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65900000004

第4章 孔子坎坷而伟大的一生(3)

也可以这样理解,30岁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尽管未必取得多大成就。南怀瑾《论语别裁》说:“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知识链接:

什么是逸民和隐士

孔子时代有许多逸民。那么什么是逸民呢?简单地说,就是指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汉书·律历志序》:“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颜师古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晋陆机《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清孙枝蔚《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与逸民相近的是古代的隐士,顾名思义,“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必须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第7问:孔子的教育生涯分为哪几个阶段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七八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只比他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14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知识链接:

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有哪些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未。

师傅:先秦时代对老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

司业:古代教音乐的老师。

助教:国子监老师。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老师:古时称年辈最尊的学者为老师。宋元代称教授歌曲、戏剧武书的技艺的人为教师。

教谕:宋代京师设立的小学教师。

教习:明代掌课试之事的教师。

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

讲郎:东汉太学老师。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师。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教师。

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

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第8问:孔子说“四十不惑”到底是何种境界

孔子说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为孔子到了40岁了,什么都不迷惑了,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了,什么知识都难不倒他了,显然不是这样。这并不是说孔子到40岁就掌握了世间所有的知识,明白所有的道理,也并不是说他已经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了。那如何理解呢?

孔子不惑之处,不在于他的知识比我们多,而在于他比我们具备了更强的洞察力和人生智慧。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识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说,知识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宽度,而在于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够深入的深度。

所以呢,我们理解,所谓的四十不惑,不惑的意思是什么?两个意思:第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40岁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改变方向了,不会再改行了,这是不惑的第一个内容。还有第二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了它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说,孔子之所以比我们高,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判断力比我们强。学知识的目的,是通过知识提高判断力,让你知道美丑,知道善恶,知道是非。孔子比我们高就高在这里。当然孔子具有很多的知识,在他那个时代孔子算是很有知识的人,孔子在生前就已经被人称之为圣人了。而那个时候人们认为的圣人是什么?就是知识特别多的人。所以在那个时代也很有意思,孔子几乎被人看成了一个百事通的角色。只要别人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了,就问孔夫子。大家都认为他懂,但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却并不是仅仅说他到了40岁,什么都懂了。

不惑的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在生活中自得其乐,乐在其中的境界,这显然需要一种达观坦然的心境。或许正是快乐的无常无形,所以常常搞得人们神魂颠倒,各人对快乐的感受和追求也大相径庭。有人以得为乐。得之乐虽然需要汗水浇灌,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但因颇具成就感,所以世人趋之若鹜。不失之乐比起得之乐,从途径上看显然容易得多。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便找个旁人一比,总能找到一万个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但不失之乐,看上去颇具阿Q遗风,却是一种脱俗之乐。看似简单易行,能真正享受它的人多乎哉?不多也!

知识链接:

古人退休为什么称为“悬车”

汉蔡邕《陈实碑》载有:“及文书赦宥,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四门备礼,闭心静居。”另有汉班固《白虎通道德论·卷四·致仕》上说:“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去避贤者。”这些古文里的“悬车”之年、“悬车”告老、“悬车”致仕,意思都是指年老(通常为七十岁)辞官退休。那么,为什么用“悬车”来表示退休呢?

古代官员早有退休制度,称为“致仕”、“致事”、“致政”、“告老”、“请老”,就是“还禄位于君”,即年老或多病而辞去官职在家休养闲居。如《公羊传·宣公元年》载有:“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又《左传·鲁襄公三年》:“祁奚请老”,《左传·襄公七年》:“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另《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七十而致事。”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把退休称为“悬车”是有典故的。《汉书·薛广德传》上载有:“与丞相定国、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俱乞骸骨,皆赐安车驷马、黄金60斤,罢。广德为御史大夫,凡十月免。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同悬)其安车传子孙。”这是说薛广德和丞相赵定国、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一起上书要求退休,皇帝便赏赐他们每人由四匹马拉的舒适的马车和60斤黄金。薛广德便驾车东归沛地退隐,当地太守等在边界上来迎接他,沛这个地方的人们也以他的到来感到荣耀。后来,薛广德就把皇帝赐的安车悬挂起来,留给后世子孙。颜师古对这段文字里的“悬车”下过注解。师古曰:“县其所赐安车以示荣也。致仕县车,盖亦古法。韦孟诗云‘县车之义,以洎小臣’也。”是说薛广德悬车以示光荣。而此种作法,在古代就早已有退休时将马车悬起的习惯了。另韦孟诗也有解释:“悬车的意思就是让小臣安定下来,不用再辛苦奔波了。”所以“悬车”象征着自己年岁已大,不能再四处奔走了。因此,后人就将退休称为悬车,也含有赞美的意思。

第9问:孔子的政治生涯顺利吗

孔子虽然是以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身份留名千古,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然而,他一生也热衷于政治事业,胸怀一腔报国热血,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终因各国最高统治者对他始终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而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的。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也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20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在去陈国途中,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知识链接:

春秋时代有哪些官职

从西周开始,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三公下面的九个中央机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东周时期,诸侯国互相兼并,形成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基本沿用西周的官制。后来,由秦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统一。

周朝官制:

西周是在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不仅仅由于它广袤的国土、更是由于它丰富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着政治思想的传承,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以及官职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类推荐
  •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老子在2500年以前写下的《道德经》和今天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而日益受到重视的“系统思考”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本书将引领我们去思考有关“系统思考”的永恒的智慧,并在我们试图解决未来的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时,指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念是,我们在当今世界的状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当我们对于我们个体及人类这个物种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以后,我们又能如何改变或改善。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的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中的名言警句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大多数除了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外,还具有劝世的功能。这些名句有的饱含人生哲理,读之能启人心智;有的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有的循循善诱,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有的抒发豪情,正气凛然,读之令人奋进;有的论述精辟,句句中的,读之使人智慧;有的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沐春风。相信读者阅后,在对人生的感受、思考、探讨和领悟过程中,会有所启迪,有所提高。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热门推荐
  • 倾世一冉

    倾世一冉

    她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女生,普通却也悲伤。一个有预谋的意外使她丧生却又意外醒来在异世大陆。慢慢熟悉之后,她捡起了被遗失的属于她的幸福。可也许她终究不能如愿。幸福还未美满却又惨遭灭门毒杀,秘密身世又慢慢浮出于面,她一步步强大,立誓在不愿身边人有一日被辱被欺。她说她要将这个世界之上他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赠与他,而他心却不知所终。她说要一步步走上强者顶端,她说要找齐散落于世的八大元素之珠。她说他的心意就是她的决定,她说她要为他用血铸就一条路,这世间,只他一人可以涉足。她说后来她找到了幸福,就是他可以得到幸福。而是命运总是不尽人意,爱而不得。
  • 这个魔法世界不太对劲

    这个魔法世界不太对劲

    林登万穿越了,然而这个魔法世界貌似和他印象里画风有点不一样?什么?想要学好魔法先要学好数学?什么?各个种族之间早就开始共存?什么?用刀剑打打杀杀太过野蛮?什么?整个大陆最先进的物流商会的背后居然是龙族?林登万:“不行,这个世界太乱,我想静静。”
  • 镜面反向世界

    镜面反向世界

    世界万象,镜面反向。时空转变,另一世界。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 神兵百刃

    神兵百刃

    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玄幻法宝打斗,笔者想要挑战更加细致的伪实践流打斗描写。看主人公从开头到结尾在一场接一场的战斗中成长为三界第一人。
  • 一支画笔行天下

    一支画笔行天下

    在这个以画者为尊的世界里,莫竹考上了精英中的精英才有可能考的上的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无比外向的女老师范柳笛,可爱活泼女孩夏雨穆,文静聪慧的帅气男孩蒋沐霖,还有好多好多的对手和许多可爱的人,是他们陪伴着莫竹走向成为画神的道路。
  • 锦瑟流觞

    锦瑟流觞

    那个来自长歌的小帝姬啊终归使用自己的血教会了心上人爱她,然而,纵然相思入骨纵然万劫不复也终会有人再次为她明灯三千还她一个盛世清净一世卿安......“我只希望我所拼命争取的最后都能如你所愿”
  • 锤爆所有修仙者

    锤爆所有修仙者

    铁匠出身,淬体一层,修仙废柴。金丹强者?超强法宝?上古神兽?手持八百斤铁锤!谁不服我就锤谁!来一个锤一个!来一对锤一双!我是王大锤!我见谁锤谁!
  • 觉醒后我称霸全书

    觉醒后我称霸全书

    【爽文】【女主多马甲,男主也不止是个坏校霸。男女主马甲互扒】云漠作为作者书中的炮灰角色,原本是个唯唯诺诺、胆小如鼠的设定。突然有一天觉醒了自我意识,性格大变!让她坠楼领盒饭?看她如何翻转剧情,成功自救!讽她学渣、草包、丑八怪?看她如何逆袭打脸!她恣意张狂,冷傲无双,炮灰翻身,称霸全书!!然而,她却被比校草还要帅的高冷校霸给盯上了。在她受伤的时候偷偷送药,在她课桌里放早饭,暗地里帮她解决绿茶婊,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你到底想要做什么?”云漠一脸淡漠的将校霸堵到卫生间门口。校霸挑眉,一张脸又帅又坏,“收了我的玉,你就是我的媳妇了。”#女主是书中觉醒人物#男主快穿者(这里是主世界)(妖孽,男版妲己,祸国殃民)#男二穿越者(古穿今)(汉服小哥哥)#男配重生者(他人灵魂穿越过来)(男生女相,美哭T﹏T)
  •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自述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自述

    他曾被判死刑,三次竞选总统失败,多次被捕入狱,但最终成为韩国总统。他自称是个天生胆怯、内心柔弱的人,是怎样的信念帮他穿越漫漫长长夜?《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自述:为了民主,我不后悔》写作于作者金大中政治生涯的低潮期。1993年,金大中第三次竞选总统失败,失望之余退出政坛,远赴英国剑桥求学,期间写下许多回忆性的文章,之后结集出版。《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自述:为了民主,我不后悔》中,金大中回顾了自己为民主不懈斗争的过往岁月和绝不妥协的心路历程,并且“把过去欲言又止及有意隐晦的某些事实原原本本地一一道出,对于内心曾经的胆怯和恐惧,也不打算避讳”,向世人展示出一真实的金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