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07400000002

第2章 若生在帝王家

现代媒体,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体,在形容国家元首的家庭生活时,总有一个通用的名词——第一家庭。无论是对美国的总统,或是法国总统,都是这样称呼。

而不管在哪个西方国家,“第一家庭”的生活,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包括元首的配偶和儿女,总是关注度最高的。绯闻炒作自不必说,甚至连元首的太太用什么化妆品,女儿穿什么衣服,儿子梳了啥发型,有时都会被当作重大新闻炒作一时。

而放在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一家庭”,自然指历代皇室家庭。这些家庭的成员们,也向来是后世“八卦”的重点,比如民间文艺作品里关于“金枝玉叶”和“龙子龙孙”的诸多演绎,诞生了无数经典的作品,至今还传唱不衰。“第一家庭”里家庭成员的生活,既引人关注,又令人艳羡,到今天亦不例外。

然而,这充满诱惑力的“第一家庭”,真像旁观者想象的那样,是既“好看”又能“少奋斗”吗?至少,明朝的“第一家庭”未必是。

1.《皇明祖训》惹不起

俗话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放在明朝身上,国法自然是指《大明律》,至于家规,当然就是《皇明祖训》了。

比起《大明律》的如雷贯耳,《皇明祖训》在历史爱好者中显然是知名度不高的。然而,如果放在明朝“第一家庭”的成员们身上,其意义却恰是反过来的——一个普通的明朝凤子龙孙,哪怕是最不务正业的“二世祖”,要跟他提《大明律》,他也许会嗤之以鼻,但要给他搬出《皇明祖训》来,恐怕他会立刻吓得腿肚子发软,个别犯事且胆小的,当场晕过去的可能都有。因为,这是明朝皇室的家法。

家法的制定者,便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只要联想一下这位铁腕强人在位三十年干过的事——严刑峻法惩贪,株连数万人的“洪武四大案”,律令苛刻到残暴的诸多法令——便可想象,这部规定了之后明朝近三百年皇室子孙行为规矩的家法,定然如一块重如泰山的磐石,足以压得后世子孙喘不过气来。

《皇明祖训》,始编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完成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最早的名字为《祖训录》,由朱元璋亲自主抓且作序。据焦竑的《国朝献徵录》里说,当时为了编定这部家法,朱元璋还特意面向全国举行海选考试,甚至派亲信大臣四处查探,广泛搜罗各地司法人才,优中选优组成了主编团队。之后,朱元璋又于洪武九年(1376年)和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两次对家法进行修订,经丰富完善之后,正式定名为《皇明祖训》,由刑部刊刻,分发皇室子孙人手一份,从此成为之后近三百年明朝皇室子孙的行为准则。对于明朝“第一家庭”的所有成员(包括皇帝本人)来说,这部煌煌法典,仿佛是一张紧密的网,从出生开始就被它紧紧束住,一言一行,都由它管着。

单从目录看,这张“网”显然编得很大。除了首章为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序言《祖训首章》外,其余内容分为十二章,分别为“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可谓范围广阔、内容全面、条令完善、细则精致,堪称中国历代法典中的成熟之作。

若细看内容,更会发现,这张“网”不但编得大,“绳子”还用得粗。每一章都有完备的条令,且主题思想明确,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细化。比如“持守”一章,主题思想是教导皇室子孙持身之道,强调节俭。“严祭祀”一章,规定了皇室子孙祭祀祖先的基本礼仪程序,更强调祭祀贵在“敬诚”。“谨出入”一章,主要是针对后世的历代帝王,告诫他们处理国事不能轻举妄动,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淡定。“慎国政”一章,同样是针对帝王,告诫他们兼听则明,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要有耳目,同时要禁止民间擅自议论大臣,也就是要钳制言论。“礼仪”一章,除了规定了诸如觐见、祭祀等皇室活动的宫廷礼仪外,更重要的是给东宫(太子)以及各亲王(皇子)拟定了二十个名字,规定子孙必须以此为准,顺序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明朝皇室成员姓名的时候,总会发现诸多不认识的生僻字,全是以此顺延下来的。“法律”一章,主要是讲皇室成员犯法后,依据其身份和罪行情节,给出不同的惩罚。“内令”一章,是针对“第一家庭”的女性尤其是皇后,规定不得干政。“内官”一章,讲的是后宫的成员编制、品级划分、职责规定。“职制”一章,一是说册封爵位的程序,二是说皇室子弟的授官规定。“兵卫”一章,是讲各亲王的仪仗规模,以及各藩国军队的调度规定。“营缮”一章,规定各王室成员的宫室格式。“供用”一章,讲朝觐皇帝过程中沿途的花费预算以及开支规定。十二章的内容,可谓事无巨细,上自国家大事,下至吃饭穿衣,无所不包。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这张“粗绳大网”就牢牢罩住明朝皇室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直到这个王朝终结。

所以,每一个生在明朝“第一家庭”的人,都被这张大网牢牢地罩住,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从纵横捭阖的政治风光到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从宅在家里到出门游览观光,事无巨细,都由这部《皇明祖训》牢牢管着。每天的生活有了它,简直处处变成了雷区,吃饭花费多了点,衣服穿得另类了点,拉家常的时候说话随便了点,甚至一不留神打个喷嚏、摔个跤,都有可能不幸犯法。

而犯法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张“粗绳大网”,每一个绳子打的都是“死扣”,真撞上了,天王老子都没得救。虽然在《皇明祖训》的序章上说,皇室宗亲犯法,如果罪行比较轻,可以由皇帝召集在京城的宗亲商议裁决;如果重了,则要由皇帝召集在外诸王和在家重臣一起商议;犯法的皇亲,只许政府官员揭发,不许司法部门擅自缉拿。看似对皇室很照顾,然而问题在于,“皇亲”的身份本身就敏感,犯在皇亲身上的罪,一不留神,就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甚至一些诸如吃饭穿衣之类的小事也不例外。如果运气不好,生活在皇帝打算整治皇室宗亲、加强集权的年头里,《皇明祖训》更成了皇帝整治家属的最好工具。明成祖朱棣在位的二十二年里,便是明朝皇亲宗室,尤其是亲王们获罪的“高峰期”。比如周王朱橚,嫌自己家里的宫室太寒酸,找人翻修了一下,结果被人告发。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他家的宫殿规模因此“越礼”了,属于“僭越”罪,吓得朱橚在朝堂上连连磕头,被明成祖朱棣臭骂一顿后打发回家,削夺了三处护卫,总算捡了条命。朱棣的侄儿隐王朱尚炳,因为生病没有亲自接见朝廷使者,这下触犯了《皇明祖训》里的“礼仪”规定,结果朱棣写诏书斥责,居然把朱尚炳给吓死了。而这几位倒霉的皇亲,在明朝绝不是那个年代的个例,而是贯穿始终,某些犯事的皇亲尤其是藩王,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这般的处境,套用一部穿越剧的名称,那真叫“步步惊心”。

当然,朱元璋穷尽一生智慧,制定这样一部严苛的家法,绝不是为了让后人“步步惊心”,相反,却是为了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出身草根的他,在总结前朝兴亡教训的时候,把皇室的腐化堕落当作其中重要的一条,所以煞费苦心、严格要求,正是为了让大明朝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导致诸多子孙“中枪”的朱元璋绝想不到,大明王朝到底没有逃过其总结的历史教训。他煞费苦心制定出来的规矩,还是被后人开动脑筋陆续破坏,直到大明王朝最终灭亡!

比如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规定,后世的皇帝不能设置丞相一职,奏请设立丞相的官员将被处以极刑。可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皇帝朱棣发明了“内阁”这个新机构。内阁主要由“大学士”这种官员组成。大学士的品级只有五品,工作是皇帝的秘书,可就是这帮人,权力越来越大,挂着“五品”的小头衔,却基本都由二品的文官重臣兼任。到了明朝中后期,还出了诸如严嵩、张居正这类的铁腕人物,呼风唤雨、纵横捭阖,能量远超丞相。又比如《皇明祖训》中严禁宦官干政,可后来明朝宦官们的地位节节攀升,从中期到晚期,陆续出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权力煊赫一时。就连朱元璋规定最为细化的“祭祀”一条,后世帝王的遵守程度也不高。在明武宗之前,历代帝王还亲自参与祭祀,到了明武宗,就不常去了。明世宗朱厚熜倒是去得勤快,且铺张浪费,远超朱元璋时候的规矩。到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时期,彼时年幼的万历皇帝好奇,打算亲自去祭祀,结果把持大权的张居正说:“祭祀这种事,本身就是个形式,皇帝没必要亲自去,找个太监代表就行了。”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听到这番话,估计能从棺材里气活过来。

如此事与愿违,怕还是应了一句老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元璋更料想不到的是,这些“死规矩”,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在很多时候给后人“挖了坑”。

掉进坑里的典型人物,就是朱元璋生前最疼爱的亲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前脚驾崩,他的亲儿子朱棣后脚就扯旗造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反。朱棣的造反檄文里,就有拿《皇明祖训》说事的章节,比如之前朱允炆担忧藩王的威胁,厉行削藩,结果朱棣就在檄文里质问:《皇明祖训》里明文规定,后世子孙不能变更祖宗的法,你削我的藩,就是变更祖宗的法,我就有权来讨伐你。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因此爆发,朱允炆最终被朱棣给“削”了。

还有些坑,后世的皇帝虽然没有掉进去,但诸多子孙却难以幸免。比如《皇明祖训》里规定,皇室的子孙都要由礼部来赐名,有了名字就能享受国家的供应,一生衣食无忧。可明朝后期腐败严重,礼部给皇室取名字,那也是明码标价的。许多“王爷”早已穷困潦倒,哪有钱送?结果有些“王爷”直到七老八十了,还是没有名字,一生贫寒无助。更倒霉的是,朱元璋规定皇室子孙不能出去工作,这下更惨,有些“王爷”既没有国家养,又不许自食其力,甚至活活饿死在家里。

不管是挖坑或是变样,大明“第一家庭”的日子,还是照着这部家法的规定过了三百年。日子过得咋样,还是需要分别来看看。

2.皇族教育真煎熬

有《皇明祖训》的规矩管着,作为“第一家庭”的皇子,生活中要遵守的规矩自然颇多,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教育的规矩。

朱元璋出身穷苦,没读过多少书,但显然他很明白“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明朝宫廷教育的规矩,基本都是由他设立的。这其中又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对皇帝的日常教育;二是对太子的教育培养。

对于第一个环节——对皇帝的日常教育,朱元璋以身作则。早年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很重视日常的学习充电。每天都要开会学习,按《明史》的说法叫“令儒者陈说古人书义”,即身边的文臣谋士给他讲课,主要讲历史——历代帝王打天下及治国的历史,目的也很简单,现学现用,什么招数有用学什么。他最感兴趣的人物是刘邦,学得最多的也是刘邦,从待人接物到战策谋略,好多都是有样学样。等到大明朝建国,当年给他讲课的儒生,大多成了明朝开国重臣,比如明朝首任丞相李善长、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以及大名鼎鼎的军师刘伯温。而这种学习方法,也以制度化的方式保留下来,变成两种贯穿明朝兴衰始终的教育制度——经筵和日讲。

所谓“经筵”,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文史研讨会,即由皇帝召集文臣,探讨读经史子集的心得体会。这项活动并非明朝首创,之前的几个朝代也都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的时期,应该是“经筵”活动举行最为频繁的时期。尝到听课甜头的朱元璋,对这种方式钟爱有加。当皇帝之前文化程度低的朱元璋,在课堂上主要听别人讲,而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则喜欢跟人探讨。按照《明史》的记录,刚登基时的朱元璋,几乎天天开“经筵”,每天都召集文臣儒士前来探讨历代治国的兴亡得失,后来工作虽然忙了,但是“经筵”还是放不下,隔三岔五就要开一次,不但听别人讲,而且更喜欢自己发表意见。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大学》《尚书》《周易》《唐律》,不但探讨学术内容,更古为今用,商讨治国政策。明朝开国后许多律法的制定,乃至教育、军事、外交等制度的确立,都是这么探讨出来的。比较有影响的一件事是,一次经筵时,有文臣提出了孟子“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观点,引得朱元璋大怒,当场大骂说:“如果这个老头活到现在,我肯定砍了他。”孟子本人,当然无法被朱元璋砍了,但孟子的像却被朱元璋搬出了孔庙,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就这样被朱元璋取消了。

但总的来说,朱元璋时代的经筵活动,对于明初各项国家政策的制定,主要作用还是积极的,尤其是当时明朝历经战乱、百废待兴,通过经筵,可以探讨历代治国的得失,商讨正确的治国策略。还有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公费教育政策乃至国民福利政策,许多都是通过经筵得以确定的。同时,经筵也成了朱元璋特殊的“官员选拔会”,许多名列《明史》、以治民著称的“循吏”,都是通过经筵崭露头角,得以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从此名留青史的。在朱元璋身后,从建文帝朱允炆到宣德帝朱瞻基时期,经筵皆是当朝皇帝重要的政治活动,只是,那时候的经筵,在制度上并无明确的规定,每年多少场,每场多大规模、在哪里讲,多长时间举行一次,全凭皇帝自觉——当然,那几位皇帝也很自觉。

到了朱元璋的重重孙——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经筵,终于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而这件事情的促成,却是因一起偶然事件。当时尚健在的明宣宗朱瞻基,命阁臣杨士奇起草诏书,宣告皇太子朱祁镇出阁读书,谁知诏书刚下,朱瞻基就驾崩了。年仅九岁的朱祁镇仓促即位,虽然身份从太子变成了皇帝,可教育工作还是不能放松,于是杨士奇就上奏:皇帝接受教育,与太子和亲王都不同,应该命礼部详细地制定规则,以“经筵”方式进行。明英宗准奏,于是经筵也就有了其固定的模式:每月三场,分别是当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天,地点在文华殿。讲课的讲案设在皇帝坐的御案稍东,早晨先由司礼监的太监呈上当日要讲的经书,书是《大学》,经是《尚书》,两书都要放在御案上,《大学》放在御案的东侧,《尚书》放在御案的西侧。每次讲课,设讲官两人,要提前写好讲义,预放在讲案上,是日早朝过后,皇帝亲临经筵,三师三少等重臣先行三叩九拜礼,由鸿胪寺官引导依次上殿。两个讲官一东一西出班,先给皇帝行叩头礼,然后伺候皇帝听课的展书官上前帮皇帝把书打开,等讲官讲完了,再由展书官跪着上前把书合上。讲课结束后,皇帝还要赐大臣酒饭,各官员先向皇帝行叩拜礼,然后到左顺门吃饭,吃完后回来再向皇帝行谢恩礼,一场经筵才算结束。且不说听课的辛苦,就这套繁文缛节,也已经把人累得够呛。

虽然辛苦,但对参与的官员来说,经筵却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参与经筵,首先得够品级:主持经筵的人,不是内阁大学士就是勋臣,都是朝廷的重量级人物;经筵的讲官,则主要由翰林学士充任。担任讲课的翰林学士,也基本属于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未来很可能就是国家的栋梁重臣,比如朱祁镇执政的第二个时代——天顺年间的两位内阁重臣李贤和彭时,便是朱祁镇九岁登基时的经筵讲官。所以,在参加经筵这件事上,大臣们既相当有兴趣,又相当积极。

大臣们有兴趣,可皇帝们却是越发的没兴趣。事实是,当经筵作为一种制度确立后,明朝历代皇帝参加经筵的次数与态度,是一代不如一代。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以及孙子明孝宗朱祐樘两代执政时期,尚能保证经筵的如期举行。但朱见深参加经筵时,就已经越发没有积极性,按照《明实录》的记载,他经常无精打采地听,听完了连话都懒得说。如此消极,连大臣们也看不下去了,御史陈音就曾上奏:“皇上您参加经筵,不能光听我们说,您也得提问题啊。”再到后来,经筵举行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本来应该按时举行的经筵,经常会以各种理由取消,按照《明史》的说法就是“进讲之日少,辍讲之日多”,皇上也学会旷课了。

到了明武宗以及之后的皇帝,不但逃课,而且还学会了逃学。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破天荒地规定,把每月应该三次的经筵减少为每月一次。之后他的堂弟明世宗朱厚熜即位,还曾下旨取消经筵。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更过分:他把本来每个月三次的经筵,改成“春讲”和“秋讲”,每年讲两次,意思一下得了。

即使如期举行的经筵,到了明朝中后期,也变成了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礼仪。而明朝皇帝之所以越发讨厌经筵,不仅因为不爱学习,也因为经筵越发含沙射影:明朝中后期党争日烈,经筵也变成了战场,文官给皇帝开经筵,表面上是讲学问,其实却是以讲学为名,多讲国家大事和个人的政治主张,甚至不乏借经筵的机会攻击政敌。比如《明史》上就说这是“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也有一些老实巴交的讲官,踏踏实实讲学问,但都是挑着讲,什么好听讲什么,讲出来的内容千篇一律。如此下去,皇帝当然越听越烦,经筵也就越讲越没劲。

与经筵同时存在的另一种皇帝教育模式,就是日讲。

日讲,和经筵性质相似,也是学术研讨会。但不同之处在于,经筵规模大,日讲规模小;经筵有固定的制度规定,日讲却是随机的。通常来说,日讲都是在经筵举行完毕后进行,作为经筵的补充。它的规模也是正统初年确立的,比经筵要简单;只要四名讲官,大学士轮流值班;没有经筵那么复杂的礼仪模式,也不用仪仗排场;内容也比经筵要宽泛,包括经史子集。如果说经筵是一种制度化的课程,那么日讲的举行则全凭皇帝的喜好。最早的日讲只是经筵的一种补充,可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经筵越来越不给力,日讲的地位也就扶摇直上,皇帝想学习,或者想探讨治国方略,一般都不会去参加礼仪烦琐的经筵,反而会宣召亲近的臣子来给自己单独上小课,这种小课就是日讲。如果说经筵的参加,标志着官员在朝臣中的身份地位,而日讲的参加,则标志着官员在皇帝个人心中的地位——这是一种特殊的荣宠。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大都有自己亲近的文臣,比如明武宗亲近杨廷和,明世宗一度亲近夏言,明穆宗亲近高拱,明神宗亲近申时行。这些大臣们,也都有同一个身份——参加过皇帝的日讲。

历代的明朝皇帝,虽然对自身的教育,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有一个人的教育,他们大多是绝不放松的,那就是皇太子的教育。

明朝皇太子的教育培养制度,最早也是由朱元璋制定的。为了继承人的教育,朱元璋煞费苦心,甚至还为儿子建了个图书馆——大本堂。这里云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各类典籍图书,并遍请各地名儒。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教育团队是极其强大的,常年负责他日常教育的两位“赞善大夫”,一位是朱元璋的第一智囊刘伯温,另一位则是“浙东四才子”之一的章溢。日常授课的老师,既有李善长这样的开国文臣之首,更有徐达这样的大明第一统帅,按照《明实录》的话讲,就是“群贤毕至”。而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却是朱元璋所创立的太子教育体制——设文华殿大学士辅导太子,下面有詹事府詹事、少詹事、春坊大学士、庶子、喻德、中允、赞善、洗马、校书等官职。这构成了明朝皇太子教育体制的雏形。在明朝正统年之前,太子读书并没有明确的礼仪,到正统年间,太子出阁读书的礼仪也正式确立:太子首次出阁读书的当天早上,先由礼部、鸿胪寺执事官在文华殿后殿行四拜礼毕,鸿胪寺寺官为太子行礼,请太子到文华殿读书,皇帝要出席,三师三少以及各官员按照次序向皇帝行叩拜礼,然后各官退出,内侍官引着太子在后殿就座,每天侍班侍读讲官前来,从此,太子的学习生涯开始了。

从课业负担上说,明朝的太子也是很辛苦的。上午主要是文化课,分为三项内容:读书、听字、写字。读书时每学一篇新课文,必须要在三日之内背熟,每三天就要测验一次。写字的量也很大,每年的春天、夏天、秋天三季上课的时候,每天要写一百个字,冬天是每日五十个字。学习细节也抠得严,比如背书,不是简单背过就行,而是要字正腔圆、句读分明;写字,也不是简单会写就完事,要写得横平竖直,方正工整。最辛苦的就是侍讲官,讲书的时候要讲得明白,太子出错了,要大胆纠正,太子不学习,更要敢于批评。以上任何一条没做到,就是不合格。

对于太子的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给太子选好老师。《明史》上说,给太子选什么样的老师,也是有学问的。太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要给太子选择那些精通学问、治学严谨的老师,主要都是一些品行端正、铁面无私的老学究。等太子年长后,要给太子选择一些行政能力强的大臣,帮助太子学会理政。明朝历代太子的老师选拔,基本都沿用了这一原则。

可这条看似合理的原则,到了明朝中后期,却也频现漏洞。我们已经知道,明朝中后期的诸多皇帝在做太子时,经常出现诸如旷课逃学、贪玩享乐等行为,而精挑细选出来的老师,对这似乎也无能为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出阁读书的太子,其实还是孩子。

按照教育学的观点,孩子和成年人之间往往容易出现代沟,师生之间年龄差距越大,代沟就有可能越深。主抓太子学习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且早期教育多以学问精深、治学严格的老学究为主,他们和太子之间基本不可能有共同语言。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位日重,陪太子读书的人主要是伺候太子的宦官,在逃课这类事上,他们更是和太子沆瀣一气。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武宗朱厚照做太子时,因他不爱学习,伺候他的宦官们就经常巧立名目,取消当日的讲课,甚至找借口破坏如期进行的讲课,不是提前下课就是上课捣乱,正常的教育基本不能保证。帮朱厚照太子逃课出力最大的宦官,就是后来正德朝时一度权倾朝野的“九千岁”刘瑾。

到了明朝晚期,连皇帝本人对太子的教育也不热心,这其中的典型就是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当时万历皇帝面临的一大朝廷斗争,就是“争国本”,即万历欲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为储君,而恪守礼法的文臣们却坚持要立皇长子,万历索性破罐子破摔:干脆都不立,拖下去,谁怕谁。这一拖,把儿子的教育问题也耽误了——万历的长子朱常洛,在八岁之后,几乎五年没受过教育。朱常洛的文化水平极低不说,连其儿子——万历的孙子朱由校也被拖累了,小朱由校常年教育不良,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做木匠活,等到做了皇帝,就成了著名昏君明熹宗。

3.宫廷女子辛酸泪

如果问哪一天可以作为大明王朝的“妇女节”的话,那么最精确的答案,恐怕应该是农历三月初一。

因为在大明王朝建国的那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农历三月初一,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一件与大明朝的女人们,特别是“第一家庭”的女人们有重大关系的事情:命儒生朱升编订《女诫》,并刊刻全国发行。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收录历代贤德后妃的光辉事迹,并在全国推广学习。尤其是对于朱元璋家里的女人们,更要在后宫开设讲堂,由主编朱升亲自主讲,包括皇后以及所有嫔妃都要列席旁听,认真学习。

之所以说朱升是“主编”,而非作者,实在是因这部《女诫》大有来头。它最早出自东汉女文学家班昭之手,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七章。其中心思想看名字就能体现出来:教育女人要逆来顺受,伺候老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礼敬公婆,不乱传闲话,不造谣,不随便掺和事,就算自己不愿意也要事事听丈夫的,受了委屈更要忍着,别人说你不好要听着,要谦顺地待人,学会讨丈夫兄弟姐妹的喜爱——这样的女人,才是百分百的好女人。

对班昭的这个评价标准,朱元璋是基本同意的,之所以要朱升重新编纂,是因为在他眼里,做一个百分百好女人,特别是“第一家庭”的好女人,还需要一个重要素质——不擅自专权干政。这一条,也被朱升不折不扣地写入了编订版的《女诫》中。

从此之后,《女诫》一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大明王朝的妇女基本评判守则,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执行的都是这一套标准。而在朱元璋的推广下,不但《女诫》风行全国,还相继诞生了两个“升级版”:一个是朱元璋儿媳妇、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所编的《内训》,另一个是明末刘氏所作的《女范捷录》。前者认真学习《女诫》中的“后妃不干政”精神,并将其理论观点细化,以单独成书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者则继承发扬《女诫》中关于好媳妇的各类评价标准,不仅以理论的形式进行剖析,更精选大明朝具有典范意义的好人好事,真实记录并热情讴歌。这两部书,加上唐朝宋若莘的《女论语》和班昭原版《女诫》,被后世并称为“女四书”。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它们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三从四德教育的专用代表教材。

由此也可知晓,在明朝要当一个好女人,按照《女诫》等主流妇女教科书的规定,恐怕只有一条路——做个老实巴交的受气小媳妇。

但在明朝的“第一家庭”里,要做个好女人,却不仅要做个受气小媳妇。作为皇室成员,本来就有《皇明祖训》管着,偏巧又是个女人,又要受《女诫》的约束,是典型的受“二茬罪”。

朱元璋之所以要苦心打造这部“百分百好女人宝典”,也并非是有意要让家里的女人受二茬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吸取了历朝历代由于后宫干政而导致国势衰弱的教训。他的第一追求就是:保证大明历代帝王身边的女人,从皇后到宫女,都是百分百的好女人。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朱元璋煞费苦心,除了编《女诫》搞思想宣传外,在制度上也大动脑筋,比如明朝皇室选老婆的程序。

从表面流程上看,明朝皇室选妃的过程与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差别不大,都是先从民间四面撒网选拔,然后层层淘汰,以给皇子找到意中人。然而,明朝皇室的选妃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深入群众的,因为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定下了调子:“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拂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皇帝以及亲王的老婆,无论是正房的皇后,还是偏房的妃子,都要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优先选择“良家女”,也就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至于那些主动向皇室“献美人”的,一律不接纳。而这个基调,也被整个明王朝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整个明朝的皇后中,真正出身勋贵世家的只有两人,一位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中山王徐达之女),另一位是明宪宗的皇后吴氏(怀宁侯孙堂的外甥女),其他的皆出身平民家庭。就这仅有的两位,徐皇后是沾了老公朱棣扯旗造反成功的光(原本是燕王),而吴皇后只过了一个月皇后瘾,就因开罪于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被打入冷宫,并连带家族爵位被夺。贵族家的女子母仪天下,这种事放在明朝,反而成了低概率。

所谓灰姑娘变王后的童话,放在明朝非但不是童话,相反是一个个的事实。而为了实现这个“童话”,每一个怀有皇后梦的女孩,都要经历艰苦卓绝的选拔过程。

如果说朱元璋的选拔基调已经很深入群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选拔过程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堪比今日综艺节目选秀。

选拔的第一步就是“海选”。每到皇帝或者太子要大婚的时候,皇室都会派太监四处撒网,在全国各地挑选五千名少女,年龄在十三至十六岁,被选中者由皇室出钱,其父母须在规定时间内送女儿至京城参选。这一环节的选拔标准,每一次都不同,归根结底还要看运气了。

至于这一环节中群众的参与热情,那也是依选拔的规则而异的。通常说来,如果仅仅是选秀女,那基本是应者寥寥,逼急了也会发生诸如“拉郎配”之类的事。如果选拔前直接说明是选妃,被选中的都有名分,那就不同了,通常是蜂拥而至。不管是热情参与还是应者寥寥,女生的家长们总免不了要给负责“海选”的宦官塞钱,以至于还发生过诈骗事件——明朝隆庆年间,一个叫张进朝的宦官假传圣旨,在湖北地区为皇室搞“海选”,半个月骗取白银十万两。

海选过后,第二轮选拔则是在京城举行。宦官们会把参选少女集中在一个大场地,按照年龄排序后进行查看,以身材为标准,淘汰其中的一千人。太高的会被淘汰,太矮的也会被淘汰,太胖的当然不能要,太瘦的也不能留。按照明朝宫廷服装等文物参照,明朝皇室选拔皇后的标准身高在一米六五左右,也就是说要身材适中、体形匀称。第二天,依然在同样的场地,要进行第三轮选拔——看五官,包括头发、眉毛、眼睛、鼻子以及说话的音色,任一项不合格立刻淘汰。长得丑的自然会被淘汰,长得漂亮却也未必安全,太漂亮了会被认为太“妖媚”,照样淘汰。这一轮淘汰率高,大约要刷掉两千人。剩下的两千人,会在第三天接受新的测试项目——量脚。封建时代以三寸金莲为美,大脚肯定首先被刷掉,小脚却也未必安全。脚的大小合格后,还要接着测试走路的仪态。这一轮筛选后剩下的一千人,得以晋级入宫。

晋级入宫的这一千人,原则上说,已经拿到了留京指标,至少能留在宫里做宫女,或是成为皇帝的法定老婆。剩下的比拼,主要是争夺做老婆的级别了——是皇后还是普通宫女。首先要过的是体检关,一千名宫女分批进入密室,由老宫女们进行身体检查,身上有疤痕的,或者皮肤不够光滑细腻的,首先要被淘汰。这一轮也是淘汰比率最高的一轮,要淘汰其中的百分之七十——留在宫里干粗活。

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幸运儿,也就是三百名“宫女”,要进入一个考验耐力的环节——留宫查看。这三百人,会留在皇宫里考察一个月,由太监观察她们的饮食起居并向皇室汇报,从中再筛选出五十个被认为性情温厚的女子,考评的标准自然以《女诫》为准。得以入选的五十人,等于进了“保险箱”,即使下一轮被淘汰,也能有一个嫔妃的名分。

这五十个“嫔妃”则要进入下一轮,最残酷也最考验运气的环节:由太后或者太妃亲自验看,从五十个女子中选出三个中意的,交给皇帝亲自遴选,这就好比是一场选秀大赛的半决赛。而胜利通过半决赛的三位选手,则要在皇帝面前展开最后一场比拼,由皇帝确认皇后的人选。母仪天下的皇后,就这样诞生了。

而在这整个过程里,其实也不乏暗箱操作。比如从五千人选出一千人的几个环节里,拥有最大话语权的,其实就是负责遴选的太监,因此塞红包是少不了的;而从一千人到三百人的环节,收钱的对象就变成了负责体检的宫女;三百人到五十人的环节,则要上上下下地打点;等到五十选三的环节,却是赌运气和定大局的一环。虽然皇后要由皇上选,但太后中意谁,事情也就基本定下来了,最后的皇帝遴选,其实也是秉承太后的意思,大多情况下,其实是走过场。

这就是明朝皇后的整个选拔过程,比起明朝的科举来,不难发现其难度更大。科举虽然也要凭运气,但更重要的是真才实学,在明清时代,科场舞弊更是难之又难;对比起来,做皇后的难度,基本算是考状元的双倍。

4.公主驸马幸福难

比起皇帝的老婆来,皇帝的女儿——公主们,也着实不容易。做皇室的老婆难,而皇室的闺女要幸福,也同样难。

明朝皇室在家庭子女的地位上,极度重男轻女——公主的名分,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就算你是皇帝的亲闺女,也要老老实实地熬时间。明初,通常是刻板到公主出嫁前两天才给名分,后来总算政策灵活掌握,但也大多要到女儿成年之后才会册封。

据《明史》《明实录》等史料记载,明朝有公主称号的共有170位。除了朱元璋的两位姐姐——曹国公主、太原公主,和朱元璋的两位侄女——福成公主(父朱兴隆又名朱重五)、庆阳公主(父朱重四),还有3位为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女儿(最后都被贬为郡主)外,其他均为当朝皇帝的女儿,共有163位。这163位公主,其中夭折19位,早卒19位,活下来的有125位;另有两位早薨,剩下123位。这123位公主中的53位记载有其出嫁的驸马名字,按此算,出嫁率不过刚过43%。而这其中如愿嫁得好郎君的,随着明朝的演进,却越发变得屈指可数。

明朝公主的婚姻,和那年头民间嫁女儿一样,属于包办婚姻。在明朝朱元璋至朱棣三代帝王统治年间,驸马主要是从勋贵子弟中选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朝正统年间,公主选婿也逐渐形成了制度化:一是禁止文武大臣家的子弟参选;二是驸马的选择也要通过海选方式进行,由礼部主持,参选条件是年龄14-16岁且拥有京城户籍的在京普通官员以及良家子弟,要求容貌端正、举止端庄、家世清白、富有教养。如果京城找不到合适的,就把选拔范围扩大到山东、河南、河北三地。通常都是以海选的方式选出三人,再由皇帝相看,确定其中一人。获选的幸运儿也并不是立刻就能娶公主,相反要先参加礼部举行的驸马学习班,学习合格后方能与公主成婚,成为我们通常说的“驸马”。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驸马的诱惑力是非常大的。明朝的驸马全称是“驸马都尉”,可以居住在国家赠予的豪宅里,享受每年两千石禄米的高薪,每年的计划外收入也多,比如有朝廷的赠田和赏赐。驸马的父亲也因此沾光,可以被授予兵马指挥使的虚职并享受俸禄,儿子也可世袭成为锦衣卫指挥,属于“厅级干部”。当然,从行政级别上说,驸马还是公主的下属,见了老婆的面,依礼要向老婆下跪;公主吃饭的时候,驸马要侍立一旁。也就是说公主吃着,老公看着;公主站着,老公跪着。对比驸马一家的优厚待遇,这些算是“幸福的代价”。

为了这“幸福的代价”,在当时,每到招驸马的时候,各地青年趋之若鹜。从理论上说,以如此严格认真的选拔标准,如此富有吸引力的条件待遇,给公主选个好驸马,貌似是没问题的。

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首先是对驸马的考评,除了要考评驸马本人的条件外,驸马的家庭身世也成为考评的重点。如此一来,有时候好端端的婚姻,就容易“烤”煳了。明世宗朱厚熜的女儿永淳公主,便是个悲剧。当时明世宗为女儿招驸马,本来确定了一个叫陈钊的青年,他一表人才、知书达理,明世宗起初越看越喜欢,拍板就把婚事定下来了。可事后得知,陈钊出身不清白,父亲只是家族的小妾生的,这下明世宗不干了,果断替女儿退婚。但公主婚期已定,只得抓紧时间重新海选,仓促之下就选歪了,好不容易选来一个家世清白的谢昭,可相看以后才知道,这位谢公子貌丑不说,还是个秃头,明世宗有心悔婚,无奈婚期迫在眉睫,皇家的面子往哪儿搁,只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嫁女儿!

更漏洞百出的是驸马的海选环节。和皇帝选老婆一样,公主选驸马,最初的海选,也都是由太监操办,且中间缺少监督,只要敢塞钱,阿猫阿狗也能蒙混过关。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妹妹永宁公主,就吃了这个亏。当时万历帝大张旗鼓给妹妹选驸马,一来二去,总算挑中了一个,小伙子叫梁邦瑞,富商出身且相貌不凡,外加操办的太监把他夸成一朵花,万历帝也就拍板认可了。可婚礼当天就发现不对劲,这“驸马”穿着婚袍,却当场狂流鼻血,把现场来宾都吓得够呛。关键时刻还是太监会说话,当场奉承说婚礼见血是大红,这吉利啊!万历帝想想也对,于是就没往深处想。谁料结婚才一个月,公主就号啕着回来了。这位梁公子其实是个痨病鬼,参加海选的时候就病入膏肓,全靠给太监塞钱才混进来,送进洞房后,弱得连夫妻生活都过不了,蜜月没过完就一命呜呼了。可怜永宁公主贵为金枝玉叶,却是刚嫁人妇,即做寡妇。那时已是明朝中晚期,所谓封建礼教在民间早已不作数,照明代小说合集“三言”中的说法,女子离婚再嫁,那是正常不过,可在皇室,却依旧条令森严。公主守寡,那是一定要守到底。不出几年,守寡到底的永宁公主郁郁而终,一生幸福全被迷信哥哥和财迷太监毁了。

就算是择婿满意,婚姻顺利,公主和驸马的婚后生活依然时刻需付出“幸福的代价”。最典型的幸福代价是:公主和驸马的夫妻生活也不是想过就能过的。

因为虽从家庭关系上说,公主和驸马是夫妻,但从行政关系上说,公主是皇室,驸马是臣子,属于上下级。下级要找上级办事,通常都要申请,夫妻生活这类重大事件,同样也要申请。平日里,公主与驸马也都是分房而居的,公主在内室,驸马在外室。

驸马要申请过一次夫妻生活,那真比闯关还难。倒不是公主本人不乐意,而是公主并非一个人在战斗,陪公主嫁过来的还有诸如保姆、奶娘各色人等,申请一次夫妻生活,就跟进庙烧香一样,得一级一级往里烧。

最难烧的一关,莫过于公主的管家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嬷嬷。在公主与驸马之间,看似地位卑微的嬷嬷却是一道铁门,公主与驸马的夫妻生活过不过,一个月过几次,全是她说了算。

一般说来,公主和驸马要过夫妻生活,流程是这样的:由公主宣召,接到宣召的驸马前来觐见公主,然后夫妻团聚,完事收工。

可有嬷嬷在,事情就不一样了。公主能不能宣召驸马,得看嬷嬷是不是同意。如果没给嬷嬷好处,嬷嬷不会同意;赶上嬷嬷不高兴,也不会同意;个别倒霉的公主,摊上个心理扭曲变态、见不得年轻人恩恩爱爱的嬷嬷,那更是只能认倒霉了。

公主之所以怕嬷嬷,主要是因为嬷嬷是老宫女,在宫里待得时间长、人脉广,尤其和实权太监交好,轻易得罪不得。虽然一个是主,一个是仆,主子却还要看人家的脸色。

接到宣召的驸马,如果不给嬷嬷塞好处,会被嬷嬷铁青着脸挡出去。有些驸马会绕开嬷嬷,趁嬷嬷不在的时候来会公主,可一旦被嬷嬷发现,后果就很悲惨。嬷嬷会像捉奸一样把驸马逮出来,打得驸马这辈子都不敢再偷着来。

绝大多数的驸马和公主,就这样憋屈着过了一辈子。当然也有奋起反抗的,不过虽然胜利了,代价却很惨重,比如《万历野获编》里所记录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女儿寿宁公主。这位寿宁公主的来头可不简单,她是万历帝最宠爱的贵妃——郑贵妃——的女儿。万历帝有十个公主,夭折了八个,在仅存的两个中,寿宁公主是他最疼爱的掌上明珠。寿宁公主嫁人后,万历皇帝分外想念,特意下旨,命公主每隔五天就要回宫一次。

可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宠爱的公主,结婚后却一直受嬷嬷的欺负。她和驸马冉兴让婚后一直感情和睦,偏偏多出个嬷嬷梁英女,这女人脾气古怪,尤其见不得男欢女爱,公主要宣驸马,她总是想方设法阻拦,即使公主驸马花了不少银子,赔尽了笑脸,这嬷嬷却是该骂还是骂,该不让见还是不让见。

日久天长,小夫妻俩忍无可忍,有一次趁嬷嬷不在,冉兴让干脆摸进公主房间,二人痛痛快快私会了一回,偏巧正卿卿我我的时候,嬷嬷回来了,这下可炸锅了,嬷嬷当场卷袖子打骂。公主也忍够了,和嬷嬷大吵一通,随后夫妻俩豁出去了,分头进宫:驸马去找老丈人万历帝揭发,公主去找母亲郑贵妃哭诉,同心协力和嬷嬷斗到底。

按理说,这小夫妻该是百分百的胜算,一个是皇上和贵妃最疼爱的掌上明珠,一个是掌上明珠的老公,抗争的对象不过是个老宫女,胜负似乎一目了然。

可真斗起来才知道,小两口还是太嫩了,嬷嬷利用相熟的太监跑到公主生母郑贵妃面前颠倒是非,把公主思念驸马、和驸马相会,说成是不守妇道。结果郑贵妃大怒,公主来了三次都被挡在门外。另一厢的驸马更惨,被挡驾见不到万历帝不说,还被嬷嬷的亲信和太监找人暴打了一顿。还没等着冉驸马去告状,万历帝的圣旨反而下来了:斥责驸马乱搞事情,并将他革职。一对合法的夫妻,争取合法的夫妻生活,除了争来一顿暴打和母女反目,便是这么个窝囊结果。

不过他们还算是幸运的。这事情过后,始作俑者梁嬷嬷被调往他处,虽然打人的宦官没有遭到任何处罚,但相信公主和驸马是知足的,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了。在整个明朝的近三百年里,他们或许是唯一一对可以正大光明在一起的公主与驸马,虽然过程惨痛了些。

同类推荐
  • 一口气读懂明朝24悬案

    一口气读懂明朝24悬案

    本书所选悬案尽量涵盖明朝整个历史阶段,其中主要以明朝高层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涉及皇帝、后宫、重臣、宠臣、直臣各色人等,谈论了24件影响深远的悬案。
  • 重生和珅之不走寻常路

    重生和珅之不走寻常路

    和珅不贪,天理难容。*******************************************新书,《幸福官虫》已经上传,请大家支持。美女们说他是一个才华绝世、豪放不羁的真男子。清官们说他是一个忍辱负重、打入贪官内部的真英雄。贪官们说他是一个神机妙算、可以推心置腹的好盟友。富商们说他是一个一诺千金、出手大方的财神爷。百姓们说他是一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老皇上说他是一个忠心耿耿、可以完全信任的栋梁之才。但是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想要活得更加滋润一些的幸福官虫。【本书轻松诙谐,希望能让大家在工作劳累之余开心一笑。】推荐好友力作海飞龙在人间》《岳飞的贴身保镖》《手撕人生》《一指观音》《道是无情却晓晴》《九天计》《双面咒》《彼此的承诺》《风雨沧桑》《将纵大明》
  • 命兴大明

    命兴大明

    从现代穿越到陌生的大明朝,怎么样去生存?是否能适应陌生的生活?
  • 鬼谷传人演艺三国传奇

    鬼谷传人演艺三国传奇

    大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让儒家一家独大,其余诸子百家,或儒皮法骨,或隐居世外。今有鬼谷传人,趁汉末乱世,携后事经历,重现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点燃璀璨之火,开创华夏名族万世独尊的辉煌。
  • 宦海弄潮

    宦海弄潮

    一起枕边人与结拜弟兄精心炮制的车祸一次绝望中做出的无奈抉择一个好人的消亡一代枭雄的崛起跨越千年,从矜贫救厄的慈善家,到不择手段的陈亲王,命运的洗礼,亦是攀登的阶梯波诡云谲的宦海,处尊居显的权臣,笑里藏刀的皇亲,算无遗策的谋士人生在世,如处荆棘,不做天上鹰,便为笼中雀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宁可万骨枯,终成一将功
热门推荐
  • 无意中撞上你的梦

    无意中撞上你的梦

    90后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名词,更是代表了新生的一代。青春的袭来,为90后们带来一个新的舞台。这个舞台从满了挑战。颖彬将为你描写一个真实而充满激情的青春,一伙真实少男少女(紫韵、蔡嫣、顾逸飞、林宇、小凡)的成长经历。一伙未成熟的少年梦怀着各种梦想,有的甚至活在梦中。直到有一天,大家都从梦中醒来,蓦然醒悟,梦永远是虚伪的。高中,人生的舞台,有多少泪水,有多少收获。第一步,从这里出发。湛海,本书虚构的一个城市,以此城市为背景,从最低层的生活写到最豪华的生活,从最平庸的人生写到最有意义的人生。白领、农民、富豪......他们的身影都会出现在本书之中,平静的写法,将书写不一样的人生。每个人都有梦,只是大多数人都把梦想得太飘渺,所以圆梦之人很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破苍穹:彪悍王妃斗乾坤

    神破苍穹:彪悍王妃斗乾坤

    上官娜娜因失恋自杀穿越时空,王子爱上了二十一世纪飘来的亮妹儿;上官娜娜一夜之间跃上王妃宝座。她是否从此不再烦扰?不再面对挑战?当她以为这是天赐皇恩时,才发现幸福尚未成功,还需继续努力。王子家世复杂,弟兄失散,天崩地裂、洪水朝天更有妖魔横行,等等。而且还要面对很多让她措手不及的问题。她是怎么成为一代娇妃的?这一系列的讲述肯定让你唏嘘,“哇!”,智慧超群的她真的是太棒了!本书没有别的特点,就是一个好看、精彩!(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跟风),希望喜欢本书的读者,顶起!多多推荐、收藏和订阅哦!
  • 恶毒女主难做人

    恶毒女主难做人

    一眼张开乔仙儿就懵逼了,想自己作为22世纪位数不多的修仙世家后人,咋的渡个小劫还穿越了?别人穿越不是受尽欺辱,爹不疼娘不爱,姐妹在使坏。咋到了自己这里就是爹爹宠上天,后娘捧手心,姐妹看到自己就哆嗦呢?等等,自己咋变成人人口中恶名昭彰的毒小姐呢?哟,刺激!啊,全新的人生,我来啦!
  • 年下竹马套路深

    年下竹马套路深

    【男主版】“如果叫声姐姐就能一直在一起话,我甘之足以。”在二十岁那一年,他望着台上耀眼夺目一直守护的女子,痴痴低喃地道。一开始,他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后来的后来,他眼里只有“姐姐的全部,我都想要。”她是他生命中唯一的暖阳。-在娱乐圈界里,人人皆称他为“绝对阴郁狠辣王牌经纪人”,他不仅仅是作为当红女明星夏纾的专属经纪人,更是她需要照顾的“病弱弟弟”。世人面前,他伪装着,去博得她的心疼;阴郁之下,他需要她,他已经离不开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这一个突闯入自己世界的“姐姐”,囚在一个他亲手打造的金笼里,谁也无法肖想。-【女主版】五岁那年,父母带回来了一个半身伤痕且小自己一岁的小男孩。并告诉她,从今往后,他将会成为自己的弟弟。年幼懵懂,欣然接受了这一个新加入的“弟弟”。她以为她们之间只是单纯姐弟关系。因而,面对当红影帝、高冷草食系美男医生时,不料她身边的病弱弟弟早已扭曲成病娇模样。“如果你也要离开我,我宁可你不是我姐姐,宁可不是我的家人,宁可一切都被摧毁。”绝对要他的姐姐永远在自己身边。又名《我的年下竹马是影帝》《病娇竹马套路深》(1v1甜宠日常,耿直tan90度直女x心机伪装年下弟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逆炼星辰诀

    逆炼星辰诀

    尔等修星,而我,修这宇宙,修这规则!试问天下,谁有我狂!敢问苍天,谁能逆我!在这个梦幻瑰丽的星辰世界,众人皆以己身祭星辰,而我,则纳万千星辰于己身。我为血杀之星,则替规则执刀,屠戮众生。我为血瞳之眼,则替我心执刀,登顶巅峰。我为逆炼星辰,则替众生执刀,成就宇宙。有喜欢看的读者可以加群460750397一起讨论
  • 心灵遥感

    心灵遥感

    在我国第一次核爆成功后,有一群研究人员,冒着辐射危险日以继夜地工作中着。其中一个一个研究人员喜得贵子,这个孩子是周红星。然而,在他患病去世之后,这个孩子被发现拥有超能力,能够感应他人所思所想。二十年之后,周红星利用自己的超能力,主持研究工作,在多个领域让我国科技进入先进行列。然而,他深觉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了三个孩子:周启元,周仲元,周季来。随后,又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了另外七个拥有超能力的孩子:周恣意,周成伍,周从之,周蕤宾,周维纲,周归一,周复始。
  • 异界至尊

    异界至尊

    亚特大陆是一个剑与魔法,武学与巫术并成的世界,东方羽,一个黑社会成员穿越了时间与空间,附身在亚特大陆东方世家的的唯一继承人东方羽身上,作为一个修武者世家的成员,东方羽就必须承担起与光明教廷斗争的重任。让我们来看东方羽在这个高手如云的亚特大陆怎样演绎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吧!
  • 风云禄

    风云禄

    神界破灭...仙界动荡...天道破碎...无人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