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105900000003

第3章 定律三 积善有余庆定律

《易经·坤卦》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积善有余庆定律,这个定律其实反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尚书·伊训》也有类似的话,就是商朝宰相伊尹说的这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另外,还有一个“天道好还定律”。所谓“天道好还”是指天可主持公道,作恶终必有报。“积善有余庆定律”是从正面讲多积善行才是成功的王道,“天道好还定律”是从反面讲坏事做多了必定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两个定律相辅相成。

《尚书·汤诰》载,商汤说:“天道福善祸淫。”《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墨子·法仪》中讲:“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贵德》中说:“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事实上,在所有的成功之道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多积善行、多积阴德,不仅利于自身,而且也泽及后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不少“积善有余庆”的例子。

01 为什么说王贺、邓禹父子、袁安救人活人后世兴旺?

关于王贺。《资治通鉴·汉纪十三》载,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济南人王贺担任绣衣御史,负责驱捕魏郡的盗贼,他放过很多人,因此以不称职被罢免。王贺叹道:“我听说,救活一千人,子孙就有封爵,我救活的人有一万多,后世会有人兴起吧!”

后来不过五十年,也就是在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命皇后在后宫妃嫔的娘家女子中,挑选侍奉太子的女子,挑到元城人王政君。王政君就是前绣衣御史王贺的孙女。王政君一经宠幸,便身怀有孕,并生下汉成帝。汉成帝之后的天下,基本上是王氏一门掌权,且多人封侯。王贺的后世子孙中还有一个叫王莽的,篡夺了汉室江山,建立了新朝,享国十五年。

关于邓禹父子。《资治通鉴·汉纪四十》载,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起初,太傅邓禹曾经对人说:“我率领百万之众,未曾妄杀一人,后世必有兴起的。”他的儿子护羌校尉邓训,有女儿名叫邓绥,性情孝敬友爱,喜欢读书,常常白天学习妇女的活计,晚上就诵读经典,家人称她为“女儒生”,她的叔父邓陔说:“我曾经听说救活一千人的,子孙将会受封。我的兄长邓训为谒者,奉命修石臼河,每年能救活几千人,天道如果值得相信,我们邓家必定蒙福。”邓绥后来被选入后宫,当了贵人。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十月,汉和帝立邓绥为皇后。

关于袁安。《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载,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任城县令、汝南人袁安被擢升为楚郡太守,到达楚郡之后他不直接进入官衙,而是先去处理楚王刘英的狱案,查出缺少证据的囚犯就登记上报。他的部属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些人“附从反叛,论法应当同罪,不可以这样做”。袁安说:“如果有不合理的,我这个太守自当承担罪责,不和你们相关。”于是分别详细上奏,汉明帝感悟,就批准同意袁安的上奏,因此而获得性命的有四百多家。元和三年(公元86年),汉章帝任命太仆袁安为司空(“三公之一”)。到后来袁安的子孙都做到了三公,即所谓的“四世三公”。

王贺、邓禹父子、袁安之所以后世兴旺(有的本人也兴旺)正在于他们能救人活人。而喜欢杀人的人,不仅自己不得善终,而且后世子孙也不兴旺。

比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使诈而坑杀赵国降卒四十多万,虽然白起为秦昭王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两年后就被秦昭王赐自尽,临死前,他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后来想到自己在长平之战中所为,才明白自己当死。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在巨鹿之战后趁夜杀秦国降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虽然没多久自称西楚霸王,但最后所得天下尽失,并自刎于乌江,死时不过三十二岁。

再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载,“飞将军”李广虽然军功显著,威震匈奴,但是曾经使诈杀已降羌人八百多,终生不得封侯,而他的许多部下却封侯拜相,有位叫王朔的人告诉他:“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也。”后来他还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因其率领的右路军迷路而丧失军机,导致匈奴单于逃走,要审问他时,他不愿受辱自刎而死。

《庭训格言》也载,清朝康熙帝曾说:“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这里面,康熙帝谈到了清朝及古代带兵作战时曾经杀人过多的王公大臣,其子孙不昌盛以至衰败的事例。

《周易·系辞下》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天地的大德体现在让万物生存、生长、生活,简言之就是俗话所说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想要成功的人,要懂得《周易》中的这个规律,多救人活人,这样才能有好的结局,而且延及子孙。这也符合“积善有余庆定律”。

02 为什么汉宣帝追封张贺为恩德侯?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载,起初,卫太子刘据娶鲁国姓史的女子为良娣,生的儿子名叫刘进,号史皇孙(汉武帝的孙子),皇孙娶涿郡姓王的女子为夫人,生的儿子名叫刘病已,号皇曾孙(汉武帝的曾孙,即汉宣帝)。皇曾孙出生才几个月,遭遇巫蛊之事,卫太子刘据及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及诸位妻妾都遇害,只有皇曾孙活着,但是也因为连坐而关到监狱中,后来又差点被杀,因为蒙丙吉保护而得生。丙吉让女囚徒渭城人胡组、淮阳人郭徵卿照顾皇曾孙一段时间后,又听说皇曾孙的祖母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和兄长史恭还尚在,就将皇曾孙送去抚养。

当时的掖庭令张贺,曾经侍奉过卫太子刘据,他思念太子旧恩,哀怜皇曾孙,小心谨慎地奉养皇曾孙,以自己私人的钱财供给皇曾孙用,教他读书。皇曾孙长大后,张贺想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他,当时汉昭帝刚刚举行加冠之礼,身长八尺二寸,张贺的弟弟张安世以右将军身份辅政,听到张贺称誉皇曾孙,生气地说:“皇曾孙是卫太子的后人,幸得以平民的衣食由朝廷供养已经足够了,不要再提嫁女之事。”于是张贺才停止这件事。而张贺的下属暴室(宫中负责织染的地方,也关押宫中女犯)啬夫许广汉有个女儿,张贺于是摆酒请许广汉,酒兴之酣时,张贺说:“皇曾孙是皇上近亲,最不济也可为关内侯,你可将女儿嫁给他。”许广汉答应了。第二天,许广汉的妻子听说后很生气,但许广汉不听,重新请人做媒将女儿嫁给皇曾孙,张贺用自己的家财为皇曾孙办聘礼。

后来皇曾孙即位,追思张贺的恩德并加封他及他的子孙。《资治通鉴·汉纪十七》载,起初,掖庭令张贺多次在弟弟车骑将军张安世面前称赞皇曾孙的才干,并谈到皇曾孙的一些奇怪征兆。张安世就不让他说这些,认为已经有年少的皇帝(汉昭帝),不宜称述皇曾孙。等到皇曾孙即位(汉宣帝)而张贺已去世,汉宣帝对张安世说:“掖庭令当时称赞我,将军阻止他,这是对的。”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汉宣帝追思张贺对自己的恩德,追封他为恩德侯,设置二百人家守护他的墓。张贺有个儿子很早就去世了,他将张安世的小儿子张彭祖作为自己的养子。张彭祖小的时候与汉宣帝同席读书,汉宣帝想封张彭祖为侯,先赐爵关内侯。张安世对张贺封侯之事深深辞谢,又请求减少守墓的户数,减少至三十户。汉宣帝说:“我是为了掖庭令,不是为了将军才这样做的!”张安世才不敢再提这件事。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下诏称“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修文学经学,恩惠卓异,厥功茂焉(即前掖庭令张贺辅导朕,使朕学习儒家文学经学,恩惠卓著,功劳很大)”。并封张贺的养子张彭祖为阳都侯,追赐张贺谥号为阳都哀侯。张贺有一个孤孙,名叫张霸,年龄才七岁,汉宣帝也授他官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汉宣帝之所以追封张贺为恩德侯,后来又追赐为阳都哀侯,正是汉宣帝报答张贺的一种体现。前一个封号体现了汉宣帝报答张贺的恩德,后一个封号则是给一个县侯(阳都县,“哀”是谥号),带有食邑的性质。而且汉宣帝还封张贺的养子张彭祖为关内侯,封张贺七岁的孙子张霸也为关内侯。为什么汉宣帝如此报答张贺呢?正是因为张贺对汉宣帝有很大的恩德,这也非常符合“积善有余庆定律”。

03 为什么说汉代的丙吉、唐代的陆元方积阴德得善报?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载,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卫太子刘据得一儿子名叫刘进,号史皇孙。皇孙又娶涿郡人王氏为夫人,生儿子名叫刘病已,号皇曾孙。皇曾孙出生才几个月,就遭遇巫蛊之祸,卫太子一家人全部遇害,独有皇曾孙在,但因连坐被收到郡邸的监狱。原廷尉监、鲁国人丙吉受诏,负责审理巫蛊一案。丙吉心里知道卫太子刘据并无反叛事实,特别哀怜皇曾孙无辜,于是选择谨慎忠厚的女囚徒渭城人胡组、淮阳人郭徵卿,命令她们为皇曾孙刘病已哺乳,放在干燥的地方喂养。丙吉每天前往查看两次。

当时,巫蛊一案几年都没有审理结束,汉武帝又得了疾病,往来于长杨、五柞宫,善于望气的术士说长安的监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分别通知中都官,下诏凡在监狱中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都诛杀,担任内谒者令一职的使者郭穰夜晚到郡邸狱,丙吉关闭大门,拒绝让郭穰进来,并说:“皇曾孙在此,其他人无辜而死尚且不可以,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呢!”双方相守到天明,郭穰不得进入。郭穰归还,奏明汉武帝,并趁机弹劾丙吉。汉武帝此时已醒悟,说:“是上天派遣丙吉这样做的。”于是下诏大赦天下。郡邸狱的囚犯,都依靠丙吉而得以活命。

不久,丙吉对守丞说:“皇曾孙不应当在监狱中。”并派守丞写信给京兆尹,将皇曾孙与胡组一起遣送出去,京兆尹不接受,又重新回到狱中。等到胡组坐牢期满应当离去时,皇曾孙思慕她,于是丙吉私人出钱雇佣胡组,让她与郭徵卿一起抚养,过了几个月,才放胡组离去。后少内啬夫告诉丙吉说:“供给皇曾孙的食物,没有诏令。”当时,丙吉就将自己俸禄的米、肉,按月供给皇曾孙。皇曾孙生病,好几次差点性命不保,丙吉数次让保护养育皇曾孙的乳母加以医药,对皇曾孙有很深的恩德惠泽。后来,丙吉听说皇曾孙祖母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和兄长史恭尚在,便用车载皇曾孙托付其抚养。贞君年老,见女儿的孙子孤苦,很是哀怜,亲自抚养照看。

等到昌邑王被废后,霍光与张安世等各位大臣商议立皇位继承人,一时还未确定。丙吉上奏霍光劝他立皇曾孙刘病已。杜延年也知道皇曾孙品德美好,也劝霍光、张安世立皇曾孙为帝。后来,皇曾孙刘病已被立为皇帝,即汉宣帝。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载,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御史大夫丙吉为人深沉厚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对皇曾孙(汉宣帝)从前的遭遇、自己对他的恩德绝口不提,因此朝廷没有谁知道他的这些功劳。恰逢掖庭中一位名叫则的宫婢让自己的丈夫上书,自陈曾经对皇帝有保养抚育的功劳,汉宣帝命令掖庭令负责查问此事,名叫则的宫婢在言辞中提到丙吉知道情况。掖庭令将这位名叫则的宫婢带到御史大夫的府中来见丙吉,丙吉认识她,对她说:“你曾经因为养育皇曾孙不够周全,我还责打过你,你怎么有功劳呢!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徵卿对皇曾孙有恩。”于是分别奏报胡组、郭徵卿共同养育皇曾孙劳苦的情况。汉宣帝于是下诏让丙吉寻找胡组、郭徵卿,二人已死,但有子孙,都受到厚赏。汉宣帝又下诏将名叫则的宫婢赦免奴婢身份而为平民,赐钱十万,汉宣帝亲自问她当年的情况,然后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旧恩却不肯说出来,汉宣帝认为丙吉有大贤德。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下诏说御史大夫丙吉对他有旧恩,封丙吉为博阳侯。丙吉临封时,得了病,汉宣帝担心他一病不起,要派人把博阳侯的印绶送给他,让他能在生前受封。太子太傅夏侯胜说:“丙吉此次不会死的,臣听说有阴德的人必定能受报,并且延及子孙。如今丙吉还未获报而病重,这个病不会致死。”后来丙吉的病果然好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除了记载丙吉深沉厚道、不夸耀功劳的积阴德事迹外,还讲了一位积阴德的人物,就是唐朝的陆元方。《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载,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太后武则天询问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陆元方朝廷以外的事,陆元方回答:“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向陛下奏报。至于民间的小事,不值得烦劳陛下听闻。”由此而违背太后旨意,被罢为司礼卿。

陆元方为人清廉谨慎,两次为宰相,太后每逢提升或任命官员,多访求他的意见,陆元方则密封自己的意见进呈,未曾泄露。他临终时,取来全部奏疏将其焚烧,说:“我对于他人多有阴德,我的子孙不会衰败吧!”

陆元方的儿子名叫陆象先,因为陆元方积阴德的缘故,后来也当上了宰相。《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任命陆象先为兵部侍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中书侍郎陆象先为同平章事(宰相)。陆象先“清净寡欲,言论高远”,受到时人的推崇。当时崔湜私下里侍奉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想让他为宰相,崔湜请求与陆象先一同升迁为宰相,太平公主不同意,崔湜说:“如果陆象先不能当宰相,那么我也不敢当。”太平公主于是请求哥哥唐睿宗将两人任命为宰相,唐睿宗不想用崔湜,太平公主流泪请求,唐睿宗才同意。

陆象先也和父亲一样积阴德,保全很多人的性命,而且不说出来。《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起初,太平公主与她的党羽密谋废除唐玄宗,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都认为应当,陆象先独以为不可以。太平公主说:“太上皇废长立少(指唐睿宗废除长子李成器而立李隆基),已经不顺,且皇上又失德,为何不废除他呢!”陆象先曰:“皇上当初是因为功劳而得立的,应当因有罪过才废除。如今确实没有罪过,我终究不敢从命。”太平公主生气地离去。唐玄宗诛杀窦怀贞等人后,召陆象先说:“岁寒知松柏,确实如此啊!”当时正全力惩处太平公主的党羽,应当连坐的人很多,陆象先暗中为他们申理,很多人得以保全性命。然而他不曾说过这些事,当时没有人知道。

所以,想要成功的人,当学丙吉、陆元方、陆象先,多积阴德,这样才能有好报,这是符合“积善有余庆定律”的。

就德而言,有阳德、阴德,但两者有区别,阳德是做了好事就让人知道,所以来得快、报得也快,可能立刻就会得到赞扬、荣誉或其他回报;而阴德是发自内心而做的善事,不求别人知道,因此报得慢,但是能积得住,能得到后报,甚至能福及子孙。另外,还有阳恶、阴恶,阳恶是做了大家都看得到的恶事,所以也是来得快,可能立刻就受到贬斥、耻辱乃至惩罚;而阴恶则是做了大家没看到的恶事,这种恶事也会得到后报,不仅自己结局不好,而且还可能祸及子孙。

04 为什么说马援、高允、韦孝宽、卢怀慎等能得富贵?

关于马援。《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载,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马援年轻时,因为家庭用度不足,辞别哥哥马况,想到边郡去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才,应当晚成,良好的工匠不将未雕琢的玉展示给人看,权且听从你所喜欢的。”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马援常常对宾客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来,他种田放牧取得很大收获,养的牲畜有数千头,谷物有数万斛,不久又感叹说:“大凡增长财产,贵在能赈济施舍,否则只是守财奴。”于是将其所养的牲畜及储存的谷物全部散给亲人旧友。

后来马援深得隗嚣敬重,光武帝刘秀也非常欣赏他,马援因功得封为新息侯、伏波将军。后世也很敬重他,比如王阳明曾经梦见自己拜谒伏波将军庙,在平定广西思恩、田州之乱后也不忘记拜谒伏波将军庙。孙中山在给蔡锷将军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班都护即班超,马伏波就是马援。孙中山敬重蔡锷将军,将他比作马援。

关于高允。《资治通鉴·齐纪二》载,北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一生经历、侍奉了五位帝王,在尚书省、中书省、秘书省三省担任职务总计有五十多年,未曾受到过责备。冯太后及北魏孝文帝很是敬重他,因为高允年龄大,常常命令中黄门苏兴寿搀扶侍奉他。

高允仁慈、宽恕、简朴、恬静,虽然处在高位,但是他却像寒门子弟一样朴素,手拿起书吟咏观看,常常昼夜不离手;教导人为善,也是诚恳不倦;顾念亲朋好友,也是从不遗弃。当时北魏献文帝平定青州、徐州时,当地名门望族将全部迁徙到代地,他们中有很多人是高允家的姻亲,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高允就倾其家财赈济布施,让他们得到妥善安置。

高允的身体向来没有疾病,到了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却稍微感觉不适,但是起居还能像平常一样,几天后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侍中、司空,陪葬十分丰厚。自从北魏初年以来,对活着或者去世的人进行赏赐,都没有谁比得上高允。另据《魏书·高允列传》载,高允曾对人说:“我在中书省时有阴德,救济百姓性命。如果阳报不差,我的寿命应当享百岁。”

关于韦孝宽。《资治通鉴·陈纪八》载,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北周郧襄公韦孝宽去世。韦孝宽和宗族非常和睦,所得俸禄,不独自放到自家,而是与宗族共享。人们因此而称赞他。

关于卢怀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卢怀慎清廉、谨慎、节俭、朴素,不营求资财产业。虽然贵为卿相,所得俸禄和赏赐,都散尽给亲朋故旧,而自己的妻子儿女却不免饥寒,所居住的房子也难以遮挡风雨。

从《资治通鉴》中关于这四人的记载来看,他们都喜欢布施,慷慨大方。《易经·系辞下》讲:“何以聚人?曰财。”他们之所以能得众人之心,能有很大福报,很大原因在于他们轻财好施,而且他们四人的后代也都富贵。这也是符合“积善有余庆定律”的。

05 为什么令狐绹能得到唐宣宗的关注并被重用为宰相?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六月,唐宣宗问宰相白敏中:“朕先前为宪宗皇帝发丧,途中遭遇了风雨,朝廷百官、六宫嫔妃都四散避雨,只有山陵使(负责为皇帝治丧,一般为宰相)攀着灵柩车驾而不离开,这个人长得高大而多胡须,这个人是谁?”白敏中回答:“他是令狐楚。”唐宣宗说:“他有儿子吗?”白敏中回答:“他的长子令狐绪如今担任随州刺史。”唐宣宗问:“他的德才能为宰相吗?”白敏中回答:“令狐绪少时得过风痹病。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是前任湖州刺史,有才器。”唐宣宗立即将令狐绹提拔为考功郎中(吏部官员,负责考核百官功过善恶)、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令狐绹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问他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旧事,令狐绹逐条回答得十分完备。唐宣宗很高兴,于是有大用令狐绹之意。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唐宣宗任命知制诰令狐绹为翰林学士。唐宣宗曾经把唐太宗所撰写的《金镜》授给令狐绹,让他读给自己听,读到“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即国家乱是任不肖所致,国家治是任忠贤所致)这句时,唐宣宗停下来说:“大凡想求得太平的,应当以这句话为首。”又在屏风上书写《贞观政要》,常常正色拱手而读。

两年后,令狐绹即被任命为宰相。《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载,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月,唐宣宗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令狐绹为同平章事(宰相)。此后一直到唐宣宗去世,令狐绹担任了将近十年的宰相。

为什么令狐绹能得到唐宣宗关注及重用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在办理唐宪宗(唐宣宗的父亲)的丧事时恪尽职守,给唐宣宗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个原因是令狐绹自身有很好的才干学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令狐绹没有父亲为他所积的德泽,他不可能被唐宣宗留意;如果令狐绹自身没有才干学识,和他哥哥那样,也不会当上宰相。

相对来说,前一个原因更为重要,因为很多有才华的人没有祖辈的德泽,无缘被皇帝关注,一生被埋没,默默无闻。

大凡祖宗能积德的,子孙能享受福泽。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据明朝文学家张岱《快园道古·卷一·盛德部》载,范仲淹第十一世孙范从文,洪武年间官至御史,因忤逆旨意而入狱,准备处以死刑。朱元璋在查看死刑犯的案卷时,看到范从文的姓名和籍贯,问道:“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范从文答道:“罪臣乃范仲淹第十一世孙。”朱元璋询问案情后,书写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给范从文,并下旨免除其五次死罪。所以范仲淹去世后三百多年,其大德、大功、大名依然存在世人心中,子孙还能享受其德,得以免除死罪。

因此,积累善行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那些想成功的人,平时注意多积累善行善德,这样不仅利于自身,也利于子孙后代。

06 为什么出身微贱的周行逢能成为一方节度使并富贵终身?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载,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这一年湖南出现大的饥荒,百姓吃草木的果实以充饥。武清节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全活甚众”(保全救活很多人)。周行逢起于微贱,知道民间疾苦,励精图治,严而无私,他征辟属官,都选择廉洁方正之士,他自我节制约束、办事简明扼要。有人讥讽他太节俭,周行逢说:“马氏父子(指马殷、马希范等)极度奢靡,不体恤百姓,如今他的子孙沦落为向别人乞食的地步,又如何值得效法呢?”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还载,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七月,周世宗任命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周行逢既已统管湖湘(洞庭湖、湘江)地区,于是矫正前人之弊,留心百姓之事,全部革除马氏的横征暴敛的弊政,将那些贪官污吏、奸猾刁民等祸害百姓的人全部都除去,选择那些廉洁公正的官员为刺史、县令。

从上可知,出身微贱的周行逢之所以能成为一方节度使并富贵终身,主要是因为:一是赈济百姓,保全救活很多人;二是实行善政,关心民生,去除百姓身上的重赋,并选用良吏为官;三是自我约束,能克己之欲,力行节俭。这三件都是很大的善行,所以周行逢的结局很好,他一直活到宋太祖建隆三年,死后被追封为汝南郡王。

07 为什么魏仁溥能被周世宗任为宰相?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载,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想任用枢密使魏仁溥为宰相,反对的人认为魏仁溥不是科第出身,不可为宰相。周世宗说:“自古以来帝王任用有文武才略的人为辅佐,难道都是科第出身吗?”不久,周世宗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枢密使一职仍然照旧。魏仁溥虽然位处权要,但仍能够谦虚谨慎。

周世宗性格严厉急躁,左右近侍有违反旨意的,魏仁溥大多将罪过归于自己以拯救他们,得以保全活命的有十之七八。因此他虽然起自刀笔吏,官至宰相,但当时的人不认为是耻辱。

08 为什么赵普被宋太祖认为是奇才?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载,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永兴节度使刘词推荐他的幕僚赵普有才能可以任用,恰逢滁州平定,宰相范质就推荐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太祖皇帝(赵匡胤)与他谈话,很高兴。当时抓获盗贼一百多人,都应当处死。赵普请求先审讯然后判决,结果“所活十七八”,太祖皇帝更加认为他是奇才。

由于赵普救人活人,所以他后来得到了善报。没过几年,周世宗去世,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赵普作为佐命元勋担任了北宋宰相,并且在宋太宗时期也担任宰相,封韩王。

09 为什么说“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这句话是朱元璋在北伐元朝,鼓舞士气时所说的。他讲:“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比如,商鞅首开告奸、连坐之先河,刑罚严酷,不得人心。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说其“天资刻薄”。他攻打魏国,写信欺骗公子卬,公子卬最后成了商鞅的俘虏,魏军也在全无防备之中被秦军偷袭歼灭。秦惠文王时,商鞅被公子虔等人告其谋反,他逃跑时打算在客栈住下,但身无有效证件,店家说:“商鞅法令规定,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要被治罪。”商鞅不禁喟然叹曰:“嗟呼,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后兵败被抓,车裂示众。临死前叹息:“真是作茧自缚!”

又如历史上很多严苛的酷吏,也都像网络语言所说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而且基本上就在当世就还,像汉朝时的酷吏“两个延年”,即田延年、严延年,虽然得了一时好处,田延年封了侯,但最后自刎而死;严延年当了太守,但最后被诛杀弃市。还有唐朝时的酷吏周兴使用酷刑造成了很多冤案,最后被来俊臣“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再如赵宋得国是从周世宗死后的孤儿寡母手中取得,后来赵宋王朝也是在孤儿寡母手中被元朝灭亡。后人写诗说:“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清朝也是,顺治帝孤儿寡母入关,最后宣统帝孤儿寡母出关。这真是“天道好还”。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例子。

一是庞涓设计陷害孙膑最后也被孙膑设计射杀。《资治通鉴·周纪二》载,起初,孙膑与庞涓一同学兵法,庞涓在魏国入仕做将军,自认为才能不如孙膑,于是将孙膑招来,孙膑到了后,庞涓设计依法砍断孙膑的双脚,而且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终身成为废人、不得大用。刚好齐国使者到魏国,孙膑以刑徒身份暗中相见,说动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私下将他载到齐国。齐国大臣田忌很是善待他,并向齐威王推荐他,齐威王问他兵法,认为他很是厉害,于是任用他为军师。刚好魏国围攻赵国首都邯郸,齐威王谋划救援赵国,任命孙膑为将,孙膑推辞说自己是受过刑的人不可担任将军,于是以田忌为将而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车中出谋划策。田忌听从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在桂陵大败魏军。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问:“是早点救还是晚点救?”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则会使韩国被魏国吞并,不如早点救。”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还处在盛气之时,如果去救,就是我们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打,而且魏国有吞并韩国之心,韩国见到自身要亡国了,必定向东再次恳求齐国救援。那时我们再出兵,可深结与韩国的亲近关系,且可以趁魏国军队疲弊,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享有尊名。”齐威王说:“好。”于是暗中答应韩国使者。韩国因为可以倚仗齐国,拼命抵抗,但五次大战都不能胜利,只好将希望寄托在齐国身上。齐国于是起兵,齐威王派遣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以救韩国,他们率军直奔魏国都城。庞涓听说后,离开韩国返回援助,魏国也征调很多兵力,以太子申为将,抵挡齐国军队。孙膑劝田忌采取减灶之计迷惑庞涓,庞涓行军三天,以为齐军胆怯,逃亡的士兵过半,便抛弃步军,率骑兵日夜兼程追赶,孙膑估计庞涓天黑时会到马陵,而马陵道路狭窄可以埋伏兵力,于是砍倒大树,在上面写道:“庞涓死此树下!”于是命令齐军中善于射箭的士兵夹道埋伏,约定天黑时见到有火光举起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赶到那棵树下,见到树上写有字,让人举火照看,还没有读完,万箭齐发,魏国军队大乱,庞涓自知兵败,于是自刎说:“遂成竖子之名(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

二是李斯恶贯满盈到头来自己被处五刑。李斯人品极差,而且行为卑劣,非常残忍,为了一己富贵可以不择手段杀人、害人。

比如《资治通鉴·秦纪一》载,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为秦始皇听说韩非很贤能,想见他。韩非作为韩国使者到秦国,上书秦始皇,秦始皇很高兴,但还没有任用他。这时李斯忌妒嫉恨韩非,向秦始皇进谗言使得韩非被关在监狱中,并且自己私下派人毒死韩非。而秦始皇这时后悔了,派人赦免韩非,但已经来不及了,韩非已被李斯毒死。

又如《资治通鉴·秦纪二》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李斯又建议秦始皇“焚书”,烧毁一大批珍贵书籍。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与奸臣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赐死本应继位的秦始皇长子扶苏,杀害蒙恬、蒙毅兄弟。

再如《资治通鉴·秦纪三》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由于秦二世多次责备李斯身为三公,却使盗贼猖狂,李斯恐惧,但他又看重自己的爵禄,于是奉承秦二世之意,劝秦二世行督责之术。秦二世很高兴,于是严厉推行督责术。当时,以向百姓征收赋税重的为有才干的人,以杀人多的为忠臣,结果“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朝的百姓更加害怕,思虑着想发生叛乱。

李斯如此之坏,给秦朝官吏和百姓造成了极大危害,终于“天道好还”。《资治通鉴·秦纪三》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冒充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严刑拷打。后来又捏造了李斯儿子李由谋反的罪证,与李斯的罪行一并论处,“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即判处李斯五刑,在咸阳街市腰斩。

而李斯被判处的“五刑”,正是他主持制订秦律中用来对付政敌与百姓的酷刑,即“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就是先刺脸,再割掉鼻子,剁去两条腿,随后腰斩,接着砍头,最后再慢慢碎尸。如果刑前胆敢胡言乱语,还要割掉舌头。这些到头来全用在李斯自己身上了。他临死前叹息:“和儿子牵黄狗到家乡上蔡东门追逐兔子的机会都没有了。”最后“被夷三族”。

三是诬陷并害死吴王李恪的长孙无忌也被诬陷致死。《资治通鉴·唐纪十三》载,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怀疑太子李治仁弱,秘密告诉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雉奴(即李治),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社稷,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断很像我,我想立他,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不肯,认为不可立吴王李恪。唐太宗说:“你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的确是守成良主。况且太子之位至关重要,难道可以数次更改吗?愿陛下深思。”这时,唐太宗才停止更立太子的想法。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载,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李恪,其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有文武之才,唐太宗常常认为他像自己,想立他为太子,长孙无忌据理力争,唐太宗才作罢。由此李恪与长孙无忌交恶,李恪的名望向来很高,人心向着他,于是长孙无忌深深忌恨他,想借事诛杀李恪以断绝众望。房遗爱因为谋反将要被诛,但他知道长孙无忌想害李恪,就说与李恪同谋,希望像当年纥干承基密告原太子李承乾谋反那样免除一死。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二月,唐高宗诏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处以斩刑,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一并赐自尽。吴王李恪临死时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如果有灵,应当灭族不久!”

后来,长孙无忌结局果然很惨。《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载,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唐高宗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武则天因为长孙无忌受到重赐(永徽五年,唐高宗与武则天为了立后一事到长孙无忌的府第,授予长孙无忌的宠姬所生的三个儿子都为朝散大夫,还命人载十车的金银珠宝、锦缎丝绸赐给长孙无忌)而不帮助自己,很是怨恨他。许敬宗屡次以利害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每次都当面斥责他,许敬宗也怨恨长孙无忌。武则天既立皇后,长孙无忌内不自安,皇后武则天命令许敬宗等待机会而陷害长孙无忌。

恰逢洛阳人李奉节控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为朋党,唐高宗命令许敬宗与辛茂将调查审讯。许敬宗审讯很苛急,韦季方自杀,没有死成,许敬宗趁机诬告韦季方想与长孙无忌陷害忠臣及皇帝亲戚,使权力归长孙无忌,并且伺机谋反,如今事情被发觉,因此才自杀。

唐高宗大惊说:“岂有此理!我的舅舅为小人所陷害,不至于谋反。”许敬宗说:“臣从始至终调查情况,长孙无忌谋反之事已显露,陛下仍旧怀疑不是真的,恐怕不是社稷之福。”唐高宗流泪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多次有谋反的人,先前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如今舅舅又这样,使朕愧见天下之人。如果事情坐实,将怎么办?”许敬宗回答:“房遗爱是乳臭小儿,与一女子谋反,怎么能成事呢?长孙无忌同先帝一起谋划夺取天下,天下人都佩服他的聪明,他担任宰相三十年,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威势,如果一旦谋反,陛下派谁能挡住他呢?如今依靠宗庙之灵,皇天痛恨恶人,因为调查小事而将大奸挖出来,这实在是天下的庆幸。臣私下担心长孙无忌知道韦季方自杀,在窘急中而发动叛乱,振臂一呼,恶人云集,必定成为宗庙的忧患。臣过去见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为隋炀帝所亲任,结为婚姻之亲,委任朝政大权,宇文述死后,宇文化及重新掌管禁兵,一天晚上在江都作乱,先杀不归附自己的人,臣家也遭遇其祸,大臣苏威、裴矩之类的人都唯他马首是瞻,黎明前隋室倾覆。前事不远,愿陛下速速决断!”

唐高宗命令许敬宗更加注意审察。第二天,许敬宗再次上奏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又流泪说:“我舅舅果真这样,朕绝不忍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人将称朕是何人啊?后世将称朕是何人啊?”许敬宗回答:“薄昭,是汉文帝舅舅,汉文帝从代地来京城,薄昭也有功劳,他还仅是杀人,汉文帝就派遣百官穿着丧服到他家中哭而杀之,到如今天下人以汉文帝为明主。现在长孙无忌忘记了两朝的大恩,图谋作乱,他的罪与薄昭不可同日而语。陛下有什么怀疑的,还不早些决断!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长孙无忌是当今的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陛下稍为延迟,臣担心会生变乱,悔之不及啊!”唐高宗认为许敬宗说得对,竟然也不直接讯问长孙无忌便下诏削长孙无忌的太尉及封邑,任命为扬州都督,到黔州安置,按准一品的俸禄供给。又派遣使者发兵送长孙无忌到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等都被除名,流放岭南。不久,唐高宗命令李勣、许敬宗、辛茂将和任雅相、卢承庆共同审查长孙无忌的案子。许敬宗又派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到黔州,再审讯长孙无忌的谋反之事,逼长孙无忌自缢。

所以,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谋反,使吴王李恪遭到诛杀,最后自己也被许敬宗诬陷谋反,这正是“天道好还”。

四是路岩密奏高官赐死,让使者剔取结喉三寸最后自己也是如此死去。《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载,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原宰相路岩被贬官,行至江陵时,唐僖宗敕令再削官爵,长期流放儋州。路岩长得“美姿仪”,被囚禁在江陵的监狱中住宿,一夜之间须发皆白。不久,唐僖宗赐他自尽,抄没其家。路岩在朝担任宰相时,曾经秘密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赐死时,都要让使者剔下死者结喉三寸,交给有关部门,作为死者必死的验证。”至此,自己也遭此之祸。

五是宋齐丘献计幽禁吴国皇帝,最后自己也被幽禁。《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载,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南唐前宰相宋齐丘到达九华山,南唐主李璟命令锁上他的宅第,在墙上挖洞供给饮食。宋齐丘感叹说:“我从前献计将皇帝(指南唐吴国废帝杨溥)家族幽禁在泰州,今天应当得此报应啊!”于是上吊而死,谥号为“丑缪”。

从上可知,一个人如果想成功,一定不可以做恶事、做坏事,因为“天道好还”,保不准什么时候就转到自己身上来了。

同类推荐
  • 荒野大镖客2同人小说

    荒野大镖客2同人小说

    此书致敬荒野大镖客:救赎2,故事内容基本与游戏原作相同
  •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

    本书介绍的历史故事虽然朴实无华,却是高度浓缩、有血有肉的,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美国历史的全景图,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民族在历史的大变动中创造历史的过程,将约400年的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予以清晰展现。
  • 留里克的崛起

    留里克的崛起

    魂穿斯堪的纳维亚,成为留里克从部族的少年到部族的首领,波罗的海的英雄,再成为诺夫哥罗德的王公,一步步在东欧的森林草原与万千河道中,驱散蒙昧建立文明。
  • 鼓吹:终结帝制的集结号

    鼓吹:终结帝制的集结号

    1840年以来,古老中国受到坚船利炮的攻击,不得不向西方列强低头。一群知识精英面对积贫积弱的大帝国忧心如焚,决心以舆论唤醒民众、开启民智。于是办报馆、开学堂,成为反帝制的先声,对万众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最终成为终结帝制的集结号。
  • 写轮眼纵横三国

    写轮眼纵横三国

    铁马卷起了风沙,血泪堆积得天下,只为守护心中的人。黄沙百战一去不复返,挥刀断剑战死稳江山,犯华夏者,虽远必诛!身负诅咒之眼,我愿用这双眼睛看破虚无,打破命运的桎梏!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源你真的不爱我了吗

    王源你真的不爱我了吗

    故事女主林汐和男主王源是喜欢着对方,可就在一次车祸中男主王源失去了记忆发生的故事
  • 枕上婚情之前夫别闹了

    枕上婚情之前夫别闹了

    在杭云若猝不及防的时候,穆景阳给了她最好的爱和婚姻。却也在她深陷其中的时候,跟她离婚,离她而去。她原以为他们从此无缘再见的时候,他又突然出现。她冷漠:“穆先生,请你离我远点,我们一点都不熟好吗?”他无赖:“不熟?你的身心都是我的了,到底哪里不熟了?”她恼怒:“你无耻,不要脸!”他抱着她,宠溺的笑着:“我不要脸,只要你!”
  • 漂浮的穿越城

    漂浮的穿越城

    自从与外星人扯上了关系,他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强大的金手指让一座城市在时空中飞行……他改写了三个时期的历史……
  • 他来自阿拉德

    他来自阿拉德

    【我...是神官吉格,我来自阿拉德大陆,作为哪里最强的鬼剑士之一,我曾操纵着所有鬼神在战场上驰骋,令敌人胆寒,受众人尊敬,我引导着所有的灵魂承载者走向鬼泣境界的巅峰,可是我...回不去了。】PS:吉格:别人都往我那个地方穿越。今儿我也要赶上一点时髦!话到最后,欢迎各位入坑加群!群号码:569265875,记住哟,是569265875。
  • 琴书箫剑录

    琴书箫剑录

    如果你从这里跳下去,我将不会为你流半滴眼泪,不会留半分回忆。逆水茫茫八面潮,掀起九州豪啸,江湖纷纷一剑了,平复四海浪涛。它是武林的神话,谁?会记得他当年赤胆挥洒的逍遥?他跳下了云峰谷底……两年后云谷镇凝澜客栈出现了一阿蓬,他到底什么来历?为什么他的样貌和习性都那么像两年前的天下第一剑客?当年的降魔盒真是他弄丢的吗?那个神秘的负琴女子到底什么来历?望江门隐月刀袁飞和天下第一剑林帆谁才是武林的神话?降魔盒还能在找回来吗?没有了降魔盒,人间江湖是否会妖魔鬼怪横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梦回午夜桃花醉

    梦回午夜桃花醉

    跨越时间空间相遇了,然而有情与无情像两把刀插在心上,折磨的他死去又活来。活在权谋之中,又脱离在权谋之外。在大千世界里寻找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 新世界的游记

    新世界的游记

    无尽的天空,如血般鲜红;无际的大地,似如死灰。一个人影伫立在这如同凝固般的世界中。忽然间,空间像玻璃般碎裂,裂纹缠绕住人影……一个生命降生在新世界,TA,将会带给这个世界怎么样的改变?
  • 铸造企业之魂

    铸造企业之魂

    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分属不同行业、呈现不同特色的宁波企业,深入挖掘其“独门绝技”和“压箱底功夫”,以使读者从中管窥甬商的成功之道,并学到经营管理的知识。为避免成为一本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的学究类书籍,《铸造企业之魂:宁波企业的文化引领》的作者可谓匠心独运。每章选取一家宁波籍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以“自然法则”为主线,研究并生动地反映了甬商智慧,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同时,通过大量鲜活、精彩的一手案例和故事,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我们能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不断发现有趣而发人深省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