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4300000005

第5章 亲子沟通

每天都要有一段亲子沟通的专属时间,让孩子畅所欲言,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注他。对孩子奖惩有依据,“五不罚”、“两不奖”,罚到痛,奖到甜,让孩子明白奖惩均是爱的教育。在孩子面前负面信息要“谨言”,正面信息要“巧言”,美好亲子关系的维系离不开语言艺术。

交流有技巧,沟通无极限

建立家庭“愉快时段”,让孩子习惯畅所欲言。

蹲下身来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家长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观点。

对孩子做批评性交谈时,掌握好时机,要注意“四不谈”原则。

古人云“言传身教”,除了身体力行示范教育外,许多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行为上的指导都需要家长在一次次沟通交流中感染、启发、影响孩子。

家长要趁子女尚年幼,对父母正依赖、亲昵、崇拜时,养成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亲子沟通方式和家庭气氛,这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不会与父母产生过多的冲撞。

建立家庭“愉快时段”,让孩子习惯畅所欲言。

交谈的氛围直接影响着交流的质量。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娓娓谈心,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讲给孩子听,在互动中完成思想交流。

在与学生及家长的相处中,我发现很多家庭都有“愉快时段”。例如,嘉琪的爸爸妈妈喜欢在吃晚饭的时候和孩子聊天;曼曼喜欢在妈妈开车时向妈妈倾诉一天的琐事;小斌则愿意和父母散步时聊班级里发生的事……

在愉快的氛围中,孩子和大人都很容易放下心里的负担,畅所欲言。孩子愿意谈谈班级里发生的事,讲讲他的好朋友,说说自己的苦恼,甚至发泄一下自己的怨言和牢骚。因为交谈的氛围轻松愉悦,所以孩子很容易就能说出心里话,流露出真实想法。愉快时段是家长了解孩子,捕捉思想动态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家长给出的建议,孩子最容易听进去。

我们班有一个叫悦悦的小女孩,有一天我发现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偷偷地哭,我把她带回办公室,边哄边劝了解原因,原来是好朋友小楠带了饼干给好几个同学吃,却单单不给她吃,所以悦悦很伤心,她很多好朋友现在都不和她玩了。

事后我找到她的家长把悦悦的情况反映给他们,提醒他们这件事情是一系列事件积累的结果,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最近都遇到了什么事。然后我又联系了那几个不跟她玩的孩子的家长,请他们配合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我建议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下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说出心中真实所想,尽量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和老师有责怪的意思,以免孩子心生抵触情绪。

多个家长反馈的信息是孩子们觉得悦悦比较小气、不守信用。例如,悦悦的新橡皮不借给好朋友用(实际上那块橡皮是悦悦向邻居小姐姐借的,她怕弄坏了所以不借给别人);几个女生在操场边小树丛后搭了个“家”,悦悦告诉了几名男生,男生却把“家”拆了(悦悦是想向男生夸耀自己的“家”很好玩,男孩子们好奇,玩的时候不小心弄坏了);好朋友小楠有事儿要提前走,悦悦答应替小楠值日结果忘记了,第二天老师批评小楠,悦悦胆子小没有及时站出来解释原因……

了解事情的真相后,悦悦的家长针对这几件事给悦悦出了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该道歉的道歉,该解释的解释,该弥补的弥补……通过努力悦悦得到了大家的谅解,她们又在一起玩了。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悦悦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存在问题,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事件,悦悦都没告诉家长,家长也毫无察觉。正常情况下,孩子遇到问题如果能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家长就可以及时指导孩子解决矛盾,就不会等问题严重到好朋友不交往了这种程度。因此,悦悦与父母的沟通需要改善。

悦悦告诉我,爸爸是个严肃的人,她怕爸爸听到这些事会批评自己,所以不愿意主动告诉爸爸。而妈妈最近工作忙到很晚,到家后悦悦都已经睡下了。所以才发生了这样的事。

我建议悦悦的爸爸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和蔼可亲,妈妈也尽量多腾出时间陪孩子。如果他们家也能有一个“愉快时段”,每天聊聊心里话,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好处。

指导孩子怎样与人相处,受到个性、环境、起因等诸多因素影响,采用的对策也不尽相同,所以单靠说理、泛泛而谈效果不会很理想。最好的办法是“就事论事”,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做出分析、给出建议,指导得具体而有实效,孩子才容易执行。许多有关待人接物的教育就这样在沟通中浸润到孩子的心田里。

蹲下身来倾听,与孩子做朋友。

很多孩子有心里话宁愿告诉小伙伴,甚至在QQ上与陌生人交流,也不愿意告诉父母。因为他们觉得家长总是高高在上,而小伙伴们则是彼此平等的,能得到尊重,获得理解。

我曾仔细比较过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和孩子与朋友的交流有何区别,发现最大的差异就是:面对朋友,即使是不认可他的观念,他们也不会断然否认,而是迂回婉转地规劝;而面对孩子,潜意识里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见识广,看问题深,总是要求孩子必须听大人的。这就是孩子不愿意和我们交流的症结所在。

所以在与女儿的交流中我通常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

我先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让她畅快倾诉。如果她的观点和我一致,我就认可称赞;如果她的观点偏激、错误,我也会先表示理解,然后再说明自己的观点。我一般这样开场:“我理解你,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个事儿我是这样看的……你觉得怎么样?”

当然女儿有时也会对我的看法不屑一顾,犟嘴、反驳也是常有的事。但只要不是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我都不会和女儿争个谁输谁赢,谁对谁错。

很多时候,父母所说的话孩子只是表面抗拒,实际上已经听到耳中,进入内心。当她真正面对问题时,不见得一定会执拗于自己原有的观点。

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无所顾忌地畅谈,也是需要技巧的。现在的孩子机灵得很,很会察言观色、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而家长最想知道的恰恰是孩子的不足之处。怎样能让孩子无话不谈呢?我的建议是:蹲下身来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

有的家庭父母要求严格,批评多表扬少。孩子会觉得父母总是认为错在自己,时间长了就不愿再跟父母说心里话了;或者父母在交谈中总是高高在上,给孩子压制的感觉,孩子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说了也白说。

有一次我和闺蜜带着孩子一起郊游。大人忙着钓鱼,小孩子聚在一起玩。我发现闺蜜的女儿小小与我女儿在一起嘀嘀咕咕的。于是我“偷听”了一会儿,原来小小在发英语老师的牢骚。

事情是这样的:小小是班里两个英语课代表之一,英语老师有活总是先让她干。其实小小对多干活没意见,关键是如果有工作失误(比如忘了发作业本、统计作业数量不对)时,老师总是批评小小,却不批评另一个课代表。小小觉得很不公平,甚至认为英语老师不喜欢她。

我忍不住笑了,很明显这位英语老师更器重小小,在她眼里两个课代表中小小是排第一位的,而另外一个课代表老师用着不顺手,所以干活找小小,批评也找小小。小小能独当一面,这是好事呀!

我以为闺蜜不知道这件事,于是悄悄告诉了她。谁知她一听就不耐烦地说:“这事儿小小跟我说过,没啥大事,随她们嘀咕去吧!”就这态度,怪不得小小不愿意和她深谈呢!

可是从小小跟我女儿聊天的语气听来,她对英语老师的反感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了,加上得不到家长的疏导,她都不打算继续当课代表了,而且连以前喜欢上的英语课都开始觉得没意思。

我把小小的想法说给闺蜜听,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问我该怎样办?

我建议她首先要找孩子谈谈,帮孩子分析分析英语老师真正的想法,让孩子明白这是器重,而不是厌恶。可是闺蜜说由于自己以前态度不好,现在小小在自己面前对英语老师的事儿只字不提。我建议她可以找准时机引出话题,比如刚才我女儿和小小因为谁先拿钓鱼竿争吵了起来,我们两个做妈妈的都是先批评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女儿让着对方的,闺蜜就可以借着这件事告诉孩子:越是亲近的人,我们就越先批评,但这不代表在妈妈心中对方的孩子更亲。英语老师总让小小干活,出了问题先批评小小,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还一再提醒闺蜜,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先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让孩子把话说完、牢骚发够,不要不耐烦,动不动就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能用不屑一顾的语气回应孩子。否则,孩子就会从心底排斥交谈。

我还建议闺蜜找英语老师沟通一下,如果老师能夸小小两句,表扬几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后来闺蜜解除了小小的心结。有趣的是,还没等闺蜜主动去找英语老师,她们就在校门口偶遇了,英语老师主动跟她夸小小有多优秀,多能干,自己有多喜欢小小,还特别提到小小比另一个课代表负责得多。当时小小也在场,听得心花怒放,所有的怨言一扫而光,更加相信妈妈给她的“批评多,要求高,代表老师更器重”的分析,同时母女之间的感情也更好了。

家长如果能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并给孩子支招,孩子就会认为家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高人,对父母就会很信任,更喜欢和家长谈心,亲子沟通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亲子沟通,掌握时机非常重要。

每一个新事物、新活动的开始都是教育的良机。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新参加的活动、新换的同桌、新交的朋友等,家长都可以借机教导,趁着孩子的新鲜劲和好奇劲儿,提出新要求、灌输新的意识、激发新的动力。

二年级时我们班转来一位新学生,他原本是要上三年级的,但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太好就降一级插到了我们班。根据他父母的描述,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是他学前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太少,一上学就跟不上,成绩总是班级倒数几名,所以老师不喜欢他,他也更不爱学习了。

为了让他抛下包袱,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投入新的学习生活,我故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我向全班学生介绍他时,重点介绍了他的优点——与人为善,喜欢交朋友。然后夸奖了他做“二年级转学测试卷”成绩优异的事,对他复读的事闭口不谈。并趁热打铁,放学后找他谈心,一方面夸奖他,一方面提出学习上的要求。他非常珍惜老师的信任和器重,努力地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积极地改变自己,旧毛病就这样被新优点取代了。再加上他复读一年有基础,学习上不那么吃力,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

当孩子取得进步、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记得“火上浇油”。我把这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转达给他的父母,让他家长配合我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更高要求,一步一步地推捧着他不断进步。

我从教二十多年,在与孩子的无数次谈心交流中,发现孩子与大人交流最大的障碍是反感大人唠叨、翻旧账。很多家长、老师恨铁不成钢,怕孩子一犯再犯,就重复一遍又一遍。为了突出自己谈话的重点,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理”,就翻出老账加以佐证。殊不知,当家长开口说“老话”时,孩子表面上很听话,其实耳朵和心门已经关闭了。无论孩子以前怎样,重点是当下,是未来,家长不要总是翻旧账,而是要引导孩子、鼓励孩子重新开始!

孩子闯了祸,家长通常火冒三丈,有些急脾气的家长甚至忍不住立刻把孩子叫过问清楚。看到家长生气的样子,孩子自然无法说清楚,非哭即闹,要不就是说谎。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先冷静下来,等情绪平复后再想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听听孩子的解释,全面而客观地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想好处理的方式和方法,最后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让孩子对家长心服口服。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性交谈时,要注意“四不谈”原则:

1.家长和孩子双方情绪不佳时,特别是在气头上,不要交谈;

2.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不要交谈;

3.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不要交谈;

4.没想好对策,把握不住批评的深度时,不要交谈。

女儿愿意与我交流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不乱批评,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乱分析危害,不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交流不是批斗大会,而是解决问题。如果是我的错,我会主动道歉,我不认为这会有损父母形象,影响家长的威信,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亲近父母,为家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奖惩奥妙多(一)

——“五不罚”与“两不奖”

不是所有错误都需要惩罚,所有出色的表现都需要奖励。

五不罚——看过程,重态度,不乱罚;首犯不罚,屡犯罚;悔改不罚,满不在乎罚;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自然教训已足够,专门惩罚可减免。

两不奖——杜绝错误不能用奖励的方法;自我动力十足时不需要外部奖励。

巧用奖惩可以肯定孩子正确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习惯。然而并不是孩子犯的所有错误都需要惩罚,所有出色的表现都需要奖励,我的原则是“五不罚”与“两不奖”。

看过程,重态度,不以结果论惩处。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避免以后再犯,所以在惩罚孩子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导致错误行为的原因,重点看事件发展的过程、孩子采取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盯着结果。然后再决定罚与不罚以及罚的程度。

某次单元考试后的第二天,我看到小宇眼圈红红地来上学,一问才知道因为考试成绩下降,他妈妈生气了,不但训了他,还罚他一个星期不许出去玩。

其实这孩子平时学习挺努力的,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只要发现作业有题做错,下课一定会自觉改正了才出去玩。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纯属发挥不好。

我认为小宇不但不应该惩罚,还需要得到家长的宽慰和鼓劲,惩罚不仅不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还会让他对学习心生恐惧,影响学习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孩子失分的原因是写字潦草,就应该加罚练字;如果是计算马虎、抄写遗漏,则应该加练计算,甚至减少大运动量的游戏让孩子静静心。

在多年教学的生涯中,我体会到家长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只批评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对于付出努力没有成功的孩子,则应该多鼓励、多帮助,不苛责。

首犯不罚,罚屡犯。

年龄小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勇于探索,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是犯下无心之过。

首次犯错就惩罚孩子,孩子会担心犯错误以及犯错后遭到惩罚,会让他们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凡事都不敢去尝试,凡事都要征求大人的意见才敢行动,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大障碍。因此,老师和父母都应该表现得更宽容一些,对于首次犯错的孩子重点是讲清道理,提醒警告。而对于屡教不改,多次犯同样的错误的孩子就必须给予适当惩罚了,以便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

刚上学时我们班的小调皮们上下楼梯时总是闲不住,打打闹闹的,甚至抓着楼梯扶手往下滑,吓得我一身冷汗。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班队会,让小朋友们找找学校里有哪些好玩但是很危险的游戏,说说什么游戏能玩什么不能玩,讨论一下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班会上我们只讲道理,不批评人,更不惩罚谁,目的只为大家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我防护。但是班会之后,谁再为了好玩不知轻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我就绝不手软了。

几天后我惩罚了一个仍抱着楼梯扶手往下滑的孩子,罚他一整天在每个课间都站在楼梯口负责安全检查,不许出去玩。自从罚了他以后,我们班抱着扶梯当滑梯的现象绝迹了。

悔改不罚,罚满不在乎。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错改错。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做了傻事并后悔不已时,我们大可先不惩罚他们,而是观察他们后续的行为,是否痛改全非。如果孩子只是表面沉痛或者压根就是满不在乎,抑或只是一时后悔,事后行为照旧,就应该让他长长记性了。

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小淘气,下课时他从一个正在写作业的同学身边走过时,趁人不备猛地按一下人家的头。看着同学吓了一大跳,他觉得非常好玩。这种行为非常危险,那位同学很可能被手持的铅笔扎伤。我批评小淘气时,他却满不在乎,觉得哪有那么碰巧的事。为了有力地说服他,我上网找了好几个这样的案例,还有视频、图片。他看到血淋漓的事实惊呆了,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

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会“好心”办“坏事”。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帮我擦讲桌时,把鼠标碰掉摔坏了,一群孩子大惊小怪,赶着向我报告。我走到教室时,闯祸的孩子怯怯地看着我。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还安慰他,表扬他爱劳动,并向同学们解释他不是故意弄坏教学设备的,他才放松了下来。这种情况下如果批评孩子,只会适得其反,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自然教训已足够,专门惩罚可减免。

有的时候孩子闯祸,带来的结果已经使他受到足够的惩罚和教训了,那么老师和家长就可以“心软”一次。例如,孩子不顾父母不许翻墙的禁令,结果掉下来摔破膝盖,这时父母的搀扶比责骂更有效。

罚与不罚的核心就在于,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之前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孩子的情绪、心理,想清楚什么样的处理措施对修正孩子行为最有效,然后再决定罚还是不罚,罚到什么程度,用何种方式罚。

惩罚不可滥用,滥用惩罚会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同样的,奖励使用不当同样弊大于利。

杜绝错误不能用奖励的方法。

奖励是用来肯定正确良好的行为的,不能用来杜绝错误行为。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胡闹,往往会利用给好处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例如,“你先别闹了,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一块糖。”“你把自己的书包收拾整齐,等一下我给你买冰淇淋吃。”“先写完作业再去玩,听话,写得好妈妈给你5元钱”等等。

家长通过这些许诺确实能暂时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能表现好一些,但是,这样做本质上却在传达一种错误的认知,在给孩子做负面暗示:如果你想得到奖励,可以先干点坏事,引起家长的注意,然后只要表现好一点就可以得到奖励了。而且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用多了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学与不学、干与不干,取决于有利无利、利大还是利小。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任性且缺乏责任心,遇事讲条件,见利行事。

像这种本来就应该做到并且能够做到的事,万万不可滥用奖励。只有当一个孩子已经养成了坏毛病,扭转困难时,家长可以用适当的肯定和奖励帮助孩子面对挑战,付出努力,坚持到底,克服自身弱点。

我教的班里有一个小孩,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顾不上管他,他养成了不写家庭作业的坏毛病。后来他爸爸调回本市,痛下决心要修正他这个毛病。爷俩定下目标,如果孩子能坚持一个月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放假就带他去野营。战胜贪玩儿的欲望、克服惰性,约束自己的行为长达一个月,这对他而言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个奖励是积极正面的,父亲是在告诉孩子:有付出就有回报,只要坚持就能战胜懒惰和贪玩。

自我动力十足时不需要外部奖励。

当孩子对于某个科目或活动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或者已经具有进取心并表现突出时,家长如果给予过多的表扬和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

我教过一个非常喜欢踢足球的孩子,教练说他能吃苦、有拼劲、是个好苗子。他的自觉源自对足球的热爱和成就感,并不需要家长过多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只要获得大人的认可就足够了。而如果这时家长还说:“儿子,你真棒!进球了我奖你10元钱!”这样的功利性奖励多了,反而会使孩子的目标发生偏移,对踢球的兴趣逐渐变味,一旦奖励消失,孩子就不愿意去踢球了。

好在这个孩子的妈妈十分懂得巧妙利用孩子对足球的狂热,把踢球当成一种奖励,让它成为其他科目学习的动力。他这样对孩子说:“每天踢球,复习和写作业的时间就少了,有可能会影响学习。”然后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怎么做到既能踢球,又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孩子向妈妈保证平时一定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上课认真听,作业抽时间完成且保证质量不下降。如果学习不努力,成绩下滑,就停上足球课。在这个他爱极了的巨大奖励之下,他的学习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成绩越来越好了。

奖惩奥妙多(二)

——奖到甜,罚到痛

奖励有时效,晚到不鲜美;夸人是个技巧活,表扬不等于乱戴高帽;奖励无贵贱,喜欢最重要;通过付出、努力、坚持得到的成功,才是最甜美的奖励。

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划定界限,如果孩子没做到,违背了规则,就将受到相应的惩罚,教罚并重。

奖惩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稳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纠正错误,杜绝再犯。所以,奖励要让孩子感觉到“甜”;惩罚,要让孩子感觉到“痛”。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奖励有时效,晚到不鲜美。

孩子表现好时,当然希望被父母、老师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能在赞美声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果孩子卫生打扫得特别干净,我能马上指着地面表扬他,他就可以让同学们都看到他的劳动成果,在羡慕的眼光中体会到喜悦。如果老师事后才想起来表扬,劳动成果已经成为过去式,孩子的高兴劲儿就难免打了折扣。

夸人有技巧。

夸人是个技巧活,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让孩子知道他具体“好”在哪里,他身上最令人欣赏的是什么,最值得大家学习的是什么。“好”处要言明,夸人不随意。

学生在我的课上回答问题,我尽量根据他的发言给出指向性明确的表扬。例如“你的思维很独特,这是一种新方法”、“你很爱动脑筋”、“你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会以旧引新”等等,而不是简单地千篇一律“你真棒”、“你真聪明”。老师说他棒,他棒在哪里?老师说他聪明,他的聪明体现在哪里?当事人与大家都不明白,这份自豪和喜悦就远不如前面的夸奖来得实在,更令孩子自豪,这样就起不到鼓励孩子坚持正确做法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当孩子作业写得好的时候,家长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扬孩子哪个细节做得好,是字写得工整,还是正确率比以前高,抑或是能主动检查出错误。而不要泛泛地说:“不错,有进步。”因为那样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哪里进步了,接下来该怎样做。更不能用淡淡的口气随便一夸,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没诚意,进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其实表现一般。

奖励无贵贱,投其所好最重要。

表扬的方法有很多:有用语言夸赞的,有用肢体语言传达的,有用物质奖励的……应该用哪种奖励更合适,关键看孩子做出好表现的难度有多大,付出有多少,持续时间有多长。

女儿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让她尝试写小日记,虽然每天只写一两句话,但是她认字不多,好多字需要写拼音,再加上写字速度慢,短短的几句话就需要花好长时间,所以开始她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一方面我想方设法帮她降低难度,比如采用先聊后写、她说我写等办法;另一方面就大量采用赏识教育,只要她稍有进步,我就赶紧表扬她,给她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每到这个时候她就特别高兴。

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拿出她以前所写的日记,和她一起阅读回忆,忆起那些被遗忘了的小事,再次体验到当时快乐的经历和甜美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奖励呀!有时候遇到女儿描写生动、用词巧妙的句子,我就会用充满自豪的语气读给她爸爸和爷爷奶奶听,让全家称赞她。她的劲头越来越足,日记自然越写越长、越来越爱写了。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有空的时候我会从女儿的日记中选出一篇,领着她反复地修改,添加形容词让描述更细致生动,修改关联词使之更加流畅。有时候一篇文章,我们要反复修改好几次。开始女儿很厌烦,一说改作文她就磨磨蹭蹭、嘟嘟囔囔的。见此,我就想办法减轻难度,并用了很多奖励的手段来激励她。

有时候我会在开始之前先表扬她,夸她是个写作的小高手,能像小作家一样坚持写书(我一直把她写日记比作写书)。先激起她的好胜心和自豪感,然后趁热打铁开始改作文。

有时候,遇到她说出好词好句,我会拉着她爸爸参与进来,能多个人夸她,她的兴致就更高了。

我很少使用物质奖励,特别是金钱奖励。即使偶尔要使用物质奖励,我也是基于女儿的实际需求,考虑更多的是能否投其所好,而不是贵重与否。

为了既能让女儿下课时与同学快乐游戏,又能锻炼身体,我打算给她买一根皮筋,教她跳皮筋。但是我不想直接送给她,而是作为奖品奖给她。于是我等到她某天改作文特别认真,写出一篇好文章后,隆重地推出了这个神秘礼物。一根皮筋值不了多少钱,但是它能带来许多欢乐。像这样被我当成奖品的还有我手工缝制的沙包、亲自录制的故事磁带,甚至有一次我把教她包饺子当成奖励。用我爱人的话说就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能拿来做奖品,却总能领着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给孩子买贵重的礼物,花很多的钱,不见得就一定是他喜欢的、最想要的。投其所好,只奖对的,不奖贵的。

后来女儿的一篇《可爱的泡泡》发表在《快乐作文与阅读》上,杂志社给女儿寄来了十元钱稿费。当时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挣到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我把她发表的文章和那十元钱一起过塑制作成相框。这个相框至今还挂在家中的墙壁上。通过付出、努力、坚持得到成功的喜悦才是深达内心的甜蜜,才是最大的奖励。

亲子双方定好规矩,违背必罚。

如果说奖励是对正确行为的肯定,那么惩罚就是让孩子知错、改错,牢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的一种手段。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再多的道理他都记不住、做不到,只有让孩子从自己不良的行为中获得了“痛”的感受,其相应的认识才会真正到位。

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由他去,只要你能狠下心,坚决不让他中间加餐或吃零食,让他尝尝挨饿的“痛”,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吃饭了。

又如,父母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如果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让他心痒难耐。

即,事先对孩子讲清要求,划定行为界限,如果孩子违背了规则,没能达到要求,就要承受相应的惩罚。同时教罚并重,让孩子对受罚原因心知肚明,并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改过,罚得他“痛”到能记住,才能起到遏制孩子不良行为的效果。

罚到“痛”,“痛”对地方。

一说到“痛”,家长马上联想到惩罚三部曲:一骂、二禁、三打。其实我所说的痛是指罚到孩子的心里去,罚到他的痛处上,不是指狭义上的体罚。对于一个爱玩电脑游戏的孩子来说,一段时间禁止他碰电脑比打他一顿更难受。打孩子,让他牢记什么事情不能干是最严厉的惩罚。如果孩子犯的错情节严重,特别是屡教不改,打一次也无妨。但是要少用、慎用。滥用的后果会导致孩子被打皮了,遇到说理、补做等轻量级惩罚对他而言如同搔痒,最终导致孩子满不在乎就麻烦了。

惩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让他该“痛”的地方痛。

有一次我班上一个男孩扰乱课堂秩序被老师请家长,他爸爸苦恼地问我:“老师,我不护孩子,我真打他呀!可是昨天他才挨过揍,今天又犯了。”

我给他出了个主意:“比挨打更让孩子恐惧的是不理他、冷落他。你试试回家虎着脸,一句话不跟他说,冷他几天,看看他啥反应。”

其实不到一天的时间,那孩子就憋不住了。他心里发毛,不知道一声不吭的父亲在想什么,以为爸爸难过得这辈子都不打算要他了,吓得痛哭流涕,主动保证自己一定改。

女儿从小到大几乎没有挨过打,我对她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坐板凳反思”。她犯错严重时,我会让她坐到墙角的一个小板凳上想想自己错在哪里。坐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她犯错误的大小,有时候长达一两个小时,期间不许玩玩具,不许看书,没有电视,更没有人会去搭理她。女儿坐在那里,无聊地扭来扭去,一会儿抠抠指甲,一会儿拧拧衣服,就是不敢让小屁股离开板凳面。这种“痛”不亚于打一顿。

奖惩的目标是为了让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有所认知,从自励或自律中得到满足。惩罚只是手段,最好的做法是防患于未然,事前的提醒和警告,事中的及时发现与急刹车,都远比事后惩罚更有效。

将功补过是很好的惩罚方式。

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有一次他从家里偷拿了四百元钱买了一大堆游戏币,送的送,花的花,一下午全给挥霍光了。等他妈妈发现时为时已晚。他妈妈是个非常懂教育的人,她没有打孩子,而是要求孩子将功补过,用自己的劳动“挣回”这笔钱。她跟孩子约定了各种工作的“价格”,例如,收拾盘子、自己洗袜子、打扫房间、认真改正一些毛病,以及减免平时的零花钱用来还账。在还清债务之前,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减少外出游玩次数和时间等。孩子辛辛苦苦地用行动挣着自己每一分“汗水钱”,承受着错误带来的代价。

这位妈妈很会抓住时机,不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还间接训练了孩子主动学习,积极劳动的好习惯。教育方法得当,就能让坏事变好事呀!

你错了,但是父母依然爱你!

对已经意识到错误并真心悔过的孩子,家长的宽容比惩罚更有效。

家长在宽容孩子时告诉他们:第一,你错了;第二,我很难过;第三,但我依然爱你。

在一般情况下,犯错就应该承受惩罚,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是非观念,避免再次犯错。然而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包容、谅解。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小菲跑进来向我告状:“老师,莉莉偷了我的记事本。”

“你怎么知道?”

“我的记事本有记号,丢了之后我一直找。刚刚发现是莉莉偷走了。”

看来问题挺严重!但是莉莉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从未发现她有类似的行为,这是第一次。所以我先告诉小菲:“这件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先不要声张,交给老师处理,不要把‘偷’这样的词用在同学身上。”

送走了小菲,我马上找莉莉谈话,开门见山地问她:“小菲的记事本不见了,你知道这个本子在哪里吗?”莉莉马上惊慌失措起来,小手紧攥着衣服角。

我直视着她的眼睛再问:“你知道潘老师非常喜欢你,你那么懂事、那么可爱。有错误不要紧,只要能改,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好孩子。”莉莉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泪水滚滚而下。

她告诉我,她非常喜欢这个小本子,一时糊涂拿了别人的东西,并一再保证不敢再犯了,希望老师能原谅她。

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破案”的事件。小孩子会因为一块可爱的小橡皮,花花绿绿的彩色卡片而心动,把它们据为己有。特别是低年级小孩子,他们一时冲动考虑不到事情的后果,自制力比较差,同时他们又是那么脆弱。对于初犯的孩子,我们只需要让他们明白错误的严重性,知道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严厉警告,让孩子记住这样的事情绝不可以再做就足够了。如果处理失当,比如将孩子的行为公之于众,或贴上“小偷”的标签,极有可能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毁灭性的伤害,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莉莉是初犯,而且平时一贯表现良好,从未发现其行为品质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在教育的同时应该保护她,给她一个改过的机会。

我避开其他学生,找个没人的角落,语重心长地跟她讲清利害关系。然后我给她找了一个能把这件事情圆过去的说法,和她约定这次就告诉小菲是老师要抽查学生记作业情况,让莉莉负责去收几个孩子的记事本,所以莉莉按老师的要求收到了自己那里了,不是偷东西。在我的努力下,这件事情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现在莉莉已经上了初中,是班级里的生活委员,学习、人品都非常出色。前一段时间我们打电话聊天时她还提起这件事,她说这是她小学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她还说,当时她觉得天都塌了,自己再也没脸见人了,没想到老师却这样大度地处理,对此她非常感激我。

孩子犯错,不等于不值得被爱。

类似的“大事件”偶尔也发生在家庭之中:去同学家玩,顺回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趁父母不注意拿家里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外乎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给孩子留面子,大事化小,私下教育孩子;狠狠地惩罚孩子,公开孩子的错事……

哪种方式好?孰对孰错?我认为关键要看孩子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事情发生的频率,是初犯还是屡犯。

根据孩子犯错的情况及态度,决定处理问题的方式。

如果孩子痛苦自责,说明他已经知道了自己错在哪里;如果孩子后悔害怕,说明他已经预感到事件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如果他不能承受,不知所措……这时候道德层面的教育已经达成效果,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再严厉地苛责孩子,而是告诉他们:“你错了,但是父母依然爱你。”这样一来,孩子同时受到情感层面的教育。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顺利地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如果孩子对父母只有惧怕,出了事根本就不想让父母知道,教育又从何谈起?

教育孩子首要的一条,就是让孩子愿意向你敞开心扉,愿意听你的建议。想和孩子走得近,就要让他知道:父母是他心灵的港湾,在他痛苦彷徨时能理解他、帮助他,让他体会到什么是亲情,知道有人永远爱着他。这样孩子才会相信父母,在做事之前听父母的建议,在犯错之后告诉父母,而不是逃避。在特定情境下父母表现出来的温柔大度,对孩子来说比苛刻的惩罚更有效果。

具体说来,家长“心软”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孩子是否已建立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我采用大事化小的方法对待莉莉,是因为我依据她平时的表现,知道她只是一时糊涂,我的宽容不会给她的道德观造成负面影响。而有的孩子却没有是非意识,或者是非观正在形成阶段还不稳固,他们偷了东西会天真地认为这些东西就是属于他的。有些孩子打架、欺负弱小等,如果家长一味袒护,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规范之上,闯了祸也不要紧,因为有父母帮忙。一来二去孩子变得无法无天,终有一日闯下大祸。

二、看孩子是初犯还是屡犯

如果是屡犯,当头棒喝的效果会好于心软处理。

我以前教过一个孩子,他竟然多次在学校内外截住低年级的孩子,问人家要钱要东西,还扬言不给就打人,最后被低年级的家长告到学校。他父母多次说教都没有起色,学校最终决定劝退他。最后一次,他的一个伯伯出了一个“狠招”,彻底制住了他。

这位伯伯和他父母商量好之后,找了一个当警察的朋友出面,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领着他去警察局参观了一遍,然后找了个空屋子让他静坐了半天,戏做得十足。这下孩子真正害怕了,知道了后果的严重性,再也不欺负人了。

三、看孩子在做错事后到底有多大悔意

当孩子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羞耻,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心的惩罚,不宜再受到额外的惩罚。

我教过一个玩游戏不知轻重的小男孩。有一天下课,他和同学玩“斗鸡游戏”,就是用手扳起一条腿,单腿跳着互相撞着玩,比比看谁的力气大,谁坚持的时间长。他撞倒了一个同学后,按照规则赢的一方应停止撞击,可是他不但不停,还故意使劲踢躺在地上的孩子的腿,导致那孩子腿上乌青了一大片。我赶过去时,他怯怯地看着我,一副后悔害怕的样子。放学后跟他父母交流时,我帮他说好话,建议家长不要打他了。

然而令我失望的是,第二天他再次做出了伤害同学的事。有位同学从他身边经过时,他恶作剧地伸出脚去绊人家,导致同学摔伤。可见昨天他的难过仅仅是因为害怕家长和老师的责罚,并不是真心悔过给别人带来了伤害。昨天的宽容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可怕,更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是我高估了他的悔意。

因此这次我没有原谅他,直接把他的家长请来,讲清楚前因后果之后,要求他和家长、老师一起陪受伤的同学去医院,让他亲眼看看他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了解别人的痛苦,让他也感同身受。

受伤的孩子缝针时,我让他趴在玻璃窗外面看了全过程。虽然我和双方的家长都没有大声斥责他、打骂他,但是他的脸色越来越沉重,表情越来越伤心,我知道他真的害怕、后悔了。

自那次事件之后,他开始知道顾及别人,玩游戏时更有分寸了。

孩子是否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否为首次犯错,是否对过错深有悔意,是家长可否选用宽容的教育方法的三大原则。

孩子犯了错,无论家长是否采用“心软”教育,都绝不可以摆出无所谓的态度,让孩子没有压力,不下决心改正。

有一句常用语叫“教无定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不是加工零件,没有哪种教育方法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家长只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对正确合理的处理方式。

与孩子相处中的“谨言”与“巧言”

否定的话要“谨言”,积极的暗示要“巧言”。

不符合实际的话要“谨言”,批评孩子的话要“巧言”。

消极世故的言论在孩子面前要“谨言”,积极乐观的要“巧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语言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说“好”话则事半功倍,说“错”话则伤人于无形。我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孩子、家长的相处中,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谨言”与“巧言”。

否定的话要“谨言”,积极的暗示要“巧言”。

有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小,很多事情不懂,在孩子面前说话过于随意,殊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等到问题产生就为时已晚。

我有一个学生一上学就对数学有些犯怵,题目稍微难一点就没有信心,总是怀疑自己写的不对。有一次,同桌“小淘气”逗他说他的题写错了,他想都不想就擦了重写。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不自信,他竟然说:“老师,我不可能学好数学,我爸爸妈妈上学时都是数学差生。他们说这个会遗传的。”

我把这种情况告诉他父母时,他父母也很惊讶。原来他们上学时数学成绩虽然不拔尖,但是并不差,只是经常喜欢彼此开玩笑,说话夸张了些。谁承想给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心理暗示。

我还遇到过一位很“会说话”的家长,她的巧言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她的孩子是我们班的“小作家”,作文写得很好,孩子曾经骄傲地告诉我:“我妈妈上学的时候是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她就很会写文章。妈妈说我小时候说话特别早,爱看书,嘴巴巧,长大后一定能当作家!”

后来经我了解,这位妈妈运用的是反话正说的语言技巧。这个孩子并没有从小就展露语言天赋,妈妈只要发现孩子平时说话中用词巧妙、表达新颖的地方就马上夸奖孩子,还故意把自己上学时做宣传部长的事讲给孩子听,跟孩子交流写作的技巧和心得,让孩子潜意识里就认为写文章是件简单而有趣的事,相信自己有写作天赋。

不符合实际的话要“谨言”,批评孩子的话要“巧言”。

一些家长批评孩子爱随口带上“你总是……”“你没有一次……”孩子听了往往先是委屈,后是不服,进而愤怒。

有一次,都晚上十点多了,一个家长气得直哭,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少写作业还撒谎,家长批评他,他还不服顶嘴。第二天我和这个孩子谈心,孩子说:“我知道撒谎是我的不对,但这只是我第二次撒谎,上次是一年前。妈妈却说我总是撒谎,没有一次让她省心。总是不努力学习,没有一次考过某某。”说到这里孩子伤心地哭了。

原来孩子不满的是妈妈对自己的全盘否定,愤怒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曾经的好成绩妈妈一点没看见。妈妈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口头禅带给孩子的伤害,十分后悔,向孩子道了歉。

批评孩子固然要实事求是,但批评也是讲技巧的。有的问题需要一针见血地给孩子指出,但是有的缺点需要孩子自己反思领悟。对于个性强的孩子,语言太直截了当,他们心理上难以接受,会本能地产生抵触,非但达不到纠正孩子行为的目的,还伤害了亲子关系。

家长们可以试试巧言——把他的问题转换到“别人”身上,让他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参与讨论,让他批评自己,效果可能更好。

例如,我女儿写作业总是磨蹭,我就在散步的时候故意像说笑话一样讲同事家孩子写作业时是怎么磨蹭的,同事是怎么着急的。听着听着,女儿就插嘴了,头头是道地分析这个“小朋友”为啥磨蹭,然后给我们出主意,告诉我们纠正的方法,还煞有介事地大谈抓紧时间的好处,听得我暗自好笑,看来她什么道理都明白。我发现每次经过这样的交流之后,女儿都会刻意地修正自己身上的毛病,因为她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这样下去对自己不好。教育就这样在旁敲侧击中完成了。

小孩都是顺毛驴,善夸的父母是智慧的家长。事实上,小孩也像大人一样要面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出丑。我们的父辈总喜欢谦虚,不愿意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子女的优点,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表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有利,只要能把握好表扬的度,完全可以做到既借用外力教育了孩子,又不会显得张扬过分。

我朋友家的小孩从小学钢琴。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朋友小声地告诉我孩子正在闹情绪不想练琴,一会请我帮忙一起演出双簧,给她些动力。于是我们装作无意地溜达到钢琴边听她弹琴,我故作惊讶地称赞她弹得动听,朋友赶紧拿出孩子的考级证书,我用更加惊讶的语气表扬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高的水平,我的学生某某就不如她有毅力、能吃苦,所以进步没她快、水平没她高,孩子听了乐开了花。趁她高兴,朋友又说了好几条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巧妙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练琴更有劲头了。

消极世故的言论在孩子面前要“谨言”,积极乐观的要“巧言”。

小孩子心灵纯洁,好奇好学,非常留意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有时候家长与朋友说话聊天,孩子在一边玩耍,他们看似毫不在意大人的讨论,实际上一直在“偷听”。

可是成人之间的聊天,有时候会夹杂许多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工作环境的抱怨、对领导同事的牢骚,甚至会流露一些消极的处事观念。孩子不像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多年,经历了很多人情冷暖,可以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发完牢骚一样卖力干活。听多了这些负面信息,孩子容易用比较消极的心态看待事物。

我教过一个医生家的孩子。那孩子挺聪明,也很听话,就是对待学习缺乏上进心,总让大人推着学,学好学坏无所谓,总是把玩乐排在第一位。

有一次,无意之间我听见他和同学说:“做人就要看得开,争那么多干啥,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从他嘴里说出这么“成熟”的话,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抽空和他家长做交流,原来他父亲在医院工作,看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见过太多为事业为家庭忙碌,拼到身患重病或绝症的患者,从而觉得人生在世要学会取舍,看淡名利。平时与家人聊天,与朋友相处不时地流露出这样的看法。

他爸爸的观念其实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观念是建立在他多年求学,功成名就,回头反思纠正过激行为的基础之上,不代表他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会这样处理世务。据我所知,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小有名气的好医生,绝不是孩子嘴中所说的“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凡事无所谓”的人。

在沟通之后,孩子的爸爸也意识到了问题,开始留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论,经常给孩子讲自己怎样努力学习,从农村一步一步考入名牌大学;怎样熬夜做实验,啃医学书;怎样当上博士、受人尊敬;怎样救死扶伤,担当社会责任的。

从那之后,孩子在很多方面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一点一点地进步。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年龄小,和孩子聊人生、谈理想尚早,没必要。其实父母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父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和态度,孩子能感受得到,能听得懂,会不知不觉向父母看齐。

妹妹的女儿欣欣快上学的时候,妹妹正在读研,经常看书到深夜。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和欣欣一起去看电影,在等待开演前,欣欣主动提出想去逛旁边的儿童书柜。我逗她说:“别去了,我们去买好吃的吧。”她忽闪着大眼睛说:“那好吧,我们可以拿着吃的再去看书,一边看一边吃。”引得我和女儿笑了半天。她爱看书正是妹妹言传身教的结果。

后来妹妹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我们全家出去吃饭庆祝。饭桌上妹妹感叹自己学习的艰苦,但拿到了证书觉得非常值得。欣欣在一边问我:“研究生是啥呀!”

我给她解释,然后接着说:“现在你妈妈是咱家学问最高的人了。”

欣欣问:“比您还有学问?”因为我是教师的缘故,欣欣特别崇拜我,固执地认为我的学问特别高。

我笑着点头认可之后,小家伙一脸羡慕地感叹:“我妈妈是好学生,每天都学到很晚。姨,我也爱学习,我以后会比妈妈还有学问。”

可见,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

同类推荐
  • 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

    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

    《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将告诉您怎样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如何培养成长中的孩子、与他们一起成长;如何做一个他们心目中既专注于工作,生活中又体贴入微的,给予他们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成长环境的上班族妈妈。《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由李建勇等编著。
  • 好父母教品德

    好父母教品德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才呢?难道成才就是考高分,拿高学历吗?难道有了很高的学历就是成才了吗?未必呀!对孩子来说,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品德。儒家经典《大学》中说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财富是次要的。孔门四科(孔子门生必修的四门课程)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文学,即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后一位。
  • 女孩怎么养

    女孩怎么养

    本书每一个细节都含有大量具体的教育实例和操作指导,是众多成功父母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简单实用,能引导你解决女孩教育中最常见、最关键的难题。本书以培养聪明、乐观、自尊、善良的女孩为目标,全面塑造女孩的修养、情感、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教育。
  • 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从妊娠、分娩到育儿,是一个科学、系统、复杂而又长期地孕育生命的过程,这当然会倾注即将为人父母者的大量心血。然而,如果不懂这一过程中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巧,很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本书帮助年轻的父母知道怎样去主动、选择性地受孕,避免影响受孕的不利因素;了解孕期要注意的饮食与营养,做好安胎养胎;了解孕期胎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胎教;了解分娩的过程,使孕妇顺利度过分娩期;学习宝宝的喂养特点和护理技巧,让宝宝的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熟悉宝宝日常易发生的意外,当出现异常时不会忙中出错;了解宝宝易发生的疾病,当出现疾病征兆时不会“病急乱投医”。
  • 定本妈妈宝宝护理大全

    定本妈妈宝宝护理大全

    为自己的爱人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这是无数女性的美丽梦想,是每对夫妻爱的升华。当你憧憬这一刻的时候,也许是轻松畅快的,也许是五味杂陈的。无论你有何种感受,任何情况也不能磨灭一个女人渴望成为母亲的感受。无论在桃花灿烂的季节,还是在白雪皑皑的岁月,都不会改变新生命的降生所带来的无限喜悦。无数人一次次地感叹生命的神奇,为宝宝的第一声响亮的啼哭而泪流满面,而欣喜若狂。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感觉,请记得:我们和你一样爱你的宝宝,为你的勇敢而赞叹!为你们的幸福而喜悦!
热门推荐
  • 狱妻归来:陆先生别来无恙

    狱妻归来:陆先生别来无恙

    被欺骗,被陷害,入狱三年,身患重病。两年后,她涅磐重生。在归来,她要抢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渣男,小三请接招。为了调查父亲的死因,家族企业的衰落,她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抽丝剥茧……到底是谁在陷害她。而当一切风平浪静的时候,她和陆先生的婚姻是否还能继续。
  • 修罗帝祖

    修罗帝祖

    天辰大陆,强者为尊!开天帝尊乃是神般的存在!白羽,前世乃是神剑帝祖,却被带人陷害,导致陨落!重生在他人身上之后,以剑正道,为报仇!杀上天之颠!战天地万祖!
  • 夙爱启芫

    夙爱启芫

    15岁女高中生,荀芫,一朝穿越,穿到了一个小奶娃的身体里。一照镜子,这不是她小时候吗?懵……关键是一身破破烂烂流浪在大街上,什么鬼?直到遇到了他……他或许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可她对他又算什么……“阿启,我不要做你的妾,我要做你的妻。”“小芫,现在还不可……”
  • 超时空打野

    超时空打野

    宇宙是唯一的吗?人类是否能永生?当李乘风醒来之时,这个疑问便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直到一款名叫《超时空乐园》的游戏出现,这个世界终于显露出它的真容。
  • 等我穿越时空来爱你

    等我穿越时空来爱你

    一不小心穿越了?没事!正好来参观古代风景,一不小心爹病了?没事!这次不想出名都难啊!一不小心得知爹爹的大官?可为何不见有人伺候?没事!化作名侦探柯南了解疑题!原来是狗屁皇帝!看我化做穆桂英挂帅!一不小心他爱上了我!没事,姐有的是时间,陪你玩玩!一不小心让四大国争夺我?没事,先谈个恋爱再说!
  • 读智囊悟人生

    读智囊悟人生

    翻开《智囊》,细读里面的故事,慢慢品嚼其中的滋味,你会发现人生的确需要“见大”、“远犹”、“通简”、“迎刃”和“知微”。且不论《知囊》的“身份”是什么,把它的智慧提取出来,就是人生的一大选择。一本《智囊》囊括了天下智慧,把《智囊》的智慧提取出来,悟出人生的道理,得到想要的思想,感悟奇特的人生。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初衷,更有可能是此书的始衷。
  • exo交错相杂

    exo交错相杂

    我们的命运,就像一道道丝线一样,随着我们的决定而改变轨迹,可是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我爱你,吴世勋。”我以为,当我们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任何的阻挡都不堪一击,可是为什么会这么的艰辛?回头往后看,原来阻挡我们的一直是我们自己;我们都爱着彼此,可我们之间又有着那么多的误会与猜忌……
  • 极品恶公子

    极品恶公子

    深山里的天才修行者赵无名、奉命下山保护庄氏集团的刁蛮千金,可是阴差阳错,好端端的贴身护卫却变成了大小姐的随从小弟,还被贯上了恶棍之名,从此开始了在不平等条约下的‘屈辱’生活。可是呢,身为一个修行者,怎么能眼睁睁地被小妮子欺负!于是,无名那反抗压迫的斗争,开始了……
  • 魔刀重生

    魔刀重生

    前世,红颜惨死,自己为老魔奴役!虽最后实力通玄,看似荣耀天下,实则一生悲苦!这一生,要握紧手中坚定,征战天下!一刀在手,群雄俯首!
  • 不过低配的人生:你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不过低配的人生:你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我们都曾有梦想,都希望找到喜欢的生活状态,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人就忘记了曾经的万丈豪情,忘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眼前的困难吓得连连后退,有多少人躲在安逸的生活里不愿探头,有多少人藏在时光的角落里窥探他人的成功而悔恨。在忙忙碌碌的生活里,在逼仄的格子间里,很多人让迷茫代替了坚定,理想变成了无助,笑容扭成了愁容。叫嚷着命运不公,抱怨、吐槽成了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人已经随波逐流,过着低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