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19000000002

第2章 洪洞大槐树移民轶事

元末中原人口锐减之谜

元朝从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万里江山在其残暴统治下,仅仅98年的时间就被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运动推翻。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的元王朝,新的明王朝取而代之,数十年的战乱,使得中原大地千疮百孔。方兴未艾的大明王朝面对的是百姓流离失所,江山满目疮痍的衰败景象。

从1351年红巾军起义到1368年明朝建立,17年的战乱,在以河南、安徽等地的黄淮流域为中心进行。当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军从江淮流域起兵后,就迅速向北,向元朝的政治中心北京进攻,元朝官兵则向南抵御。古代的战争是以冷兵器为武器的原始战争形态,战争像一个偌大的绞肉机,胜负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死伤人数的多少。但不管哪一方,所有的死伤都是老百姓,都是青壮年男子。这场元末农民战争,长期你来我往,以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为主的黄淮流域早已是十室九空,夺去无数百姓的性命。

当朱元璋坐上金銮宝殿,峨冠博带庆贺胜利时,广袤的中原,举目苍头携妇孺,饿殍遍野人相食。史料记载,元军及地主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多是“拔其地,屠其城”。《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扬州被元军攻克后,杀得仅存十八户。《开州志》中记录元军席卷濮阳县后,“居民仅存七姓,丁不满千”。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中也有记载,元军“兵戮河南,赤地千里……”真可谓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原大地饿殍遍野,一片荒芜,而这也成为大槐树移民的大背景。

江南移民与大槐树移民

江南有一首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怎么回事?出了朱皇帝,对凤阳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怎么能说是“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因为刚刚经历过战乱的摧残,整个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贫民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也是整个社会的根基。为了稳固刚刚建立的朝廷根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力,朱元璋就做出了向中原地区移民的决策。第一步移民计划首先是从他的家乡安徽凤阳开始的,那么,这一次移民能否成功?至今在当地传唱的民谣为何反映的却不是朱元璋的初衷呢?

原来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家乡田地荒芜、人口稀少,特别是青壮年男子更是寥寥无几,家家户户要么妇孺老弱,要么庭院空空,心里便着慌了,于是,就决定移民。他盘算,直接从江南迁移那些富户,让他们连人带财富来到凤阳,让凤阳快速跳跃式致富,让老家的父老乡亲粘粘皇帝的光。可是,事与愿违,这些江南富户来到凤阳,一是水土不服,二是吃不了苦,三是没有了作威作福的环境,于是,想方设法,逃回江南,不少人就是扮成叫花子往回逃,这首民谣就是这些叫花子打莲花落的唱词。也就是说,朱元璋的江南移民办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第一波移民行动以失败告终。

但这第一次移民的失败,并没有改变朱元璋大移民的计划,后来,朱元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决定展开山西大槐树这场绝无仅有的历史大移民。

朱元璋兵挫誓迁民

明朝政府为何要把移民之地选为山西呢?传说朱元璋之所以要从这里移民,是对山西人的一种报复。据说朱元璋起兵以前在寺院里当和尚,曾随师父到山西五台山云游。他看见山西地方富庶,百姓安宁,非常羡慕。不料在往回返的路上,师父年老染病死了。到后来他投军之后,首先想到山西地方富庶人口众多,地势险要,是个可靠的后方,便派兵攻打山西。谁想王保保父子人强马壮,兵力雄厚,几次都久攻不下。由此,他对山西人便有了成见,当了皇帝后,怕山西人不拥护他,产生什么变故,便传旨把山西的民众分散迁移外省,以保大明天下太平。山西当数洪洞人口最多,经济最富,性格最强,所以派员驻兵洪洞迁民。

御箭射雁

传说元朝末年,河南地区来了一个乞丐,身材高大,体格魁伟,右手拿着一根讨饭棍,左胳膊挎一个篮子,沿村乞讨。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壮汉不去干活谋生,却讨吃要饭,见他一来,便赶紧关门,还有的人加以辱骂。乞丐饥饿难忍,深感这个地方人心太坏,便暗暗立誓,有朝一日要报此奇耻大辱,此人便是胡大海。

却说当时元末失政,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神州同心,想要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胡大海便投到朱元璋率领的农民军去吃粮。由于胡大海臂力过人,作战勇敢,屡建奇功,朱元璋便封他为大将军。此后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以后,设宴大赏功臣,各位臣子都一一上前领赏谢恩,各各退朝。唯独胡大海与众不同,无论朱元璋赏赐他什么东西,他都摇头不语,朱元璋觉得奇怪,对胡大海说:“朕赏赐你金银财宝、田地你都不要,你要什么给朕道来。”胡大海上前一步,双膝跪倒,奏道:“臣有罪,望陛下为臣做主。”朱元璋道:“爱卿请起,有什么事慢慢讲来。”胡大海将在河南讨饭时的遭遇讲了一遍,请求朱元璋开恩,允他去河南报仇雪恨。朱元璋听罢,大吃一惊,心道:允他吧,他要把河南人杀光;如若不允,他又是开国元勋。踌躇再三便道:“朕允你报仇之事,但只准一箭之地。”话毕,吩咐侍卫给胡大海御箭一枝。胡大海接过御箭,欢喜非常,连忙谢恩。

且说胡大海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骁将,英勇善战,又射得一手好箭,有百步穿杨之能。他收拾好行装,带领家丁、兵士,杀气腾腾直奔河南而来。刚到河南地区,恰逢一行鸿雁飞来,胡大海心中暗喜,拉开雕弓似满月,飞箭离弦似流星,叫了一声“着!”正好射中最后一只雁的后尾。那雁带箭向前飞去,胡大海也统兵向前杀去,见村庄就烧,见人就杀,只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而那只伤雁仍带着箭一直向前,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当地百姓起来反抗,但手无寸铁的百姓怎能抵得过如狼似虎的官兵呢?官兵所过,城池成墟,乡村无遗,胡大海也在混战中死去了。这样造成河南、山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朱元璋知道时,已经晚了,只好下令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往没人的地方迁民。

三洗怀庆府

1367年正月,朱元璋亲率部队占领开封,开始准备从开封到北京的北伐。元将帖木耳驻兵怀庆路,隔黄河与明军对峙。怀庆路下辖怀庆府及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今河南省孟州市)、温县、原武(县治在今河南省原阳原武镇)、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一府八县。3月,明军偷渡黄河,铁木耳率残军退入太行山中躲避,明军无力追赶歼灭元军。4月中旬,帖木耳带兵突然从太行山中冲出,打败明军,明军只好退到黄河以南,两军再次隔河相望。

之后夏季雨水较多,黄河泛水,大军难渡,相对安稳了几个月。9月前,在南方作战的几路明军相继在开封集中,9月底再次渡河成功,帖木耳又退到太行山中,明军搜山无果,然后要求怀庆府(元称怀庆路,明称怀庆府,都包括一府八县)每家每户都在大门上挂一个牌子,写上支持大明,不准去掉。12月,蒙古几个亲王内部争权的战争结束,帖木耳争取到汝阳王的兵马支持,从太行山分三路冲出,明军再次退到黄河以南,但要求老百姓不准把门口的牌子去掉。元军回到怀庆以后,看到有的百姓门口竟然挂着“支持大明”的牌子,就杀光其全家。之后元军便要求老百姓在门口挂“支持大元”的牌子。

1368年春,明军第三次渡过黄河,帖木耳第三次藏身茫茫太行山中。老百姓家门口再次挂起了“支持大明”的牌子。一次偶然之中,士兵在一户人家中发现了写有“支持大元”的牌子,跑到门口看那家门口挂了“支持大明”的牌子。当时没什么反应,回去后报告了军官。不久后明军突然对整个怀庆府进行全面搜索,凡是家中搜出写有“支持大元”牌子的,即刻全家处死。正在搜索、抓捕、处死的混乱时期,元军冲出太行山,明军不备,再次退回黄河以南。自然老百姓家门口的牌子又变成了“支持大元”。“支持大明”的牌子没人敢再保留,毁灭得灰也不剩了。之后明军、元军像拉锯一样你进我退,来来往往好几次,元军退就进入太行山,明军退就退回黄河南,黄河北岸到太行山之间怀庆府的百姓,一次次地更换门口的木牌。好在一方退走另一方到来之间,还有一点时间间隔,来得及销毁旧木牌制作新木牌。

明军第九次退往黄河以南前,双方拉距的间隔长则4个月,短则2个月;明军第九次退往黄河以南以后,双方相持了8个月没有战争。这期间帖木耳却遇到了最大的危机,元丞相托托骗取了元顺帝的信任,夺走了铁木耳的兵权,接管了黄河北岸的元军。托托接管元军指挥大权以后,暗中投降朱元璋,朱元璋许诺他分地封王,结果1369年4月,元军与明军肩并肩、手拉手穿过怀庆府向北京进发。而怀庆府老百姓,不知道门口该挂什么牌子了,结果“支持大元”和“支持大明”的都很多,有的人家一家挂两块,一块“支持大元”,另一块“支持大明”,看得朱元璋心里那个恨!

到1369年5月,朱元璋命令常遇春,封锁怀庆府一府八县,所有人口一个不留,全部屠杀。5月,明军血洗怀庆府,血洗后封锁并没有解除。8月,明军在怀庆府各路口附近放置食品、衣服、银子,并详细记录位置形状。半月后,盘点放置的物品有无缺少、移动、碰触,如果有任何不同,就以移动物品为中心进行搜索,不找到活口绝不放过。12月,派遣士兵在怀庆府各地隐藏蹲点,观察烟火,发现照明火光或炊烟,立即捕杀。三遍屠杀过后,就算有漏网的活人,几个月不吃熟食也病死了。

为弥补人口空缺,朱元璋在山西全省张贴告示,次年8月在洪洞县大槐树下发放粮食、衣物,每人还发两串铜钱,不去不发。1370年8月,很多山西人聚集洪洞县,东西是发了,不过同时也被官兵包围了,然后部队把人们用绳子捆住手,连成串,驱赶着押送到怀庆府各地。途中有人要大小便,就会喊军兵:“我要大(小)便,先解开我的手”,走久了就简化为“我要解手”,这也是现在河南话中,“解手”指大小便的由来。到达怀庆后,明政府害怕这些人跑回山西,于是就把他们的小脚趾的指甲盖劈开,作为标记,如果发现跑回山西,则全家处死。怀庆府重建过程中,东部边缘的居民与相邻的平原府发展成了后来的“新乡”,名字是说,这是他们洪洞故乡以外,新的家乡;西部地区因为有家姓焦的人,开了家铁匠作坊,重建初期大量打造农具、炊具及建造房屋的其他工具,影响比较大,就被叫作了“焦作”。就这样,“古槐移民”散布到河南大部分地区。

胡大海林州雪耻

元朝末年,有个姓胡的举子上京赶考,走到林虑山下,突然一阵狂风刮过,窜出一只赤褐色长毛母猩猩,猛向胡举子扑来,举子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昏倒在地。母猩猩正欲下口,定睛一看,只见那举子白光净面,十分俊美,于是,就把吓昏的举子背到小西天猩猩洞里。

举子醒来后,见自己躺在一个山洞里,坐起来,见那山洞幽深,弯弯曲曲,阴森潮湿,散布着野果皮壳,禽兽毛骨,黑猩猩正匍匐在地,睡在身旁,举子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举子几次寻机想逃跑,但洞口被碾盘大的巨石挡得严严实实,一点也挪不动,无奈只好被迫屈居下来,日子长了,猩猩生下一子,似猴又像人,满身长毛,母猩猩喂奶捕食,举子教他说话,起名叫胡大海。

胡大海长大了,力大非凡,举子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儿子,父子俩决计重返人间,共享天伦之乐。一天,趁母猩猩出洞捕食,胡大海掀开洞口巨石,父子俩跑了出来。母猩猩回来,一看洞口敞开,立刻意识到他们父子俩已经逃走,便顺着山梁向南追赶。追到金牛山下的河交沟处,滚滚的淅河挡住了去路,见他们父子俩正趟水过河,便“扑通”一声跳下河去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举子顺势将儿子推上岸,返身死死扯住母猩猩,把它引入河水深处,一起被河水冲走淹死。

胡大海上得岸来,望见父母双亡,不觉泪如雨下。从此孤苦伶仃,走村串户,乞讨为生。当时这一带叫林州,属河西北路彰德府管辖。胡大海丑得可怕,林州一带的人们,见了他都是躲着走,称他为“老毛虎”。直到现在林县人常用“老毛虎”来吓唬胆小的人,尤其吓小孩。胡大海饭量大,白天,他要饭吃不饱,就到山上采摘野果充饥。夜晚,宿在门楼下面,人们害怕他,就故意往外泼水,冬天冷冷冰冰,逼得他只好离开。有一天,他到一户财主家门口要饭,有个刁薄的财主婆恶狠狠地嚷:“快滚开,我家有油饼,就是擦了屁股喂狗也不给你吃!”说着取起一张油饼,擦了擦小孩的屁股,扔给了狗,这还不算,又吆喝狗咬得胡大海鲜血直流。幸好有穷人可怜他,倒给他糠菜稀饭吃,给他破衣旧鞋穿,胡大海很感谢穷人的照顾,恨透了财主,于是决心打富济贫。

后来,胡大海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在马腊梅娘娘部下供职。他力大无穷,深得马娘娘的器重。传说,他在林州城东15里的营里(即现在的横水镇营里村)练兵,两手能托起一个磨盘在头上转三圈,一只手能拔起一棵柿树,全村柿树被他拔光了,至今,柿树不敢在营里村扎根。

胡大海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洪武二年,林州改为林县,胡大海启奏皇上要到林县雪耻报仇,朱元璋念他功勋卓著,既不想因此事伤了君臣之义,又不想让百姓再遭杀戮之苦,沉思良久,才准奏许他杀一箭之地。胡大海责令部将王虎前往,谁知王虎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势利之徒,为讨好主子,带兵来到林县,借口没找着苛待胡大海的那家财主,一箭射在老雕身上,老雕飞到哪里,王虎就带兵杀到哪里,老雕带着箭飞到了太行山山顶上,王虎带兵也杀遍全林县,造成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的惨景。事后,胡大海大怒,斩了王虎,并向皇上请罪,皇上念他功高且能认错,给他免罪。为了弥补胡大海的过错,下旨将山西泽州、潞州一带居民迁往林县。

山西居民不愿向河南迁移,官府便下令:“凡不愿迁移者,限三天内集合到洪洞县老槐树下。”人们为了不离开故土,便纷纷往老槐树下跑,很快就集合了很多人。这时,官兵突然围住,给这些人加上违背圣旨的罪名,强令迁移。其实胡大海血洗林县也只是一个传说,实施移民有统治者的全局考虑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虽然移民已经过去六百多年了,但林县民间“胡大海雪耻”的传说仍然流传着。

燕王朱棣扫北

河北省邯郸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燕王扫北,把河北一带的人都杀死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北平(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和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役”,即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

燕王为什么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呢?史书上说:“惠帝(即建文帝)承太祖(朱元璋)遗威余烈,因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服,成祖(即燕王)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可见当时百姓在思想上倾向建文帝,而不倾向燕王。其实燕王在发动“靖难”战争之前早就看出这一问题了。当僧人道衍密劝燕王发动战争时,燕王曾忧虑地说:“民心向彼,奈何!”不出燕王所料,当他发动“靖难”战争后,各地官民对他进行了顽强抵抗。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惨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另外战争期间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河北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载“青磷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当时情状之惨,可想而知。而燕王的部队装束是一律头戴红巾,因此老百姓把他们比作瘟疫一样的“红虫”,很多地方至今也流传关于“闹红虫”、“红虫吃人”的故事。

“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公元1403年,燕王攻占南京,建文帝于乱军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经济。永乐初年,山西民申处山等上言:“请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于是便在山西洪洞县建立一个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移民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洪洞县里老槐树”的说法。

第一次移民的传说

朱元璋作为一位很有头脑的政治家,实施中原大移民的举措,对饱经战乱的中原地区来说,无疑是大明开国以来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主要目的是移民垦荒,开发中原,稳定国防,巩固政权。所以,决定移民之后,官府立即付诸行动。

相传第一次迁民尽管明政府给了百姓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包括给地十五亩,耕牛一头,三年不征税等,但人们还是不愿外迁。俗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家的土窝,况且山西人比较守家,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人都渴望,所以稍加想象就会明白:谁会愿意割舍殷实富足的生活去一个一片荒芜的地方?于是地方政府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洪洞的四周大量张贴迁民告示“凡不愿外迁者,须在三天之内,赶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报名登记;愿意外迁者可以在家等候消息”。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纷纷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已集中了数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前来聚集的百姓,一个官员宣读圣旨:“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外迁”。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惊呆了,很快就醒悟过来,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但已经为时已晚。大槐树下的百姓被官兵包围,捆绑上绳索,押解上路。这就是第一批大槐树移民。

顶有白菜的不迁

在大多数大槐树移民分布的地方,都流传着官府欺骗百姓,先到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徙,然后将聚集在大槐树下的民众强制迁走的故事。但具体如何实施的移民,众说纷纭。在甘肃,就流传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说在明代迁民时,百姓提前得知风声,民怨四起,一时间前来县衙闹事的人络绎不绝,当时的县令苦于民怨,对于移民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正在此时,一名协办移民的官员前来献策,县令听了,果然喜笑颜开。

隔天,县衙外的公示栏上贴出告示,说本月十五过后开始迁民,不愿意迁民的人,必须在十五晚上在自家的房顶上放棵白菜,官府以白菜为准,房顶无白菜者,一律视为愿意迁徙,并且在次日办理移民手续。

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长距离的迁徙比现在困难很多。迁民面临的是骨肉分离,同时路途中又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移民到穷乡僻壤,生计无处着落,所以在当月的十五晚上,人们纷纷都在自己家房顶放上了白菜。

不料,到了第二天,官兵前来检查,却一改前口,说凡是房顶有白菜的,都是愿意移民的。人们这才知道上了当,但为时已晚。人们被迫举家迁移,背井离乡,随着移民大潮,漂泊于他乡,落地生根。

解手、背手、连手的来历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把上厕所说成“解手”,如厕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据说这是来自于明朝古大槐树下迁民,是从那时候才开始有这个叫法的。

大槐树官方移民的特征之一就是强制性。在当时,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时间一长,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为了防止移民半路逃跑,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才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条胳膊,但这种方法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因此,在行路当中或者是晚上歇息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需要恳求押解的差人,把捆在他们胳臂上的绳子解开。最初时,人们为了把意思传达清楚,话就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人多,路上解绳子次数也多,不仅麻烦,而且耽误时间,但由于这种办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烦和耽误时间,差人也不敢去改变它。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后来干脆简化成“解手”。于是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意思就是他要大小便。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充斥耳鼓,大家说顺了,用得也习惯了。

到了新的住地,差人给他们松了绑,按路上的编队在新地方定居,开始新的生活。这个时候,他们手虽然解开,没有人看管他们,大小便时也无须再先报告,更无须等人“解手”。但迁民路上的那段生活,在人们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没法忘记,时而总要提及,也由于路上时日很长,说的成了习惯,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人们走路有背手的习惯,据说这也与迁民有关。迁民被绑着上路,背起手来,行走多日,也就沿以成习。至今背起手来,走上几步,反而觉得舒服。

在洪洞当地还有一个词是“连手”,这与明代移民也有联系。移民时一群人的手连接在一条绳子上,吃都在一起,穿也在一起,渐渐的时间一长,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关系也就好了。等到了移民地更是相互帮衬,亲如手足,后来人们就用连手来形容俩人的关系好,慢慢地连手也就成了关系好的朋友的意思。

小脚趾甲的传说

在大槐树景区内有这样一首古诗:

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河北、北京、河南、山东以及滁州、和州等地,虽然不是同宗同族,但是互相认老乡也是很的事。因为老早就有民间传说。是不是老乡只要看看脚趾就可以了。这脚趾怎么看?原来只要脚上小拇指甲盖分成两半,就肯定是洪洞大槐树移民无疑。

时至今日,这个生理现象依然存在,人们仍习惯把复形脚指甲看作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标志。而奇怪的复形脚趾甲有着怎样的成因?它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呢?

关于小脚趾甲有两种传说。一是刀砍说。传说,当年官府组织移民时,当人们领取外迁证件后,怕人们逃跑,官兵就用刀子在每个人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于是至今移民子孙的脚上小趾甲盖都是复形的,据说都是因为当时移民先祖被砍了一刀的缘故。

二是神话说。相传商朝时期,洪洞一带就人口众多。一次,商王带领人马从河南过来,路遇一年轻孕妇,见她生得美貌出众,便令人把她掳走。哪知这女子性格刚强,执意不从。这商王残暴无道,哪里容得,他勃然大怒,举剑朝女子刺来。这时只听“叭”一声巨响,女子身上闪出一道红光,从刺破的肚子里,跳出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说来也奇,这两个孩子刚刚跳出母体,就坐在地上,握着脚,号啕大哭。人们一看,原来那一剑刺伤了两个孩子的小脚趾甲。这两个孩子的确生得不凡,十来岁时就聪明过人,智勇双全。武王伐纣时,兄妹一起投奔姜尚麾下,屡建战功。他们的后代脚小趾指甲,便都成了复形。

其实,不管哪一种说法,都经不起科学的检验,但是人们宁可相信,两瓣脚趾甲就是相认老乡的标志。尽管复形脚趾甲并没有科学依据,但祖祖辈辈的人们在内心里都愿意将它看作大槐树后裔的标志,这些无不体现着远离故乡的先祖对“根”的记忆与思念。更有甚者,在长期以来,一些歌谣、楹联都以此为题,比如“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折槐枝与供神树

在晋、豫、冀、鲁、秦等省份的民间传说中,不少人都把槐树视为一种吉祥树。过去都喜欢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树,并把那些古老的槐树视为“神树”,常常在树上钉有“灵应”“保佑”之类的小牌子,并且用红布包裹树干,若树上有鸟巢,也不许孩子去摸。据说这些传统习惯与明代迁民有关,源自大槐树移民的“折槐枝”传说。

当初,移民们被捆了手,官兵拿刀枪逼着上路时,不少人纷纷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驱赶不开,便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移民启程。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中抓着的槐枝仍然不愿扔掉,移民们被押解着越走越远,故乡的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们心目中古大槐树的象征。到了移民地后,移民们把对家乡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带来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里,精心浇灌、培育。

槐树在新土上生根,安心了,移民们也在新地繁衍子孙了。他们把槐树当作故乡的象征,当作祖先的象征,对它爱护,对它尊敬,把它视为最吉祥的树。“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人们面对槐树,念故土,想亲人,寄一切情感于槐树。有的人还献上吃的,烧上香,朝槐树叩头。家里有了什么难事,家人得了什么疾病,也面对槐树,祈求祖先保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便沿袭下来,后来慢慢由祭祖演变为拜神。时至今日,这种习惯人们仍然沿用着。

七庹零一媳妇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一带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民谣。

洪洞古大槐树,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西面二三百米处是汾河。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宇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住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山门左侧有一棵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在古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洪洞县大槐树有“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号称,可是这具体是多大,也一直没有人能说得清。这几年从张氏家谱中才考证出来:“七庹零一媳妇”,这是在姓张的这家人从大槐树迁民走的时候,为了不让子孙忘了故乡,就特意量了下古槐树。当时也没有带尺子,只有用人的手拉上来量,七个男人拉上后还空这么一截儿,刚好旁边有个年轻的媳妇儿看着,人们就让她上去空档处,刚好就拉上了,这就是“七庹零一媳妇”的由来。在别的家谱后来也发现了这个记载,这个数据无论是哪家测的,这句话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而大槐树作为移民标志确实符合道理。

边家的故事

山西洪洞县距河北平原最近处有五六百里,远处则有两三千里。几十个人为一串,一串串,一溜溜被官兵们押着往河北平原上走。如果从天上往下看,像一条一条的大虫子在大路上蠕动。一路上都是移民,有哭的,有叫的,有病的,有倒下的,有走不动的……走不动的也得走,病了的也得走,倒下的几鞭子打得皮开肉绽,还得起来走。一天走两个驿站,约五六十里,出发时喝几碗菜粥算是早饭。中午晚上两个玉米面饼子,一碗干菜汤。地方上克扣供给、掺假掺糠中饱私囊。粥哪里是粥,饼子哪是饼子,沙子硌牙,一碗菜汤没有几片菜叶,有病不给吃药,还得跟着走。直到人死了,才解开绳子,扔在路边。在路边走一段就能看到一具死尸,臭气冲天,惨不忍睹,人命比一只蚂蚁差不了多少。官兵叫你在哪里停下,你就得在哪里生根,哪能由你挑选。

从山西洪洞出发东行到邯郸,边家老三被驱赶着在那一带落了户。老大老二继续北上,哥三个没拴在一起,谁也帮不了谁的忙。老大边汉兴,过了定州后被押着东行,后来才知道在任丘边各庄落了户。老二边世友正年轻,身强力壮,夫妻俩带着一儿一女,儿女还小,两个席篓,垫点东西担着儿女和推着一架牛角车,装着被子棉絮农具和生活用品,一推一担就是全部家当。夹在移民大军中,缓缓向东北继续移动。两个孩子有时担着,有时车推。依仗着夫妻俩年轻力壮,能吃苦受累,一路上细心照料两个孩子。总算没出什么毛病,没倒在路上也是幸运。

走到满城南固店,让这串人在这里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说是村子,其实只有三两户人家,原来住在这里的人早已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人户也是穷困不堪。整个村子漏房败墙,残垣断壁,破砖碎瓦。这一串留下来的人中有姓边的、姓霍的、姓魏的、姓马的和张、杨等姓的人。官兵们一声令下,人们开始卸下行李和东西,各自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满城南固店边家第一代老祖宗边世友就这样在这里安了家。

李自成到洪洞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一路战乱,路过的地方都成了战场,可是士兵走到洪洞后就停下来不走了,怎么催都不走。后来李自成发现,士兵都结伴成群,拿上黄纸和香到大槐树下磕头拜祭。李自成这才发现他们招的兵大部分都是河南、陕西人,祖先大部分都是从洪洞迁出去的,所以到了洪洞都过来拜祭祖因为有这样的情况,所以首领们也准备供品祭祖。而且因为大槐树,起义军也不在洪洞征收军粮。无独有偶后来军阀卢永祥的军队到了洪洞也不烧杀抢掠,洪洞人免受灾害。人们都说这是因为大槐树的庇佑。

荫庇群生

古大槐树有一个牌坊,上边有一块匾额,正面写着“誉延嘉树”,背面是“荫庇群生”,这是形容大槐树的,为什么“荫庇群生”的是用“庇”而不是“蔽”呢?

原来在民国初期,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当皇帝,就命三镇总兵卢永祥进攻山西革命军,卢军南下,进军平阳(现临汾一带),所到之处肆意抢掠无所不为,唯独到了大槐树下,纷纷下马膜拜,士兵都相互传言,回到故乡老家了。因为他们大都是从中原招募而来,都是大槐树下的移民子孙,到了洪洞,非但不抢掠,反而将在别处抢得之钱财供奉于大槐树下。凭着大槐树,洪洞人民避免了一场灾难,人们都说托了大槐树的福,沾了移民祖先的光,视大槐树为保佑一方平安的神树。人们感觉沾了大槐树的光,就在匾额刻上“荫庇群生”,而“蔽”自然也改用庇佑的“庇”了。

这件事情并非杜撰,民国初年山西晋城有个叫李冠军的人,他是当时陆军团的一个团长,曾写过一首诗被收录在景大启编撰的《大槐树志》中,诗中有言:“南下雄师曾罗拜,北上壮士亦低头。碑亭矗立乡关认,经塔高悬过客游。”诗中的南下雄师意指卢永祥的部队,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确有大槐树“荫庇群生”这件事。

五百年前是一家

中国人有句俗语,两人相见,若互通姓名,如同姓即言:“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个典故应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谈起。据说明朝初年,为了恢复因战乱而荒芜了的中原广大地区,明政府下令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从明初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500年左右的时间,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及神州大地,人们相见互问老家,都会说:“洪洞老乡。”再问及“老乡贵姓?”若回答为同姓,两人就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俗定语句,也一直延续至今。

广济寺与鲁西金代古钟

广济寺建成于唐朝,原来在洪洞城永安里,金代时迁到汾河畔的贾村,当年广济寺香火很好,山门左侧有棵遮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之后明朝移民时的那棵古槐。

可是顺治八年的一场洪水,把广济寺冲毁,古槐冲走了,只剩下金代承安五年镌刻有梵文的石经幢为一道见证。现今在山东的古城镇又发现了另一件东西,就是金代承安四年六月初六铸造的广济寺古钟。

这个古钟高2.5米,中围长4.9米,下围长5.2米,古钟顶头有两条龙交盘,上围有乌水纹,中围是牡丹花图案,下围是八卦图,四面刻的字分别是“国泰民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下边刻的是“铸钟匠人张玘,侄男换德,尖鑑来成武镇”等所有造钟人的名字和地方,另一面刻的是“承安四年六月初六制造”。

成武镇有的说是山东菏泽东南的成武,也有说山西汾河北的宁武,分支还有真武山,汾阳附近的演武,经过演变,可能就是钟上提到的成武。民间又有说这口钟是历史上发大水,冲到这个地方的;而且《洪洞县志》也记载过,顺治八年广济寺发了大水,《河南省志》记载的顺治八年大水的河道相连,所以也为这口钟的来历提供了证据。而且大槐树石经幢的时间和古钟的铸造时间基本一致,所以能断定鲁西古钟就是原来广济寺的金代古钟,也就是大槐树移民的依据。在清朝时不仅是金代古钟被冲到这里,还有古大槐树的槐根,可是槐根后来被人运回了洪洞,金代古钟却留到了鲁西,这样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苏三卸枷大槐树

苏三起解这出戏大家也都知道,虽然这不是移民的事,可是却和大槐树有很深的渊源。

苏三起解是要从洪洞走到太原,当时正是五六月,又戴着重枷,所以从洪洞城走到大槐树下已经浑身是汗,就在大槐树下休息。从衙门走的时候押解的崇文公把枷给苏三带上,说这是朝廷的王法,不敢不戴。到了大槐树下,看见苏三因为枷很难受就把枷给卸了,苏三又故意问:“这是朝廷的王法怎么能卸呢?”押运的崇文公说:“出了城就由了咱了,我说能卸就能卸,朝廷现在也管不了咱。”所以从崇文公这里就能看出来洪洞人的侠义豪爽,强悍耿直,同情弱者的性格。

《玉堂春》里有这样一句:“八恨九恨十来恨,洪洞县里没好人。”其实洪洞县人也都明白,苏三也只遇到几个不好的洪洞人,再加上自己处境也不好,所以才说出洪洞县里没好人的话,其实洪洞县大部分都是像崇文公一样的人,对于这句唱词,洪洞人也从来不忌讳,不介意。

还有一点,后来王景隆成为山西巡按后一直打听苏三的情况,也就是在古大槐树下打听到的苏三,所以说苏三与大槐树有很深的渊源。

景大启与移民遗址

景大启,字尔宇,洪洞城北贾村(今大槐树镇贾村)人,生活年代在清末民初,约1860年—1930年,一说享年73岁。清光绪年间,由吏员考职分发山东,历任山东曹州府观城厅典史、长山县幕宾、茌平厅典史等,交游甚广,宣统末年辞官回乡。“民国”初年,任洪洞县商务总理。

景大启是洪洞大槐树移民遗址纪念地最初的保护者、创建者,也是大槐树移民遗址最初的经营者。

在山东、河南等地多年的宦游过程中,当地众多的大槐树后裔对老家深深的眷恋,对老家人的拳拳亲情,一次次感动着景大启先生,《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有载:“偶与士商过从,略展邦族,闻籍隶洪洞,辄殷殷致询曰:‘吾祖国也。’言之亲切有味若斯。”

有感于众多大槐树后裔的故土深情,加之“世居贾村,密迩其处”的特殊责任感,景大启遂与同在山东为官的刘子林(洪洞人)相商,保护并筹建大槐树遗址,既作明初移民壮举之纪念,又可供广大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瞻仰膜拜。于是,在山东募集银300余两,寄归老家,动工兴建。民国初年,辞官回乡,又与在河南多年为官的洪洞籍士人贺柏寿不谋而合,再募得钱300余吊,致力于大槐树遗址建设。至“民国”三年,古大槐树处碑亭、茶室、石经幢、长廊、牌坊等主要建筑相继告竣,是为大槐树景区的最初雏形。

景大启的使命并未以大槐树遗址的初步建成为止,他把茶室作为向广大大槐树后裔表达亲情的平台,以茶室为场所,长期担负着接纳招待回到大槐树下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的工作,以一杯清茶展示老家人的一片深情,以一席乡音唤起游子们对老家的无限眷恋。可以说,景大启先生是最早把接待大槐树后裔为己任的老家人士。

在“古大槐树处”碑亭旁竖着立一块石碑,碑文为:

“大槐树茶室落成,而常年经费尚属拮据。邑绅刘君滨渔,念行旅渴烦之苦,思邑里懿举之难,自愿每年捐资六缗,以补不足之需。启风烛残年,恐斯举之废半途也,勒石记之以志。

“刘君之行以垂永远之迹,吾邑好善诸君接踵继起,亦启之所厚望也夫。”

由此碑文足可见,茶室落成,其功能是解“行旅渴烦之苦”。至“民国”九年,景大启先生一直以此为己任,且担忧自己“风烛残年,恐斯举之废半途也”,景大启先生对大槐树后裔的一片深情可见一斑。

劳烦之余,景大启先生不舍案牍之功,广泛收集资料,将移民有史以来,骚人墨客、文人雅士吟咏大槐树、颂唱明代移民史实的诗词歌赋,结集编撰为《古大槐树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文雅诗,也为研究大槐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景大启先生是大槐树迁民遗址纪念地的创始人,是大槐树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他的丰功伟绩永垂不朽,他的英名将与大槐树常青!

柳蓉与《增广古大槐树志》

柳蓉,山西省晋北地区代县人。曾于“民国”初期任洪洞县知事(同知县、县长),历任房山、离石等县知事。1921年,景大启、韩垌等洪洞邑人,为纪念明初槐树迁民史实及其迁民的历史功绩,教育后人爱乡爱国,编撰了《古大槐树志》,为古槐迁民之历史及其“古大槐树处”迁民遗址的修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时任洪洞知事的柳县长,通达世理,深知“古大槐树处”的历史作用和纪念价值,对《古大槐树志》一书十分重视。因该书楷书工整、图刊钢板、印用佳纸,工料腾贵,定价每部银洋五角却邮购一空。为广泛联络宗族后裔时便通,积极提倡重修、增广此书,倡议得到县邑文人雅士的大力支持。在其判定(主审)下,由柴汝祯汇辑,刘升等九人参订,景大启之子景钟麟校对,孙燕翼缮书,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出版了《增广山西洞古大槐树志》。修订好的《增广山西洞古大槐树志》分上下两卷,合为一部,共分卷首、上卷、下卷、卷末四部分。

柳县长此举,使古槐与移民“以永流传,树延嘉誉,亘古常新,长留天地间矣”,“以俟世之游历洪崖,寻访故里者,咸知当年乔木之遗迹焉。”

山西大槐树底下人

如今陕西大部分地区的人会自称为“山西大槐树底下人”,这是为什么呢?

陕西省山阳县新编《山阳县志》载:“明洪武后期及永乐年间,先后有山西移民进入山阳。明成化年间,这些‘大槐树人’,在县城东街修建‘山西会馆’,主神位塑三国时山西解州人关羽像。以倡忠义互济,防范异乡欺凌。”又载:“一九八五年调查,明代初期,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山阳的计有二十多姓。”新编《商南县志》载:“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到商南定居于富水、曹营、清油河、白玉一带。”

据一些人珍藏的家谱和碑文记载,清油河的李氏家族、梁家湾的魏氏家族、段氏家族,县城西关的余氏家族、东关的王氏家族共二十余户族,就是当年的移民。他们入境后,跑马为界,插草为标,垦荒种粮,繁衍生息。陕西省丹凤县新编《丹凤县志》载:明初由山西大槐树迁徙到丹凤县境内的移民有数十个姓氏。由此可见,陕西迁民大多来自洪洞。所以这部分人的后裔都称他们自己是“山西大槐树底下人”。

名人祖籍考

民国初年,洪洞人士景大启到山东做官,应酬之间,言及自身祖籍,山东人竞相感叹,自己祖籍也出自山西洪洞。自明朝移民到现在六百余年,槐乡后裔在各地定居,繁衍子孙,经营事业,出人头地,显赫功绩者比比皆是。

统治山西三十多年的阎锡山,也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山西省政协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事实》一书,写有阎锡山祖籍洪洞。阎锡山之父阎书堂去世时,阎锡山所写的《哀启》中曾说:“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原名韩阿虎,生父韩鸿翼。阿虎过继给婶母的弟弟宋氏,改姓宋。宋耀如的父亲韩鸿翼,是一位颇有文化修养的商人。当地人称商人为老板,唯见韩鸿翼称先生。在海南文昌,韩姓大都经商,明代韩姓商人在山西经商享有盛名。清兵入关后,韩姓族人忠于明皇,乃举族南迁,渡过琼州海峡定居海南岛。到阿虎出生时,韩姓族人在文昌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基本上与当地汉、黎人民融为一体了。1944年宋霭龄同孔祥熙结婚时,宋耀如对孔祥熙说:“你是山西人,我们宋家的祖先也是山西人,我们还是老乡。”宋氏祖先开晋人赴琼经商之先河,善于经商的山西人,足迹遍于海内外。

祁韵士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写了一本《万里行程记》,书中谈道:“余世祖河东公,本大槐树下人,明初迁居寿阳。”原来寿阳祁氏是山西的一大望族,其始祖祁旺于明朝初年从洪洞迁居寿阳,世世代代务农,到第十二代才出了“士子”。祁韵士是他家十五世裔孙,致力于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朝末年,曾经上疏变法、兴办洋务运动,而在近代史上颇有名声的张之洞,也是洪洞移民的后裔之一。时人胡钧曾撰写了《张文襄公年谱》谈道:“公讳之洞,字荐达,号香涛……先世山西洪洞县人,明永乐二年,迁山右民实嵌(kàn)辅。”张之洞的先祖也从洪洞县迁来,从洪洞县迁移到当时河北的郭县(现属通州区)。先祖名张本,本生子张立,立生子张端,张端在南直隶繁昌县狄港当巡检,又从郭县迁移到天津南皮县东门印子头,号称“东门张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是山西五台县人。在他所著《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听长辈讲,我家祖上是几兄弟从洪洞迁居,落脚五台山下。永安村的徐姓属迁居始祖的第三分支之后裔,到我这一辈是十九世孙。”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其祖上也是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据《温氏家谱》记述:“吾温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之大槐树村,明季永乐年间因大河以北兵燹(xiǎn)连年,死亡过甚,遂由各处移民以实河北。我先世亦于是时始迁宝坻(dǐ)县之刘快庄,既又徙今之宜兴埠。”温氏家族刚迁徙到宜兴埠时,那里尚是河塘相连的鱼米之乡,其合族当初不是以种粮为生,而是以捕鱼为业。但到民国三十年,温氏家族重修家谱之时,宜兴埠(bù)当年的鱼米之乡景象已然不复存在。现在再看,更是黄土遍地。清朝中业,由于地方治安不靖,温氏族人为捍卫乡间,开始练习武艺。及至道光年间,温氏家族的武功,已是远近闻名,族人中曾经屡出武状元。温氏家谱中写道:“智泉公遂以武学大魁天下,湘泉公以剿(jiǎo)平捻(nián)匪功当给头品顶戴花翎,化周公中式甲辰进士,历任山东登州统兵,武功政绩振振一时。至今街有祖遗盔钟弓刀永为世宝。”到清朝晚期,温氏族人的努力方向发生了变化。从润齐公开始,由武转儒,着力研究理学,而身为妇人的徐夫人熟娴经史。此后,温氏合族遂以耕读为务,家风因之一变。清末民初之时,温氏家族读书人层出不穷,有的更远洋留学于欧洲。

随着一次次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洪洞移民后裔中,也有不少人迁到东南亚、欧美等地,特别是流迁到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省。当蒋家王朝离开大陆,随其登上孤岛的人中,自然不乏洪洞移民的后代。虽然时移境迁,移民后裔依然在关注着祖国的变化。这种怀念故土、眷恋古槐的情结在海外文人学士中尤为突出,各种有关记述散见于海内外各类报章杂志中。例如,祖籍河北高阳县的齐如山,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吾族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山东、河北两省于该地迁来者不少。大家都说是由大槐树底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的军官重回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盖当时迁民时,都在此处聚集,再往各处出发,所以众口一词说大槐树底下是家乡。”台湾的李书华先生在《李石曾先生及少年时期》一书中写道:“李氏原为山西洪洞县人,明永乐二年迁至河北高阳县。”祖籍河北深州市的李金洲在《海外忆往补遗》中自述:“李氏家族自明初燕王朱棣定居河北后,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

神鸟之谜

自从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举办以来,“神鸟”之谜,就在广大移民后裔中广为流传了。特别是在第17届的“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举办期间,神鸟的出现给老家更是增加了几分传奇。

神鸟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十几年来,每年临近清明,成群结队的“神鸟”就会聚集在大槐树景区。每天黄昏来,清早走,由少到多,由多到少,最后到祭祖节结束,4月10日后就了无踪迹了。据说,有一年,洪洞政府因故想休办一届,不想,成群结队的“神鸟”竟聚集到了政府的房檐屋顶,每晚啁啾鸣啭,县政府见状当即决定继续举办祭祖节。

当然,这些说法仅仅流行于民间,少不得穿凿附会,演义夸张。但“神鸟”确实是颇有些神奇的,以前人们没有特别关注过“神鸟”的容颜。不少人说,说不定就是麻雀。近几年来,我们特别注意了这些越说越神的鸟。那鸟羽毛灰褐,近似麻雀,体态丰盈,大于麻雀,浅黄喙,黑圆眼。鸣声啁啾悦耳,不似麻雀“叽叽喳喳”;飞行轻盈翱翔,又不似麻雀扑弄扑弄的。还有人说:这是一种候鸟,但常见的候鸟,却不是这样。燕子是候鸟,每年春季来到洪洞,筑巢产卵,孵化雏燕,秋季又携家带口去南方过冬;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天空中成行成队的雁阵,伴着高亢的鸣啭,一刻不停地直飞南方。

如果这“神鸟”是普通候鸟,那么,它的迁徙为何如此准时?不管气候如何,年年清明定时会集聚,而且别处不去,单就集聚于古大槐树处?如果是候鸟,为何白天不见踪影,而是黄昏才到?如果是候鸟,则怎不似燕子筑巢,又不像大雁掠阵?如果是候鸟,为何每年只出现短短小十天左右,来自何方,去往何处?为何南来北往,去无定向?

正因为有众多疑团,每年到祭祖节,天南海北的人齐聚祭祖园,除了祭拜心中的祖根,人们更期盼“神鸟”到来。在17届祭祖大典的举办期间,大槐树景区从3月25日起即开始了紧张的排练,每天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巨大的礼炮不时地震响,震天的锣鼓整天价雷动,功率巨大的音响整天地播放。当时人们不无担心,“神鸟”再神奇,这种嘈杂,怕也会被惊走。

然而,人们的担心无疑是多余的。从4月1日开始,每天傍晚“神鸟”的身影都会在祭祖园出现,尤其是在4月4日晚,“神鸟”飞入园区,整夜嬉戏,忽而摆成阵势盘旋,忽而驻足房顶树间呢喃,这种现象,别说麻雀,就是其他鸟类,也是极其少见的。到4月5日,主祭大典结束后,下午4时许,成群结队的“神鸟”竟从景区向四面八方飞走,且飞且鸣,响亮悦耳,不知所终。

是麻雀?是候鸟?是移民迁出的亿万英魂化作神鸟回归故里?神鸟之谜,为老家留下了一抹传奇色彩。

老鹳与老鸹

相传明代的洪洞迁民多在晚秋时节,槐叶凋落,树上的老鹳窝就显得十分醒目。当移民们临行之时,凝视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他们一步一回首,两步一徘徊,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和那老槐树枝丫间的鹳窝。于是,老槐树和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决离故土时的最后标识。迁徙者们的新辟之地,抑或难觅鹳鸟,抑或“鹳”“鸹”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也相近,经几代人的舌口传播,老鹳窝便传成了老鸹窝。

同类推荐
  • 败王

    败王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没落的王朝,一个在乱世中苏醒的野兽。要复兴别人的天下?还是开辟自己的王朝?上下千年,成败多少?成者为王,败者亦王!***************新人新书,大家多多支持,拜谢!!!
  • 誉百年

    誉百年

    法术?僵尸?鬼怪?修仙?错这是一个争霸的道路。
  • 大宋情

    大宋情

    将近320年的大宋政权,必定会在泱泱华夏前面历史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现代人安奇穿越到宋朝,又会发生怎样的趣事呢?
  • 历史走一遭

    历史走一遭

    想和神农尝百草?想和秦始皇一起征战天下?想帮西施和范蠡?那就来这里,来历史走一遭。
  • 古墓贼影

    古墓贼影

    迷雾重重的神秘王陵,埋藏地底的墓穴奇观,黄沙掩埋的遗骨残骸,又诉说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承载着怎样惊人的事件?在这里,一起的一切,正在拉开序幕,真相正在水落石出……
热门推荐
  • 这个相公有点冷

    这个相公有点冷

    见过穿越没?那是常态!可您见过穿来又穿去的?少见多怪!是的,我刁小蛮黑帮千金!穿越古代,从肉票到大当家!从大当家男人帮当家的。美男和金钱那是大大的有!可惜美男是这么好消受的吗?看见没?那三位没!呀,救命啊!姐搞不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快节奏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心理疲劳的状态,心理疲劳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书以此为主线,从解析心理疲劳出发,帮助人们认清疲劳之态,找到身心疲倦的原因,分析这种状态带来的后果,并提出最实用、最贴心的“药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自己内心的疲劳状态,找回工作的激情、家庭的和睦、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幸福。
  • 蝶落愿梦

    蝶落愿梦

    一人是亡国帝君,一人是夜烁国继承人,阴差阳错的相遇,阴差阳错的相识,阴差阳错的相爱,究竟是否是一场孽缘?“看着你的一生,从此平凡而过,我多么希望摆脱肩上的蝴蝶……”“我多么希望,我经历的一切,这是一场梦……”〔处女座鸭~~如果有写的不好的地方,评论指出哟!〕『公告公告:更新的会比较慢咩,毕竟是学生党,多多包涵呀::>_<::』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使不掉泪

    天使不掉泪

    天使是快乐的。但有时也会悲伤的落泪,当我落泪时,请不要安慰我说’天使不掉泪’爱上一个人,只需一秒的时间,所以不要问何时爱上你,因为我也不知道,也许只是在相遇的那一瞬间,也许……那如果放弃呢,需要多久?一瞬间还是永远?出版名更换为:爱神百分百
  • 弒天纪

    弒天纪

    一方破败的世界,一段不朽的传奇。这里没有浩荡的灵气,没有至强的大能,只有低末的元气,和苦苦修炼的芸芸众生。传言,有上古大能者,一掌可毁天灭地,更有甚者,一眼便可独断轮回。少年自南域而来,踏生死,破轮回,独断万古。
  • 九世琉璃葬世记

    九世琉璃葬世记

    今生无缘,只求最后:为你屠尽这天下,陪葬
  • 王妃太鬼畜:王爷,来战!

    王妃太鬼畜:王爷,来战!

    女寨主洞房花烛夜,刚要推倒第一任压寨老公,就经历了一把什么叫到嘴边的肉飞了。魂穿异世,婚约傍身,却活如鸡飞狗跳,而这一切的背后,竟然是因为她身上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长孙柒夜表示,恶女该杀就杀,帅哥全部推倒即刻送入洞房!!某男嘴角一抽,阴郁的像吃了翔一样看着自家王府变成男倌馆,“难道本王一人还不能满足你?今晚与我大战三百回合。”某女拍桌而起,“上官白,姐要在上面!”「本文一对一专宠,女主扮猪吃虎,文风较欢,更新稳定,适合广大青少年一阅~」
  • 春之泪

    春之泪

    在那个桃花树下,她的一句话,却成就了我的一生,是她让我有了生的希望,和这完整的肉体.
  • 多元文明

    多元文明

    一次正常的深海科学探测,逐渐让作者发现了全新的世界,在懂与不懂的认知里,触摸到了人类的渺小与复杂。在追寻文明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最终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