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11300000028

第28章 赵荣琛:入名牌学府却与京剧结缘(2)

我入学时,师大附中的校门也不在现在的南新华街的大街上,而要从师大一附小南墙外、靠近海王村公园北侧的那条东西走向、通向南城电话局的小巷子绕进去。校门坐北朝南,校门内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西侧是女生专用的篮、排球场。空地东侧有花有树,还有音乐教室。往北是个砖拱门的带顶的通道,砖拱门上面镌刻有“附属中学校”校名。由此进入教室区,中部和东部是男生区,西部隔开是女生区,男女合校却不同班不同区。男生的大操场包括足、篮、排球场在教室区的西北方,西临南新华街,北墙有后门通向西河沿。后来在南新华街建立了新校门,教室区和操场就倒了个儿,老校门内的球场就成了幽静的小后院。1983年11月2日师大附中校庆那天,我返回母校,还同老校友们在原来的砖拱门下合影留念,五十多年前的旧地重游,忆发不少感慨。现在附中大翻建,在大操场上兴建起教学大楼、实验楼,还有日本援建的姐妹学校教育楼;原教室区拆除建成运动场,又倒回来。据说许多老校友建议:不要把这座有百年历史、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学府,弄得陈迹全无,至少那座砖拱门不要丢弃。要找个地方重建起来,以慰海内外诸多老校友之心。因为这是历史。在这座砖拱门下,走出了多少学有卓识的专家名人(按:现在师大附中扩建,将师大一附小老校舍并入师大附中,老校门重建于南新华街上;一附中挪建于老师大西部,更名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师大早在50年代迁建于北太平庄)!

我进附中时,由于北伐成功,这所以程度高、功课严着称的学府,校内气氛也较为活跃,有各种文体社团活动。其中有个“国剧研习社”,吸引了不少爱好京剧的师生,课余吹拉弹唱,还外请京剧内行来教戏,逢年过节的同乐会,师生们总要“票”两出。我入学没多久,就一头扎入“国剧研习社”,成为积极分子。

国剧研习社结拜六兄弟

国剧研习社中大多是老师和高中同学,像我这样十三四岁刚入学的初中学生很少。但我能唱旦角(嗓子还不行)、老生,还能拉胡琴,会的戏不少,大家对我就另眼看待了。几乎每天课后,我都泡在研习社,简直乐不思归了。

在研习社中,我结识了好多位高中同学。由于兴趣一致、意气相投,我与其中五位换帖结拜成金兰兄弟。大哥杨莲生(后改联陞),唱言派老生,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学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多年,已故。二哥张宪昌,梅派青衣,嗓音甜亮唱得有味,我给他伴奏过《宇宙锋》,法政大学毕业后当律师,今在北京。三哥曾世骏,喜程派,专工胡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后久居香港,为海外着名程派琴票,1993年病故。四哥周昀(字万明),马派老生,对程派亦颇有研究,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在天津银行界工作,近仍健在已双目失明,曾有阐述程派论着问世。五哥彭国庆,余派老生,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定居瑞士,任大学教授,已故。我最小,是六弟。六兄弟今三存三亡,存者亦耄耋之年了。还有一位和曾世骏同班、长我四岁的学兄刘曾复,是老一辈三十六位着名生理学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位京剧研究家,余派老生、杨派武生和钱(金福)派功架脸谱,都造诣精深,为海内外京剧内行和票界叹服。当时,曾复兄在国剧研习社参加活动不多,除活跃于足球场上(他是附中、清华足球校队后卫“二道”;在附中我和他常一起踢足球)外,他的京剧活动却是匹马单枪。他从王荣山、王凤卿学老生戏,跟刘砚芳、钱宝森学杨派把子、钱派身段,随钱金福学勾脸,研究积累各京剧花脸流派的脸谱艺术(其脸谱作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名馆,并出版了专着图集),仅京剧老生戏从总讲到全部锣鼓、身段,他就会二百出之多,真可谓文武昆乱全能的京剧票友中的佼佼者。

至今我们还时有往还,同曾复学兄一起切磋艺术。

由于有国剧研习社和一批同好的师长、同学,我是如鱼得水,得其所哉。

我们进而觉得仅国剧研习社规定的时间不能满足,于是就另外找地方找时间活动。一是轮流到各人家中去“玩”,也就是一起打拉弹唱,有如票房活动,不过没外人;二是相约一起买票去看戏,回来研究分析,探讨收获。

进中学后我们搬了家。绒线胡同“小绿门”的房舍宽大,住得舒服,但发生一件事促使我们非搬不可。我的二姐荣琰就读于北京女师大,忽然患病,各方延医诊治,终未见效,最后恹恹夭亡,我们全家不胜伤感。丧事既毕,邻居悄悄告诉,小绿门“不干净”,属“凶宅”,不宜久居等等。联系二姐夭折,全家对此虽疑信参半,但终觉以迁居为宜,乃急速找房搬家。老北京夙有“东贵西富”之说,即官宦世家多住于东城。可能我家也就从此俗往东城迁徙。好在那时北京空房多,找房很方便。我家先后住过东单三条(协和医院南门对过路南)和东四牌楼前拐棒胡同东口路北,都是独门独院,只是没有“小绿门”那么宽大了,家中仆役也随之酌减。因搬了家,去和平门上学路远,父亲给我买了一辆德国三枪牌自行车,在30年代初这可是稀罕物了。

我有了自行车,行动更方便,“四九城”都能去。结义大哥杨莲生住东城遂安伯胡同,离我家很近,常有往来,他唱我拉。如果大家在东城相聚,则多在他家,大家轮流唱,操琴是曾世骏和我。若放学后不回家,则常去菜市口丞相胡同潮州会馆曾世骏家,在那里可不比寻常,是全副文武场、锣鼓喧天地大唱一番。潮州会馆很大,大小十几个院子,曾家住头层正院,五间大北房,厢房两东两西,都带廊子,南是垂花门,形成一个相当于排球场的大院子。我们去曾家,除了唱戏外,有时还在这个院子中拉上网子打起排球来。

要说打球,也是我进入师大附中后除京剧之外的最大兴趣,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我打排球(排球是附中最普及、最拿手的,校队一直名冠于北京,1949年的首届中国排球队,就有附中毕业的两名选手,我的学弟),也踢足球。排球那时是九人制,我打二排中,曾世骏身材高,打二排左扣手;足球我踢三道中即前卫,常与刘曾复的后卫同场配合。我们组队经常对垒厮杀,或初高中混合编队,或初中代表队向高中大学兄挑战。逢有这类比赛,观战同学不少,也常有女同学在旁助兴。我们这些“男子汉”,也就更来了精神,努力在球场上表现一番。因此到曾世骏家去玩,有地方有球,唱完戏打排球自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们这个“课余演唱小组”是哪里都去。我的同班同学章文祺,乃大相士“金刚眼”章益人先生的长公子,安徽绩溪人,和胡适同乡,跟我算安徽小同乡。他也喜欢京剧,在国剧研习社中打小锣,专注得很。一次,他邀我们到宣武门外椿树上头条绩溪会馆中他家去玩,我们浩浩荡荡去了,在章家前厅中又拉又唱好开心。文祺学兄的两位母亲以安徽风味的点心香茶招待,他的不足十岁的二弟文和倚着门框好奇地瞧着不动窝。后来章文和学弟也考入师大附中,十分迷京剧,唱花旦和拉胡琴,或许受了他大哥和我们的影响。“七七事变”后,文祺兄放弃升大学,毅然投笔从戎,在大后方接受军训,成为蒋纬国先生指挥的战车一团的主力营长。40年代在重庆,他常来看我的戏,约我去他家吃饭,老同学相聚分外愉快。后来就不知其下落了。原来他就在北京:1948年淮海战役中,他被俘,后遣送回来,从此背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蛰居在家,生活、精神上都很苦,不敢同老朋友相会。后来有了工作收入,空闲时也常参加街道上的京剧活动,还是打小锣。50年代我在北京演出,他一直注视我这位老同学,却没有再像在重庆时那样,兴冲冲地到后台来找我。

后来文祺兄郁郁而终。近年海峡两岸关系大为和缓,文祺兄的袍泽故旧来大陆探亲旅游,常有人去探望文祺兄的遗孀子嗣,致钱送物,道义之情可感。这是我近年听一位朋友转述的,闻之不胜唏嘘。

我们的另一活动是看戏。我除了继续随家里人一起去戏园外,六兄弟还时常有挑选地去看京剧。尽管名角的票价较贵,要大洋一元左右(可买半袋面粉),好在我们大多家道殷实,还承受得起。我当然挑着看程砚秋先生的戏,曾世骏、周昀二兄常一起同行。记得1931年夏秋,程先生的《荒山泪》、《春闺梦》相继问世,古城轰动;我们看后激动不已、佩服至极,立即仿而学之。

1932年,程先生去欧洲访问考察,虽然我已将届初中毕业,功课繁忙,仍以暂时听不到我所挚爱的程派戏而怅然若失;即使此时有亮出程派旗号的新艳秋红得发紫,我也去看,不过还是不满足,希望能欣赏原版真迹。

我迷程派,迷之深,爱之狂,开始只是自发地摹仿,由于年幼知识有限,对程派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国剧研习社中,一些年长的师友,对我指点帮助,使我逐步能从声腔、字韵、表演的道理有所理解,进而揣摩分析,探窥程派艺术的门径。我非常感念曾世骏三哥,他这把胡琴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们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推敲探讨,他为我操琴伴奏,相互切磋鼓励。世骏兄的胡琴六十多年没放下,对京剧声腔音乐尤其是程派,研究很深,得到过轻易不夸人的名鼓师白登云先生的赞赏,在程派艺术的海外传播上卓有贡献。

1992年秋,我从美国回北京,途经香港,目的之一就是探望病中的世骏三哥。

见他衰弱不堪,料他存日无多,两双手紧握唏嘘难言,这是最后的诀别,不久他就作古了。

因为迷京剧,外面的交往也多了,认识了研究程派出名、后来在台湾教戏的高华先生。他比我们都年长,当时大约二十多岁,风流潇洒得略有点过。

有一年夏天在东单三条我家聚唱,高华兄也来了,我拉他唱,大家玩得很高兴。可是,高华兄那天的“扮相”太特别了:鸭蛋青色的纺绸长衫,内穿淡粉色的绸裤褂,黑缎鞋白丝袜,油头粉面,女声女气,说实话,全身上下一股比戏班内行还十足的唱旦角的脂粉气。我们没有在意,却引起家母很大反感,限令我以后不许跟这种“戏子”来往。后来高华兄去了台湾,一生研究程派,成为着名教师,在宝岛教出不少程派传人。

在师大附中初中三年,除上课外,大部分精力我用在了京剧上,修养、见识有显着提高。我知道这是“业余爱好”,只是爱和玩,并没有想,客观上也不允许我想以此为业、“下海”从艺。我还是要走兄姐和同学们的升学之路。

命运也在捉弄人。也许我在上初中时,年少缺少自制力,业余兴趣放得太开,功课多少受了一些影响:我的国文、英文、史、地成绩都很好,数学相形见绌,也波及到理、化。师大附中有诸多名家执教,功课要求相当严并且全面,尤其重视数理化,这方面若软一点,不管什么人、何种背景,都一视同仁,难免被淘汰。1932年我从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就因为这点,没有考上本校高中,而转入了位于琉璃厂前孙公园的安徽中学高中部。尽管我在安中成了拔尖的学生,但学校的条件、教学水准都难比师大附中,心里总怀有一种难言的失落感。

我仍惦记着师大附中和那里亲密的同学以及国剧研习社。好在两校相距很近,我有空就往附中跑,与老同学相聚,一起打球、唱戏。我还组建了跨学校的排球队,一个是“轰队”,全是男生;另一个是男女生混合的“咪咪队”,两个球队都是我当队长,经常外出比赛,战绩不俗。但这些都不能排遣我难以在师大附中继续求学的抱憾。

虽然如此,我还是由衷地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三年中,它不仅在文化知识上,也在京剧艺术上哺育滋养了我,为我后来走上京剧演员之路,奠定了初步基础。而师大附中的历届校友中,从事文艺工作的本来就很少,却也出了一些杰出的人才,如音乐指挥家李德伦、文物鉴定家史树青、话剧艺术家于是之、电影艺术家向梅、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作曲家施光南等,都比我晚几年以至十几二十年,是我的学弟、学妹。历届校友中,对戏曲、京剧喜爱并有研究的大有人在;但以戏曲为职业的只有三人:

除我外,还有刘乃崇和胡金兆,他们是编刊物、从事戏曲研究写评论的;成为京剧演员的只有我一个。这也算给师大附中辉煌的历史成就中,增添了一个小小的异常音!

同类推荐
  • 末世悲歌红楼梦(大家小札系列)

    末世悲歌红楼梦(大家小札系列)

    《末世悲歌红楼梦》是著名红学家曾扬华先生的赏析专著。全书由70多篇文章组成,篇篇短小精悍,内容涉及广大红学爱好者所关注的种种问题,集中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作者以慎密细致的分析、平实朴素的语言阐述了这部“说不完的《红楼梦》”,摒弃了学术著作言语晦涩、艰深难懂的缺点,使得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可成为广大读者阅读《红楼梦》的导读。
  • 地下长河: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

    地下长河: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

    《地下长河: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地下长河》讲述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也是最淋漓地表现其伟大之处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巅峰之作。而莎士比亚在喜剧创作方面也同样成就斐然,“四大喜剧”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同时还富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味,成为世界戏剧创作史上的典范之作。
  • 灵州吟韵

    灵州吟韵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关长城,灵性山川,资源富地,汇成了千载灵州的边塞风情,也成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吟诗赋词的灵感源泉。一部上承春秋诗风,下袭华夏词韵的灵武古今诗词选集——《灵州吟韵》,浸润着吟者的灵光,编者的慧识,启开了神韵灵州、诗意灵武的文化之窗。
热门推荐
  • 匿能

    匿能

    一个拼命遮掩却又满怀好奇的少年,突然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圈子,圈子的平衡就此打破。究竟是刻意为之还是阴差阳错,这只有少年自己才知晓。少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究竟又会做出什么样惊人的抉择?
  • 未闻倾心

    未闻倾心

    身为文学才女的顾笙,在英国继承着文学主席官的职务,在某次会议,却与她一生都不能忘的故友宋亦南重逢。在顾笙眼里,他就是她的克星,从他们两个第一次相逢,她就深知自己已经陷入井底不能出来,宋亦南,是她唯一喜欢的人。于宋亦南眼里,她就是他的全部,他更加无法忘记她,甚至是过了整整五年,也还是会想念她的一切。只是青春的一场重大变故,让顾笙不告而别,却在两人心里留下了最大的伤疤。是啊,余生太长,太难忘
  • 天道崩裂

    天道崩裂

    天道崩裂,世界异象不断,出现次元空间。无数人死亡,但也有人幸存。而他可以说是不兴,也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拥有了常人所羡慕的能力,而不幸都是失去了亲情。
  • 仙魔论逍遥

    仙魔论逍遥

    朗朗逍遥何处,醉里逍遥且处。且看你我争个逍遥
  • 桃花源记记桃花

    桃花源记记桃花

    苏雨穿越了?!前世她过得也并不如意,但至少没有生命危险!但她来的地方,却是意想不到!她却是死也想不到,陶潜先生的桃花源真的存在!
  • 厉害了我的哥:我要在上
  • 少爷驾到别来无恙

    少爷驾到别来无恙

    【“小诺米,若十年后我未婚你未嫁,我们就在一起吧!”顾辰逸对着面前的小姑娘说道。什么婚什么嫁?韩熙诺抬起疑惑的小脸,干巴巴的望着眼前这个跟她毫无血缘关系,却又待她十分好的帅气小男生,半晌点点头“好。”那时,他12岁,她7岁。】【韩熙诺叫住了独自走在前面的顾辰逸,飞奔过去挂在他的身上,“怎么啦?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别不开心啦,熙诺最喜欢你了!”顾辰逸定住一愣,这些年来他的生活跌宕起伏,妈妈的病故,爸爸的逼迫,现在唯一能让他感到温暖的,就只有眼前这个小不点了。顾辰逸强忍心中的不舍,抱紧身上的小女孩,不知道他这一走,再回来时,她还记不记得自己……】没想到,他还记得十年前的承诺。“诺米,小时候咱说好了的事,你不会忘了吧?““……”突如其来的告白,措不及防的拥抱,毫无防备的亲吻,以及和他同居的脸红心跳,他却不以为然。四年后,她已经成为舞台上最闪耀的“高音公主“,他也早已继承了XN公司,却早已物是人非。“顾辰逸,你让我多等了你一年,怎么补偿?”“以身相许如何?”
  • 含苞不待花期

    含苞不待花期

    原名《变质》/《虚妄深渊》抱着对人心的怀疑,怀着对世界的失望,和对温暖的渴望……文笔不太好,莫喷。这个故事我思索了很久。女主:徐忘昔。伪男主:沐琛渊。其他重要人物:女二林湘汐,女三徐婉心,男二裴容,男三慕璟楠(男三有故事)杂片段:“忘昔……”断断续续的钢琴曲,轻缓动人,忽而声重而猛烈如狂风骤雨,许久后,钢琴声逐渐变小,如同被风雨吹折的娇花,再经不起任何磨难,只能静静等待死亡。一把大火,带走了女孩的一切希望和渴盼,同样,烧死了女子的所有美好……
  • The Moon and Sixpence

    The Moon and Sixpe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的一厢情愿

    你的一厢情愿

    很久以前,你喜欢上了一个寺庙里的道士,你觉得他也喜欢你。于是你就去了那个寺庙当了道姑,因为你觉得起码这样你们能天天见面。但令你没想到的就是他说:我喜欢上了一个姑娘,所以我要还俗了。你听到这句话时惊讶极了,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你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