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85300000018

第18章 进退要做好抉择(1)

--观我生,进退

【原典】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易经·观》

【释义】

《观》卦六三爻说:观察自己的处境,检查自己的行为,谨慎的抉择是进还是退。

《象传》说:省察自己的行为,谨慎抉择进退,就不会丧失正确的观省之道。

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要灵活,知进退,善于静观其变而能沉着应对。做人要时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境地,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去行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做到自知之明。当事态的发展尚未明朗之时,不要轻易的做出决断,要做好多种的准备。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识时务就是能够清醒的认清到客观发展的形势或时代前进的潮流,能够根据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制宜,顺势而动。不识时务就是指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和限制,逆境而行,盲目的蛮干,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最终一事无成,甚者还可能因此丢掉性命。

【事典】

故事一:李密的失败之处

魏公李密在被王世充击败后,投奔了唐高祖李渊。他对部下说:“我拥兵百万归唐,主上肯定会给我安排要职的。”可是在李密归唐后,李渊只是任命他为光禄卿、上柱国,封他为邢国公,这些都是虚职,和他所期望相去很远,甚至让他大失所望。

朝中很多的大臣对李密表示轻视,一些掌权的人还向他索贿,使他内心烦躁不满。自视甚高的李密怎能忍受这种境遇呢?他的追随者王伯当在和他谈及归唐后的感觉时也颇有同感。他对李密说:“天下之事仍在魏公的掌握之中。东海公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而河南兵马屈指可数。魏公你不能长久的待在这里啊。”

王伯当的话正中李密下怀。李密便想出了一个离开长安的计策。这天,李密向李渊献策说:“山东的兵马都是臣的旧部,请让我去招抚他们,以讨伐东都的王世充。”

李渊立即批准了李密的请求。许多大臣劝李渊说:“李密这人狡猾而好反复,陛下派他去山东犹如放虎归山一样,他肯定会割据一方,不会再回来了。”李渊笑着回答道:“李密即使叛离也不值得我们可惜,他和王世充水火不容,我们正好坐山观虎斗。”

李密请求让过去的宠臣贾闰甫和他同行,李渊不仅一口答应,还任命王伯当作他的副手。临行时,李渊设宴送行,他和李密等人共饮一杯酒。李渊说:“我们同饮这杯酒,就表明我们同一条心。有人不让你们去山东,但朕真心对待你们,相信你们不会辜负我的一番心意。”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李密带领手下的一半人马出关。长史张宝德也在出征人员的名单中。他察觉出了李密的反意,怕李密的逃亡会连累到自己,便秘密上书李渊,说李密一定会反叛。李渊在收到张宝德的奏章后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后悔让李密出关。但他又怕惊动李密,便马上派使者传他的命令,让李密的部下慢慢行进,李密则单骑回朝受命。

李密对手下的贾闰甫说:“主上曾说有人不让我去山东,看来这话奏效了。我如果回去肯定被杀,与其被杀不如进攻桃林县,夺取那里的粮草和兵马,再向北渡过黄河。如果我们能够到达黎阳和徐世勋会合,则大事肯定成功。”

贾闰甫说:“主上待明公甚厚,明公既然已经归顺了大唐,为什么又生异心呢?即使我们攻下桃林,又能成什么气候呢?依我看,明公应该返回长安,表明本来就毫无异心,流言自然就不起作用了。如果还想去山东的话,不妨从长计议再找机会。”

李密听了贾闰甫的话后,生气地说:“朝廷不给我割地封王,本来就难以忍受。主上据关中,山东就是我的,上天所赐的机会,怎能不取,反而拱手让人?贾公一直都是我的心腹,现在怎么不和我一心了呢?”

贾闰甫流着眼泪回答道:“以前明公杀了司徒翟让,山东人都认为明公忘恩负义。谁还愿意把军队交给你呢?我若非蒙受明公的厚恩,怎么肯如此的直言不讳呢?只要明公安然无恙,我死而无憾啊!”

李密听了,举刀就砍向贾闰甫,王伯当等人苦苦劝谏,李密才住了手,贾闰甫侥幸不死而逃走。王伯当也劝李密作罢,李密仍然不听。王伯当于是说;“义士的志向是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的,如果明公一定要起兵反唐,我将会和明公同生共死,不过恐怕只能是徒劳而已。”于是李密杀了朝廷的使者。第二天清晨,夺取了桃林县城。

李渊知道后,就派军队进攻李密。在熊耳山,李密的军队遭到伏击,他和王伯当都在混战中被杀死。

李密是个野心家,他本来是跟随杨玄感反隋的,后来兵败投奔了翟让的瓦岗军,为取得瓦岗军的领导权,他又设计杀了翟让,独揽大权,拥兵百万。在与洛阳的王世充作战失利后,李密带了两万多人归顺李渊,他手下的徐世积、魏征等人都可以甘当人臣,安心地为唐朝做事,可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有王者气象。

在归顺唐朝以后,他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适应角色的转变。可是权利欲的增长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企图“另立中央”,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总之,我们为人处世,想要让自己顺畅一生,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灵活变通中求生存、求发展。

故事二:吕端大事不糊涂

宋太宗赵匡义病重时想要立赵恒为皇太子。当时,吕端继吕蒙后正为宰相,他为人识大体,顾大局,很有办事的能力,深得太宗赏识。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太宗驾崩后,围绕谁来即位的问题,宫内多有不同的意见。皇太子赵恒年已29岁,聪明能干,处断有方。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现在太宗已逝,他在即位资格上存在争议。其他王子都有各自的支持者,都很忌妒赵恒。但吕端却是站在赵恒一边的,他决心遵照先帝旨意,拥立赵恒即位。

正当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勳等人暗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即位,而立楚王赵元佐。吕端心中已有所警惕,但具体情况却并不清楚。李皇后本来也不同意赵恒即位。所以,当李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时,吕端心头一怔,便知大事有变,可能会发生不测。

想到这里,吕端抢先动手,争取主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谋通,并派人看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之后,吕端才毕恭毕敬地来见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理应立长子为继承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有什么样的意见?”

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太宗的尸骨未寒,我们哪能违背先帝遗诏而另有所立呢?请皇后三思。”李皇后觉得吕端讲的也很有道理;况且,众大臣都在竭力拥立赵恒,李皇后也不得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承皇位,统领大宋江山。

吕端还是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赵恒于公元997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群臣跪拜堂前,齐呼万岁,唯独吕端平立于殿下而不拜,众人忙问其故。吕端说:“皇太子即位,理当光明正大,为何要垂帘侧坐,遮遮掩掩呢?”他要求卷起帘帷,正面仔细观望。知道确是太子赵恒后,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赵恒从此开始执政。

史官对吕端的评价很高,《宋史》评论道:“吕端谏秦王居留,表已见大器,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

从吕端做事的智慧来看,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遇事不乱、坚持原则上,还在于他能把事情的发展趋势紧紧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在当今社会里,我们为人处世,也要做到遇事沉着冷静,以不变应万变。

故事三:曾国藩以不变应万变

清末,僧格林沁在与捻军的对抗中阵亡,其部队由曾国藩接管。曾国藩对僧格林沁败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还认真研究了捻军的战略战术。最后他认定,捻军精骑数万,行动迅速,行踪遍及五省,忽南忽北。如果穷追不舍的话,很可能像僧格林沁那样被捻军抓住机会消灭。因此,他针对捻军变化不定的特点,实行“以不变应万变”的对策。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曾国藩与刘铭传商定了“河防之计”,内容是与地方武装相配合,分守黄河、运河、沙河与贾鲁河、淮河,利用捻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把捻军困于黄、淮之间的狭窄地带,再加以歼灭。

六月中旬,清军刘松山,张诗日与张宗禹在西华进行了一场激战,捻军损失六千人,这是曾国藩北上的第一次大仗。但由于清军相互之间协调不力,八月十六日,张宗禹率军突破河防阵线,进入山东地面。这样一来,曾国藩的河防计划宣告失败,顿时朝野一片嘘声,许多人纷纷上疏弹劾他,而清廷也对他的表现感到不满。

曾国藩却认为不能因一次的失利而否定河防战略,贾鲁河没有能堵住捻军,不等于在黄河、运河也堵不住捻军。但不久,清廷将他调回任两江总督,派李鸿章接任军事大权。

刚开始,李鸿章也对“河防”战略不以为然,他曾在给刘铭传的信中写道:“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知秦始皇千年后遇公等知音。”他剿捻之初,也放弃了河防之策,想以大兵团在陆上与捻军对阵,以期一举而歼灭。

李鸿章调动大军追击捻军,结果一败涂地。先是郭松林在湖北安陆被捻军打败,半个月后张树珊部又在湖北德安被歼灭,张树珊也落得和僧格林沁同样的下场。不久,捻军又在安陆尹隆河大败淮军刘铭传部,使刘部几乎全军覆没。一个月后,湖北蕲水一战,湘军彭毓橘部也同样被全歼。

一连串的失败后使李鸿章清醒了过来。经过反思,他才认识到曾国藩的河防之策是唯一可以置捻军于死地的正确策略。此后,李鸿章拒绝任何的建议,顶住“河防不可恃”的舆论压力,坚持“河防大计”,终于把捻军给镇压了下去。

“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处世最好的策略。做人,既要有一种大无畏的拼搏精神,更要有沉着冷静、灵活变通的大智谋。

【吉言】

精明的人总是能够做到审时度势,伺机而动,进退自如。只有对事物进行敏锐、全面的观察、了解和预测,估计出运动变化的趋向和力度,才能使自己的行为跟上形势的发展。

度势要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来自对两个方面的把握:一是权衡利弊。《孙子兵法·九变篇》上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因此要善于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比趋其轻”。二是分析对比,度势之前要广泛地收集情报,再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来做对比和分析,为度势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变幻莫测,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时,我们不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在平时多做准备,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上的人和事,做好随时应变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进退自如,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

--潜龙,勿用

【原典】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易经·乾》

【释义】

《乾》卦初九爻说:龙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出作用。

《象传》说:龙潜伏水中,暂不施展才用,阳气尚未丰盈,身居下位就要遵守相应的规则。

初九爻所讲的“潜”,意思是当时机未成熟时要学会忍耐,保持藏而不露,暂时还不可施展才用。“勿用”就是顺应自然,暂时不轻易去做,时机不到不可强出头,在隐忍中等待时机,厚积而薄发,然后才能大有作为,而不是不作为。

古人说:“隐者高明,省事平安。”“潜龙,勿用”是明哲保身的法宝,一个有才干、有志向的人,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强出风头、处处显示自已的优越性,也不要争强好胜、过于刚直,而应埋头实干,要像龙一样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等待适合自己的时机。【事典】

故事一: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夫差把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挟勾践夫妇到吴国做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一起来到吴国。夫差让勾践为其牵马,令人辱骂,勾践也是一副奴才的样子,很是驯服。

有一回夫差病倒,勾践便暗中命范蠡去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以“探问病情”理由亲自去见夫差,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之后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日就能好转,并且给夫差跪安。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时气病’,安心修养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过于担忧。”

没过几日,夫差果然好转了过来,夫差为勾践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起了恻隐之心,便把他放到越国去了。勾践回到越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他亲自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也不穿绫罗绸缎。勾践甚至有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一苦胆于床头,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曾经受过的凌辱和苦难。

他还时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诸大夫对他更加爱戴,他便对他们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改变容貌,更换姓名,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

终于吴越两国进行了一次决战。越军个个勇猛无比,吴军溃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其宰相。灭吴之后,越国的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之中。

在我国古代的人生智慧中,十分重视“韬晦”,即自己的行动目标不能轻易的暴露,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掩饰,重大事业只有在成功之后才论说其成功之道。如何在人生的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便成为了一个正确运用韬晦策略的重大问题。

故事二: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刚登上国君宝座的时候,他想知道多少人肯为他效忠,于是来了一个韬晦之计。他不理国政,每天只知道打猎消遣,回到宫中就与宫女日夜的饮酒作乐。他还在朝堂门口悬挂一条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

一天,一个叫成公贾的人来见庄王,庄王问道:“你是要喝酒、听音乐呢?还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成公贾回答说:“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我是来给你说说隐语解闷的。”

成公贾给楚庄王讲了这样一则隐语。他说:“有只大鸟,身披五色的花纹,栖息在楚国的高坡上已有三年了,不见它高飞,也不见它鸣叫,不知道这是什么鸟?”

庄王回答说:“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一只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的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庄王听懂了成公贾隐语的含义,他的回答也正是在表白自己的意图。

同类推荐
  • 道德情感论

    道德情感论

    在本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 中国大儒·光耀万古

    中国大儒·光耀万古

    他们各自分立于不同时代,屹立于学术巅峰:他们又上下彼此传承,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本书将带领大家穿越千年时空,从隋唐五代至宋元,与一代代光耀万古的儒学宗师并行,领略他们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死守善道的儒家本色,以人弘道的儒学旨归……
  • 生命谁做主

    生命谁做主

    生命谁做主?当然是生命境做主!这是一本呼唤全人类正视生命境的书。生命最初是什么?为什么会活?如何理解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等重大问题,尽在此书中。现代生命科学把生命规律搞得庞杂而繁复,那是因为把生命现象“看走了眼”。人类再智慧,科学再万能,如果不认识思维是什么,不纠正思维中的动物性缺陷,就很难闯出误区。当今社会,用主观的遗传基因概念解释生命的一切现象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坏习惯。人们为什么不换个视角重新审视生命?请还原生命物质运动的自然规律吧!这本书以生命境为主题,正确认识人体在生命体系中的地位,正确把握人体在生命境中的“雕塑规律”,我们的身体将天然健康,人类的前途将借助“生命境大爆发”跳出灭绝。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热门推荐
  • 一世敛泽川

    一世敛泽川

    等来年开春,铁血战士会跨上烈驹,冲杀进皇都,推翻羸弱王朝,拥崇他们最至高无上的将军登临帝位。而前朝,泯灭于熊熊烈火中,不负波澜。
  • 崛起于武侠世界

    崛起于武侠世界

    剧情开始,与陆小凤称兄道弟,与花满楼把酒言欢,收大唐双龙,复仇只是过程,重生在武侠世界,他要君临天下。重生前的郁郁不得志,到重生后的冠绝天下,让以前的敌人哭泣吧!会让前世得罪自己的人感受那刻骨铭心的痛苦。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最高处,君临天下,成为天下最强者,相信自己永不后悔。
  • 梅时雨

    梅时雨

    缘分是一座桥,跨越在人生两端,而我在这端,你在那端,我从起点开始,你在终点等候,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终点与你相见,希望还不算太晚。
  • LOL极品攻略

    LOL极品攻略

    此书不是穿越流,也不是电竞流,而是极其少见的攻略,我希望本书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小伙伴,就这样了...
  • 灭天霸道

    灭天霸道

    道徒重生异界,被岌岌可危的家族看做希望,可危机却层出不穷,侯氏家族的暗杀,朱氏家族的阴谋算计,甚至连同族中人也出了奸细……这些都阻止不了他壮大家族的抱负,他天赋异禀,不仅发现了快速提升法力的道符,还有着不凡的运道,注定踏上王者争霸之路!
  • 女神归来之景少求牵手

    女神归来之景少求牵手

    沈家与景家联姻,惊动了整个城市,可当婚礼上少了新郎,两家又成了众人的笑话。虐妻时他说:“沈南星!别以为爷爷他们喜欢你,你就可以为为所欲为,我景宁修,绝不会承认一个哑巴做妻子。”追妻时他说:“沈南星…只要你回来…我做什么都可以,刀山火海…只要你看着,我愿为我所做的一切承受代价…只要你回来!”某只观望的宝宝:不忍直视啊,想娶我妈咪?排队!这就是一个男主嘴贱一时爽,追妻火葬场地故事,保证不虐女主哈!1v1,身心干净,大体宠文,偶尔有虐,虐虐更健康!
  • 长情深谙明月

    长情深谙明月

    大仙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十分不安宁。为了保护百姓的大弟子凌渡下山探查此事。却发现只是一只无尾狐狸在作乱正欲降服她时,狐狸又好像认识自己。于是丧失过部分记忆的凌渡便将狐狸带回了仙山,却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 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清末湖北武汉新军中的青年知识分子们,发动了惊心动魄的辛亥革命起义的经过。其中,重点描写了革命中,许多无名英雄的战斗事迹,以及他们一些人的爱情和婚姻的故事。他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些最先起义的青年们,绝大部分在武汉起义战斗中牺牲了。但他们最终的胜利是消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家族统制,这才是武汉新军起义的成果。
  • 渭南年鉴·2011

    渭南年鉴·2011

    2010年底,渭南市辖临渭区、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8个县和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韩城、华阴两个省辖市,共123个镇、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222个行政村,180个居委会。渭南市历史悠久。
  • 在你的世界里总会有光

    在你的世界里总会有光

    这个世界有许多美好的事情,会有人爱你,会有人懂你,你也一定会过得很好。冉木槿在旅游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去说心里话的人,也慢慢打开了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