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9400000048

第48章 刘师培讲国学——经学教科书(1)

刘师培(1884—1919)

中国近现代经学大师。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出身于古文经学世家,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入反清宣传。他在以后的岁月里,一方面在政治舞台上不断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一方面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成为横跨政、学两界的名人。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如他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对于经学的研究工作,也是成果颇丰,先后著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他在北京大学时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曾备受鲁迅的推崇。

《经学教科书》是刘师培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只有第一册总论和第二册《易经》。第一册是历代经学史的概论(这一册当时在学界流行最为广泛),他按时代顺序,以专经的形式总结了历代经学研究的特点及成果,虽然只是论其大略,却见解精到,基本做到举要籍、明源流、辨得失、重考证,言简意赅而无轩轾。第二册为《易》学专论,他以清代焦循的《易》学为基础,但又不囿于象数与义理,以近代数学建立公式化体系的路子,试图寻求一条贯通《周易》全经的新路。该篇总论六十四卦中五十二卦的意义,他曾颇为自负地说:“皆因是象,用是德,修身应事,致治消患之正条目也。”

经学教科书

(第一章)经学

(第一节)经学总述

三代之时,只有《六经》。《六经》者,一曰《易经》,二曰《书经》,三曰《诗经》,四曰《礼经》,(即今《仪礼》)五曰《乐经》,六曰《春秋经》。(次序依《汉书·艺文志》)故《礼记·经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诗》、《礼》、《乐》、《春秋》、《易》为《六经》。若《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咸为记《春秋》之书。《周礼》原名《周官经》,《礼记》原名《小戴礼》,皆与《礼经》相辅之书。《论语》、《孝经》虽为孔门绪言,亦与《六经》有别。至《尔雅》列小学之门,《孟子》为儒家之一,《中庸》、《大学》咸附《小戴礼》之中,更不得目之为经。西汉之时,或称《六经》,或称六艺。(见《史记·孔子世家赞》及《滑稽列传序》)其后《乐经》失传,始以《孝经》、《论语》配五经,称为“七经”。(见《后汉书·赵典传》注)至于唐代,则《春秋》、《礼经》咸析为三,(《春秋》分为《公》、《谷》、《左氏》三经,而《礼》之外并以《周礼》、《礼记》为经,且误以《礼记》一书为本经。)立“三传”、“三礼”之名,合《易》、《诗》为“九经”。(唐开成石经则合《论语》、《孝经》、《尔雅》并为经书,而《经典释文》则《春秋》仅为一经,加以《论语》、《孝经》为九经,兹用顾亭林之说。)北宋之初,于《论语》、《孝经》而外,兼崇《尔雅》、《孟子》二书,而十三经之名,遂一定而不可复易矣。及程朱表彰《学》、《庸》,亦若十三经之外复益二经,流俗相沿习焉。不察以传为经,(如《左氏》、《公羊》、《谷梁》是也)以记为经,(如《小戴礼》是也)以群书为经,(如《周官经》、《论语》、《孝经》是也)以释经之书为经,(如《尔雅》是也)此则不知正名之故也。(参用龚自珍《六经正名说》)

(第二节)经字之定义

《六经》之名,始于三代,而经字之义,解释家各自不同。班固《白虎通》训经为“常”,以“五常”配五经。刘熙《释名》训经为“径”,以经为常典,尤径路无所不通。案:《白虎通》、《释名》之说,皆经字引申之义。惟许氏《说文》经字下云:“织也,从系,巠声。”盖经字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衡丝为纬,(故地学家以纵线为经线,而以衡线为纬线也。)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上古之时,字训为饰,又学术授受多凭口耳之流传,《六经》为上古之书,故经书之文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以便记诵。而藻绘成章,有参伍错综之观。古人见经文多文言也,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如《易》有《文言》,而六爻之中亦多韵语,故爻字取义于交互。《尚书》亦多偶语韵文,《诗》备入乐之用,故声成文谓之音。《孟子》亦曰不以文害辞。又《孟子》引孔子之言曰:“《春秋》其文则史。”而《礼记·礼器》篇亦曰:“《礼》有本、有文。”是《六经》之中无一非成文之书。)即群书之用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如《孝经》、《道德经》、《离骚经》之类是也。皆取藻绘成文之义。又《吴语》云:“挟经秉袍。”注云:“兵书也。”是兵书之杂用文言者,亦可称之为经也。)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旧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广雅·释诂》云:“经,常也。”《孟子·尽心下》云:“君子反经而已矣。”注亦云:“经,常也,犹常道也。”)此皆经字后起之义也。(若《白虎通》以五常配五经,则舍《春秋》而不言。刘熙训经为径,径为直捷之义,与文饰之义相反。)不明经字之本训,安知《六经》为古代文章之祖哉!

(第三节)古代之《六经》

《六经》起原甚古。自伏羲仰观俯察作八卦以类物情,后圣有作,递有所增,合为六十四卦。(虞翻以为伏羲作,郑玄以为神农作,今并存其说。)而施政布令,备物利用,咸以卦象为折衷。夏《易》名《连山》,商《易》名《归藏》,今皆失传,是为《易经》之始。上古之君,左史记言,右史记动,言为《尚书》,动为《春秋》,(《礼记》郑注)故唐、虞、夏、殷咸有《尚书》,而古代史书复有三坟、五典,(见《左传·昭十二年》)是为《书经》、《春秋》之始。谣谚之兴,始于太古,(见杨慎所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虞、夏以降,咸有采诗之官,(夏有遒人,见《尚书》及《左传》。商有太师,见《礼记·王制》)采之民间,陈于天子,以观民风,(《王制》)是为《诗经》之始。乐舞始于葛天,(《吕氏春秋·古乐》篇)而伏羲、神农咸有乐名。至黄帝时,发明六律五音之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而帝王易姓受命,咸作乐以示功成,(用《乐纬》及《乐记》说)故音乐之技代有兴作,是为《乐经》之始。上古时,社会蒙昧,圣王既作,本习俗以定礼文,故唐虞之时以天地人为“三礼”,(见《虞书》注)以吉、凶、军、宾、嘉为“五礼”,(同上)降及夏、殷,咸有损益,是为《礼经》之始。由是言之,上古时代之学术,奚能越《六经》之范围哉!特上古之《六经》淆乱无序,未能荟萃成编,此古代之《六经》所由,殊于周代之《六经》也。

(第四节)西周之《六经》

西周之时,尊崇《六经》。自文王治《易》作彖文爻词,(用郑玄及惠栋说)周公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复损益前制,制为冠昏、丧祭、朝聘、射乡之礼,(即今《仪礼》)而轩陈诗(《雅》、《颂》、《南》、《幽》皆出于周公)观风。史官记言、记动,仍仿古代圣王之制。故《易经》掌于太卜,(以《易经》可备卜筮之用也)《书经》、《春秋》掌于太史、外史,《诗经》掌于太师,《礼经》掌于宗伯,《乐经》掌于大司乐。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用章学诚《校雠通义》说)而《礼》、《乐》、《诗》、复备学校教民之用,(《礼记·王制》篇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诸侯各邦亦奉《六经》为典臬。因职官不备,或以史官兼掌之,诚以成周一代之史,悉范围于《六经》之中也。(用龚定庵《古史钩沈论》说,兼用王守仁说。)又周公之时,作《周官经》以明六官之职守。(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时,宋儒亦多疑之。惟汉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今从刘、郑二家之说。)又作《尔雅·释诂》一篇,(张揖《上广雅表》)明古今言语之异同,(用郝懿行《尔雅正义》说)以备外史达书名之用,(见《周礼》外史职,又大行人职亦同。)故周公者集周代学术之大成者也。(用魏源《学校应增祀先圣周公议》说)《六经》皆周公旧典,(用章学诚《校雠通义》说)足证孔子以前久有《六经》矣。故周末诸子,若管子、墨子咸见《六经》。(墨子称《诗》、《春秋》多太史中秘书,管子亦言“泽其四经”,注云:“《诗》、《礼》、《乐》也。”是道家、墨家咸见周室之《六经》矣。)盖周室未修之《六经》,固与孔子已修之《六经》不同也。(《公羊传》言未修之《春秋》,则《春秋》以外之五经,亦咸有未修之旧本矣。惟后世失其传耳。)

(第五节)孔子定《六经》

东周之时,治《六经》者,非仅孔子一家。(见前一课)若孔子《六经》之学,则大抵得之史官。《周易》、《春秋》得之鲁史,(观《左传·昭二年》,知《易》与《春秋》皆掌于鲁太史)《诗》篇得之远祖正考父,(《商颂·小序》。正考父为孔子之祖,则孔氏必世传《诗》学。)复问礼老聃,问乐苌弘,(《礼记》及《史记》)观百二国宝书于周史,(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自序》。)故以《六经》奸七十二君。以庄子·天运》篇,)及所如辄阻,乃退居鲁国作《十翼》,(郑玄以《十翼》为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下《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以赞《周易》。叙列《尚书》,定为百篇。删殷、周之《诗》,定为三百一十篇。(以上用《史记·孔子世家》说)复返鲁正乐,播以弦歌,(同上)使《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又观三代损益之礼,从周礼而黜夏、殷。(本《论语》、《中庸》注及《史记·孔子世家》)及西狩获麟,乃编列鲁国十二公之行事作为《春秋》。(《史记·孔子世家》)而周室未修之《六经》,易为孔门编订之《六经》。盖《六经》之中,或为讲义,或为课本。《易经》者,哲理之讲义也。《诗经》者,唱歌之课本也。《书经》者,国文之课本也。(兼政治学)《春秋》者,本国近世史之课本也。《礼经》者,修身之课本也。《乐经》者,唱歌课本以及体操之模范也。又孔子教人以雅言为主,(《论语》)故用《尔雅》以辨言。(《大戴礼·小辨》篇)则《尔雅》者,又即孔门之文典也。此孔子所由言述而不作(《论语》。)与。(特孔门之授《六经》,以《诗》、《礼》、《乐》为寻常学科,以《易》、《春秋》为特别学科,故性与天道,弟子多不得而闻,试观《汉书》眭弘等《传赞》,则性即《易经》,天道即《春秋》也。)

(第六节)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故曾子作《孝经》以记孔子论孝之言。(《六艺论》虽言《孝经》为孔子所作,然《史记·孔子世家》则言《孝经》为曾子所记。)子夏诸人复荟集孔子绪言纂为《论语》,(《六艺论》)而《六经》之学亦各有专书。《易经》由孔子授商瞿,(唐代以来有伪《子夏传》,后儒遂疑子夏传《易》,不知此实商瞿之误,因子夏名商,故误商瞿之商为子夏也。)再传而为子弓,复三传而为田何。(《史记》)《书经》之学,虽由孔子授漆雕开,然师说无传。惟孔氏世传其书,九传而至孔鲋。(《孔丛子》)《诗经》之学,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荀卿授《诗》浮丘伯,为《鲁诗》之祖。复以《诗经》授毛亨,为《毛诗》之祖。(《经典释文序录》)《春秋》之学,自左丘明作《传》,六传而至荀卿,复由荀卿授张苍,是为左氏学之祖。(刘向《别录》)《公》、《谷》二传,咸为子夏所传。一由子夏传公羊高,公羊氏世传其学;五传而至胡母生,是为公羊学之祖。(戴宏《序》)一由子夏授谷梁赤,(《风俗通》)一传而为荀卿,复由荀卿授申公,(杨疏)是为谷梁学之祖。是子夏、荀卿者集《六经》学术之大成者也。(用汪中《荀卿子通论》及陈玉树《卜子年谱序》说。)两汉诸儒殆皆守子夏、荀卿之学派者与。

附录

孔子传经表(从孔子弟子起至汉初止)

(第七节)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礼》、《乐》二经,孔门传其学者,尤不乏其人。如子夏、子贡皆深于《乐》,(《礼记·乐记》篇)曾子、子游、孺悲皆深于《礼》。(见《礼记·檀弓》、《杂记》诸篇)六国之时,传《礼经》者,复有公孙尼子、王史氏诸人。(本《汉书·艺文志》)而孔门弟子复为《礼经》作记,(如子夏作《丧服记》是)又杂采古代记礼之书以及孔子论礼之言,依类排例,荟萃成书。(即今《大戴礼》、《小戴礼》是)而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徒作《大学》,(用汪中说)咸附列其中。惟当世学者溺于墨子“非乐”之言,致战国之时,治《乐经》者遂鲜,此《礼》、《乐》二经兴废之大略也。又子夏之徒赓续《尔雅》,(张揖《上广雅表》)以释六艺之言。(郑玄《驳五经异义》)邹人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荀孟列传》)通《五经》之学,尤长于《诗》、,(赵岐《孟子章句题词》)作《孟子》七篇,列于儒家之一,(《汉书·艺文志》)大抵皆孔门之绪言也。故邹、鲁之民,咸身习《六经》之文,彬彬向学,迄于周末弗衰。(用《史记·儒林列传叙文》之说)自鲁置博士,(《史记·公仪休传》)始以《六经》为官学。魏文侯受业子夏,复为博士置弟子,(《汉书·贾山传》)已开秦制之先。(秦立博士)惟秦代之时,禁民间私习《六经》,故焚书坑儒舍《易》而外,(惟《易经》未毁)咸出于灰烬屋壁之中,(用《史记·儒林传》、《汉书·艺文志》说)此则《六经》之大厄也。(秦皇虽焚《六经》,然特禁民间之私学耳,未尝不以《六经》为官学也。命民以吏为师,吏即博士,所学者即《六经》之类也。如叔孙通为博士,明于《礼》、《乐》;张苍为秦柱下史,明于《左氏春秋》。是秦代有职之官,固未曾禁其习《六经》也。)可不叹哉!

(第八节)尊崇《六经》之原因

《六经》本先王之旧典,特孔子另有编订之本耳。周末诸子,虽治《六经》,然咸无定本。致后世之儒,只见孔子编订之《六经》;而周室《六经》之旧本,咸失其传。班固作《艺文志》,以《六经》为“六艺”,列于诸子之前,诚以《六经》为古籍,非儒家所得私。然又列《论语》、《孝经》于六艺之末,由是孔门自著之书,始与《六经》并崇。盖因尊孔子而并崇《六经》,(因孔子编订之故)非因尊《六经》而始崇孔子也。且后世尊崇《六经》,亦自有故。盖后儒治经学,咸随世俗之好尚为转移。西汉侈言灾异,则说经者亦著灾异之书。东汉崇尚谶纬,则说经者亦杂谶纬之说。(著灾异之书如董仲舒著《繁露》,)刘向著《洪范五行传》,(以及眭、孟、京房、李寻是也。杂纬书之说者,如何休以西狩获麟为汉室受命之符,及郑玄、宋均等注纬书,皆是也。)推之魏晋尚清谈,则注经者杂引玄言。(如王弼、韩康伯注《周易》,何晏解《论语》是也。)宋明尚道学,则注经者空言义理。(如程子注《易》,朱子注《易》、注《学》、《庸》、《论》、《孟》,杨时注《中庸》是也。)盖治经之儒,各随一代之好尚,故历代之君民咸便之,而《六经》之书遂炳若日星,为一国人民所共习矣。夫三代以前,书缺有间,惟《六经》之书确为三代之古籍,典章风俗即此可窥。即《论》、《孟》各书,亦可窥儒家学术之大略,则尊崇经学亦固其宜。惟后儒误以《六经》为孔子之私书,不知《六经》为先王之旧籍,并不知孔门自著之书实与《六经》有别,此则疏于考古之弊也。

(第九节)两汉《易》学之传授

秦政焚经,以《易》为卜筮之书,传者不绝。汉兴以来,田何传商翟之《易》,以授王同、丁宽、周王孙,而杨何诸人受业王同,复由杨何授司马谈、京房。(别一京房也)丁宽治《田氏易》,复从周王孙问古义,以授砀人田王孙,复由田王孙授孟喜、施雠,由是《易经》有施孟之学。梁丘贺本从京房受《易》,后更事田王孙,参合丁宽、王同之说,由是《易经》有梁丘之学。京房(别一京房)受《易》焦延寿,延寿之学,亦出孟喜,说《易》长于灾异,由是《易经》有京氏之学。当西汉时,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咸立学官,此《易》学之今文也,咸为齐学之别派。而民间所私传者,复有费氏《易》、高氏《易》。费氏《易》出于费直,为章句四卷,以《彖》、《象》、《系辞》、《文言》说上下经,字皆古文。及刘向校书以诸家皆祖田何,惟京氏为异,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当东汉时,陈元、马融、荀爽并传费氏《易》,郑玄亦由京《易》习费《易》,咸作《易注》,此殆《易》学之古文与。高氏《易》出于高相,与费直同时,源渊出于丁宽,盖亦齐学之别派也。又东汉之时,虞光世传《孟氏易》,五传而至虞翻,由是《易经》有虞氏之注,亦为西汉《易》学之支流。(以上用《汉书·儒林传》、《汉书·艺文志》、《后汉书·儒林传》及各列传,并《经典释文》及江藩《汉学师承记》。)此汉代《易经》传授之大略也。(别有韩氏《易》始于韩婴,白氏《易》始于白子支,咸未能自成其学,故弗录。虞翻注为汉学,故列入此课中。)

(第十节)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智慧的浓缩。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如能熟练恰当的运用典故,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炼、更富感染力;在文字表达上运用寓意深刻的典故能起到言简意赅和画龙点睛的功效。本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典故进行了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阅读典故故事,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国学知识,还可以感受到经史子集各自独特的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
  • 文明大趋势

    文明大趋势

    本书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系统梳理其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脉络,并将中华文明与西欧、日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为何落后于西方”这个核心问题,并给出了自己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文明发源于中东地区,中华文明也是在中东文明的影响之下才发展起来的,相较欧洲中华文明距离中东更远,从源头上说就“落后”于西欧。
  • 中华节俗

    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这是一个神秘的、个别的、直接的、功利的、保守的、多样的、复合的、无权威的、无系统的、迷乱的界:治学者从中窥见智慧的闪光;执政者从中总结驭政的权谋;生意人从中获取滚滚财源。
  • 汉民族发展史

    汉民族发展史

    本书以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为对象,对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审视,综合了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并有不少创见,填补了民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可供学者、大学生和关心改革与民族前途的读者研究、参考。
热门推荐
  • 江南才尽又吹散

    江南才尽又吹散

    他是鳏夫,她是寡妇。她是青梅,他是竹马。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便是是天作之合。只可惜……“哟,这不是谢家的寡妇么。”“江家鳏夫,你好啊。”“……”
  • 某斗罗的科学天使

    某斗罗的科学天使

    吾名千仞雪,绝灭天使之化身!燃烧吾之中二之魂!点燃世界的革命之火!吾千仞雪,将用吾之意志,染红这个世界!镰刀和锤子将成为武魂殿的代表!绝灭天使是最强的!Explosion!乌拉!斗罗赤化!见证不一样的千仞雪!Q群1146753358
  • 神女玄梦

    神女玄梦

    为情所伤,她心如死灰,跳江自杀。没想,竟巧遇先祖周公。周公将那套托梦心法传授于她。从此,她有了超凡的能力:能入别人的梦中,从别人的梦中看透一切;亦能将别人的祸福托梦与别人!为了寻得真爱,她再次踏入红尘!
  • 碎镜战纪

    碎镜战纪

    平平常常的一天,沁心像往常一样去跆拳道社练习,在途中,她遇到了一个紫眼男孩,并阴差阳错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碎镜,参加一个比赛,天啊,沁心的日常生活完全被打破,她之后的冒险会怎样呢……
  • 云低燕飞

    云低燕飞

    很多时候晏菲都会坐在奶奶的藤椅上想一些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大问题,没错她想的很多却做的很少,因为她相信会有一个人替她做到所有事,,,,,,,,,,,,
  • 暗夜奇侠

    暗夜奇侠

    水人,电帝,吞噬,食人蝶,魔术师,面具人,越南将军……无数的邪恶势力粉墨登场。且看化身暗夜奇侠的薛东城如何击败各种各样的恐怖怪物,战胜无数阴险狡诈的敌人!超级英雄科幻狂潮来袭!
  • 魔女的时间

    魔女的时间

    终末的伊泽塔同人文佐菲x伊泽塔番外策划中菲涅x伊泽塔会是番外没有看过这个动漫的朋友也可以看哦我后期会更新人物特点的话或者大家去百度一下终末的伊泽塔所有的信息都会有的哦不要错过这场魔女之间的虐恋
  • 重生90影后妻

    重生90影后妻

    重生前,伍乔因身怀至宝,被人害的家破人亡。重生后,霸道女王上线,踩渣男,虐渣女,惩恶人。从一个小透明变成国民女神,一路开挂,至宝在手,天下我有。只是身后这个追着她要时刻转正的大人物怎么回事?辰璟昂上前轻哄:“证扯了,随时随地任你差遣。”
  • 汐水物语

    汐水物语

    山为纸,水为墨,相遇为笔,缘为砚,一段妖异的物语在此间悄然落下笔触。而第一笔划过,一座平淡无奇的小镇上,或妖或神亦或人,命运于此纠缠而起。印记点落,转动的齿轮启开了那魑魅的世界。荏苒数载光阴相守,最后的归宿,愿成妖、愿为人,又会如何选择……(群:971930129熊语阁书友群)
  • 深牢残卷

    深牢残卷

    王浩本是一个小公司的业务推销员,却因为一个意外来电而身陷大狱;万念俱灰的他却在狱中偶得一卷无名古籍,从此在暗无天日的深牢中默默崛起......且看一个匹夫如何坐拥千亿资产,成就一个商业帝国,在大浪淘沙中雄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