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61200000069

第69章 革新保台

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标志着“蒋经国时代”的悄然来临。然而,进入70年代,台湾内外环境遭遇各种挑战,政局由相对稳定逐步走向动荡。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民众的政治意识逐渐提高,社会和政治出现多元化趋势,党外要求实行民主的呼声日益强烈;国际形势极为不利,“外交”上被驱逐出联合国,国际社会纷纷与台“断交”,“外交”空间缩小。蒋介石和蒋经国为了“应变求存”,不得不推行革新保台政策。

早在1969年3月,国民党“十全大会”就通过了《政治革新要项案》,提出要在政风、法制、人事、机构等方面进行革新。“十全大会”之后,蒋介石又“召集党政军高级主管商讨全面革新之实施步骤”,并表示“此应具有最大之决心,不能再留私情,以误国也”。为此,国民党中央成立了政治革新、平均地权、党的建设和革新、社会建设以及“光复大陆”五个督导组,作为推动全面革新的机构。

党务革新被提上议事日程始于1972年3月国民党召开的十届三中全会。在此次全会上,蒋介石提出全党要努力促进“党的现代化的民主”和“党的战斗化的革命”的口号,并指明今后党务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工作的彻底革新;基层党务的全面革新;各项任务、任期、研究发展责任制度的制订。自此,揭开了党务革新的序幕。国民党的党务革新包括:一是改建中央党部。依据国民党十届三中全会修订通过的《中央委员会组织条例》,对中央党部作了大幅度的改建。把原来属于中常会的部分权力,改变为作业程序,下放到中央党部。新的中央党部不再按照任务而是按照业务分类编组,分设秘书处,组织、大陆、海外、文化、社会、青年、妇女七个工作会,财务、党史、政策、考核党纪四个委员会。其次是对各级党部进行人事调整,提拔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青年进入国民党党务系统权力机构,实现更新换代,推行“党政分开”。其三,推行“本土化”政策,加大发展台籍人士入党的力度,吸收更多的台籍人士进入党务系统,担任较高职务。

经过努力,国民党的党员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台籍党员数量急增。1969年,台籍党员比例为39.4%,至1975年台籍党员比例上升到52.8%。在国民党组织系统中,甚至在国民党中央机构中的中央常委、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党部各工作会正副主任、主委中,台籍人士比例也逐步上升。1976年产生的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委中的台籍人士比例,由1969年第十届的8.1%增加到23.6%;在同时产生的国民党中常委中,台籍人士由上一届的2人增加到5人,比例由9.5%增加到22.7%;至1979年12月国民党第十一届四中全会时,台籍人士进一步增至9人,比例上升为33%。

对于政治革新,蒋经国在出任“行政院长”前就开始筹划。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后,于1972年5月29日任命了新的“内阁”,从新“内阁”的名单中可以看出起用新人与增加台籍人士的想法。新的“内阁”成员名单为:

“行政院”副院长:徐庆钟(台)

“行政院”政务委员:叶公超、连震东(台)、俞国华、李连春(台)、周书楷、郭澄、李登辉(台)

“内政部长”:林金生(台)

“外交部长”:沈昌焕

“国防部长”:陈大庆

“财政部长”:李国鼎

“教育部长”:蒋彦士

“司法部长”:王任远

“经济部长”:孙运璇

“交通部长”:高玉树(台)

“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崔垂信

“侨务委员会”委员长:毛松年

“行政院”秘书长:费骅

“行政院”主计长:周宏涛

“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赵聚钰

在蒋经国新“内阁”的22人中,有台籍人士6名,加上台湾省主席谢东闵、台北市市长张丰绪,共计8名台籍人士,台籍人士在其中的比例达到30%。这个比率与过去历届比率相比,更凸显出蒋经国重用台籍才俊的力度。据统计,1954至1958年,俞鸿钧任“行政院长”时,“内阁”阁员中本省籍人士占6%;1958至1963年,陈诚任“行政院长”时,“内阁”阁员中本省籍人士占8%;1963至1972年,即蒋经国前一届,严家淦任“行政院长”时,“内阁”阁员中本省籍人士占10%。

对于新的“内阁”名单,《联合报》评论道:“第一是如我们所期望的,这次的人事调整幅度较大,而同时及于台湾省政府及台北市政府,有力地象征了我们所说的新阶段的‘行政院’的意义”;“第二是进一步起用与征召了本省籍俊彦,担任国家重要政务。如副院长、内政部长、交通部长、台湾省主席、台北市政府,都是当前国家行政的重要据点。现概由本省籍人士出任,固是恢弘地方志士之气,共赴国难之道”;“第三是新阁人士不少由地方出任中央要职者,如高玉树、林金生、李登辉、张丰绪氏都是政府拔擢人才的行动。尤其张丰绪氏由一县之长而跃任台北市市长,更见政府破格起用人才的至意,也反映了蒋院长的求新求行决心与魄力”。

6月8日,蒋经国在“行政院”院会上针对长期以来台湾政治风气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了行政革新的十项内容,要求:(1)为省国家财力,用诸于各项必要建设,各级政府除已经正式列入预算者外,均应停止建筑办公房舍;(2)各种公共工程开工与完工,可以公告方式行之,不必举行任何典礼仪式;(3)各级政府机关派员出国考察或参加国际性会议,必须事前有周详计划,其所派人员并以具有各类专长,精通外文为主要要求;(4)各级机关应不作不必要之视察,如确有其必要,则视察人员到达视察地区不得接受任何招待,被视察之机关、学校、团体亦不得迎送,或张贴标语,或召开欢迎会等,尤其不可指派学生参加欢迎欢送;(5)各部会首长以及全体行政人员,除参加政府所规定之正式宴会,以及招待外宾所必需者外,一律不得摆宴招待宾客,谢绝应酬;(6)公教人员于婚丧喜庆,除有亲戚关系或有深交者外,不得滥发喜帖及讣告;(7)各级行政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夜总会、舞厅、歌厅、酒吧等场所,各级主管应监督所属人员切实遵照办理,如有违犯规定者,应从严处分;(8)各级首长主管均应谢绝各界剪彩、揭幕之类邀请;(9)各机关预算内所规定之加班费、出差费,除必要之加班出差外,不得假借名目移作其他用途,但各级机关首长对各机关学校公教人员之福利,应妥善办理;(10)在日常处理公务方面,人人要能切实负责,自己能予解决之问题应即自行解决,今日能予办完之事应即今日办完,不必召开的会议不开,凡要开的会议事前必有充分准备,会后必有结果。不办不切实际、没有效果,以及不必要之公文,凡属应该办的必须办得彻底,追踪到底。向上级提供意见是每位工作人员之权利,接纳部属意见是每位主管的义务。

为进一步表明对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更好地扭转社会风气,蒋经国还向国民党“中常委”提出修改《贪污治罪条例》,主张从严惩贪污,整饬政风。他说:“我们今后还是要整饬风纪,肃清贪污,……任何人贪污都要办!办得严!使我们的政府成为干干净净的政府。”

平时,他对自己也严格要求。对此,长期跟随蒋氏父子的翁元回忆说:

在台湾如今这样一个日趋腐化贪婪的社会,对蒋经国在世时期的廉洁作风,不得不让人兴起一股怀念和景慕的心情。蒋经国一生为公为民,是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同的看法,但是,对他的廉洁自持,大概一般人还很难去体会出来。在七海时期,“行政院”或是“总统府”都会派专员,固定每个月把他的月俸、眷粮等一些生活日用品和经费,送到官邸给蒋方良签收。然而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逢年过节都有送礼的习惯。在他主政时期,他一再强调,要革除送礼浪费的恶习,所以,他是极力反对公务人员或是民间送礼的。

在蒋经国提出十项革新后不到一年时间,各级机关的政治风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批违规人员受到了惩处。据有关方面统计,由警察机关查获涉足夜总会、舞厅、酒吧、酒家等非正当娱乐场所的公务人员,属于“行政院”所属各机构者共有926人,而违反规定宴客应邀剪彩、铺张浪费、滥发喜帖或讣告,经议处的30人。其中,蒋经国还亲自督办了王正谊案。王正谊是蒋介石母亲王太夫人的侄孙,是蒋家的至亲,论辈分,他与蒋经国是表兄弟。迁台后,王正谊曾任“行政院”人事局局长兼“中央公务人员购置住宅辅助委员会”主委。他利用与蒋家的特殊关系,在士林外双溪中央社区工程中营私舞弊,贪污13.75万美金。当此事披露于报端后,蒋经国为了表明他铁面无私与革除贪污的决心,立即将王正谊收押侦办。经过三次庭训,王正谊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然而,对于王正谊案,很多人表示怀疑,认为这是蒋经国想杀鸡儆猴。熊丸先生回忆说:

王正谊的事发生后,我因事前与王正谊很熟,出差时都与他同住一房间,对他了解很深,故我当时绝不相信他会为了几十万元而贪污。

夫人(宋美龄)当时曾经问我:“你相不相信正谊会做那样的事?”我说:“要我说真话,我不相信。”夫人说:“我想也是,不应该会这样才对。可是我跟经国讲,经国却说他事实俱在,铁证如山,所以我也没法子讲。”

此案的结局令台湾社会欢欣鼓舞,蒋经国在岛内的声望也随之提高。之后,台湾当局在蒋经国指导之下,还查处了海关副税务司兼稽查主任白庆国。白氏因贪污数额巨大,手段恶劣,为严肃法纪,判处白庆国死刑,开国民党迁台以来惩处贪污案件最严厉的先例。

蒋经国推行政治革新的另一项表现是扩大台籍人士在“中央民意机构”中的代表比例。“中央民意机构”主要包括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它们的代表组成是经由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时期举办的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机构”选举而产生。迁台后,为了保有中国大陆的主权,维护法统,便继续让第一届代表无限延长任期。但是到了1960年代后期,代表逐渐老化,辞职与死亡造成的出缺人数越来越多。在这些民意代表中,台湾籍代表所占比例很少,以国民大会代表为例,1301名中,仅有32人为台籍人士,而且也早已老化。因此,在台湾民众逐渐要求政治权利以及台湾地方势力抬头的情形下,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然而,对于从大陆来台的国民党政权而言,“中央民意机关代表”的改选则意味着政治区域的重新确定,牵涉问题太多。如果实施“全中国代表性”的全面改选,大陆人民事实上无法投票;若由来台的大陆各省人士投票,则又会出现“代表性”问题。如果由全台湾地区选出,全面改选将改变政权的性质,对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冲击极大。

蒋介石为了使从大陆带去的“法统”结构固定化,防止因“法定人数”、“代表资格”、“任期”等问题动摇其统治的合法性,决定增补少数“民意代表”。1969年12月20日,“中央民意机关代表”增补选工作正式开始,台北市及台湾全省六县共选出“国大代表”15人、“立法委员”11人、“监察委员”2人。

1972年2月,“国民大会”一届五次会议在台北召开,台湾社会不满足1969年的增补办法,要求全面改造“中央民意机关代表”。蒋经国等人决定采取比较温和、折中的办法,即举办有限度的“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最后,会议通过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修正案。3月,当局公布了《动员戡乱时期自由地区中央公职人员增选补选办法》,决定扩大台湾地区的“中央民意代表”名额,改变“宪法”中关于名额的计算方法,扩大“自由地区”(即台湾地区及海外侨社)在“中央民意代表机构”中的比例,并规定增选的代表应按期选举换届,增额“国大代表”和“监察委员”每六年改选一次,增额“立法委员”每三年改选一次。12月,台湾当局举行“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共选出“国大代表”53名、“立法委员”36名、“监察委员”15名。

增额选举由于选举区域扩及政权实际统治的全部区域,因此形式上是一种反映选民整体意识的选举,有助于缓和维持国民党政权“法统”地位所产生的代表性矛盾。但是,“增额选举”的举办,却对国民党独裁体制造成了很大冲击,台湾当局的“全国性”在逐渐削弱。首先,在选举的数量竞争中,“本省人”由于居多数,明显拥有自然优势。在首届增额“国代”和“立委”中,有79名是台籍人士。国民党政权不可避免地走向“本土化”。其次,就竞争的角度而言,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意味着竞争的层次已开放到“中央”层级,自此,长期封闭的权力禁区开始向台湾社会开放。在定期改选机制的效用下,以不能办理改选的理由而继续行使职权的“资深代表”的正当性,势必越来越脆弱。第三,就“党外势力”而言,增额选举不仅为其提供了迈向高层政治的合法管道,而且因竞争区域的全岛化,政治议题也由地方性升级为“中央性”,有利于形成全岛性的组织。简言之,蒋经国采取增额而不是全额改选“中央民意代表”,出发点虽然是为了政治整合,强化政权的对内“合法性”,但实际上造成的客观结果是台湾当局的权力集团开始发生“质变”。

为党政培育青年人才则是蒋经国政治革新的又一项表现。国民党迁台之初,带来了一大批政治与经济干部,他们为五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时,政治、经济建设除了依靠这批“老臣”,如黄少谷、倪文亚等人外,也在努力培养新的干部。为此,他指示国民党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李焕说:“我们过去的这些人才,慢慢都老化!我们如不培植新一辈人才,将来形成断层,对国家而言,将产生很严重的影响。”李焕遵照蒋经国的指示,把培养人才列为工作的重要项目。之后,李焕兼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并在研究院内成立了“国家建设研究班”。“国建班”在1976年2月开始开班,每期招收28名学员。这些学员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皆是岛内有发展潜力、年轻且拥有博、硕士学位的干部。总共举办三期,一共培训84人,其中就有施启扬、黄昆辉、魏镛、吴伯雄、陈履安、徐立德、许水德、关中等人在内。在这84名受训干部中,共有台籍人士34名。这批精英后来成为蒋经国的人才库,每当有人事更迭时都会对“国建班”学员加以考虑,并有许多人后来陆续担任各部会的首长、党的重要干部。

由于蒋经国比较注重台籍青年干部的培养,很多人将蒋经国这一政策视为“本土化”工程,甚至有台湾的舆论界戏称蒋经国这一政策为“吹台青”,意思是说蒋经国喜欢培养吹牛的台湾青年。尽管蒋经国在他的讲演、文字记录中从未提“本土化”,但事实上他已开始推行“本土化”政策。蒋经国培养的这些党政青年干部,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家庭出身看,这些青年政要一般都有显赫的家世,父辈的遗泽,也就是出身名门。其次,他们学历较高,大多是赴美国、日本的留学生,很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是某一学科方面的专家,有的还一面从政,一面兼大学、研究所教授。其三,有不凡的才干,突出的政绩。他们都是学者、技术型的官员,是“学者风范、政客手腕”兼备的人物,他们有新思想,敢于创新,注意务实,讲究效率,因此为官一方,大多有较好的政绩。这批中生代精英分子,后来成为台湾党政的第三代人物。

同类推荐
  • 生怕情多累美人

    生怕情多累美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曾经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字题材和作品特色风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以后毁誉交加、颇有争议的作家之一。郁达夫一生都在为女性而苦恼着。在他短短五十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先后结了三次婚,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却远远不止于三位。本书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具体、详细地叙述了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婚恋风波。资料翔实,可读性较强。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郁达夫一生重要的一个侧面。
  • 诗人哲学家尼采

    诗人哲学家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 瓦特(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瓦特(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瓦特(1736~1819)Watt,James英国发明家,机械师。蒸汽机的主要发明人之一。1736年1月19日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里诺克,1819年8月25日卒于希思菲尔德。自幼爱好技艺和几何学,少年时即精通木工、金工、锻工和模型制造等技术。1753年到格拉斯哥和伦敦学习仪器制造。1757年回到格拉斯哥。1764年,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T.纽科门蒸汽机模型,开始从事蒸汽机的研究和改进,178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06年被授予格拉斯哥大学法学博士,1814年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
  • 李嘉诚传:峥嵘

    李嘉诚传:峥嵘

    本书是两岸三地资料最详实,最权威的传记版本。本书作者持续跟踪采访了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独家图片与第一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此书。
  • 一代女皇——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嗜血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嗜血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曾经的“她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但因为姐妹或朋友的妒忌,而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从而被自己的父亲赶出家门,善良的上官家族的人,收养了“她们”,从而“她们”的命运改变了,而一场复仇的计划,完结了“她们”从小的仇恨!在复仇前的“她们”,会和“他们”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诸灵问道

    诸灵问道

    故事发生在莫甘耶大陆,人族在一万前被胜利的人类称为“圣战”的种族之战中获得空前的胜利。大陆上曾经被称为“上古百族”的百余个种族,尽数被人族击败,残余者被人族统称为“妖族”!
  • 傲世之瞳

    傲世之瞳

    我有一双傲世天下的双瞳,洞悉万物,解读魔法,感知奥秘,征战魔境,所向披靡。
  •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介绍、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包括《钦差大臣》、《狼与羊》、《上尉的女儿》、《父与子》、《母亲》等在内的苏俄现代著名作品进行了剖析。是我们学习和了解苏俄现代文学概貌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读本。
  • 十年天路

    十年天路

    三个女大学生毕业后一走上社会,便面临找工作难,租房难等各种困难。每天救死扶伤却买不起房,只能无奈啃老的陈墨;生活清贫却又古道热肠,捐资助学的陈永清;利用手中关系疯狂圈钱移民海外的伊科;爱钱而最终沦落风尘的张捷……
  • 如若花开可否归来

    如若花开可否归来

    七年之痒,七年之念,七年之思。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等了七年爱了七年想了七年却不曾恨过一分一毫。我们在一起时间只有两年,却用了七年来折磨彼此,可又不曾相忘于江湖,终于守候到,终于走出我的第一步。幸得。你是我良人,终成我良配
  • 高冷校草你别跑

    高冷校草你别跑

    “学长,你好。”有一个软软的声音对他说,他却无视她走了过去,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个迷倒万千少女的笑。“沐沐,我等你很久了。”他的温柔,从来只是对她一个。
  • 纪少的追妻之旅

    纪少的追妻之旅

    “此生独爱曦与君,为什么?”“曦与君?真是奇怪,华夏之国几千年的文化,那么多汉字,却之爱曦字与君字,莫名其妙啊,真是莫名其妙。”“曦与君?曦与君,我猜曦和君各代表的是一个人吧。”“哟~”纵然身边热闹非凡,每人各自拿酒来消遣,唯独他一人喝着茶水,只因为啊她不喜欢喝酒的人,更不喜欢酒气,所以啊,他纪少滴酒不沾。今晚他喝的是茶,可这茶比酒还要醉人,否则,他怎么会变得这么奇怪了呢。怎么会执着于曦与君了呢?怎么会执着于曦与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他是谁啊,他是纪黎,他从来都是处于不败之地的,可他为了护她笑颜,硬生生的把自己逼到绝路一次又一次。他爱她,一直都爱,从小的时候开始,他满眼都是她。她刚出生时,他爬着去只为看她一眼,那年他一岁。她一岁时,他已经开始牙牙学语,已经会叫出她的乳名来。她两岁时,他暗自发誓要努力,挣钱钱给她买好吃的,因为她是个吃货。她三岁时………………
  • 卿从远方来

    卿从远方来

    如果项羽没有战死,过江东卷土重来,如果穿越前辈没有兴趣王者天下,飘飘然留下传说供人膜拜,如果穿越后辈楚英因为特殊来历,被腹黑人士算计……大吃货楚英啃着鸡腿,满不在乎:本菇凉盆友不多,一个似王子,一个似无所不知闷葫芦,一个似王牌大间谍,何惧之有?
  • 重生之名门童养媳

    重生之名门童养媳

    金童玉女,商界伉俪?原来不过是一个无聊讽刺的笑话。当叶瑾年签下离婚协议书走出南宫家大门,爱情这东西,就再也不是她生活的必须。一场预谋的车祸,她从顶着南氏少奶奶头衔的悲惨弃妇,重生成邵氏集团13岁的童养媳年乐乐,自此,她的生活完全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