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47700000051

第51章 二张先生佚文(3)

案依《韩非子》及《吕氏春秋》所称,说“有臣”,说“国分”,说“众因以杀”,说“弑”,皆足证子阳实在是个“君”;高氏所言郑君,津田所言“郑君遇弑者”,洵不为诬。若以为即驷子阳,或是子驷,便各有四点不合:一,二人皆只是郑相不是郑君,与韩吕二书所称不符。二,伯昏无人虽不足征信,但子产之师事壶子,《吕氏春秋》所说是靠得住的,再根据《淮南子》说的列子学壶子,可见列子实及见子产。但是总比子产在后,因为,子产为相后见壶子,实可谓之壶子之友,《吕氏春秋》说“与其弟子坐,必以年”,实即是说子产自比于弟子而实非弟子之意;然则列子确是壶子弟子,所以他年总要比子产为较幼。现在驷子阳的相郑,后子产的卒百二十有七年(注);若列子彼时犹在,恐必不及见子产了。至于子驷,乃是子产前辈,子驷死后十一年,子产才为卿,为相更在以后。假若列子在子驷时,便已以有道见重,其志宿必过于子驷,如此,还能为壶子的弟子吗?恐壶子反为列子的弟子了。三,驷子阳是被繻公所杀,子驷是被子孔所诛,皆明见《史记》及《左氏春秋》,都不是国人因猘狗而杀之,与诸书所称子阳之死不合。四,各书言及子阳的,都说“子阳”,事迹也相应,从无一处多出一个“驷”字,或者竟说“子驷”,假若“子阳”是“子驷”之讹,何以诸书如此同辙呢?就是后人改过的,但何以改的如此齐呢?若说是驷子阳,何以诸书皆不称其全名,却只名而不氏呢?并且《史记》言驷子阳,除一两处外,皆是称驷子阳的。所以依严格考核的结果来说,以为子阳是驷子阳或子驷的话,是讲不通的。

但是子阳终究是谁呢?依我的浅测,子阳就是《史记?郑世家》的“哀公易”。

《世家》云:“哀公八年,郑人杀哀公,而立声公弟丑,是为共公。”《皇王大纪》作“哀公锡”,“锡”、“易”、“阳”实形近而讹。《郑世家》有悼公沸,《索隐》说:“邹本一作‘弗’,一作‘沸’,左传作‘费’。”如此,可知因字之繁简而误者,史有其例了。所以称“子阳”者,子是称恶君之辞,《韩非子?难三》篇:“燕子哙贤子之而非荀卿,故身死为僇。”称燕王哙为子哙,便是同例。《世家》只说“声公卒,子哀公易立;哀公八年,郑人弑哀公。”简单不及二十字,当是对哀公特别不详,所以被杀的原因结果皆未言到,《韩》、《吕》言之,总可谓之近详,实可以补《史记》之阙。《韩非子》说国分为三,我想或者有公子独立,但不久又平复了。此之独立,当是因公室失人心而乘机起事,也未可知。哀公时上距子产之卒六十年,列子甚已老矣,所以才以有道见称,古人本即多寿,列子当能迨事壶子。至于说郑康公是子阳,则一则太晚,使列子不能及壶子;二则并未必被杀,即是被杀也不是国民所杀;并且为韩所灭,绝不至裂而为三。所以也知其不是。

(注):《史记?郑世家》与《六国年表》,以子产卒于声公五年,《左传》则以为在鲁昭公二十年,即郑定公八年:相差二十七年。前人都谓应从《左传》。案子产卒后有子太叔驷颛相继为政,若依《史记》,则并埋没了此诸人。并且昭公二十年后,就是《史记》,也没有更提到子产之事,所以前人通说是可信的。至于《循吏传》所说的,又与《郑世家》的不同,那崔觯甫已证其为伪作了。

《尸子?广泽》篇云:列子贵虚。

《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子列子贵虚。

《战国策?韩策二》说:

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以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曰:“以正圉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韩非子?喻老》篇说:“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马夷初说:《韩策》所言贵正,“正”即“虚”之误。唐擘黄说:“原文本是‘正’字。各改作‘虚’字,下文便说不通。”我以为《韩非子》所引,亦贵正之意,“正”实无讹。说(“说”疑为衍字)《论衡?自然》篇亦载与韩子所说相同之事,但作“孔子闻之曰”。案此语之意,是主张“任自然,顺天地之正”之意,孔子并无此思想,当以韩子所说为是。伪《列子》也已摭入,在《说符》篇。

《韩策》称“治列子圉寇之言”,则列子信会著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八篇,云:“先庄子,庄子称之。”《吕氏春秋》高诱注亦说:“子列子御寇,体道人也。著书八篇,在庄子前,庄子称之也。”(在《观世》篇)但可惜此书亡的过早,以至古书中称引的极为罕见:今伪《列子》诚或含有其一部,要是严格地把全书汰别一番,摘其无可疑之点而又有先秦“成一家之言”的风味的几段取出,或者对“虚”、“正”稍为得闻其详。但此是一极含危险性的事情,稍差便至失真。恕我在现在尚未能作此工作以前,不克对列子思想言其详了。据《吕氏春秋》在《不二》篇特称“子列子”,则可知列子徒属后学当不少。

但今则亡(无)可考矣!唯知有史疾一人。史疾当是私淑者,既云“治列子圉寇之言”,必非弟子了。至于伪《列子》所称列子弟子有百丰、尹生、严恢之徒,我们还以不信为是。

司马彪说:“列子,郑人。”(《初学记》一引《庄子》注)《高士传》亦如此说。自《吕氏春秋》称“列子居郑子阳之圃”看来,列子大概会是郑人。依前所考核,列子上迨壶子,下洎郑哀公:大约生当周景王元年即西历前五四四年。今略年表如次:(字旁作点者,是确知的,余皆是推测的。)

(注)子产大约生于五八五年,所以当鲁襄公八年(五六五年),郑侵蔡,子产不喜,子国怒曰:“童子言焉,将为戮矣。”可见彼时子产也不过二十许,到五二二便卒,寿实不长。壶子大过子产二十岁,在子产死时也不过八十许,所以他有活到五一六的可能。

(原载北京《晨报》副刊1928年3月1日第2218号、3月2日第2219号、3月3日第2220号、3月5日第2222号。2009年由刘鄂培先生和杜运辉分别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发现,刘鄂培先生亲笔抄录,杜运辉打字整理,李存山先生审校。)

评冯著《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

这可以说是现在比较最好的一部中国哲学史。通观此书,至少有四点是旁的中国哲学史所不及的。第一点便是谨严。这本书在鉴别史料上,在诠释讨论上都极其谨严审慎。其选料上的谨严,在厘定《墨经》等六篇的时代,《老子》一书的时代,讲孔子一以《论语》为据,辨《易传》是战国秦汉之际之书,证明《中庸》实成自时代不同的两部分上,即可概见。然这些还有许多是沿自别人的,在论释上的谨严,乃尤为本书的特色。如论惠施、公孙龙之辩,必先讨论了辩者的大体倾向,次考明惠施与庄子的关系,然后就庄子书中寻求惠施十事的解释;再察出公孙龙学说的根本义,然后就此根本义来诠论公孙龙的其他学说。再辨明当时辩者的两派,然后就此两派之根本义来诠释《天下》篇所载的二十一事:这是何等的“找到证据才说话”,何等的客观!论孟子浩然之气一段,说“‘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等语’,颇有神秘主义之倾向,其本意如何,孟子所言简略,不能详也。”这又是何等的虚心,证据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不肯作超乎恰当程度的断语。论《墨经》一章,也极表现这种精神。第二点是深观。现在颇有许多人,不肯作勤勤葸讨就随便衡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就认为古人是在说胡话说呓语,又每每只看到了一点皮毛,就说古人真是浅薄得可笑;同时又有一班与此恰相反对的人,也是看不懂,就说古人真是深奥微妙,深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其实都是没有懂而已。此书则不然,著者确曾下过一番深求穷讨的苦工夫,他实在领会古代思想之精旨,透察了诸子哲学之隐微,不诬古亦不附会,实见了古代哲学之“全”,而能用清楚明彻的话,如其实的描述出来。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书实已做到了。的确是会用同情的态度,把古哲学家的思想再思想一过,因得探其精髓,会其幽微。著者的力求不诬古的态度,在辨孟子骂杨墨的话在孟子的观点上非无理由,荀子讲性恶又说涂之人可为禹非自相矛盾上,尤足见之。第三点是条理系统。中国哲学,在文字上无条理,但正如冯先生所说,实有其实质上的系统,然而这种系统,非深观不能显然,但如不能显见其系统之层次及整个,则亦必不能了解一家学说之要髓。冯先生对于哲(学)家思想的条理系统的注意,可说已到了家。看他讲任何一家的学说,都不是一堆一片,而是一套一串。这点在讲墨子,孟子,老子,庄子,《墨经》,及《易传》诸章,尤其可见。第四点是不偏。冯先生对于各派都无偏倚。他讲儒家时就好像一个儒家在说话,他讲墨家,就好像一个墨家在说话,他讲道家,也就好像一个道家在那里说话,至于名法,亦莫不然,所以他讲儒墨名法道,都讲得圆满亲切。他更不会用近代西洋某派哲学的眼光来讲,他完全抛弃了一切观点,而用各家本来的观点来讲。这一点也最不易及。他在各章都不曾下评语,只老实的描述,乃更见客观。

著者说他自己不是个历史家,不过我们从书中的章次、标题等看,他确很有“史识”。而在讲古代哲学发达之原因一段,尤见正确的历史认识。不过对于考证,终嫌稍忽略,致使本书不算十分完备。此外,就全书看,还有两项重要的缺点,即第一对于当时学术的大势及学派源流交互影响,似乎缺少点充分的叙述;第二,似乎缺少一个“哲学史论”。(套历史哲学的名词来说,可以说“哲学史的哲学”。辩证唯物论分别布尔乔亚的哲学、劳动阶级的哲学,就是把唯物史观应用到哲学上,不过讲得未免稍偏;至于用心理学、生理学上的知识,来分别哲学家的类型,也似乎是一种哲学史论,不过严格的说,那只是哲学论。“哲学史论”这个名词是我杜撰的,未知当否。)古代哲学,似乎可再分为几期,如开创时期即孔子首出独唱之时期,儒墨并峙时期即墨家大盛之时期,再后则各学派纷争时期即惠施、慎到、孟子、庄子、公孙龙时期,最后是荀子韩非、《墨经》、《易传》的时期,可以说是实际趋向及缜密趋向的时期。可说前二期学者救世心切,后二期乃渐渐有纯学术的研究。期段分开,则时代观念可比较清楚些,不然但以人为纲,一个一个讲下去,所得到的印象总觉得孔、墨、惠、杨、孟、庄、荀其间的距离差不多;其实前百余年是疏的,孔子当时更只是他一个;后百余年是密的,差不多同一时期出了一大帮的学者,这种年代的观念,对于学哲学史的人似乎也不为不重要。而各学派间的交互影响,更似宜加详说。著者对于这一点也不是不曾注意,他论惠、庄、慎的关系,论荀子所受道、名、法诸家的影响,论法家与其余诸家的关系,都各有特殊贡献处,惜乎没有独辟一节作一个系统的源流说明,而如孟子也曾受杨、墨的影响,则又不曾提及。关于决定各派学说的特殊面目的社会因子以及各派的社会意义,似也应加以充分的讨论,不过这点为历来作哲学史的人们所忽视。冯先生对于这点也曾间偶论及,他论孔子的环境,论法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都有向这方面走的倾向,惜乎论得尚不充分。用唯物史观用阶级的观点来解释诸家学说,近来似乎颇有人向这方面努力,不过其结果则每每可笑。只有讲儒家、法家及许行一派的社会作用还稍中肯,讲墨家及道家,尤其是墨家,真只说了些可笑的话。他们失败的一个原因就在哲学素养太差,对于诸子学说本无了解,再则是太机械地应用唯物史观了。

假若把全书各章,就其精彩的程度,来比较一下,我们可以说《孟子》,《老子》,惠施、公孙,《墨经》诸章及大小戴《礼记》及《孝经》一章的前四节,最精,最可赞美;《庄子》、《墨子》、《荀子》三章次精,而以《孔子以前及同时的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孔子》二章及大小戴《礼记》及《孝经》一章的后三节,最逊,比较难令人满意。全书虽说极其谨严,极为不偏,到底还有几个地方不大正确(见下),这大概是任何书任何名著所“必”不能免的。

在绪论中,冯先生讲中国哲学的弱点之所以,讲得极其中肯,这既足以为今后我国研究哲学者之借鉴,亦足以鼓励今后我国研究哲学者之勇气,中国哲学较诸西方诚有逊色,而非在能力上弱,实乃态度上的原因所致成。今后我们应如何摆脱目前的实用目的而从事纯智的探讨啊!冯先生说中国哲学无系统,是无形式上的系统,实有质上的系统,这又是何等的明观精言?许多人看不到中国哲学中的内容的系统,而说中国哲学漫无条理,真实只是他自己不明而已。

冯先生论中国哲学的历史是进步的,亦一创见。今人多谓秦火以后完全是一个堕落时代,种种方面停滞不进,其实只是知二五不知一十的话。中国中古以来许多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尤以艺术方面绘画、雕刻、文学、瓷器等,远非先秦所及;而如笔、纸、印刷等,也还不是后来才发明的?思想方面,也同样非无进展。不过只说中国哲学的历史是有进步的,也不无毛病。我以为中古以来,实以在思想方面的进步最逊,虽是进步,却非进步的进步,即是说不是直进的进步而是曲折的片面的进步,即有进有退,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只说中国思想自秦后无进步,或只说中国思想自秦后真有进步,都不对。在条理的明晰与推论的细察上,是有进步的,而在更重要的点上,如问题的真切及广多和伟大的明见(nst)上,则不惟不进,且有退步。(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有许多是虚妄的,更无创发的天才。)

泛论上古哲学一章中,论古代哲学发达之原因,极为适当得要。又谓古代哲学之终结在汉之中叶,尤是一个极重要极确切的创见。以前人总以为暴秦一火,给中国文化史划了一道鸿沟。其实古代哲学的终结不是突骤的,乃是渐缓的,秦火以后,思想仍在发展着,并不曾停止,不过经这一次大创,力量已渐渐衰退下来,并且伟大的天才也不出见了,到董仲舒之学立,诸家学说乃不得不停止发展。但不止如冯先生所说,《易经》及《礼记》中有汉人著作,其实《庄子?外杂篇》中,也包含有西汉初人做的。(而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那许多子书,尤恐不见得都是战国之作。)

冯先生以孔子为中国哲学的开山祖,自是具有大的特识,而把“孔子以前及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提出讨论,尤见卓识。但可惜这一章的内容不大充实丰富。一则没有把诗人思想单提出来论列,二则对于当时的隐者之流不曾加以注意,三则对于当时的政治家及贵族学者的思想虽曾注意,却不曾作系统的论列。

同类推荐
  • 百孝经

    百孝经

    本书主要说明了当今社会的孝养理念,提倡蕴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道德”,弘扬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孝文化,让孝心孝行落实到无数人每天的生活起居中,落实在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次探望等细微的日常关怀中。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大学》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它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所启迪和帮助。《中庸》为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本书配合全民阅读,特推出该套普及经典,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要。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热门推荐
  • 恰是风华正茂

    恰是风华正茂

    “爱情啊!如同一粒高血糖药丸。外表裹着一层糖衣,可在这糖衣的里面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涩,令人惊恐”这是林子璇在20岁以后第一次与李慕安喝醉时所说的话。这句话李慕安记了一辈子,也是在那时他才发现他与林子璇再无可能
  • 冲霄一跃

    冲霄一跃

    是魔的惩罚,是仙的劫数,亦或者是谁的局?万载岁月无尽轮回,重复的剧本重复的桎梏又将如何打破……重复万载沉寂万载,时间久了大伙都忘了吧!
  • 他的软软小奶猫

    他的软软小奶猫

    人们说起那个年仅17岁的少年顾瑾城,面带惧色。人们提起阮千璃就是胆子超小,任谁都想不到那样不可一世的少年竟在阮千璃身上在了栽跟头,而且这一栽就是一辈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混迹修仙界的日子

    混迹修仙界的日子

    剑出地裂天崩,拔刀坠月陨星,我当独步横行,争来万古长生。
  • 农家千金:我的哥哥是总裁

    农家千金:我的哥哥是总裁

    六岁的时候,我出了一场车祸,一次失去了记忆,是我的养父母救了我并且收养了我,虽然他们是农村的农民,但是他们带我如亲生女儿一样,我过得很开心,渐渐地,我忘记了自己失忆的事,我从来都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非常疼爱我的哥哥在寻找我……
  • 逆天修行传

    逆天修行传

    平凡的八零后,因意外的穿越到一个修真的世界,资质平庸的他不被任何人看好,但是凭借坚韧不拔的信念一步步的提升实力,碾压了修真界公认的天才,他相信虽然自己资质平庸,但是他拥有比别人更加坚韧的性格。所有的修真者都为了长生不老或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去修炼,但是刘想对长生不老不感兴趣,他只想找到回家的路,那里有他的亲人在等着他,还有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愧对的妹妹,那是他一生的伤痛。他要回去,所以一直坚持着心中的那份执着,因为他相信有种努力叫着靠自己
  • 重回大隋修仙

    重回大隋修仙

    修仙者杨青山长生千年,却因误练法诀堕入心劫,重生回到大隋。此时,北隋、南陈隔江对峙,隋主杨坚野心勃勃,南岸的陈叔宝看似整日花天酒地,而地处长江北岸的小小昌阳城中,却已经暗流涌动,几股神秘的力量各怀目的,伺机而动。前一世,杨青山家破人亡却不知其因,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他殉情,救过他性命的红颜知己被人害死,虽长生千年,却也孤独千年。这一世,他注定要力挽狂澜,而这一切,就从修仙开始……
  • 魔塔之顶

    魔塔之顶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潜藏着狡诈的恶魔;是谁戴着人脸面具,在黑暗中吞噬血肉?历史长河中的真相即将揭开,恶魔、人类、诸神,这个世界将为谁所得?
  • 我的宝贝是神经

    我的宝贝是神经

    江晓,一天意外捡了一个闺蜜回家,她闺蜜对她特别特别好,有谁拉着他做一些很不理解的事情,但江晓还是特别喜欢她,她就是白冉,江晓从此就有了一个神经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