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75200000046

第46章 被迫抗战(6)

孙铭九押送蒋至新城大楼后,即辞出,前往张、杨处报告经过,乃由杨虎城部特务营宋文梅营长监视,形影不离,以察言观行。《西安半月记》记蒋、张于事变后首次见面:“约半小时后,张始来,对余执礼甚恭,余不为礼,张垂手旁立。”宋文梅则记张于9时30分左右到达,“蒋见张来,神色突变,仍待在坐椅上,继续出声长吁。”所谓“不为礼”者,乃张二次对蒋说:“委员长!受惊了”蒋不作答。至于“执礼甚恭”“垂手旁立”,显然是文人踵华之词。最后蒋还是说了话,令人感到蹊跷的是,至此蒋已知东北军发动兵谏,而《西安半月记》竟谓:“余(蒋)问:今日之事,尔(张)事前知之乎(张)答:不知!”蒋之问,已属多此一问,而张居然说“不知”更不可能。细阅当时在场的宋文梅之追忆,始知当日中午蒋要与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见面,蒋与邵谈话时要宋离开,宋不肯,乃听到蒋问邵:“西安发生的事情,你事先知道吗邵答不知道,蒋听后便不再说话。”(宋文梅《我所经历的西安事变》,载《西安事变亲历记》,第251—254页)显然,陈布雷在写文章时,“邵”冠“张”戴了。益见若果系蒋氏当日日记,绝不可能有此误记,转手陈布雷又不及细察,因而有此不自觉之误。

蒋住新城大楼后,张要蒋移居自宅巷内的较舒适新宅,以便于随时见蒋,但蒋坚持不肯,邵力子去说,也不肯,最后澳洲人端纳来见后,才同意移居与端纳同住。邵力子对这件“移居的事”,感到“疑怪”,但没有答案。《西安半月记》说:“余知叛部之意甚险,决以正气与精神力量与之斗争。”接着发了一大段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议论,诸如:“长隶革命之籍,古来忠烈,刀锯鼎镬,甘之如饴”,以及“总理之大无畏精神”“耶稣受恶魔四十九日之磨折试炼”等,以便“于叛部交付所谓人民公判时做最后之牺牲”。(第11页)仅仅要他移居,何以如此严重蒋对孙铭九持枪来请,更谓“余(蒋)大怒”!其实孙怕蒋恐惧,特意把“腰间手枪顺着皮带转到身后”,但蒋仍感惊慌,坚持不允在黑夜中移居。孙看在眼里,认为“这种情形说明,蒋是误解了我们的用意,以为我们要在黑夜间把他拉出去枪毙,因而怕离开住地”(《西安事变亲历记》,第224页)。监视蒋的宋文梅亦说:“孙(铭九)因奉命必须迁移,要我劝说,但蒋心存疑惧,坚决不肯。最后,我请孙入室共劝,蒋见孙腰间带着手枪,更加疑惧,向孙说:我是行政院长,应该住在这里,其他地方,我不去。”(同书,第255页)孙、宋二人的观察,颇有助于理解何以蒋氏不肯移居的心理。然而何以端纳一来,疑惧顿消,就肯移居了呢这与端纳是外国人大有关系。蒋氏不是挟外自重,而是挟外自安,在蒋氏心理上,有外国人在旁,总不至于被拉出去枪毙。端纳与蒋同住一屋,其道理亦就不言而喻了。

《西安半月记》一壁大力为蒋撑门面,以维护委员长的尊严,另一壁则尽量抹黑张学良。后者显然与前者相关,因张脸愈黑,则显得蒋脸愈白。最关紧要的是,全文全面封杀张、杨兵谏的原始动机,并加以歪曲,内容基本导向是,张、杨受人(影射共产党)迷惑,犯上作乱,然经领袖伟大人格之感召而悔改。然则西安事变之结束,乃因西安叛部之动摇而改变初衷,并非蒋氏答应改变“攘外先安内”的政策而遭释放,如谓:“与余妻研究此次事变之结局,觉西安诸人心理上确已动摇,不复如前之坚持;但余绝不存丝毫侥幸之心,盖唯以不变者驭天下之至变。”(第23页)此与历史真相相距甚远。

张、杨兵谏的动机原甚单纯,就是要蒋停止内战,团结全国力量,坚决抗日,以争民族生存,简单地说,即出于爱国心。这种动机单纯得使不明内情的人,不敢信以为真,即贤者如胡适与傅斯年亦断然不信,认定张学良别有政治野心。然五十余年来,史料大出,显示动机就是如此单纯。按诸张学良事变前后的言论,也相当一致。杨天石已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所藏孔祥熙西安事变期间未刊电报,连载于北京出版的《团结报》上(1991年1月2日至2月20日)。其中颇多孔、张间电报,为孔氏回忆录所不录,颇可明张之心迹及其单纯的动机,以及和平解决之真相,足以揭露《西安半月记》的隐饰。

张学良于事变爆发之日(12月12日),致蒋妻宋美龄文电,即明言留蒋促其反省,绝无伤害之意,只因“此次绥东战起,举国振奋,介公以国家最高领袖,当有以慰全国殷殷之望,乃自到西北以来,对于抗日只字不提,而对青年救国运动,反横加摧残”。其抗日救亡的动机,已表露无遗。张又于事变后第四日(12月15日)复孔祥熙电,亦谓“弟等此举,决纯为实现救国主张,绝无一毫对人私见”,再度表白其单纯之动机。张再于事变之第五日(12月16日)复电冯玉祥,更谓:“介公果能积极实行抗日,则良等束身归罪,亦所乐为,纯洁无私,可质天日。……良等苦闷,唯在抗日未能及早实施。”冯玉祥提及愿担保张之安全,张曰:“担保一层,尤无必要,盖良固不惮以七尺之躯,换得主张之实现也。”更进一步表明不惜以性命换取纯正之主张。张复于事变之第八日(12月19日),又重申:“文日之举,纯为积极实现抗日救国主张,如中央确能改变政策,积极领导抗日,行动实现后,用我则愿做先锋,罪我亦愿束身归罪。”最后张于事变之第九日(12月20日)致电外交部长张群,有曰:“文电既已楬橥八项主张,则八项之外,自无余事,口是心非,弟不为也。”凡此足见张于私函密电中,与平昔公开之主张,完全一致,并以此为交涉之严正立场,则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动机,纯为抗日救国,已无可怀疑。

宋美龄于复张学良元电(12月13日)中,原亦针对张氏主张,谓“凡吾兄所建议,苟利国家,无不乐于采纳”,又谓“我国为民主制,一切救国抗敌主张,当取公意,只要大多数认以为可,介兄个人,当亦从同”,侈言民主固非实在,然表明可从公意。再谓:“昨日之事,吾兄及所部将领,或激于一时之情感,别具苦衷,不妨与介兄开诚协商,彼此相爱,当可无话不说。”但是蒋宋美龄于《西安事变回忆录》(载《西安事变史料》上册,第26—51页)中,为配合乃夫《西安半月记》不与叛部谈判之立场,竟谓:“余复以长函(按即元电另由端纳携往西安)致张学良,告以彼等此举将使国家前途受严重之打击,余深信其鲁莽灭裂之举动,初无断送国脉陷害领袖之恶意,应及时自拔,勿贻噬脐之悔。”(第29页)回忆之文不仅语气与原电相差甚远,而且掩饰愿意商谈之痕迹,代之以促张释蒋悔改之词,其用心亦可知矣!

孔祥熙于致张学良寒电时,亦认知张之主张,谓“查抗日御侮,举国同心,中央同人初无二致”,不同者,“仅有时间之不同,绝非宗旨之异趣”,替蒋氏“先安内再攘外”的政策辩解,蒋既亦抗日,则兵谏便无必要。张学良当然不服,于复孔申电中谓,一致抗日之主张“对委座已再四涕泣陈词,匪唯不蒙采纳,且屡被斥责,弟受委座知遇,绝无负气之理,但委座主张坚决莫移,已绝对不能否认,故不得已而出此”。可见,就张氏而言,只要蒋答应改变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问题即可解决。但是孔祥熙于二十余年后写回忆录,竟怀疑“张杨所谓救国八项主张”,甚至说:“张杨通电,虽以抗日为理由,而八项之救国主张,则未有一项涉及抗日,至其所谓容纳各党各派、停止内战、开放爱国运动等等,皆已走入共产党之路线!”张杨通电中无“抗日”两字,因当时中日仍有邦交,自无必要启衅,然八项主张无一不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有关,正见张杨并非老粗。至于孔谓“容纳各党各派”“停止内战”“开放爱国运动”,乃共党路线,然则国民党反对共产党,岂非采“一党专政”“勇于内战”“反对爱国”的路线(孔氏回忆录载《西安事变史料》上册,第113—161页)可谓孔氏失言。

《西安半月记》给人的印象是,张扣蒋后,被蒋训斥,不知所措,读蒋日记后,更加痛悔,力求弭过,乃送蒋回京。其实不然。张学良自始至终,甚有主意,他的目的是“拥蒋抗日”,然而必先“逼蒋抗日”,才能改变“先安内再攘外”的政策。孔祥熙所藏未刊电报中,有一封钱宗泽于12月15日发给张群的密电:

卫密。极机密。本日端纳顾问由西安回洛,据云:委员长住张学良之旁楼甚安。张要求接受主张,委员长初甚反抗,以后云,无论如何,须回南京方能办,但对方认无保障,有请求孔部长赴西安之意。总之,内幕情形,似有转机。谨密陈。职钱宗泽叩。删酉。(载《团结报》1991年1月20日《史海钩沉》栏)

此密电透露,事变发生之第四日,委员长已不再反抗,答应回南京办,则已允诺张等主张,此一“转机”,在《西安半月记》中看不到。然为了“接受主张”有所保障,南京必须派人到西安谈判交涉,以获协议。但南京中央不欲与叛部谈判,更不欲接受叛部主张,乃采讨伐的高姿态,以便维护尊严,唯孔宋家族求释蒋心切,愿意谈判,然又不愿示弱。两派意见最后整合为双管齐下策略,即表面上声张讨伐,实际上寻求政治解决,亦即循谈判途径。孔氏急于解救蒋介石,于12月15日建议张“一面亲送介公至并(太原),弟(孔)即邀中央负责同人,前往会商”。其意先让蒋脱困,再作商议。但张于12月19日电孔,坚持“中央同人果爱国家、爱介公,自当推人来陕商洽。抗日实现以外,别无所求,更无金钱与地盘思想。区区志愿,蕴之已久,绝非一时冲动。中央对弟主张如无办法,势难送介公返京”,甚为坚决,一定要中央派人来谈,同日张又致蒋鼎文电,谓可派宋子文与顾祝同来。但中央为维持高姿态,即派宋子文亦有阻力,最后让宋以私人名义赴陕,以掩遮中央派官方代表到西安谈判之实,然后宋子文才于19日飞陕。宋到西安自非探亲,当然是要谈判,我们虽不知谈判内容,但宋于21日即返南京,必有所商议,22日又偕宋美龄、蒋鼎文、戴笠、端纳等返陕,作最后之商定,是则宋氏兄妹代表南京中央助蒋与张谈判,达成协议,获致政治解决,已属无可怀疑的事实。

协议未立字据,已可确定。张学良接受君子协定,因此与杨虎城于释蒋一事有所争执。事实上,即使立下字据,亦可撕毁,而君子协定,并非完全口说无凭。张于致蒋鼎文皓电已透露:“此间要求,唯在抗日,委座已表示容纳。”并谓,“总之,抗日主张如不能实现,难送委座返京。”迟至12月20日于致张群电,犹坚持“非至抗日主张实现,殊难送委座南归”。可见张学良与宋氏兄妹于23、24日商谈后,知主张可以实现,乃决定于25日释蒋,并决定亲送返京。如果连口头的君子协定都没有,张既无以交代,杨虎城等更不肯通融。《西安半月记》谓全无承诺,自不可信,且全文无一语提及要求抗日,仅于一处谓张等“于国事有所请”,故意隐讳所请之国事,乃孙铭九所谓:“副司令要委员长领导我们抗日!”显因已有口头之承诺,不能说“抗日”之不是,又不能说被叛部胁迫而抗日,因而讳之。

《西安半月记》全无周恩来的踪影,更是不实在之忌讳。宋美龄于其回忆中言及“一有力分子”,即周恩来,谈甚久,然只说周拥蒋而不言抗日,亦不说蒋允不打内战之承诺。但是周于晤见蒋、宋后,已将协议三度电告延安,近已收入《周恩来选集》(上卷,第70—75页),则口头承诺,实已留下文字痕迹。张学良事后绝不言蒋有承诺,直至1990年,日本NHK电视台记者问周、蒋会谈,张说不但在场,而且周乃由其引见,但接着说:“对不起,我不能往下讲,请体谅我的苦衷,这件事情不应该出自我口,我也不愿意伤害他人。”(转引自郭冠英《张学良侧写》,台北传记文学社,1992年出版,第38页)说出来,会被伤害之人,舍蒋而谁可能被伤害的原因,除了蒋有承诺外,还有什么所以张虽不说,但已尽在不言中。

事实上,《西安半月记》虽说毫无承诺,蒋在行动上实已接纳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由“剿共”转向抗日。孔祥熙说,抗日救国乃蒋之既定政策,并不确实,可由蒋氏自己的话来驳斥。蒋于1936年10月26日,距西安事变仅一个多月,于王曲军官训练团训话犹谓:“如果远近不分、缓急不辨,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西安事变史料》上册,第11页)然而事变之后,却停止“剿共”,逐步走向抗战之路。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中日之战便不可避免。其实,九一八事件远较卢沟桥严重,然因不抵抗,卒未演成战争。西安事变之后,既由不抵抗转为抵抗,任何日本挑衅,一抵抗即可引发战争,因不能期望日帝退缩也。就此而言,西安事变确可称作抗战的渊源。

同类推荐
  • 永远的关公

    永远的关公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能够证明人类伟大的,是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人。茫茫人海,人海茫茫。天地生人,多的是渺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白驹过隙,有几人能溅起一些生命的浪花?有几人能留下一点点生命的痕迹?天地生人,无非是仁善奸恶,在人生的舞台上,都会有充分的表演,有几人能留下一些不朽的业绩?或著书惊日短,或舞剑伴星稀,或学成经天纬地之才,或练就吞云吐雾之艺,或壮志凌空,风云际会,或趁风扬沙,铤而走险,或成得大功,或行得大恶,也不过过眼烟云,有几人能留下万世的声名?
  • 上海高校英烈谱

    上海高校英烈谱

    本书按时间顺序,收集、整理了上海高校中142位烈士事迹,包括刘湛恩、李公朴、周德佑、蒋传宗等,展示了上海高校烈士的群像风采,进一步发掘了上海高校“爱国民主奉献”的精神内涵。
  •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这位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以其传奇的人生和情感经历,始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他声名显赫.却向往平静恬淡的生活;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追求永恒真挚的情感,却屡屡受到命运的打击……纳兰词哀感顽艳、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它传达了纳兰容若至真至哀的心声,“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他最真实悲恸的情愫,又有几人深知?本书以传奇笔法,描述了纳兰容若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以纳兰词中最动人的词句,串连起他真挚哀婉的爱情篇章,揭示了他凄美悲情的内心世界。
  • 揭开传染病神秘面纱巴斯德的故事

    揭开传染病神秘面纱巴斯德的故事

    本书主要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介绍巴斯德——这位贡献杰出的医学伟人、法国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的故事,介绍他在医学领域的探索、并介绍其为人类创造的一项伟大业绩“狂犬疫苗”。
  • 皇权背后的女人

    皇权背后的女人

    她们的地位高高在上,她们的命运充满悲情,她们美丽倾国,红颜绝色。但皇权宠爱,总不能集于一身,于是,争权夺位,攻伐杀戮,贪欲享乐,淫乱宫闱……这些上苑桃花,帘后主宰,让自己的名字,与帝国的风云记入了青史。本书选取了中圈封建史上最为突出的十四名后妃人物,让她们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大家重温那一段段历史、一桩桩往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exo:天使与恶魔系列

    exo:天使与恶魔系列

    天使,被御官派遣到凡间保护人类,恶魔是涑旦的手下,来破坏天使在人间的运作,当6个天使碰上6个恶魔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在普通家庭长大的林洛夕,又有着什么样的力量,导致涑旦不断在地狱抓狂,派几十万恶魔小将去攻击她,但是也无法近她的身,她究竟是谁??
  • 恶魔校草的宠妻生涯

    恶魔校草的宠妻生涯

    “韩逸晨”“怎么了,老婆”“你走开,谁是你老婆”“你啊”
  •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

    民国,一个令人意兴翻飞的时代。民国女子中,既不乏传统意义上的窈窕淑女,更有许多现代意义的知性女人。她们美丽多情,才华横溢又不乏坚毅性情,尤其是对人格独立和情感自主的不懈追求,堪称民国风范的代表。本书将为我们呈现这群奇女子不同的人生侧面,强势的江冬秀,极具人生智慧的袁珺,陷入情感纠葛的安娥,她们在新旧时代的更迭中经历了怎样的离合悲欢?她们的忧伤有多少属于个人,又有多少属于时代?故事凄美动人,引人入胜,对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也将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 狠人修仙

    狠人修仙

    在这个人吃人的世界中,不想沦为别人的食物,就要去争,去抢,用尽一切办法活下去!在生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所谓的尊严、荣辱、道德、气节···都是放屁,没人会同情你,没人会可怜你,你越是卑贱,别人越会像臭虫一样对待你,踩死你。你是选择苟且偷生毫无尊严的活着,还是选择拼尽全力将敌人踩在脚下?真正的狠人,对敌人狠,对自己更要狠;看一代狠人如何从卑微的小人物,成长为仙道巨擘,踏遍三界!做人要狠,做事要稳待人要真,性子要沉(在这个热情似火的七月份,每天码字码到手抽筋,诸位狠人们来点收藏推荐点击啥的,给点鼓励,谢谢捧场!)
  • 两生花开之帝王劫

    两生花开之帝王劫

    遭遇未婚夫和好友的背叛,穿越而来,却成为即将出嫁的某将军的女儿。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一路逃婚,打架,却意外了遇到了腹黑冷酷的他,他教她武功,和她一起逃亡,一起生活,当她深深爱上他时,才发现他是仇人的儿子,从此两人针锋相对,再彼此的纠缠中深深的爱,深深的伤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前世今生:傲世狂女

    前世今生:傲世狂女

    前世小小的她性格冷酷,却无意间遇到感动她心的他,为了任务给他下毒,只留下一句:“这辈子我负了你!若真有来生,我必等你!等你恋我!”;今生的她性格多变,一生奉行:为朋友两肋插刀,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对敌人毫不手软,人若犯我,必万倍偿还!在这异世与他初见便是:“喂,你撞死本小姐了!”“那又如何?我还没怪你弄脏了我的衣服呢?”……看她怎样斗小三,打流氓,一路成长,赢得自己幸福生活!
  • 花从腐尸开

    花从腐尸开

    战争与和平是既冲突而又和谐的两个造物,和平需要军队,而有了军队就可能发生战争。唯有爱与纯真才能解救一切。刘晨与程鑫,这两个少年少女,用着各自的方法想去改变现实,谁会达成自己的目的?花儿从腐尸上盛开,战争与和平,真的是不可共存之物吗?
  • 仙路奇途

    仙路奇途

    这里豪杰辈出,美女如云,功法更是无数,但所的绝世高手都只有一个目的,与天夺命,以希与世长存。孤儿燕江南精修《衍天录》,腰挂天剑,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崛起于江湖,斩妖、除魔、卫道,保护亲人,从蛮荒之地,一路杀向九重天。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所爱而奋斗,哪怕上穷碧落下黄泉,我也要踏个透!——燕江南
  • 千妖鬼录

    千妖鬼录

    天地初创,妖族势大,欺凌弱小,盘古女娲联手册封十二妖帝,杀尽天下大妖。沧海桑田,十二妖帝仅留残魂神魄。人族至强并起,妖族又欲卷土重来。少年本是守护一族,为何反戈相向?在人间历经磨难,到头来能否解开谜团……妖族的命运何去何从,十二帝魂接连消逝,背后湍流涌动,古老的约定还有谁在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