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09700000024

第24章 习惯心理 习惯形成的基本要素

人类在婴儿时期还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这一时期,由于所有的组织都处于非习得的活动中,所以他们还无法抵御野蛮侵犯。在此,我想用1岁的猴子和1岁的人类婴儿做个发展方面的比较。

一岁的猴子已经能跳跃、玩耍、发出与成熟猴子一样的哭声,在遭遇敌人袭击时,会逃到角落中去,尖叫着拿起木棍或盘子。当它们的父母放下食物去解救它时,它就会停止尖叫,并趁机偷取食物,一旦被赶来的父母发现,就会发生相互撕咬的情形。当我们看到1岁的猴子的行为时,自然会联想到老于世故的12岁的报童的言行举止。

而一个婴儿1岁时的状态显然和猴子不同,他还正处在母亲怀中吸允乳汁或从奶瓶中获取食物时期,而且还不会说任何言辞,只能依靠爬行来移动,或者依靠家具来支撑身体直立移动。也就是说,此时的婴儿必须有成人的保护才能生存。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出,有机体进入动物系列的层次越高,就会越多的依靠习惯行为。之前我和大家讨论过人类行为的三大系统发展,即内脏和情绪习惯的数目、灵敏性、准确性;喉部和言语习惯的数目、复杂性、完美性;动作习惯的数目、完美性。在本章内容中,我将和大家讨论动作习惯。

1.复杂多变的人类学习过程

我们将19只老鼠放进汉普顿·考特迷宫,通过一些方法对老鼠进行了实验,老鼠们在迷宫学习的曲线中被发现并记录下来,也计算出了老鼠获得食物所用时间的平均数。在第一次尝试中,它们为了获取食物花费的时间最长,超出了平均数16分钟。它们先围着迷宫跑,最后跑进了死胡同,然后又向回跑,回到起始点,继续寻找食物。撕咬周围的金属线,对地板上的锈迹斑点嗅来嗅去。最后,它们终于寻找到食物,但我们的实验者只让它们吃到一口,接着又把它们重新放回迷宫。这些饥饿的老鼠,被食物的香味迷得发狂,于是开始了更迅速地奔跑。

第2次尝试花费的时间明显减少,只有7分钟多一点。第4次花费的时间更短,仅仅不到3分钟。从这之后一直到第23次的尝试,其速度都没有明显提高。那么,这是否说明它们已经达到了训练的生理极限?而之后我们又做了一些尝试,发现每天对它们的训练次数减少到5次以下的话,会使得它们获得一些进步。饥饿可能会带来进步的一个因素。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对它的操作。

我们之所以选择动物曲线来说明学习情况,主要想要告诉大家人类学习的大多数曲线是非常复杂的。在对老鼠的实验中,可以给予其不断地刺激。让它必须在迷宫中跑够5次,不然不会给它足够的食物,每一天训练结束后,或者跑够5次之后,我们就会为其提供足够的食物。而我们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厌倦情绪。不止如此,其内部环境也极其复杂。人类的内部言语,也就是思维对自身也处于不断干扰中。而作用于与我们的还有更多的社会,以及经济因素。

在人类的学习过程有时会呈现出停滞或者高原现象。当处于高原期阶段,学习将出现停滞不前状态,但曲线水平不会下降,而是保持在水平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人类的学习能够进入到重新进步的状态呢?对此,商界和实验室都积极地予以关注。就商界而言,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采取激励手段、提高奖金、加薪、提升权利、分享利润等。这些措施在行使之初,是有一定成效的,然后就进入高原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可能是来自家庭的麻烦,如孩子或妻子生病了,这必然会使他的精力分散;有时可能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当一个人金钱充裕时,任何刺激都可能无法让他进步。所以,我们真的很难找到一个万能的办法,让这种进步可以不发生停滞。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当一个人的经济很困难,或者在经济窘迫的阶段,就会不断进步。人是懒惰的,很少有人愿意去工作,当代的思想对工作都怀有抵触情绪。在1925年很多行业的人们,所呈现的工作状态就是最少的工作和勉强度日。一些行政人员及手工劳动者常用这样的方式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说明:“我又不是为自己工作,为什么要那么拼命,让他人来享受我的工作利润?”说这些话的人们,其实没有看到一个事实:我们在工作中形成的习惯和技能的提高,才是我们受益的东西,这是没有人可以与你分享的私有财产。人们对成功者充满着无尽的羡慕,然而,很多人并不去思考成功的前提。可以说,很多时候,他们正是因为在早年的工作期间,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更努力、更刻苦、比其他人工作的时间更长、更集中地进行各种实践,而这正是为他们后来的人生所做的更好的铺垫。不能否认,很多天才人物其实都是工作非常努力的人。

2.是什么决定着习惯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动作习惯呢?这个问题,至今很难找出令人满意的结论。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怎样的办法来解决呢?其中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将其找出来,连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来举例,来做出一些解答。

(1)年龄对习惯形成的影响

年龄对于人类习惯的形成是否有影响,其影响的强度大小,我们所了解的非常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它对我们消极影响很大。在老鼠迷宫实验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学习迷宫的方法上,年纪大的老鼠和年纪轻的老鼠是不同的。它们所采用的步骤不同,在尝试上所花费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完成整个测试的时间也不同。一只年纪大的老鼠,并不会因为太老而不能学习迷宫。而在学习迷宫中,所需要的尝试的次数,也不会因为年纪大或年纪轻,就存在大的差异。年纪大的老鼠不仅会探索的慢,而且也不会过多奔跑,所以,与那些年纪轻的老鼠相比,它们跑完整个迷宫的最小用时也要多很多。

但人类不同,应该有一些东西不时地进行干扰,以促使人类去学习新的东西。然而,对此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虽然对动物我们可以做到,我们通过对它所需要的食物、水、性和其他因素进行控制。而人类只有遭遇到灾难及大的自然灾害时,才能回复到学习某些新东西的状态。

也正是源于此,所以,在实验中很少用人来作为实验对象。心理学家清楚,不可能对实验体给予不断刺激,而在不同的实验室,所给予的刺激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关于人类学习研究,并没有真正的仪器来帮助我们进行,通常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只是附带的。对于此类实验,将来我们需要拥有大量的实验室提供给研究小组。这样,他们就可以对食物、水、性以及住宅,进行明确地控制,当然,这些必须依靠可靠的事实证明人类并没有放弃学习。我们知道,在某种形势逼迫之下,有些人即使到了70岁,甚至80岁时也能学习。尽管我们认同詹姆斯的说法,人类在进入30岁以后就不再学习了,但事实上,即便过了30岁,很多人依旧在探索性的神秘。而且,需要食物、水,用可能的方式获取它们,使他们在遭受不幸时,依然能存活下来。

(2)练习的分配

给不同的动物以不同的训练方法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同一个限度内,对它们练习的次数越少,获得的效率越高。也就是说,如果每组老鼠只有50次的尝试机会,在这期间,它们每次练习的时间间隔越长,取得的效果则会越好。关于这一点,在其他研究中也已经被证实,如拉什利博士对人类学习发射英国长弓的练习。

对成人学习进行研究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成人对准靶子投射标枪。制作靶子的材料是一块8×8英尺的软木,被垂直钉在一个柜架上,靶中间有一张画有一只2英寸的公牛眼睛的白纸。实验者被要求从20英尺处投掷标枪。这个实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人类不断学习对学习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共有10人参加,测试的时间为星期六晚上8点开始,到星期天晚上8点结束,每个人每2分钟进行一次投掷。事实上,此次测试只显示了20个小时内的情况。实验记录下每个人投射的瞬间,并测量出标枪和靶心公牛眼睛的距离。还为实验者准备了食物,每隔6小时发放一次,吃食物时既不能被干扰,也不能中断工作。就是说吃食物的时间是在两次投射的间隙。从记录表格中显示出来的结果是,在第一个小时,投掷出去的标枪,距公牛眼睛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7英寸;练习开始的4个小时内,成绩获得了显著提高,而后的2个小时投射效率走低;第6个小时发放食物之后,效率得到了一些提高;然后,这种进步一直持续,直到在第9个小时结束时渐渐消失。到练习最终结束,即第20个小时,实验组的进步再没能超越实验最初。很显然,练习的最后阶段,学习效率变得模糊或者丧失,置于到底是模糊还是丧失,还没有得到检验。

由此,我们清楚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广泛地分配练习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可能只是一种猜测。就学习而言,如果我们需要通过尝试次数来检验是否可以获得进步的话,那么是无须集中训练的,因为根本没用。但因为实践需要,有时要求我们这么做。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认识到,人类在学习时,即使可以支配的时间并不多,但能很好地运用它去集中学习,中间间隔一段时间,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结果。

(3)获得机能的练习

首先,大家要清楚什么是 “机能”,它是指通过一段充足的时间练习后,使得某一特定动作的学习曲线不在提高,而是保持在一种水平状态。这一习得习惯就叫 “机能”。假如你从早到晚练习一种机能,比如打字工作或者计件工作,那么,你什么时候的工作效率更高呢?是上午、下午,星期一、星期四,还是春天、冬天?对此尽管做了大量研究,但还是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白天的工作效率更高,可是经过我们研究发现,并没有更多证据显示这一说法的科学性。罗莎莉·雷纳·华生,在投掷标枪的实验过程中,对9名被试进行了测试,他们在两个多月的每天练习中,被允许从上午8点到下午8点进行投掷。可实验结果显示,他们学习的效率与其他时间并没有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竞争是一直存在的,整个时间段内情境的刺激作用也贯穿于始终。而有所变化的地方是,在一天之内或者某天的某个时段,练习的效率会降低。其原因可能是饥饿或者其他,置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并没有从实验中获得答案。

(4)机能练习中药物的影响

在机能练习中,一些药物是否可以帮助练习者获得更好的效率呢?从一些报道中可以看到,他们用类似的方法测试药物对特定机能的影响。

对于可卡因、士的宁、酒精、咖啡因以及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的服用是否对机能练习有一定影响,都做过试验,并有专题论述。但在这里我想说,在我研究投掷标枪这一练习时,药物对于记分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在很多人身上,如果大剂量的使用可卡因和士的宁时,必然会对整个神经的协调产生作用。

3.吸吮:饥饿刺激下的条件反射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关注,那就是吮指现象。毋庸置疑,这种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控制。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拥有这种习惯的儿童,无论什么物件,都会被他们抓起来放在嘴上吸吮,有时甚至可能是一块抹布、一床脏兮兮的旧毯子他们都能津津有味地吸吮着。有很多时候,大人把奶瓶递给孩子后,便去忙别的事物,而孩子很快将奶瓶里的奶吸干,但由于大人没有及时将奶瓶拿开,孩子就开始咀嚼奶头,不停地吸吮。甚至,有很多粗心的母亲用代乳物来安抚孩子,使孩子安静下来。我不得不说,这种无知的行为,之于孩子来说埋下了很大的危害。

个体在出生后不久,吮指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孩子都会将指头含在嘴里。这种现象源于他们在子宫内的位置。我们一直观察婴儿的行为,就可以清楚他们出生前手的位置在哪里。婴儿在这段时期,一般不会将手放到腰部以下的位置。因此,他吮指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后他才发现身体的其他部分。他躺在婴儿床上,不停地挥动着他的小拳头,或者他的小手在脸上擦过,而当手指触碰到他的嘴时,他的动作会马上停止,然后他开始吮吸手指,这一动作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任何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刚出生的婴儿,在出生之后很快就能熟练地进行这一活动。换句话说,吮指这一行为动作,是与进食密切相关的,它是婴儿对新环境的一种熟悉的条件反应。同时,吸吮手指也可以被看做是部分的性反应,因为嘴唇也属于性的范畴的一般领域。

如果说持续的吮指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婴儿的进食习惯,那我们就会清楚,为什么在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孩子,或者身体受到刺激,无法解脱的孩子的身上,这种吮指现象会出现的原因了。可以说,这种现象在很多管理不善的孤儿院、育婴堂中经常可见,由此可以充分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那么,吸吮手指这一习惯动作,到底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当你孩子稍大一些后,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面对何人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手指伸进口中吸吮,这会让周围的人如何看待。他们一定会说,在有关孩子的教养方面,在对他的训练以及关心上,你是有问题的。你没能真正尽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培育责任。所以说,孩子吸吮手指,首先遭受议论的就是你。

其次,这种习惯对孩子本身的影响也很严重。由于手指带有很多细菌,细菌一旦侵入孩子的身体,就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因此,吸吮手指这一习惯,对引发疾病的产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

另外,个体在儿童期经常吸吮手指,会导致还未定型的筋骨、肌腱组织的固定延迟,会使他的嘴发生变形,改变最初的容貌轮廓。不止如此,它涉及很多身体部位组织的生长,如牙齿等。

而最关键的是,吸吮手指这一习惯动作会对之后的成长发育,乃至青春期的一些习惯的养成都埋下不良因素。如果大家足以细心的话,会发现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年龄更大的成人,经常会咬指头、咬指甲、剥指皮等习惯。一旦进入这一年龄阶段,习惯的纠正就会更为困难。而这种情况甚至会被算作精神病的特征之一。

吮指的过程,会使人产生一种舒服的感觉,如同一种让人产生愉悦的药物一般,因此,当这种习惯形成之后,当儿童正处于吮指状态下被阻止,就会带来情绪上的消极反应。一个执迷于这一习惯的儿童,对身边的玩具和物件都不会产生多大兴趣。可是,这些玩具和物件,是我们在对儿童行为的训练实验中,经常运用的有效物品。外面的世界不能为他提供好的机遇,他也陶醉于自我世界中,如此,社会上多了一个孤芳自赏的人。因此,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也是需要家长重视,并及时予以纠正。

纠正吸吮手指的最佳时期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天里。当婴儿出生后,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看孩子的手指是否总是朝着他的嘴的方向去,而当他醒来后,手指去触碰嘴时,你要及时将他的手拿开,当他困倦后,将他放入婴儿床时,要注意他的手指是否被包裹在他的被子中,而且,在他睡觉的时候,要经常过去看看,他的手指是否从被子里钻出来。当然,在他稍微大些1岁以后,可以允许他的手放在被子外。

如果吸吮手指的习惯已经形成,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讲吸吮手指的害处。如果劝说不管用,可以用一块柔软的绒布做一只手套,把它缝在孩子睡衣的袖子上,或者也可以缝在白天穿的衣服上。不过,即便做了这些预防措施,但也要密切关注,否则他的手可能还会放进口中。当然,还要考虑安全问题,时刻查看他的睡衣或衣服,以免因设法挣脱衣袖,使衣服勒紧喉部,发生意外。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还无法改变他的习惯,可以考虑换一种粗糙的材料来制作手套。对此,我试过很多方法,例如,用一些外观粗笨的铝制手套,这种手套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还会因这种材质的手套打击到头部和眼部,并且总有办法让自己的手从里面挣脱出来。有些著名的大医院尝试过这样的方法:用一块硬纸板将孩子的肘关节包住,使他的手无法到达他的嘴这个部位,可是这种方法也不是最好的,因为一旦孩子遭遇外来的刺激,他的手将不会再发挥作用,比如,一只蚊子落在脸上时,它都无法用手把它轰走。

我们还用芦荟胶做过尝试,也就是在孩子的手指上涂抹芦荟胶,但这种方法也没有起到好的效果,虽然那种苦味道对他而言并不好,他的嘴在最初触碰到手指时,脸上的表情很难看,但一会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们还尝试过用带子缠绕手指的方法,结果他们不是解开带子,就是连着带子一起含在口中吸吮。

对于吸吮手指的习惯,我们还尝试过用惩罚的方法来对付它,就是用铅笔重重地敲击孩子的手背。对于这个方法,孩子只有在实验者身边时才会奏效,同样对他进行呵斥,或者使用体罚手段,都难以见效。

4.使用右手是否是一种本能

手的习惯性使用,是在社交用途开始后才被确立的。此后,社会出现了一些声音,告诉你应该使用右手,而从这时起,右手的使用才成为主导。譬如,人们告诉你必须用右手握别,所以,我们怀抱婴儿的姿势,也是能让他用右手和人家告别。我们强制性地让孩子用右手吃饭,这些无疑是一种很强大的条件反射因素,证明手的习惯使用的原因所在。那么,社会上用右手的习惯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可能要追溯到原始时代。有一个古老的理论,或许可以让我们将其看作人类习惯使用右手的真正原因。大家知道,人类的心脏位于人体左侧,或许因为此缘故,我们的祖先在捕猎或者争斗时,为了保护心脏,所以用左手举着盾牌,右手将矛刺向对方或者将其投掷出去。如果按照这一理论来推理的话,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会从一开始就教会青年人习惯使用右手,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时代发展让人们抛弃了盾牌,而即便书籍和手稿出现之前,古代流浪的吟游诗人也对使用右手这一习惯,从口头上加以具体化。我们人类用右手创造出了很多物品,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如果人们习惯用右手是社会灌输的一种习惯,那么对于那些习惯使用左手的人,我们是否应该强制他们改变呢?我个人认为,如果在他们成长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在语言还没有得到太多发展之前,加以纠正的话尚可,那样不会产生损害,因为我们方便用词语表达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要去纠正一个习惯使用左手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已经能使用很流利的语言,那么这时突然强制他使用右手进行操作,很可能会让他降低到出生6个月的水平。同时,他的言语也会受到干扰(因为言语和用手行为是同时形成条件反射的)。换句话说,改变孩子的习惯,让其重新学习时,他所要从头学起的不仅是手的使用习惯,还要重新学习语言。这无疑让他退回到婴儿期。所以要对处于这种年龄的儿童,予以习惯的纠正不能过于心急,应明智的对待。

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使用右手这一习惯性,并不是一种“本能”,甚至也不是身体结构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影响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所致。我们知道,尽管绝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习惯使用左手,并且还有一些左右手都能自如使用的人,如有的人习惯用右手写字或吃东西,但同时又习惯用左手操作工具,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尚不清楚其原因。

另外,婴儿处于站立阶段时,有时会使用某一只手抓住东西不放,另一只手则空着,而经常使用的那只手就成为了训练有素的一只手,不被使用的那只手就可能会功能减退从而被另一只手取代。关于这个问题,要通过从成人的问卷那里得到答案是不容易的。

同类推荐
  • 心理学与自制力(全新升级版)

    心理学与自制力(全新升级版)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影响自制力的因素,介绍了提升自制力的有效方法,让你学会绕开吞噬自制力的陷阱,强化自制力,集中注意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翻开生活崭新的一页。
  •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从一个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道理,打造最有趣的社会心理学趣味读本,通过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趣味解读,带你走进妙趣横生、别出心裁的社会心理学世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到社会心理学的趣味以及魅力,如果再能够将其运用到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便可以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道理,令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自己眼前展开。一本书,引领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之门。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以大家常见的行为动作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解读各种情境下行为的心理含义,让你通过行为掌握对方的心理。
  • 关系黑洞

    关系黑洞

    本书传达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不安全感是一切关系冲突的始作俑者,搞定了不安全感,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控所有关系!本书围绕我们最关心的关系问题,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大量的解决方法:1 正视家庭关系:让父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让我们学会,怎样和父母相处。2 理解亲密关系:摆脱相爱相杀的困境,让恋人之间不再争吵,不再彼此误解、怀疑。3 搞定人际关系:懂得洞察人际关系,让你在与任何人的相处时,都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来描述这些关系问题。这些案例,我们所有人都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别吃了不懂心理学的亏

    别吃了不懂心理学的亏

    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隐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人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透过无意识的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这种表现非常隐晦,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和了解。《别吃了不懂心理学的亏》立足心理学理论,着眼于生活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结合现代心理学知识以及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为读者的职场生涯、恋爱婚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心理学建议和支持。书中撷取大量心理学实例,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让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实用。
热门推荐
  • 感悟母爱——绵绵情长的116个动人时刻

    感悟母爱——绵绵情长的116个动人时刻

    她是平凡的,是伟大的、是怯懦的、是勇敢的……她似乎生来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却是普天下最伟大的存在,给予我们最质朴,最纯粹的情感。她便是母亲。从来没有一种文字能写尽母爱,文章尚有长短尽头,而母爱,却是无痕的岁月,贯穿着我们生命的全部。母爱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为我们洗手羹汤的身影、是关爱的喃喃之语,是悲伤时的轻轻拥抱,是危险时的生命守护……这些都永恒的刻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一起去感悟这些动人的片段,体悟母爱的每一个感动瞬间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冥界转生

    冥界转生

    【热血燃烧!青春无悔!追逐梦想的路途是人生成长的见证!】当人死后,灵魂会去往何处!是升上天堂?还是坠入地狱?这是一个死后灵魂的新生之旅!
  • 生化末日归途

    生化末日归途

    研发工程师生化末日的回家路生化变异来自何方,人类将何去何从硬科幻,生存,战争,探索,社会变迁,人性
  • 浮生若梦雨未歇

    浮生若梦雨未歇

    讲述的是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刘志宏的故事。
  • 报告爹地:妈咪要逃婚

    报告爹地:妈咪要逃婚

    夏心妍嫁了一个躺在床上昏迷三年的男人,她的人生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一个超级有钱的寡妇,然后陪着她的小不点慢慢长大成人。“霍总,你已经醒了,可以放我走了么?”“谁说的,你没听大师说么,你就是我这辈子的命定爱人。”一旁蹿出一个小身影,“妈咪,你是不是生爸比气了?放心,他所有的家当都在我的背包里,妈咪快带上我去浪迹天涯吧。”男人深吸一口气,“天赐,你的背包有多大,还能装下爸比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的吃货系统

    无敌的吃货系统

    这是一片神奇的大陆,在这里,可以领略各种人才。主角带着他的系统闯荡世界,可是这个系统给人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和谐。最主要的是它很吃……
  • 邪神狂尊

    邪神狂尊

    在一个边陲小城,出现了一个背着一把古朴老剑的少年,看他如何一步一步的称霸这古灵大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