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5900000015

第15章 张炜(5)

从此以后,见到张炜的书,就买;见到刊登张炜文章的杂志,也买;买不到的,我就抄。在大学里,因为喜爱,我全文抄录了《声音》《拉拉谷》《一潭清水》《海边的雪》《融入野地》等短篇小说,张炜发在报纸上的一些创作随笔,也抄了几本子。《古船》我读烂了一本,又买了一本。但一直无缘见到张炜先生。后来,大学毕业分配到潍坊市,一直很向往住着张炜的济南,那里不仅有泉水,还有张炜。

1999年7月,我终于从潍坊调到了济南。我最想见的人,不是省委书记和省长,而是张炜。我觉得,他就是一盏灯。大约是2001年春,我终于接触到了他,白白净净,很随和,说话慢条斯理。但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如发短信的次数多。其实,张炜并不一直在济南待着,他在各地走,尤其在胶东地区,在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张炜在《你在高原》的《人的杂志》卷中谈到自己的拐子四哥,用了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特别坚忍的人,一个能够在绝望之地大声号唱的人。我好像一直跟着他走啊走啊,从少年走到了中年,从芦青河堤上走下来,一直走到这片葡萄园里来了——如今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跟上他继续往前。”在我心中,张炜就是那个让人放心的“拐子四哥”。

尽管很少见面,但我总觉得他就在我身边,他是我文学的兄长,就像不涸的一潭清水,映照着我的心灵。有了他,我就不敢堕落;想到他,我就感到温暖;读到他,我就沉浸陶醉在芦青河边,如深邃夜空中的星星,葡萄似地敲打着我的心灵窗棂……

迷他,因为他有趣

“我们家从古至今就爱交往一些有趣的人。”这是张炜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鸿篇巨制《你在高原》开头的第一句话。其实,凡是跟张炜接触的人,也会感觉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眉头紧锁。印象中他一直是微笑着,有时还很幽默。

朋友聚会的时候,大伙都等着张炜说笑话。他说笑话时很认真,自己一点都不笑,还不时忽闪着眼睛瞅一下周围的人。山东出版总社的虞静讲,有一次张炜给作家韩少功、方方等说笑话,说到“一丁点爱情”时,就用大拇指掐着小拇指,掐出绿豆一点儿大的地方,细心的韩少功看到这个滑稽的动作,笑得从沙发上滑了下来……迟子建称呼张炜时,总是开玩笑地喊“张——老师”,张炜听了马上说:“她这不是真心的,她们这些小青年哪,都后现代了……”

有趣的人,往往对什么都感兴趣。记得有一次,跟张炜先生一起吃简单的晚餐,他特意带了一瓶法国红酒。他说专门研究过酿制葡萄酒工艺,当年还真想自己酿制葡萄酒。将成熟的葡萄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除去果梗及青粒、霉粒、破粒等,放入经过消毒的容器里,用手挤碎或捣碎……然后是发酵……在《你在高原》中,张炜丰富的酿酒知识得到了集中发挥。

读书,最见性情,张炜自言读书很杂,除了那些经常翻看的滋养心灵的名著,他还特别愿意翻看一些有趣的书,比如前不久美国人写的《躁狂抑郁多才俊》,这本书写的是那些杰出的艺术家,而他们大多是性格狂躁抑郁的人,比如贝多芬,比如凡·高、拜伦等。还有,山东友谊出版社出了一本《俄罗斯庄园与名人》,张炜读得也很得趣。“读文学书要慢,要注意那些关键点和细微处,不能快,快了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张炜说。

张炜写长篇小说《古船》的时候,专门研究过中医,认为中医不仅是医道学问,它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这种思考力在当今如果缺失了,就会造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场灾难。现在常常能看到西方思维的皮毛,所谓西医对人的诊治,真的像是对一部机器零件的修复和更换的过程。这种简单化一刀切和不求甚解,想用来治世医人,连门儿都没有。

《你在高原》严格来讲,是一位地质工作者的手记。张炜说,“为了写这部书,我曾专门自修过南京矿业学院的全部本科教材,还有植物学、考古学,我童年就有个梦想,就是要做一名地质工作者。我的少年时代,有许多时候是在地质队员的帐篷中度过的。至今,我及我的朋友们,帐篷与其他地质行头仍旧一应俱全”。

迷他,因为他低调

我不喜欢高调的人,咋咋呼呼的,尤其不喜欢。

张炜则相反。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问世时,我想对他搞个专访,但他总是说,让别人说吧,我该说的都在小说里说了。《你在高原》出来,我又想给他搞个专访,他还是那句话。不愿多说。

他总是静静地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不停地思索,或者在孤独地行走。以前听张炜说到一位贤哲的话,至今记得:“我每一次到人多的地方去,回来以后,都觉得自己大不如从前了。”这段话张炜又一次提起,可能给张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我发现他一字不差地引用,并且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太到人多的地方去的人。许多热闹的场合,根本见不到他的影子。仔细想想,真是那么回事。我们去参加人多的聚会,那就需要应酬,需要迎合,自然就消耗能量啊,能量消耗了,需要好多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张炜不喜欢熬夜,除了在业余写作的那几年之外,他一直以十分正常的作息时间来工作。这样,他总是保持一种朴素充沛的元气。

为了安静写作,有时要藏到没人的山里或一些小村。《古船》的后半部分就是藏到济南南郊一个废弃的变电小屋里写的。有一年他藏到另一处多年没人住的山里读写,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大雪封山,深冬里冻病了,朋友发现时已经高烧卧床三天了,不得不出山紧急送医院。还有一次独自一个人写作因病大出血被朋友急救起来。

张炜的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中有这么段话:“什么得奖啊,画廊上的成功啊,那不过是人们制造‘屑末’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屑末,就永远别想掷地有声,风一吹就了无痕迹了。”读到这段话时,我还跟张炜交流过,他说,屑末无根,只能跟风,让风吹着走。不跟风的,有两种:一种是不做屑末做石头,一种是自己变成风。

我从张炜身上感悟到,真正优秀的人,都在安静的角落,一直处于低调的状态,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耕耘着。

迷他,因为他倔强

张炜是一个真诚而倔强的人。他曾经说,在文学和思想的浪涌里,做一个人就如同做一棵树,根扎得再深也容易摇动。不过,只要根不拔出来就好。一个人在时代浪潮中,潮来了,人有感情,不可能不为时尚所动,有时在时尚中怀疑自己,质询,顾盼,这个过程就像树一样的摇动,但最后还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像树一样不仅不会死亡,而且还会在风的吹动和梳理下变得更加茂盛。根永远在泥土里,有根就有立场。

谈到电影、电视,张炜说,影视是多人合作的产物,不能很好地凸显个性。导演可能好点,但也要妥协,也要迁就。我还是要搞我的文学,“两个人合作的东西,就不是文学的,文学是非常个人化的,不能合作。文学作品和影视是完全不同的,是两个行当。一部作品改成了影视得以广泛传播,应该说传播开的只是影视本身,那部作品还像原来一样,并不能增加或减少它的分量。”

张炜说,自己很少看电视剧,一是没有时间,另外电视剧太浮浅吧。从表达上看,电视剧是通俗的,它追求的是平均值,而文学则是突破平均值。

他好像说过类似的话:值得看的好片子真是不多,好的艺术家也少。除了天资,还因为他们读书太少。比如演那些历史人物,演员演的都是皮毛,演不出这些人物咬钢嚼铁的气质。如果说,目光有分量的话,那些真实历史人物的目光是一吨重,有的演员可能就只有二两……

去年6月18日下午,山东省话剧院排练《古船》朗诵剧,张炜推掉了好多社会活动,从头到尾看完了演出。看后他很高兴。他对我说,写《古船》的时候,还是稚嫩了些。优点是纯洁,青春,激情,有爆发力。当然,青春的东西,本身也深不见底,清澈,我现在已经写不出来。

他对话剧演员说,要把文学的东西突出出来。任何小细节,都不要犯概念化的毛病,语言和表演,要冲破概念化。要问:生活中是这样吗?一定要冲破平均数和概念化。悲痛,有没有另一种表达?欢乐,有没有另一种表达?把纯粹的东西突出出来,把永恒的东西突出出来,把非概念化的东西突出出来。在这方面,一定要倔强些,再倔强些。

张炜始终提防在潮流中走向模仿,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性。希望自己能做自立和自为的写作者,进行独自创作并排除外界干扰。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冷静和安静的人,这样的人会有原则和勇气。“冷漠无情的荧屏,某些现代传媒,街头小报,总的看一直是站在诗与真的反面。真正的作家不是偶尔才疏远它们,而是要持久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厌恶。”张炜说。

迷他,因为他耐烦

我读《你在高原》,感觉张炜写作的时候,保持着一个很饱满的状态,他在跑文学马拉松。用他独特的节奏,有时舒缓,如蒙古长调;有时激越,如催征的鼙鼓;有时又如跑累了的骏马,在草原上漫步……

花去三个半月时间,通读了全书的我,感叹张炜这部三十九卷巨构,需要多少艺术技巧,多少文化贮备?需要多大能量才能让各种艺术流派交融在一起?这都是他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向古人、向同时期的文学朋友学习的结果。张炜是一架大功率的书籍吞吐机,他曾经说过,每天坚持阅读五万字。我了解到,他竟然买了《列宁全集》六十卷从头看起,时常惊讶于列宁才活了五十四岁,竟然写了两千多万字,简直不可思议。张炜特别敬佩俄罗斯的那些伟大作家,常常为他们强大的人道力量所吸引。他们和中国古典作家一起,成为他重要的精神资源。

《张炜评传》的作者宫达对我说,他曾亲眼看到,《你在高原》打印稿每一部都有好几个版本,堆起来远远超过了作者本人的身高;而每个版本都认真听取朋友的苛刻批评。朋友批评得无论多么尖锐,他都会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坐在一边,一笔笔记下来。几十年来他都是这样下来的。

我记得张炜在小说《九月寓言》单行本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为了一本好书,可以耗上一生。”张炜就是这样,一篇一篇地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用的是质朴的语言,写的是质朴的感知。写了一篇,就好比崖畔上花的绽放,有更多的人来欣赏,当然高兴;一个也没有,自己静静地欣赏,也并不感到孤独,这就是在大轰大嗡中耐得住寂寞的张炜!

汪曾祺回忆其师沈从文先生,有段话印在我脑子里:“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当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写……”由沈从文,我想到了张炜。

迷他,因为他敏锐

张炜小时候,居住在一片树林中,见树远比见人多。时间长了他也就培育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对大自然无比敏感,对树、小草、小花、野兔、刺猬、猫、狗等,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感。在他的小说《你在高原》里,经常出现李子树的高大身影、李子树的独特气息。比如在《忆阿雅》卷中说:“那棵大李子树啊,那棵走到天边都无法忘怀的大树啊。我一想到它就想到了外祖母,它银色的、雾一样的花朵就像外祖母的满头白发。”

2010年5月20日晚,在张炜家中,谈到大李子树这个意象。他对我说:“大李子树,在我老家屋后偏右一点,比房子大多了,我一生就没见过这样大的树。蝴蝶、蜜蜂,围绕着大李子树飞来飞去,那时我跟我弟弟整天在那里玩,在树下。大李子树是我童年的摇篮,后来被伐了。那树桩比碾盘还大,树底下有口井,离李子树不远,可能水脉好,树就长得旺。那口井,供应整个矿区。大李子树,对我一生很重要……”大李子树是张炜的庇护之树、幸运之树、思念之树,大李子树在张炜心中永不凋零。

在《你在高原》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如野地宿营,清晨寒露,落日辉煌,等等,张炜的描述,枝叶葳蕤,让人置身其间有跟着奔跑的冲动。比如在《无边的游荡》中写的这样一段,就牵涉好多的植物:“草丛中有几棵长得油旺旺的地肤菜,我采下嫩嫩的尖叶,这种菜让我想起了出生地:小茅屋旁,果园的空地上,到处都长了这样的野菜,外祖母把它们采下来,直接做成咸饭,或掺在玉米粉里做成甜窝窝。那时即使没有一点粮食我们也能活下来,因为有外祖母的地肤菜,还有各种各样的果子;北面的灌木丛里,一条条赶海人踏出来的弯曲小路旁还有无数的桑葚、蘑菇、松果,有彤红的浆果……”

张炜对我说,有一位作家,看到他写了那么多植物,很惊讶,说查了书中的野菜名,没有查到,原来都是张炜编的。其实这位同行说错了,这其中没有一个名字是编的,都可以从植物志中找到,是通用的拉丁文转译……

诚如评论家赵剑平先生说的:“张炜正是依了大自然的力量,有了一颗博大的慈悲心,才有了强烈的道德感和强大的道德激情,才有了坚定和顽强;当他面对无聊的争执时,才能做到一笑而过。”

有幸在2011年11月跟张炜先生一起参加了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请他给写几句话,他录了贺拉斯的话给我:“我静静地走在一片树林里,想着那些贤人君子能做些什么事情。”

同类推荐
  • 入浙随缘录(蠹鱼文丛)

    入浙随缘录(蠹鱼文丛)

    《入浙随缘录》是一本杂文合集,由逢人录、闻铎录、览书录、行脚录四部分组成。逢人录主要记述了作者子张与文学前辈的交往和对文学前辈的怀念;闻铎录主要写木心及其作品;览书录围绕旧书记写相关书事;行脚录则是作者的几篇游记。书中所记,均为作者与书、与人、与地的珍贵记忆,读来真实生动,清新自然。
  •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行话:一个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菲利普·罗斯全集)

    行话:一个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菲利普·罗斯全集)

    美国文坛第一人菲利普·罗斯与同行的访谈录,作家对话作家,直面一个时代的生存危机。《行话:一个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是菲利普·罗斯全集中的两部评论集之一,主体部分为访谈录,另有评论文章数篇。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个好奇的读者和刁钻的同行,采访了全球各地的7位杰出犹太作家——普利莫·莱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伊凡·克里玛、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米兰·昆德拉和爱德娜·奥布莱恩——从这些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动力和所处的大环境入手,非常直接地向他们发问。
  • 喊山

    喊山

    本书包括八篇儿童文学作品,分别为《喊山》《八十六颗星星》《熄灭》《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我是你的朋友》《善的教育》《达·芬奇的故事》。以定善为主旋律,由一系列动人的小故事串连而成,每一个小故事就是一个讲善扬善的文章,让读者感到真善美。不仅对少年儿童有益,也能滋润在现实中陷于浮躁焦虑的成人的心灵。
  • 俗眼看红楼

    俗眼看红楼

    前人有四部书可供我们翻来覆去地读,实在是莫大的福气。“文字是对人的童年经历、青春体验和无数生命记忆的唤醒。”我们今日说红楼,全以人情世态的角度看。《史记》、《资治通鉴》是帝王将相们的镜子,他们在里面照出权谋机运、世事兴亡的大道来,剩下的芸芸众生,且来照照《红楼梦》这面石镜,看看自己作为一个俗人的得失短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热门推荐
  • 九龙战神诀

    九龙战神诀

    道门第七十九代传人叶铭,为完成约定,独自下山,会武功,懂医术,会术法!以透视眼看病,以银针救人,以术法渡鬼!阎王要你三更死,我能留你到五更。生活技能,全能就是王道!
  • 解放阵线

    解放阵线

    一场绑架危机,让没有情绪的何秀踏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解放心中的魔鬼,屠尽众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总裁追妻别来无恙

    总裁追妻别来无恙

    苏梓航邪魅的笑到“跑到乡村以为我没有办法吗?”且看温柔霸道总裁怎么追回小娇妻!……管家“夭寿啦,总裁竟然下地种田”苏梓航“老婆啊,这一亩地我翻完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血缚灵

    魔血缚灵

    神秘古堡的血腥之夜,在六个年轻人的带领下陷入一个又一个恐怖的迷局,毫无征兆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是人为还是恶鬼作祟?邪恶的血色鬼眼,就要破笼而出的恶鬼,深陷其中的他们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亡?这惊悚的夜晚他们究竟能否逃脱升天?妖娆的金银双瞳,干瘪苍老的尸体,猛鬼出笼,颠覆世界的死亡盛宴就要来临,他的命运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引其中,亦或是——被设计其中!
  • 魔女嚣张:九倾天下

    魔女嚣张:九倾天下

    沦为魔又如何?照样活得潇洒自在!一路修炼逆天开挂,各种打脸渣男渣女虐渣渣不在话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变男之凌萧之恋

    女变男之凌萧之恋

    她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大学生,一只没有谈恋爱,最后只因为睡了一觉便回到了自己刚出生时,“什么?老天你让我重生就重生了,你还把我变成了一个男的,唉!既来之则安之吧!”就这样本着不婚打算的‘他’却在大学遇到了那个让自己心动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