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22700000022

第22章 行走在死亡与希望之间(8)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一颗此前并不明确自察的“中国心”,我做不了世界公民,我心里总惦记着把对国家和民族的焦虑、对社会的责任感落到实处,脑子里好像装了一部“中法比较”的永动机。

同时,我还发现自己的个性符合新闻行业的要求:对挖掘新事物、传播新知识非常感兴趣,同时又对所谓事实和各方观点满腹怀疑。我热衷于埋头研究资料,爱跑现场去“眼见为实”,也喜欢抓到人物刨根问底。

如果一定要在这50多个月的驻外生涯中提炼出最让我激动的部分,那就是“去现场”和“回祖国”。去现场,就是在调研和采访的过程中,空间上要去事件的发生地,时间上要在事件的发生点,逻辑上要找到事件的源头。见证历史、获得新知的快感就来源于此。回祖国,就是立意和写作要针对国内的需要,记者的责任感与成就感都有赖于此。依照教材上的说法,套用新华社的要求,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两句话: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我愿在此叙述的是,这两句话如何从教条变成了我的人生信条。

到现场去

在我看来,现场是一个大概念。从传统意义上看,重大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地固然是现场;广义地讲,建筑文物的典故、社会问题的缘由、文化政策的出处、言论背后的逻辑等,只要与我驻在的国家和人民有关,全都是现场。

跟踪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驻外记者最重要、最显活儿的任务之一。细细数来,2001—2005年间,以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形式发生在法国的时政新闻并不多:2002年4月21日,极右翼势力在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中胜出;2005年5月29日,法国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草案。借用法国政治舞台上演的国际大事有:2003年12月3日,上海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投票发生在摩洛哥,属新华社巴黎分社报道辖区),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巴黎病逝。中法双边关系体现在大事上就是几次领导人来访和中法互办文化年。

这些大事往往可预知过程、不可预知结果,新闻报道的事前准备与事后反应同等重要,因此都是战役性报道,总社早早策划,分社明确分工。作为巴黎分社的一员,我每次都积极投身集体战斗,那种配合愉快、酣畅淋漓的感觉真不亚于打了一场痛快的好球。

比这更重要、更私人的是感受。重大事件公布结果的那一刻,我会真的暗暗激动,以为自己在“见证历史”:仿佛“时代的印记”是一枚刻章,“时代”是一张纸,而我,眼睁睁瞧见印章朝着纸面落了下去。我知道这种感觉有自我煽情的成分,但我不能否认自己的好事之心。就像膝跳反应一样,它不由我做主。

第一次报道法国大选,晚上8点,当电视屏幕显示,极右翼“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得到18%的选票,我的心像弹簧一样蹦了起来,接连好几分钟都颤巍巍的,脑子却点了穴似的绷紧了。那时我独自负责法国的英语新闻报道,独自写完人物、综述和分析三篇大稿,都凌晨3点了。临睡前只觉得遗憾,没能分身去看当晚的反右翼游行。

朱镕基总理访问法国期间,我去听他对法国工商界的演讲,会场热烈紧张,总理智慧风趣,我不动声色坐在人群中,内心里无声叫好简直要叫破嗓子,满脑都是“天地悠悠”、“国家兴亡”之类的句子。

阿拉法特在巴黎治病那几天,分社记者们24小时轮流值班,在医院门口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等到那天凌晨4点,发言人宣布阿拉法特真的已经走了,我接到同事从医院门口打来的电话,听到电话里传来发言人的声音,当即写下了中文、法文快讯、消息和通讯……以网络时代的媒体效率,远在天边的受众可能比我更方便、更清晰、更全面地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发言人最最细微的表情变化,但那一刻我在凌晨的巴黎真的感到“我在现场”,觉得自己“亲眼看到幕布落了下来”。

到处都是现场

除了不由自主地投入重大和突发事件,深入现场还包括进入其他一切与驻在国有关的事情。坦白地讲,最开始的时候,自己脑子有着不知何时生长起来的可笑念头(比如,我被派出的名头是英文编辑,跑出去采访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法国大人物不会随便接受一个中国小记者的采访……),所以,我选择了“旁门左道”:避开新闻热点,关注社会和文化。法国什么东西最有特色?这些行业里哪些人最有名气?根据清单,我有针对性地广泛阅读、搜集资料、联系采访。我还给自己安排了许多“社会实践”的任务:定期去社区图书馆借书、去社区图书馆游泳,每个月熟悉巴黎一个地区,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参加在法国的朋友的聚会……一年之后,自己制定的计划做完了,我不仅灭了旧思想,学了新东西、而且热情地投入了法国的生活,也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了。

后来正式做记者,先是笼统地负责经济报道,后改跑时政和外交。真正做记者的忙碌生活这才开始了,真正做记者的“鲁莽”也变本加厉了。只有想不到的采访对象,没有提不出的问题。要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那就要采访跟他见过面的德斯坦。希拉克要访问中国?那就要在他出发前让他谈谈。要谈中国能源问题,那就要采访总部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主席。要报道中国非法移民,那就要跑遍与此有关的法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去戴高乐机场关押非法移民的滞留区看一看。此类性质的采访能够做成,是良好的中法关系、事件本身的性质和新华社国家通讯社的地位等非个人因素使然,但我个人确实从中获益匪浅。

我印象中最紧张也最快意的一组采访是在2004年5月,为了配合报道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巴黎分社接到总社通知,必须尽快发回二战老兵、战争受害者、历史学家的采访文章。稿子要得急,分社人手少,我和社长梁贵和决定次日驱车前往诺曼底,现场挖人,挖到一个采访一个。结果,我们早上6点出发,一路电话不断,通过第一个线索顺藤摸瓜,总共驱车800多公里,跑了5座城市,做了7个采访,夜里3点才回到巴黎,第二天发回了5篇稿件。

对敬业的记者来说,那是一个浓缩、高效的工作日,非常难得。

除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外出采访,新华社记者还必须具备日常报道和调研的功夫。报刊、电台、电视台派出的记者根据版面或节目的要求,有目的地选取合适的题材、不定期地发回稿件即可,而新华社是通讯社,是消息总汇,驻在国每天发生的大小事件统统要报,重大事件的综述、分析和内参也要写;不仅如此,新华社还用多种语言发稿,每个驻外记者都要用汉语和一门外语发稿。巴黎分社多名记者各有分工,但是值班那一周,法国每天出的政令措施、外交事件、经贸动态、天灾人祸和社会文化新闻,值班记者都要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发回。有时一整天忙忙碌碌只能写几个简短的消息,大量精力耗费在核实人名、地名和说法等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当中。如果当天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那当晚还要写回综述,有时还要写分析和内参,开夜车是常有的事。

我一厢情愿地觉得,做日常报道是深入现场,报纸、电台和电视上有行进中的法国;做调研也是深入现场,资料就是沉人历史的法国。人们的生活就是现场。去街上,去酒馆,去人家,去葡萄园,去酒窖,去博物馆,去菜市场,去听他们谈话,这些都是现场。2004年法国图书沙龙以中国为主宾国,沙龙期间举办了二十多场作者与公众的见面和辩论会,按惯例都由记者主持。沙龙主办方之一、法国教育部的新闻办公室希望中国记者能参与主持其中两场与中国图书有关的辩论。主持那场辩论会,对我来说,是比采访更有意义的深入现场。我总觉得,每一个现场只要能找出它的原因和意义,就能做成文章。这个原因和意义,是问题的根源,是现场的核心,是最高贵的地方。

跳脱时的焦虑与喜悦

不管多么深入现场,我时不时会有跳脱的感觉,跳脱的同时充满了焦虑,因为我担心我以为找到了核心,其实没有。我会不由自主地投入事件,我也经常对种种言之凿凿的分析(不论别人的,还是自己的)满腹狐疑。我很少信任采访对象,我总觉得他们别有用心。

所有分析性的稿件,我总是要挨到截稿前的最后一刻才能交稿,因为我经常对自己的判断和表述信心不足。我总在问自己,倘若再给我一天时间,让我又获得新的资料、做了别的采访、遇到不同的观点,那我是不是还会持同样的观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此时为截稿而截稿又有什么意义?

法国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那天,我要写一篇国际观察。

读的资料越多,做的采访越多,在我脑子里疯跑的野马就越多,而我不能将每一根缰绳收在手中。我很想站到圣母院广场的零点砖上,让一切从脚下出发,距离任我把握。可是,材料就是像一堆沉甸甸的布料趴在地上,我可以假装持某个观点将它们拼凑成一件衣服,但我知道那是拼凑的。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我基本能够与自己的狐疑和焦虑和平共处了。我想明白了一点:不论在哪个国家,政坛形势如果确实不能深入其中,那就终究是雾里看花;关于大国关系或两国关系,用现实政治或利益需要等理论假装纵横捭阖,当然容易拾人牙慧。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两个决定:①原谅自己的满腹狐疑,允许保留焦虑。

如果说,满腹狐疑是因为敬畏真相和知识储备不足,是年轻记者正常的妄自菲薄,那我愿意相信,只要不懈积累,终有一天能与豁然开朗不期而遇;在不能豁然开朗之前,焦虑是必然的。②肯定自己的兴趣,扬长避短,选定社会和文化领域为专业发展方向。

上述推理得到了感情因素的佐证。驻外相当久了,我都不曾觉得自己对巴黎和法国有感情。巴黎很美,对公民也极尽现代化人性都市的体贴;法国很丰富,耐人寻味;但巴黎法国和我之间,有什么不可消解的关系吗?我充其量是一个饶有兴致的观察员。直到有一天,我在巴黎有了一个好朋友,我和她相约见面。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巴黎有了固定的与朋友约会的老地方,有了最爱散步的街区;我期待博物馆即将开幕的展览,会在一个莫名的时刻渴望某家餐馆的某一道菜……总而言之,我和巴黎之问,建立了个人化的关系。

那一刻,我有了平静的喜悦。我也因此想到,整座博物馆的书,都没有地铁里一个呆滞的眼神动人。与政治、外交和经济相比,社会和文化是更加动人的现场。

回祖国来

我在巴黎决定多做社会文化稿件,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来自祖国的呼唤。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现在的主题,总社国际部时常发来约稿通知,而这些约稿经常与社会问题有关。法国怎样解决假日交通高峰期的拥堵?法国怎样发展农村的文化?法国私立学校是怎样的情况?法国有没有婚前检查,是否强制,是否免费?

法国怎么抓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法国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法国是否限制小排量汽车?法国人机场餐饮是否狠宰游客?

法国怎么保障残疾人权益?可以说,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每遇到一个问题,每出现一个现象,国内媒体每次热烈讨论某一话题,驻在发达国家的记者就会收到约稿,就要展开采访和调研,为普通读者解答疑惑,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虽然有时也抱怨法国的情况与中国有天壤之别,约稿很难处理,但我其实还是相信,一切都可以比较,如果确实有天壤之别,那这差别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所在,而理解现象、解释差别,就是新华社记者的职责。比起那些应景的稿子,解答这些真实的疑问更有趣味,也更有意义。因此,分社发给我的每个约稿题目,我都是苦恼地接下来,在狐疑中采访,在焦虑中完稿。偶尔有些问题我自认为找到了正确答案,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或者解答一些疑惑,那当然是很欣慰的。

也有很多时候,我担心自己脱节于祖国的发展。发达国家的developed是个完成式,我在法国那四五年,每见到法国经历大的变化,比我年长的记者甚至认为,以他们的见闻,法国这二十多年都没什么变化。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一切都是正在进行时。不能在她中间与她的发展一同进行,那就很容易落后于她。而落后于时代的记者,是多么令人羞愧。这种担心落到工作中,就是不能事先把握后方可能提议的选题,缺少主动,总是被后方追着赶着,手忙脚乱。而两三年的时间里始终手忙脚乱,就不可能构思和执行有系统的调研计划。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经常“回国”。心始终在国内,眼睛也要永远看着国内。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网上有一部分活生生的国情,也有一部分同行的工作与受众的反馈。一年一次的休假,也是恶补国情的好机会,从流行语到流行病,在国外错过的统统都要补回来。任期结束后回国,更是开始了彻底的休整和补习。4年前我被派出,当时中国人均GDI:不到1000美元,如今已经增到1700美元;当年艾滋病感染人数只有几万,如今已经到了65万。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情,做完了多少工作啊。学习了“十一·五”期间的十个阶段性特征,我更加相信,社会和广义上的文化新闻的报道将越来越重要,从社会学理论到现实中的问题,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同类推荐
  •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本丛书是杂文学会编选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作品集。包括《孤独落地的声音》(赵炳鑫)、《寂静中聆听》(刘汉立)、《你是黄河我是沙》(包作军)、《尘埃中触动的芬芳》(岳昌鸿)、《为你开门》(鲁兴华)、《怀念一棵树》(赵炳庭)、 《温暖的门边》(霁月纫秋)、《一根稻草的重量》(陈志扬)、《一线生命,多少深长》(潘国萍)。
  • 鸟眺望的地方叫作远方

    鸟眺望的地方叫作远方

    本书是一本潘云贵个人作品集,精选了几十篇潘云贵创作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90后代表性作家,潘云贵的文章着墨于青春,把属于这个年龄的生活的精彩表露无遗,有人说青春是残酷的,但是潘云贵笔下的青春是温暖的,当你感觉青春令人窒息时,不妨读读这些美文,谁让他是最精湛的心灵治愈系高手呢。
  • 如果爱可以画出声音

    如果爱可以画出声音

    陈晓辉、一路开花主编的《如果爱可以画出声音》精选了时代最为精华的篇章。用心去看,去领悟,或许有的故事会给你以智慧的启迪,有的会让你感动落泪,有的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有的则会让你会心一笑……
  • 倚栏独语

    倚栏独语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发表过的散文随笔,或游历山水,或感念亲友,或感悟人生。”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作者始终坚守着一份心灵的恬淡,用深情如水的文字和浪漫情怀营造了串串美妙的花絮。一颗真诚质朴之心汇成涓涓细流,流淌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澎湃着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并用一颗善感的心思考着、记录着……展示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追求。
  • 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随着近代外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学开始被迫与外来文化、文学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从本来弱者被侮时一种本能的话语反应渐渐转变为主动应对,并在主动应对中开始积极吸纳、调整与创造,然后这种调整开始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对话,包括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存在,20世纪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对话。本书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复杂的对话关系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地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于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热门推荐
  • 昨梦录

    昨梦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踏修真路

    重踏修真路

    “青云哥哥,我会等你,无论多久,一直等到你回来找我为止!”这是他的爱人在他临死的时候最后的呼唤,为了那一世的爱情,他选择了300万年后再次重生,然而时间、空间已然发生了变化,即使有着前世的记忆他又能如何从一个人精的和尚重新踏上了修真的道路呢?从今天起牛加栓宝开始创作一篇新的小说”重启修真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够不吝惜你手中票票给我鼓励支持一下,在这里先说一声谢谢!
  • 巨魔来了

    巨魔来了

    一个从小个大力大人的故事,一个从普武到高武的奋斗故事
  • 幽兰魔幻世界

    幽兰魔幻世界

    命运的意外安排就是如此残酷,古老的魔法,威严的帝国文明,顶尖的科技水平,在漫画中才会出现的中世纪村落。可是在这些美好事物的背后却充满了,帝国的阶级压迫、背叛、两大智慧种族之间的明争暗斗…直到魔兽之战的爆发。三年懂得如何生存,五年历练,十年异世流浪,二十年游历三大帝国,四十年铸就魔法界的辉煌震撼,五十年屹立在魔法世界的顶峰,一百四十年如同流星般陨落……即使被这个世界的黑暗侵染,生命被敌人终结,也不会忘记曾经逝去的誓言以及那永不抹去的记忆。一定要回到属于我们的世界……
  • 取别人的经理自己的财

    取别人的经理自己的财

    在书中,本书作者根据很多理财成功、失败的案例,介绍了人生的理财实施方案和理财技巧。
  • 在魔法学院当高中生

    在魔法学院当高中生

    当你读高中的时候,突然你的老爸老妈淡定的跟你说,你不是普通人,你是一位魔法少女。看着面前的学院,沐羽晴“呵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科学伴你行——生命的摇篮

    科学伴你行——生命的摇篮

    随着历史车轮的运转,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本套书内容涉及科技、经济、环境和人类文明进步等与生活协调、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既体现了高深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坚实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 名门闺中记

    名门闺中记

    鼎华二十三年,定国公府那个自小体弱多病,全府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二小姐总算是遇见了生命里的贵人,对,那个会保她一辈子的贵人。简言之:有颜值有腹肌可静可动可逗比会哭会闹会心机的凉薄王爷×外热内冷刀子嘴豆腐心人狠心更狠史上最护短的候门千金(女主自然还有很多优点啦)众人:哇塞,贼tmd坏坏诶~1v1,会甜会宠会爽,也会有一丢丢的虐(当然,男女主尽量不虐)注意哈,是一丢丢,嘿嘿嘿
  • 叛逆青春我爱你

    叛逆青春我爱你

    爸爸说:“紫诺,快过来!”“怎么了?爸爸,她们是谁?”我说。爸爸说:“这位叫赵妍研,以后她就是你姐姐了,她比你大一个月,这位是赵阿姨,以后她就是你新的妈妈!”赵……假惺惺说:“你就是紫诺吧,你好漂亮哦,来看阿姨买什么了什么礼物给你,看,芭比娃娃,快和妍妍玩吧!”爸爸是:“紫诺,快去吧!”我说:“爸爸,你过来一下。””怎么了紫诺?”爸爸说。进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