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0600000009

第9章 美国政策,一切为了金融大对决

一切为了美元反转!一切为了第三次历史重演!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再一次开始了大而不倒的拯救。其目标有二,一是恢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维持美国的资产价格,完成金融市场“泡沫固化”战略中的第一步。二是,救活房地产市场,完成美国居民的资产“泡沫固化”。

一旦这两个目标完成,美国将可能启动第三次强势美元周期。然而,这一次,美国能否如愿却很难说,因为美国资本大创造所依托的平台——美元霸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次贷危机的真正谜底

次贷危机的未解之谜

了解了CDS的资本创造本质之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达到高峰,美国海外资产的增长,比上一轮的年增长率更高。

这种违反“基数越大,增长难度越大”常识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正是因为CDS的爆炸性增长,推动了美国资本创造的大跃进,从而推动了美元资本输出的新一轮爆发。

然而,正如本书开头所说的那样,欧元的出现,使美元资本的世界循环链条出现了部分断裂。也就是说,CDS带来的资本大创造,使美国的输出资本能力极大提升,但是,外部世界对美元资本的容纳能力的增长,却被欧元侵蚀掉了很大一部分,充裕的美元资本,自然要在国内寻找机会。不巧的是,房地产首当其冲。

美国银行的房屋贷款总额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直线上升。

1999年,美国当年新发放的房地产贷款约为5 000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为2.4万亿美元。未清偿的房贷总额从1999年的2.6万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3万亿美元,增长了3.3倍。

美国的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总规模, 1999年占GDP的比例为63.8%,2005年上升到88%,直到2009年,一直保持在其GDP的80%以上。而同期的欧盟27国的平均水平,不过50%左右。

再对比一下中国的房贷占GDP的规模,就知道美国人房贷这么高的数字,是有多离谱了。中国2012年房贷总额是12.1万亿, 中国当年的GDP是52万亿,房贷总规模占GDP的比例大约为23%。这个数据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目前还处于可控的范围。

从上个世纪末,一直到2007年中,美国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于是,我们看见了今天看起来甚至有点荒谬的一幕:在炒房最热的加利福尼亚,任何一个只要愿意在协议上签字的人,不管有钱没钱,都可以得到房屋贷款。

佐治亚州一位名叫华金?汤姆森的年轻面包师,专门的副业就是炒房,当年8月3日,他将一座仅仅购买了53天的房子转手卖出,净赚1.45万美元。不要以为汤姆森有多少积蓄,他手中也没有大笔的资金,他的购房款全由一家亚特兰大的小银行提供,在这笔交易中汤姆森付出的仅仅是从定金中扣除的、作为契约费用的1 200美元。在短短的两个月内,汤姆森获得的纯利润就达到了1 100%。在这笔成功的投机之后,他很快又通过贷款买入了另外一处房产,而这次,它付出的资金更少,只有1 000美元。

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报道的这个故事揭示了,为什么华尔街投行与对冲基金,都如此追捧以房地产抵押贷款MBS为基础的各种次级债了。它们看起来风险大,但只要市场资金充沛,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它们的风险就是零。谁都知道不能接最后一棒,但谁又知道最后一棒什么时候来临?

一个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就这样被吹起来了,由于房价长时间内一直处于上涨过程中,更多的美国人参与到了这场投机之中。

在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各种反思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未解之谜: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吹起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大泡沫?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给出了三个可能的理由。

1. 房地产抵押贷款MBS、CDOs等次级按揭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2. 美联储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实施低利率;

3.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资本对美国的流入。

但是,这些理由,都存在着无法解释的漏洞。抵押贷款证券化,其历史可谓悠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什么30多年都没事?

利率因素也存在着无法解释的地方。2004年到2007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2.5%左右,上升到2007年的5%左右,但是这些做法都没有发生作用,市场借款成本不升反降,而且在市场许多领域持续下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甚至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出现了叫作“收益曲线倒挂”的奇怪模型。 而美国房价则随着利率的提升,出现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暴涨。

从2001年到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于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的,美国海外资产的年增长率,也创造历史最高水平。也就是说,美国资本在这一时期,是净流出的状态,这种情形与历史上弱势美元时期的情形是一样的。

因此,美国资产价格的上涨,其原因完全在美国国内。在了解CDS的资本创造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告诉美联储:别装了,是金融机构的资本大创造导致的!

在次贷危机前夕,美国金融机构通过CDS,解放了1.9万亿美元左右的资本金,它们的平均成本只相当于1.56%的年利率,远远低于联邦基金4%以上的最低成本。

这笔庞大的资本金的低成本解放,可以解释为什么美联储从2004年开始稳步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以抑制房价泡沫,但却无法奏效的真正原因所在。

美联储上调利率的银根收缩效应,与美国金融机构所解放的高达1.9万亿美元的低成本的资本金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因此,美国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谓的“难解之谜”:“当美联储2004年开始提高利率时,官员们期待抵押贷款利率也以缓慢的速度上调,但是,抵押贷款利率又继续下调了一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国古诗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如果说,CDS带来的资本大创造,是美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金风”,那么,美国人把房屋当取款机来从银行借款消费的习惯,便是“玉露”。二者缺少哪一个,美国恐怕都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次贷危机,只是它们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胜却人间无数”的超级金融大爆炸。

对于第二点,即使是美国媒体,也很少见到讨论。但今天在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翻番的情况下,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复苏艰难的现实表明,给美国经济插上最狠一刀的,正是这第二点。

提到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人容易拿本国的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比较。但实际上,美国的房地产对美国经济的意义,要远比中国的重要。

这正是因为美国人有一个中国人所没有的习惯所导致的。美国人会将其房地产升值后所增加部分,拿到银行进行再融资来消费。

比如某人2006年贷款80万美元,买了一座价值100万美元的房子,房子以80万美元的价格抵押给了银行。一年以后,房子升值了20%,市场价格达到了120万。这个时候,房主就可以到银行,将这升值的20万美元,以再融资的形式,借出来消费。

根据美联储2004年的消费者金融调查显示,45%的人将再融资用于支付医疗费、支付税金、购买电子产品、度假或者还债;31%的人则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其余的则是用于购买新的房产、汽车、投资、服装和珠宝。

美国的房子价格从1999年开始上涨,2006年6月达到最高点。在这7年过程中,美国人整体的住房价格指数上涨了1倍。

根据美国的再融资消费习惯,这上涨的部分,理论上完全可以借出来消费掉。也就是说,美国人利用住房,在过去的7年中,所借贷的消费金额,差不多等于美国整个房地产市值最高峰时期的一半。

2012年底,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总体水平,相比2006年最高点,回落了大概30%左右。根据美国房地产网站Zillow 2010年12月9日公布的报告,截至2010年底,美国房屋总市值比2006年6月的峰值减少了9万亿美元。

以中国人的经验,如果某人买了一处房产,价格涨了一倍,又回落了50%,虽然房子价格坐了个过山车,但实际上由于这个房子只是用来居住,因此,其家庭实际债务并不受房屋价格波动的影响。

但美国人就不同了,在房地产不断升值的过程中,美国人早已将这升值的9万亿美元中的大部分,借贷出来消费掉了。因此,当美国的房屋市值跌回去后,这借出来消费掉的部分,立即成了净负债。

根据《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家庭负债增加了5.6万亿美元,而家庭净资产则由2007年高峰时期的66万亿美元,下降到2010年底的54.9万亿美元。

2007年,全美共有1.16亿个家庭,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家庭因房地产泡沫破灭,增加了约5万美元的负债,减少了9.5万美元的资产。

当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5.074万美元,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数只占全美家庭总数的15.73%。也就是说,80%左右的美国家庭,对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带来的负债增加和资产减少的双面夹击是十分敏感的。

这些家庭只能增加储蓄,变卖资产,以降低债务比率。

2011年底,美国资不抵债的“浸水屋主”超过1 000万,也就是说这1 000万户不仅完全失去了利用房屋再融资消费的能力,而且还面临着房屋被没收的危险。

这些家庭完全失去了超越基本需求之外的消费能力。美国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经济体,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如果80%的美国家庭都面临着负债过高的压力,那么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自然也就消失了。

因此,美国要完成第三轮金融大对决的布局,关键之处,就在于解决居民的负债问题。它比美国金融机构的问题,解决起来要困难得多。

当然,柿子要拣软的捏。美国金融战的布局,自然先从解决金融机构的问题开始。

次贷危机的超级大拯救

银行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资本金

2008年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部长办公室,财政部长保尔森神情严肃,美国前9大银行的头头们有点紧张地看着这位明星。在继贝尔斯登倒闭之后,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也步其后尘,各种有关银行倒闭的传言不胫而走。银行家们等着保尔森询问他们的真实情况。

没料到的是,财政部长保尔森直接就给了他们一个“必须接受”的廉价注资方案,不管其财务状况好坏,注资的条件就是给予政府一些优先股以及股息。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啊!

银行家们都有点不敢相信。“是不是会要求我们的高管限制一下薪水?”富国银行董事长科瓦切维奇问道。在得知没有任何其他条件限制后,小小的办公室沸腾了。科瓦切维奇激动不已:“250亿美元!富国银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资本金!”

美国财经记者大卫?韦赛尔,在他的《我们相信美联储》一书中描述了美联储与财政部给美国金融机构大注资的故事。

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四大商业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三大投资银行,道富公司、纽约梅隆银行这两大清算银行在内的九大银行,当天获得了财政部1 250亿美元的注资。

这个大拯救之所以令人惊奇,是因为它来得全无征兆,也不符合程序。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后来回忆这一幕时,如此写道:

我给肯·刘易斯、维克拉姆·潘迪特、杰米·戴蒙、约翰·赛恩、约翰·麦克、劳埃德·布兰克芬和迪克·科瓦切维奇一一打了电话,邀请他们次日来财政部面谈。我没有告诉他们谈话的内容,只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会议,其他人都会参加。科瓦切维奇稍有犹豫,因为他要从旧金山赶过来,但还是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就同意出席。

可见这些银行家们被美联储钦点并向财政部推荐时,毫不知情。其实,根据美联储的有关规定,这些银行如果要接受注资的话,它们首先应向监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然后经过美联储的审查程序,才能放行。但在紧急情况下,这些程序全都不用走了。这看起来有点令人不敢相信。

不过,此类的紧急拯救对美国政府以及美联储来说,并不新鲜。自从美国的金融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从货币大创造转变为资本大创造之后,类似的金融拯救行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这一次规模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要大得多。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一会儿搞定量宽松,一会儿又搞扭曲操作,一会儿提出冲销版QE,一会儿又购买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MBS),这些让人们看起来神秘莫测的操作,让全球资本市场忽上忽下,大宗商品暴涨暴跌,黄金、白银价格起起落落,可以说挑动了全世界投资者的神经。

不过,这些看起来似乎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一个:恢复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利用世界货币美元资本无限创造的特权,正向“去杠杆化”,维持美国资产价格,防止美国资产价格进入下降螺旋。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经回顾了美国独有的“泡沫固化”战略,美联储所做的一切,就是让美国的资产泡沫价格得以维持,从而为下一步的强势美元做准备,最终依靠一场金融战争,来完成资产泡沫的固化。

一切为美联储的撒钱让路

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时任美联储理事的伯南克,曾提出应该以“坐着直升机撒钱”的方式来对抗资本市场的危机。5年之后,伯南克终于有了机会亲自上阵,一显身手。

2008年恐怕是战后以来美国最脆弱的一个年头。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倒闭,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最大保险公司AIG的破产,一系列金融大事件让人目瞪口呆。

难怪有人戏言,当时拥有近2万多亿美元外储资产的中国,若真的抛售美元资产,美国恐怕真的就金融崩溃了。也许中国当时不太清楚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因为这真是新鲜事,以前还不曾有过,中国按兵不动自然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但美国人自己对此是很清楚的。

因此,我们看到,美国总统布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出席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美国给了中国这么大的面子,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国,确确实实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对美国甩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国家。当然,这是戏言,因为中国如此庞大的美元资产,抛售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次贷危机发生之后,贯穿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的主题,就是撒钱!撒钱!撒钱!

美联储不仅向传统的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还直接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之类的汽车金融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之类的工业企业,以及间接向房屋所有人和消费者提供廉价贷款。

为了防止外国金融机构抛售美国资产,美联储甚至曾向一些外国金融机构大量借款,瑞士银行巨头瑞银集团2008年利用美联储商业票据融资机制融资370亿美元,是借款最多的公司之一。

起先拒绝救助雷曼兄弟、后来又购买雷曼破产后很多资产的英国巴克莱银行,在2008年10月份从美联储获得了100亿美元左右的商业票据贷款。德国商业银行拿到了116亿美元贷款。

一切都要为美联储的撒钱让路。

比如,根据美国的相关金融法规,投资银行的存款是不受美联储保护的,为了保护投行,美联储要求证券公司美林公司与美国银行联姻,把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公司转型为受美联储保护的银行控股公司。

由于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为了稳定市场信心,相关部门周末连轴转地加班,就是为了赶在周一资本市场交易之前,完成这两个公司的换执照手续。

美联储还多次引用《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3)款有关“不同寻常的危机时刻”的规定,准备随时向“任何个体私营企业、合伙企业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贷款。

按照法律规定,美联储向这些公司提供贷款时,是需要贷款对象提供抵押品的,抵押品可以是证券或者其他资产,一旦贷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那么美联储就可以将这些抵押品出售,以补偿美联储的损失。但是,随着次贷危机发展越来越严重,美联储对抵押品的要求再也不那么吹毛求疵,以致各种有毒资产都可以用来向美联储申请抵押贷款。

为此,“有人给美联储起了一个绰号‘最后的典当行’,意思是说,不管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拿到美联储那里去典当。”

金融机构的问题修复了

伯南克将美联储的撒钱游戏,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历史高度。

在雷曼兄弟破产引发连锁反应之前,美联储的总资产只有9 000亿美元左右,约合美国GDP的6%,其中8 000亿美元为各种各样的政府债券,这些债券都是比较安全的资产。

很快,在2008年10月左右,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飙升到2万亿美元以上,年底达到了2.2万亿美元,绝大部分资产的风险水平要高于美国国债。

到2013年2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膨胀到3.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0%左右。这意味着,美联储自次贷危机以来,向美国的金融系统净注入了2.3万亿美元资金。在席卷全球的“去杠杆化”浪潮中,美联储成了极少数逆势增加杠杆的机构之一。

在一系列的救市举措之后,美联储自身的财务状况被打上了问号,有人提出怀疑:美联储拯救所有人,但是,谁来拯救美联储?

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莫过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那一番陈词了。

2011年8月7日,格林斯潘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电视节目里谈到美国会不会还不起债务的时候,一改其往日神秘兮兮、言语暧昧难猜的风格,信心满满地说:

美国可以偿还所有债务,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印钞票来做到这点。(美国)没有拖欠债务的可能。

美联储可以印钞票,因此它永远不可能破产。美联储的流动性大救援,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到2013年2月,美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手头现金十分宽裕。其经营杠杆,从2007年顶峰的35倍左右,回落到当前的20倍左右,远远低于欧元区金融机构的杠杆率。

另外一个重要成果,则是美国三大股票指数,在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内,从低点到高点,上涨了一倍还多。

可以说,美国金融机构以及美国居民在金融资产方面的损失,到目前基本都已经修复了。当然,这些都是靠美联储的超级大拯救做到的。

但必须看到,美国金融体系里的有毒资产并没有清理干净,但那有什么关系,只要它以美联储托市的价格,躺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哪怕没有人买,也照样能为金融机构贡献利润。

不过,它最终是否能够完全洗白,还要看美国的金融战略能否奏效,也就是美国“泡沫固化”战略的全程能否如愿完成。

给金融核武器CDS上一个保险

2012年10月13日,是美国金融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美国《多德-弗兰克金融监管法案》当天正式生效。

不过,世界其他国家的媒体对于这个大日子毫无感觉,报道一笔带过。

这反映的是美国之外的大众媒体,对CDS这个革命性的金融衍生品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上。

这个法案真正要保护的不是600多万亿的利率互换市场,而是CDS。《彭博商业周刊》称这一事件的意义,堪比1930年代的《证券法》生效。它说得毫不夸张。1930年代《证券法》的生效,让美国的股票市场更加规范,随后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多德-弗兰克金融监管法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将次贷危机后饱受各方诟病的CDS“洗白”了。

更确切地说,它有两个目标。

一是解冻那些曾经解放而又被冰封的资本金,这些资本金在次贷危机后,因为CDS价格上升,而被重新冻结回去了。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了部分以CDO为参照物的CDS赔付,这引起了整个CDS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CDS发行机构要涨价,另一方面是因为更多人要买CDS对冲风险。

以贝尔斯登为例,在2008年倒闭前,为它的贷款发行的CDS价格,最高时达到了772个基点。贝尔斯登从银行贷款1亿美元,银行要为这个贷款买保险的话,一年的保费相当于1亿美元的7.72%,也就是772万美元。而这个CDS最多能为银行解放6.4%的资本金,也就是640万美元。

这意味着购买CDS,不仅没能解放哪怕一分钱的准备金,还要为这笔贷款多付出1.3%左右的成本,在这种情形下,银行还不如为之匹配8%的准备金来得合算。

当然,银行还会购买CDS,因为它可以保证贷款绝对安全。不过,此时CDS解放的资本金,等于被CDS的成本占了去,保险就成了唯一的目标。解放的资本金等于是被成本“冻结”了。

2008年次贷危机的高峰期间,CDS价格普遍出现了数倍的上涨。最高时平均达到400个基点左右,这意味着CDS为美国金融机构解放资本金的能力,被压缩了8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CDS的市场规模,将会极大地萎缩。而随着旧有的CDS合约不断到期,次贷危机前解放出来的1.9万亿美元左右的资本金,将因此而逐渐归位。CDS以解放资本金而创造的庞大流动性,因此而逐渐被收回而消失了。

这正是次贷危机期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并非巧合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通过各种方式,最终为美国金融市场注入了2万亿美元左右的货币。这个规模,与CDS曾经解放、后又消失的近1.9万亿美元的资本金规模相当。所谓定量宽松,在美联储决策者的想法中,这个量也许就是这样定下来的吧。

二是为未来的金融大对决做准备,一个受到透明监管的CDS,将让这个金融核武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廉价资本创造的作用。

在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CDS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裸CDS交易的大规模存在,60万亿美元的名义CDS总量中,有一半左右是裸CDS交易,也就是“为别人的汽车买保险”类的投机。

新法案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杜绝这一现象,有可能的话,未来的美国CDS交易,将像股票或者债券那样交易,而不是不受监管的柜台外交易。

美国如此将CDS纳入正规管理,而金融机构也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为CDS交易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其宏大的战略目标,是要将CDS这个金融核武器,安全无碍地纳入美国的资本大创造战略当中,它将会在即将到来的大对决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对决布局的重点与难点

奥巴马的失败,是奥巴马的成功之母

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实际是一场事关美元何时走强的争夺。罗姆尼主张立即搞强势美元,甚至提出要把美元与黄金挂钩。奥巴马则认为,现在还需要继续货币宽松。

罗姆尼获得了华尔街的倾力支持,前十大捐款人,都是美国的金融机构。高盛公司捐款994万美元,美国银行捐款921万美元,摩根士丹利捐款827万美元,摩根大通捐款792万美元,紧随其后是富国银行、花旗集团、巴克莱银行。

反观奥巴马,他的前十大捐款人当中,没有一个金融机构。在一番民意调查后,舆论普遍认为,这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垒。而决定胜负的将是几个摇摆州,包括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密歇根以及佛罗里达,很多人预计罗姆尼至少会赢得其中两个摇摆州。

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摇摆州都倒向了奥巴马,其中竟然包括共和党的传统支持州:南部的佛罗里达。原因何在?答案是,这些州的选民们,害怕失去自己的房子。

下页的图是美国“浸水屋”的比例分布,所谓“浸水屋”是指那些房屋贷款总额,超过房子实际价值的房屋。次贷危机导致的房价大幅度下跌,在全美各地产生了众多的“浸水屋”。决定2012年美国大选的4个州,恰恰都是浸水屋比例很高的州。两个最重要的摇摆州密歇根和佛罗里达,其浸水屋的比例都高达30%~49%。

对这些摇摆州来说,罗姆尼的强势美元政策将有可能让他们失去自己的房子。而奥巴马在拯救房地产问题上的失败,却让深陷房地产问题的摇摆州选择继续支持奥巴马。失败乃成功之母,这话还真得信。

我丈夫正面临失业,所以我面对的不只是一个房子不知道怎么处理的问题,我不知道到了12月份,我丈夫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个事情我控制不了,即使我不吃饭、不睡觉,也做不到。

2010年9月,在加利福尼亚的贝克斯菲尔德,一位名叫玛丽?瓦西里的妇女,向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倾诉了她的困境。

她的房子正处于还不起贷款的边缘,但是,她和她的丈夫都失业了,眼看就要到90天的还款期限了,超过这个期限不还款的话,将被视作是违约,房子将可能被银行收走拍卖掉。为了能够还贷,她和她的丈夫搬到了40英里外的山区,那里的租金更便宜,她们想把这套好房子租出去或者卖掉。但是结果既没有人租,也没能卖掉。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想买的人,但银行却怀疑他的信用而不愿意放贷。

类似玛丽·瓦西里的遭遇,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以及密歇根等当初房地产泡沫更突出的地方。到2009年底,除了那些已经违约的贷款之外,目前仍然在还贷的房产当中,22.5%的房子的市场价值都低于贷款额,这个比例相当于1 080万户美国家庭所买的房子目前仍然处于严重的亏损当中。

房地产市场损失最大的,都是中产阶级以下的美国人,他们不仅还款能力差,而且所购买的房屋价格下跌程度大。不过,这些人仍然在还贷,而他们之所以愿意继续还贷,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信用不会有污点;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与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相关的美国长期利率处于低水平,减轻了他们的还贷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仍然对房价上涨抱有期待,希望有朝一日,他们的房产价值能够超过贷款额,即购买成本。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们都处于违约的边缘。一旦美国搞强势美元,导致长期利率上升的话,那么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有可能选择违约或者被迫违约,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新的收入来源,房贷利率的提升,将让他们彻底还不起房贷。

此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利率的提升,将可能导致美国房地产贷款的违约率再次上升,从而让次贷危机在美国重演一次。

美国反华议员的“对华友好”提案

2011年10月中旬,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和犹他州的共和党参议员迈克·李提出了一项联合提案,建议向那些花50万美元在美国买房的外国人发放居留签证,以刺激美国低迷的房地产市场。

这份据说是面向全世界外国人的“舒默·李”提案,实际上却被认为是主要针对中国人。迈克·李称,希望这项议案能够使包括中国等国的人赴美更加便利。此外,签证可以很好地促进旅游,为中国游客在美消费扫清障碍。

很多中国人对舒默并不陌生。就是他多次强烈建议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让人民币加快升值。因为他屡次和中国“作对”,一些媒体干脆称他为“反华议员”。一向对中国态度不友好的美国议员,突然提案着力吸引中国人到美国“定居”,难道是在向中国示好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位心里只装着美国利益的鹰派反华议员,是在为美国房地产走出困境而出谋划策呢。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困境。

次贷危机的台风眼在华尔街,5年多过去了,华尔街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但这场危机的源头——房地产业的困境远未摆脱。

危机发生后,从南加州到佛罗里达到底特律,几乎每个街区都有已经丧失赎回权的空房子。投资者发现,他们受到的打击是双重的,除了房产价值远低于其在银行的负债,在狂热年代从花旗银行购买的大量与房地产相关的债券和股票,恰恰是要依靠美国房地产投机商的抵押贷款来偿还,市政预算连同他们的养老计划都已经被这些债券所吞噬。而就在眼下,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如今已成“最大的破产城市”。

虽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呈现出一枝独秀的艳丽,但全球性的房地产流金岁月已经终结,用穆迪的一名董事的话说,自然的法则已经颠覆性地改变,你很难说清楚明天会发生什么,如果仍沿用过来的经验来推测未来,就像用观察南极洲100年的天气来测算夏威夷的天气一样。

一个时代已经结束,还债的时刻已经来临。曾几何时,郊外、海滨的大别墅,让房屋所有者从房子的溢价中获得数百亿美元的财富增值,他们利用抵押贷款的再融资,左右手互倒,可以从房产的溢价中提现,财富的增值为他们买豪车、游艇的奢侈型消费提供了资金,而消费的上升远远超过他们可支配的收入。当潮水退去,许多地方的房价呈现自由落体的瀑布式下跌,许多行业的灭顶之灾就像远古时代让恐龙灭绝的极端天气一样,往昔的财富像梦一样幻灭。高杠杆曾成就并改变了许多欧美人,但最终也害了他们,一场超级泡沫终结后,就像一场龙卷风袭击了停车场,留下一片狼藉和惊恐。

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最近都申请破产,其个人赤字高达700万美元。其最大投资失误,是在2007年以870万美元在曼哈顿购置的房产不久后跌价40%。一个经济学教主,居然在泡沫破灭前的最高点购置豪宅,一如在48元高高的山冈上买进中石油股票。

与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正向“去杠杆”不同,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是以逆向“去杠杆”为主。美联储可以拯救“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但是,美联储却无法跑到市场上去买房子,来直接推升房价;美联储虽然可以直接购买房地产抵押支持贷款(MBS),但却无法直接向居民贷款。

而那些向居民发放贷款的金融企业,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现在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发放标准,比次贷危机之前要严格很多,那些不符合信用资质的贷款人,现在根本难以从银行贷到款去买房。

一边是华尔街已经被复活的资本市场,一边是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这一对比,所反映的现实是,美国可以相对轻松地拯救华尔街,但却难以拯救其居民。

这正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过,由于美元世界霸权的存在,美国还可以依靠其他国家来“安抚”居民,其方式就是通过外国廉价产品的输入,为美国居民保障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美国拯救华尔街,中国拯救美国人民!

房地产不创新高,美元就无法强势反转

现在,美国正多管齐下,试图让房地产业尽快复苏。

美国已经将房地美与房利美公司国有化了,这两个公司有5万多亿美元的房地产贷款,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独占鳌头。

除此之外,美联储还有几个重头举措。一个办法是继续购买MBS,QE3的内容是每个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这一购买至少将持续到2014年,没有上限。据经济学者们估计,这相当于美联储每个月为每户美国家庭发放500美元的补贴。

其次是美联储通过扭转操作,压低长期贷款利率。因为购房者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15年与30年的长期利率,压低长期利率,有利于降低购房成本。这就是购买长期国债,卖出短期国债,也就是所谓扭转操作的目的。

此外,美国还放宽房地产再融资的限制,鼓励居民通过房地产价格的小幅上涨,进行房地产相关投资。美联储已经显示出不复苏美国房地产市场誓不罢休的决心。

而从美国近期的房地产走势来看,这种努力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美国的平均房价2012年全年呈现出温和的上涨态势,不过,美国房屋价格要突破2006年的高点,难度是非常大的。

炒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要看看筹码图,美国房地产的筹码图,2007年附近,就像是一座山。因此,尽管美联储显示出将极力托起房地产市场的姿态,但作用一直不明显。美国房价要越过历史高点,也就是2006年7月那条厚实的房地产市场筹码交换地带,真是难上加难。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过将近8年的疯狂发展之后,整体上而言已经供大于求。如果美国房地产一直不复苏,那么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过程,就无法逆转,美国人就要存款,而不敢消费。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2011年开始,就预测美元反转;2011年不灵,2012年又预测。就是没有看到,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其危害远远超过房地产本身。更有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走出谷底,而中国经济刚刚进入谷底,这也是没有看清楚美国经济的实质。

这些观点,造成中国不明真相的资本外逃,美国人在基准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笑纳这些廉价资本的涌入。真是可叹可惜!

房地产问题,不仅从政治层面阻碍了强势美元政策的实施,更从经济层面上阻碍了强势美元的实施。从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战略历史来看,美国从来没有在居民资产负债表处于严重的“去杠杆”时期,实施过强势美元。1980—1985年的强势美元政策时期,以及1995—2001年的强势美元政策时期,其居民的资产都一直保持着正增长。

次贷危机让居民的资产一度回落20%以上,其严重程度远超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截止到2013年1月,通过股票市场的一倍左右的上涨幅度,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有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是距离其危机前的高点,仍然有15%左右的距离。

看不到希望的制造业复兴迷梦

2003年1月28日,中国企业万向集团宣布,成功地收购了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这一屡屡节外生枝的收购,终于画上了句号。

A123公司是世界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和制造的鼻祖,在这一领域具有多项世界级技术专利。它更是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钦点的几个新能源产业的明星,多次得到美国政府的补贴。

美国新能源产业的明星A123公司的命运,就像一滴水,折射出美国新能源产业这个大海的尴尬之处。本来奥巴马政府是希望用新能源产业,来重振美国经济,并压制中国、欧元区等力量的挑战。但是,这似乎是一个不成功的方向。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正式就任美国新总统。当时,最能感受到奥巴马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影响的,恐怕是中国的股民:当时的中国股票市场,一些新能源相关股票开始被炒作,许多股票短期连续上涨,甚至连续涨停,这些股票被股评人士称作是“奥巴马概念股”,它们涉及节能电池、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一系列概念。

在太平洋西岸掀起的这场“奥巴马概念股”风暴,源头是太平洋东岸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在奥巴马第一任期之初,其政策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希望能够让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就如同20世纪90年代网络经济让克林顿政府的8年成为战后美国经济最好的8年一样。

奥巴马在竞选时承诺:在未来10年,通过投入1 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对电网改造投入110亿美元;对先进电池技术投入20亿美元;使节约的能源超过从中东和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量;对住房的季节适应性改造投入50亿美元;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油电混合动力车,并用3亿美元支持各州县采购混合动力车;保证美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到2012年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25%。奥巴马表示,这些都能实现的话,就可以为美国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

5年左右增加500万个就业岗位,这是个什么概念?

2013年,美国的就业人口大概是1.41亿,增加500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就业率增加3.5%左右。

而2013年1月,美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是7.9%,如果从2008年算起,并且奥巴马的计划如愿实现的话,美国的失业率就会降低到4%左右。这个失业率水平,相当于美国经济最好的时候。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经暗示,只要美国失业率水平降低到6.5%一线,就可以提升利率,搞强势美元,更不要谈4%的失业率了。

但是,4年过去了,奥巴马的新能源产业进展却让人大失所望。

目前,在太阳能、风能利用上,美国落后于西欧;在新能源电池以及关键设备方面,落后于日本;而在新能源设备制造方面,则不敌中国。

美国当初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所扶持的几家新能源企业,则纷纷破产,其中就包括A123公司。新能源产业的革命,在美国目前仍然看不到曙光。

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尴尬局面,再次证明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艰难。

现在,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不是领跑者,而是被逼无奈的跟跑者。这一点,从2013年2月12日晚,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的无奈表态上就可见一斑。他对新能源产业已经完全没有了第一任期时的豪情,而只是表示:

只要中国等国家继续全力开发清洁能源,我们也要继续。

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仍然像5年前一样,呼吁美国人重振制造业。他宣布新建3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在这里将与国防部和能源部合作,把被全球化大潮抛在身后的地区,重新打造成全球高技术产业中心”。他还呼吁国会迅速行动,在全国创设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确保由美国来孕育下一场制造业革命。

美国真的能够重振制造业吗?至少目前,看不到曙光。但是,如果没有内部制造业为美国庞大的金融业资产提供利润来源支撑的话,美国金融帝国的输血路径,就只能更加依靠外部世界,就只能更加依靠金融掠夺。

也是因此,美国在国内进行金融大对决的各种战略准备的同时,对外也同时展开了布局。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布局方向,就是对欧元区与中国的布局。

同类推荐
  •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二辑)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二辑)

    本书内容包括:宏观篇、粮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吗、雪灾引发的销区粮食安全的思考;政策篇、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成本—收益分析及其启示;市场篇;资料篇等。
  • 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本书为学术性专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香港公共部门绩效、财政金融状况和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初步观察与思考;第三部分则是公共经济、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 芝麻绿豆经济学

    芝麻绿豆经济学

    作者从事经济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专业知识丰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作者避开了传统灌输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恋爱、买房、赚钱、消费、销售等进行生活化的讲解,让大家明白经济学如芝麻绿豆一样简单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

    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

    黄英君同志所著《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理论探索与研究》一书以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保险业发展这条主线,对当前保险理论界、业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融会了他近几年来潜心学习、探索、研究和深入调研的成果,是对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保险法、政策性保险等领域的较为系统的探索和研究。
  • 住宅小区与大型商厦物业管理

    住宅小区与大型商厦物业管理

    本书以我国物业管理实务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程序以及操作实务与技巧,并兼顾了典型物业的管理及国内外物业管理的介绍。
热门推荐
  • 暮盲

    暮盲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本没有简介的书,介绍不完,所以有心的你为什么不来看看呢]
  • 成长的小路

    成长的小路

    成长来源于生活,源于挫折,然后走出成长!
  • 我在生化危机的世界

    我在生化危机的世界

    本应因意外死去的我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名女性雇佣兵,更糟糕的是这个世界也不是原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浣熊市、洛圣都、罪恶都市、寂静岭等游戏中著名的地方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作为一名雇佣兵,我下一次的任务就是进入浣熊市......(群号:705056476)
  • 九荒祖帝

    九荒祖帝

    千年铜棺,异时开,九大洪荒祖兽所认同的少年秦辰再现世。获炎帝为师,得其之一生精血所创造的秘法,凝火胎,天下火焰有何为惧。宝鼎在手,灵脉玄脉尽收鼎内,一人得道万人升天。左拥右抱,尽得美女芳心。一创建军团,收纳高手。当门主,虐天才。成就帝位,俯视天下。
  • 君自有语

    君自有语

    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的出现,让你原谅之前生活对你所有的刁难
  • 我竟然重回初中

    我竟然重回初中

    重回初中。。。。。。。。。。。。。。。。。。。。。。。。。
  • 和你刚刚好

    和你刚刚好

    他是她的白衣少年,床头明月光。他掐着她的脖子,厌弃的说:“你害死了她还不够,还想害她,极品也比不上你啊。”说着,他摔甩开她的脖子,拿出一张纸狠狠的在手上擦,把纸丢到她脸上,摔门而出。慕屿汐眼神空动的流出眼泪,她本是千万宠爱集聚一身的天之骄女,为了他,她离开了家族,和他撤了婚约……
  • 乱世有良方

    乱世有良方

    上古异兽与奇门方士的结合,将以两个文明间的冲突为主线,展示一个王朝的兴衰史,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一个时代变迁下的众生史。
  • 逐影红颜:月色倾代

    逐影红颜:月色倾代

    被家族遗弃的“煞星”强势归来,叙旧报仇两不误;厌倦皇族斗争的公主意欲出逃,某“变态”欣然相助?!一场皇宫内乱,各方势力云起涌动,几段彼此纠缠的感情引领众人相聚在一起走上变强之路,追寻那尘封多年的真相。放逐之地的战乱;魔兽聚集之地的凶险;历经各种冒险,为朋友,为恋人,生死与共。祺沐邬族人的罕见外出,只为寻找多年前遗失的“圣女”,神圣不容玷污的神山,竟被告知有与众人密切相关的“联系”。逐渐接近的真相背后,是美好的结局,还是阴谋的开始?
  • 钢铁星环

    钢铁星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走出了地球,并战胜了疾病,成为了自己的上帝,但一场事故的发生打破了人类的美好幻想。到底是人定胜天,还是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