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05300000043

第43章 黄直录——阳明四句教(1)

1学存此天理

【原典】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译文】

黄以方问:“孔子说的‘博学于文’是说随时随地学习存养天理,可是他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两种说法似乎不合?”

先生说:“《诗经》《尚书》、六艺都是天理的发现,字字句句都包含其间,研究《诗经》《尚书》、六艺,都是用来学存天理的,不是只有亲身去实践而获得的才是‘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博学于文’之中的事。”

王阳明和孔子一样,把人的道德素养看做是第一位的,阳明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文而无行者太多了。所以,他强调: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

2学思非两事

【原典】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宜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译文】

有人请教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

先生说:“这两句话也是有的放矢,其实思就是学。学的过程有了疑惑,当然要仔细思考了。‘思而不学’说的是,有的人只是凭空去假想,要想出一个道理来,偏不在身心修炼上适宜用功,学着存天理。把学和思当成两件毫不相干的事,因此才出现‘罔’与‘殆’的问题。其实所谓的思就是思自己的所学,并不是两件事。”

学与思相结合,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这里,阳明先生在肯定孔子观点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学与思并不是两件事,思是思考自己所学的东西,只不过是学的一个环节。

3四句教

【原典】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援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所谓‘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真知便不去做,则这个真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着实好了;恶虽知恶,不能着实恶了,如何得意诚?故致知者,意诚之本也。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功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

【译文】

先生说:“以前的儒家学者解释‘格物’是‘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怎么格?并且说一草一木都有理存在,现在怎么去格呢?纵使草木格得出理来,却又如何能够诚自己的意?我认为‘格’字应该做‘正’字讲,‘物’字应该做‘事’字讲。《大学》里所说的‘身’,就是指耳、目、口、鼻、四肢。要修身就要做到眼睛非礼勿视、耳朵非礼勿听、嘴巴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好这个身,身体本身怎么去用功夫呢?心是身体的主宰,眼睛之所以看是因为心,耳朵之所以听是因为心,口与四肢之所以说与动,都是因为心的缘故。因此修身的关键在于真正弄明白心才是问题所在,只要让心总是处于廓然大公的状态,就没有什么不正之处了。这个主宰一正,就会表现在不看、不听、不说、不动违背礼仪的东西上,这就说明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至善,是心性的本体,人最初的心性哪有不善的呢?所以说到正心,原本就是善的,哪里还需要去正呢?正心是指在心性发生变动时才去用功夫纠正。心性的变动不可能完全没有不善的意思,因此需要在此处下手,这就是‘诚意’。如果一个念头发出是向善的,你就实实在在去行善;一个念头发出是向恶的,你就实实在在去抑制根除自己的恶念,一念发动,没有不是诚的,那么它的本体怎么会不正呢?因此,想要正心关键在于诚意。功夫下在诚意上,功夫才有了入手的地方。然而诚意的根本在于致知。所谓别人都不知道而我独独知道的,这才是自心的良知。可是,知是善却不按照良知去做,知是恶却不跟从良知的指引而不去做,那么人的良知便被遮蔽了,就算不上是致知。内心的良知不能扩充到底,那么善虽然知道是好的,也不能真正地做好;恶虽然知道是恶的,也不会真的当做恶,这怎么能算得上是诚意呢?所以致知,是做到意诚的根本。然而也不是凭空的致知,致知要在具体的实事去格。如果意念是要去为善,那么就在你眼前这件实事去上行善;如果意念是要去除恶,那么就在你眼前这件实事上去除恶。除恶本来就是格不正让它归于正,为善是把不善的改变成善的了,这两者同理。如此这般,心里的良知就不会被私欲所遮蔽了,能够达到至善了,意念的发动,也只有好善,除恶,没有不诚正的。使意念诚正的功夫实践起来就在于格物。如果像这样去格物,人人都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此段解说非常清楚而明确,一是讲修身在正心,二是讲正心在诚意,三是讲诚意在致知,四是讲致知在格物。这四点与阳明“四句教”一一对应: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阳明格竹

【原典】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译文】

先生说:“大家都说‘格物’应该遵从朱熹的话去做,可是何曾有人真正按照他的说法去实践了呢?我倒是实践过。当初与钱友同谈论做圣贤就要去格天下的万物,可是现今哪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此我指着亭前的竹子,我俩决定去格格看。钱友同从早到晚都到庭院去格竹子的道理,但他竭尽心力,三天后竟然病倒了。我觉得他这是因为精力不足的缘故,我因此自己去穷格,从早到晚格不出理来,到了第七天,也劳思成疾。我二人遂相互叹息:圣贤是做不来了,没这么大的力量去格尽万物。后来到了贵州龙场,待了三年,才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可以格的,所谓的格物,只要在自心上去格。不仅是圣人可以做到,实则乃人人都可以做到,这才把格物这事整明白了。这段故事的意思,要说给大家知道。”

王阳明不是心外的“格物”,而是静思,宛若禅宗之于蒲团打坐。这里他就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告诉学生,“格物致知”不是根本的功夫,根本的功夫在于颠倒过来,先致知而后格物。

5童子格物

【原典】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俪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俪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俪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了。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译文】

有学生说邵端峰认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他些个洒扫、应对之类的基本礼节知识就可以了。

先生说:“洒扫、应对本身就是物。童子的良知只有这个程度,那你就去教他洒扫、应对好了,这就是致他这一点上的良知了。又譬如童子知道敬畏师长,这也是他的良知,因此童子虽然正在嬉戏但见到师长仍知道起身作揖表示恭敬,这是他能格物才达到了尊敬师长的良知。童子自有童子应有的格物致知。”

又说:“我这里所说的格物,自童子至圣人,都是这样一个道理。不过是圣人格物更为娴熟罢了,不需要费力。这样格物,即使是卖柴的人也是可以格物的,即使是公卿大夫、乃至天子,都是这样格物的。”

王阳明把“格物”看成“意”之落实,也即“良知”的落实。从而“格物”在朱熹的外向性求物之理的知识追求行动变成了阳明的日用常行中的内向性道德向外实现过程。在阳明看来,“格物”是道德践履的实际行动,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平凡之事,而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无论是童子还是圣人,不管是樵夫还是公卿大夫以至天子,都是一样。6强调“合一”

【原典】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唯艰’。”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

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英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又问:“圣贤言语许多,如何却要打做一个?”

曰:“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如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

【译文】

有人怀疑知行无法合一,用“知之匪艰,行之唯艰”这两句话作为佐证来问先生。

先生说:“明白自心的良知本来是很容易的,只是不能在事事物物上践行良知,那就会产生‘知之匪艰,行之唯艰’的情况。”

学生问:“知与行怎么能合二为一?譬如《中庸》说‘博学之’,又说要‘笃行之’,这不正说明知与行是两件事儿吗?”

先生说:“博学是指在事事上学存天理,笃行是说学习不可间断。”

学生又问:“《易经》里说‘学以聚之’,又说‘仁以行之’,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还是如此!事事上去学存天理,那么心就不会有间断,因此说‘学以聚之’。既然经常保持着存天理的状态,更没有个人的私欲来间断心,所以说‘仁以行之’。”

学生又问:“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这里是说知与行是两回事吧?”

先生说:“说‘及之’就已经是行了,只是不能常常坚持,被个人私欲间断,这就是孔子说‘仁不能守’的原因。”

再问先生:“关于心即理的说法,程子说‘在物为理’,先生为什么说心就是理呢?”

同类推荐
  • 俄罗斯思想及其缔造者们

    俄罗斯思想及其缔造者们

    本书系介绍俄罗斯思想史重要流派之一——“宗教哲学复兴”流派的科普读物,选取了十三位主要活动于俄罗斯文化史“白银时代”的代表性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费奥多罗夫、罗扎诺夫、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洛斯基、维舍斯拉夫采夫、伊利因、弗洛连斯基、卡尔萨文、洛谢夫),以传记加评述的方法,扼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主要作品、思想特色及其对俄罗斯思想形成所做出的主要贡献,旨在向读者展示有别于西方的俄罗斯哲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引导读者去探究别具一格的俄罗斯思想对俄罗斯及世界文化发展进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本书是对俄罗斯历史文化感兴趣者和大专院校师生了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有益读物。
  •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本书结合大量世界文艺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阐述。
  •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当代西方激进哲学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当代西方激进哲学的文本解读

    本书为作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学研究系列《文本的深度耕犁》的第三卷。本书的研究内容是当代西方激进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如朗西埃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批判理论、斯洛特戴克的全球化批判理论、维利里奥的速度政治理论和斯蒂格勒的技术批判理论。本书的附录则是对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哈特的《帝国》和维尔诺的《诸众的语法》的文本学解读。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锐而深刻,是了解当代西方左翼哲学思潮最前沿的重要研究成果。
  • 跟大师学知识:乱世狂儒自风流——辜鸿铭

    跟大师学知识:乱世狂儒自风流——辜鸿铭

    本书主要通过介绍辜鸿铭的人、文章、神、事等方面来告诉我们乱世狂儒的知识。
  • 最爱读国学系列:老子·庄子

    最爱读国学系列:老子·庄子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玩坏世界的花钱系统

    玩坏世界的花钱系统

    徐淼偶然得到一个系统,以为能走向人生巅峰,不料意外的失去系统,这时他却发现了更大的世界。
  • 穿到异界当纨绔

    穿到异界当纨绔

    古武世家天才罗清历三十三载苦修神功大成,正破碎虚空之际,不料恰逢虚空生电,肉身反遭虚空破碎,尤幸于存亡之际《心魂秘录》突有所悟,由一念不动百念不生之境突破到一念不灭百念丛生万物随心之境,灵魂升华,在破碎的虚空中窜到异界,投生于豪门.《心魂秘录》更高层,要求随心所欲,漠视礼法而背靠豪门,这就被人当成了纨绔。勇者都在墓地,大侠皆成烈士,这世界真危险,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个纨绔吧!外人谤我、凶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我要踢他、踹他、殴他、扁他、辱他、打个半死,再来看他!美人鄙我、笑我、瞪我、骂我、打我、如何处治乎?我且忍她、逗她、吻她、搂她、抱她、再过几天,娶她回家!总结两条原则,不外顺昌逆亡,按原则办事,咱也是有原则的人!打扁砸死比我高的,那我便能安安全全的俯瞰众生。
  • 超神学院之天庭太子

    超神学院之天庭太子

    天庭之主让太子殿下去人间历练太子殿下到了超神宇宙遇到了爱人。
  • 百分九的王牌团宠

    百分九的王牌团宠

    各位小可爱放心,本书高甜,得糖尿病的那种。百分九不会散,会一直在一起,希望这本书可以给泥萌一种真实感,女主正经小可爱,不白莲,不绿茶,不矫情,不做作,也不会玻璃心,更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傻白甜。放心入坑就是啦。
  • 反转仙道

    反转仙道

    结义兄弟,两小无猜,一个走正道仙途,天赋非凡,步步高升,最终登上仙道之巅;一个资质低劣,在修仙底层挣扎,却另辟修炼之道,发现了仙道和魔道的真相,走上了对抗仙道统治之路。两个天才,两个世界,两条道路,殊途是否能够同归;友情,无情,扑朔迷离,兄弟能否做到最后。既然注定无仙缘,我便反转仙道!
  • 穿越之乞丐公子追妻记

    穿越之乞丐公子追妻记

    一场大火,前尘恩怨尽灭。恍若梦醒,她带着记忆新生在陌生的古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百般疼爱。本以为自此便是幸福美满,奈何天不遂人愿。一块古玉,牵扯出宝藏与武功秘籍的秘密,一场惊天阴谋悄然而降,两个家庭支离破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云断

    风云断

    她上世在别人眼中是水性扬花的绝世美人,但只有自己心中明了自己的冰山绝情。原以为自己是绝情至极,动心是绝无可能,但上帝似乎就是生生地扔给了她一个机会,让他和她相遇,让两人互相轻触对方的灵魂。
  • 死士的野望

    死士的野望

    千灵大陆,种族林立,战火纷飞。一场意外,一纸交易,命运随之转变。踏入恶名昭著的天枢阁地阁死士训练营,从死士到大将军,从蝼蚁到强者巅峰!看叶玄如何重登主宰之位,剑指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