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34400000008

第8章 人类历史的时间表——历法没有历法的时代(3)

和日历有关的是太阳的周日运动。太阳上中天时就是正午。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在天文学上叫做真太阳日,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在我国古代,又把一天分成100刻,以便于更精确地计量时间。那时有一种测量真太阳时的仪器,叫做日晷,是用太阳影子的方位来决定时刻的。这种仪器现在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一个。据初步考证,那是西汉初年的遗物,距今已经有20000多年了。

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和回归年

仔细观察太阳的视运动情况,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每天正午太阳在地面上的高度在变化,通过圭表测影能很精确地把这种变化测量出莱。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另外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现象是:“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时刻去观察南方子午圈附近的星宿,过了一两个月以后会容易发现,原在南方的星宿已经移到西方天空,而在东方的星宿也移到南方了。”随着星空的变化,季节也在明显地变化着,这说明这两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起因。

把这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分析,人们发现太阳除了有每天东升西落的周日视运动外,它还有一种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它在众星中绕行一圈又回到原来起始的位置。

反映在天球上,太阳的这种运动是在天球上画了一个大圆,这个大圆叫做黄道。黄道和赤道相交两点。一点叫做春分点,另一点叫做秋分点。这两点间的中点叫做夏至点,叫做冬至点。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就叫做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如果以夏至点为起算点,本阳绕黄道一圈又回到了点的时间间隔就称为回归年。据现代天文测量,一个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

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每年在公历3月21日左右通过冬至点由天球南半球到北半球,此时地球上昼夜相等,即春分。在6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夏至点,此时地球上北半球中午的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也就是圭表日影最短的日子。在9月23日左右,太阳通过夏至点,由天球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昼夜再次相等,即秋分。在1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冬至点。

其实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不过是地球周年运动的反映而已。地球围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回归年绕行一圈。地球轨道面向外扩展和天球相交的大圆就是黄道。由天文学知道,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是23度27分。此时地球北半球中午的太阳高度最低,白昼最短,也就是圭表日影最长的日子。这样,随着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季节也由春到夏,以至秋冬。如此寒来暑往,循环不已。

地球上观测者所看到的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正是地球在相反的方向上作运动的结果。

例如,地球在轨道上某一点时,相对应地太阳的视位置在黄道上的某一点;而当地球运动到另一点时,太阳的视位置移动到另一点。

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一个在赤道部分稍稍有些鼓起的扁球体。因此,太阳、月亮等对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会使地球自转轴(因而赤道面)每年都有微小的变动,这种现象叫做岁差。由于岁差,春分点的位置每年也有微小的移动,所以岁差对计算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电有微小的影响。我国晋代天文家虞喜首先发现了这个现象,为提高我国历法的精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是把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可见只有准确地测定出冬至的时刻,才可能准确地预报季节的更替和循环。因此测定准确的冬至时刻,是我国古代制历家的重大课题。现有的史料表明,我国最早的冬至时刻的测定记录,是在春秋时代的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和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此处读者可能会说,连续两次测定冬至时刻,不就得出回归年长了吗?我们说,说来容易做来难。这是因为,古人用圭表可以直接测得冬至日,因为冬至这一天正午表,影的长度,比一年中任伺一天正午表影的长度都要长(我国古代称这一天为日南至)。但是每次太阳到达冬至的时刻并不一定正好是在正午。古人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冬至时刻,是采取连续测量若干年冬至日正午的影长,一旦确定了两个冬至时刻之后,再用这两个冬至时刻之间的年数去除它的,总日数,就得到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日数)。

春秋末年(公元前5世纪),我国开始使用的《四分历》,其回归年长(我国古代称为岁实)定为36514日,即36525日。也许有人会说,不是应该先测量朔望月的长度,然后将12个朔望月加起来,就是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吗?我们说,否。因为那又回到纯阴历上去了。阴阳合历的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的测定顺序恰恰相反,它是先测定回归年长,而后再去推求朔望月的长度。具体地说,朔望月长度的推算是这样的,我国最迟在春秋时代就发现了19年7闰的规律。就是说,在19年中要设置7个闰月,使得历法和季节变化相协调。如此说来,《四分历》的朔望月长度是这样算得:

36525×19=693975(日)12×19+7=235(月)693975÷235=29530851(日)岁实36525日、朔望月29530851日,现在看来很容易算得,但在当时,尤其是岁实36525这个数据,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数据。因此,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四分历》的创制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

《四分历》定岁实为36525日,虽然较为精确,但与当时实际的岁实3652423相比,毕竟大了00077日,这个误差看起来不算大,但请不要忘了积少成多的道理,你看一年大0.0077日,那么100年就大了077日(约18小时四分)。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发生历法预推的时刻要比实际天象来得晚的现象,而且越来越显著。

这种现象后来果然被制历家们发现了,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能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实质。

一直到东汉末年的刘洪才认识到这是由于《四分历》岁实太大的缘故。所以,在他制订的《乾象历》中,首次将岁实减小为365145598,即365246180日(相应的朔望月长为2953054日)。这样我国古代历法的精度又提高了一步。

《乾象历》比《四分历》的精度确是提高了,但刘洪测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可能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方法。显然要想进一步提高历法的精度,必须从测量方法上加以改进。古人果然想到了这一点。首先这样做的,当推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他的方法是:不直接用圭表测量冬至日正午的太阳影长,而是测量冬至日前后20余日太阳正午的影长,而后取其平均值,从而求出冬至的日期和时刻。祖冲之根据实测制订的《大明历》的岁实为36524428日,这个精确的数值,一直到五六百年之后的宋代,才达到或超过它的水平。而在欧洲,一直到16世纪以前所实行的《儒略历》中,岁实的数值均采用与《四分历》相同的数值36525日。

继祖冲之之后,改进测量方法的是北宋的姚舜辅。他在修订《纪元历》时,打破了历史上采用1组观测确定冬至时刻的传统方法,而采用1年多组观测,再取平均值确定冬至时刻的全新方法。由于测量方法的革新,冬至时刻以及岁实的确定越来越准确了。到了南宋杨忠辅制订《统天历》时,他首先采用了岁实3652425日这个极为精确的数值。元代郭守敬等人在制定《授时历》时,根据实测肯定了岁实3652425日为历史上最精确的数值。现今世界通用的阳历——格里历的岁实也是3652425日,但它与《统天历》相比,大约晚了400年。

我国古代制历家们,从不满足于前人的成就,总是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正是在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下,明代末年的邢云路,进一步改进圭表,精心实测。艰苦的劳动终于结出了丰硕之果。他测得的岁实为36524219日,这和用现代理论推算的数值365242217相比,仅仅小0.000027日,即一年大约才相差23秒。而在欧洲,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于1588年测定的最精确的岁实为3652421875日,其误差1年大约为31秒。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知道,我国古代制历家在测定冬至时刻、推求岁实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月亮的视运动和朔望月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月亮的盈亏,天文学上把这种盈亏现象叫做月相变化。现在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是反射来自太阳的光。早在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天文家张衡在他的著作《灵宪》中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月光出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意思是,月光来自日光的照射,对着太阳时月亮就全发光,而为满月;背着太阳时月亮就不发光,不见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月相的变化就很容易说明了。太阳光从右方射来,中间E代表地球,围绕地球的是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月球,最外面一圈画出了地球上观测者所看到的月相。我们看到,在望时,地面观测者所看到的正是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而在朔时,看到的是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时间间隔为2953059天,这个长度叫做一个朔望月。朔望月是农历中最基本的周期之一,因各个时代观测精度的不同,在制历中各用稍有不同的近似值。

月亮绕地球旋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较明显的椭圆。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和它正相对的离地球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在近地点附近,月亮在轨道上运动较快,而在远地点附近,运动较慢。因此月亮的运动不是均匀的。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家刘洪,根据他长期辛勤的观测,首先发现了“月行迟疾”的运动不均匀现象,为后来的历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我国的农历是以朔望月作为记月的一个基本单位(朔望月是指连续两次朔或望之间的时间间隔)。所以我国古代制历家们都十分重视对月亮运动的观测和研究。春秋末期使用的《四分历》。所采用的朔望月长(古称朔策)是29530851日,这与现代测定值29530588日相比,误差仅为0000263日。在隋代以前的制历家们一直以朔望月的长度来推算、安排各月的历日。每个月的第一天叫作朔日。但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整天数,而是比295日稍大,所以就采取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个大月一个小月相间排列的方法。这样大月比朔望月的实际日数多了半天,小月就少了半天,但两者并不能相互抵消,所以大约每隔17个月就安排一个连大月来加以调整。

古人在观测和研究月亮的实践中,发现一个朔望月并不等于月行一周天。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明确记载有“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由此不难算出,月行一周天需要36525÷13119=27321850日。这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恒星月的概念。当然推求恒星月并不是古代制历家们的目的,他们所需要的是月亮的每日运行的度数,有了这个数值以便用来推算月亮在恒星间的经度位置。

我们知道,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一样,都是椭圆形的,所以月亮过近地点时,运行速度最快;相反,在过远地点时运行速度最慢。我们将月亮从近地点出发,运行一周又回到近地点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近点月。战国时代的石申大概已经认识到了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可惜记载简略,不足为证。东汉的李梵、苏统等人明确地指出了月亮运行速度有快慢的变化。贾逵不仅认识到了月亮运行的不均匀性,而且指出这是由于月道有远近造成的。他又进一步指出,这个近道点(即近地点)经过一个月(即近点月)向前移行了三度。九年之后,这个点移行一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后来的刘洪进一步研究了月行快慢的规律性,并在他制订的《乾象历》中首次加以考虑。按《乾象历》的算法,近点月数值Z7554629日,这与近代的测算值27554550日相比,误差仅为0000079日。此后,历代多数制历家都较为重视近点月数值的测定,并取得了越来越精密的数值,其中以隋张胄玄制订的《大业历》的数值Z7554552日最为精密。

古人对月行快慢的研究和计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推算日月食发生的时刻和位置,而这项工作又促使古人对交点月(月亮从黄、白道的升或降交点起,运行一周又回到相应的位置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一个交点月)进行精细的研究和计算。祖冲之在他制定的《大明历》中,第一个求得交点月的数值是2721221日,与今测值2721222日相比,仅差000001日。

以后的历法家们所推求的数值无不达到了很高的精度。

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之后,为进一步研究定朔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隋代的刘焯、张胄玄开始,在制订历法推求定朔时刻时,将日行和月行的不均匀性同时加以考虑,这在中国历法改革史上是值得庆幸的重大进步。

南北朝时代的何承天,在他制订《元嘉历》时,首先倡议用定朔安排历日。可惜由于传统的守旧势力的反对而未能实现。唐初傅仁均制订的《戌寅元历》虽然开创了使用定朔法的先例,但终因守旧势力的顽强反对,致使半途而废。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李淳风制订《麟德历》时,才最终战胜了守旧派,名正言顺地采用定朔法安排历日。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焯在推算定朔的时候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的内插法公式,使古代数学的先进成就在制订历法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到唐代的僧一行又有了新的进展,他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差的内插法公式来计算定朔,这无疑又进一步提高了精度。元代的郭守敬继前人之后更进而刨立了平立定三次差的内插法公式,从而把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多次使用了“定朔”一词,而且采用定朔是我国古代制历史上的一个进步。那么什么叫“定朔”呢?我们说,“定朔”是相对于“平朔”而言的。因此要介绍定朔需要从平朔说起。由上面的介绍读者已经知道,由于近点月和朔望月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所以月亮圆缺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这样古代所推算的朔望月日数,只是月相变化一周的一个平均数。以这个平均化的朔望月长度所求得的合朔时刻就叫作“平朔”。当把月亮和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考虑进去,从它们的实际运动出发所求得的合朔时刻就叫作“定朔”。或者说,对平朔作月亮和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之后,所求得的合朔时刻就是定朔。

同类推荐
  • 狼王梦

    狼王梦

    本书写的是一匹充满智慧的狼,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丈夫没了,还有儿子,儿子没了,还有女儿。为了那梦寐以求的狼王宝座,它浪费了大量青春,它葬送了美好爱情,它放弃了宝贵生命。命运之神啊,为何总是与它擦肩而过?它走了,只留下无限遗憾和永久的梦……
  • 表里如一(中华美德)

    表里如一(中华美德)

    本书稿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中,撷取具有表里如一的典型事例,从立志发奋等方面述说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以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以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成长。
  • 卡耐基

    卡耐基

    《卡耐基》收录了卡耐基的全部作品,具体包括人性的弱点全集、人性的优点全集、演讲与口才全集、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成熟的人生、写给女性的忠告、林肯传,卡耐基的作品,至今仍然是经典著作,他的这些书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西方的人文畅销书,无数读者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不仅走出困境,有的还成为世人仰慕的杰出人士只要不断研读本书,相信你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无穷潜力,创造辉煌的人生。
  • 小蛋壳里的大世界

    小蛋壳里的大世界

    严厉的妈妈怎样了解孩子的心思?任性的孩子怎样体会大人的心情?勇敢如何代替怯懦?理解是否和关爱同样重要?猫鼠是否必须世代为仇?什么可以改变宿命?会不会真有一只爱上猫的鼠?会不会真有一只不吃鼠的猫?猫和鼠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翻开黄非红所著的这本《小蛋壳里的大世界》,看看里面是否能找到答案!
  • 最受网络追捧的新寓言:白色狮子王

    最受网络追捧的新寓言:白色狮子王

    本书刊载的100余篇作品中,就包括有这样的畅销品,如《乌龟的形象策划》《雪兔克拉拉》《幸运的箱子》等,相信一定不会辜负了您的期望!
热门推荐
  • 河门

    河门

    声明:作者有生之年,绝不支持任何组织和个人声称河门乃至羽人真实存在!你相信轮回,如果你觉得佛教的轮回转世说太牵强,这部小说会告诉你最合理最可信的解释。小说自男主人公航辉的童年好友王滢娟意外死亡为线索,逐渐展开,死因之谜被层层刨开,航辉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人类世界中的重大秘密,而且人类的历史与文化都围绕和根植于这个秘密。它就是河门,为了河门,有两个巨大的组织——羽人与堵门者自古争斗到现在,一方为了疏通人类的精神之门,一方为了堵住河门。航辉成为了羽人,获得了自己新的身份,但是危险也不期而至,堵门者就隐藏在自己周围,险情不断发生,航辉该怎么完成自己的任务?羽人与堵门者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你不妨进入这个故事,逐渐去发现神话与你身边现实社会的联系,你会获得非常的感受,也许你读的并非仅仅是个奇幻故事。
  • 商用心理学

    商用心理学

    站在客户的角度,洞察客户的行为;摸透客户的心理,激活商家的大脑。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而在如今的商场中,“商事之最难在于知心”,几乎每销售出一种商品、每签下一笔订单、每推出一种新产品,都是一次商家与顾客心理的较量。且看《商用心理学》如何教你在这场利益的争夺战与心理的较量中获得优势,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为无往而不利的强者!
  • 冷面邪王之吃货王妃

    冷面邪王之吃货王妃

    堂堂的冷面邪王,当朝第一美男子,却公主不娶名媛不爱,非要娶个小小文官家的吃货?拜托,有没有人问过吃货的意见?那啥破王爷本身就有妾侍,又有不少红颜知己,而且没成婚就预定了丞相之女为侧妃,要她这个正妃情何以堪呢?不料邪王一再把她压倒说:“小猪猪,只要你赶紧给我生一窝小小猪,我保证你地位稳固、一世无忧!”小吃货化悲愤为粮食:“什么侧妃妾侍、皇亲国戚,在我眼里不过是萝卜白菜,待我烹煮煎炸,吃个痛快!”“那王爷呢?”“王爷是个棒槌!”“好啊,看我这个棒槌怎么收拾你这件衣服!”啊呀呀,少儿不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清宫计:毒女芳华霸天下

    清宫计:毒女芳华霸天下

    “娘,为什么爹要跪搓衣板?”徐小宝眨着24k纯金的大眼睛问道。“他活该!”莫纸鸢冷冷回答。“娘,为什么爹不敢去绿染楼找姑娘?”“问你爹去。”“娘,为什么我的初恋情人小花长大了说要嫁给爹?”徐小宝可怜兮兮地擦着鼻涕眼泪。“放心,小宝,娘不会让这件事情发生的。”莫纸鸢微微眯起凤眸。重生后的她嫁入八王爷府里,平时虐虐人溜溜相公溜溜娃,顺便陶冶陶冶情操。
  • 帝后所思

    帝后所思

    这是一本男主慢慢捂热女主,最后抱得美人归生崽子的故事,本人只写甜文,简介无能,还是看文吧。
  • 阿萨亚史诗卷

    阿萨亚史诗卷

    本书记载吾王海拉尼亚二世历时50余载,统一阿萨亚的史诗
  • 替身宠妃

    替身宠妃

    向来都是被女人伺候的他,这一夜却无尽温柔,“美人,舒服吗?”“嗯。”她闭眸享受,心里念道,何止是舒服啊!他,乌达鞮侯,塞外的王,至高无上的尊者,却独独为她失了心,万千的宠爱积于她一身,只要她想,任她为之。她以为,他爱的是她的人,可当她替嫁的身份被揭开时,得到的是他狠狠报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现代洪荒之六神有主

    现代洪荒之六神有主

    只是看个帅哥和美女吵架的热闹就被白富美送了颗上古龙族的真龙龙珠,吸收后寿命万年废材变天才人生从此发生大转折。那么从此牛13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错,汤平发誓要是自己知道当初看个热闹之后要遭那么多的罪自己一定有多远跑多远。这是一个微胖界帅哥的忠告,看到帅哥和美女在街上吵架一定不要凑过去看热闹,否则……
  • 杨柳花开

    杨柳花开

    那年,杨柳的花开了,我们在和煦旳春风中,聊着一些八卦有趣的话题。看似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的我们,我们也会为月考的成绩发愁,也会一想起作业就烦恼到不要不要的,也会口是心非的背地里给老师起外号,也会偶尔的叛逆……我们就是这样,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一群人,却在一起经历了成长与挫折,成功和失败。看!杨柳的花又开了,我站在树下,任柳絮划过我的脸颊,想起了曾经,我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