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60500000017

第17章 清康熙帝的婴儿太子——胤礽(3)

其所犯之疯病,我们宁愿相信是他的性格的另一面在作怪,也不愿意相信是巫术的力量。

和胤礽有关的事情大概只有那么几件,第一件是他性情大变,把人往死里打,第二件是他偷窥康熙。

如果我们把第一件事放到当时的环境下来讲,大概有如下解释,第一个解释是他血液里本来就有的满洲民族的暴躁脾气被儒家思想围追堵截了多年而爆发出来的。第二个解释是因为大阿哥找的那个喇嘛在拿针扎一个小人,并且口中念念有词。第三个解释是,很可能是儒家思想的变相搞怪。孔子说,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胤礽错误地理解成,有道则好好做太子,无道就拼命折腾,以示对康熙活了那么多年的反抗。

至于他的第二件事,就有点鬼怪了。偷窥这种行为本身是必须要有目的性在里面的,不然,就不是偷窥,而是偶尔撞上。如果历史记载属实,那么胤礽偷窥康熙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还可以有如下解释。第一,胤礽是故意的,因为他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实在是不想当太子了,要么让自己滚蛋,要么把皇位让出来,不然,我就以怪诞的行为来骚扰你。第二,他的确是被那个口中念念有词的喇嘛控制了,身不由己地跑到康熙帐篷边上往里看,并且还故意弄出大响动来让康熙察觉。第三,他想刺杀父亲,目的还是因为父亲活的时间太长了,自己做太子的时间也太长了。

第三个解释肯定不成立,因为当时康熙的帐篷旁边都是卫兵,胤礽不带兵器肯定不敢刺杀;第二个解释属于迷信范畴,我们暂不考虑。可两个解释都否定了,第一个解释又不是很让人信服。这该如何是好呢?如果不能解释,那么,我们只能证明这件事情是假的。虽然康熙也说,自己在帐篷里正要脱衣睡觉,看见胤礽贼一样的眼睛,吓出了一身冷汗。我疑心康熙在撒谎,不然就是史官在撒谎。

但如果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康熙对胤礽的态度转变(据历史记载)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亲征噶尔丹的途中忽然病倒要十七岁的太子来看望他的那一年,他忽然发现这个苦心教育的孩子很不孝顺,枉读了那么多儒家典籍。

也正是从这以后,胤礽也忽然觉察出了父亲对自己并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心理的落差让这位太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在上面我们分析过,康熙在胤礽的心目中永远都是不会倒下去的,况且,康熙那次的病并不是很重,与太子同去的皇三子显然有演戏之嫌。之于胤礽,一个永远不倒的父亲偶尔病重,难道自己一定要装出如死了亲爹一样的难受吗?

康熙对自己态度的转变让这位太子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心理脆弱和他所受到的教育严重地干预到了他的思考方向。他认为,父亲定是另有新宠了。太子在十六岁前并没有结党之所为,在十八岁那年,他曾大宴宾客于东宫。这件事更让康熙为之愤怒,其时,康熙还没有担心他能做出什么来,所以,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康熙只是斥责了几位参加宴会的大臣而已。可这件事依旧在太子心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父亲真的有“新宠”了。

或许是出于撒娇,或是出于对父亲另有“新宠”的报复,他开始做出种种不合常理的事情来。在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把那个喇嘛抬出来,因为巫术的特点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也正是因为太子本身的原因和那个喇嘛,才让他后来性情大变。一部分是生理原因,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对父亲的提醒,甚至是挑战。

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能对当初胤礽的确受了喇嘛的诅咒而表示怀疑。据告密的皇三子说,此是大阿哥所请的喇嘛所为,大阿哥本是皇八子集团的人,可以想见,当时的太子之争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这一切难道康熙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因为这样一个被千古传颂的英明帝王不会对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事无所察觉,更不会置之不理。他曾想尽各种办法平衡两股势力,直到难以平衡的时候,他则痛下杀手,将快要威胁到自己的那股势力铲除。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胤礽的所作所为表示痛心,就仿佛是精心浇灌的一朵玫瑰花到后来却成了一盆仙人掌。他望着这盆仙人掌惋惜又痛恨。惋惜的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把玫瑰变成仙人掌的;痛恨的是,玫瑰怎么一点定力都没有,就被人变成了仙人掌。如果把他和胤礽调个位置,相信,他也会从玫瑰变成仙人掌。那简直是一定的!

悲惨遭遇,结局谁做主?

胤礽被废黜十年后,康熙忽然不行了。多年来的病情积攒到一起会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找上了这位老而不死的老头。据史料载,他当时传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步兵统领隆科多等人入见。在御榻旁,康熙讲了他的遗诏,最后一句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对于这份遗诏,后人有太多的评论与猜测。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讲的是,新任皇帝,这个后来称为雍正的家伙是如何对待胤礽的。

从历史可以得知,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就被康熙禁锢在咸安宫。满脸憔悴,头发已白。十年的囚禁生涯早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废物,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东山再起了。虽然,他一直希冀的老而不死的父亲已经离去,但此一时彼一时了。我们真的很替胤礽抱屈,在他被废后,康熙还活了十年。也就是说,如果他不被废,必须还要等上十年。老天睁着一双视天下苍生为刍狗的眼,看着人间帝王家里发生的一切。我们也替胤礽高兴,他终于被废了,不然,再等上十年,他肯定会在等待中寂寞地死去。

在十年禁锢生涯结束的那一刻,当胤礽看到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是皇八子时,他肯定很高兴。他本以为父亲一死,上台的肯定是八弟,那么,他将必死无疑。如今,不是八弟,也不是八弟党的人,他松了一口气。

可他放松得太早了,相反,这口气就根本不该松。

雍正继位后并没有放了他,出于皇帝登极有大赦天下一说,便将其封为理郡王。而雍正这个瘪三在同一年命于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到那里继续幽禁。第二年,胤礽死去。

他辛辛苦苦地等了三十年,等到一个十年禁闭,好不容易等到老父亲死去,迎接他的依旧是永无止境的禁闭。这样的一个命运,要它还有何用。

与他的父亲康熙和他的弟弟雍正相比,他的文才绝对是第一。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就如他在黄河边上所作的“黄河天下艰难险,万古亘乾坤。不睹灵涛壮,安知禹力尊。水雷无定响,江河欲全吞。此际乘槎稳,安澜荷圣恩”一样,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都跟着康熙到另一面“荷圣恩”去了。

从整个胤礽两立两废事件来看,他自己多少要付点责任,但更大的罪魁祸首是康熙,也正如胤礽所怨恨的那样:世间哪有做太子做一辈子的?

康熙长寿,于他个人来讲是好事,于胤礽而言,却是大不幸。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可怜胤礽而让康熙早死,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反人性。

我们讨论一个人在当时环境下的悲惨遭遇,过多地是将其纳入到那段大历史当中去。每个人都仿佛是一个符号,在大环境下机械地做事,身不由己地思想。喜欢大谈历史特谈历史的人总将胤礽之结局归结为历史的必然。请问,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胤礽难道一生下来就跟自己说,自己绝对当不上皇帝,自己最终会被雍正禁锢而死?

如果一定有历史的必然,那这种必然就是,康熙活的时间太长了。

为人处事,众人赞誉

胤礽是康熙帝成年诸皇子中唯一的嫡出子,康熙帝首开清代“嫡长子皇位继承制”,选择胤礽作为他的继承者,并悉心培养,加之太子生而丧母,故倍受皇父宠爱。

幼时的胤礽是跟随皇父康熙帝一同生活的,康熙亦为太子的启蒙老师。康熙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厚望,为此他亲自厘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针与步骤,较之其他皇子康熙尤其关心太子的成长,对其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当众讲明自己一天中有两件要事,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胤礽六岁以前,由皇父“亲教之读书”。太子六岁就傅,皇帝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胤礽的读书处最先为皇城毓庆宫内;之后,康熙亲定皇太子读书处为畅春园无逸斋(其辅导老师有汤斌、徐潮、高裔、熊赐瓒、耿介、达哈塔、尹泰等):康熙对太子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太子亦勤学好问,从无懈怠。由于太子天资聪颖,对所读书籍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120遍方罢——他读书“声韵清远,句读铿锵,反覆抑扬,讽咏不辍”,因此学业进步很快。康熙曾言“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因此太子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娴驭武功,“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十三岁的胤礽在刚刚竣工的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学,此后,胤礽又多次在文武大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因已苦学多年,又经过反复训练,少年太子毫不怯场,深得众人赞誉。

太子稍长,康熙向他传授治国之道,“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帝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因此在皇帝屡次外出时,一般都会将太子带在身边,“望其谙习地方风俗,民间疾苦”,以便作为日后治邦安民的参考。

身为一国储君,胤礽有较高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之际,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太子心思缜密,无论巨细皆一一详询,直到皇父满意为止;其克尽厥职,不负众望,“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满意,他给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康熙为了培育太子,还打破自古以来封建国家有关皇帝和储君之间的规矩,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如他让太子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人物,让皇太子的声威远播南方,甚至还示意太子可以与外国的传教士往来,而大清皇太子的言行举止给众洋人留下极好的印象。由此观之,胤礽的个人修养很高,他很尊重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因此在这些传教士面前表现了一个大国储君应有的涵养与风采,既给皇父挣足了面子,又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也难怪当时的欧洲人崇尚中国文明,尤其是儒家礼义。

在与贤达交结的过程中,胤礽举止得当,谦和贤明,在当时著名知识分子中留有很好的印象。而且他身体健硕,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十分喜爱。康熙屡次外出,皆不忘问候留在宫中的爱子;有时胤礽可能对于给皇父写信的事不太重视,康熙便十分焦急,在他心中,太子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曾言“情之最亲者,莫如父子”。有一次他甚至给太子的书信中说“此间尔请安文书隔绝,朕内心不安。”在父子感情最融洽的时候,胤礽偶染小病,康熙便急得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父子相互依恋,在康熙出征塞外时,胤礽曾奏“臣从来依恋膝下,习以为常”,康熙更是考虑周全,在塞外凡遇新鲜事物皆不忘寄送京中太子,乃至谕旨太子寄去几件旧衣服以达睹物思人之效;康熙40岁时突患疟疾,外国传教士建议使用奎宁,但奎宁服用后的效果还没有准确的结论,胤礽非常焦急,他呵斥索额图等人粗心大意。索额图等在皇太子的指责下情急之中当场服用奎宁,胤礽这才放心地将药推荐给康熙。

康熙是一位慈父,他疼爱每一名儿女,对太子更甚。但对胤礽不分轻重的骄纵和溺爱,最终让他尝到苦果:默许索额图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许裁剪);康熙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百官对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礼节,并避太子名讳;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不惜罢斥重臣明珠;纵容儿子挥霍浪费,如历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较皇帝上乘,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东宫内花销亦高于皇帝;太子脾气暴躁,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康熙却加以包庇,甚至“以身作则”处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认私生活不检的太子放肆地广罗美女、豢养面首……总之,皇太子胤礽的一切过错在康熙处均能得到包庇,康熙不厌其烦地选撤太子的侍从,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儿子无甚过错,唯有儿子身边的小人教唆坏了太子。长此以往,使得高高在上的胤礽养成了不可一世、蛮横无礼的性格,之前的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变得乖戾暴躁,四周早已树敌无数。后来康熙帝更是训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训。”

胤礽是为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开讲经筵;主持祭祀。紧序有秩;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功不可没;但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而对高度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君储、父子之间的悲剧不可避免。皇太子废而复立、继而再废,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自康熙朝后,雍正帝鉴于太子立废、皇子纷争的残酷性,故另创秘密建储制度,此后沿用至咸丰朝。

同类推荐
  •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

    本书描述了撒切尔夫人的少女时代、大学生活和政治经历,展示了她的思想倾向、性格特征和个人癖好,并触及了福克兰群岛之战、香港问题、美国轰炸利比亚等重大事件。
  • 静静的山

    静静的山

    她是被誉为:“高山雪莲”的奇女子,登顶过7座8000米雪山,足迹到地球三极。她曾遭遇雪崩,经历12级风,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却是上市公司“探路者”的联合创始人。登山、创业之外,她更热衷于环保并从事公益事业。她是王静,飞雪静静。
  • 中国十大文豪杜甫

    中国十大文豪杜甫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与国家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诗现存1400多首,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面貌和动乱年月人民的疾苦,被称为“诗史”。
  • 诗家之绝唱——屈原

    诗家之绝唱——屈原

    本书对屈原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展示了屈原苦难而又悲壮的一生。
  • 米开朗琪罗(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米开朗琪罗(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震惊世界的伟大雕刻家、画家、建筑家米开朗琪罗(1475-1564),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甚至超过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自从他的天才创造被十几位罗马教皇垄断之后,他也被迫卷入了宫廷内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感情漩涡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生于佛罗伦萨。十三岁从基兰达约(Ghirlandaio)学画一年,后从多那太罗的学生贝托多(Bertoldo)学习雕塑一年,主要靠自学。
热门推荐
  •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

    他的爱太少,如晨曦般飘渺,使人无处寻踪;他的爱又过多,多得无处不在。她爱他,只是晨曦的轻语。高贵的公主火烧皇宫。他看到了她的复仇,11……
  • 熊彼得的几万字

    熊彼得的几万字

    一个冬天的夜里,一个男孩子看到《失乐园》绘本,决定给自己起名熊彼得,这本书记录着熊彼得多年来的思考与经历,熊彼得是一个学习不好,但却赚了很多钱,又被女人骗光了的男孩子,熊彼得是一个有天真想法,渴望真是快乐的人。
  • 幸福在夹缝中拐了一个弯

    幸福在夹缝中拐了一个弯

    他是农民的孩子,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因为家里贫穷,他主动选择了退学。在这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古田选择留守乡村,用他青春的激情和梦想,在农村的夹缝中寻找着幸福。
  • 不愿

    不愿

    她拥有显赫的家世,却只想简简单的爱一个人,喜他所喜,悲他所悲。他拥有难以背负的过去,却想守护自己心中的一抹温存,护她于周全。17岁的他们努力成为彼此的唯一,跌倒过,只要再次爬起来,我就有希望再走近你一步;放弃过,只要重拾信心,我就敢再次携起你的手;质疑过,只要全心投入,我就会相信你说的一字一句。在那样一个戴着华丽面具却有着残酷竞争的地方,他们憧憬着。有人曾问过他们当初如何坚持到底?他们笑着“只是不愿放弃那颗爱人的心罢了!”
  • 搞恶公主冰山男

    搞恶公主冰山男

    乌龙的穿越了!哎呦我去。。。咦~专宠的公主,不错嘛,麻雀变凤凰,我喜欢。“喂,你个死男人,长得帅很了不起嘛?快给我道歉!要不然信不信我打死你然后横尸街头没人敢来收尸!”仲夏一活像一个泼妇一样指着男人的鼻子骂个不停。“我平生第一次见你这么没有教养的女子,像一个泼妇一样。”男子没有正眼看她,可恶,被这小丫头说的面子都碎一地了!
  • 名门弃妇:帝少,悠着点

    名门弃妇:帝少,悠着点

    “女人,你从哪里来?”黑暗中,他说道。他是冷漠无情的总裁,她是命运多舛的豪门贵妇,一次阴差阳错,他拍下照片威胁。她心灰意冷,被亲人、家人嫌弃,一无所有。从此,她成为他的专属玩偶。为了报复那些侮辱自己的人,她假意留在他身边,虚情假意,最终假戏真做。然而,为了他生意的发展,一次游艇豪赌,他输掉了她。原来,她不过是他用来,报复那个男人的工具,仅此而已……
  • 禁区上帝

    禁区上帝

    他桀骜不驯,视天下英雄为草寇!他张扬跋扈,虎视狼顾傲视群雄!他进球如麻,冲锋陷阵无人能挡!没有我的世界杯,没有任何意义!你知道吗?你正在跟上帝对话!狮子,永远不会向蔑视他的蝼蚁,低下高傲的头颅!我是兹拉坦*伊布,你他么是谁!
  • 真龙决

    真龙决

    龙腾从小就长得比同龄人魁梧,总被取笑为傻大个。他虽迟钝了些,但勤能补拙。当他用他的勤奋和努力向世人证明他的能力和实力,惊艳于世人眼中时,他已走上了强者之路……而强者路上的困难险阻便是等待他去攻克的难关……
  • 穿越公主步步高升

    穿越公主步步高升

    文案他背负着血海深仇,表面阳光但心藏黑暗。他以为她是他的同类,不想一夕之间,她像是变了一个人,心中无恨,充满希望,以为变成孤家寡人的他,却被她救赎,她像是光,照亮了他心底的黑暗。她渴望拥有纯洁的爱情,却屡屡失望。一次意外,她来到了他的世界,以为如愿以偿,实则他们的感情一旦开始,就不可能不沾“污泥”。
  • 别动我的胡萝卜

    别动我的胡萝卜

    这世界有三件事越藏越明显,贫穷咳嗽还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