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97600000003

第3章 突破“围乡”的冲动(1)

二元结构捆住了农民的手脚。

什么叫做“二元结构”呢?那就是城市是一个范畴,农村又是一个范畴,两者是半闭锁的,相互之间不能有自由的流动。由于城市里的人生活水平高,城里人当然不会自动跑到乡下去,而乡下人也不能无缘无故进入城市,说声想要变成城里人就成了城里人。

这种体制自新中国建立始就初步确立,以后又不断巩固完善。这种完善被人们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城市居民户口制度的确立,困难时期布票、粮票、油票的发行等等。一个人从这个城市调到那个城市,首先就得迁户口和油粮关系。没有了粮油关系,寸步难行。

记得那是1960--1962年,还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30斤粮票一个月根本就不够这些长身体的青年人吃。更何况由于食堂做馒头时不够分量,一个月能吃到20多斤就不错了,那一两一碗的稀饭,可以照出人影来。同学们吟打油诗道:“远看好像西湖水,鼻风吹起两道沟”。到了月末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就只得卧床休息或者冲杯酱油汤顶饥,那时候最“幸福”的就是精神会餐,大谈吃红烧肉的滋味。

而农村人呢,没有城市户口,是绝对不能到城市里来居住的。例如你一个农民要到某个城市里去,必须到乡政府里去开通行证、证明信,如果没有,城市公安部门就可以把你当成盲流,先抓起来,关上几天,再押送回农村。不管是贫与富,也不管是天灾与人祸,农民始终被限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一年到头靠天吃饭,靠运气生活。如果天公不作美,如果乡村干部没有人性,农民就非得在当地受屈受罪,哪怕饿死冤死在这块土地上,也难于解脱。

钱钟书先生把婚姻比作“围城”,有些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要冲出来。而中国那时的二元结构是一种真正的围城、围乡,城里的人固然不想冲出来,乡下的人就是想冲出来也受到严厉的制止。

二元结构增加了秩序,增加了国家的稳定性,在建国初期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正是它太“秩序”了,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缺乏了交流而减缓了社会的发展。

过分秩序与过分混乱是两个极端点,这两个极端点上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只有在这两者之间的某一个地方,即“混沌的边缘”的相变阶段上,才会使社会得以快速的进步,又不致于扰乱社会秩序:这样的阶段既稳定到足以储存信息,又能快速传递信息。这是具有自发性和适应性的生命的系统,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系统。

二元结构让城里人与乡下人在两个“生态环境”中生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种生活状态,两种社会特征,以及巨大的位差,当前我国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大都与二元结构有关联。

一是“三农问题”突出。农业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农产品市场容量小、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和医疗条件差,欠账多,根本改善的困难度大。

二是城乡差距大。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但社会商品零售仅占37%。农村购买力低,造成内需不足,难以形成城乡经济的相互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幅度之比为3:1,且差距呈扩大趋势,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城乡差别大,形成城乡居民多项不对称:获取信息、生产发展能力、收入水平、就业安排、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福利待遇、防病治病、保险保障水平等均不对称。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严重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农村,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积累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协调。

四是要素流动配置不尽合理。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少,发展要素和资源从农村净流出,占全国大面积的不发达农区,得不到金融支持,影响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五是农民实际上不能完全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农业人口求学、参军、招工、转干、退伍安置、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自由迁徙,不能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迁徙权、就业权等等待遇。(《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基本特征分析》张忠法执笔)。

在长期的“围城”与“围乡”的结构里,各自都在封闭式地发展,加上我们在政策上对城市的优渥和对农村的忽视,造成了很大的各方面的位差。比如,说到城市人与农民的收入,平均城市的人收入3块钱时,农村人才收入1块钱,如果考虑到福利、教育与保险等因素,则可以扩大到6:1。即当城里人一年下来拿到6000元钱时,农村人只拿到1000元。

这种位差是如何形成的呢?据经济学专家说,像英国的资本主义积累,是靠着掠夺海外殖民地财富、海盗行径抢占其他国家船队获得的。而中国却不行,中国是通过内部的积累来建设我们工业化的。这种积累的方法就是通过压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工业品的价格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约积累了8000亿的财富,完成了工业化,这实际就是亏欠了农民兄弟8000个亿。如果继续这样亏欠下去,农村就永远无法取得大幅度的进展,农民的贫穷就还将长久继续。

因此故,中央政府从现在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其实是一种“还债行动”,这种反哺的目的是把亏欠农民兄弟的部分再还给农民。

追溯中国的二元体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实行了城市户口的登记和管束。但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的工业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呼唤着劳动力,因此农民进城市做工,最后变成城市户口的情况并不罕见。1952年,全国城市人口仅为7000万,到了1957年增至9949万,而到了1960年,更是达到了1亿3千万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过后,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匮乏显现出来了。于是,到1958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户口的申报与注销、户口的迁移及手续都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在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就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年份,城市再也承担不了那么多吃商品粮的民众,便开始动员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的家属下乡务农,而那时要想进城,便难上又难了。城市的封闭,造成了城乡间的通路的阻隔。反映这样一种情况的文件是发表于1962年12月的《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的精神就是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1964年8月,颁布《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的规定(草案)》,这个文件的主题词就是两个“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要严加限制。从此,在从农村跨进城市的道路上实行了全程“戒严”。

1977年,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颁布。这个条文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并且作出了由“农(民)转非(农民)”的内部控制指标。这个指标是每千个人中只能有1.5个人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这个文件又给本来就不通行的道路上再增设了一段路障。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彻底划分成了两个封闭区。

也许,今天的年轻人体会不到这种控制的厉害,因为他们天经地义地觉得,身上只要有钱,便可旅行天下,他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辈(例如那些到农村去插队的知识青年),为了等到一个进城的指标,甚至等白了头发。

这样的政策,对农民兄弟公平吗?现在看来是绝对的不公平,因为他们实际上永远被固定在那一小块土地上,永远成了比城市居民低一个头的二等公民。

农民进城打工的自发要求,就是想要求与城市人平起平坐的权利。但是,如果中共中央、国务院不能拆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藩篱,农民进城的运动就会被阻挡住。虽然我们知道,阻挡得愈久愈会造成对抗,引发激剧的矛盾、冲突,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不过,在农民工进城之初,能看到这_点的人还是太少太少。

中央的政策,在这些年大约可以区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严禁”--严禁农民工进城;第二个阶段是从“松动”到“放开”,其间又略有限制,呈现一个小小的回潮;第三个阶段是“鼓励”与“引导”。

第一个阶段大致在1980年到1983年之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这些决定的精神是加强户口和油粮的管理,严格控制农民进城打工。第二个阶段大约在1984年至1989年间。这期问前期发布的通知有《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这些通知的精神已允许农民工在自筹资金、自带1:3粮的情况下进城打工,长达30年二元结构的限制出现了松动。中期的通知有《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关于国营企业招用工人的暂行决定》和《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通知》。在这些中期政策的鼓励下,农民进城打工的高潮到来了。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我们国家铁路运输的落后、城市治安力量的薄弱,民工返乡受阻,城市治安恶化的现象成为一时的严重问题。政策出现了回收的迹象。其证明就是1989年4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采取措施,从严或暂停办理民工外出务工的手续,同时要及时劝阻、防止民工盲目南下。不过,由于这只是一份紧急通知,其他大部分流动的政策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至今。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行地区间有序流动。

2001年3月,全国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地提出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引导农村富余人口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中央的政策彻底放开了。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让我们来看一看二元结构未打破前农民的生活状况。

安徽省的滁县,有一个凤阳县小岗村,那就是农民实行联产承包的发源地。

这个滁县地区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江河之间,是安徽的东大门。全区辖六县一市,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人口343万,其中农村人口303万。这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宜水稻:小麦、棉花及多种经济作物生长。这里,正是历史上欧阳修赞美的比美酒还令人沉醉的大好河山。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祥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推行,农村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问,全区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分别以5.71%和4.76%的速度递增。全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令人怀念的“黄金时期”。

令人惋惜的是,以后提倡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这个地区又变成“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贫困地区。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全区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分别为2.20%和2.61%,比“一五”时期的增长率分别下降3.51个百分点和2.15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全区农村人均口粮只有500斤左右,社员集体分配人均收入只有70元左右。在定远、凤阳、嘉山等贫困县,不少社、队人均口粮只有300斤左右,人均收入只有50元左右。多年来尽管国家对农村不断进行投资,但集体经济仍是一个空壳。一些地方合作化以后二十多年的集体积累,折价不够抵偿国家银行的贷款。据嘉山县统计,从合作化到1978年底,全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集体资产总值2503万元,但社、队欠国家贷款1613万元(已免掉的203万元还不算在内),实际家底只有890万元;如果再扣除1969年后国家无偿支援款850万元和1957年以来发放的各种救济款990万元,集体积累不仅一无所有,还倒欠国家950万元。由于农业生产率很低,农民向国家交售的农副产品也少得可怜。以粮食而言,1978年全区粮食商品率只有16.9%,如果扣除国家当年返销农村口粮,净征购只有1500多万斤。从1963年起,安徽省确定滁县地区粮食“一定五年”的5.2亿斤征购任务,到1978年从未完成过。一些生产条件比较差的贫困县、社,长期以来购销相抵,非但没有什么贡献,反而倒挖国家库存。据凤阳县统计,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算起,到1978年,26年间,这个农业县的粮食实行征购量11.97亿斤,同期农村回销、城镇供应15.68亿斤,销购相抵,对国家不仅没有颗粒贡献,反而倒返了3.71亿斤。

滁县,不是县而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以色列或巴勒斯坦,如此大的一块面积上,不仅没有对国家做出贡献,连自给自足都难以维持,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现象。处于这样的农村,又如何能够富足起来呢?即使所有城市都富裕了起来,中国有那么一个广大的农村,又如何使整个中国摆脱贫穷?

就是这个滁县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每到冬春,全地区总有大批农民扶老携幼外流逃荒要饭。逃荒逃荒,越逃越荒。大片土地无人耕种,生产上不去,生活无着落。年复一年,愈演愈烈。到了1978年,滁县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旱灾,粮食总产量下降到22.98亿斤,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经济,进一步跌落到了破产的边缘。

暂时抛开滁县,让我们再换一个省,看一看与安徽交邻的湖北省的情况吧!

在2000年3月2日,有一位名叫李昌平的乡镇干部,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反映农民生活状况的信,现将此信部分节录如下:总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同类推荐
  • 政务工作全书(中)

    政务工作全书(中)

    全面披露中国近五年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真实反映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若干动作,具体描述中国特色政治管理体制改革全过程
  •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道路漫长而艰辛;作为农民大国,农民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 评说晚年周恩来

    评说晚年周恩来

    本书辑录的评说,首先辑录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有关论述,作为本书的开篇。全书分上编与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辑录党和国家领导人、党政军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对“文革”时期周恩来的评说;下编主要辑录外国政要、友好人士和专家学者有关“文革”时期周恩来的评论。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本书是由两位欧洲当代著名汉学家德国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汉学系廉亚明博士(Dr.RalphKauz)和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葡萄鬼博士(Dr.RodrichPtak)撰写的关于元明时代中国与波斯湾口主要国家之一伊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史的专著。作者以中国元、明两朝记载中国与“西洋”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关系的第一手文献,尤其是明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西方历代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这段重要的国际关系史进行了精辟的考证和诠释。
热门推荐
  • 我能推演未来

    我能推演未来

    乾坤造化图里,在灵气复苏和域外天魔降临灭世的的两个限制条件下,不断的推演总结和添加变化参数,顾飞扬将推演着元武大陆在未来灵气复苏下的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然而,肩负着寻找元武大陆在灵气复苏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希望及破解灭世劫难的他,还有面对这现实世界元武大陆不安分的人们。顾飞扬不得不说一句,老铁们,我太难了!(幕后黑手流)
  • 宿命之沉沦

    宿命之沉沦

    她是魔界魔尊,手染鲜血,脚踏枯骨。他是九天之上的神君,清雅绝伦。那年那天,他手中的剑刺穿她的胸膛,她含泪微笑着。终于,她选择忘却,却不曾如愿。她坠入了无尽的黑暗,他一如既往的高高在上。故人重逢,却是大战之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却终究没能抓住她的手……
  • 邻居是个大学霸

    邻居是个大学霸

    本该是星联十大家族之一,集万千宠爱以及光亮于一身的千金大小姐,却因出生不久后的阴差阳错,成为一个生物研究专家的女儿。上一世家人失踪,生活接连遭到打击。绝望之际重回十五岁,找到家人失踪的原因,找到小书包,纠缠那个小邻居,这些一样不能落下。可到最后,她发现这一世的事情和上一世不一样。多了一个爱护她至极的哥哥,得到了小邻居的青睐,得到了好多好多人的宠爱,以及真情。一步一步,从尘埃到星辰。简介无能。爆笑,甜。小虐怡情,大虐伤身。有虐有甜。慎点。不喜勿喷,勿恶评。给大家推荐本清新小甜文。《顾学长你甜到我了》
  • 方寸棋盘

    方寸棋盘

    从不信什么一见钟情,只是从未遇见你,却不曾想到你我皆是这盘棋局中的一颗棋子。为什么?你的爱而不得却需要别人来付出代价。没有什么我只是从未爱过你。我带你回家?好不好呀?没有什么对与错,我们本不该相遇。
  • 神后境

    神后境

    要天破,要地裂。我要日月不再相接,要生死不再轮回!要十方大地颤抖,要诸天神魔匍匐!
  • 极端优雅的少年

    极端优雅的少年

    苍白且魅惑的绿彩,深邃到无止境的苏白,还有优雅却满心仇恨的明镜,以及外表平和温存,内心极度动荡的崔老师,他们,都是这场疯狂盛宴的策划者与倾情粉饰的表演者。唯一的观众就是那个平凡而又太不平凡的诚燕,当她迫尽一切压力,拉开巨大的帷幕,掀开所有的谜题时,这个舞台呈现的是异彩华美,还是骇人的婉约谎言。
  • 校园争宠:同居校草,别过来

    校园争宠:同居校草,别过来

    安雨眠神差鬼使地和校草同居了!即使她是校花,也经不起这么大的考验呀!“喂喂喂,我不就打个游戏么?你想干嘛!”
  • 斗者神域

    斗者神域

    万物生灵,生得混沌灵鲲。混沌灵鲲乃是灵之祖兽,无可匹敌,因十凶忌惮灵鲲之力量,被镇压数十万年,终于...........十凶破开禁锢,灵鲲以一击之力,对抗十凶,从此销声匿迹....万年后,混沌灵鲲再次出现,却已经........气运再凝,妖神又争。灵鲲陨落,谁知灵鲲的一道分身却早已逃遁....仙界乱流即将爆发,时空混絮。众生命运应当如何?
  • 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林姆林宫上空的镰刀锤子旗缓缓降落,一个曾在世界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看着自己曾经宣誓的旗帜,菲斯的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今沧海的人对一切已不太在意。他已没有目标,导师,伙伴,爱人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的目标,一个帝国的没落预示着另一个帝国的兴起,但这这已不属于他了……
  • 劫灭之神

    劫灭之神

    神落九天,仙家争位。邪神横行,鬼仙乱世。一个大时代即将展开!本是小人物的秦武发现能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因此改变了他本来的命运轨迹,开启了从默默无闻到时代之神的蜕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