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26300000008

第8章 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发展(1)

临床心理学是以理解个体为目标的一门应用心理学,人格理论和心理发展理论是理解临床心理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来访者怎样会成为现在的状态,是从人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至于为什么会成为这个状态,则是需要以发展理论为基础来理解。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工具,该理论主要强调文化、社会的因素,较好地阐释了由于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人和社会是不能割裂的,从而造成个人的各种欲望和社会之间的烦恼和紧张。

艾里克森把人生周期分为8个阶段,各个阶段中有应该完成的精神、社会的个人特征,以及没有顺利完成时可能出现的危机,这些危机“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这个阶段的发展失败”。

第一节相关基础理论——人格与发展理论

临床心理学是以理解个体为目标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然而仅凭一时的印象和感觉,对于这门学科的理解是无法逐步深入的。因此,本章节将介绍用以帮助理解个体行为的临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简而言之,这种理论为人们掌握临床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一、人格理论的含义

人格理论是试图使人们的精神活动意识化的理论。临床心理学中,不是指掌握人们整体的平均状态,而是彻底地了解个体状态。这是因为当人们考虑“为什么这个人会有心理问题”时,是从个体的角度考虑的。

所以说,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应用中,是为了寻求刻画个性的结构。随后的章节将介绍与之相关的心理学家的理论。

在实际应用这种理论的时候,心理学家试图对行为观察和面谈中收集的信息进行心理学的理论建构,是一个反复检验假设是否成立的过程。但是,其他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对求助者的信息又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重点是要注意对来访者提供的信息进行系统整合的理解。

无论如何,来访者的信息不是那么明显成为心理学假说的模版,从临床心理学援助的立场,对整合性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这样才能对问题的理解和制定援助的方针给予有效的启发。

二、发展理论的含义

如果说人格理论讲述了理解一个人,发展理论则讲述了成长为一个人的过程。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不是凌乱、没有关系的,而是非常紧密地相互连接构成。

这里介绍的内容还包括,大多数的发展理论均设定发展阶段,并且,假定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必须解决的课题要完成。如果能跨越这个课题,人生就会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随着实际年龄的增加,也可能出现不伴随质的发展状态。

事实上不存在“没有任何问题”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自然都存在不完美。因为这些没完成的课题对个体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会产生很多心理障碍。这种影响有可能从不完整的侧面直接表达出来,是从无意识中弥补不完整部分,而产生不自然的人格构造扭曲。

和人格理论一样,本章选取的理论,仅仅局限于代表性的理论。虽然一般的心理学选取的理论很多,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罗杰斯的理论等。皮亚杰的智慧发展理论非常著名,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智力发展的把握十分准确,在对发展障碍的孩子援助的时候,特别有效。不过,初学者要把他们这些理论从理解掌握到运用于实践有一个过程,如果想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希望读者还参考一下其他的相关书籍。

三、人格理论、发展理论和临床心理学

总之,为了更好地理解临床心理学,归纳来说,怎样成为现在的状态,是从人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至于为什么会成为这个状态,则是需要以发展理论为基础来理解。在这样的固定的思考模式中,掌握客观的思考方式,无论是在推进心理疗法,还是在确立治疗方针,或者是在把握和来访者适合的距离方面,都会成为心理学家容易操作的有利的方法。

在心理疗法中,和来访者的主观世界共鸣的一面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被要求对来访者的主观世界给予客观评价,给予适当援助,使来访者向更好地方向发生改变。但如果心理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主观世界,而丧失了其在治疗中的主导性,那么根本谈不上所谓的心理援助。

第二节艾里克森的发展观

人的生命活动是像有方向有目的的马拉松运动员一样,从受精的瞬间开始到死亡为止,永无休止地持续着。不一定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根据对应的状态改变相应的速度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在人生中缺乏调整节奏的能力,就很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而且,在人一生中还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和烦恼,干扰或阻碍其发展。每个人都在各种人际交往中积累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这种个人经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时会发展个人的“心理危机”,成为一个人的人生挫折,或个人无法解决的心理困难,这样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就出现了,而且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是每个人心理成长发展的动力。其中有一部分人主动求助意识较强,自己实在无法解决问题而想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从而成为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对于人们的心性发展,从过去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题目讨论至今,慢慢发展到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说。萨美洛夫(1975)强调个体和环境均可塑造,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相辅相成的模式。关于发展理论有许多的研究,这里主要介绍艾里克森(Erikson,1902—1994)的理论。

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的特征,主要强调文化、社会的因素。由于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人和社会是不能割裂。所以造成个体的各种欲望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也正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自我得到了发展。这个观点,就是相互作用学说。

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受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影响而独自发展的理论。艾里克森,1902年生于德国,丹麦籍。他出生前父母离异,母亲与小儿科医生再婚,据说他的母亲是个画家,他的亲生父亲是个艺术家。受此影响,艾里克森的最初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而环游欧洲,结果成为“我生来到底是做什么的?我是什么样的人”的探求之旅。而后,成为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背景。

艾里克森把人生周期分为8个阶段,各个阶段中有应该完成精神、社会的个人特征,以及没有顺利完成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也就是说根据年龄相对应的发展阶段,如果某一发展阶段不能顺利地跨越时,就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而且有时比这个阶段更为倒退,还可能返回到幼儿阶段。这被称做“退行——返回到儿童”时期。当面对跨越下一个阶段时,暂时地回归到幼儿阶段,并重整各个阶段的体系后,才能较好地前进。各个阶段的课题彻底完全地解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下个阶段的课题的解决就不太可能完整,而且,这个失败可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出现。艾里克森把伴随每个阶段特有的心理困难,称为“危机”。

像这样,各个阶段的课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这个阶段的发展失败。实际上这是个概念的平衡问题。因此,艾里克森的“对应”概念非常重要,请咨询师在头脑中不要忘记积极的和消极的对应是相对平衡的问题。

第三节关于发展阶段的组成及其临床特征

一、第一阶段基本信赖与基本不信赖(婴儿期:出生~1岁)

婴儿在饥饿感、尿布湿漉漉时哭闹,以哭泣为标志表达自己的要求。母亲理解这个信息,满足这个要求。如果没有母亲充满爱的哺育,婴儿是不可能生存的。也就是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满足自己要求的反应是母亲的存在使自己安心,婴儿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学习到不快乐会在某个时刻消失。同时也会发现虽然不快感和快感会反复交替,但母亲是一直存在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母亲看到安心睡眠的孩子,感觉到自我满足感。这被认为是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的开始。如果能拥有充分的安心的体验,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也会拥有忍受不安和耐受痛苦的能力。通过培养这种信赖,小宝宝即使看不到母亲,也不会产生过度的不安,不会发怒,并能够短时间等待。这种信赖经验的连续感、一致性是孩子将来获得自我同一性信赖感的基础。相反,糟糕的是如果没有形成这种深厚的相互性基础,如果没有受到合适的照顾,婴儿会对以母亲为代表的世界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因为在骨子里存在基本的不信,不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信任感,同时自己也会缺乏自信。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艾里克森并没有断言如果形成了信赖,不信赖就完全不存在。通常在人们的心中,信赖和不信赖同时形成,但是,形成的信赖多于不信赖,这对于人的发展是必要的。信赖和不信赖存在力的平衡。好的母爱体验是信赖多于不信赖的感觉,正是这种平衡在孩子的心中作为一种被确认的永恒模式状态之后,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信赖感得到形成。

1.交流的基础

我们所见到完全没有防备意识的未成熟的小孩子,实际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秀的交流方法。他们用哭泣、凝视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传递给母亲。但是仅仅是一方信息的传递,交流是不能进行的。为了使交流成立,需要注意接受对方传递的“信息”,并在对方传递结束时,及时给予回答。这个相互的顺序,被称做“双向交流”(turn taking)(Kay 1977)。对于喂奶母子间的信息交换中,已经存在这个“双向交流”。母亲哺乳时配合婴儿吸吮节奏,不喝奶的时候摸摸婴儿的脸颊,喂奶的时候和婴儿说话都能够促进婴儿吮乳,婴儿再开始吮奶时母亲给予安静的注视。小宝宝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学习交流的方法。

2.事物的连续性和同一性

刚刚出生的婴儿即使眼前有的玩具消失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反应,4个月左右的婴儿可能稍微露出感到吃惊的表情,但也不会主动去寻找玩具。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即使玩具不在眼前,这些玩具一定存在于别的地方。如果他们懂这个道理,我们称之为他们有了“事物连续性的发展”。有个有趣的实验:如果利用镜子同时看到3个母亲,实验表明,5个月以前的婴儿没有吃惊的表情。但是,一旦过了5个月,婴儿对同时有3个母亲凝视自己的事感到困惑,就会哭出来。这因为刚才喂奶的妈妈和现在眼前微笑的妈妈的同一性确立了。像这样的发展之后,婴儿即使没有看到母亲,也不会产生过度的不安,不会发怒,能够短时间等待。在艾里克森的叙述中,为了获得“信赖的确立”,这样的事物的持续性和同一性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3.依恋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

在和母亲做各种各样的互动游戏和肌肤接触中,逐渐母子间能形成心理的联系,形成了“纽带”。鲍尔比(Bowlby,1958)把和特定的人之间形成的密切的联系称为“依恋”。母亲(依恋的对象)作为充满着好奇心的婴儿的“安全的基地”,他们能够安心地对此展开各种各样的探索行动。这样的依恋对象根据日常的养育环境也有所不同,不仅仅是指母亲,有时保姆或其他陪伴孩子的人也是重要的依恋对象。

婴儿出生后七八个月左右,如果看到不认识的人,就会转过脸去,显出不安的表情。这个情况,被理解为“认生”。这是因为婴儿形成了对特定的人的依恋。也有学者认为在那个时期,母亲—孩子之间固有的交流模式,被认为是为了交流手段得到了确立。即自己如果传递了信息,对方能作出相应反应的心心相印的模式。也就是说母亲是孩子自己值得信赖、令人安心的伙伴。正因为如此,对于婴儿来说,不能预料的未见过的人自然成为不安的存在。

婴儿语言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听的练习,还和情绪有关系。以下事例讨论了语言功能的迟滞和母子关系的问题。

4.案例分析

事例1言语发育迟滞,拒绝上幼儿园

一个5岁6个月的小男孩,在刚刚入幼儿园大班时,被老师指出语言发育迟滞。和母亲能说的话仅仅是包含自己名字的寥寥数语。实际上,咨询员能理解的语言仅仅是“不”。但是,问题不仅仅是语言功能。据说还在用尿布。在不久以前,仍然用奶瓶喝牛奶(通常应该使用筷子吃饭)。小男孩没有正常生活节奏。平时,睡觉总是在夜里两三点。因为这样的生活状态,自然,在上幼儿园的时间起不来。不能扣衣服扣子,但是,使用筷子的能力却很好,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对洋娃娃和布制玩偶也没有兴趣,叫名字也没有反应,视线游离。乐器中只对大鼓的声音感兴趣。能够规则地排列小型的动物模型玩。

那么,比起母亲主述的语言问题,最使我们惊讶的是尿布到了大班还没拿掉的事情和就寝时间的问题。父母20岁结婚,孩子两岁时离婚。母亲在离婚后为了生活上夜班。孩子由祖父母抚养,当母亲和咨询员之间的信赖关系慢慢确立以后,母亲开始说一些心里话了。实际上,母亲有离家出走的异常行为,突然离家半年后,回到家里生活。没有办法,在这期间就只好祖父母照顾孙子的生活。母亲觉得那样的生活很疲惫,后来下决心和小孩一起生活。即便是这样,祖父母照顾孙子三年半,难道就没有发现孙子的毛病吗?据祖父母说,虽然注意到语言迟滞的问题了,但是认为以后慢慢地就能说话了,只要孩子的母亲回来,什么事情都好办。祖父母一直存在着这样的想法。

同类推荐
  •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卡伦·霍妮作品集)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卡伦·霍妮作品集)

    本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经典力作。本书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系统批判,阐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内容包括: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观念的一般前提;力比多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女性心理学;文化与神经症;神经质的内疚感;精神分析疗法等。
  • 只想和你好好过一生(套装共2册)

    只想和你好好过一生(套装共2册)

    往后余生,全赖有你。伴随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与亲人相处、与恋人相处、与爱人相处、与孩子相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着自己艰难摸索,但是一旦错了,便会给我们或者我们至亲之人造成内心的永久伤害。好在,我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智慧和一颗柔软的心,他们就是心理咨询师。我们邀请了包括朱建军、武志红、李子勋、岳晓东、胡慎、陈海贤、李松蔚、海蓝博士、青音等二十几位著名心理咨询大师,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分别解决了自我、对方、分别和亲密四个维度的亲密关系问题。期待以此书带给你蜕变,带给你与亲密之人的永远美好。
  • 自信的力量

    自信的力量

    你自卑过吗?挫败过吗?害怕过吗?建立自信不是相信自己,而是掌握面对未知的力量。麦当娜、披头士、莫扎特、乔治·桑、小威廉姆斯、梭罗、萨冈……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他们勇往直前的奥秘。◆莫扎特在识字之前就能读谱和演奏,六岁时就开始音乐创作,但21岁才为人所知。谁都不知道,正是那一年,他在作曲方面付出的时间已非常人所能及。◆麦当娜是真正的乐坛女神,在舞台上就像野兽。但小时候的她很内向,直到舞蹈老师的一句话,才让她冲破枷锁,横空出世。◆28岁的乔治·桑初入文坛便引起轰动。十九世纪的伟大天才中有不少都曾拜倒在她脚下——缪塞、肖邦、梅里美……对他人才华的仰慕激发了她的潜能,给了她飞翔的翅膀。建立自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在这里,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步。
  •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是一本遭福柯厌弃的书,却在今天显示出非凡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米歇尔·福柯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于1952及1953年分别获得精神病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相关文凭,并在此期间聆听了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克·拉康的课程。1954年,福柯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精神疾病与人格》(Maladie mentale et Personnalité),但后来他对这部著作不甚满意,认为它不成熟,因此在1962年再版时做了大量修订,书名也随之更改为《精神疾病与心理学》。福柯在此书中强调“心理学只在疯癫被控制之后才成为了可能”,将疯癫的历史放入社会及文化结构中进行探讨。他通过对精神疾病特殊性的分析、对心理学具体形式的研究以及对疯癫状态的定义,呼应了书中的两大方面:精神疾病的心理学范畴以及疯癫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 有限责任家庭

    有限责任家庭

    心理学者、畅销书作家李雪,继《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后,又一力作。继续深入挖掘母婴关系与亲密关系的内核,通过更加丰富与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揭示育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一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指明,我们应该如何觉知并转换思维,解决自身已然存在的问题。“爱与自由”是李雪一以贯之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关系中,也体现在界限感上。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守住界限”都是重要的觉知方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负责,也只能对自己负责,做一个清醒的“有限责任人”。整本书共分为六个版块,作者分别从母婴关系、家庭教育、自我觉知等角度,揭露了家庭中存在的诸多隐性或显性的问题,并提供了独树一帜的见解。
热门推荐
  • 木叶之死亡如风

    木叶之死亡如风

    带土:送外卖使我快乐!止水:摇滚让我找到了灵魂,战争什么的,太讨厌了。照美冥:可以不穿这么羞耻的衣服?萨姆伊:这舞我跳不了,重心不稳。叶仓:疾风,这动作太……月光疾风看着从五大村子选出的村花组成的美少女组合直摇头。改变忍界从我做起。天不生我月光疾风,忍界万古如长夜!本书没有系统,一切基于火影世界大胆合理的想象!群号:893462075
  • 惜缘赋泪上妆

    惜缘赋泪上妆

    传说凡生有泪痣者,今生今世注定为爱所苦,被情所困,且容易流泪。据说泪痣是泪水凝结后的样子,是因为前世死的时候,爱人抱着你哭泣时,泪水滴落在脸上从而形成的印记,以作三生之后重逢之用。你是否也有泪痣?你和你的爱人重逢了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轮回大帝

    轮回大帝

    诸天轮回,由我掌管。万界生死,在我一念。你命由我……不由天!
  • 大马主

    大马主

    平凡的毕业生伏骏,突然拥有真正马语者的能力,能和马匹交流,便利用他所学的运动马专业的知识,从马术俱乐部的一名普通马医做起,一步一步成为大马主……
  • 鬼神大人住隔壁

    鬼神大人住隔壁

    池小曦是一名当红网络作家,一天,池小曦像往常一样码字,突然停电了,池小曦马马虎虎的去找蜡烛,不料蜡烛没找到,找到一个俊美的男人满身鲜血的跌落在自家的沙发上…
  • 没有星星,夜不滚烫

    没有星星,夜不滚烫

    《没有星星,夜不滚烫》是短篇小说王牌作家榛生精心臻选的全新佳作,收录了《惠风和畅》、《铁公鸡小富婆》、《李白、数学与酒》、《世界上最小的睡莲被偷走了》等高人气作品。30个轻盈暗涌的爱情故事,折射出爱情的千百种可能;30种静水流深的爱情,凝结成如水一般千姿百态、包容万象的人生。写给期待爱情又躲在茧里的人,写给越爱越胆怯的人,亦写给因爱无所惧的人。每一个人,都能在她的故事中,找到青春以及另一个自己。
  • 平淡也是爱

    平淡也是爱

    一切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细水长流。一切在打怪升级中展开啊
  • 万千分身入诸天

    万千分身入诸天

    当陈柯的第一个意识回归,同时也拉开了蓝星进化的序幕。岁月无可考证的荒蛮界,强大的荒兽有着卓绝的智慧,却为何从未诞生过文明?远古的神话流传,曾经的仙神为何消失无踪?当蓝星人族踏入第一个世界,诸天终将为之颤抖……。开挂一时爽,一直开挂一直爽。但当很多人都开挂时,比的就是谁的外挂牛叉了。
  • 光亚进化

    光亚进化

    目睹珍视之物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毁灭,却无能为力,从“天堂岛沉船事件”开始,命运的枷锁锁在了幸存者的身上。普普通通而又平静的生活,就此改变。或许,从一开始很多事就注定是悲剧。“你们已经没有未来了……”“是吗?”“我会挑战命运,并且战胜给你看。”“我会一直走下去,即使前路渺茫。”少年米斯夏的旅行起点!(新人第一次写作,请见谅。)(最近作者要生地会考了,7月18号以后才会更新了,作者绝对不会弃书!也绝对不会让这本书太监!望读者大佬们理解。最后60天了,要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