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300000019

第19章 活佛和他的内心世界(8)

“后来这狗死的时候,尊者还为它认真地做了追荐超度诸种法事。”把狗当人一样超度,可见感情之深。在西藏,为亡灵超度时,最常念的经文是莲花生大师所著的大解脱书《西藏度亡经》:尊贵的某某,所谓死亡这件事已经来临,你已经脱离尘世,但你不是唯一的一个。有生必有死,人人都如此。不要执著于这个今生,纵令你不舍,你也不能长留人间。除了在轮回中继续生命,别无办法。不要依恋了,不要怯懦……

西藏人相信,人刚死时是最关键的时期,因为死者的“本性”(相当于灵魂)还在体内。这个时候如果受到打扰甚至惊吓,就会迷失自己,影响往生。所以,死亡最初的三天非常重要,灵魂必须安宁地寻找往生。这也是为什么西藏人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要在大门上挂东西,告诉外人不要进门。这时候,家人还要在死者周围摆上酥油灯,因为灵魂不能在黑暗中摸索。

死亡三天之后遗体通常会被送往天葬台,以便灵魂顺利进入“中阴”,这是死亡和下一辈子出生的中间状态,一般为49天。如果这期间灵魂受到打扰,就有可能永远留在中阴。所以,当地人说,西藏人忌讳陌生人谈论、观看和拍摄天葬,不是遗体处理有什么隐秘处,而是关系到灵魂的最终归宿。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亡者的亲朋好友都不能过分哭泣,因为哭泣声会让亡灵流连尘世,影响转世。超度亡灵后,在遗体被送去天葬之前,亡者的遗体要盘曲成胎儿之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转世。

31、 屈尊一跪

……正如那明明白白的授记所表示的一样,为了在扎噶地方建造新寺,尊者披挂起无上慈悲的坚忍的甲胄,以无上精进的力量肩负起利益圣教和众生的神圣职责。虽然从龙年开始破土,但因兵燹之余烟未息,又延到羊年重新动工。

因为扎噶河这岸的庙址属汉地,便花了数百两银子买了下来。在那块地上把殿堂、方丈、僧舍等各种基址亲自规划妥当,又给各个殿堂、方丈、僧舍等取了名字。先盖起大小相当的一些石瓦房屋,收容了四处游荡的一些零散僧人约五百余人。但是这时候只因萨果的地方官权高势重,不许建寺,今天砌好的石屋,明日便责令拆毁,明天砌成的,后日又拆了。真像古谚所说的一样:“白日盖殿夜间摧,山上石头下平川。”

不久,这位图尔钦堡的不信教法的汉家官员离堡他往,代行执事的是一位笃信佛法的汉官。尊者便备得良马数匹,白银数秤赠予此公,并且说明了情由。此公言道:“我在此地大约能住三个来月。不知在这期间能否将神殿建造起来。如果超过限期,旧长官仍将归来摄职,我也要调离他处。他如何处理此事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鸠聚工匠建造大殿,所有汉藏人役不分昼夜地赶修。在殿内特为大皇帝陛下的福寿以及圣教、众生的利益建起了至尊弥勒佛的塑像,高约一层楼,周围有马头明王、金刚手、八大佛子的神像,高度略胜人身。周围雕以岩山等景致,衬烘美化,绘彩镏金,安放藏物,一应事项无不完备。诸事停当之后即举行开光轨仪。

正当名叫嘉玛莱的大殿刚刚建成,整个寺院也初具规模的时候,那位旧官员又来了。他率领许多汉兵,把弥勒殿上的瓦也揭下来扔掉了。尊者一见,双膝落地,跪到那官员面前,把那千百种功德修来的高贵的头颅抵到地上,俯首礼拜,口放悲声,恳求至再,总算求得那汉宫留下了佛殿,免遭拆毁。

那一天,所有的僧众一个个无限凄楚,说道:“若不是这位圣人如此关顾,驾临北方,那么我们为圣法和众生所负的重任真不知如何了却?”那个汉官当天返回塞堡之后,立即九窍流血,猝然死去。人们都说这是他担不起尊者跪拜的缘故。

当代拉萨哲蚌寺高僧兰仁巴曾有一句名言:“做人应该像大地一样,要让别人踩在自己的身上。”

面对蛮横的官员,仓央嘉措屈尊一跪,就充分展现了大乘佛教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菩提之心。

对很多人来说,“世人都知成佛好,唯有自我忘不了”。仓央嘉措如果把自己看得过重,执迷于自我的身份和尊严,就不可能“把那千百种功德修来的高贵的头颅抵到地上,俯首礼拜”。所以,从这里我们也看到“无我”这一佛教基本概念的高明,看到“忘我”这一僧人日常修行基本准则的力量。无我,忘我,这是一种“低调的智慧”。

根据佛教缘起(相对)理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依缘而生灭的集合体。“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比如,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而砖瓦木石及其外部环境又随时处于变化当中;人是各种器官和感觉意识的集合体,而组成人的各种细胞和心念也处在无时不在的变化中,此刻的我和上刻的我并不是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没有恒常不变的我,即“无我”。

既然世上本“无我”,“我”只存在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相对关系中,此刻的“我”有可能下一刻就不再是“我”,今生的“我”有可能成为形式上的“他”,那么,又何必过分在意此刻的自己,而不是把众生当作自己,淡化人、我的区分呢?

无我、忘我也体现在西藏人的拜佛和祈祷中。在虔诚的拜佛祈祷中,他们身、口、意俱到,心中除景仰外不存任何个人杂念,不会想到给佛叩首,佛就应该给以什么恩惠作为回报。实际上他们认为,能够亲近佛法、能够虔心拜佛,走上善道之途,本身就是福报。

有人曾说: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大多数人却并不幸福,并非是他们无法得到幸福,而是大多数人希望的是自己比别人幸福,而不是自己幸福。基于这个原则,破坏别人的幸福比自己追求幸福更直接有效,所以这个社会的一切扭曲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成功”似乎是同样的道理。

32、 绝对信任产生绝对加持

……赴代脱寺的经历如下:尊者应色楚地方一户人家的邀请前去赴约。这事被代脱托桑达吉林的大喇嘛劳乌甲夏仲听到了。当时正是对尊者的声誉有怀疑的时候,这位大喇嘛便对他的亲戚、一位土司大人和寺内的僧众说:“听说明天那位塔布喇嘛应一位藏人施主所请,法驾将莅临这里。虽然纷纷传说这位大师就是仓央佛爷,可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从前我在西藏的时候时常在驾前侍奉,圣者也曾赐过我特殊的赏品。所以这一位大概不会是真的仓央佛爷。万一是他,我也决不会认错。有位施主也请我明天去那一带地方,我要设法与那位高僧见一面。如果不是仓央佛爷,我就不加理睬,径自赶路,众僧徒也毋须下马。如果是真的,我定要头一个跳下马来,你们也必须照样行事。”

到了那天,尊者如期前往。那劳乌甲夏仲也有意在途中相会,并且携带了五十余名僧徒相随,逦迤行来,两队人马会于途中。那喇嘛离尊者约七八丈宽的距离时马上便认出了尊者的面容。他立即滚鞍下马,像一棵断了根的大树似的倒身下拜,无限悲伤,痛哭流泪,五体投地。尊者来到他的身旁,安慰他说:“你休要难过。这全因雪域的人们缘分已尽,也是因为我自己的业因所造成的结果。一点也用不着悲伤。我虽是这般光景,但对应调伏的生灵而言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好处的。你应无限欢喜才对啊!”那喇嘛苏醒过来之后,向尊者献了哈达,请求摩顶。其他的僧徒也上来参谒并请求摩顶。

劳乌甲喇嘛回去以后便向他的亲戚土司大人和所有的大小寺院广为宣传,说那一位肯定是达赖佛爷无疑,又再三吩咐劳乌西潘的全体人员,应把尊者当作上师喇嘛来供养。这位劳乌甲喇嘛还自己率领着很多随从人员到嘉格隆去迎请尊者。尊者慈悲为怀,慨然成行。凡是具有加持力的神像的所在,诸如“衮钦”、“扎衮”、“多古强古衮”等处,全去进行了朝拜,行了浴佛礼,举行了盛大的祈愿法会,并接见了各院的僧人。

在西藏,信任就是一切。父母赐予生命和一切,喇嘛和上师引导人们走上终极解脱之路,所以,对喇嘛和上师的绝对信任,被视作人们的一种义务。

藏传佛教信徒们相信,绝对信任产生绝对加持。加持的力量,实际上就是心灵的力量,是信仰自身的力量。

有一位朋友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位独子立志留在寺庙当喇嘛,单身的母亲想让他还俗。最后为了把儿子永远留在身边,母亲给酸奶里下毒。儿子其实已经知道喝了酸奶就得死,但他仍然选择了接受死亡,以表达对母亲的绝对信任和爱。

“这就像佛以身饲虎一样,儿子用命换取了母亲的醒悟。后来,人们为儿子立了白塔,以表达人们对这种绝对信任的崇敬……今天,这座塔还在,就在拉萨附近。”这位朋友说。

33、“神通”有六种

尊者法驾驻在衮钦寺时,被那位号称西藏老龙的土司迎往一座叫作循巴化寺的兰若,时在秋初。那位官长设汉宴款待。席上尊者却双眼望着空中,久坐不动,也不用膳。官长道:“上师,您对供奉的馔肴全然不理,只管望着空中,是何缘故?莫非不爱吃这些东西?”

尊者道:“适才我不得空。”

“您并没干事呀!”

“刚才有一个卖烧饼的汉人掉进久拉河里。被河冲走,奄奄一息。我为了救他一命,所以花费不少时间。那个汉人为了答报救命之恩,要把一筐点心全送给我。我没接受。送我数枚,我也没要。又送我一个,我还是推辞了,最后用刀切下一半送我,我接受了。”说着,从怀里掏出来半个烧饼给众人观看。那长官和手下人役惊讶万分,半信半疑。官长遂派了几名得力的人员到河上寻访。果然看见一个汉族后生在河畔晾晒被水打湿的衣物和一筐烧饼。一问情由,那汉人说的与尊者所谈竟分毫不差。众人越发惊奇,命那汉人穿好衣服,连同筐子一起带回府中。官长问他:“你看看搭救你的那位活佛在吗?”那汉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到处打量,一下子看到了尊者,忙用手指道:“把我从河里救出来的正是这一位。”众人咋舌。尊者从怀里掏出半块烧饼,那汉人也从筐中拣出另外半块,往起一对,恰好凑成一个。此后,以龙护官长为首的僧俗人员,不分贵贱无不对尊者生起了坚固不移的信仰,所有劳乌西潘的人都成了尊者的特殊施主。

怎么看待佛教的“神通”呢?佛家认为,所谓神通是一种超乎寻常、无碍自在的力量。佛教所说的神通有六种:

其一,天眼通。有天眼通的人,无论多么细微、遥远、遮挡、黑暗的东西,都能一目了然。

其二,天耳通。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仿佛在耳边交谈一样。任何国家的语言甚至飞禽走兽的鸣叫,也能懂得其中的意思。

其三,他心通。对于别人起心动念了若指掌。

其四,神足通。远处就是近处,近处就是远处,来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隐即隐,要显即显。

其五,宿命通。不仅知道自己的过往,众生过去的宿命,某人将受何种业报都能够知晓。

其六,漏尽通。漏是烦恼的意思,漏尽通即断除烦恼,了生脱死,不再受生于迷界的神通。前五种神通,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于烦恼的煎熬、轮回的痛苦,漏尽通唯有圣者的阿罗汉和佛才能证得。

佛教认为,神通的获得或者由证悟修道而得,或者由修禅定而得,或从法术、或从业报、或从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坏,层次复杂,种类不一,只有漏尽通是最值得追求的。

星云法师说,社会大众对于一些神奇怪异的现象总是特别关心,佛教平实奥妙的道理反而不容易打动他们的心。不过,神通可以成为众生心目中无助时的依怙、苦难中的希望,虽然不是平常道,不宜经常使用,但是偶尔显露,好比挂急诊,也不失为苦难时应急的一剂药方。这就好比观世音菩萨为民间所普遍信仰,就是因为当众生遭遇苦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往往及时示现,即时解除困厄,或者指点迷津。正是因为神通比道理容易为众生所接受,因此过去的大德为了达成弘法度众的工作,偶尔也会使用神通。神通虽然不是终极的解脱至道,但是有时却是弘法度众的方便法门。

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人应该明白的是:神通只能救急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修身养性,才能得到永久的通透彻悟。

34、 瑜伽密法

……尊者到多麦地区后,为了佛法及生灵,比任何一位圣者施展出来的神通都多。针对不同的救度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调伏,圣行极多。如将手足印迹留在石头上面,以神通力渡过大江以及稳身之法,等等,不胜枚举。

以后,每年都在扎衮山的禅寮中闭关两三次,每次一月。有一天,出关之后在普贤菩萨神殿的山岩上面,尊者对古仁巴·果嘎与甲莫呷久等许多老少随从们道:“今天我从这个山顶上用袈裟做翅膀飞翔给你们看,你们可愿意瞧个热闹?”那些年轻人喜欢热闹,一致赞同。但是古仁巴和甲莫呷久却敬礼启奏道:“现在还不要您这么做。尊者纵使不飞,但我们对您凌空飞行的法力毫不怀疑。从前尊者化作大乌鸦,从蒙古地方到了嘉格隆寺搭救我的性命,那时就显示得非常清楚了。”呷久说完,尊者莞尔一笑,应道:“好,好!”随后,古仁巴·果噶与甲莫呷久埋怨那些年轻的僧徒说:“你们只知说好,倘若尊者凌空飞去,到另一个世界住下,那可如何是好?”

这里又是神通的展现。不过,“用袈裟做翅膀飞翔”,也可能是一种藏密轻功。关于西藏藏传佛教密宗的神奇功夫,到处都有传闻。据传在拉萨附近的一个尼姑寺里,便有一位因修习密宗而练成盖世轻功的女尼,她可以轻而易举地腾跃到三层楼房的高度。

有人认为,这种轻功是藏传佛教密宗功夫“吐姆”功的一个内容。“吐姆”功是佛教信徒在闭关期间秘修的瑜伽密法,它既是一种增加热量使身体发出奇特能量的呼吸方法,又是一种神秘而独特的腾身轻功。

据说,如果一位僧人通过严格的修习掌握了这一功夫,他就可以只穿十几片破烂麻布,甚至什么也不穿,在冰天雪地里也不会觉得冷。至于练习“吐姆”功在盘腿打坐时可飘浮于空中的“奇事”,亦是时有所闻。

35、 佛为何也会“死”

……为了给观音化身殊胜怙主尊者禳解命中之厄障,逐年来经忏法事未曾间断。特别是狗年到赛科寺时,护法大神曾预示当年应做消灾的法事。依次,各伽蓝念了亿遍“延寿咒”、百遍《甘珠尔经》。所有应做的诵经法事都办了。

猪年,不仅尊者的流年不利,从他的言谈看来似乎也另有所思。因此在多麦地区的大多数寺院里都按我的想法做了佛事,念诵了各种经咒,尊者道:“今岁虽然是最凶险的一关,但是有经忏佛事顶着,几年内是不用怕死的了。”

牛年,尊者巡视各寺院时,曾经对那些前来祈福的老人们道:“这次要仔细看看我,好好记在心里。人寿无定,以后难相会啊!”虽然尊者是这么讲了,但人们只理解为指那些前来晋见的老人们寿命不长,而没想到尊者说的是自己。

同类推荐
  • 太乙金镜式经

    太乙金镜式经

    《太乙金镜式经》,唐王希明撰,可称为古代推算第一书。王希明以为太乙之法,可以预知未来,所以圣人常为。当然,历代治乱兴亡,并非能容易简单推算出来,《太乙金镜式经》有其迷信成分在内,这是需要注意的。
  •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智慧人生系列”之一。本书以睿智语录形式解读佛学,分思想体系、法门修持、佛光宗风、实践净土等几个专题。
  • 红尘禅影壹

    红尘禅影壹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敬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中观精要

    中观精要

    著名藏学家、学者、翻译家白玛旺杰,对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藏文化的各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同时对中文及世界文化也有广泛的涉猎,他精通汉藏英三种语言。在翻译领域,可称得上是一位翻译家,在学问方面,则是一位大学者。
热门推荐
  • 王妃跟我回家

    王妃跟我回家

    那天,他牵着她的手,走过一道又一道的门槛,那一刻,她有些期待天荒地老的传说。她以为自己是幸运的,只是洞房花烛夜,她的失贞却让他怒火丛生,险些失控杀了她!再到后来,她怀了孕,孩子却不是他的!她让他情何以堪?屡屡想杀了他,到最后却总下不了手,她也不过一枚棋子!终于狠了心,害了那个孽种,但是,她却再也回不去了!“我不是她,你信吗?”呵,为什么,这句话要等到彻底的失去后,他才明白?
  • 画秋

    画秋

    盛世、乱世手掌天下的帝王叱咤江湖的侠客雄霸草原的汗王迷失古城的王子江湖、朝堂中原、草原、大漠这只是一个渔家女子的爱情……
  • 帝君的小冤家又贪杯啦

    帝君的小冤家又贪杯啦

    为人妇的夕颜,因一夜之间失去丈夫,其中疑点重重。从而追溯到她的前生,原本是一粒木瓜种籽,被弥勒佛祖一滴泪,点化成精。因此到处炫耀她是弥勒佛祖的关门弟子。好端端的一个木瓜精,非要去捉什么妖怪,一个炸雷被劈成神。她成天不喜欢涂胭脂,抹水粉,只喜欢研制酒。什么面如桃花酒,什么化解忧伤酒,什么安神迷幻酒……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她,却与花神结下梁子……她的口号是要做出仙界中最顶级的酒——“忘忧还魂酒”。并创办了仙界籍的酒馆“忘忧酒馆。”不仅如此,她还要与来世的相公拜把子;又与称霸四方的山神爷打得火热;蝙蝠精也要来凑凑热闹,处处是陷阱,处处都有坑。还有更离谱的啦……
  • 寻仙有无中

    寻仙有无中

    天帝之位,十万年一易。立天选者而非世袭。每一次天帝之位的更替,必有一场仙劫随之到来。苍梧天帝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年。时,天下大乱。六界动荡。魔界易主,人界堕仙江生涯,成为新一代魔君。妖、魔、鬼三界,皆破开通往人界之路,九州之土,岌岌可危。而这一年,也是天宫碧落上仙在碧落宫守候的第三千年。北海鲛人族对魔界的突然进攻,是鲛人的动乱还是魔界的猖狂所致?蓬莱扶桑神果,竟引发仙、魔、人、妖的争夺?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的本源又散落何方?神君之陨、六界之乱、奇宝之争……一切蛛丝马迹,竟都与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有关。十三万年前的仙魔大战,又留下了多少唏嘘?而上仙碧落的天命,竟是解开谜底的最终指引……
  • The贝壳

    The贝壳

    所谓贝壳,就是外表坚强内心脆弱一类事物的代表。一名奋斗在职场的青年,一位退休的老人,生活在残酷的大都市中,都不想让人们发现自己柔弱的一面,却造成谁也不想看到的结果……(注:作品中部分情节取材自真实事件)
  • 眼间星河不及你

    眼间星河不及你

    【上一本书作废,重写】【校园】【甜文】【虐恋】【短篇小说】【豪门】【幻想】两年前,他提出了分手,跟着前任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在杨柳树下呆滞着。两年后,他的现任看她不顺眼,叫人和他干了一架。当他来的时候,已经呆滞住。“完了,这下玩大了!”……三年前他不相信她,并把她推入监狱,让她受尽了折磨和痛苦,入狱前,她说,“我没有推她,你相信我!”他不信。三年后,她说,“对,就是我推的她,我就是气不过她怀了你的孩子,我看不惯,所以把她推下了楼。我肚子里的那个孩子,也是我和凌迟暮的孩子!”他却沉默了。……司凌寒无意间发疯,谈起了恋爱,却不知陷入了。…………更多短篇小说等你来看,不喜勿喷!
  • 哇只想喜欢你

    哇只想喜欢你

    现代穿越古代,如果有下辈子,我希望还与你在一起。哇,你上辈子也是这样说的。
  • 大反派之小丑

    大反派之小丑

    航海纪200年圣经中所言的大洪水爆发。洪水席卷整个地球。世界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汪洋大海。秩序。信仰。政府。人性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人类为了食物。淡水。生存空间。资源互相残杀。人。妖。魔。神话中的人物相继出世。乱世之中有九人的崛起最为迅速。相继形成了以九人为首的九大势力。天庭帝释天。阿布辛贝勒神庙埃蒙。圣域加百利。十二隐修院圣本笃。精灵王弗雷。拜占庭弥迦勒。炼狱路西法。泰坦神俄刻阿洛斯。婆罗门教阿育王。亚特兰蒂斯国王亚特兰斯。
  • 零点心动

    零点心动

    为了查清未婚夫的秘密,陌云辰不得不女扮男装进入帝都校园……
  • 漂泊是条青春的河

    漂泊是条青春的河

    本书是一个年轻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多家刊物上的散文作品汇编。在打工的日子里,作者耐得住寂寞,阅读之余,积极写作投稿,十多年后结下一些“歪瓜裂枣”,现在凝结成散文集,面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