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0200000048

第48章 意象—意境—典型 (1)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想论

一个人仅仅成为人,是不够的,他或她必须要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仅仅是作品是不够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灵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某些艺术作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看,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一首诗,可以写得十分漂亮而又幽雅,但却没有灵魂。一篇叙事作品,可以写得精确而又井然有序,但却没有灵魂。一篇节日的演说,可以内容充实而又极尽雕琢之能事,但却没有灵魂。一些谈吐可以不乏风趣而又娓娓动听,但却没有灵魂。甚至一个女人,可以说长得漂亮、温雅而又优美动人,但却没有灵魂。”([德]康德:《判断力批判》,见《西方文论选》上卷,56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那么什么是文学的灵魂呢?文学的理想,或者说文学的审美理想,就是文学的灵魂。有灵魂必然有理想,无灵魂必然无理想。

一、西方文学理想论的成功与缺憾在文学理想问题上,西方文论有得也有失。“得”的是西方文论概括出“典型”作为写实型文学的理想,给西方写实型文学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失”的是西方文学虽然也有抒情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但是没有像中国古代以“意境”来概括抒情型文学的审美理想,以“意象”来概括象征型文学的理想。我们只能说,在三维的文学理想结构中,他们抓住了一维,其他两维则有待东方文论特别是中国文论给予补充。

那么,文学的理想是什么呢?在西方,认为文学的理想就是“典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德]黑格尔:《美学》,见《西方文论选》下卷,29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认为典型(他直接称为理想)是“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把文学理论等同于典型。俄国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则把典型推到极致,他的理论的基石就是典型论。他甚至说:“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69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中国文论界长期受此思想的影响,也认为典型就是文学创造的理想,把一切文学作品都用“典型”与“典型化”去衡量,其结果是造成了文学批评的“削足适履”现象。例如有人把杜甫的《春望》也放到“典型”的框架中去解释,杜甫似乎成了一个写实的小说家。用一种不实用的理论工具去任意宰割对象,结果对象不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分析,反而被大大扭曲了。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如《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绝大部分都不走“典型化”的艺术道路,当然也不能用典型这个标准加以衡量。其实西方原始的艺术、抒情诗、现代派的大部分作品,也不适合以典型加以分析。把典型作为文学的唯一理想是西方文论的严重缺陷之一。我们照搬西方的典型论来解释一切文学,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失误。

文学是人的心灵的创造。尽管文学的沃土在现实生活中,但现实生活如果不经过作家的心灵化,是断断不能变成文学作品的。人的心理机能不是单一的,按康德的说法,人的心理机能是知、情、意的三维结构。知是认识、知识等,情是感情、情绪等,意是观念、义理、意向等。中华古代文论对作家的心智结构的论述也印证了康德的观点。自然作家的心理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如感觉、知觉、表象、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但就这些心理机制的活跃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而言无非是三种:第一,格物。“十年格物一朝物格”(金圣叹),“格物”是认识,“物格”就是认识的结果,了解世界,掌握世界。这相当于康德所说的“知”。第二,起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情以物兴”是说情感来源于“感物”,“物以情观”是说作家以诗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形成了情感态度,要一吐为快,即激起抒发情感的愿望。这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情”。第三,意向。“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里的“意”,不是一般的道理,是一种幽深的不可言传的观念。《系辞》不是文论,但其思想与文论相通。这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意”。文学虽然总起来说是一种审美形态,但更细致地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文学有不同的类型,起码我们可以分为象征型文学、抒情型文学和写实型文学。象征型文学倾向于表现人的心理机能中的“意”,抒情型文学倾向于表现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写实型文学倾向于表现人的心理功能中的“知”。文学类型的三维构成与人的心理功能是对应的。这就从逻辑上可以推导出,文学是人的知、情、意的心理机能的全面充分的发挥,或者说文学是人的三维心智所催开的五彩斑斓的花朵。当然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说,文学就只有象征、抒情和写实三种形态,既象征也抒情也写实等不易说清的新形态还时时涌现。

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文学的基本形态就是象征、抒情和写实。

如果文学的三种基本类型这一事实可以确定的话,那么我们进一步就要追问,这三种文学的类型达到了艺术的极致,其形态又是什么样的呢?或者更简明地说,三种作品类型的文学理想是什么?

西方文学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模仿”的道路。在他们看来,文学就是认识,就是社会知识之一种。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模仿成为文学的主流。这样西方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讨论的就是写实型文学的“悲剧”,于是塑造人物性格成为中心,人物典型成为西方文学的理想。无论是荷马创作的叙述特洛伊战争和奥德赛海上冒险的“史诗”、欧里庇德斯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薄伽丘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戏剧、法国莫里哀等古典主义作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歌德的《浮士德》,还是19世纪大量涌现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都是模仿,其文学理想都是创造典型。的确,西方文学创造了许多性格独特而又丰富的典型,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成为认识社会的镜子。在典型理论的研究方面,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开始揭示了它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历史与文学“两者的区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见《西方文论选》上,65页。)。那么什么是“普遍性”呢?亚里士多德说:“所谓‘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

首先要追求这个目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见《西方文论选》上,65页。)什么是个别性呢?亚里士多德说:“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西巴德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同上。)这里所说的亚尔西巴德是雅典的政治家、军事家。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所谓个别性不是属于一种人的共同属性,而是属于像亚尔西巴德这个人的属性,这个人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的,因为世界上只有这一个亚尔西巴德。由此可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认识到,普遍性寓含在个别性中,普遍性通过个别性表现出来。基于亚里士多德所达到的高度,朱光潜教授在《西方美学史》一书中指出:“这正是典型人物的精微意义。”(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此后关于典型问题仍然有不断的争论,经历过从“类型”论到“个性特征”论再到个性与共性统一论的过程。如用“类型”的思想来解释典型,如说要画一个美女就要把全城五个美女各自的美集中于一人身上,不够美的要完全剔除;如说要写一个商人就要搜集三十个商人的共同特性,并集中于一个人身上,不符合商人共同性的要剔除。17世纪法国诗人兼批评家沙坡兰就认为典型就是普遍性,要把不符合普遍性的东西剔除出去,他说:

“艺术所要求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它需要把历史由于它严格的规律而不得不容纳的特殊的缺点和非正规的东西从这些事物排除出去。”([法]沙坡兰:《法兰西学院关于悲喜剧〈熙德〉对某方所提意见的感想》,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5),10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类型化理论导致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但是到了歌德、黑格尔和别林斯基那里,西方的典型论已经充分成熟,个性与共性统一论占了上风。如黑格尔的“理想”(即典型)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的论述,别林斯基关于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的论述等,已经把写实型的文学理想的典型,揭示得深刻而充分。西方作家、文论家认识到,文学(他们眼中的文学主要是写实型文学)当然是要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学要像镜子一般把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映照下来,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

“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见《西方文论选》下卷,168页。)但是文学怎样才能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映照下来呢?作家怎样才能成为社会的“书记”?这就要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巴尔扎克就十分清楚,他要成为法国社会的“书记”,只有“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特点糅成典型人物”,来“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从而“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见《西方文论选》下卷,168页。)。应该说,西方文论对于写实型的文学的理想,概括出了“典型”这样一个范畴,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获得了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这是西方文论成功的地方。西方文学的成果主要是创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它们像镜子一样,映出许多时代的历史面影,对于人们通过文学认识社会有极大的效益。所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立刻吸收了西方典型论的理论和思想成果,在写实型文学方面开辟了新的局面,也创造出诸如阿Q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反映了新时代的历史面影,这也是成功的。

模仿论及其典型论在西方“雄霸了二千余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推动了写实型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出现浪漫主义思潮,英国湖畔诗人的诗歌以及拜伦、雪莱的诗歌崛起,抒情型文学表现出强劲的势力,理论上也出现了“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好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合情合理”、“诗的目的是真理,不是个别的和局部的真理,而是普遍和有效的真理”([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见《西方文论选》下卷,6、9、13页。)等理论概括,但是就抒情型文学的审美理想而言,并没有像写实型的文学理想那样提出新的理论概括。

这可能是因为西方文学植根于认识论,其主流是写实,而且传统深厚,但抒情型文学则处于边沿地位,给予的理论关注也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反观中国古代,从六朝开始就有了“意境”说的萌芽,唐代正式提出“意境”说,并作为理论关注的中心而延续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探讨,概括出抒情型文学的审美理想。这是西方文论无法与中国文论相比的一个重要之点。

西方的文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立了所谓“现代派”文学的天下。“现代派”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了西方现代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各种艺术流派的追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如20世纪以来的所谓“意识流小说”、“象征派诗歌”和“荒诞派戏剧”,其追求是各异其趣的。但就其成功的作品来说,其中都隐含着象征,大体上可以纳入“象征型文学”的范围。“现代派”的文学理论,标榜各种“主义”,名目众多,纷繁复杂。然而就象征型文学的审美理想来说,他们提出了“意象”和“意象主义”的概念。“意象”被一些人视为象征型文学的理想。“意象主义”(Imagism)是1912—1917年流行于英国,更盛行于美国的诗歌运动,代表人物是庞德。众所周知,庞德是一位对古代中国和日本诗歌极为推崇的西方诗人。他曾翻译过中国古典诗选集《神州集》,对于日本的俳句也极有兴趣。

他惊异于中国古典诗歌只用几个似乎是没有关系的形象的名词,就构成一句或一首生气盎然的诗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略去连接词或介词的句式,被庞德等人看成用“意象”并置来显出诗意,被他们推崇为诗歌的理想。

庞德有句名言:“与其写万卷书,不如一生只写一个意象。”这与一些写实型文学作者的理想———与其著作等身,不如创造一个典型,是一样心理状态。这的确表明庞德和许多诗人把塑造意象看成是诗歌的理想。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刻意模仿中国古诗的所谓“意象并置”或“意象叠加”。如庞德本人就写了一首广为流传的“意象主义”的诗:

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同类推荐
  • 童年论

    童年论

    近年来,学界对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书旨在介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发展情况。在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童年研究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维度,并通过对童年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及其日常生活背景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童年的社会建构特征。本书并不是根据家庭、学校和玩耍这样的传统类别,而是围绕空间、时间、文化、身体和工作这样的主体来组织内容的。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分析了近年来童年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的差异,以此为童年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 梅朝荣品诸葛亮

    梅朝荣品诸葛亮

    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他是五行八门中,智的代表、慧的楷模。可是他的智慧掺杂了多少权术,揉进了多少虚伪,拼凑了多少狡诈,埋藏了多少阴谋。他是智不是大智,他的慧不是聪慧。
  • 不能说话的十二岁

    不能说话的十二岁

    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一个月不说一句话可能吗?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一个月不说一句话为什么?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一个月不说一句话是不是一种计谋?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一个月不说一句话是不是一种酷刑?千奇百怪的一遭遇,生死攸关的考验,战争对人性的挤压,厄运对生存的挑战……一切尽在本书之中。艰难困苦陪伴青春岁月,理想之光照亮少年之心。
  • 喃喃

    喃喃

    行者多多继续她漫长而美好的心灵旅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多多将视角放在旅行途中那些不经意的人和事上,虽然不经意,却让人久久不能遗忘,也许,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分。
  • 一首情诗一场爱

    一首情诗一场爱

    本书集合了中国历朝历代诸多名家的爱情诗篇,切入点独特,分为暗恋、初恋、热恋、生死恋、异地恋、婚外恋、苦恋、失恋等八个章节,采用另类文字表述,古今结合,不拘泥于对古典情诗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全面阐述。本书的魅力亮点,就是既满足读者对情诗本身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读者对情诗背后历史故事甚至野史掌故的了解,并结合现代爱情故事解析、感悟爱情,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是一本走进灵魂,涤荡浮躁,让你思念成河、静思如梦的书。
热门推荐
  • 妖尾之旗木卡卡西

    妖尾之旗木卡卡西

    我叫旗木卡卡西,不过我并不是火影里的卡卡西,而是妖精尾巴中的卡卡西
  • 剑雪倾天下

    剑雪倾天下

    雨过天青雁来时,这般颜色做将来。一个少年,师从鬼谷门,从擅制青瓷,到武学一代宗师,从懵懂无知,到亲历诡谲风云,揭破迷雾,从为己谋声誉,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其中经过多少故事曲折。一席白衣鬼谷中,一杆涯角天下闻,一缕牵挂寄红衣,一道执念贯始终。天下终有那抹并不亮眼却始终如一的天青色,让人魂牵梦萦。
  • TFBOYS之十年一辈子

    TFBOYS之十年一辈子

    意外偶遇,回眸微笑,怦然心动,造就一场青春的爱情。并肩作战,风生水起。错误的误会,小三的挑衅,绝情的背影,让爱情水晶支离破碎。筑起的信任,灰飞烟灭。曾经的恋人不复存在。身份翻牌,变身总裁。动用势力,竭力寻查,真相水落石出。受伤的人不见踪迹,华丽回归,身份大变转。一切的一切,翻天覆地。多次真诚悔过,请求重新来过。惨遭冷淡拒绝,伤透心何必重来。不死不休,封印爱情的结界在松动。第一二年,希望甜蜜,一切顺利。第三年第一个月绝望痛苦,一切皆毁。五年零二个月中愤恨煎熬,一切掌握。第七年第四月一日,华丽回归,冰冷疏远。“游戏开始。十年,还剩两年九个月。如爱上你,任凭处置。”
  • 2017中国年度作品·短篇小说

    2017中国年度作品·短篇小说

    刘庆邦、鲁敏、王祥夫、邵丽、张悦然等20位作家的20篇佳作,题材丰富,构思精巧,细节生动,语言凝练,无论表现祖孙三代直面戏里戏外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平常男女出家与还俗的纠结,还是不经意间聚在一起喝酒,自说自话,然后各走各路的一女两男,一个男人听另一个男人倾诉情感经历,等等,在再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方面,展示出优良的品质。本书由小说界选家从全国多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7年度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
  • 护国军团之军长成长记

    护国军团之军长成长记

    民生,一个被养父李大山捡到的小孩,在上山长大,习得一些武艺,为报养父之仇,寻找生父母,历经艰险,慢慢从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子’走向一名军人的坎坷之路...作品讨论群498207482(初次驻站写作,章节字数偏少,还望谅解)
  • 长歌击剑录(中)

    长歌击剑录(中)

    时间或许已经不能表明什么,只是传奇一个接一个地连续。或许传奇本身也没什么价值,除了人们的赞颂。当赞颂的欢歌已经沉寂,当历史变成吟游诗人的语句,一切终将归于尘埃……
  • 玄尊剑神

    玄尊剑神

    主角浩天,性格善良,刚毅,后来为了救自己原来的世界天元大陆身死,莫名的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但那方世界及其嗜血,但在哪里却是不同的修炼道路,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成为了唯一一代剑圣,流芳千古,成为佳话
  • 重生娱乐圈之女王

    重生娱乐圈之女王

    她,在刚出入社会,就在家睡一觉就重生在一个小女孩身上;他,一个是在残酷的社会里混的如鱼得水的王。因为一次交集,两人相识,到底是谁降伏了谁?是谁先爱上了谁?是谁先妥协了?一切,都只是个未知数。
  • 新大唐双龙

    新大唐双龙

    大营辕门外,陈窑凝神仰望,旦见空中繁星点点,心神忽生感触。手中“雷神”轻举过肩,陈窑洒脱一笑,只觉自己日前与这美女诸多纠葛便如这当空繁星,看似耀眼,可当昼日升起时便也只能隐没不见。“你我虽终有一战,可妃暄不妨先听我一言。”陈窑见师妃暄并未反对,面上一笑,继续扬声道:“我们不烦打个小赌:若是今日一战败于你手,我立即回营劝说仲儿归降李阀;只是若你败,你则需安心做我陈家的少夫人,再不过问天下之事,如何?”“便如你言。”师妃暄嘴角轻扬,手中蝉翼剑向前轻轻刺出,看似缓慢实则迅如惊雷,数丈空间竟在瞬间被其划过,剑锋指处更附有一点灵光,其光辉更将满天星光也全部盖过。“不想妃暄短短两日竟能再做突破!”感叹一声,似是对蝉翼剑的到来毫无所觉般,陈窑仅仅只是左手轻举,拂向即将来到面前的圣洁脸庞……“算你赢了,不过你怎知我不会趁机杀你?”师妃暄依人小鸟般偎在男人怀里,眼中满是柔情。“情剑怎会杀人!”随手将女子手中长剑扔远,陈窑将女人紧拥在怀里,笑道:“再说了,若是你杀了我,那你肚子里的孩儿岂不是要没爹了。PS:顺便推荐某炎马甲开的新书《弗兰泰尔战记》。至于本书,前期的内容只是基于过度需要,为了避免别人说我抄袭原著才写的这般流水,所以请读者们耐心看完。最后提示,本书并不是一本完全的YY书,不会有啥无敌情况出现的。主角与原著中的双龙一样,都是需要成长的!
  • 雪球专刊·国庆特辑086·雪球达人秀

    雪球专刊·国庆特辑086·雪球达人秀

    雪球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投资社交网络,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的数据查询、新闻订阅和互动交流服务,目前已覆盖A股、港股和美股市场。作为雪球的核心用户,雪球里投资达人的投资理念是怎样的?在投资的道理上,他们有哪些宝贵的经验与大家分享?请看本期雪球专刊国庆特辑——《雪球达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