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35600000002

第2章 为什么要安住在折腾中(1)

无常特征“如”字现

一切圣贤所证到的真实是“变化不定的”,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或者是其他的学科,一切是“变化不定的”是其固有的特点。如毛泽东说“世界是运动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等等,而佛教的观念则是用“一切是无常的”来描述。所以这些真理只是表现的手段不同,或者说所用的表达的名词不同而已。

佛教中有一个常用字“如”,如“如来”、“如梦”、“如幻”等等,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无常”的观念。因为一切事物是不稳定的、是无常的,所以就用这个“如”字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无常这一观念。比如“如来”这里的“如”字,加上来字之后就是好像来了,好像没有来,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果。

这和现代量子物理的理论是一致的,把物质一直往细小分解,分解到目前物理学认为最小的单位“夸克”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地方是空无所有,即使是好像有物质的地方“夸克”也表现为不稳定的状态。其特征是物质和能量的不稳定状态,用佛教的话就是用“如来藏”表示。

佛陀在世的时候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微尘。《楞严经》里说,把微尘再分得更小,小到“色边际相”,也就是说把最小单位的微尘再分得更小,小到了物质边缘。然后“更析邻虚”,就是说分到物质的边缘之后,再往小分,分到临近虚空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现象是什么呢?《楞严经》中用“空无所有,皆如来藏”来描述这个时候的状态,这就是说一切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即使偶尔表现为有的存在状态,也是不稳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这里的“如来藏”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现代物理的波粒二相性的特征——好像有物质又好像没有物质。这就是“如”这个字的描述效果。

其实佛教中的“如”字不光是在《楞严经》里的这个地方描述得非常精彩,在其他地方使用“如”字来描述不稳定性或者说是无常性也是非常多的。比如《金刚经》中的“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等等。佛教中最最根本的是“如来”两字代表了一切的显现。所以祖师有话说:“山河大地皆如来”,这实际上就是描述我们这个无常世界的。

这种对世界的描述与现代物理,尤其是量子物理的理论是完全吻合的。而且佛教不光是在物质方面把世界描述为“如来”,在精神方面也是同样的描述。就像物理学里面“薛定谔的猫”描述的未来不稳定一样,佛陀在很多时候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未来世界的不稳定。

比如有一个外道问佛,他说佛陀你的神通这么广大,那么你能否告诉我,我手上这只鸟在你回答我的问题之后是死还是活?(当时他手上抓着一只活鸟,他希望通过他掌握着鸟的生命来否定佛陀的神通能力,因为佛陀只要回答出死与活他都能够否定佛陀的答案。)佛陀当时刚要进门,他就在门口把一只脚跨进门,另外一只脚在门外回答这个外道的话说:“你能正确告诉我,我是进门还是出门我就同样能回答你的问题。”这就是一则非常典型的古老“薛定谔的猫”的描述,佛陀用他的智慧非常完美、善巧地回答了这个外道的刁难问题。

这样的问题在后来的祖师身上也发生过很多。比如赵州禅师与赵王和燕王相见时候的公案。当时两王见到赵州和尚之后,想给赵州和尚难堪就问赵州和尚说:“人王大?还是法王大?”这也是一个“薛定谔的猫”的问题,因为赵州和尚要是说人王大,那么赵州和尚就要向赵王和燕王礼拜。如果在这两王面前说法王大,很明显人头就会落地。而赵州和尚则是用了“在人人王,在法法王”八个字完美、善巧地回答了这一两难的问题。

可见,我们苦苦寻找的所谓“安身立命”的地方,就隐藏在不停地“折腾”的过程之中。

命中注定无常改

宿命的人总是在研究自己的命运,认为命中注定的有无问题是真实的。佛教从因果的关系来看,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是从无常的观点来看,这又是错误的观点。这样看来佛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那么正确的佛教观点到底是什么呢?因果还存在吗?

我曾经写过很多有关命运的日记,主要是讲在我们的生活中命运存在的因果关系。今天种了如是的因,明天的命运就会有如是的果出现,这是必然的。尽管有的时候会延迟或者是暂时看不到果,但是都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来说明了。事实上,这是非常科学的解释。

因为因果规律就是自然规律,是必然存在和运行的规律,也可以说是目前的科学认同的规律。尽管这个规律有的时候从眼前来看似乎还有些出入,但是从长久来看是不会有出入的。从这个角度看来,佛教是认可命中注定这一说法的。因为命运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也就是命中注定的。

换一个角度讲,佛教的最基本的真理是无常,也就是说一切的事物是变化不定的。那么这个与命中注定这一说法就貌似有些矛盾了。我在以前有关命运的日记里面也提到这样的事情,比如现世的人做好事却得不到好报,而做坏事的人却非常风光,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

当然,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有我们看不到的原因。归结为以前的因太强大,以至于短期中还在延续以前强大的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无常的原因。从长远来说,命运的流转还是会顺从因果规律的。只是当事人不知道延续目前这个情景的办法——转过来行善,兑现以前的善因得善果。

这实际上就是无常在起作用。因为一切是无常的,是变化不定的,所以,使得我们的命运由命中注定变化为可以自己掌握了。掌握的方法就是行善,兑现以前的善因得善果。这实际上就是从一个场景转变为另外一个场景了,或者说是由一个时空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了。

这里面说明了两个大问题,一个固定不变的因果规律,一个是无常的变化不定。佛教的因果发展是按照在某个场景或者时空而发展的,所以在这个场景或者说时空,是固定不变或者说是命中注定的。当场景或者说是时空改变的时候,命中注定就被打破了。

从无常的这一点来说,我们知道要好好应用无常的法则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突破自己以前行为的规律,这样我们就能跳出循环,佛教叫轮回。比如命运这个循环,要想跳出命中注定的循环或者叫轮回,那么就要应用无常的法则,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跳出以往的循环或者叫轮回。

所以,佛教认为命中注定是对的,认为命运是可以把握的也是对的——只是场合或者叫时空不同而已。在命运的问题面前是如此,在其他的事物面前也是如此。要擅长于根据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善法去面对。这就是佛教教导我们的相当有操作性的修行方法。也可以说是佛教教导我们的“折腾”的方法与艺术。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面对命运等等一切的事物,我们就能成为一切事物的主人,就不会被一切事物牵着鼻子转,就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面,就能轻松面对我们这个人生,就能……这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来”两个字本来就是不确定。

无常未来不确定

我们简单了解了佛教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好像是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命运的问题。也知道了这是因为场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无常的原因。无常不单单是佛教认识世界的真理,也是一切科学、哲学等等认同的世界是变化的或者叫不确定的真理。

在佛教来说,无常法则是广泛的,是永恒的。而因果报应则是佛教法则里面的一个子集。在特定的时空有特定的因果规律,在不同的特定场景或者时空,因果的规律是变化的。这不光是在佛教里是这样的,在科学来看也是这样的。科学就是在特定场景或者说是时空里的因果规律。

我们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说某个定理的时候总是说,在什么什么前提条件下,事物会表现为什么什么情景。也就是说科学是有前提条件的真理,或者说科学是在某个时空里面的真理。离开这个特定的时空,这个法则就不适合了,这是科学的特点。

事实上佛教和科学的特点是一样的,佛经中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场所……”这实际上就是佛教无常表现为在特定的时空将会有特定的因果规律。因为在另外一个场所,佛陀可能就不是这样的说法了,真理是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变化不定的。这就是无常的观念。

比如前面提到的,外道问佛他手上鸟在下一时刻是死是活的公案,这个公案不单单是体现了佛陀的智慧。从理论上来说,其实是无常的问题,是一切真理的体现。就拿现代的科学来说,这个公案和“薛定谔的猫”是非常类似的。因此,我们不要光从智慧的角度来看,应该更加深刻地从变化不定的无常角度来看。

有了无常的观念,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去行动,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不同时空,会有不同的因果规律,而佛陀教导我们的就是要按照不同时空,顺应不同的因果规律。这时,再从命运的角度来说,就明白了虽然是命中注定但又能被我们改造把握的道理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不光是在命运的问题上知道了注定与无常的关系。在其他的方面我们也将会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佛教中讲的神通问题,根据注定与无常的关系来说,神通也是不确定的。神通有没有存在?有存在是必然的!神通可不可依赖?不可依赖是明智的!

而且根据这个局部注定、绝对无常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因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按照这个局部注定、绝对无常的规律运转的,这也是现代科学认可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学佛就要从这里入手,从无常入手,从有因果入手。这样我们就能轻松面对好像很矛盾的境遇。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无常与因果规律之后,我们就能轻松面对我们所面临的一切,知道如何处理无常与因果的关系。就能树立正确的信仰,就不会因为看不清楚问题本质而对佛教产生怀疑。从而坚定自己学佛信心,不会被好像自相矛盾的问题所迷惑。正确面对命运、神通等等佛教的概念。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佛教的科学性,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诽谤佛教。这是我们现代在科学教育下的人学佛的切入点,是我们理性学佛的根本。

认识佛教从“觉”始

想要进一步认识佛教,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佛?“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印度话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它含有自己觉悟、令别人也觉悟、时时刻刻对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觉悟等三个意义,凡是这三点都能做得圆满的,便尊称他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佛陀”。

两千多年前在恒河两岸传道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众生或者说是一切有存在形式的生命都能成佛。因为众生的本性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只是众生都是“迷”而不能“觉”,或者“觉”得还不彻底。但只要自己愿意,又有正确的方法,众生最后终必都能达到究竟圆满的“觉”而成佛。

我们再进一步看看,什么是“觉”?字典中给出的“觉”的基本解释: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或者是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作用。佛就是这些感觉和意识时时刻刻都彻底觉悟的人。

从“觉”这个字来看,一切的生命都存在“觉”。因为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器官,都能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或者是: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一切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佛,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因为他们都可以做到彻底而圆满地觉悟。

佛教的经典告诉我们,一切生命的器官,对外界的感知是因为各自的存在形式不同而不同。但是他们能够对外界感知的能力是平等的,而且不会因为生命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同时不会因为生命形式的改变而不同。换句话来说,就是他们能够对外界感知的能力是不受生命形式中的成、住、坏、灭而变化的。

这就是《心经》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映射;是一切生命都能成佛的根据;是被称为法身、智慧、心、性等等很难理解的名词的内容;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主体。我们在认识佛教的过程中出现这些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觉的能力”来联系这些名词,这样你认识佛教就比较容易入门了。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做到时时刻刻彻底觉悟。因为我们要是时时刻刻都能够觉悟的话,我们就没有烦恼了;我们就了生脱死了;我们就成佛做祖了;我们就……我们要想学佛,要想认识佛教,就要搞清楚这个“觉”的含义,从“觉”这个字入手,逐步安住于折腾过程中,渐觉渐悟开发自己的灵光直至成佛。

众生与佛由“觉”说

佛教里常常说佛与众生没有差别,解释一下,就是佛是果地上的众生,众生是因地上的佛。这个解释很正确,但是用了因地和果地这两个词,就让很多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头痛了。这是因为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对因地和果地这两个词不甚了解,从而产生迷惑。如果我们用上文提到的“觉”这个字眼来描述就简单了,众生与佛的区别,就是佛是已经成就了的觉者,而众生是还未成就的迷者。

为什么用“觉”来描述就简单呢?因为每一个生命的“觉”有悟与迷之别,“觉”被悟圆满了就是佛,“觉”被迷了就是众生。在佛教里还有一个名词叫菩萨,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叫觉有情,就是觉悟了但是还没有觉悟圆满的生命。所以,从“觉”这个字入手就很容易明白佛教的名词了。

每一个生命都存在“觉”,这是平等的,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每一个生命的“觉”都有机会被悟(成为菩萨),甚至觉悟圆满(菩萨自利利他,行菩萨道,自利成佛,利他帮助其他生命)而成佛,这就是佛教所说每一个生命都能成佛的原因。

每一个生命对外“觉”的工具,就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这个“觉”的工具会因为生命存在形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拿我们人类来说,我们对外“觉”的工具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个器官。我们人类就是通过这五个器官对外界的接触而得到自己的“觉”。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觉”会是迷惑的了。因为我们的这五个器官很伪劣,我们就是被这五个器官骗得死死的。先拿眼来说吧,我们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大到宇宙,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我们现在是靠望远镜看到一点点。小到微观世界,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靠显微镜看到一点点。

对于物质可穿透程度来说,我们常常就被“物质遮障(没有透射)”或者是“无法成形(没有反射)”而看不见。比如靠红外线和紫外线能看得见的东西,我们全都看不见。所以,物质排列得比较疏散一点,就会因为没有反射而看不见,物质排列密一点,我们就因为被表面的无法透射而看不见……等等,我们看不见的要占绝大多数。比如空气中的氧气等等我们就看不见;比如固体的内部我们也是看不见;总之我们看不见的多了去了。

同类推荐
  • 身边的哲学(上)

    身边的哲学(上)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马可是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这两种抽象规定,把它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与它作为寄出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获得了现代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叔本华超级成功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叔本华超级成功学

    本书内容包括:人生的困惑;永恒;幸福;人格;财富;生存;生活的意志;人性与道德;存在的得失等。
  • 老夫子品评墨子

    老夫子品评墨子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墨子天子聪颖、博学多才,甚至在科技领域也有一定成就,如在宇宙论、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墨子一生的活动、事迹、思想和科技成就,集中体现在《墨子》一书中。据《汉书·艺文志》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只有15卷53篇,流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热门推荐
  • 剑郡

    剑郡

    秋雨本是一个普通的,爱打游戏的高中生,有一天遇到了一位女生,从此他开始改变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哑夫婿

    哑夫婿

    他出身自贫苦农家,不会说话,只得男扮女装讨生活,但似乎上天并不准备厚待他,屡屡为他坎坷的命运增加更多变数。她出身于富贵豪门,能言善辩,上天似乎对她极为厚待,但她却不喜欢上天的安排,宁愿远离家门,独自营生。逃婚路上的偶然相遇,他和她的人生从此不同。
  • 吞舟

    吞舟

    想做凡人?还是做个仙人?世上选择千万,有多少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白驹过隙,人生如寄,这是一个名为李寄的小人物踏上修道之路的故事。没有大气蓬勃,没有热血争斗,只有一位小角色一步一个脚印,缓缓地,漫漫地,可能还会绕圈子地——往修道之路上走的记录。
  • 灵异事务司

    灵异事务司

    一桩桩案件,揭开了沉入地下多年的秘密,早已被人忘记的历史重新提起,早已被人忘记的恶魔已然觉醒,帷幕升起,好戏上演了......
  • 施主,请矜持

    施主,请矜持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群和尚。?某天,佛前一根千年不灭的红烛,因贪吃而勾搭上庙里淳良的小和尚。?红烛逐渐修出人形,并且一步步计划如何勾搭捕倒矜持的小和尚。?而经历一件件事情后,红烛她愁了!她家小和尚不是现在这个把她吃入腹中连骨头渣渣也不吐的大腹黑,而是那个呆萌呆萌笑起来脸会染上红霞的“呆瓜”!?肿么办?小和尚还能挽救吗???
  • 穿越成婴,女王在异世

    穿越成婴,女王在异世

    现代的都市女王,因爱人背叛,死亡。一朝穿越,成为婴孩,这一世的她永远不再会被奸计所害。魔法,魔兽,炼丹,炼器你比得过我吗?冷漠的心渐渐被父母的关爱所温暖,发誓一定要守护好父母。这一世她已不再想爱,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男的强势出现在她的世界,你敢来我就敢收,看谁笑到最后。本文女强文,NP
  • 杀透重围

    杀透重围

    林秀本是一个重度强迫症患者,一日来新的世界中,竟然发现过去的人生只是个虚拟游戏。而现实中一群貌似科学家的人,已将他列入了研究对象……在摆脱囚笼之后,林秀却成为世界头号通缉犯,每日每夜在国家机器的缉捕下,面对可以左右世界的势力的无尽追杀。为了冲破这围追堵截,林秀一步一步杀透重围,然而追杀仍在继续……当一个人连卑微的活着都不可能的时候,那只有站起身反抗了!本书软科幻,也可以当作玄幻小说来看。
  • 六个人

    六个人

    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看见什么也不用感觉奇怪。有超出认知的未来科技大区。有半人半兽的半兽人大区。有着中世纪的骑士大区。甚至有着学会魔法的魔法大区。在这百区当中,每一个大区,都是一个世界。而科技水平处于现代社会的江风,本来并不知道其他大区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有人忽然来告诉他。你其实是个能力者。从那一天开始,一切,就都变得不一样了
  • 宠妻上瘾:首席追妻请付费

    宠妻上瘾:首席追妻请付费

    作为一个天才设计师,林若萱表示养起两个包子没有压力,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却嫌她穷呢?“这是给孩子们买衣服的一千万。”“……”“这是买奶粉的一千万。”“……”“这是……”“够了!”终于她忍无可忍,叉腰怒吼,“顾亦然你丫显摆是不是钱多?”他一愣,然后委屈的用手揪住了她的衣服,“老婆,为夫穷的只剩下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