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105900000002

第2章 定律二 德位匹配定律

《易经·系辞下》载,孔子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三种事情很少不为祸的:第一种是德薄而位尊;第二种是智小而谋大;第三种是力小而任重。所以,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切记,当自己德行不够、智慧不够、能力不够时,不要急于升迁,特别是不能担当大位,一旦如此就是严重的不匹配,这就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灾祸。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大定律,即德位匹配定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昭示了德位匹配定律,像《资治通鉴》中所载的唐朝郭子仪、裴度等都是典型的德位匹配的例子。而且他们的智慧、能力也与他们所承担的谋划、重任都匹配。同时《资治通鉴》中也讲了不少德位不匹配的例子,包括智慧、能力与所承担的谋划、重任不匹配的例子。比如秦朝时的赵高、西汉时的主父偃、东汉时的外戚窦氏兄弟、唐朝的杨国忠等等,德行与职位明显不匹配,因而结局也不好。

01 为什么玩权的赵高下场不好?

《资治通鉴·秦纪三》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郎中令赵高倚仗着秦二世的恩宠而专权跋扈,因为个人私怨而诛杀的人很多,他担心大臣们入朝奏事时控告他,于是劝秦二世说:“天子之所以贵重,就是因为群臣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况且陛下还年轻,未必全面精通处理各种政事,如今坐在朝廷之上,如果罢遣、举用人处理不当,就会将自己的短处暴露在大臣面前,这不是向天下人展现您的神明。陛下不如深居拱手在宫禁之中,与臣及熟悉法令的侍中等待政事,政事来了才处理。如此,大臣们就不敢奏报那些难以决断之事,天下人就会称您是圣主。”秦二世就用赵高这一计策,不坐朝廷之中接见大臣,而是常居住在宫中。于是赵高和侍中们掌权用事,政事都取决于赵高。后来秦二世还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全由赵高决定。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起初中丞相赵高,想专门操纵秦朝大权,担心群臣们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让人牵着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马。”秦二世笑道:“丞相错了,怎么称鹿为马呢?”秦二世问左右,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阿谀奉顺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于是暗中用法令陷害那些说是鹿的大臣。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谁敢议论他的过错。这一年,因为赵高之前多次讲“关东的盗贼成不了事”,等到项羽俘虏王离等人,而章邯等又数次战败,上书请求援助。而且自函谷关以东,大抵全部背叛秦朝的官吏,响应诸侯,诸侯都率领部众向西进攻。八月,沛公刘邦率数万军队攻打武关,并屠城。赵高担心秦二世发怒,诛杀自己,于是称病不朝见秦二世。不久,与女婿阎乐发动政变,逼杀秦二世。赵高还召集全部大臣、各位宗室公子,告诉他们诛杀秦二世的事情,说:“秦国,本来是个王国,秦始皇君临天下,因此才称帝。如今六国重新自立,秦朝的领地越来越小,是空名称帝,因此不可以称帝,应当像过去那样称王。”于是立子婴为秦王,以普通百姓的礼仪将秦二世葬在杜县南边的宜春苑中。

这一年的九月,赵高命令子婴斋戒,到宗庙拜见,接受玉玺。斋戒五天后,子婴与两个儿子谋划说:“丞相赵高杀二世于望夷宫,担心群臣诛杀他,于是假装以礼义立我。我听说赵高与楚军约定,灭亡秦朝宗室后而分别称王关中。如今让我斋戒、参拜宗庙,是想趁机在宗庙中杀我。我称病不去,丞相一定会亲自来,他来了我们就杀掉他。”赵高派人请子婴数次,子婴不去。赵高果然亲自前往,说:“拜见宗庙,是极其重大之事,大王为何不去啊?”子婴于是在斋宫刺杀赵高,并诛杀赵高三族。

从上可以看出,赵高很会玩权,先是劝秦二世深居宫中,后又“指鹿为马”,但是最后下场很惨,不仅赔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使自己三族的性命也都赔进去了。这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他玩权时以私怨杀了太多人,这样必定得罪很多的人,这些人也都想置他于死地,仅这一点来看,他被灭是迟早的事;二是他玩权时将别人当作傻子,秦二世智商不高也就算了,还当面玩“指鹿为马”,将群臣的智商视为低劣;三是他玩权时还弑君,这在当时的道义上是过不去的。因而赵高玩到最后只有死路一条,这正是俗语所说的“玩了一辈子鹰,反被鹰啄瞎了眼”。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赵高德薄而位尊,本来就是一个小人,却承担丞相大位,无法同自己的智慧、能力相匹配。由于不符合“德位匹配定律”,所以赵高必定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02 为什么陈婴之母说“暴得大名者不祥”?

《资治通鉴·秦纪三》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陈胜攻打广陵,未能攻下。他听说陈王败逃、秦将章邯将要到来,于是渡过长江,假传陈胜的命令,授予项梁为楚国上柱国之职,并且说:“江东已平定,应当急速带兵向西攻打秦军!”项梁于是率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项梁听说陈婴已攻下东阳,派遣使者想与他联合共同西进。

陈婴,东阳县的令史,居住在县城中,向来讲诚信,为人谨慎,被称为长者。当时,东阳县的青年杀了东阳县令,相聚一起得两万人,想立陈婴为王。

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成为你们陈家的媳妇以来,未曾听说你先世有显贵的人,如今‘暴得大名不祥’(即突然得大名是不吉祥的),不如归属他人。事情如果成功,还可得以封侯;事情如果失败,也容易逃命,不是世上所指名道姓之人。”于是陈婴不敢称王,并对他的军吏说:“项氏世世为将,在楚国有盛名,如今想成就大事,将帅非这种人不可。我们依靠名望之族,一定可以灭亡秦朝!”他的部众听从他的话,于是率部众归项梁统属。

《易经·系辞下》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成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为善,另一个是必须积善。不行善,则不会有喜庆之事。不积累善德,想靠做一两件善事就成名,也是很难。即使成名了,由于善德积得不够,也不能长久。所以这也是符合“德位匹配定律”的。

03 为什么孔霸多次辞让御史大夫之位?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载,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汉元帝刘奭为太子时,跟从太中大夫孔霸学习《尚书》。汉元帝即位后,赐孔霸关内侯爵位,号为褒成君,任给事中。汉元帝想提拔孔霸到丞相的位置上,但孔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常称,“我的爵位太过,德行如何能胜任呢?”而后,御史大夫之位数次缺乏合适人选,汉元帝又想任用孔霸为御史大夫。但是孔霸让位,他多次陈述不愿意为御史大夫。汉元帝深知孔霸至诚,于是不再勉强,但因此非常敬重孔霸,对其赏赐非常丰厚。

这里面,孔霸就谈到了“德位匹配定律”,所以他坚决让位。一方面保全了自身,当时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被奸臣石显害死,朝中的正直大臣周堪、张猛等,也被石显多次谮毁。后来,周堪得了失音症去世,张猛被石显诬陷而自杀。而孔霸没有受到石显的迫害;另一方面还得到了汉元帝的敬重和赏赐。

04 为什么班固说“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十·元光五年》中引述了班固的一段评论。原文是: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班固的这段评论阐述的是,从前鲁哀公说:“寡人出生于深宫之中,在妇人的手上长大,不曾知道什么是忧愁、什么是惧怕。”确实是这样的啊!这样的君主,即使不想使国家危亡,也不可能啊!因此,古人将安逸享乐比作是鸩毒,将没有德行而富贵称之为不幸。汉朝自建立以来,直到汉平帝,诸侯王数百个,大多骄横荒淫丧失道德。为何如此呢?因为沉溺在放纵恣欲中,所处的地位权势导致这样。自然凡人还要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辈呢!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卓然与众不同的,河间献王刘德就近似于这样的人。

班固的这段评论是评价刘德的。本来诸侯王都深处富贵,很容易骄傲荒淫,沉溺于放纵欲望之中,但是河间献王刘德却没有这样,他是品德高尚的大雅君子。

为什么班固对刘德评价这么高呢?《资治通鉴》是怎样记载刘德的事迹的呢?

《资治通鉴·汉纪十》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常讲的“实事求是”就源于此),用黄金布帛招纳搜求四方的善书,所获得的书与汉朝廷的相等。这个时候,淮南王刘安也喜欢书籍,但他所搜罗的书多是浮华辩论的;而河间王刘德所购得的书,都是用古文所写的先秦旧书,采用礼乐的古事,稍稍增加编辑到了五百多篇,他的衣着和言行都必定符合儒者的要求,崤山以东的诸儒大多跟从他,与他交游。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河间王刘德来到朝廷,拜献雅乐,回答三雍宫的制度以及汉武帝诏策所问的三十多件事。他所回答的,都是根据儒家所讲的道理说的,非常合理,而且文风简约、观点明确。于是汉武帝下令让太乐官保存河间王所进献的雅声,作为备用,但每年不常演奏。这年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上奏汉武帝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合理,温和、仁义、恭敬、节俭,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深邃明察,惠及鳏夫寡妇。”大行令上奏说:“根据《谥法》,聪明睿智称为献,河间王的谥号为献。”所以,河间王刘德被称之为河间献王,“献”是谥号。

《资治通鉴·汉纪十》在记载刘德这些事迹之后,就引用了上述班固的评论。在班固的评论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这句话。

虽然人人都想富贵,但是富贵却要有德才能守得住。《资治通鉴·汉纪十三·太初三年》载:“起初,汉高祖所封的功臣为列侯的,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当时处于战乱之时,百姓都流亡,国家所掌握的户口数字只有十之二三。大的列侯,食邑不过万家;小的列侯只有五六百户。到了汉文帝、汉景帝之时,已过了四五世,流民回归,户口得到生息,列侯中大的有三四万户,小的也增加了一倍,富厚很多。然而列侯的子孙骄横淫逸,大多触犯法禁,导致自身殒命,失去封国食邑,到了如今,即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现有的功臣列侯只有四家。”这样算起来,从汉高祖封侯算起,不过百年,原来一百四十三家列侯只剩下四家,一百三十九家已消失了。所以,无德是保不了富贵的。

从“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的史例可知“德位匹配定律”是相当正确的。因此,当一个人处于富贵之时,要想一想自身的德行够不够,如果不够可能会招致不幸;而处于贫贱之时,则要想一想多积累德行,这样富贵之后才能守得住,即使不富贵也是平安幸福的。

05 为什么马氏被汉明帝立为皇后、长孙皇后始终得到唐太宗的宠爱敬重?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载,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刘炟为太子。马氏是马援的女儿,光武帝时被选入太子宫。她能够侍奉阴后,即光武帝的阴皇后,汉明帝的母亲,和同列的都相处友好,礼数备全,上下安好,于是被汉明帝特别宠幸。等到汉明帝即位,封她为贵人。当时阴皇后异母姐姐的女儿贾氏也选入太子宫,生了皇子刘炟。汉明帝因为马皇后没有儿子,遂命马皇后抚养,并说:“人不一定要自己生儿子,只是担心爱护和抚养不够罢了。”于是马皇后尽心抚育,劳累憔悴胜过亲生的母亲对待儿子。太子刘炟也很孝顺,敦厚笃实,母慈子爱,始终没有丝毫的间隔。马皇后还常常认为汉明帝的儿子不多,向汉明帝推荐左右的美女,唯恐做得不够好。后宫有被皇帝接见的,她总是加以慰问。如果有被汉明帝多次宠幸的,就加以厚待。

等有关部门上奏请立皇后时,汉明帝没有开口,皇太后(即阴太后,汉明帝的母亲)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就立她吧。”马皇后做了皇后之后,更加谦虚庄重,喜欢读书。常常穿着粗布衣服,裙子也加脚边。每月初一、十五,诸位嫔妃和公主进宫请安,望见马皇后穿衣简陋粗疏,开始还以为是漂亮的丝绸,走近看了后就笑了。马皇后说:“这种材质特别适宜染色,因此用它。”群臣上奏事情有难以决断的,汉明帝多次试探她,马皇后就分别解析,都很有道理,并推出实情,然而她未曾因为家人私请而干预政事。汉明帝由此对她宠爱敬重,始终不衰。

从上可知,马氏之所以被立为皇后并始终得到汉明帝的宠爱敬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她对阴太后很好,而阴太后是皇帝的母亲,这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她还与后宫上下都和睦相处;二是她养育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胜似亲生,这在后宫中是极为难得的;三是她没有嫉妒心,不搞独宠,积极推荐其他美人,希望皇帝能多有儿子,这是为皇帝的江山考虑,非常有大局;四是做了皇后之后更加谦虚庄重,又非常节俭;五是她喜欢读书,非常有见识,能帮皇帝处理难以决断的事情;六是她不自私,当了皇后之后不为家人谋求官职待遇,更不干预政事。

我们再来讲讲长孙皇后。《资治通鉴·唐纪七》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此时已即位,尚未改元)立妃长孙氏为皇后。当唐太宗还是秦王时,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有嫌隙,长孙皇后敬奉唐高祖,谨慎地顺承唐高祖的嫔妃,以消解猜疑,弥补缺失,秦王很得内助。等到她为中宫皇后时,务必节俭,对于吃穿等物品以够用为原则。唐太宗很是敬重她,曾经与她商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推辞说:“如果母鸡在早晨打鸣,只会败坏这个家。我是个妇人,怎么敢过问朝廷政事?”唐太宗坚持问她,她终究不回答。

《资治通鉴·唐纪十·贞观十年》还用较大篇幅对长孙皇后的事迹进行了记载,主要有:

一是唐太宗有时迁怒宫人,长孙皇后也假装发怒,请求自己来审理,于是命人将宫人囚禁起来,等到唐太宗怒气平息后,慢慢地为宫人伸冤,因此宫廷之中,刑罚没有枉法滥用。

二是豫章公主早年就丧母,长孙皇后收养她,对她的慈爱如同自己亲生一般。

三是妃嫔以下有疾病,长孙皇后亲自探望,并将自己服用的食物、药品赐给她们,因此宫中无不爱戴她。

四是长孙皇后教导几个儿子,常常以谦恭、俭朴为先。太子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曾经禀告长孙皇后说东宫用的器物太少,请求增添。长孙皇后不答应,她说:“作为太子,应当担心德不立,名不扬,何必担心没有器物呢!”

五是唐太宗得了疾病,多年没有好,长孙皇后侍奉,昼夜不离身边,常常带着毒药放在衣服里,说:“如果太宗去世,我绝不独生。”

六是长孙皇后向来有气血不足的疾病,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时跟从唐太宗到九成宫,柴绍(唐高祖驸马)等半夜禀告有变乱,唐太宗穿上盔甲出来问情况,长孙皇后带病跟从,左右不让她出来,长孙皇后说:“皇上既然已震惊,我心中岂能自安?”因此疾病更加严重。太子李承乾对母亲长孙皇后说:“如果医药都用尽了而疾病不好,请奏赦免罪人、度人入道(道教、佛教用语),大概可以获得冥冥之中的福佑。”长孙皇后说:“死生有命,不是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改变的。如果为善有福,我向来没有为恶;如果不是这样,妄求没有什么益处!赦免,是国家大事,不可数次下达。如果一定要这样,我不如速死!”太子不敢上奏,私下告诉房玄龄,房玄龄告诉唐太宗,唐太宗哀怜长孙皇后,想为她下大赦之令,长孙皇后坚决制止。

七是长孙皇后病重,与唐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因被谴责遭免职回家,长孙皇后说:“房玄龄长期侍奉陛下,小心谨慎且能保密,对于奇谋秘计未曾泄露过,如果不是大的过错,请不要抛弃他。我们长孙宗族因为机缘蒙恩泽而享有俸禄,不是因为德行出众,想要使他们子孙保全,请不要授予大权,只以外戚身份朝见皇上就足够了。我生前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后因厚葬而害人,但愿不要建造陵墓而劳费天下,只需要因山起坟,用瓦木之类的器具即可。仍愿陛下亲近君子、远离小人,纳忠谏之言、摒弃谗言,减省劳役、停止游猎,这样我虽然殁于九泉,也确实死而无憾了!不必命令儿女们来,见到他们悲哀,只会乱了人的心志。”她还取出衣服中的毒药说:“我准备于陛下百年之后,誓死相从,绝不当吕后!”

八是长孙皇后曾选择古代女人的事迹,编著《女则》三十卷,并作文批驳东汉明德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使他们在当朝贵盛,只是劝诫他们不要像车水马龙那样奢侈,这是打开祸乱的根源而防范末流。长孙皇后去世后,宫中的执事将《女则》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了之后十分悲痛,并给近臣们看,说道:“皇后所作这本书,足以垂范百世!朕并非不知道天命而做徒劳无益的悲痛,但是回到宫中不能再听到规劝进谏之言,朕失一良佐,因此不能忘怀。”

上述事迹突出体现了长孙皇后待人处世的智慧。其一、二、三体现了长孙皇后的仁慈;四体现了长孙皇后自身俭朴和要求儿子俭朴;五、六、七体现了长孙皇后对丈夫唐太宗的挚爱;八体现了长孙皇后对于长孙家族的爱护。

从上可知,马氏被汉明帝立为皇后、长孙皇后始终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和敬重,根本原因在于她们的品德非常好,符合“德位匹配定律”。所以马皇后还得了一个很好的称呼,史称她“明德马皇后”;长孙皇后也有一个很好的称呼,史称她“文德皇后”。

06 为什么张彖说杨国忠是“冰山”?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载,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因为李林甫去世,唐玄宗任命杨国忠为右相,兼文部尚书,仍兼任以前的使职。司马光评价杨国忠:杨国忠为人争强好辩,而且轻浮易躁,没有威仪。既为宰相,自以为权力很大,裁决机务,刚愎自用,果敢而不疑,在朝廷上卷起衣袖叉着腰,对公卿以下臣子颐指气使,以至人人惊恐。杨国忠自从任侍御史到做宰相兼领四十多个使职。台省(即御史台、三省)官员中有才行和名声的,如果不能为杨国忠所用,杨国忠都将他们逐出朝廷贬到地方任职。

有位叫张彖的陕郡进士将杨国忠看得很清楚,有人劝他去拜见杨国忠,说:“拜见他后,富贵立马可得到。”张彖说:“你们倚靠杨右相,以为他像泰山那样稳固,我认为他是冰山。如果太阳出来,冰山就会融化,你们不怕失去依靠吗?”于是张彖隐居嵩山。后来,杨国忠果然就成了“冰山”,三年后即被杀。《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载,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带领群臣逃亡到马嵬驿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杨国忠在逃命时被士兵追上杀死,尸体被肢解,头颅被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也被杀。杨国忠的妻子裴柔与小儿子乘乱逃走,到了陈仓县,被县令薛景仙抓获杀掉。

张彖不逢迎权贵并预见杨国忠很快会灭亡,这是源于他的秉性和预见。

为什么张彖说杨国忠是冰山呢?因为杨国忠身上有几个特点:一是争强好辩,大凡这样的人赢在嘴上,却输了朋友,重则被人记恨;二是轻浮易躁,大凡这样的人都沉不住气,沉不住气的人往往遇到大事时就会失措,而且轻浮易躁也没有威仪可言,容易被人从内心里瞧不起;三是爱好权力、刚愎自用、颐指气使,大凡有这些毛病的人基本上是自寻死路;四是排挤他人,不为自己所用就贬职,这种人不能容人而难以成事。再加上杨国忠一肚子坏水,所以必定败亡。

从历史上看,杨国忠本无德行,只是因为杨贵妃的原因才受到唐玄宗的宠信,担任右相,而且杨国忠的智慧和能力很差,安禄山提前反叛、哥舒翰出潼关战败都是他一手促成的,他能力小,却兼领四十多个使职。可以说杨国忠是只“鼠”,没有治国安邦之策,然而唐玄宗却把他任为“虎”,小材大用,担任宰相,最后祸国殃民,造成天下大乱。所以,杨国忠是一个最为典型的“德位不匹配”“智慧与谋划不匹配”“能力与职务不匹配”的人,就像“小马拉大车”一样,必定会出事,结果自己和妻子、儿子都被杀,而且在后世还留下了奸臣的骂名。

07 为什么郭子仪能“五全”?

郭子仪是唐朝最为杰出的将帅之一,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卓著,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第一。唐肃宗曾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唐代宗时,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之兵侵犯,由于郭子仪的威名,加上他敢单骑到回纥营中,深明大义,因此回纥退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郭子仪单骑退回纥”事件。唐德宗时,称郭子仪为“尚父”。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载,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汾阳忠武王(“忠武”是谥号)郭子仪去世。

司马光对此有一段评价,这段评价体现了郭子仪的成功之处:

第一,听从朝廷诏命,使谗言毁谤不起作用。郭子仪担任上将时,拥有强兵,程元振、鱼朝恩百般谗毁他,但只要一纸诏书征召他回,他没有一次不当天就启程出发,由于这些皇帝没有相信谗言毁谤。

第二,深得将士甚至叛贼爱戴。郭子仪曾派遣使者到田承嗣(魏博节度使,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那里,田承嗣向西朝郭子仪的方向下拜说:“我的膝盖不向人弯曲已经有若干年了!”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大凡公私物品经过汴州的都会被他扣留,唯独郭子仪的物品他不敢靠近,并且派遣士兵护送出境。

第三,本人及家族富贵,部属当显官名臣的也很多。郭子仪担任中书令共有二十四年,每月的俸禄是两万缗钱,私产还不算在内,府第中库存的奇珍异货堆积如山。家族共有三千人,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显官,所有的孙子加起来几十人,每次向他问安,他不能全都辨认,只点点头而已。仆固怀恩、李怀光、浑瑊都出自郭子仪的麾下,即使贵为王公,但郭子仪常常对他们任意指挥,而他们也会快跑前来服从命令,郭子仪的家人对他们也视作郭子仪的仆从。

司马光还评价:“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就是讲,天下的安危系于郭子仪一身将近三十年,郭子仪功盖天下而皇帝不猜疑,位极人臣而众人不嫉恨他,穷奢极欲而人们不责难他,活了八十五岁才善终。

所以,郭子仪非常了不起,古今像这样的人臣,基本无有啊!有的人虽然重要,但没有像这样天下安危系于一人之身,而且长达三十年;有的人虽然功高,但被皇帝猜疑;有的人虽然位高,但被众人嫉恨;有的人穷奢极欲,则会被人们指责;有的人功名富贵兼全,但是寿命不够长。郭子仪是以上五个方面兼全,可称为“五全老人”(相比乾隆自称“十全老人”)。

《旧唐书》和《新唐书》对郭子仪的品德有明确的表述。《旧唐书·郭子仪列传》称郭子仪“事上诚荩,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新唐书·郭子仪列传》称郭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这表明,郭子仪的品德及成功之处正是源于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上忠诚;二是对下宽厚;三是能得士心。

所以,郭子仪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取得再造唐室的功劳,因为有功劳而为王侯将相,而他又能“五全”则是靠他自己的德行深厚。他当初之所以取得功劳,也是靠他的德行。

从上可知,郭子仪是一个符合“德位匹配定律”的典型人物。

08 为什么裴度“威望远达四夷”?

裴度是唐宪宗“元和中兴”的重要功臣,和郭子仪一样被时人极为敬重。

裴度一生最光辉的事业是平定“淮西之乱”。《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载,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各军讨伐淮西良久而未有功效,唐宪宗派遣御史中丞裴度前往军营慰问,观察用兵形势。裴度回来后,说淮西必定可以攻取,并且说:“观察诸位将领,唯有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唐宪宗很高兴。不久,李光颜在时曲打败淮西兵,杀数千人。唐宪宗以此认为裴度知人。当时宰相李吉甫已去世,唐宪宗将兵事全部委托给武元衡负责,李师道的刺客刺杀武元衡,并且在靖安坊东门刺杀成功,又入通化坊刺杀裴度,伤其头部,推入沟中,幸好裴度的毡帽结实,得以不死。京城的人们都非常惊骇。于是,唐宪宗诏命宰相外出时,加派金吾骑士带兵器护卫。兵部侍郎许孟容哭泣着到中书省说:“请上奏起用裴中丞(裴度)为宰相,全力抓获刺客贼党。”唐宪宗下令搜查捉拿,并重赏一万缗钱,赐五品官位,敢于庇护藏匿的举族诛杀。后来,裴度伤口严重,卧病二十天,唐宪宗诏命卫兵值宿他的府第,前去问候的中使连绵不绝。有人请求罢除裴度的官职,以使恒州王承宗、郓州李师道安心,唐宪宗大怒说:“如果罢免裴度的官职,使奸谋得逞,朝廷不再有纲纪,我用裴度一人,足可以破灭二贼。”没多久,裴度病愈,唐宪宗便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并且将兵事全部委托给裴度负责。

两年后,裴度不负唐宪宗所托,平定了“淮西之乱”。《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载,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因为各军讨伐淮西、蔡州,四年没有攻取下来,粮食运送疲弊,百姓甚至用驴来耕地。唐宪宗也很苦恼,问宰相怎么办,李逢吉等竞相认为劳师弊赋,力主罢兵。唯独裴度不说话,唐宪宗问他,裴度回答说:“臣请求亲自前往督战。”隔了几天,唐宪宗再对裴度说:“卿真能为朕前往吗?”裴度回答说:“臣誓不与淮西蔡州之贼同生,臣近来观察吴元济,势力实在是窘迫,但各位将领心不齐,不合力攻击,因此吴元济不降。如果臣亲自到行营,各位将领担心臣夺他们的功劳,必定争相进取破贼了。”唐宪宗非常高兴,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仍然担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将要出发时,对唐宪宗说:“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如果逆贼被灭,则臣有朝见天子之日;逆贼若在,则臣将无返回朝之期)。”唐宪宗也为之流泪。八月,裴度前往淮西,唐宪宗亲自到通化门送行。

裴度到淮西行使元帅之事,以郾城为治所。当时各路军队均派有宦官监军,军队的进退不由主将。取胜时,监军的宦官便抢先向朝廷报捷;受挫时,便对主将百般凌辱。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行使,“战有多功”。这一年,李愬打败并擒获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对吴元济的官吏及帐下、厨房、马厩的士兵,都恢复他们的职位,使他们没有疑虑,然后等待裴度。裴度到后,还任用淮西蔡州的士卒为牙兵,有人进谏说:“蔡州人反复不定的还很多,不可不防备。”裴度笑着说:“我是彰义节度使,首恶已被擒获,蔡州的人就是我们大唐的人啊,又何必怀疑呢?”蔡州人听后感动得哭泣。在此之前,吴少阳、吴元济父子拥兵淮西,禁止人们在道路上说话,不许在夜间点烛,如果有人以酒饭相互往来便处以死罪。裴度来此之后,下令只禁止盗窃,其余不问,人们往来没有白天黑夜的限制,蔡州人才开始感到做百姓的快乐。唐宪宗重赏李愬、裴度,任命李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赐给凉国公的爵位,赐裴度爵晋国公,并入朝执掌朝廷政事。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正月,河东节度使裴度回到京师,因病在家中,不能入朝拜见唐文宗,唐文宗连连派遣使者到他家中慰问。三月,裴度去世,谥“文忠”,享年七十五岁。唐文宗奇怪裴度没有遗表,问他的家人,找到一份没有写完的草稿,草稿上以皇上未定太子为忧,而没有谈论个人的私事。裴度身材相貌不过中人,但是“威望远达四夷”,四方蛮夷见到唐朝的使者,动辄就问裴度的年龄多少?是否得到朝廷的重用?裴度“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余年”,意思是,和郭子仪一样身系国家安危,二十多年。

《旧唐书·裴度列传》说裴度“时威望德业,侔于郭子仪,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凡命将相,无贤不肖,皆推度为首,其为士君子爱重也如此”。并赞他“夫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难也。晋公能之,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元和中兴之力,公胡让焉”!《新唐书·裴度列传》称裴度“神观迈爽,操守坚正,善占对”“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事四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以全德始终。及殁,天下莫不思其风烈”。

从上可知,裴度之所以能“威望远达四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皇帝忠义;二是不怕牺牲个人;三是爱民以诚;四是忧国奉公而不及私;五是能得士君子敬爱推重。这几个方面正体现了裴度的品德深厚,他之所以能处在高位且受天下人的推重,也是符合“德位匹配定律”的。

同类推荐
  • 开局先送一个国家

    开局先送一个国家

    开局先送一个国家,内容自己填充,结局大家决定。
  • 历史的B面

    历史的B面

    962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即将结束的黎明。涌动的黑潮里,那些几乎就要忍受不住的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丝熹微的亮光。自唐末以来近百年的战乱就要结束了。或者说,已经有人正在考虑并着手实施如何拉上这百年暗夜的帷幕。
  • 跟着小说看历史

    跟着小说看历史

    林羽万万没想到,穿越到了各种小说演义当中。《三国演义》中,他是无双上将潘凤,《杨家将演义》中,他是老贼潘仁美的儿子潘豹:《水浒传》中,自己不会穿越成潘金莲吧。林羽发出嘶声呐喊:“我不想成女装大佬。”
  • 墨家军

    墨家军

    春秋时代,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封建体制一变而为列国。霸主制度应运而生,有志之士当下只有两条路,要么辅佐君主,称霸群雄;要么扶弱济贫,造福苍生。由墨翟组织的民间军队——墨家军。他们一个个武艺高强,尤其擅长攻守之道。“守不竟,宁赴死”是他们的宗旨。“救民于水火”是他们的信念。
  • 穿越之历史我主宰

    穿越之历史我主宰

    现代技术控青年赵磊意外穿越到了三国时代,凭借一部手机游走于各大历史时空。丈八蛇矛?早过时了,来,试试我这丈八蛇毫。关羽你说什么?你不会用偃月刀?没关系,用我这把双月弓照样能够上阵杀敌。刘备,你就把你那没用的雌雄双股剑给扔了吧!这把雌雄大宝剑就是专门为你量身定做的。项羽,这把ak47给你,带兵去给我灭了刘邦这丫的,早就看他不爽了。十八路反王?你记错了吧!应该是十九路反王。武器、魔导书、功法秘籍,只要你有钱,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
热门推荐
  • 弃妇更抢手

    弃妇更抢手

    她生着一张旺夫脸,一朝嫁入豪门!俊俏的总裁老公根本不爱她,要不是他总习惯用自己独有的肢体动作挑逗她,估计真得忘了她还是他的女人!豪门少奶奶成了弃妇,她心不甘情不愿,凭着一张俏丽的脸蛋转身变为抢手货!
  • 我的都市之崛起

    我的都市之崛起

    一段本是平静的生活,却因为一个承诺而改变,在这个都市之中风起云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休想成前妻!

    休想成前妻!

    这又是一个婚后才说爱的故事。宋倾心:“也许我曾经爱过你,但是现在已经不爱了,更不爱你的……性别。”顾昊天眯起眼,笃定地说道:“夫人,请不要再假装百合了。”
  • 雄兵连之神权文明

    雄兵连之神权文明

    神权文明是在三王陨落之后出现的混乱文明,天启王莫甘娜用生命摧毁天渣组织头目华烨逃跑时留下的黑洞时,在黑洞与天启王莫甘娜炸裂的瞬间,从黑洞里来了许多不速之客,从此便形成了起初的混乱文明。在起初的混乱文明开始时,一位销声匿迹十七亿年的“王”也慢慢出现了!!!这位销声匿迹十七亿年的“王”的出现,让很多在战斗中阵亡的天使和雄兵连战士卷土重来!!!慢慢的从混乱文明演变到“神权文明”欢迎读者关注!
  • 网游之路人甲日记

    网游之路人甲日记

    公元2100年,地球人口突破500亿。地球资源耗竭,人类灭亡岌岌可危。各国首脑决定倾尽全国资源,协助灵魂公司制造虚拟游戏仓。2105年。历经5年的长久开发,终于研究出模拟度百分百的虚拟世界。同年10月,全球人民集中在南北俩极。由灵魂公司工作人员冷藏保存人类身体并进入游戏内。2105年10月10日10点10分10秒,游戏正式开始。
  • 塘堰印象

    塘堰印象

    我省水资源丰富,但塘堰淤塞、小农水“最后一公里”不畅的现象也尤为突出。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回应人民关切,在全省大规模开展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的“三万”活动。号令一出,省作协随即启动了“荆楚作家走乡村――塘堰行”采风采访活动,4个月时间内,近100位作家走出书斋,奔赴乡间湾组,深入田间地头,记录最感人的故事,描写最美丽的风景,采写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纪实文学作品。
  • 总参异能录

    总参异能录

    北平和平解放后,国民党军统七处撤离北平,因地下党的大力保护,军统七处大量研究超自然现象的资料得以留存下来。面对这些有可能会改变整个人类的重要资料,中央决定成立总参谋部第3小组,全盘接管军统七处留下来的资料及研究设备。总参3组的人没有职级,但在行动的时候,可以调动任何部队及地方警力,可以调用任何部门的任何人参与行动。冉峰来自一个神秘的古老家族,因一个新的任务来到总参3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声的群落:续编(下卷)

    无声的群落:续编(下卷)

    这本书里的一百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段至今“一半烟遮、一半云埋”的历史,作者大多是1964年和1965年下乡的知识青年。四十多年前,他们告别父母,离开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武汉、成都、长沙、杭州、西安、贵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在这些饱蘸着心血的文章里,作者如实地讲述了他们上山下乡的经历,记载了他们在那些动荡的年代里的观察和感受,留下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诚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