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85300000003

第3章 做人讲求原则,做事把握分寸(2)

人要想有所进就会有所取,退就必须要舍去一些东西。如果应该退时却不愿意退,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退,就只能深陷于危险之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准确地把握时机,适时地做到进退适当,这样的人生道路才不会荆棘丛生。

【事典】

故事一:长孙皇后的退让之道

在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做了皇后,身份地位变了,她考虑的也就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会对皇上产生什么样的的影响,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了头,影响自己的地位。

长孙皇后不讲究奢侈,吃穿用除了宫中供应的以外不再有别的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了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都向她反映,东宫缺少的东西太多了,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资财肆意地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因此对东宫的要求予以拒绝。她说:“做太子最应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只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她自己从不干预朝中的政事,也害怕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到李唐王朝的安危。

为此,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事关赏罚的事常常和她商量,但她从不把自己的观点看得特别重要。皇上要委任她的哥哥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做了左武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而皇后则派人做哥哥的工作,让他主动辞职。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心。在此后的朝政中,长孙无忌也经常受到她的善言劝导,成为了一代忠良。

长孙皇后不把各种的好处占全,不把所有的功名占满,很好地坚持了“适时止欲、适时退让”的原则。这样做不但不会使自己招致损害,而且还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做到了进退有据,上下自如。

故事二:范仲淹急流勇退

北宋中期,宋仁宗为了摆脱当时社会的困境,采取了倡导改革的范仲淹、欧阳修、王素等人的建议,针对时弊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改革。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使。

九月,范仲淹在给仁宗《上十事疏》中写到:“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仁宗审阅后,绝大多数先后都以诏书的形式颁布推行,这十项主张也正是“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但是,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官僚大地主阶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他们联合起来不断地从中进行破坏。宰相章得相唆使台谏官等对范仲淹等人发难。个人野心很重的夏辣手段更为卑鄙,让其下人模仿石介的笔迹,伪造了为富弼撰写的废立草诏。

仁宗并不相信这是真的,但范仲淹闻讯后却深感改革难以成功,便做出了急流勇退的决定。

庆历四年的六月,他以秋访为名,辞去朝职,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后来,杜衍、富弼、陈执中等人先后被排挤出朝,改革宣告失败。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封建社会亘古不变的现象。新旧朝代交替之际,新老皇帝易位之时,对一些人来说是可能是进身的时机,而对另一些人则是仕途的终结。这时候若能做到进退自如则是一件极好的事。军事上的进退自如意味着主动;仕途上的进退自如表现出洒脱;行路中的进退自如象征着道路上自由。

懂得棋路的人都了解“丢卒保车”的道理。因为卒只能进,不能退,只有车才能把握进退自如的主动权。

故事三:年羹尧的遭遇

年羹尧是清王朝时期的一位重臣,他祖籍安徽怀远县,后来迁到山海关,世代为清朝征战出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年羹尧的父亲还因此做过湖北省长官。

年羹尧仕途早期一路顺畅,1700年考中进士,入朝做官,升迁的也很快,到1709年时他已成为四川省长官,成为国家重要的地方大员。这个时期正是清朝西北边疆多战事的时期,当时康熙皇帝重用年羹尧,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带领军队平定西藏、青海等地的武装叛乱。

年羹尧也确实没有让康熙失望。在1718年平定西藏叛乱的过程中,年羹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他当时负责的是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因为他熟悉边疆的情况,与清军中满族、汉族将领的关系都很不错,虽然在运送粮饷的道路中十分的艰险,但是在年羹尧的努力下,清朝军队的粮饷供应始终是充足的,从而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第二年他就被康熙皇帝晋升为四川、陕西两省的长官,成为清政府在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执政官。

这年的九月,青海地区又发生了叛乱。这一次朝廷任命年羹尧为主帅前去镇压。出兵前,年羹尧下令:“出发前,每个士兵都必须带上一块木板、一束干草。”将士们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又不敢问,只好领命行事。军队进入青海境内,遇到了大面积的沼泽地,队伍难以通过。这时年羹尧命令将士把干草扔进沼泽泥坑中,上面再铺上木板。这样,军队顺利而快速地通过了沼泽地。这片沼泽本是反叛军队依赖的一大天险,认为清军不可能穿过沼泽,所以当年羹尧的军队突然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都惊慌失措,很快被打败,因而年羹尧的军队也获得了胜利。

又有一次,年羹尧的军队夜晚宿营,半夜时突然一阵西风吹来,但很快就停了。年羹尧感觉到后立刻叫来手下将军,命令他带上几百名精锐骑兵,飞速赶往军营西南的密林中消灭埋伏的敌人。手下的将军也来不及多想,带上兵马就去了,果然在密林中发现了埋伏的敌人,并将其全部歼灭。

手下人百思不得其解,都问他是如何知道密林中埋有伏兵的,年羹尧笑笑说:“那风一阵子就突然没了,应该不是风声而是鸟飞过的声音。半夜鸟是不应该飞出来的,一定是受到了人的惊吓才这样的。西南十里外密林中的鸟儿很多,所以我料定敌人定在那里进行埋伏。”手下听了不由地暗暗对他起敬。年羹尧的多谋善断、能征善战可见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由于年羹尧从小就曾在雍正家里住过,因而他也一直视雍正为自己的主人,而雍正能继康熙之皇帝,年羹尧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因而继位后的雍正皇帝更加的信任他。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都交给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对官员的任命上雍正也常常听从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羹尧本人而且对他的家人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的人基本上都受过雍正皇帝的封赏。

但是,随着势力的日益扩张,年羹尧也常常以功臣自居,慢慢的也就变得目中无人了。一次他回京城,京城的王公大臣们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但他对这些人看都不看,显得很无礼。他对雍正皇帝有时也显得不恭敬,一次在军中接到雍正的诏令时,按理说应该摆上香案跪下来接招,但他却随便的一接了事,这件事让雍正皇帝很气愤。

此外,他还在执政的当地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扰乱了国家秩序。他自己出门时威风凛凛不算,就连他家的一个教书先生回江苏时,他也要求江苏的长官要到郊外去迎接。雍正帝渐渐的对他的行为无法忍受。

1726年初,年羹尧在给雍正进贺词的时候,竟把贺帖也写错了,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语。雍正便以此为借口,开始整治年羹尧,此后雍正罗列了他的许多条罪状,最后让年羹尧在狱中上吊而死。

由此可见,不管是谁,不管一个人做到了什么样的位置,为人处世也不能太过张扬,要适时的退让,功成身退是避祸趋吉的一种最好的选择。

【吉言】

经常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活得真累!这个“累”不是指肉体累,而是指精神之累,因为做人太难。通常人的欲望有很多,但是真正如愿的太少,所以就很难体会到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快乐,这样怎么能让人感觉到不“累”呢?

贪欲会蒙蔽住人的眼睛,堵塞人的心智。欲望越大,也就越贪婪,人生也越导致灾祸。古往今来,在难填的欲壑中葬送性命的贪婪者,不可计数。贪婪是欲望无止境的一种表现,它让人永不知足。而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对权力、地位、金钱等的贪婪而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其结局只能是自我毁灭。

现今的世界,物欲无穷,而人生却很有限。一个人要想得到天下所有的东西,灾难也就随之而来了。做人必须要看透,人生一定要有所顿悟。能做到这一点,遇事才会想得开,放得下,才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善于准确地把握时机,适时的做到进退适当,该退的时候一定要退。顺其自然,平淡地看待物质上的享受,得之无喜色,失之也无悔色。“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了世俗中的大智大勇,也是一种放眼于未来的豁达襟怀。

善于选择退避,是一个人心怀博大、大智若愚的智慧体现。尤其是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继续前进的情况下,或在前进时危及自身的情况下,应当自觉地、主动地断然退避。这是保全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谋略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修养,善于克制和约束自己,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历史的发展证明,善于退与善于进具有同等的谋略价值,只善进而不想退的人,绝非高明之人;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以灵活运用的人,才能说是一个高明的人。

退让隐避并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暂时隐匿起自己的踪迹待机而动。退是迫不得已的,即使退也要做到主动、自觉,不露声色,以便日后时机成熟时再奋起继进。这种退不能等同于逃跑,而是进的一个环节,是更好的再前进的准备和前奏,只有这样的退才被称做是上等的谋略。

做事要有循序渐进的精神

--渐,女归吉

【原典】

渐,女归吉,利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易经·渐》

【释义】

《渐》卦说:女儿长大候要出嫁,这是好事,是吉利的占卜。

《彖辞》说:渐就是渐进,女子出嫁好啊,可得主妇之位,能持家庭之政。推开的意思就是君王能正其位,治其国。《渐》的下卦为艮,有止之义;上卦为巽,有逊之义。做人沉着而谦虚,才能无往不利,才能不受到困穷。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艮,艮为山;上卦为巽,巽为木,木植山上,不断生长,是渐卦的卦象。品德高尚的人观此卦象,取法于山之育林,从而以贤德自居,担负起改善社会的责任。

《渐》卦讲的是循序渐进。从山脚到山顶有一定的坡度,树木生长在有坡度的山上,从下至上,给人以有序、有层次的排列之象。循序渐进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来,不可急于求成。还要讲究稳妥和周全,稳扎稳打,才能使事情有序地进行。

《渐》卦说的是要防微杜渐。提醒人们对不正之事要做到防微杜渐,注重细节,很多的坏事情都是因为细节上的疏忽所导致的,使人终生遗憾。

【事典】

故事一:康熙平息叛乱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四月初,蔡禄准备叛乱以响应吴三桂。襄阳总兵杨来嘉和蔡禄原都是郑成功名下的部将,在郑成功去世后他们率部降清,得到提拔,被授以总兵。当获知吴三桂在云南起兵,蔡禄的内心里便萌生出反意,并与欲起兵反清的杨来嘉书信往来,暗地里还购买骡马,制造鸟枪,命令士卒以捕鱼为名,身披铠甲,每天进行军事演习,密谋造反。

康熙的侍卫关保前来视察,无意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当即火速报告给了康熙皇帝。河北是京畿重地,一旦举事必将危及到京城的安危。康熙不慌不忙,沉着考虑后,派遣内大臣阿密达领护军队速赴蔡禄的驻防地怀庆。在蔡禄还没有将士卒的士气鼓动起来之前,阿密达就已率部迅速包围了他的衙署,蔡禄带领部下企图负隅顽抗。阿密达指挥若定,率部冲进衙署,将蔡禄父子一并擒获,四月二十四日押解至京城。这样,一场叛乱之火就这样被扑灭了。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三月,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也趁机兴兵叛乱。布尔尼是蒙古部落林丹汗的孙子,清太宗时将林丹汗征服。在林丹汗死后,清廷封其子阿布奈为和硕亲王,并将清朝公主嫁给他为妻。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九月,因阿布奈失外藩朝贺之礼,因此免除了他的亲王爵位,并把他带入京师,爵位由他的儿子布尔尼承袭。布尔尼虽是清朝公主所生,但对清廷的做法深怀不满,伺机图谋进行报复。

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后,清廷无暇北顾,而且京城的八旗兵大部分都被南调平叛。于是,布尔尼就积极准备,图谋叛乱,想趁机劫回其父阿布奈。三月二十五日,布尔尼与叛乱的奈曼王扎木山一同挥师南下,直逼张家口。

察哈尔叛乱对京师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消息传来,康熙一时间十分忧虑,因为京师的军队几乎全部南下,对这次的叛乱几乎无兵可派了。仔细思考后,他马上任命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军率师征讨布尔尼。兵源少,图海就把自己以及八旗的家奴组织起来,简单的训练后便参加战斗。由于图海带兵有方,这支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家奴部队显示了超强的战斗能力。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图海与布尔尼在达禄一决死战。布尔尼在山谷间布置伏兵,列阵以待。鄂札与图海率家奴兵分头进击,冒着布尔尼的炮火奋勇向前,因此冲乱了布尔尼部队的阵脚。布尔尼的属下都统晋津在阵前倒戈,反攻布尔尼,致使布尔尼大败而逃。与此同时,科尔沁和硕额驸沙津也率兵来援。不久,沙律率兵将布尔尼及其弟罗不藏全都追杀在逃亡的路上。从开始到结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将布尔尼叛乱军队彻底消灭。

这次平定叛乱使京都的形势进一步稳定下来,也稳定了人心,这样,康熙才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吴三桂。当叛乱发生在身边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惊慌失措,但康熙一直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依靠强大的定力稳定了朝政,改变了战场上被动的局面,为最终平定三藩之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在平定叛乱的时候是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既不失正道,又起到治理国家的作用。他成功的诀窍就体现在一个“度”上,没有操之过急,也没有过缓,掌握了求稳渐进的方法,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有序地实施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事情需要解决,有的还比较繁琐,这时候既要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还要区分矛盾的轻重和主次,先解决哪个、后解决哪个,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通盘进行考虑。

故事二:孔诚的渐进之道

孔琳和几个朋友为了能早日成就功名决定避开繁杂的闹市,躲到深山里去学习。孔琳的父亲孔诚找到山里劝孩子们回家去读书,可是他们说什么也不肯听。

同类推荐
  • 中华家训(第六卷)

    中华家训(第六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说:“且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讲水的积累要多(指聚为海),才能使大船浮起来,才能使大鱼飞起来。庄子这话的意思就是我先前讲的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多多地积累包袱。包袱不够多,你就舍不得扔。当包袱多来压得你喘不过气,你就会一股脑儿全扔掉。所以,朋友,现在你正在做的无用功尽管做下去,迷途还不远时,你会走下去,因为你还能看见身后的熟悉地方,还心存侥幸。当迷途已远,身后不见了熟悉的地方,眼前只见深渊,这时你才会下了决心一定要回去。你回得去吗?你回得去。任何时候只要你倾听心灵,就会有感动、有启发、有指引。
  • 《精神现象学》义解(共2册)

    《精神现象学》义解(共2册)

    本书是一部逐段考释《精神现象学》的评注性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吸收国内外学者《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并经过多轮课堂教学、同行讨论的锤炼后写作而成的。本书不满足于对国内外某家某派观点的单纯介绍,而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对这些观点有取有舍,并重新界定辩证法、规律、理性、精神等关键概念,对黑格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质与思想史地位等问题提出作者独立的见解,堪与西方学者进行对话。因此,本书对于推进我国黑格尔研究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大有裨益。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菜根谭(国学大书院)

    菜根谭(国学大书院)

    《菜根谭》文字简练,对仗工整,博大精深,耐人寻味,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寥寥几句道出人生玄机,只言片语指明生存之道。它告诫读书人“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它提醒为官者“为官公廉。居家恕俭”。人生在世,“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清浊并包,善恶兼容”,“超然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因为“人生一傀儡”,只有如此,才能“自控便超然”。
热门推荐
  • 我家景总是病娇

    我家景总是病娇

    传闻那Z国的影帝总裁一手遮天,傲娇腹黑,还有个五岁的儿子生母未知,却偏偏费劲心思,要娶一个“黑粉”娱记为妻。她是影帝的高级路人黑,在黑影帝的过程中笑得太卖力即将丧命,必须完成为影帝服务的系统任务,才能重获新生!
  • 抱大腿的妖女带我飞

    抱大腿的妖女带我飞

    十八线网文作者唐笑穿越到被自己太监的修真小说里成了邪魔妖女,书中第一章就是门派被灭,同门师姐惨死,为了不让自己过早狗带,唐笑夹缝中求生存,好在她知道什么叫背靠大树好乘凉,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是乎,她找了个剑修老祖做靠山,找了只二哈精当闺蜜,再找了个神经病做盟友,劈开了根灵脉,努力死撑到大结局。(男女主超多内心戏)
  • 千金归来后成了团宠

    千金归来后成了团宠

    那天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甜,彩霞印进他的眸子,面前的小不点举起了手里的花给他,星星点点的洁白落在绿梗上,她扬起笑脸说:“我是来报答你的。”楚光曜永远都忘不了这个画面,连同林希晴一起,住进了他的脑子里。他不得不承认,她的心脏是他全宇宙最想去的地方。本以他们只是平行线,命运却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再一次相交。
  • 王爷你是个妖孽

    王爷你是个妖孽

    一场离奇穿越让她穿越到了一个妖孽王爷的床上,该死的色王爷居然敢在她睡觉的时候吃她的豆腐!她杏眸圆睁,毫不客气的喊出声来。什么?这色王爷居然还有肺痨?尹仙儿怔怔的看着那雪白帕子上的艳红,一阵瑟缩。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是女总裁

    我是女总裁

    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描述,主要讲一个打工菜鸟如何玩转一个“霸道女总裁”这个角色,从底层到高层,然后生意艰难..................精彩内容马上开始。
  • 夫人的马甲总是掉

    夫人的马甲总是掉

    (深坑勿入)贪吃伪小白兔VS腹黑月上伪公子颜卿快穿了数十个位面,有朝一日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小山头,悠哉悠哉的过着小日子。只是没过两天,京城颜家的少主跑了过来,说她是他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就这么懵懵的被她接到了京城。***谁都知道名满京城的昭王殿下是个高贵神圣不可侵犯的主,犹如那月光般美好。只有颜卿知道,这厮哪里是神圣不可侵犯,他这人狠起来,可是连给自己下毒的事都能干的出来。
  • 李小明日记

    李小明日记

    我是小明!我用这本日记,带你走进我的世界。也许普通,但是这些可能也在你的世界里存在着……
  • 独掌乾坤

    独掌乾坤

    “但有我一线生机,今日之辱定要你拿命来还!”他本一介凡人,却敢贸然刺杀修仙高手,原因何在?对复仇的渴望、对仙途的迷恋,促使他一步步踏上修仙之途,为凝练乾坤二气,更是大量掠取各宗门法宝,周旋于个个杀戮之地,穿梭于各个修者星球,一步一步踏上巅峰,单手震乾坤,双手覆天地!
  • 飞剑问仙途

    飞剑问仙途

    自鸿蒙初辟,五老治世,道祖统理乾坤,而无世不出;儒宗则维持纲常,而代有传人;佛祖则逍遥西天,亦历劫显化;惟道祖金光玄玄,主宰昆仑,阐扬玄风。培养两仪之正气,裁成一元之仙真。
  • 屠清

    屠清

    清末有三屠,袁世凯镇压义和团,杀人无数,是为屠民。岑春煊弹劾官员成性,断了无数人前途,谓之屠官。张之洞发展工业花钱如流水,实乃屠财。可是,当王国瑞来到了清末,清末三屠都不得不服。袁世凯:“我也只是屠杀本国之民,而王国瑞在战场上屠杀无数洋人士兵,我不如也。”岑春煊:“我也只是弹劾本国之官,而王国瑞的出现让无数洋人政府倒台,我不如也。”张之洞:“我也只是花费本国之财,而王国瑞却能用洋人的财富发展本国,我不如也。”王国瑞:“我就是清末最大的屠夫,屠洋人之兵,屠洋人之官,屠洋人之财,是为屠洋!”这是一个带着超级金大腿,穿越到了清朝末年脚踩岛国鬼子,痛殴北方毛子,抢掠猴南洋猴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