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24200000016

第16章 辑三 自我修养篇(6)

前后两句连起来看,贤文似乎在暗示人们,人才都隐居了起来。人才为什么要隐居呢?古人有终南捷径之说,意思是隐居是获得重用的一个方式。还有社会混乱,贤人清高,不屑在社会上露脸等原因。但人才终究是人才,一有机会,他们就会飞黄腾达。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心得

交的朋友要是都胜过自己的,和自己见识一般的,不要搭理他。怎么验证别人比我见识高呢?相处个三五日,就可以见出高低了。

这话其实有点自相矛盾。人人都想交结比自己水平高的朋友,那别人比你高,你就比别人低,你想和别人交结,别人是不会和你交结的。这样的话在逻辑里叫自毁命题,即自己把自己给驳倒了。又如多年前批评计划经济,有个说法: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而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需求,所以计划经济不可行。人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需求,自然不能了解所有人的理性。那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个普遍命题,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不动脑子,不加分析地抄别人的现饭,是贤文的作者一贯反对的。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

心得

人情就像水一样,有高有低;世事就像云一样,时卷时舒,变幻不定。会说话的人,忽悠得别人只有点头的份;不会说话的人,就容易犯人忌讳,显得无礼。

前后两句连起来看,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说话要看场合。因为人情有高有低,大家都待见你,你怎么说都行;没人待见你,你一开口就会犯错。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害自己。

心得

磨刀的时候,恨不得它越磨越锋利;但太锋利了,又会伤了自己。赚钱的时候,恨不得赚越多越好;到财多时,想不到又害了自己。

凡物有一利必有一弊。刀利伤手是个现象,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财多会伤人命。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心得

知道满足,就会有足够的东西,这样你一生就不会受辱。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不利就不会来找你,那么,你一生就不会有后悔的事了。

知足的目的不在于获得足够的东西,也不在于受不受辱;知止也是如此,关键是你的内心的追求。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结合常人的要求来做说明:你不用紧张地张罗也可以得到所需的,那何不让自己精神放松下来呢?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心得

追求福气,就会影响发财;不求福气,只求多财,可能会伤害自己。差的就一点点,结果却和目标南辕北辙。

这是告诉我们,要谨慎选择。福和财有时会发生矛盾,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而且还要知道,一步走错,步步错,最后的结果可能跟你想的千差万别。所以,要慎重选择。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心得

登高要从低处起步,跑远要从眼前的第一步开始。凡事多思考,想好了再去做;一边做着一边再思考,不断修正当初的想法。

凡事多思考,但思考过多,就会影响行动。所以,考虑得差不多就行动,边行动边思考,然后再改正。梁漱溟比较中西印哲学,说道:西方哲学一个劲往前冲,从不回头看;印度哲学(主要是佛学)走一步,退两步,终究是后退的哲学;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学)走一步,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路,反思一番,再往前走。这个比较可以作这句话的注脚。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心得

口说不如动手做,求别人不如自己做。

人多力量大,凡事求求人没错。但要想使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有本事。所以,先锻炼自己,自己本事够了,别人也乐意帮忙。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心得

小时候一起生活,长大后各奔前程。妒忌别人吃得好,不如想想别人怎么发的财;怨恨祖先没给自己留遗产,不如去看看活着的人怎么发的财。

前后四句连起来理解就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受教育,因为后来的路不同,一人发财,一人贫穷。那么这两人就很有可比性,值得读者琢磨。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心得

一般人看见自己头发变白,很是吃惊,我就很高兴。为什么呢?你看多少人还没等到看见自己头发变白,就都一个个去世了。

凄怆,含泪的微笑。贤文作者用简单的意象,给了读者一个意外。

墙有缝,壁有耳。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心得

好事没人知道,坏事一下子流传到了千里之外。怎么会这样?因为墙上好像有条缝,会透风;又好像有只耳朵,屋里人的话全给听去了。

前后四句连起来看,似乎告诉我们:弥缝墙壁的好办法就是多做好事。虽然名声不会流传千里,但也没人有过来竖耳朵偷听的兴趣了,自然也就没人来找你的麻烦了。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心得

小人使手段,君子用智慧。人生不得意,君子不放在心上,小人就开始放弃原则。

小人、君子,在这里有道德上的比较。但就是这道德约束,让君子混不开,让小人大行其道。不过没关系,这时就体现出两人的差别了。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不怨恨一切,就是固穷的意思。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心得

贫穷的人自在,富贵的人多烦恼。给人家好处,人家不感谢我,还怨恨我为什么不把钱全给分了。

富人烦恼钱怎么花,花的过程还烦恼别人有意见。穷人也有啊,烦恼怎么告别贫穷,但至少没人惦记穷人的口袋。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心得

宁愿用正直的方式去取,不愿走歪门邪道去要。人没有长远打算,不久就会有烦恼。

什么叫长远打算?正直而行,做事坦荡荡。为什么这样就长远了呢?因为这是社会的公认价值。按大家公认的价值行动,没人会找你秋后算账。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心得

这两句直接出自《诗经·黍离》,但背景不同,具体的意思跟原出处还是有些不一样。这世界有了解我的人,有不了解我的人。了解我的人看到我心忧,知道我为何而忧,不了解的就以为我在自寻烦恼。烦恼什么呢?忧愁什么呢?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烦、畏就是人存在的核心内容。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心得

天晴不做事,下雨天更加干不成了。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所以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说了。

前后两句连起来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说已经没用,关键在于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晴天适合做事,下雨天只能挨淋。这有点废话,但贤文说的都是明明白白的大实话,关键看你有没有照着去做。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心得

是非是因为你多说了几句,烦恼是因为你凡事老想着出头。

不在开口,在于多开口;不在出头,在于强出头。说话、做事要看情势,情势不对,不要说话、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心得

忍住一时的火气,就可避免日后的烦恼。有事向乌龟学学,碰到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缩头躲避。

乌龟受到侵扰、攻击时,就全身缩进乌龟壳,别的动物奈何不了它,只好放了它。做人有时也得如此,忍住一时之气。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唐朝武则天时的宰相娄师德教育弟弟说:别人唾你一脸口水,怎么办好?不要擦了,让它自己干。有唾面自干的定力,谁还没事来找你麻烦?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心得

畏惧法律才会天天快乐,欺骗政府只能天天担忧。人活一辈子,就像草一样,春天一过,生命就要走向结束。

前后两句连起来可以这么看:人生短暂,那就得追求快乐。怎么才能快乐呢?该畏惧的就得畏惧,该遵守的就得遵守。这样子事事守规矩,即使没钱,也不会有人来找你烦恼。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心得

月亮过了十五,就由圆而缺,变得黯淡起来;人过了中年,精力就大不如前了。所以,既然时光过得这么快,就得抓紧时间学习,不然没几年就成老头了。

学习还是很重要,需要反复强调。学习什么呢?学习经典,学习礼仪。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呢?老祖宗说的,照着做就行,没错。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心得

儿孙自有儿孙的想法,不要为他们做太多。为什么呢?一、到儿孙们的时代,社会环境已变化,儿孙们想要什么,父辈们无法提前预知,怎么去准备?准备不好,一片好心变成了驴肝肺,反而招埋怨。二、为儿孙做太多,会养成儿孙们不劳而获的心态,不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样。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心得

头两句出自《古诗十九首》,人人都想千年长寿,但有几人活过了一百岁呢?既然如此,何不喝喝酒,让自己开心。明天烦恼了,明天再说吧。

这里说的少担忧明天,和前面说的时时谨慎,免得招来烦恼不是一回事。及时行乐,是我自己的事,和别人无关。和朋友就得开心,在其他人面前还是得装孙子。对象不一样,就得不一样应付。

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心得

路走到了险难的地方,就不能再回避;事情做绝了,以后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药只能治一些假病、小病、轻病,酒只能让人麻醉,暂时忘掉烦恼。

前后两句连起来看,怎样才能治好真病,去掉真愁?就是要有本领,在险难处善于腾挪;善于处理棘手问题,处理好而又不把事做绝。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心得

水到了低处,就流不起来;人穷了,没了地位,说话就不响,就不要说话了。一匹马不走,其他马都走不动;一家人女儿没嫁,其他家庭都觉得有希望,都过来求婚。

前后两句话看不出什么关系,那就分开来读,分别理解,分别运用。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心得

喝酒是为了赏花,登楼是为了赏月。三杯下去,心情舒畅,喝得烂醉,什么忧愁都没了。

花、月、酒,中国人的最爱。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心得

深山怎么着也藏着猛虎,大海需要积累一点一滴的小溪流。

人才来自民间,藏龙卧虎,猛虎是卧在深山中的,所以不要忽视民间的力量。就算没有猛虎,百姓的支持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大抵选他肌骨好,不傅红粉也风流。

心得

喜欢花的会格外关注自己的行为,喜欢月的不会去故意梳头打扮。因为爱得深,所以学习花和月,追求自然的体态,讨厌乔装打扮后的样子。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自然从为人处世来说,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心得

凡事不要贪得无厌,该收手时就得收手。受恩多了,受人欣赏太得意了,都会招来受恩少、不得意者的嫉妒。《易经·乾卦》:亢龙有悔。亢龙就是极得意的状态,这个时候不是得意忘形的时候,而是应该注意形势,不然就会有让你后悔的事发生。

不要等待别人出来拨弄是非,挑拨你跟赐恩者、欣赏者的关系,使你们的亲密关系变得生疏,那时就晚了。

要提前做出准备,留好退路。五湖明月说的是春秋时范蠡的事。范蠡帮助越国打败吴国,关键时刻,功成身退,带着西施做生意去了。有了钱,在五湖一带游玩,沐浴山间的清风,欣赏湖上的明月,潇洒快活。这样的人还有战国时的鲁仲连,说服齐国放弃称帝,功成之后没有接受赏赐就在众人眼里消失了。李白很敬仰他,作诗道:“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心得

这几句直接上面的话语。既然准备退出,就得果断、主动,就不要留恋什么。休别,告别。即使是鱼多的浅滩头,也不要留恋。要去就去,不要犹犹豫豫,别人再挽留也不要改变。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不果断,就会被动。被动制于人,主动了才能制人。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心得

色字头上一把刀,忍了。怎么忍?一句话就要冲口而出,但会造成坏的后果,忍住;心头一团怒火,要发泄出来,忍住;别人得罪你,不计较,忍住;别人欺负到头上来,我就主动退一步,忍住。忍住一时的气愤,让自己头脑冷静,主动就在我手中,什么事情就都好解决了。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

心得

豪,豪气,豪纵,放纵一下自己。五十岁之前,该做的没做,该享受的没享受,五十岁之后,就慢慢等死吧。战国时甘罗十五岁做秦国宰相,西周时姜子牙八十岁遇到周文王,这些少年得志、大器晚成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为常人的我们,不趁年少好好搏一搏,老来只有后悔。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心得

人到老年,就得看开一切,对任何事都动感情,难免悲悲切切,活得累。活着的人少打招呼,死了的人该告别就告别,装装糊涂也很好。父母恩重,夫妻情深,要分别就分别,不要过多留恋。大限,生存的最后时刻。最后的时刻到了,人就像双宿双飞的鸟儿一样,再怎么恩爱,也得分开。这就是生活现实。认识到了这个现实,分别起来,我们的心理压力就小了。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心得

马太温顺了,人就容易骑它。这告诉我们,人太善良、软弱了,别人就会来欺负你。马不偷着多吃点就肥不起来,这告诉我们,人发财也有正常工资之外的收入。总之,不能太善良。我不害人,但也不能被人害;不天天想着发横财,但有机会就把握住。《庄子》记载,老子死时,一个老朋友过来吊唁,哭了两三声就停了。弟子们就问:你不是老师的好朋友吗,怎么就哭这几下?朋友说:“你们是老子的弟子,却还没有理解全老子的学问啊。老子来到这个世上,那是偶然;现在去世,那是必然。我理解了偶然、必然的道理,所以哀乐就不会萦绕我了。(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心得

这几句相当于对前面几句的详细说明。善恶相对,有善人,有恶人。人不能太善良,但也不能去作恶。作恶的人别人怕,但老天是不怕的;人太善良被人欺负,但老天是爱护善人的。善良还是作恶是人的选择,老天是会对做出的选择给予评判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心得

黄河因流经黄土高原,水色泛黄。自古以来,治理好黄河,让它澄清、不为害,是君主、大臣们的宿愿,是他们渴望立下的大功德,所以有了成语“海晏河清”“揽辔澄清”。从理论上来说,黄河既能黄,通过努力,也就能澄清。那么人呢?从理论上讲,通过不断努力,也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理论上是可能有,能否把理论变成现实需要人的不断努力奋斗。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心得

同类推荐
  • 晨雨集

    晨雨集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吾生张军,少怀天下之志,然英语毁败,高考失利,爱情受挫,志不得张。其情积之于心,发之于外,形诸言语,集之曰《晨雨》。
  • 欧阳修文集3

    欧阳修文集3

    本书为欧阳修的诗、词、文精选集。其中收录了:古诗三十八首、古诗二十首、古诗二十四首、律诗六十首、律诗五十七首、律诗五十六首、赋五首等。
  • 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本书选取了世界经典散文,如蒙田的《热爱生命》、川端康成的《我的伊豆》、《花未眠》,纪伯伦的《笑与泪》、高尔基的《鹰之歌》、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等,这些都是文学史以及思想哲学史上的经典名作。这些散文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们哲理玄思的精华所在,是他们思想足迹的重要体现。每篇散文之后有鉴赏,帮助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 蠹鱼文丛系列(套装10册)

    蠹鱼文丛系列(套装10册)

    “蠹(dù)鱼文丛”10册,包括:陈子善的《浙江籍》、徐重庆的《文苑拾遗》、叶瑜荪的《漫话丰子恺》、扬之水的《问道录》、孙郁的《苦路人影》、徐雁的《越踪集》、王稼句的《剪烛小集》、子张的《入浙随缘录》、朱航满的《立春随笔》、李辉的《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高峰人物”,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施蛰存、陈梦家、赵萝蕤……都是浙江人,“蠹鱼文丛”的作者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资深研究者,甚至与有些大家有过很深的交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要去见这些大家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一封书信约定,便可欣然前往。
  •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

    这是一个亿万人情不自禁地为新时代的到来而歌唱的诗的时代,一个不能没有诗的时代,一个诗人和诗篇喷泉般涌现的时代。想到这些,我就常常要想到新四军。
热门推荐
  • 重生——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祭

    重生——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祭

    《重生: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祭》是河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关仁山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而作。当此三周年纪念,关仁山先生将诸多稿约置后,潜心闭关,为四川人民创作出这部荡气回肠的长篇力作,小说跳脱了同类作品的一般模式,站得更高,从中华民族大爱传承生生不息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从唐山到汶川到玉树千里驰援传递爱心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从更高的层面来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大爱的力量,歌颂了感恩、奋进的时代精神。
  • 快穿攻略之宿命男神请自来

    快穿攻略之宿命男神请自来

    [1v1甜中微虐吧]温柔的竹马哥哥、帅气的总裁老公、邪恶的狼狗弟弟、疯狂的首席医生、绝色的美人神医、酷拽的校霸大人、傲娇的忠犬先生、呆萌的人鱼王子、腹黑的闷骚帝王……“停停停,别了别了!”安暖豪气的抹了一把哈喇子。想她单身二十多年,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会被系统砸中,还可以攻略各大类型的男神!想想就激动。但是吧为什么她总有一种被坑了的感觉呢?!哎呀不管了,男神我来啦!
  • 天下之魂
  • 彻夜语

    彻夜语

    2007年的夏至,我去了一趟成都旅游!前后待了好些天,一来景点太多;还有成都太多好吃的东西拉住了我胃。还去了好多回人民公园玩,因为喜欢那喝茶的意境。公园里确实有不少的茶馆,在茶语轻声低唱间,流转着各样故事,还有江湖传奇。湖边上的茶馆,一位堂客老人家,他就跟我说起一些往事。。一个关于历史上自南宋开始,不为老百姓所知道而传承千年的隐秘组织的往事。。。
  • 斗天魔

    斗天魔

    在黄家的一个小子,因为血脉缘故,不能在修行上取得大成就,因为他爹留下的玉佩,开启了他的强者之路,接下来,请往下看????,
  • 侠女惜小花

    侠女惜小花

    山水淙淙,泪千重。恩怨情仇,味万缕。流星快镖,浴血魔剑,江湖怨儿未敢话快意。
  • 异能焚天

    异能焚天

    两个世界相融,冒险不断发生,生命不断进化,最终会走向哪里,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 陌世阶

    陌世阶

    他与他只是萍水相逢吧,可终将要分出胜负!在这个充满混乱的时代,没人有能真正的认识的陌世阶,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没有人去喝彩一个普通人,没有非凡人去想平常事。简单的描写一下陌世阶的常事,生死决斗。人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但有多险谁知道?此险阻非常人之所能翻越过去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正义伦理研究:以“身体政治”为中心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正义伦理研究:以“身体政治”为中心

    本书是从“身体”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正义伦理的专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身体审美意识的上升,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这一景观的理论背景来自西方古典哲学的“理性精神”向“感性经验”的转变。尼采、德勒兹、梅洛-庞蒂等哲学家以身体为准绳,将身体推进到一种认知主体论的地位。其后,由于受到20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思潮和语言学转向的影响,身体被看作具有隐喻功能的能指,随着身体所指的变动而漂移,形成所谓“身体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