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2600000009

第9章 走向天后(5)

武则天主张息兵并不等于她不关心国防。她主政后,西北边境出现大量屯田。它可能来自主守派的建议,受到武则天大力支持。这个实边政策,在国防上收到颇佳成效。

综上所述,减少远戍,屯田边防,多建友邦就是武则天得势初期的主要外交策略。三者相辅相成,基调就是以和为贵。

也有些史家认为《建言十二事》不过是难以实现的高调。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评价一个政治纲领的优劣,看的是它是否把握准了时代的症候,同时提出了适合的医治理论,而不在于是否开出了具体的药方。《建言十二事》,正是武则天从唐朝当时的“软肋”——边境战事加重人民负担,均田制、府兵制等社会基本制度开始出现危机这一现实出发,提出的富国强民的政纲。

尽管《建言十二事》不过百余字,但的确是“谋略之智,治国之纲”。

二圣临朝

据史书记载:上官仪被杀后,高宗将政权拱手让给皇后,群臣朝贺、四方上奏时,都称“二圣”。从此以后,群臣举目上望,帘子后边还坐着一位比皇帝更有权威的人物!历史学家司马光对此总结道:“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诀于其口,天子垂拱而已。”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是武则天政途上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她挫败了宰相上官仪企图影响高宗废掉她的阴谋,并且从此和高宗并称“二圣”,高宗每日视朝,武则天垂帘于后,大政由二人共决。

王皇后、萧淑妃被处死后,后宫中无人可以取代武则天的皇后地位了,但夺宠的人还有,这就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和外甥女魏国夫人。外间传闻韩国夫人及其女贺兰氏越来越受到高宗的宠爱,武则天妒意大发,在击败了王、萧二人之后已再难容忍,于是在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前后,秘密将韩国夫人处死。武则天对高宗生活上的过分限制,引起了高宗的不满。

史称武则天在稳固皇后地位以后,志满意得,作威作福,无所顾忌。而高宗则表现得懦弱寡断,一举一动都受到武则天的限制。高宗流露出了想废除武则天的念头,被当年与上官仪同事陈王李忠的宦官王伏胜探知。

上官仪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人,按当时的政治地理概念,属于关陇圈的人物。其父上官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后在宇文化及谋杀隋炀帝的弑逆事件中被杀。幼小的上官仪侥幸逃生后,私度入沙门,在佛寺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不仅精通释典,还兼涉经史,善于文章写作。贞观年间获得进士出身,一度成为太宗的文学侍从。高宗长子李忠为陈王时,他曾任王府洛议参军,与宦官王伏胜同在陈王府供职。李忠后被立为太子,不久又为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所取代,上官仪当时名位不显,未受冲击,但上官仪对武则天的一系列举措深表不满。王伏胜为高宗找到了一个废皇后的借口,即武皇后引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祈求非分之福。王伏胜将此事告诉高宗后,高宗盛怒之下,密召上官仪入宫商议。高宗首先透露欲废武则天为庶人,上官仪乘机附和道:“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于是高宗让这位号称“大手笔”的宰相亲自起草废除皇后的诏令。

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解决了,这又是由于宫内严密的情报网起作用的结果。探知情报的人见势不妙,急忙告诉武则天,武则天当即赶到。这时上官仪刚离开,诏书墨迹未干,还捏在皇帝的手里。唐代的诏书由中书省官员或皇帝指定之人起草后,还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通过以后重抄一份,加盖印经后才能生效,往下颁发。现在诏令还在皇帝那里,只是一份尚未生效的“诏草”。武则天情急之下也深感几分庆幸,如果诏令下颁,自己纵有无边法力也难以翻天了。

武则天半是恼怒、半是委屈地一番申诉之后,高宗软下心来,之后,又与武则天和好如初。在武则天的追问下,高宗忙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上官仪身上。上官仪和王伏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们自己在朝中本是势孤力单,缺乏根基,而武则天早已控制了内廷,后宫也没有可以取代其皇后地位之人。所以,他们转眼之间成了皇帝惧内的牺牲品。

武则天杀上官仪的罪名是,上官仪和王伏胜与废太子李忠谋大逆。根据唐朝刑律,谋大逆是指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是对皇帝发泄怨恨和恶性报复,属“十恶”重罪。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丙戌,上官仪与其子庭芝、王伏胜皆下狱而死,女眷没入后宫为奴婢。

从这以后,武后的统治也公开化了。史书记载说:自从诛杀了上官仪全家后,高宗每次上朝,武后垂帘于御座后。上官仪事件前,皇帝还有和大臣单独接触的机会,而在事件之后,这种机会就几乎没有了。所有视朝活动都是在武后严密监视下进行。高宗已经无能为力,羽翼都剪除了。再也没有一个像韩瑗、来济遇事劝阻的人。朝廷上没有提出异议的声音,无须制服不肯妥协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向武后说声“不”。

上官仪事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承上方面看,这是武则天的又一次反复辟斗争。此后她的皇后地位终于巩固了,朝中反对武则天的关陇贵族一派人,就再也没有作过复辟的尝试。自启下这一方面看,事件为武则天的全面夺权打下了基础。

武则天又一次化险为夷。在几十年的宫廷生涯中,武则天有过多次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也许是命运之神的青睐,更主要的是武则天为斗争做了多年的准备和铺垫,她在风浪中一次次地走了过来。而在每一次风浪之后,她获得的是政治斗争的信心和经验,在自己奋斗的征途中再上一层新台阶。

武则天在政治上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便想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以庆祝。什么样的礼仪能承载如此厚重的胜利呢?武则天想到了古代意义最深远、最隆重的封禅典礼。

泰山封禅在战国时已有议论,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仪式象征性地对天地宣告,皇帝在人世的任务已胜利地完成。但此种祭祀活动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需要相应的国力才能进行。越是难办的事就越显得神圣,因而封禅泰山就成为皇上有德、天下大治时才能举行的盛典。自上古至唐,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举行过这种大典。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时,文武官员力主封禅,太宗内心里也很向往,无奈魏征力谏,认为国力不够,不应“崇虚名受实害”,太宗乃止。当时太宗回答诸臣之请说:“照我个人看来,如果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丰足,虽不封泰山,也不失为一个有道明君。设若天下混乱,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贫困无以为生,虽然举行封山大典,也不足以粉饰太平。晋武帝统一中国后,自己心满意足,趾高气扬,曾举行封山大典,但在人们心目之中,他仍是一个无道昏君。”

武则天比起太宗来更为自信,对国库不甚顾虑。那几年唐朝在边境战争中连连获胜,社会生产也稳步地发展,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这是太宗时代打下的基础以及高宗君臣努力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自以为天下大治,经济繁荣,万邦悦服,应举行这一盛典。在一个以礼为最高目标的国度里,封禅这样最高级别的礼仪活动,是展现最高统治者政治威信和风采的最佳时机。它可以显示大唐的声威,显示她和高宗的政绩,还可以让天下百姓知道她的功劳。唐朝官方的史书上记载说:高宗即位,群臣多次上书请求封禅,而武则天立为皇后以后,又在暗中赞助其事。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武则天一提出封禅,百官竞相呼应。于是,朝廷下诏派司空李勣、少师许敬宗、右相陆敦信、左相窦德玄等为主校封禅使,着手准备并议定礼仪。

这一年,高宗君臣赶赴东都洛阳,为封禅作准备。这是大唐开国以来第一次封禅大典,因为几百年来没有举行,祭祀的具体形式基本上已被遗忘,需要讨论和决定。武则天更在盘算着如何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十月在议定礼仪中,武则天发现按旧礼没有她祭祀的位子。按旧制,祭天以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大臣之中有德高望重者为终献。祭地由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且皇太后为亚献是名义上的,表示一下而已,由公卿实际进行。尽管没有妇女参与的先例,但武则天认为,既然当今没有太后,自己应该代为亚献。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月,她向高宗上表说:根据传统的封禅礼仪,祭皇地祗的时候,以太后昭配,却由公卿大臣来主持,这样的礼规实在是未见得妥当。这次典礼,妾请率内外命妇奠献。于是高宗下诏,决定在祭地皇之时,由武皇后为亚献,太宗嫔妃中仅存的越王贞之母、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武则天将在封禅大典上亮相,她将率领殡妃及皇族亲眷作为第二队,表示她具有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走向政治前台的重要步骤。

从京师出发至泰山有很远的路程,高宗带着文武大臣提前两个月向泰山进发。一路百官、六宫随行,车驾云集。闰三月抵东都,在这里汇集各地官员。十月丙寅,车驾再从东都出发,向东行进,从驾文武百官、仪仗队,数百里绵延不绝。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皇帝率领的封禅大军中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及新罗、百济、高丽等诸国酋长,各率其属扈从,毡帐及牛羊驼马,填塞道路。晚上列营置幕,覆盖了大面积的原野,场面非常盛大。

十二月底,车驾到达泰山脚下。当地官员早已做好了准备,只等圣驾来到。他们在山南筑起了圜坛,直径十二丈,高一丈二尺,为放置亲封玉册、祀昊天上帝之用。在圜丘上覆盖青色土,四方覆盖赤、黄、白、黑四色土,合为五色土,号为“封祀坛”。山上也建一圜坛,土以五色,高九尺,直径五丈,四面各设一阶,号“登封坛”。于社首山上,筑一坛,坛分八面,每面皆有陛阶,各如方丘,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之土覆盖,称为“降禅坛”。

麟德三年(公元666年)正月初一,高宗主持了祭天大典,亲祀昊天大帝,以高祖、太宗配享。当日事毕登山,次日封玉册于登封坛。初三,在社首山祭祀地神。武则天和越国太妃在社首山主持了祭地皇典礼。高宗初献完毕,执事人等退下,由宦官执着帷幕,武则天率内外命妇上山登坛亚献,越国太妃终献。史官说武则天率六宫登山行礼时,歌舞者皆用宫人,帷帐皆锦绣为之,帷幕多以锦绣做成,五彩缤纷。第四天,高宗登上朝觐坛,接受朝贺。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奉献贺礼,仪式如同正月初一的节礼那样隆重。皇帝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年号,并给文武三品以上官员赐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阶。

为了庆祝改帝名、换装和大赦,高宗、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国宴,以招待换上了新式官服的文武大臣们。高宗和武则天登上了含元殿东边的翔莺阁,频频劝百官举杯。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泰山封禅后,朝廷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对高丽的战争。当年四月,高宗一行回到京师,五月,高丽内部矛盾爆发,失利的一方向唐朝求援。六月,朝廷派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出兵辽东。十二月,又派老将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全权指挥对高丽的战争。

由于战争的需要,宰相班子也频繁调整,武则天似乎丝毫插不进手。封禅大赦令中规定,被判为长流的罪人不在赦免之列,不得放还。李义府正是长流的罪犯,得知这个诏令之后,他一气之下,忧愤而死,这使担心他再度入朝掌权的朝士们大大松了口气。武则天对此也无可奈何。这一年,随着几位老宰相的辞职和病故,具有军事才能的刘仁轨被提拔为宰相,任右相(中书令)。刘仁轨曾经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担任给事中时,负责审查帮助李义府枉法占有囚妇的毕正义,得罪了李义府,被贬出去担任青州刺史。显庆五年征辽东时,他以青州刺史监统水军,李义府强令他逆风浮海运粮,结果翻船。李义府派人审查,并对高宗说:“不斩刘仁轨,无以谢百姓!”当时有人替他说了句公道话,他才免于一死,以白衣平民的身份从军立功赎罪。封禅泰山时,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耽罗、倭国等东方四国的酋长前往赴会,高宗大喜,提拔他为大司宪(御史大夫)。高丽战事后,高宗便提拔他为宰相。

战争未在短期内结束,以后的几年中武将在统治核心中占优势地位。咸亨年间(公元670年—673年)的宰相主要有由兵部尚书入相的侍中姜恪、屡建战功的刘仁轨和痴于丹青的阎立本等人,还有戴至德、张文璀、郝处俊、李敬玄等人。后几人都有一定的资历和声望,非武则天所能左右。例如张文瓘以敢于进谏著称,他性格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驳,深得高宗的信任。赵仁本也是敢于拒绝许敬宗请托的人。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二月,姜恪在镇守河西的职位上去世,从高丽前线回来后已因病退休的刘仁轨被召回,征拜为太子左庶子向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对战争国策起主导作用的宰相。武将在朝廷中占优势,导致了文士出身的大臣力量有所削弱,这对武则天是很不利的。毕竟武则天在战争事务和军人集团中插不进手。而武则天的盟友李勣和许敬宗分别在公元669年和公元672年去世,这更使武则天处于不利的局面。

武则天要摆脱宰相,除了安插自己的亲信、建立第三权力中心等策略外,就必须在政治体制上做一些变革,通过调整制度来达到控制人事的目的。那么,政治制度为什么限制了武则天独揽大权呢?

根据唐朝的制度,各类奏事的表状和以皇帝名义签发的诏敕,都要经过门下和中书两省的传递、起草、审查、署名,宰相对重大事件有至关重要的发言权。两省办公的衙署位于宫禁之内,离皇帝很近,形成了对皇权行使过程中的有效监督。而现在,也就成了对武则天插手朝政最大的制度上的障碍,武则天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发生了龙朔三年四月的移宫事件。

此前的政治中枢在大内,即由隋朝大兴殿改名而来的太极殿,为皇帝起居、上朝和百官办公之所,中书、门下两省决策机关居于禁内。武则天为了摆脱两省官员及宰相的干预和控制,决定将权力中心迁出去。她看中了太宗为太上皇李渊修建避暑用的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武则天以高宗患有风湿病,而太极殿又低洼阴湿为由,下令修葺大明宫,并改名为蓬莱宫。龙朔三年四月,诸门、殿、亭全部完工,高宗的宝座、仪仗、礼器全部移至蓬莱宫的含元殿。四月二十五日,高宗正式在蓬莱宫内衙正殿——紫庭殿听政。

同类推荐
  • 井冈英豪

    井冈英豪

    为了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继承井冈山的优良革命传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使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中记写的英烈,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优秀代表,他们多数是共青团员,他们的事迹生动而又壮烈。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充实井冈山斗争历史读物的内容,而且成为广大青年特别是广大学生的一份精神食粮。
  •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五代政治局势的转变过程,简单介绍这一动乱时期的政治家和武将们的大致情况,第二部分讲述宋太祖,第三部分围绕宋太宗的统治,叙述了中国走向统一,实现中央集权的过程。
  • 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

    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

    张爱玲是一部传奇,也是一个迷,她是说不尽的话题。她细数着世界的不是,让我们不得不细数她的奇的异。本书详尽记述了她的家世及时代背景:从带给她贵族血统的的外曾祖到她沉默了一生的弟弟;她步入文坛的领路人到继承了她全部遗产的宋氏夫妇;从她深爱并深恨的风流男人到她隐居期间唯一接见过的记者……以画面的形式展示了她生活的环境、在她生命中出现过的人……
  • 商道酬勤:泽厚儒商李达三

    商道酬勤:泽厚儒商李达三

    本书着重介绍著名宁波帮人士、香港宁波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李达三,在半个多世纪里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风雨历程。通过浓墨重笔的描绘,全面详实刻画了李达三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睿智决策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其成功铸就个人事业的历程,以及其弘扬宁波帮爱国爱乡的传统与美德的相关事迹。本书通过对个体案例的剖析,不仅反映了宁波帮群体创业闯世界的拼博精神,也反映了宁波帮群体合力兴家乡的桑梓情怀。
  • 读懂朱自清

    读懂朱自清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徐志摩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徐志摩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热门推荐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本书研究了宋代之前军事训练发展概况、宋代军事训练的时代特征、宋代步兵训练、宋代骑兵训练、宋代水军训练、宋代协同作战训练等内容。
  • 女太医的求生之路

    女太医的求生之路

    【又名《云满洛城》,言情,权谋,烧脑,高能反转,轻甜重虐】原本人畜无害的花季少女,可自从“被迫”当上了什么太医丞……就天天……被圣上摆局、被皇子算计、被宫妃算计、被大人们算计,就连亲学生都能坑自己……人生在世不称意,时时刻刻被算计。为了生存……后来,不知从何时起,官场私下里就流传开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医丞,三省同她不能惹”!ps:她:【无辜脸】天哪——我就真的真的,只是想求一条生路呀!
  • 妈妈的辛苦,我懂!

    妈妈的辛苦,我懂!

    这是一个被命运推动着的女人,这是一个被生活谛造着的女人,她的精彩需要我们来关注,谢谢!
  • 我在兽世养恐龙

    我在兽世养恐龙

    高中女生任小蔡穿到了太古世界。穿了也就穿了吧,为什么这个世界和她想的原始世界不一样?兽人,恐龙,怪兽,机械兽……更过分的是这里还有魔法仙法能够修炼。啊喂喂,她一个柔弱的小女生,居然还要去抓恐龙!还好穿越过来智能手机也变异了,不光能够连网21世纪,还能玩几款游戏兑换游戏道具。牛逼是牛逼了吧,可——“你,你这个帅比,可不可以不要扯衣服,我真的不想生崽崽啊!”
  • 甜宠蜜恋之独宠天赋娇妻

    甜宠蜜恋之独宠天赋娇妻

    韩君野如果一早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宿主,你就是要我保护辅佐一辈子的男人,我想我会迫不及待早早的投入你的怀抱。蓝十九如果不是我精心策划的这场相遇,你打算什么时候来和我见面。打算什么时候接受我的爱。
  • 多来米骨牌

    多来米骨牌

    《杨少衡中篇小说选:多来米骨牌》旨在用小说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以文学的方式为时代留下一段记录《杨少衡中篇小说选:多来米骨牌》收入的均是杨少衡近年所创作、发表的中篇小说。作品中诸多基层官员在各自的故事里活灵活现,一起以小说的方式为当下立传,诠释现实,也注目于未来。杨少衡以写官场小说见长,这本小说集仍保持了这一特色,展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场百态,刻画了基层官员的众生相。作者简介杨少衡,祖籍河南省林州市,1953年生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近年所作中篇小说多为各种选刊选本选载,并获多种刊物小说奖项。
  • 午夜子时

    午夜子时

    本合集精选多个恐怖惊悚故事,其中包含了怪谈、传说、轮回等神秘元素,涉及到校园、家庭、婚恋等时下关注话题,可谓篇篇精彩,处处惊魂,字字惊心。友情提醒:胆小者勿看。
  • 有家神奇宠物店

    有家神奇宠物店

    你见过会做家务的动物吗?你见过会打架的动物吗?在这里,统统都有!!
  • 美漫之道门修士

    美漫之道门修士

    这是一个玄门修士在漫威的世界里面混的风生水起的故事,命运,金钱,英雄,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