点执拗,看问题看不到这样的周密透彻,下结论也下不得这样的谨慎小心。简言之,学者和小说家所需要的素质是完全相反的。

《围城》证实了我的判断,学者式的聪慧用到这部小说里就显得尖酸刻薄,格言隽语的充斥则彻底破坏了小说的浑然之美——这都是流行小说的典型特质,是书商所谓的“卖点”,所以它成为畅销书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三联版的这本《宋诗选注》里,刊载了杨绛的一篇《钱钟书对〈钱钟书集〉的态度》作为代序,其中果然提到:“他对自己的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以及散文等创作,都不大满意。尽管电视剧《围城》给原作赢得广泛的读者,但他对这部小说确实不大满意。他的早年作品唤不起他多大兴趣。‘小时候干的营生’会使他‘骇且笑’,不过也并不认为见不得人。”

假若有人在钱钟书面前赞美《围城》,场面想必会比较尴尬吧。小时候听流行歌曲的经历让我思考过一个问题:创作型的歌手往往在一炮而红之后,愈后出的专辑销量愈少,人们愈是说他们江郎才尽,而我感觉实情往往是相反的,是歌手们一直浸淫在音乐当中,欣赏水平自然比普通歌迷提高得快,他们的创作也就越来越曲高和寡。

阅读趣味也是一样的道理。文学青年在上了一些年纪以后,在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欣赏趣味自然会和以前不同——以我的观察,很多人都会从感性审美转入理性审美,兴趣点从文学转向史学和哲学等等,所以他们在成熟之后写出的作品也往往因为缺乏感性色彩,兴趣点和普通读者不再能够产生共鸣而失去了以前的很多读者。如果其中有人在成熟之后虽然有了更多的阅历、阅读和见识,却仍然不失年轻时的感性风格和文学青年的典型趣味,那么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大受欢迎的。这真的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凤毛麟角,我眼下想得出的例子也就只有一个余秋雨了。

03

学术作品若是偏于感性,往往也更容易让普通读者喜欢。钱穆的书就是很好的例子,钱穆的《国史大纲》里有一段纲领性的名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事实上钱穆的写作也确实是依据着这一纲领的,读起来真令我们感到亲切、温暖和自豪。

钱穆写起中国史就像一个母亲向人介绍自己的儿子,我们因为和她的儿子沾亲带故,所以听起来大为惬意,然而在外人听来,却不由得不对其可信度抱有几分怀疑。比如我们读钱穆的《论语新解》,简直不觉得这是当代学者的话,而是一位正统的儒家老经师怀着敬畏之情在向我们传道。在他的书里读不出聪慧,却时时遇到满腔的赤诚,这归根结底都是对中华文化优越性牢不可破的信念。

钱钟书完全没有这个调调。我一直相信,钱钟书在普罗大众当中的赫赫声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文风的晦涩。假如《管锥编》也像《围城》那样通俗、那样流行的话,人们一定会发现他对传统文化满是刻薄的讥讽,把一部部国学经典的光环摔得粉碎,完全像是一个热心于“祛魅”的后现代主义者。

你更偏爱哪种风格呢,是钱穆的感性还是钱钟书的理性呢?这恐怕不取决于你的专业背景,只取决于你的个人气质了。

01

“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在大家判断这是一句蠢话之前,请允许我先把“读书人”这个概念界定一下。我有一个朋友在航空公司搞技术工作,书架上除了专业书之外再无其他。他这辈子只读过唯一的一本闲书,可就连这本书也毫不留情地彰显着他那份精英级的专业趣味——那是一本小说,书名叫做《和空姐同居的日子》。

对这位朋友,我们显然不该把他纳入读书人的范畴。这里所谓的读书人,是指那些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趣味,并把阅读仅仅当做一种趣味的人。阅读对他们而言是毫无功利性的,也就是说,书籍就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某种提升或装饰自己的工具。

接下来我们还要排除一种人。我的另一个朋友曾对我讲起自己的女友,说正是她的阅读品位点燃了他的熊熊爱火:“她只看排行榜上的书,真是太纯了!”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一整个春天的幸福。但当时环境嘈杂,我错把“纯”听成了“蠢”,直到多年之后的一次旧事重提我才知道了自己这个尴尬的耳误。好在朋友丝毫不以为意——他先是怔了一下,随后很豪放地说:“这不就是同义词嘛!”

无论如何,说出这等振聋发聩之言的这位朋友本人可一点也不“纯”。他是一个资深的图书策划人,他说他的工作是针对大众市场来策划图书,如果换成专业术语来表达,就是专门欺骗那些辨别能力较弱的读者。“以前我们相信读书是促人思考的,”他曾经这样总结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我和我的许多同行们在做的事情其实却是使人放弃思考并接受劣质的知识。没办法,生存压力呀。至于我们是怎么做的,咳咳,请允许我保留一点行业秘密。”

我一直记得后来他以一种颇为复杂的语气对我说过:“我做的书,即便讲的是你完全陌生的领域,也很难骗得到你,因为你是个读书人,我也是,我们都不正常,我们都是反人性的,聪明但不快乐。我老婆那样的才是正常人,对生活充满了庸俗的爱,从来不会自讨苦吃。所以,要做好图书市场,就要把握一个大原则:书,一定要做给不读书的人。”

后来,直到我告辞回家,洗脸刷牙睡觉,起床穿衣吃饭,上班下班,下班上班,才突然理顺了他这番话里的逻辑关系。我承认,读书人的确不正常,心理不正常,而且越读书就越会远离正常。

02

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似乎是某个商家正在搞着什么促销活动,主办方一头大汗地向人们发放礼品。礼品共有两种,巧克力和马克杯,价值大体相当,随机发放,不许人们挑选。可想而知的是,肯定会有不少偏爱马克杯的人却拿到了巧克力,另一些人则相反。所以,在所有礼品发放结束之后,主办方给了大家一个很贴心的建议:可以随意用手中的礼品去交换另一种礼品。

现在,各位读者,你们已经了解了整件事情的经过,你们认为会有多少人做了这种交换呢?

很多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回答说,大约会有一半人交换了礼品。很好,这在概率上也许是没错的,但事实是,交换了礼品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

同类推荐
  •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炼出的三种人生境界犹如人生的三味茶,我们用清茶、花茶、普洱茶隐喻人生的三重境界,作为上、中、下三篇的标题,意在对人生过程有所概括,而每篇的第一节均采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在描述人生从青春到壮年到晚年的自然过程。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每篇的最后一节则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概括,分别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文学卷)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文学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些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遗落到人间的情愫、难的是无路,更是开路、邂逅黄土高原、入海前的绝唱、只得一场春梦了事、谁比思念长、一夜水涨,几多情殇、潇湘有泪说不尽、十年扬州情、隔水无端多媚眼等。
  • 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此刻的你正在做什么?在情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还是被亲朋好友催婚,焦头烂额?或者被工作折磨得痛不欲生,恨不得对着老板说fuck?信用卡过期却忘记还款,电视机终于在被敲了N次之后彻底罢工,好不容易从超市买回来的榴莲回家发现烂了一半,连平时3分钟一趟的地铁也等了半个小时才来……的确,生活很多时候并不总是如人所愿。可难道因为这些就要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吗?真正懂得生活的女人,脸上始终会带着柔和的微笑。将世俗中种种不堪与险阻,在微笑中稀释、溶解。她知道如何在独自一人时享受一杯红酒,也知道如何为爱人下厨做一碗羹汤,越是懂得生活的女人,越接近朴素的生活真理。
  • 姜夔集

    姜夔集

    姜夔词,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卓然立足于两宋词坛,并以其神契“逸品”的人格与词风见许于后世,也因为如此,后世整理其词集者便层出不穷。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热门推荐
  • 我家的月光电影院

    我家的月光电影院

    “中国当代获奖儿童文学作家书系”(第一辑)终于呈献在广大读者面前,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这些为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辛勤耕耘的作家们,感谢他们慷慨地将自已最为精彩的篇章奉献给孩子们,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这些精品佳作的过程中,得以获取精神的愉悦和人生的体验!同时,我们也衷心感谢为这套书系制作了精美插图的绘画作者以及其他所有为这套书系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中国当代获奖儿童文学作家书系”是一套荟萃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精华的大型书系,我们将陆续推出更多的名家名作,我们真诚地欢迎更多热爱儿童文学创作家与我们共同构建这一书系,我们将竭诚做好各种服务工作,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思想和灵魂的桥梁。
  • 蹉跎半生再相遇

    蹉跎半生再相遇

    学生时代的一段感情成了她无法逾越的坎,她总是抱有幻想地等待那个人出现,虽然潜意识中她知道这几乎不可能……苏萌能不能再遇到那个人?请关注小苏新作品,您的喜欢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欢迎加入本书普通群:很高兴遇见你759479686
  • 剑仙之旅

    剑仙之旅

    ★★★★★起点第五编辑组签约作品★★★★★-------------------------------------------------------------金仙级修为的剑仙无意中触动了神之封印,来到异界。剑魂被封印的他在异界以魔法师的身份加入了佣兵公会,开始了他在异界的悠闲生活……
  • 惊魂之爱

    惊魂之爱

    爱上一个具有黑社会性质的老师,她的命运注定不在掌握之中、、、、、、
  • 会说谎的月亮

    会说谎的月亮

    沈天浩,雄威集团董事长的独生子,既多金又长得帅,是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什么也不缺,自母亲死后,跟父亲就是聚少离多,在父亲眼里却不是个乖小孩,他不愿意继承父亲的事业,他喜欢自由而不被约束的生活。香之月,一个从小失去双亲跟着个爱赌的叔叔过日子,整天为了躲赌债,不知道搬过多少次家,换过多少次工作,但她并不灰心依然很积极的在过日子,她很机灵,也爱说谎,每次都能从追债的人手上逃脱。一次机场的偶遇让他们相识了,沈天浩逼于无奈答应父亲当上了雄威集团的总经理,而香之月为了救叔叔也被迫进了雄威集团工作,就这样,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却谱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 监察工作理论与实务

    监察工作理论与实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公布实施后,为了帮助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领会和把握监察工作的各项规范、原则,从而更好地做好实务工作,作者撰写了本书。本书一方面详细阐释了与监察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要点,对监察工作的基本原则、监察机关的组织与职责、监察对象与监察管辖、监察权限与相关制度、监察工作的程序法治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讲解。另一方面又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监察工作中线索处置、讯问规则、证据规则等重点实务问题,对解决监察工作难题、依法开展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还介绍了我国监察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帮助读者全面把握监察制度精髓。
  • 寻道天行

    寻道天行

    计伏百年,葬埋尸骨万里。凤鹊南飞,寻觅半分机缘。他被深藏幽谷十四载,识辨天下经纶,身怀滔天谋略。却与修行无缘…
  • 在草长莺飞的时节散场

    在草长莺飞的时节散场

    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主角,可都没有过好自己的人生。
  • 万瑶之主

    万瑶之主

    瑶是混子。而我宇智波瑶可不是混子!宇智波瑶摸了摸头上的鹿角,叹了口气:“为什么我会有角啊!不是公鹿才有角吗?鼬哥哥又要摸我角了………”这是一个平凡的瑶瑶公主,脱离野王,独自发育的故事,力争成为万瑶之主的她,望着眼前的敌人,可爱一笑。“阿瑶……为你痛哭!”
  • 金主大人,请矜持

    金主大人,请矜持

    三年前的这一天,潜伏在黑暗中的魔鬼摩拳擦掌,终于忍不住探出一只手,将虞星念拽入无尽的黑暗。妹妹陷害,母亲离世,家族亲手把她送进离城监狱。裴凉城。未婚夫是吧,你越是渴望的东西,我就越是要摧毁。虞依依,我也要让你感受到,什么叫绝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