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40000000017

第17章 鲁迅研究(4)

简单地来说,鲁迅作为小说家的表现在于其近代文人生活方式的追求,自我边缘身份的文化定位;更直接的表现是其一生的阅读和研究主旨归于小说,审美情趣也完全归于此一途;最后,我们在高度赞扬鲁迅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说鲁迅成就的真正影响在于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主要方面还是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杂文)创作,我们可以说百年之后,我们批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能毫不怀疑地确定文学经典的,是鲁迅的文学创作,尤其是短篇小说。当然,从经典作家的确立意义来说,鲁迅小说诗性的意义是深厚的,从思想意义来说,人文学者的诗性情怀是艺术生命内在最为根本的东西。所以我们有必要在鲁迅身上就其文学形态的独特意义展开执著的追问。现代文学区别于古典文学的散文化特性,使我们关注小说这种主流形式,恰恰鲁迅也从不同方面深入触及了小说这一文体,从中国小说研究、外国小说翻译和小说的具体创作,呈现了鲁迅作为新文化建设者十分突出的思想文化个性。

2004年9月写于上海一隅斋

青岛鲁迅研讨会交流

《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

鲁迅精致的短篇小说及其杂感散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语言特色和艺术力量的文学创作。严家炎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讨论中,提出“复调小说”的说法,认为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不仅思想复杂,而且情感深切。那么从文本细读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有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因为具体到一个文本,小说叙事的这种意义恰恰源自作品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从根本上说,一个成熟的叙事文本,一定是一个蕴藉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完整圆润的叙事结构在向读者开放。鲁迅的文字确实有一种语言独特的叙事力量,但这种力量除了语言的独特和简洁外,还有文本叙事的深层结构。这既是鲁迅在长期的杂学积累以及文艺实践的多种修养基础上,将小说的现代性技巧与传统叙事相结合而进行艺术创造的高超能力,也是具体文本叙事力量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就大家最熟悉的《孔乙己》进行文本细读,探讨其叙事的结构和意义。

要讨论文本的叙事和结构,就不能忽略叙事的人称和视角,这牵涉到“谁看”与“谁说”和“怎样说”的本质问题。

文本是作者的语言创造,是意义的可能表达,是作者对于自我思想情感的深层反省,也是对于世界存在的体验想象。《孔乙己》的表层叙事采用第一人称,且叙事简洁工美,但文本直接叙事的第一人称“我”,有点以边缘身份讲述故事的味道。这样的第一人称,一方面是为了形成文本叙述一种回忆的情调,另一方面却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少年伙计的第一人称首先形成比较温和客观的“我”和孔乙己之间的人物关系,其次造成“我”第一人称叙述的固定视角,回忆的直叙加上意叙(略睹其事,听闻一二,想其大概),以便形成文本“我”以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孔乙己“故事”的表层叙事结构,但“孔乙己”和孔乙己的故事不是“我”一个人的叙述完成的。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故事的叙述人称只是作者采取的一个视角,以有利于文本的叙事情感和整体结构。表层的叙述借助咸亨酒店里少年“伙计”的视角展开,与叙事的主体情感有了部分疏离,使文本直接(表层)的叙事态度显得冷静而平实,这样就造成了鲁迅自己所说的小说叙事的从容。这里所说的“从容”,是创作主体为了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生存体验而细心选择的叙述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在的情感基调。因此,我们在仔细阅读这个作品时,还是能感受到在叙述的平静和从容背后,还有一种内在紧张的视角交错的叙述关系。这是怎样产生的呢?

文贵曲而不宜直。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追究文本叙事的深层结构。整个“故事”好像是以“我”的所见所闻呈现的,但是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的情景和听闻孔乙己的事,却有不同的隐含眼光在推动着叙述的进程。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文本的叙述除了第一人称“我”的人物视角外,文本的叙述时时转化为第三人称议论孔乙己如何怎样的叙事回归(或者说视角转移)。这样在“我”的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的表层下面,出现了全知视角的多重眼光,也就是说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时候,不论是描写情景的交代文字还是那些简洁有力的对话,其实都已经超越了少年伙计的视角限制和回忆可能。这使简单的第一人称叙事就变得丰富起来。如果说第一人称的“我”的少年视角,在呈现故事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单纯的故事叙述,是一种生活原态的回忆态度,也就是对孔乙己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难以忘怀的情景回忆,那么文本叙述内在的全知视角的存在,是内在的叙事者的视角,也是叙事学批评中所说的零视角的存在,使这个简单的故事(人物)叙述(回忆)背后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追究起来,不能简单地说是作者安排的悄悄位移的叙事者所造成,其实“故事”的叙述背后,存在一个真正推动整个文本和叙事情感的叙述者。也就是说这个小说文本存在深层结构。作者是文本的创作主体,他直接制约着文本的深层情感和整个文本的叙述,而视角在表层的呈现,是叙事的基本策略和限制。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学和叙事文本研究的重大发现。文本的视角在特定情况和表层叙述中,好像是单一的,但就整个文本来说,也许是一个复杂的叙述过程。

那么这又包含了文本或者说故事叙述者怎样的叙事态度呢?首先,真正推动《孔乙己》整个文本叙事的“叙述者”,也就是隐含的叙事视角打破了第一人称叙事和少年视角的单纯。因为在少年“我”的眼里,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不是一个真正受人尊敬的主顾。连起码的生计和自尊都没有保障的孔乙己,却仍然以“读书人”自重,而结果是遭到短衣帮和其他人的肆意嘲笑,这使“我”瞧不起这样一个落魄人物。虽然“我”在咸亨酒店几乎也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物,但是面对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却也不屑一顾,当他要教“我”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的态度明显是一种不情愿的回避,对孔乙己这个落魄人物的轻蔑不言而喻。但是“我”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真正的态度是什么?其实,我们也不能排除,生活的无聊和落寞,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小伙计,更多的是冷眼看热闹的成分。“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在大家(包括掌柜的)取笑孔乙己的对话和热闹中,文本的叙述强调“引得众人都/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枯寂生活里善良而无多少同情心的人们的普遍态度。这样的态度从一个少年人的眼光来透视,是单纯而真实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好像大家除了取笑逗乐,没有人真正关心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真实存在。

但是,从创作主体的情感或者说叙事态度来说,又不是这样简单的。人性的复杂使创作主体的情感和思想不像小葱拌豆腐那样一青二白。所以叙事情感的多重追求必然导致叙事结构的复杂性。鲁迅有许多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介入叙事的意义和情感都有所不同,但第一人称的“我”明显不是一个完全的独立视角。《孔乙己》整个作品的背后,某种意义上是鲁迅对于历史转折和文化嬗变带给自己内心感伤的悲悯,也是对文化衰败和人性愚昧的双重压抑下中国人生存的深深同情。孔乙己这样一个被科举毒害的人物,他的迂腐来自放不下文人“学士”身份的某种虚荣和清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同时,好吃懒做又促成他偷窃的毛病,这让一个梦想通过科举追求人生显达却最终穷困潦倒的小人物,增加了更多令人诟病的行为把柄,变成社会各阶层人可怜可鄙的对象。科举考试对人性的残害以及文人士子诸般丑恶与扭曲的举止,在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有丰富的描写,而科举时代最下层畸形文人的产生,现代作家周作人《知堂回忆录》第十九节到二十二节,回忆和解释得非常简洁清楚。科举考试的进取,“这是知识阶级,那时候称作士人或读书人的,出身唯一的正路,很容易而又极其艰难的道路”。除了少数人侥幸得到功名而发达外,大多数的“这些被淘汰下来的人,那么哪里去了呢?他们如不是改变计划,别寻出路,便将‘场楦’进而为‘街楦’,——在街上游荡的人,落到孔乙己的地位里去了”。体验过世态炎凉和遭受过生活打击的人们,对这样的人物会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叹,也不排除极端鄙视的同时也有着深切的人道同情。正是人性的幽微和复杂,在通常的同情背后,往往会油然而生人类自我悲悯的内在情感和生命体验。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自己不能读书考科举而别寻门路的心境时,如此悲愤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是怎样的悲愤、伤痛和内心悲凉。虽然这不能等同于作品的叙事情感和叙事态度,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这样的悲凉情感,最为深刻地蕴藉在鲁迅无法脱离故乡人物风情的小说叙事背后。

同类推荐
  • 神曲(译文名著典藏)

    神曲(译文名著典藏)

    《神曲》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全诗三卷,分别为《地狱》、《炼狱》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诗人描述了他在一三〇〇年复活节前的凌晨,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拦住了去路。正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女子俾德丽采之托前来援助。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惩罚罪孽灵魂的地狱,穿越了收容悔过灵魂的炼狱,最后由俾德丽采引导他经过了构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后,终于到达了上帝面前。这时但丁大彻大悟,他的思想已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整篇诗到此戛然而止。但丁在游历地狱和炼狱时,遇到的不少灵魂生前都是历史上或当时的著名人物,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寓意,也具有很强的神学和宗教色彩。
  •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文化行者郭建龙,历时四个多月踏遍中南半岛,在行走中探求东南亚五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拼凑起东南亚五国近千年的历史图景,在风景之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鲜且独特的东南亚。
  • 让春天听见我的心跳

    让春天听见我的心跳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做一本书,而是给每一个人布置一片风景,让总是匆匆而过的脚步和心灵,可以慢一些,停一停,看看窗外的阳光和星辰,看看很久没有因为感动而流泪的眼睛。
  •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本文学随笔。作者张佳玮是专栏作家,活跃在豆瓣、知乎、天涯、虎扑、《一个》等网络和平面媒体。目前旅居法国巴黎。
  • 婆媳的美好关系

    婆媳的美好关系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将自身与婆婆相处十年间的生活细节,以及婆婆癌症复发之后相伴相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回忆,由此延伸出对生命的思考,以唤醒众人对亲情、对婆媳关系更深一层的理解与珍惜;并将婆媳相处之道从心理学方面、生活细节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引,让人逐步领悟培养好的婆媳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这不是一本歌功颂德的书,这是一本媳妇对婆婆单独而美好的怀念,旨在全然地展现生活,展现美好的婆媳关系。
热门推荐
  • 健康就这么简单

    健康就这么简单

    传授不生病的智慧,快速掌握永葆健康方案;提升体质生活指数,轻松领悟绿色健康概念;俯拾之间即是简单健康方案,举手投足尽享幸福快乐人生。健康是根,是事业的前提、生命的基础;健康是乐,有健康,生活工作乐在其中;健康是金,是幸福人生的“第一财富”。
  • 穿越:冷酷皇帝独宠喋血傲妃

    穿越:冷酷皇帝独宠喋血傲妃

    穿越前,她是闻名杀手界,排名第一的杀手,代号:喋血。自小为孤,长大为独,一直一个人的她,遇到了让她动心的那个人,却被无情的背叛,被告知只是为了成为第一。她认为她的心死了,不会相信任何人了。然而却一朝穿越为丞相府的三小姐西门晴身边的小丫鬟——二翠。一道圣旨降临丞相府,让三小姐西门晴入宫为妃。可实际上,西门晴早与秀才张彬私通,最后西门晴无奈,出嫁那天,将二翠敲晕换上喜服,化装成丫鬟将二翠扶进花轿后,与秀才张彬私奔了!醒来的杀手喋血发现自己穿越成花轿中的新娘,那她会与这个皇宫和人,碰撞出怎样的爱与恨?本文一对一,有虐,宠文,慢热。
  • 圣剑仙侠

    圣剑仙侠

    地球探索的脚步来到了外太空深处,随着发现一颗又一颗的生命古星之外,获取了不少的原本存留在那些外太空生命古星的古老修行法术。这些法术不断被带回地球,古老的修行术法开始在地球盛行。多年之后,一位名为沈风的古老修行法术高手寿元耗尽死去,剩下一丝魂魄来到一个面临大劫的九州。
  • 嫣笑如花

    嫣笑如花

    所谓公平便是她得到了最好的后就给她最差的!所以她从掌心宝穿成了狗嫌草。所谓公平就是她tj的多了,挖坑挖的多了。所以被自己坑了,掉进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哈哈!不作不死!小说电视都是骗人的,原身机智警敏漂亮孝顺,才不是小说里二缺傻逼的脑残货,作者们你逗我!小说电视都是骗人的,炮灰反派就连个打酱油智商都在线,才没有一脸我就是看你不爽,一脸阴险我就是坑你的坏人脸!堂堂兰家大小姐,还是穿越之身,落得竟然还是狗都嫌的地步,这尼玛地狱模式究极难度没个给力的大奶,你特么要我怎么单刷boss啊!
  • 蝶乡风韵

    蝶乡风韵

    本书以丰富的图文展现了鄞州区高桥镇蕴含的独特人文气质,由二十位鄞州本土作家,从不同的视角打量并记录高桥这块土地,从梁祝故里到名人荟萃,从民间传说到乡土人情,内容丰富翔实,对于了解高桥镇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 崆峒叙别长如天

    崆峒叙别长如天

    芸芸众生中你我皆是过客,可就是过客我们也想要给人们留下一丝印象,从而证明我们在人间来过。
  • 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下)

    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下)

    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终究还是一个人扛起了所有

    终究还是一个人扛起了所有

    一张主角脸。气质非凡,一身白衣,陌上人如玉。可惜,这形容的并不是程笑。
  • 亡灵的哀嚎

    亡灵的哀嚎

    满目疮痍的大地上,黑暗的影子在游荡,行于数不计数的坟包间,向着前方生者的方向缓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