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27600000014

第14章 教书更要育人(1)

教育,先要教会人生存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多数动物相比,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和大多数动物相比,人的本能相对匮乏。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出生后很快就能独立生存,其生存能力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是本能的。可是人类初生时,孱弱无力赤身裸体,除了会吸奶会睡觉,几乎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而要获得生存能力,这个过程相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很漫长:十个多月后才会站立,才会逐渐蹒跚行走,十多年后才会思索,才会逐渐获得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得。所以,教育的诞生,是人"缺陷性"的本质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教育最本真的意义就是教人具备生存能力,就是教人学会如何活着。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成为传递社会文化的工具,成为统治者统治他人的工具……但是,无论如何发展,教育的本意没有变,也不应该变。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说,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创造人、发展人、完善人;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起来,使受教育者发挥出自己的天资,并且能够自己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在我国,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教育说得更具体的就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我们培养的各种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凡此种种,还是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句话:教育,是教会人生存。全面发展不是可以更好地生存吗?发展人、完善人,不是可以更好地生存吗?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的人,一个"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他的人生岂不更是一个完美的、高质量的人生?而一个人很好地生存了,自然也就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更好地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就更能反馈教育的功能……

我想,教育的本来意义莫过于此吧。

可是,曾几何时,教育变了模样?从以校园围墙为标志的学校教育出现后,从考试制度出现后,教育就从内容到方法,逐渐远离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世界,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教育逐渐就成了文化学习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提到教育,只是认为:上学阶段,人们才与教育发生关系,离开了学校踏上社会,就不再与教育沾边了。有些时候教育几乎成了考试的代名词了,教育的目的被扭曲为:为了考试,为了升学。

当教育变成了这样的"面目",它离"教会人生存"越来越远了:受教育者每天被强迫着背诵"之乎者也",被催逼着演算各种公式,还要做永远做不完的试卷,迎接永远考不完的大小测验……十年寒窗,装了一肚子的"知识",可是走出校门,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洗,屋子不会收拾;不会自我推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解决工作难题;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看到机会没有能力争取,拿着文凭却满街瞎转;未就业先失业,未上岗先下岗,未立世先辞世……我们教育的缺陷还不明显吗?

有人说,该把学生直接叫考生,该把学校直接改为考试辅导站,我觉得这种说法还不算太夸张。到学校里看看,我们的学生每天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围绕考试的,学校每天忙碌的,唯一的重心也是为了考试。考试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成为考试制度的附庸;考试的胜利即是教育的胜利,拿到高等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即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胜利。

如此学生,如此学校,如此教育,何谈生存与发展?

违背了教育的本来意义,看看我们的学校能为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

我们先把学校教育出来的人分为两类:一是过关斩将、挤过独木桥甚至拿到硕士、博士文凭的胜利者,一是被一轮轮考试淘汰出局的失败者。失败者在公众眼里,自然算不上人才,在这个唯学历是从的时代,缺少学历这个敲门砖,这些失败者要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自然困难重重。而且,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灌输"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的理念,当一朝被宣告淘汰出局,其心理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很多人的心灵甚至被扭曲。带着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生活,能否有高质量的人生,能否充分体现自身价值,都让人捏一把汗。

而那些"胜利者"就一定成为人才吗?如果按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他们该是真正的人才吧。因为,人们通常把成才与受教育程度联系在一起,高学历的属于高级人才,低学历的属于低级人才,那么没有学历的自然不是人才。

有的人学历很高,可能力却很低(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创造力很差。对着书本可以一套一套的,可是一旦投身实践中,在现实的工作和科研中,即便是双硕士、双博士学位,也如小学生似的无所适从;有的人仗着自己的高学历,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意做,晃荡徘徊,最后一事无成;有的人除了应付考试的本领之外,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存在严重缺陷,踏上社会甚至连普通的工作都胜任不了;有的人不能适应学校以外的生活,不能承受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力,不能接受挫折和不如意,不能经受各种打击……患上各种心理疾病者有之,自暴自弃不能自立者有之,漂泊不定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者有之,甚至轻生者亦有之……

这样的人,我们能说是人才吗?

正是因为现代教育已经背离了它的本来意义,所以才有了对人才概念的谬误,才有了不切合实际地过分追求高学历,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高学历,乃至伪造假学历、假文凭的现象……也才使得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把学习看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也才使得家长们为孩子考不上大学犯愁,为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犯愁……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该停止对教育意义的扭曲了,否则对受教育者,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还教育的本来意义,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人可尽其才。

当然,作为执教者,让我们完全放弃分数的束缚,只考虑如何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有两点,只要稍加注意,应该都能做到。

第一,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学会的东西拿来用。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着重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创造财富的思想。他在《学与术》中讲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治疗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凡百皆准此。"这番话很精邃地点出"学是为了用"的道理。

所以,作为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尽量少想一点:这些内容与考试有关吗?为了加深记忆,不至于到考试的时候忘了,这样类型的题用不用再多做……而是多结合实际,让知识变得活起来,而不是成为分数的另一种表示符号,那么你就已经在还原教育的意义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知识教死了,不仅要把知识作为一种财富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位老师对我说过一件真实的事情:

我曾经"有幸"听过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课,这个老师给学生讲解修辞手法,先是详细地为每种修辞手法下了定义,然后告诉学生每一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接着,就要求学生反复背定义:什么叫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什么叫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甚至还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背诵比喻的三要素,什么本体、喻体、比喻词,让学生反复念叨"明喻就是甲像乙","暗喻就是甲是乙"……听得我头都大了,不知道那些学生的头脑是否还能保持清醒……

当然,这是前几年的事了,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想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该再有了。但是在我们的老师当中,还是大量存在着只是强调理论本身,忽视理论运用的现象。所以,建议大家经常想想这句话:知识记住了只是知识,既记住了又能运用,才是力量,才是财富。

第二,做到让学生学以质疑,学以创新。

传授知识--接受知识--运用知识,这还只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属于最基本的层面。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求我们不能只是一成不变地接受既有的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在继承既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在"运用知识"后面,还应该有一个"创造知识",以传承给后人,如此,教育才算是发挥了完整的作用。

创造性,是人思维的功能之一,我们教师面对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学生,不可以忽视他们思维中的创造功能。不可以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接受知识,而忽略了调动他们思维中的创造力,在接受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学会创新。如此,当我们的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勤于思考,提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他们就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了。

行文至此,不妨说得更诗意一点: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阳光,驱逐人类的蒙昧,引领人类走向光明。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雨露,滋润幼苗健康成长,育树成林育木成材。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希望,是未来……

要使教育真正和这些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基本的一点:还教育的本来意义!那就是--先教会人生存。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有一位小学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可能是大多数教师都曾经历过的事:

小学语文第九册有篇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讲的是保罗把自己得到哥哥所赠的圣诞礼物--汽车的快乐给了小男孩,让小男孩坐上车兜风;小男孩想的是,要是自己也能给瘫痪的弟弟送辆车以让其"亲眼看一看圣诞橱窗里的那些好东西!"课文让人强烈地产生一种感动,涌出给予的冲动。在课文结束时,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过给予的快乐吗?"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那天放学,突然下雨了,我带了两把伞到校,马上就借了一把给同学,我感到很快乐。"另一个学生说:"夏天,烈日炎炎,民警叔叔在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看到叔叔们大汗淋漓,我马上买了一个大西瓜送给他解渴,我感到很快乐……"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禁皱起了眉头:也许孩子们说的是真的,但有没有一个孩子上学会带两把雨伞?主动买西瓜送给值勤民警的似乎也很鲜见,隐约中我有一种感觉:孩子是在编故事,是在讲一些并未发生的事情,然而却讲得煞有介事,毫不脸红……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追溯到作文教学的弊端上来。现在,学生生活比较单调,拘囿于课堂使他们很难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写起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东西就比较少。怎么办?市面上作文书很多,家长和老师以为,那些文选上的作文都是"范文",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学生都可以去模仿。于是,这些本本就成了孩子们的案前书、枕边书,每天读几篇,脑中便有了些许"积累",写起作文来,这些"积累"便成了作文材料的"源泉"。打开学生作文本,所涉内容"似曾相识",题材撞车的很多,弄得老师评讲作文时不敢读优秀作文,因为说不定这篇佳作就是一篇"赝品"。有人对作文上的这种现象不以为然,认为写作文从模仿开始,题材的借用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甚至认为"编造"是一种想象,想象是写作成功的翅膀。殊不知这种"宽容"副作用相当明显,明显到孩子写作文就想到编故事,进而甚至说起谎来"从容不迫"了……

文风就是"人风",文品就是人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写作上的积弊迁移到做人上来,那就真正很危险了。由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单就学科的技巧进行教学,而要超乎学科、立足做人高度思考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作文教学而言,除想象类作文外,我们要把让孩子"说真话、叙真事、吐真情"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让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果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就要教给他深入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挖掘生活的本领,从而让学生努力成为生活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虚拟"。

新课程倡导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人的第一步是要"求真"。陶行知老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要真正实现"求真"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学校的所有工作,教师的所有行为,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学科教学,无论是开展活动还是进行家访,无论是学科竞赛还是考试考查,我们都要奉"真"为圭臬,坚持不掺假、不搞虚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而我们老师为人师表,更要真情地投身教育、真心地关爱学生,以心换心,以情融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勤学上进的好学生。

记住,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教师。

遵从学生的性情

新华网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

在武汉市举行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有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这次比赛的小学五年级作文题是"给我一点时间"。记者在"楚才杯"组委会,发现五年级4200份考卷中,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的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培优",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

孩子们被妈妈逼着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3000考生不约而同地"妖魔化"妈妈,现象的背后,透露出学生面对家长们强迫"培优"的无奈,显现出畸形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为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中国的孩子被夹裹在这种潮流中,失去了自由天性,失去了自然发展,一切都被设定,一切按照程序进行,渴望拥有的快乐童年却被抛在了一边。

这里面,便有着对生命和性情压抑的影子。这种压抑的由来,是中国传统文化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而教育要承受其中的一部分。

同类推荐
  • 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

    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

    本书主要从说课准备、精心设计与组织说课材料、幽默为教法服务、情感学法说课、辅助教学程序、互动教学目标、应对说课失误和总结说课经验等八个方面来进行铺垫和阐述。其中,听课和评课作为说课的后续工作,没有单独作为一章列出,而是补入最后一章,这样更显得本书结构紧凑、布局灵活。我们站在说课者的角度,多层次地模拟了说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教师在说课中少走弯路,对于日后的说课教学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

    本书内容: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不仅仅是一部旅游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英伦文化的“大观园”。《三联生活周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南方人物周刊》资深主笔王星、李孟苏、黄景路、王年华娓娓讲述你所不知的英伦故事。全书总体上分为两部分:A面,上流贵族阶层;B面,市井伦敦。内容共四章,分别从贵族和平民两方面讲述故老伦敦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包括英国皇室的渊源、贵族生活、贵族运动、新旧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市井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为读者呈现出与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更为亲民的英国皇室、贵族及与之和谐共存的传统却不保守、轻松、自由与日趋繁华的市井生活,并由内而外解读了伦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上流与市井泾渭分明,有阶层没斗争;对王室真心敬爱,有君主无专制。此外,《伦敦AB面》收入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一手照片,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珍贵的白金汉宫全景图、英国王室成员的日常照片以及众多伦敦实景唯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可读性。
  • 如何成为金牌自由翻译

    如何成为金牌自由翻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翻译技巧和心得,虽然主要针对英语翻译,但是这些“秘笈”实际上对其他语种的翻译也是适用的。大同小异,其他语种的译员稍微变通一下就可以吸收。考虑到自己一家之言难免有不足之处,笔者还专门采访了10多位优秀的成功翻译人士,多角度介绍了他们做翻译的经验、心得,比如女士做翻译应该怎样避免电脑辐射,小语种译员的从业心得以及营销策略,等等。希望能“授”读者以“渔”。
  •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本书在广泛搜集资料、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作者做了以下尝试:第一,研究定位上的突破。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本书是目前为止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闻院校学生的教材,而其他学者所著多为培训教材。第二,研究视角和体系上的创新。本书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为此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教材体系。第三,教材形式上的突破。本书充分考虑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特点,注重文字流畅、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体例生动,尽量引用最新的资料。本书设置了“知识导航”小板块,使读者对内容预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热门推荐
  • 平凡之如真

    平凡之如真

    如果有一天,平凡的你拥有了让你可以不平凡的能力,你会选择精彩狂涌的人生,还是甘于平凡。“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我只想做我自己,做平凡的自己”——李坚强
  • 逐隋

    逐隋

    京杭大运河,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运河系统,它连接了从最北边的涿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到最南边的余杭,就是今天的杭州。它贯通了整个中国的水脉,极大的促进了河岸周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长。但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大隋王朝,虽然是一个灿烂而独特的年代。不过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
  • 我师父实在太高冷了

    我师父实在太高冷了

    灵气复苏,系统觉醒,一名高中生重生异世,竟然成为一座仙宗的掌门。
  • 愿余生唯一人

    愿余生唯一人

    两国交战,他们该何去何从?一边是儿女情长,一边是天下苍生,该如何抉择?是抛弃天下苍生,归隐山林,还是为了天下苍生,手刃爱人?沈卿夏与叶菀清该何去何从?几个短篇小故事,敬请期待
  • 梦尽恩怨

    梦尽恩怨

    他叫锋刃,他不善于表达自己。他有一个兄弟,他叫寒冰,这个故事,就从他们的恩怨开始,也因他们的恩怨结束……
  • 猫咪和主人

    猫咪和主人

    小说以猫咪、小狗和主人的探寻经历为线索,穿插科幻、玄幻、穿越等情节为读者展开一幅绚丽的阅读之卷。故事、人名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小说里一些科幻和玄幻的情节可能不符当代科学定论,望大家见谅。这是作者第一次网络写作,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如有不佳之处望读者见谅以及提出,以让作者加以修正更改。最后,欢迎来到猫咪和主人的奇异世界!
  • 往圣之心呢

    往圣之心呢

    太古宙时期的九重天,天地分裂,诞生出阴阳。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它们化身无上圣兽守护着世界的秩序,万物孕育而出,功成身退,逐渐淡出历史,然而它们并未消失,只是选择性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世间没有任何完美的事物,它们亦是如此,祸根已然出现,最终的苦果只能自己承担。某一时刻,一位少年“有幸”继承,他的崛起之路正式开始,同时,面对的也更多。“或许,是该做些什么了……”清冷悠远的声音自脑海传来,语言生涩无比,但某人偏偏听懂了。“做什么?”夜临不解。“赎罪……”“谁的?”“我们的。”
  • 燃穹

    燃穹

    邪魔从尸骨里爬出,九州布满黑日之旗,万界山在火焰中崩塌,天穹被血锈染成红色,人们哭泣着呼唤神灵。骇人听闻的预言,几个不服命的棋手,一场颠覆天地的大局。有人持剑向天,把酒轻叹。命运的网里,逃得过谁?
  • 入侵地球指南

    入侵地球指南

    作为一个吸烟喝酒爱睡懒觉无上进心的重度拖延症患者,刘楚发现自己摊上大事儿了。他得征服地球,顺便拯救一下全人类。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个忽然停下脚步狠狠地把自己的脑袋往电线杆上死磕、然后带着一脸血若无其事地走开家伙……没错儿,那就是他了。他得改掉很多很多坏毛病,不然就可能被那个家伙摘掉角膜或者肾脏。这是一个被虐待者成为救世主的故事。当然刘楚本人觉得……嗯,这样子其实挺爽的。注1:这是一部一本正经的作品。(群号:254874206)注2:封面为作者纯手工制造。关键词:工匠之心、情怀、后现代。
  •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一个被有目的地培养得无一技之长,无主见,无道德观,外加不够纯良的“三无“女子和FH的“心脏科权威医生”伪兄长,以及一个半路杀进来的“疑是无业,实则是IT鬼才”的妖孽高干子弟……之间的诡异同居生活,本文抽搐,且恶趣味,有惊天动地的美男,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所写的不过是吃饭,喝水,打酱油的无聊琐事。世界太大,挣钱太难,适当地“示弱”或许也是当下小女人应该掌握的一项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