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56600000013

第13章 特区试验场(1)

邓小平先生于24年前说过这样一段话。他在1985年8月1日会见日本公明党第十三次访华代表团时说:“前不久我对一位外国客人说,深圳是个试验,外面就有人议论,说什么中国的政策是不是又要改变,是不是我否定了原来关于经济特区的判断。所以,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这两句话不矛盾。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开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定要保持谦逊态度。”

今天的经济学家也都这么说,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应该解读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和制度变迁过程。这话听起来是很震撼人心的。但是,对于三十年前的中国领导人而言,制度变革并不是一个可以事先设计得当的试验,没有人对此有足够的知识准备。而当改革的领导人邓小平决定把一个临近香港的南方小镇辟为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试验场的时候,迎来的还多半是阻力、怀疑、挑战和指责。于是,这才有了上面邓小平先生有所针对的那段话。

三十年来尽管风雨坎坷,深圳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试验场。它有1979年第一个引进香港“外资”兴办的来料加工企业;它有1981年在蛇口第一个采用的建筑工程招标制度;它有1983年向社会公开发行(IPO)的全国第一张宝安联合投资公司的股票;它有1985年成立的第一个外汇交易中心;它有1987年第一个土地使用权的拍卖会;它有全国第一个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它还有1990年第一个探索出的国有资产三级授权经营的模式;它是建立劳动服务公司和实行劳动就业合同制的第一个尝试者,是最早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区域,也是实行党、政、企业分离,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和引进招聘上岗制度的先锋。

1987年春,我有机会与我的同学一行四人坐火车南下,去了广州、深圳和珠海。那个时候,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并不是可以随便进去的,出发前我们在上海办理好了去深圳和珠海的手续。珠海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但深圳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深圳已经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和购物中心,我们从深圳大学那里还搭乘小巴车去了蛇口工业区参观。20世纪80年代去深圳的人都想方设法要去一趟地处山区的所谓“中英街”。“中英街”是在沙头角镇上的一条小街,一边归属香港,一边归属深圳。有意思的是,在“中英街”,内地人跨到街道那一边的香港商店里,内地的警察是要喊他们出来的,因为内地人被允许逗留在“香港”的时间是有限的。我记不得我们编造了什么理由到深圳公安局拿到了去“中英街”的通行证,只记得我在“中英街”买的一块香港的布料至今还在锁在家里的衣橱里,不知道该派什么用场。

这句话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3页。

这里的概括综合了以下研究文献:谷书堂主编的《深圳经济特区调查和经济开发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苏东斌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和第94~95页;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编写的《中国经济特区研究》,1984年内部资料印刷。

试验改革的回声

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国内外的经济学家都对中国在80年代以来的改革策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个关于转型经济学的领域迅速成长。属于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式。1991~1994年间,中国的经济学家在上海连续举办的经济学学术会议成为日后在中国流行多年的“过渡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nsition)的起点和基础。在经济学家总结的中国经济改革策略的经验当中,“增量改革”(incremental reforms)和“试验改革”(experimental reforms)成为最没有异议的两个新概念。其中,“试验改革”所描绘的不仅是一种在改革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上遵循的所谓“错了再试”的经验主义的方式,而且其显然也刻画出了80年代经济学家所观察到的两项带有某些“自发试验”性质的经验事实:绝大多数中国农村地区的“包产到户”以及在广东、福建和沿海一带通商口岸的开放。

回想起来,这两件事情可以说是三十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经济改革初期的最重要的事件,而且它们改变了中国经济及其体制。我做出这样的评价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论。其实,道理是很容易想明白的,不需要我们在这里展开更多的讨论。简单地说,1979年之后,中国的农村家庭普遍放弃生产队和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耕作制度,转向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包产到户”),解决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释放出了几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和中国经济在部门结构上的变迁;而最早在广东、福建,后来在沿海一带开放通商口岸更是打开了中国封闭经济的缺口,它像阀门被打开一样,迅速地释放了中国经济被长期压抑的“比较优势”,有力地将中国带入了全球化的轨道。

有意思的是,这两件事情多多少少又都部分地带有“自发试验”的性质。即使有政府被动的默许和无奈的选择在里面,但“包产到户”肯定不是由政府设计和推广出来的制度试验,而是农户自发的选择。深圳特区的出现,看上去是我们设计好的一个试验,其实它并不完全是偶然事件,其中也有很多自发而必然的成分,它被与宝安县禁而不止的偷渡逃港事情联系了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次重要的事件背后掩埋的“火种”比我们通常所说的“改革开放”差不多要早上二十年。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周其仁教授于2008年1月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有一段内容,就提到了这两次事件发生的早期线索。

他提到,1959~1961年间中国的大饥荒逼出了波及全国多个省区的包产到户。在网络上我找到的周其仁演讲的现场记录稿中,周其仁说到,事实上,在1961年前后,全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包产到户,比如说河南,但当时不叫包产到户,叫借地,就是农民向人民公社借土地来种,所谓借地自救;安徽大概40%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当时也不叫包产到户,叫救命田,把地划给农民自己种,以渡过灾荒。

周其仁提到的第二次事件是发生在1962年的广东省宝安县(现为深圳市辖区)的偷渡逃港事件。他说,由于各种传言和国内的经济困难,就在宝安这个地方,曾积集了十万人口意图偷渡逃港,这些人来自全国12个省区、广东62个市县。当时约六万人偷渡出境,其中大部分被港英当局遣返回来。在这样偷渡猖獗的背景下,没有办法,当地确实被逼出要利用香港发展边境贸易来建设宝安和开放市场的政策。用周其仁的话说:“回头看,这个事件埋下了未来开放的契机。”

很多人在今天说,深圳过去是一个宁静的小渔村。其实,它显然并不宁静。周其仁提到的宝安县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偷渡事件,甚至惊动了中央领导。关于宝安这一段并不宁静的日子,我还找到了苏东斌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略》中记载的资料。资料显示,公元1898年6月9日即请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清政府在割让了属于新安县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后,又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安县的新界也以99年的租期借给了英国。这样一来,深圳河事实上就成了一条“疆界”。河对岸的香港在20世纪50~70年代一举成为新兴工业化的经济发展区,而河这岸的宝安县(新安县在1913年改名为宝安县)却因为它的“边防”地位而被封闭起来,经济和社会长期都没有什么变化发展。其实,在1951年宝安封锁边界之后,偷渡就开始产生并不断蔓延。根据黄也平主编的《中国大决策纪实》一书提供的数据,宝安县的偷渡高潮分别发生在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8~1979年,行动外逃总计119274人次,其中已逃出港的有60157人。1979年深圳第一任市委书记张勋甫上任的头一个月就发生了3054人次的老百姓逃港事件,逃出1855人。

陈宏在《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一书中提到,1979年5月6日,来自惠阳、东莞、宝安80多个乡镇的七万群众,像数十条凶猛的洪流,黑压压地扑向深圳,两个海防前哨不到半个小时就被人山人海吞噬了。这场惊天骤变是被一则谣言引爆的,谣言说,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纪念日当天,香港实行大赦--凡滞港人士可于三天内向政府申报香港永久居民。

最有意思的是,董滨和高小林合著的《突破--中国特区启示录》以及苏东斌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略》中都特别提到,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1977年11月11日视察广州的时候,作为重大的恶性政治事件,广东省委向邓小平汇报了深圳这个不足三万人的小镇出现的恶性逃港热潮。而邓小平听后却沉默了很久之后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他还说:“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这话在当时着实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而等到1979年5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视察深圳时,才终于破了题。针对逃港事件,谷副总理说了句算是鼓舞人心的话:“现在往那边跑的多,将来一定是往我们这边来的多。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不知道香港人今天从罗湖桥上走往深圳时,是否知道三十年前谷副总理的这句话。

我们刚才提到的这次持续的偷渡事件对中国改革领导人选择深圳建设特区的决策的确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它是中国政府接受设立深圳特区的最初建议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如果因此就说深圳特区的设立完全是偶然的事件导致的结果,那就错了。

另一个纯粹的看法,也是在我翻阅的大多数中英文研究文献里的基本观点,即深圳特区的设立在战略上应该理解为中国政府实现开放并与世界经济逐步一体化的一座“桥梁”和一个“窗口”。不过,对于这个纯粹经济理性的逻辑解释很早就有人提出过挑战。比如,《亚洲公共行政学》杂志(The As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在1985年年底出版的一期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的特刊上,邝启新(James Kung)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源与表现》的研究文章。他在文章中这样说:“假如经济原则是适用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问,类似的政策为什么不在主要的工业城市,如广州、上海和天津采用,那里现有的工业基础和熟练劳动力的环境更适合于外商投资。换句话说,如果在这些城市采用当前的‘增长极’(growth pole)战略的话,单位投资的边际成本会更低。”

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当时在中国改革领导人的头脑里存在着寻找一个体制试验场和改革突破口的想法。关于这一点,下面行将记述的深圳特区从酝酿到批准的整个过程会给予证明。中国改革领导人明白,突然开放像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不仅社会风险和代价极高,而且在那个时候,外资是否对中国政府的全面开放政策拥有足够的信心与安全感,仍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深圳作为试验场,利用其比邻香港的地理优势,通过新体制试验和吸引港澳资本的落户政策,最终向西方投资者证明,中国的开放政策和推进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深圳作为特区试验场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成本-收益分析的理性结果。

周其仁是在2008年1月12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届“光华新年论坛”上做这个演讲的,后来他根据演讲内容,修改之后发表了文章《重新界定产权之路》,《证券市场周刊》,2008年3月13日(来源:http://www.*****.com/?article.asp?articleid=30173)。

参见周其仁,《重新界定产权之路》,《证券市场周刊》,2008年3月13日(http://www.*****.com/?article.asp?articleid=30173)。

以下参考了苏东斌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史略》第一章的有关内容,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0页。

这个数据来自黄也平主编的《中国大决策纪实》(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转引自苏东斌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史略》第一章,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参见苏东斌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史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摘自陈宏著,《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董滨和高小林在他们的《突破--中国特区启示录》一书中描述:???在一旁的中共广东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波听得非常清晰,他先是惊诧,继而疑惑……省委领导的心掉进了云里雾里。直到10天后邓小平离穗回京,这两句话仍然没有揭开谜底。

参见苏东斌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史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参见James Kung,1985,“The Origins and Performance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Zones”,The As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7,no.2(December):198~215.

创立特区的政治经济学

同类推荐
  • 中国经济随笔

    中国经济随笔

    自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和平崛起日益为世人瞩目。作为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作者曾参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对中国经济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中国经济随笔》就是作者在2008年和2009年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多涉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话题,也介绍了作者本人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既具理论价值,更具实用价值。作者对中国诸多经济问题的评判既不是随兴而发的议论,也不是学究式的套套逻辑,而是以学理为依据的客观评判,他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于社会变革的诸多……
  •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关键词。深度解读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让读者对中国了解更为清晰,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 实用经济法

    实用经济法

    本书将经济法管理领域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设计成项目形式,具体有:指出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设计投资备选方案;制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等内容。
  •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宏观问题解析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宏观问题解析

    本书分为“理念创新篇”、“当代企业改革篇”、“老工业基地改造篇”等7篇,收录了《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转化观》、《对我国银企关系和产融结合问题的探讨》、《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共28篇论文。
  • 狐狸梦

    狐狸梦

    本书虽然是以童话风格所写,但是所阐述的都是经济学关键性的原理,和当代前沿的经济学争论热点问题。这是一个人情脉脉与人欲难填并存的世界,亦是现实社会的翻版。在这个隐喻的动物王国里,作者表达了极其深刻的理性洞察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热门推荐
  • 无悔道尊

    无悔道尊

    为求长生,踏入修仙一途,战妖魔精怪,征战一生,护人族安宁。天地道法,以德为正,以法为先,有德者得天助,圣人天心,道法自然。一饮一啄,皆有定数,一阴一阳之为道,有邪有正方长生,终得道法真意,证得道尊之位。
  • 傲娇竹马住隔壁:101次告白

    傲娇竹马住隔壁:101次告白

    他住在她家的隔壁,一不小心霸占了她一天。从此,她被他缠上。“竹马!我不要你了!我不要你了!我不要你了!”就当她把重要的事情说了三遍之后。某男终于愿意放她走了——可是等等。。“我们已经分了!你跟着我做什么!”“是啊!你分了我的心,可你带走了我的身体!”说完,某男把一张分手协议书拿出来,上面写着分手后:除他的心不要,车子归她,房子归她,公司归她,他的身体也。。是她的。
  • 萌妃不乖快快入怀

    萌妃不乖快快入怀

    “为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呵呵,错就错在你不该抢走了他,亲爱的姐姐,你对我真是好啊!”看着昔日里自己百般照顾的妹妹,竟然在最后关头捅了自己一刀,只因为一个男人,她笑了……如果我还活着,我定会让你们痛不欲生!
  • 冒牌系统

    冒牌系统

    彦辰洪一梦之间被带到玄幻世界,得到了举世无双的冒牌之术,为了生存,正直善良的他从此走上了坑蒙拐骗这条不归路。你有牛逼宝物?我这里神器一堆用烦了,咱俩换换。你有仇不敢报?怕个毛,我拿神器带你装逼带你飞。等那人鼓着勇气踏上久久未敢动手的复仇之途,彦辰洪悄悄地撤了,去他家里搜刮了他的财产扬长而去。他淡淡地道: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可以不强大,但绝不能不牛逼!
  • 绝色倾城:俊美七少

    绝色倾城:俊美七少

    民国乱世,军阀割据,狼烟四起,场场杀戮,挥刀斩棘,点点花红,意乱情迷,是谁在爱恨中迷失了前途,走向了情感的不归路风火弥漫,是谁在争战中模糊了双眼,沦陷对方无心铸起的城池?一场纠葛,且看俊美两个七少,孰胜孰负?
  • 温柔的狼心

    温柔的狼心

    远古洪荒之年,天下大乱,武由氏族隐居野狼谷,与世无争。武由龙,部族首领继承人,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从没想过更多的东西。命运弄人,武由龙被逼上绝路,他慢慢学会接受这一切,也不得不接受。意外的磨难让武由龙经历了太多事情,亲情、友情、爱情在这些经历中不断被打磨,变得模糊又变得清晰。
  • 大佬总是不撩我

    大佬总是不撩我

    【首发红袖读书。】在沐小星的眼里,沐宸是一个神经病,更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怪物。后来,她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现实打脸:“沐宸呀,这个是给你的儿童节礼物。”沐小星将自己精心挑选的绿帽子戴到了沐宸的头上。“沐宸啊,今天情人节……这个送你……”沐小星将捡来的流浪狗哈士奇丢给沐宸,沐宸家里从此鸡犬不宁。“沐宸啊,听说你喜欢学习,巧了,我不喜欢,这些全部给你。”沐小星将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黄冈小状元,真题解析几还有一箱子卷子抱给沐宸,沐宸的脸黑下来了。“沐宸啊,我带你王者。”沐小星硬生生将荣耀王者的沐宸带到了白银。“沐宸啊,听说你喜欢打战场,巧了,我也是。”……钢枪王沐宸看着自己kd一落千丈,心态爆炸了。沐宸:“有人说喜欢会让人变得勇敢,在我这里却不是,喜欢是畏首畏尾,从不声张。”“我以为我是讨厌你的,可是,当你离开,我才发现,我已经慢慢喜欢你了。”“我所认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我习惯了你的存在。”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是,当你拥抱一个你爱的人,他竟然把你抱得更紧。
  • 听心口在说谎

    听心口在说谎

    正值花季的欧阳笑笑是一个有梦想,自信,阳光的女孩,在一次意外里染上了艾滋病,使这个女孩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父亲政治事业受阻发生了意外,妈妈随爸爸去国外静养。就好像生命给她开了个玩笑,青春道路上的迷茫,误会又接踵而至,爱情这颗种子也慢慢发了芽。一句“我从来都没有爱过你”冻结了四年的时光。,时隔四年,回忆起过去,也回忆起那个人,她是否听见自己的心口在说慌
  • 我能召唤作者呀

    我能召唤作者呀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并不孤独,我们会有伙伴,我们会有友情。召唤出一个又一个英杰,写下一个又一个史诗。
  • 仙灵之旅

    仙灵之旅

    天地有灵,化而为气,引其入身,可锻其身,炼其魂,凡之大成不灭者,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行,百般神通,主宰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