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9400000060

第60章 胡朴安讲国学——文字学ABC(3)

《说文解字》重文中,除古文、籀文、奇字而外,又有或体和俗体两种。自从大徐本所谓“或作某”的,小徐本有时写为“俗作某”,因此学者都以为或体是俗字;著者的意见,非但或体不是俗字,便是俗体也有相当的价值。或体和俗体两种,都是小篆的异文;汉时通行的文字,和六书条例不相违背的。许叔重著《说文解字》,本是解释文字的条例,以纠正当时的俗书;岂肯纪录俗体字,自乱条例。试看马头人为“長”,人持十为“斗”,一类的俗字,《说文解字》中便一个也找不出,并且在叙里面,特为提出来,斥为不合六书的条例;大概《说文解字》所录的俗体,都是当时所通用,信而有征,合于六书条例的。现在将张行孚、许印林二人的主张,记在下面:

(甲)张行孚的主张:“字之有正体,或体,犹之诗之有齐、鲁、韩,虽在同时,乃别有师承也。而王氏筠则谓《说文》之有或体也,亦谓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于其间也。正体之字,以或体为偏旁甚多,若以其或体而概废之,则正文之难通者,不既多乎?”

(乙)许印林的主张:不惟或体非俗体,即俗体亦犹之或体也。俗,世俗所行,犹《玉篇》言“今作某”耳;非对雅正言之,而斥其陋也。郑康成之注《周礼》也,曰:“‘卷’,俗读也,其通则曰‘袞’。”以今考之,“卷”之读不必俗于“袞”,而郑云俗者,谓记礼时世俗读“袞”为“卷”,故记作“卷”字;而“其通则曰‘袞”,者,谓通其义,通,犹解也;非谓“袞”通雅而“卷”俗鄙也。许君所谓俗,亦犹是矣。

照上面两个主张看来,可见或体并不是俗字;况且有许多或体字,是从正体省的;甚且即是正体初文。例如或体“康”,即是正体“穅”的省文;也可以说是正体“穅”的初文。或体,即是正体“渊”的省文,也可以说是正体“渊”的初文。不过或体也有应该要分别的,许印林说:“或体有数种,或广其义,或广其声;广其义者无可议,广其声则有今古之辨。”大概广其声的或体,不尽出于秦篆;也有汉人所附益的。例如“芰”杜林说作“茤”,用古音分部考证,“芰”从“支”声,“支”属支部;“茤”从“多”声,“多”属歌部;和周秦的音不合了。据此看来,俗体当是后人孳乳的文字;或体是通行已久的文字;都不背文字的条例,都有存在价值。

(第八章)隶书

据《说文解字》、《汉书·艺文志》的记述,隶书的兴起,是秦代专供给狱吏隶人用的;高文典册仍旧用篆书。到汉朝开始用隶书写经,隶书的用途渐广,变化也渐繁杂。但是隶书虽是变更篆体,究竟是从篆书蜕化的;况且汉人讲经,用字多用假借,依声托事的条例,并不曾淹没;隶书文字的条例,仍然可以找得出;自从唐人改为真书,经籍的文字,才大变了。我们研究隶书,应该根据碑碣;但是,碑碣有通与异的差别,现在分节叙述于下。

一隶变之通

嘉定钱庆曾著《隶通》,举出五个条例:

(甲)通——训话的通;例如“吏”通作“理”,和六书中假借相合。推而广之“灵”通作“零”;吴仲山碑“零雨有知”,“零”即“灵”之假借字。“莪”通作“仪”;衡才碑:“悼蓼仪之劬劳”,“仪”即“莪”之假借字。

(乙)变——形体的变;例如变作“薰”,有变而通行的;有变而不通行的。变而通行的;如变作“上”,变作“下”。变而不通行的,如变作,变作。

(丙)省——笔画的省;例如“菭”省作“苔”。他如“气”省为“乞”,见无极山碑;倘不知“乞”由“气”变,便无从寻求“乞”字的由来。——现在通行的真书,大半由隶变省的,例如“皇”省作“皇”,省作“书”。

(丁)本——本有其字,隶变后另有一字。例如“珙”本作“玒”;他如“禨”本作,《说文》无“禨”字;鬼部俗也,隶体之“禨”,即《说文》之。

(戊)当——当作此字,隶变后作一偏旁,其实是不应当的;例如“芙蓉”当作“夫容”。他如“蒺”当作“疾”,“蔍”当作“鹿”,所谓,“羽族安鸟,水虫着鱼”,便是这个意思。

二隶变之俗

隶变之俗,在文字学上,虽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但是,不明白俗体,正体便不能注意。隶变的俗体,大都是笔画的变更,例如“龙”写作,“虎”写作;这一类字,在现在有不通行的,有仍沿用的。关于隶变之俗,可分下列四例:

(甲)委巷妄造之俗:例如百念为“憂”,言反为“變”。他如武则天造字,“天”作,“地”作“埊”,“人”作。

(乙)浅人穿凿之俗:例如“出”为二山,“昌”为两日。

(丙)传写错误之俗:例如以“筮”为“巫”,以为“叟”。

(丁)臆说妄改之俗:例如秦代改“辠”为“罪”;王莽改“曡”为“疊”。

此外如“丣”和不同,“丐”和“丏”不同之类,也是研究隶变者所不可忽略的。

(第九章)文字废弃

一应当废弃的

文字是时代的产物;文字的作用,是记录事物,替代言语;时代是息息演进的,事物和言语,也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文字当然也要随着事物和言语的变化而增加废弃。社会上没有这件事物,没有这句言语,便不必有这文字;所以《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现在应当废弃的,有二分之一以上。这种废弃的原因,不外下述两种:

(甲)事物的变更:古人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很深,用祭祀来表示;所以《说文》里关于祭祀的专门名词极多;现在祭祀的仪式,许多已经废除了;因此关于祭祀的文字,应当废弃的,不下二分之一。

(乙)言语的变化:古人言语虽不很发达,而对于事物的专门名词却很多;后来言语进化,为言语的简便计,大都用一个形容词加在普通名词上,以替代专名。例如《说文》关于牛的专名,有十八字,黄色牛有黄色牛的专名(《说文》:黄牛虎文;黄牛黑唇。);白色牛有白色牛的专名(《说文》:白牛也。);现在都改称“黄牛”、“白牛”,事物没有变,而言语变了;于是关于牛的文字,应当废弃的,约有七分之四。

上举两例,可以说是文字废弃的标准。大概文字有死与活两种:活的文字,便是日常通用的;死的文字,只须供给专门学者的参考。活的文字,又可分为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两类:适用的,即是普通的文字;不适用的,例如《说文》、《尔雅》里关于草、木、虫、鱼、鸟、兽一类的文字,虽不是死的文字,然不是博物的,大都不适用。总之,文字在于应用,不必把脑筋当做字典。

二不应当废弃的

照上节所讲,《说文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应当废弃的,有二分之一以上;则不应当废弃的,当然也有二分之一以下。研究文字学的学者,对于这类不应当废弃的文字,应该分别治理一下,以便社会的应用。关于不应当废弃的文字,有下列两种:

(甲)现在没有废弃的:举示部、牛部的字为例:

“示”、“祜”、“礼”、“禧”、“禄”、“祯”、“祥”、“祉”、“福”,“祐”、“祺”、“祇”、“神”、“齋”、“祕”、“祭”、“祀”、“祖”、“祠”、“祝”、“祈”、“祷”、“禦”、“祳”、“社”、“祲”、“祸”、“祟”、、“禁”、“牛”、“牡”“特”、“牝”、“犊”、“荦”、“牟”、“牲”、“牵”、“牢”、“犕”(这字书中借“服”字用)、“犁”、“牴”、“犀”、“牣”、“物”、“牺”。

(乙)文字上不用,而言语上用的,例如:

“勚”(劳勚)、“傫”(懒)、“傮”(终)、(兑换)、“倗”(倍)、“伭”(恨)、“刺”(刀伤人)、“嚛”(大口食物)、“喌”(呼鸡声)、“咠”(小语)、(嘴)。

[附注]括弧里面,是现在口语小解释。

关于(乙)项所举十例,不过是大略举的。我们若根据各地的方言,再来搜求文字,所得定然很多。普通人每每说:“口里有这句话,书里决没有文字”,事实不是如此。

三因假借而废弃的

中国文字,用假借的很多;假借的方法,极其便利,但因此而使文字废弃的也不少。关于因假借而废弃的文字,有下列两例:

(甲)形废弃而义没有废弃的:例如,即快的,现在通用“慢”字,的形废弃了,而义没有废弃。,即腐的,现在通用“朽”,的形废弃了,而义没有废弃。这一类字极多,这里不能多举。

(乙)义废弃而形没有废弃的:上举因假借而致形废弃了义没有废弃的一例,普通人大概都知晓;这一条所举义废了而形没有废弃的例,人都不大注意。例如“之”本义是出,现在用为代名词、介词,“之”的本义便不通用了。又如“而”的本义是颊毛,现在用为语助词,“而”的本义,便废弃了。这一类字,《说文》也极多。

四虽废弃了,因偏旁所用,而不能废弃的

照前三节所述,文字的废弃,有应当废弃的;有不应当废弃的;有因假借的缘故,无意废弃的三种,但是根据文字学上的研究,还有一条例外,即是:这文字虽已废弃了,而因别字用为偏旁,使这字不能废弃。例如照(一)例讲: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的字。本应该废弃;但等字都用做偏旁,字便不能废弃了。照(二)例讲:,目不正,现在已废弃了;但“瞢”“蔑”等字,都用字做偏旁,字虽废抛而仍存在。照(三)例讲:,上下相付的意思,现在借用“摽”字,字已废弃了,但“受”“争”等字,都用做偏旁,字虽废弃而仍存在。此种例很多,大概可分两种:

(甲)用为形的:《说文》五百四十部首,其中未曾废抛的固然很多;废弃了的不少,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文字,都是从这五百四十部首孳乳而来,倘使所孳乳的字,不应废弃,则所从孳乳的部首,便也不应废弃了。例如“丨”上下贯通的意义,现在已废弃了;但“中”字从“丨”,“丨”便不能废弃了。“茻”,艸丛,现在借用“莽”字;但“莽”都从“茻”,“茻”字便不能废弃了。

(乙)用为声的:《说文》七千六百九十七个形声文字,都是由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声的字母孳乳出来的;孳乳的文字,倘不应当废弃,则所由孳乳的声的字母,便也不应废弃了。例如“竹盛”的字,现在已经废弃了;但“奉”字从为声,字便不能废弃了。夅服的“夅”字,现在已借为“降”,但“绛”字从“夅”得声,“夅”字便不能废弃了。

(第十章)文字增加

一自然的增加

人类文明,由简陋到精密;文字也由少而多。上古人民,智识单简,没有辨别事物的能力,看见一株树木,只知道是一棵树木,不能辨别它是松树还是柏树。看见一茎草,只知道是一茎草,不能辨别是葵还是藿。初造文字,关于木只有一个“木”字,关于艸只有一个“艸”字,从“木”的字四百多字,从“艸”的字四百多字,都是后来演加的。古人制造的物件很粗陋,名称不多,文字也很少;初造车子的时候,只有一个“车”字;初制衣服的时候,只有一个“衣”字。关于车的“轩”、“温”、“轺”、“轾”、“輣”、“軘”……等字,关于衣的“袞”、“褕”、“袧”、“袗”、“表”、“裹”……等字,也都是后来增加的。这种增加,是自然的趋势。大概文字时时有废弃,也时时有加增;废弃是图简便,增加是应需要,都是不可免的。现在将从汉朝以后字书上文字的数目,列表于下,我们便可很明白地看出中国文字增加的过程了。

书名时代字数递增数注

《苍颉篇》汉三三

《训纂篇》汉五三四二四(一)

《续训纂》汉六一八八四

《说文解字》汉九三五三三一七五

《声类》魏一一五二二一六七

《广雅》魏一八一五六六三

《玉篇》梁二二七二六四五七六

《广韵》唐二六一九四三三六八

《韵海镜源》二六九一一七一七

《类篇》宋三一三一九四四九

《集韵》宋五三五二五(二)

《字汇》宋三三一七九一八六

《正字通》明三三四四二六一

《康熙字典》清四七三五三五九五

[注一]自《苍颉》以下十四篇。

[注二]隶变的重文太多,不能作为递增。

二偏旁的增加

鸟属的字,用“鸟”做偏旁:鱼属的字,用“鱼”做偏旁;文字的增加,这一类也很多。徐鼎臣说:“《尔雅》所载艸、木、鱼、虫、鸟、兽之名,肆意增益,不可观矣!”王贯山说:“菜名‘东风’,鸟名‘巧妇’;今作‘菄风’‘’,岂复可解!”这种见解,用现在的眼光来批评,未免太拘泥;文字既是事物的符号,则属于鸟、兽、虫、鱼的专名,当然应该加鸟、兽、虫、鱼的符号,以为区别,何必拘泥沿用古字?所以偏旁的增加,也是自然的趋势。下面略举数例:

“芙蓉”是“夫容”的增加字。

“崑”是“昆仑”的增加字。

“貓”是“苗”的增加字。

“駥”是“戎”的增加字。

“蟋”是“悉”的增加字。

“螳”是“堂”的增加字。

这种增加的文字极多,即在《说文》本书里,也可找出不少。例如:

“貯”即是“宁”的增加字。

即是“陖”的增加字。

即是“亟”的增加字。

“派”即是的增加字。

偏旁的增加,于文字的六书条件,本极适合;比较《说文》里“告”字已经从“牛”,又从“牛”作“牿”,“益”字已经从“水”,又从“水”作“溢”,便要合理的多。至于所增加的文字,是否在现在还是适用,则应该分别讨论。

此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方言的增加:例如福建的“冇”等字,广东的“閄”字,广西的字,陕西的“坔”等字,一部分社会很通行,究竟应该不应该保存,应待讨论。至于隶变的增加,如《集韵》、《康熙字典》上的古文,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

中编六书条例

(第一章)六书通论

一六书的次第

关于六书的次第,有下列八种不同的主张:

(甲):(一)象形、(二)会意、(三)转注、(四)处事、(五)假借、(六)谐声——郑康成的主张。

(乙):(一)象形、(二)象事、(三)象意、(四)象声、(五)转注、(六)假借——班固、徐锴、周伯琦的主张。

(丙):(一)指事、(二)象形、(三)形声、(四)会意、(五)转注、(六)假借——许叔重、卫恒的主张。

(丁):(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转注、(五)谐声、(六)假借——郑樵的主张。

(戊):(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谐声、(五)假借、(六)转注——吴元满、张有、赵古则的主张。

(己):(一)象形、(二)会意、(三)指事、(四)转注、(五)谐声、(六)假借——杨桓的主张。

(庚):(一)象形、(二)会意、(三)指事、(四)谐声、(五)转注、(六)假借——王应电的主张。

(辛):(一)指事、(二)象形、(三)会意、(四)转注、(五)谐声、(六)假借——戴侗的主张。

这八种主张,我们用历史进化的眼光来判断,应该以(乙)项班固的主张为标准。上篇曾说过,“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是独体的“文”;会意、形声是合体的“字”。文字的次序,文先字后,可见象形、指事和会意,形声决不能颠倒的。至于转注、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更不能在造字之先了。

六书又可分虚实,象形实,指事虚;因物有实形,事没有实形。会意实,形声虚;因会意会合两文三文,便成了意义,而形声却没有意义可以体会。转注实,假借虚;转注各有专意,有独立的字义,而假借却要有上下文做根据,不能指出一个单独的文字,断它是不是假借。古人思想的演进,必是由实而虚,所以变乱班固底次序的,都是不明了虚实的意义,和古人思想演进的原则。

再用文字的本身来证明:

(甲)象形在指事之先的证据例如:“刃”是指事,必先有象形的“刀”字,才有指事的“刃”字。有人说,造字最先必是“一”字,而“一”字是指事,似乎指事不应该在象形之后。不知“一”字是否应属于指事,实是疑问;《说文》上所谓“道立于一”的解释,决不是上古时代的思想。“一”是计数的符号,决不应在名物字之先,是没有疑惑的。

(乙)会意在形声之先的证据例如:“惭”是形声,必先有会意的“斩”字,而后才有形声的“惭”字。虽然也有许多指事、会意的字,用形声来组合,但都是展转孳乳的字,不足据为证明。

根据上面几项理由,得到的结论是:六书的次第,应该以班固的主张为标准。

二六书是造字的基本,用字的方法

王筠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二者为纬,用字之法也。”古人造字,先有事物,次有命名,再次才有文字。凡一切物汇,有形可象的,都用象形的方法;没有形体可象,而属于虚事的,便用指事,例如,“丄丅”(上下),一见可识。有不属于物、事,而属于意的,便用会意的方法;会合几个文,而成一个字的意义,例如:会合人言而成“信”字。会意虽比较象形、指事使用便利,可是仍然有穷尽;因此而有形声的方法,用一个形,配一个声,可以应用无穷。形声的字体配合,有下举六个方法:

(甲)左形右声例如:“江”“河”

(乙)右形左声例如:“鸠”“鸽”

(丙)上形下声例如:“草”“藻”

(丁)下形上声例如:“黿”“鼈”

(戊)外形内声例如:“圃”“国”

(己)内形外声例如:“闻”“问”

上举象形、指事、会意、谐声,是造字的基本方法。

转注、假借,是取造成的文字来应用。转注的作用,在汇通不同形而同义的文字,例如:考即是老,老即是考,不过是各地底方言不同,其实意义是同的。假借的作用,在救济文字的穷尽,使一个文字,可以做几个文字用,例如“字”是乳,假借为抚字。假借大概可分为两类:

(甲)本无其字而假借的。

(乙)本有其字而假借的。

上举转注、假借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三六书为识字的简易方法

近来学者,往往说,中国文字繁难,有碍文化的进步。说这话的,虽不能说他绝对没有理由,但至少可以说,他是没有明白中国文字的条例;中国文字虽有几万,但能有下举三种预备,便不难认识,分述于下:

同类推荐
  • 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和中国人

    本书集合英国汉学家翟理思的3种著作《中国和中国人》、《中国的文明》、《中国札记》合辑而成,其内容不但包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法律、教育、宗教、哲学,也包括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方方面面:占卜、赌博、和尚、文字、迷信、礼节、娱乐、新年、鸦片、风水、打油诗、妇女的地位、不同时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是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它缺少了古典诗歌精致的格律美,不再被人们从蒙童时代便熟纳于心,随时引用,成就一种出口成章的悠然。现当代诗歌的自由体,使人怀疑诗歌到底是否还是诗歌,或者仅是一种占据着这个名词的新的物种。然而,走过这沧桑的百年,穿越那参差不齐的诗行,我们不禁为那些幽深的情感和思虑所打动,它们脱去了格律的桎梏,却依然营造着诗意的氛围,展示着诗人们超越现实的情怀。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电影为媒介,直观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差异,深入挖掘中西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精神;第二部部分进一步挖掘中学生身边艺术的哲学意味,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层次带到更深一层范畴。
  •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本书是人民警察所用的礼仪课程教材。分为绪论、基本礼仪、语言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涉外及部分民族的民俗礼仪和警察礼仪实例解析及训练等8个部分。
热门推荐
  • 大唐府兵

    大唐府兵

    这里是大唐,这里有李二,这里有房谋杜断,这里有千古人镜,这里有李靖秦琼尉迟恭,这里有混世魔王,这里有袁天罡李淳风等等、等等的明君、贤臣、名将以及名人。可是这一切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府兵。
  • 宋狸殿下

    宋狸殿下

    一个少年穿越回了宋朝,却意外经历着狸猫换太子的过往,成为宋朝狸猫太子,练剑习武样样精通。与包公一起破迷案,成为一代帝王,少年是否会经历历史的潮流,还是会逆转宋朝历史?却没有想到,也经历了一番爱恨离愁,狸猫转世成人,成为一位窈窕淑女,守护狸猫太子,与其相恋一生。这一切开始了……
  • 金箍行者

    金箍行者

    张伟穿越到了1000年之后的地球,原本只想享受生活的他突遭巨变,无奈之下离开地球。在这段旅途中,他居然遇到了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还有完全不符合他想象的猪八戒。而主角张伟,也隐藏着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 监狱长

    监狱长

    山,山外还是山。一个大学生,满腔热忱来这里当警察,却成了“放牛娃”。是继续当警察放牛,还是离开这座大山呢?一个从省城下派的监狱长,想把监狱搬到山那边,第一个要面对的是200多名人的家族势力。一个女警,与刑释人员私奔,她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一个罪犯,前后坐牢30年,他能蜕变吗?一个贪官,居然在监狱里住单间,究竟是什么人如此胆大妄为?在监狱与社会观念的融合与异化的过程中,囚犯之间矛盾、民警与囚犯的矛盾、民警之间的矛盾、监狱与地方的矛盾、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夹杂着利益冲突,矛盾愈加复杂化。本书原生态地反映监狱这个特殊群体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迷茫、彷徨与探索。
  • 人的心理医生

    人的心理医生

    这本散文写出了各种励志的内容和各种优美风景,和我对世界的认识观,和大家的心理,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世界观,这本散文集有议论文,描述文,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风景文,励志文,帮助孩子们的人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与心灵。
  • 麻辣一家亲(”慢慢长大“系列)

    麻辣一家亲(”慢慢长大“系列)

    李多乐为寻找妈妈的微笑和李多米他们一起策划了代号为“蒙娜丽莎”的秘密行动,结果弄巧成拙;家里出现灵异事件,李多乐居然找到捉鬼秘诀,演绎了一段搞笑的捉鬼故事;为了在妈妈生日这天给她一个惊喜,李多乐他们别出心裁和爸爸一起来了个整人段子……这一家子谁的搞笑细胞最多?谁整的点子又麻又辣?一家人的亲情互动全都展现在你眼前。
  • 网游之考古专家

    网游之考古专家

    唐颂进游戏的目的,只是为了造福广大NPC和玩家,还原那段被掩埋的虚拟历史,这想法当然是好的,只是——咦,姑娘,我觉得你这衣服好像有些年代了,需不需要脱下来,让本专家帮忙鉴定一下呢?
  • 重生之自由飞翔

    重生之自由飞翔

    欧雪从不曾想过自己会有重新来过的一天,从前日子平淡却也幸福,她欧雪平凡却也无忧,可这样毫无追求的我却被开了这样的玩笑,她是要学前辈们呼风唤雨吗?可她心里清楚即使重生她也只是那个懒散的她,只是希望幸福一点,再幸福一点…欧雪:她从来就不是博爱的人,这个世界上她只在乎她在乎的人,其他人怎样与她无关!
  • 新房客和活死人(十四分之一第二季)

    新房客和活死人(十四分之一第二季)

    我好害怕,我从来没有这么害怕过,但我又不敢告诉任何人,只有把这个秘密带到坟墓中去。那张煞白并开始腐腐败脸在准都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慢慢转向自己这边,一双瞪大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他。他想叫,却发现惊恐的尖叫被憋在了喉咙里,使他发不出一点声音,也动弹不得。夜深人静的时候,“啪”的一声,客厅里的灯被关了。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游戏,没人能全身而退……你,准备好了吗?
  • 傲龙谱

    傲龙谱

    怒血冲霄起,护国安民除奸逆。边陲之地的落魄少爷,身负罪血烙印,永世不能习武。却在一次坠落魔山之际熔炼了一枚六角形铁牌,从此以后脱胎换骨,一飞冲天!凶狂残暴的血翅蜈蚣、鬼魅妖异的阴灵邪魄、强横霸道的凶禽异兽、倾城绝色的雪域丽人、浩淼无尽的洪荒古族、傲气凌云的域外异界……欢迎进入这么一个瑰美绚丽、热血沸腾的玄奇世界!傲龙谱书友群:117649548,希望诸位与血色共同成长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