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6400000019

第19章 杨黎光(1)

1.爬过了千山万水——回顾我的文学路

杨黎光

自从1999年第一次八卷本的《杨黎光文集》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七年多了,整理一下这七年来发表的作品,发现不知不觉中又写了这么多。

1996年的6月我做了一个手术,术后的一天傍晚在医院的走廊上散步,突然,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虚弱,生命好像就维系在那不断的呼吸中,如果呼吸停止了,也许生命就结束了。疲劳的我靠在窗台上凭栏远眺,远处是深圳著名的国贸大厦,门前的人流如过江之鲫呈现着勃勃生机。仿佛经过一次生死考验的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了这么多年,该是有一个交代的时候了,于是就有了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的念头。但出版文集并非易事,直到1999年,八卷本的《杨黎光文集》才得以出版。

抱着厚厚一摞文集,当时我想,对自己的写作生涯也算有了一个交代,今后也许再也写不了什么了,也不知道老天爷还会给我什么样的安排。

不知不觉中,许多往事就浮现在眼前。

我并非出身书香人家,父亲是一个几乎目不识丁的工人,母亲虽有文化,其程度也只是能算算账,写写字。但是,父亲忠厚善良,母亲精明能干。这些对于我后来的成长,必然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的家乡在长江岸边——安徽省安庆市,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中国近代史上,你能找到一连串发生在安庆的重大历史事件。许多历史风云人物都在安庆这座历史舞台上表演过。家乡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她的文化氛围。安庆人喜欢读书,崇尚读书。因为他们知道要改变生存环境只有读书。安庆的民风,也讲究读书,哪怕你读闲书。故乡的这块土壤把我这个贫民的儿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

我的父母没有给我一点文学的基因,那么,我又是怎样爱上文学的呢?

想想,真正给我直接影响的应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舅舅,一个是我儿时的一位邻居。上小学的时候,我在舅舅的单身宿舍里住过一阵子,最早接触过舅舅那些现在看来应算少得可怜的藏书,开始对读书感兴趣。至今,我还珍藏着一本1958年版的《新华字典》和一本《哲学词典》,都是舅舅的藏书。可是,舅舅并不喜欢文学,他的藏书中,几乎没有文学书籍,只是跟着舅舅我开始喜欢读书。

小时候,我的家住在一幢清朝时期留下来的大宅子里,这幢有着“三进三堂”的大宅子里面住了近二十户人家。有一个邻居的儿子,比我大五六岁,人很聪明。在他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停学顶替他父亲工作。那时候我喜欢跟在他后面玩,他是大孩子,又参加了工作。我跟在他后面,想看一看校门之外的精彩世界。校门之外的精彩,主要是可以谈恋爱。写情书需要华丽的辞藻和一些名人名言。这些从哪里来?只能从文学书籍中抄。我想,不少青年喜欢文学恐怕都跟这一点有关,在文学中寻找爱情,用文学去抒发爱情。当时我还小,还不懂恋爱的滋味。我的这位兄长,爱上了一个女同学。他当时谈恋爱的方式,主要是写信。为了把这些信写好,他借了一些唐诗宋词之类的书,然后在那里现抄现卖,用来给他所爱的女同学写信。他做这些都不避我,还喜欢和我一道分享。当时,诗歌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的美。当时还是在“文革”之中,一个“大破一切旧文化”的时代,很难看到这些收录有唐诗宋词的书籍。所以,偷偷地看这些诗词,特别是那些歌颂爱情的诗,想象的空间特别大,显得很刺激。于是我就向他借来看、抄、背。这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的意境之美,抒发情感之美。于是,我渐渐地爱上了文学。

记得那时候,小小的我常常在黄昏独自一人坐在长江的大堤上,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芦苇。长江从夕阳里流出,流出一江波光粼粼的金水,我情不自禁地吟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真有一种大文学家的抱负。

从那以后,我千方百计地找中外文学名著来读。每天睡觉前必须要读书才能入睡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我的文学基础,恐怕也是那时候奠定的。后来上了大学,在大学里,我学的是中文,这才系统地接受了文学的熏陶。

我的创作成熟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几乎人人都在经受着考验,包括我自己。人们在遍尝诱惑之苦后,又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把这个精神家园物化成一个“枕头”,一个让你想睡就能睡着的“枕头”,我希望人人都有。

我认为,文学是我生命的一种延续。我热爱文学,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时间,留住历史,留住生命。历史并不仅仅是史学家们记录的,还有我们文学家的责任。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但要想真正搞好文学,作家必须吃得苦涩。我多年来的体会是:文学是一种积累,创作是一门苦学。

出版了八卷本的文集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走进了中年,淡泊生活,工作之余,又觉得无所事事,于是不知不觉中又拿起笔,七年来又写下这么多,其中尤其以五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惊天铁案——世纪大盗张子强伏法纪实》和记述2003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抗击“非典”的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写作最为艰巨,前者让我第二次获得中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后者让我第三次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

于是2006年又增补出版了十三卷本的《杨黎光文集》,这让我的创作又延续了长长的一段。

在十三卷文集即将出版之际,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怀疑:写了这么多,可到底是为什么而写作?

写了给谁看?

还有谁在看文学书籍?

十四年前,我南下深圳之际,写完了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大混沌》的最后一章,那天清晨窗外白雪静卧,只有麻雀飞过,却并无降落之心。七年前,我抱着一摞文集,茫然地走入人流之中,心里不知道还能走多远。今天,十三卷本的文集出版,却突然感叹人生,感叹岁月,无论勤奋者、懒惰者、贫穷者、富贵者,或者我这已经抱不下自己全部出版文集的写作者,都是殊途同归。因为回首时,岁月不会再重头来一次。

文集出版之际想到时间的流逝,正是思考生命价值的一次机会。虽然你想不透生命的玄机,但仍然会增添一份对岁月的珍怜。

我想用一杆秤,称称自己的分量,盘算是否对得起时间,对得起岁月。人生我已经走过一半,这一半中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在干一件事,那就是写作,十三卷本的文集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可在人生最精华的一段时间里干的事情,真的如自己自小就认为的那样,有意义吗?

爬格子,是写作者自嘲的一句最形象的话。一个字,一个格子。我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就是十三卷的文集,也远不是我这些年写的全部,那么我已爬过了千山万水。我的青春,我壮年最黄金的岁月,就是在孤灯只影下不停地“爬”着度过的。

生活的质量到底有多高?

我们把写作看得太神圣,写作者也把自己看得太神圣,甚至有“神圣”的写作者把自己当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实在是太抬举写作者了。

其实,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不能成为职业者,就是一种业余爱好,我属于后者。

中国有以作家的身份来给作家定位的习惯,如工人出身的叫工人作家,农民出身的叫农民作家,知青出身的叫知青作家……他们的作品题材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相近,因为源于生活的体验。

我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更不是知青,我算什么作家?

我的职业是报人,我属于记者作家?可没有当记者前我的创作算什么呢?

写了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出了十几本书,突然不知道将自己的写作如何归类,十三卷的作品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这也许是我的创作特点之一。

重要的不是自己属于什么,而是写了什么。

我对自己的朋友和同事曾灌输一种自以为得意的成功体会:一个人一生只能做成一件事,言下之意,我连续获得了三届“鲁迅文学奖”,这表明我一生做成了一件事。

夜深人静之际,我突然对一种新想法感到不寒而栗: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那该是多么的悲哀,一旦到了晚年,到了他因退休而不能再做其他事的时候,他将会如何地茫然不知所从?

有人说,我宁愿自己的书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愿被一千个人读一遍。我真羡慕说这话人的自信。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将我的十三卷文集读一遍,因为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阅读,特别是读文学作品。

那么,下一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吗?

想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无奈地回答,恐怕还是得写。因为,选择写作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十几年的写作生涯,让我已经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

如果不写,我还会干什么?

去年的除夕,我下决心这天一定不写作,因为按照家乡的习惯,年三十如果还在劳作,那么将表明你会一年劳作到头,这些年写得实在太累了,我想歇一歇。

可看了一半闹哄哄的“春节晚会”,还是和以往的除夕一样又走进了书房,还是下意识地打开了电脑,还是不由自主地开始写作。

这样,不知不觉中把十几年前就开始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竟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又“爬”出来了,竟然“爬”了四十多万字。这部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也许开始了我文学创作的又一个时代。

这也表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就像安徒生童话《红舞鞋》里的那位小姑娘一样,一旦穿上了红舞鞋,就会不停地旋转,直到她再也转不动了。

2.文学的真诚

吴启泰

提起杨黎光,想到两个字:干净——从灵魂到作品。

这种干净,来自他执着于内心经过提纯的真情。他脸上从不书写虚伪,高兴时阳光灿烂,激动时脸红脖子粗。他不会心怀鬼胎窃窃私语,更不会耍阴谋诡计。他坦坦荡荡,有什么说什么,高门大嗓,中气十足,有时得罪了人还不知道。

他充满激情,喜形于色。朋友们视他为透明人,活得痛快淋漓。但很少有人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这往往是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特殊的情感方式。与朋友们一起聊天,海阔天空。偶尔,他会冷不丁地对你说出内心煎熬已久的某些人物、情节,包括一些创作意念和构思,然后困兽般的眼神盯着你,期待着灵魂的相互碰撞,在心灵游走的孤独中突围。

他内心紧紧地守护着一些他视为珍贵的东西。他的心简单、强烈。简单是一种人性回归,而强烈恰恰出于柔软、敏感、细腻、腼腆,狂暴和粗犷,往往坚守的是他心中的美。为了捍卫这种美,在坚硬的现实中,他的柔情变成了文学。因此,他的作品无不与当下现实息息相关。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现实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文学文本。写作于他,是必然。性格即命运。

命运使他在世纪之交来到深圳,成为一个报人。历史,在这座移民城市中,呈现给他的世界如此错综复杂,如此多姿多彩。

越是灯红酒绿、光怪陆离,越是刺激他的处子之心。来到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巨大的精神物质反差,使他狂热地去采访、研究那些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疯狂的人。他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风格,拨开纷乱错位的欲望,用人性解读人性,用灵魂追逐灵魂,用原始的美还原混沌。他与他的人物一起挣扎、一起追寻,渐渐形成了作品中某种风格和特殊个性:真诚。人性的真实,以及作家诚挚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这种真诚,传播到读者那里,读者不仅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也传达了他对人类的脉脉温情。他揭露性的报告文学,在欲望城市中,温暖了许多读者的心。

长期以来,黎光视报人为自己第一职业,将写作当作“业余爱好”。他以一个记者的眼睛关注现实,深入思考,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由于“业余爱好”,他只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成为一个工作狂,办报之余的写作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报人,就应该是他这种人,心中始终有杆秤。无论什么,也不能收买他的善良、真诚、悲悯和血性。报人的职业令他与社会方方面面保持着紧密联系,令他视野更加开阔,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关注变化中的社会现实,潜心研究人们内心一道道难以破解的谜。

2005年他创作了《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为了完成这部反映“非典”时期广东地区人们与SARS病毒的抗争经历。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包括医学科学和生物科学等,最终以难得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细节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思辨和人文关怀。

《没有家园的灵魂》是杨黎光崭露头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报告文学中,他以细腻的人物内心探微,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充分展现了个体生命面对现实和欲望的迷惘。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以及后来发表的《打捞失落的岁月》《梦醒魂不归》《惊天铁案》等多部报告文学,述说技巧日趋成熟。

我曾多次涉及报告文学,深知人物内心述说是个难点。作者是述说事件的第三者,如何才能恰当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想法。即便当事人亲口对你说的,如何界定其真实性?如果你一定要跳出来代表他们说心里话,必然有想当然的尴尬。如果省略不计,人物深度势必受到削弱。

同类推荐
  •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美文:成长卷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美文:成长卷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美文:成长卷》是一本优秀图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品文章聚会。大量经典文章首次独家入选:编者爬梳书海,披沙拣金,精选出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这些被遗忘的经典作品,皆为首次独家入选。
  • 幽梦影

    幽梦影

    《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曾国藩家书)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曾国藩家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我们的故事2

    我们的故事2

    从1968年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至今,已是茫茫40载春秋。当年的知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所耕耘的土地上却永远留下了印记。以他们为那个时代的“标本”,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描绘出属于一代人的图景:他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苦难,一同迎来崭新的时代。
  • 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

    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

    本书所选内容分为三部分:上编侧重于文艺理论基础问题的探究,中编侧重于文学批评现状和历史的思考,下编侧重于一些当代文学现象的评论,虽不是体系严明、逻辑严密的专着构架,但其观念倾向和价值取向却是从理论到应用一脉相承。所选文章从大三的习作到博士后期间的论着,时间跨度较大,反映了作者在文学研究的天地中从蹒跚学步到健步行走的成长过程。
热门推荐
  • 婚劫:总裁高高在上

    婚劫:总裁高高在上

    原本为了报复出轨的男友,我却阴差阳错认识了男友的小叔。当着渣男的面,我笑得烂然,“小叔叔,你是来接我回家的吗?”秦弈年:“……”
  • 朱允炆下落之谜

    朱允炆下落之谜

    有很多说法,但都是野史的记载,不可靠,他死不见尸,活不见人,朱棣派了这么多手下都找不到,只有3种可能:1朱棣把他藏起来了,毕竟是亲人嘛;2有人护送,跑出国了;3混乱中,进入时光隧道,不知去了过去,还是未来。你们猜是为何?
  • 伏魔剑神

    伏魔剑神

    一个贫寒少年,身藏惊天绝密,修炼成为强者,为了尊严而战。
  • 死亡笔记

    死亡笔记

    我女友是学法医的,那晚她被路边冲出来的疯子咬了一口,从此她凭吸食脑汁就能获取死者的记忆……
  • 史上最狠一班

    史上最狠一班

    北斗七星帝王冢,若进此墓,需十八人。五年之后的同学聚会,在一次摸金校尉的带领中,误入帝墓的深处,修得无上秘术,觉醒亘古体质。在帝墓的另一面是光怪陆离,神秘玄奥的缔神界,那里只有热血的超级团队,没有寂寞的独行侠。一支从帝墓中走出的狠人队,他们并肩作战,击败万千群英,登上了缔造榜首。却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的秘密!那就是....
  • 断灵剑

    断灵剑

    林仇说:“我的兄弟不会一厢情愿。”沈觉晗说:“我心已绝,我命不悔。”邢凯说:“以吾光,照亮吾兄之道。”林仇说他这一生最爱白诗芯,没有亏欠没有惭愧只是单纯的爱她。且看林仇到最后如何带领兄弟和爱人到巅峰!“我的梦想,就是登上武道巅峰!兄弟在旁!爱人拥怀!我的道……要么有情,要么,无我!”
  • 素花笺

    素花笺

    啦啦啦啦某爷的榻,甜虐爱恋啦啦啦啦啦啦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重幻境

    十重幻境

    当一个公主有错吗?5岁以前的宫晨雪并不觉得当一个公主有错。5岁以后的她觉得自己还不如一个平民……
  • 念气的世界

    念气的世界

    念气的世界,一样的念气,不一样的世界。新人作品,望各位兄弟.姐妹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