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05300000044

第44章 黄直录——阳明四句教(2)

先生说:“‘在物为理’这句话,应该在‘在’的前面加上‘心’字,变成‘此心在物则为理’这样的话,此心在于奉养父母就是孝,此心在于侍奉君主就是忠。”

先生接着对大家说:“诸位要明白我立言的宗旨,我今天给大家讲讲‘心即理’是怎么回事。因为世人把心和理分做两件事,这就会产生许多理论解释不清现实的现象。像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因一个私心,做得不符合理,可有人却说他做得合理,只因为心有不纯的动机,这就是促使某些人形成了欣赏五霸的所作所为,要的是外面做得好看,与心全不相干。把心与理分成两事,是使自己流于五霸之伪而不知罢了。因此我才说‘心即理’,目的是要使心理合一。只要从自己心上开始修炼,不必求义于外,这才是王道的真知,也是我立言的宗旨。”

又有人问先生:“圣贤关于知、行的话很多,为何你要把它们合二而一?”

先生说:“不是我非得把知、行合成一个,你譬如孟子就说‘夫道一而已矣’,又说‘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都是同样的一个‘道’,哪里来的二呢?”

阳明为学强调“合一”“主一”,认为圣贤之学只“心即理”,不容有二。在他那里,世界是统一的,它统一于心,而这世界主要是人文世界而非物理世界,这心是道德心而非认识心。

7知觉便是心

【原典】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译文】

先生说:“我学说里的心,不是一块血肉,凡是有知觉的地方便是心之所在,比如耳目的听和看,手脚的知痛知痒,这些知觉都是心。”

程、朱所说的“心”主要指“腔子里”的血肉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在王守仁的理解中,“心”已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人的主体精神,如“知觉”就是心的作用。

8格物即慎独戒惧

【原典】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之事。”

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工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译文】

黄以方问:“按照先生关于格物的说法,是不是《中庸》里所提到的慎独、集义、博约等说法都属于格物的范畴?”

先生说:“不是的,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惧,至于集义、博约等,只是一般性的功夫,不是所有《中庸》提到的都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大学》里所说的“格物致知”,即《中庸》所说的“明善”。阳明曾说:“慎独即是致良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明善”之功。明善之外并没有别的诚身之功,格物致知之外又岂别有所谓诚意之功?书之所谓精一,语之所谓博文约礼,中庸之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都是如此。

9尊德性

【原典】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译文】

黄以方请教《中庸》里“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句话。

先生说:“‘道问学’的目的就是用来‘尊德性’。朱熹说子思是以‘尊德性’来教育人,那我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多了些?这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事。现在我们在讲学、讨论上下了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罢了。哪有‘尊德性’只是空对空的去尊,并且不去问学;问学如果仅是漫无目的地去问学,也就和德行没关系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在这讲习讨论是要学什么事呢?”

《中庸》中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句话,说的是君子所应有的一种素质。其中“尊德性”的“性”是“天命之为性”,以达到“率性之为道”的目的,它注重人的道德的内省;而“道问学”则是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概括。

10致广大

【原典】

问“致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译文】

黄以方问《中庸》中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两句。

先生说:“‘尽精微’的目的就是用来‘致广大’‘道中庸’也是‘极高明’的原因。应该说心的本体原本就是广大地,人如果不能‘尽精微’那就一定是被私欲所蒙蔽,就变得再小不过了。所以,心要能够做到细微曲折、无所不尽,那么私欲就无法蒙蔽它了,没有这些私欲的障碍遮蔽,怎么会不广大呢?”

再问:“这里所说的精微是思虑的精微还是事理的精微?”

先生说:“思虑的精微就是事理的精微。”

阳明的“精微”说,主要是说“义理”“事理”上的精微:“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有此“精微”,乃为做人之“精微”,他获得了道理,他克服了私欲,他的良知就通畅就开阔。对“义理”“事理”的精微,说到底,也是对良知的精微把握。

11见性

【原典】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译文】

先生说:“现在谈论本性的人,议论纷纷各有异同,虽然都是在说本性,其实都是不明白本性,对于认识到本性的人而言,没有什么异同。”

王阳明认为,性没有一定的格式,古人论性不尽相同,只是所见有浅深;今人论性不同,也只是说性而非见性。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只有从性的本体与发用、源头与流弊等不同方面看到它们的统一本质,才可谓见性。这种见性的思想,直接驳斥了朱熹将性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截的观点。

12声色货利之交

【原典】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译文】

黄以方问:“音乐、美女、财货、利益,这些东西恐怕良知里也不能没有吧?”

先生说:“是有。不过在刚开始试着来致良知的人,却需要把它们统统扫除干净,不要存留,这才能在碰到这方面的事情时,不会被它们所牵累,顺其自然地应付。致良知也只有在音乐、美女、财货、利益这些方面用功,才能将良知致得分明彻底,不会被任何事物遮蔽,到那时你再遇到音乐、美女、财货、利益等,就会像流水行云般自然遵行天理处之了。”

王阳明在这里对“欲”做了某种程度的肯定,“醇儒”所鄙夷的行为不仅得到了肯定,甚至被涂抹上了一层高尚的道德色彩。明朝中晚期商品经济发达。阳明在儒家思想的论域内对声、色、货、利等行为的阐释和包容,无疑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积极反映。

13实去用功

【原典】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一何用。”

【译文】

先生说:“我与诸位讲‘致知’‘格物’,天天都是这样去讲,讲了一二十年还是如此,诸位听进了我的学说,用心去做,那么,每次再听我讲就会觉得自己又有了长进。否则只当随意地一番闲聊,听了也没有什么用处。”

王阳明不把为学仅仅看做书本上的事,而强调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这正是他根据“知行合一”原则教人在实践中锻炼思想与意志,培养优良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治学方法。

14后天的感应

【原典】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译文】

先生说:“人心的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在有感之后才通悟感应的。没有感应不是先,受到感应也不是后。”

良知并不是后天经验所综合形成的,而只是通过功夫使它显现或者说是“悟”出来。先天赋予主体的良知在致良知的展开之前是不会被主体自觉把握的,离开后天的“致”的过程,它亦只是一种寂然不动的本体。在这里,“感”和“应”可以看做是后天功夫的展开过程。良知诚然在逻辑上先天而有,但其内容和作用唯有通过后天的感应(功夫)才能得到展示,没有功夫,良知也就不会体悟出来。

15超越见闻

【原典】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

众曰:“见之。”

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

众曰:“不见。”

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尽不睹不闻,实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译文】

一位友人以佛家的方式给众人演示,举一手指问:“你们看见了吗?”

众人说:“看见了。”

他再把手缩进袖子中举手问大家:“你们还能看见吗?”

众人说:“看不见。”

友人说:“按佛家的说法,你们还没有认识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佛理未明啊!”

先生说:“手指可以看见也可以是看不见的,你所谓的认识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常在。而人的心神只在看见和听见的地方说事,却不在看不见、听不见的方面用功。其实听不见、看不着之处,才是良知的本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致良知必需的功夫。儒家学者能够时刻看见其眼睛看不见的、听到其耳朵所听不见的,这样就有个用功的途径。久而久之,功夫成熟了之后,就不用费力了,不需要提防检点,人的真性自然就生生不息了。哪会以外在的所闻所见为累呀!”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用自己的心,超越外在的见闻,去见到那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体。可惜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只是因为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住了。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原典】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闲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唯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译文】

学生问:“先前的儒家学者说的‘鸢飞鱼跃’和‘必定的事情’,同是天地的规律吗?”

先生说:“也对。天地的规律,就是我们说的理,就是我们的良知川流不息,‘致良知’就是针对‘必定有的事情’去下工夫。这个理非但须臾不可离,实在也是时刻离不开的。没有什么不是道,也没有什么不是功夫。”

“鸢飞鱼跃”如同孟子的“必有事焉”,是天地之间无时不然、无处不在的道的体现。人有良知流行不息,天有大道流行不息,天人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王阳明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

17一掴一掌血

【原典】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症,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译文】

先生说:“诸位在这里,务必要立志成为圣人,时时刻刻都要下死功夫去修炼学习,一棒子一条痕、一巴掌一把血。这样才能听我说话,才能句句入心入脑。如果茫茫然地混日子,就像一块死肉,打也不知道痛,恐怕最终也学不到什么,回家去之后依旧是往日伎俩,难道不可惜吗?”

《儒林外史》中人说八股文做得好时也就有了一掴一掌血的功力。真是一番气在千般用,就看你干什么了。阳明的思路一言以蔽之,像所有的宗教要求“起信”一样,要求必须发起成圣的信心。

18何足为恃

【原典】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

先生曰:“汝且去着实用功,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译文】

学生问:“近来觉得妄念渐渐少了,还觉得自己不用去想着如何用功修炼了,不知道这算不算做功夫?”

先生说:“你还是去着实用功修炼吧,就是多些想法也无所谓,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一切正常。如果才刚刚下点功夫就认为有了效果,哪有什么依据呀?”

王阳明认为,为学需要持续不断地用功。如果刚下了点功夫或者刚取得了一点点成效,就认为自己达到了某种境界,显然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19立命功夫

【原典】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译文】

一位朋友叹息说:“私欲萌动时,心里分明觉察到了,只是没法使私欲立刻去除。”

先生说:“你萌生私欲时,这一知就是你学业的命脉所在,立刻用功去消除,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

同类推荐
  • 边读边悟论语

    边读边悟论语

    阅读经典似乎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潮流。这既是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预言和指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社会变换不定的节奏和规律,在物质飞速更新和精神停滞摇摆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不安和焦虑。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中华家训(第二卷)

    中华家训(第二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但我们仍然一无所知,这不是矛盾,这是事实。知道的我们知道了,该知道的我们还不知道。本作是出于对人自身存在的直接追问和根本思考,是多个问题及多种追究的短文合集。这不是纯粹的理论著述,也不是专门的哲学研究,文中这些可能从未有过的观点不出自任何既有理论,更不同于任何现成观念,笔者并非刻意颠覆一切,却又不得不否定太多既有观念。其实,文中使用的论点元素早已存在,只是没有这种说法,也没有这样议论。读者可能对核心观点非常诧异,这些看似别扭的理念怎么没被先前众多大哲圣贤们说个明白?这指示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两者方向不同。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热门推荐
  • 熔金血

    熔金血

    流落在世界角落的异族,因为一本《上古玄灵》重现人间。
  • 生死之魔咒

    生死之魔咒

    莫氏家族的女人活不过三十,男人活不过四十,千百年来,莫氏家族的人就如惊恐的老鼠一般活着这个吸血的魔咒之中。今天,是莫氏家族九小姐莫妮书十二岁的生日,确也是莫氏家族三当家享年三十九岁的忌日。她被逼无赖,踏上了寻找魔灵灯之路。魔灵灯!万魔的灵魂聚会之灯!不解的生死魔咒!传说,要降服魔灵灯必先成吸血之魔,或成吸髓之妖,亦或成万神之神。千百年来,寻找魔灵灯的人都是有去无归的。寻找魔灵灯的莫氏家族之人更是死得凄凄惨惨,惨惨戚戚。她莫妮书一介女流如何降服魔灵灯?如何破解不解的生死魔咒?可她不得降,不得不解。从此,莫妮书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之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快穿系统:无良BOSS请勿撩

    快穿系统:无良BOSS请勿撩

    (本文1V1,双洁宠文)系统:宿主,这次你是炮灰,你需要逆袭。洛芷:我想攻略。系统:宿主,这回你是反派,你需要逆袭。洛芷:我想攻略。系统:宿主,这次你要跪求好人卡,再偷偷逆袭。洛芷:我只想攻略。系统:宿主,这回你可以攻略了。洛芷:……除了攻略,我都可以。???:媳妇儿,我很好攻略哒~
  • 莞归

    莞归

    莞归,莞莞来归····前世,因为单纯,因为愚蠢,因为善良,因为背叛,最终落得个死不瞑目的结果·····重活一生,我发誓绝不单纯,不再愚蠢,也绝不容许背叛。只为了夺回属于我的幸福,夺回我的一切。重活一世的胡莞莞,原以为可以有仇报仇,有怨抱怨。可是却无奈的发现这一世自己连前世仇人的面都没有见到,却又被今生的大嫂,逼得离家,逃跑,又被恶霸逼得再次逃跑最后被卖……故人,仇人,皇亲贵胄,权谋之臣一个个视她如同草芥,迫不得已一步步卷入一个又一个阴谋诡计,一次又一次惨遭折磨和抛弃……身如浮萍,又恰逢乱世,何处才是她的家……何人又才是她的归宿?(后面待续)
  • 我的女友是神

    我的女友是神

    时间是一条线,每个人的时间相互独立,前无尽头,后无退路。这仅仅是对人类而言。人生不过一场游戏,游戏都尽头是什么?绝地求生—(虚拟实境)英雄联盟宇宙—刀塔自走棋—(虚拟实境)飞车—(英雄联盟)英雄等你召唤—世界游戏
  • 帝锦之九国

    帝锦之九国

    不穿越,不重生,没系统,没空间,正正经经的军事,稳扎稳打的古代战争,真正热血的九国争霸!就问你怕不怕!就问你敢不敢来!正经简介:木国,楚国,蓝国,冷国,女真国,越国,南疆,虞国,戎国,战火点燃,九国纷乱,大陆风起云涌。战争,谋算,离间,陷害,纵横捭阖,强者对阵强者,智者算计智者,英雄阻挠英雄,当白骨堆成山,鲜血流成河,谁是这片大陆唯一的王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仕家女将

    仕家女将

    太常卿夏绍远、兵部尚书蒋季昌因卷入皇子元越造反一案,判秋后处斩。时为外敌入侵,太子上诉:其女眷可充军,以犒军。文臣皆反对,镇国大将军崔世恒上诉:可允一女换一六岁以下男童,改判流放,皇允之。夏家长女夏筠玥换得嫡弟,蒋尚书未得一女,与蒋家长子有婚约的夏家次女夏筠钰请求换的蒋家幼子,蒋曰:永为蒋家妇……
  • 凤落九天

    凤落九天

    一个不受宠的玉凤国凤瑶公主,一席红袍银甲,一个风靡战场的敌国轩辕太子,一骑白马银枪。那年玉凤国大乱,凤瑶领旨上战场,围绕心头的迷雾拨开,凤瑶又会如何抉择?
  • 哀牢山剿匪记

    哀牢山剿匪记

    《哀牢山剿匪记》,36万字,云南作家丛书编辑委员会丛书之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这部纪实小说以新平公安局剿匪特派员段震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参谋长田波为主要人物,记述和展现了解放初期我军在哀牢山区新平县展开的一系列剿匪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