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56600000011

第11章 云游与安居(1)

栖身寺院

寺院是僧人生活和修行的地方。一位年轻人投入佛门,出家为僧,寺院就成了他终身的依靠。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国家对僧人就开始进行管理。一位僧人只要出家受戒,就要受到严格的管理,不能随意而行。早在北魏孝文帝时,就下过一道诏令:僧人不能随便离开寺院,有事外出,必须持有寺院开具的证明;不在寺院的游方僧人,民间也不能收留。

隋唐时代,对于僧人外出的规定就更加严格了。唐代政府规定:僧人要住在自己的寺庙里,不能偷偷摸摸出去,也不能跑到别的地方,自己盖一座庙。如果僧尼要外出,路程超过3天的就要申报有关政府部门立案,离开寺院不得超过7天。道路实在太远的,必须持有政府部门开的通行证。

明代对僧人私自外出惩罚十分严酷。规定僧人只能居住在自己的寺院里,不许同时来往居留在两座寺院;更不允许私养家眷,私自在民间居住。有违反者,一经举报即当“枭首示众”,窝藏僧人者流放3000里。

游方问道

僧人没有一定的手续是不能随便离开寺院的。不过也有例外,这就是“游方问道”,也就是说,僧人可以离开自己的寺院,到全国各地的寺院求师问道,寻访佛法。应该说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的著名高僧玄奘在西行取经之前,先遍游全国,独立游历吴、蜀、赵、魏、周、秦等地,就学名僧,切磋学问。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佛学修养,也为他锻炼出了一身走远路的好身骨。

禅宗兴起后,这种寻师问道的风气更浓。六祖慧能的门徒志诚、智常等人,原来是荆州玉泉山寺神秀的高徒,因为在对禅理的领悟上存在疑惑,便千里迢迢,从湖北来到岭南参拜惠能。《永嘉集》的作者玄觉,原来是天台宗的僧人,后来远游岭南曹溪,参拜六祖惠能,住了一宿,就得到了顿悟,成为惠能的弟子。著名佛教学者宗密,在四川出家,然后到湖北、河南、河北遍访名僧,接着又进入山西,游五台山,最后到达陕西终南山。差不多游遍了大半个北中国。

挂单纳客

僧人们既然可以四处寻访师友,交流佛法,寺院就必须给僧人一些行动上的方便,于是,一种接待过往云游僧人的制度——“挂单”就形成了。

任何受了比丘戒的僧人,都有资格在各大寺院挂单。要求挂单也称“讨单”,其程序有一定的规定:“讨单者”先将“衣单”(行李)放在客堂门口的左面或右面。如果放在左面,那么他会用左脚先跨过左面的门坎,并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这样,在等人来的时候,他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衣单”。如果行李放在右面,则依例反之。坐的姿势,将双脚在前成八字形。

接待前来挂单僧人的一般是知客僧。如果知客僧不在,会有一个“照客”去找他来。知客僧一进门,那“讨单”的便应站起来,合掌行礼,向佛像拜三拜。拜完三拜起立时,便说:“顶礼知客师。”通常知客便回答:“问讯(合掌)好了。”来僧又转向佛像深深问一讯。或者,如果他觉得应该更加隆重些的话,可以在佛像前再拜一拜。

此后,“讨单者”又坐回横凳上,准备做口试。知客则坐在靠门的椅子上,问他的名字、原来剃度师的名字、受戒的处所、最近的行止等许多应问的问题,确认来者是一位善良的、受过戒的比丘。如果他回答得不得体,或者当时这类欺诈行为时常发生,知客不能完全消除疑惑,那么可以要求看他的戒牒,还有传戒寺院所授的钵。虽然在许多朝代,政府都规定必须验看戒牒,查明来者身份才能允许挂单。但在通常情况下,知客是不会要求看这些东西的,也不会把他的名字记录下来,或者研究来僧戒牒上盖的寺印。知客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做出判断,如果来人有心作假,当场就会露马脚。

知客问完这样一些问题,便会问讨单者今后的打算。如果他只想住一两个晚上,他会说“打扰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便说“亲近常住”。

了解了挂单者的意图,最后就是“送单”,也就是知客根据来者的身份领他到适当的住所。如果是一位高僧,则必须到“上客堂”;如果是某座寺院的前任执事,或与寺院有其他联系的僧人,则一般领向“客单”,也是单间,但不是很讲究。而大多数普通云水僧则被领往“云水堂”或“寮房”。这是沿墙架设着铺位,很多人排列着睡。

接着,知客要将来僧的情况通报僧寮,登记上册。最后,挂单者还要到方丈处进行礼节性的拜访。还有一种说法,是云游僧在寺住宿,在验明身份后,先要拜会方丈,表明“久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的心愿,方丈允许后,方可挂单。不过,也许因为大多数的方丈嫌麻烦,这一道程序被严格执行的很少。

挂单者来到住宿的地方,又有一番礼节。他将行李放在外面,又在佛像面前问讯或下拜,作为向寮元(云水堂管理执事)的敬意。最后合掌送知客到门口。行完礼,他会被领到一个空着的铺位,按其年龄(老的在西,少的在东)在寮房的东面或西面。

程序完毕,挂单者可以随心所欲想住多久住多久。不过其行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约:每天早晚随寺院僧众上殿、过堂,而在云水堂则由寮元率领坐禅(一般三炷香)。多数寺院都允许云水僧在白天外出,只要获得云水堂寮元的允许,并在晚课前回来。如果云水堂没有多余的铺位,或者寺院的粮食不足,客堂外会挂出“止单”的牌子,表示不再接受僧人挂单,但这种事一般少有。

贵宾们住特别上房,不必遵守普通云水僧的日常规则。他们的一日三餐由方丈的小厨房供给,而一切日常杂事都有“照客”去做。在一般寺院,照客自然是出家人;而有些寺院,则用俗家工人伺候客人,那就称为“茶房”。

海单云水

挂单没有时间的限制。除非犯规,否则寺方不可强制他离开,或到别的地方去。有少数的僧人会长年累月地住在那里,在寺院参学问道。他们不会受到什么限制,也无需任何形式,但他们的名字,却不会登记在号簿上。这样无限期的留住,叫做“挂海单”。这种僧人在留住一段时间后,可成为该寺的常住僧,准许参加该寺僧人的种种法事活动,允许进入寺院各处,等等。而如果他要离开,必须在每年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提出申请,允许后方可离寺。

寺院不愿接纳“江湖”或“野和尚”。这类人也许正式受过戒,而现在靠他们的小聪明生活,例如卜卦、测字、算命、看相等。这些都是被佛教教规所禁止的“邪命”生活,所以只能算是破戒和尚。某些寺院可以让他们吃一餐饭,如果进寺的时间太晚,也可以过一夜,但绝不能逗留太长。知客会对他说:“常住不能留你,请你吃了一顿就走。”

接待挂单的时间也有规定。每年的八月一日到次年的四月一日是挂单日,接待来往僧人。四月至七月这段时间不接待挂单者,称“止挂搭”。要指出的是,在禅寺中属于子孙丛林的小庙,一般不接受挂单。第七章庙里的生活一日忙踪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是紧张而繁忙的,有着严格的作息制度。

清晨两点,“夜巡”用小木板打三下,叫醒厨房的人们起来做饭。3点,再打四下作为起床讯号。全寺僧人从广单上起来洗漱穿衣。钟鼓声停止后,全寺僧人已经排好队准备上殿。行列的编排是有一定的次序的。

(1)上早殿

除厨房人员外,全寺僧众都聚集在大殿里上早课。每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方丈站在后面大门的左边,僧值站在大门右边。前面佛像前站着“维那”,由他敲响大磬,率领众僧诵经。站在他后面的是当值悦众,手持引磬;3个当值僧,手持木鱼、钟鼓、铛子等物。这一队人组成了一支唱诵时的小乐队。

大殿中央,分成两排站着数百僧人。一般来说,职位越高的僧人就越靠近佛像。禅堂住僧们则亦在念佛堂僧众的前面。在最后一排近门处,站着的是临时在寺院挂单的云水僧们。如果没有僧值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可离开大殿。

多数寺院中,早课通常念诵的程序是:《楞严咒》《大悲咒》《小几咒》《心经》《赞佛偈》、绕佛、发愿文、韦驮赞。

早课的第一段是诵《楞严咒》。《楞严咒》是梵语译成的汉字,传说佛陀的弟子阿难被魔女迷惑,佛陀诵念这道咒语,救出了阿难。所以,念这道咒,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性欲的诱惑。看起来。和尚们也知道情关最难过,所以要把这道咒作为每天第一功课。

接着,诵《大悲咒》和“十小咒”。《大悲咒》全称为《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经》;“十小咒”则是由十种较短的咒文组成。诵念它们是为了祈求寺院及僧众平静无难。之后再诵《心经》,这是早课的中心内容。

第三段,首先诵《赞佛偈》,之后众僧排队绕佛像行走,并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数百甚至上千遍。然后回到原来的位置跪下念三菩萨名及发愿文、三归依文等。最后念《韦驮赞》,顶礼佛祖,早课结束。

(2)早粥

僧众们听到远处打竹板的声音,那就是即将吃早饭的讯号。这时,在大殿里,掌管香烛的僧人将一大碗粥供奉在佛像面前。大约6点钟,木鱼梆声敲响,和尚们都去斋堂吃一天的第一餐,名为“早粥”。

在斋堂里,和在大殿上一样,众僧按照职位高低,坐在东西向的狭长桌子后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序职越高,座位越靠近后面中央。方丈坐的位置在一尊低佛像后面。

行堂(斋堂管理者)已经替僧人们盛好了早粥。在吃之前,僧人们先要念《供养咒》,然后服侍长老的侍者从佛像前的碗里取出7粒米,放在庭院中一个廊柱的小木板上,并弹指向饿鬼施舍食物。

早粥时,僧人们不仅要肃静,还要集中思想作“五观”,也就是五种思想。总体意思就是想饭食来之不易,应该感谢那些供给他们饭食的人们;自己应该把饭食当成药物,而不当作是享受。吃完后,念《结斋偈》。僧值布置一天的工作,然后排队离开斋堂,各回住处。

(3)坐早班香

禅僧回到禅堂,脱去了袈裟、海青,换上便袍和便鞋,参加正在进行中的“跑香”。当维那高喝“快”,众僧便开始疾走,这就叫“跑香”。他们跑成几个向右绕的圆圈。距中央佛坛最近的是清众(普通僧人),外面一圈是收发文件、记录文书等职务的僧人,最外面的一圈是班首和维那。离得较远而沿着椿凳走的是“散香”。他手里拿一根4尺长的竹棒,走时直举着,每走几步,就用竹棒叩一次地,提醒僧众注意,不要在跑香时胡思乱想。在经过佛像和方丈座时,不能用竹棒叩地,以表示敬意。

7点钟时,打板三下。禅僧们依次落座。进门右边是班首,左边是维那和他的两个助手。西边的最高位是“书记”,最低位则是“参头”;东序则是从祖师到侍者。僧值则总是坐在临近前墙角处。这时,禅堂里的禅僧们,好像忘记了自己一般。他们直坐在椿凳上,两眼注视着不远于第三排,不近于第二排的砖上,脊柱保持平直,控制着呼吸。为保持肃静,绝对禁止讲话。如果有东面的禅僧讲话,维那就拿香板打他;如果西面的禅僧出声,则由在场的班首打他。但不能用香板的尖端打人,也不能打人的脸部。

每燃一炷香的时间(约一个小时),巡值做3至6周的巡视。第一周,巡值要看看椿凳下面哪些鞋子摆得歪歪斜斜,然后叫那位僧人把鞋子放正。一个巡值只有巡行一炷香的职责,一炷香燃尽后,他便回到自己的座位,把巡香的责任交给下一位巡值。

8点钟,引磬声响,早班香完毕。众僧放下腿,两脚套入鞋子里面。然后维那发出讯号,僧众起来第二次“跑香”。这时,一个悦众点燃一炷香,送到厨房去,一小时后,也就是这炷香烧完的时候,厨房必须准备午餐。

(4)午饭及3次茶

ll点钟,在众僧坐禅和第二次跑香之后,他们前往斋堂吃午饭。午饭通常是将各种蔬菜和豆腐煮在一起的“罗汉菜”。其食法和规则与早粥一样。吃完午饭会禅堂,清洁洗漱后开始行香。数分钟的行香后,各回其座,等板敲二下时,饮“二板茶”。禅僧们一天坐禅,共有3次茶送到他们的座位上,这是第一次。茶与禅很久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达摩祖师在坐禅时,为了警醒昏沉而将自己的睫毛剪下,据说最初的茶树,就是由这些睫毛长成的。不过,现在送到这些禅僧座位上的,也不过是热开水罢了。

禅僧们通常是“过午不食”的,有些寺院会把午餐剩下的锅巴分给年轻的、食欲旺盛的僧人作为晚餐。

(5)晚课

晚课在日暮后举行,仪式与早课大致相同,只是所诵的经文有区别。晚课共有三堂功课:一堂念诵《阿弥陀经》和佛名;一堂礼拜八十八佛和念诵《大忏悔文》;一堂是放蒙山施食。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祈求自己往生净土;八十八佛是指娑婆世界的五十三尊过去佛和现在世界的三十五尊佛,向他们忏悔过恶可以灭罪。蒙山施食是济施饿鬼的一种仪式,仪式过程基本如下:

仪式开始时,先诵念《破地狱真言》等咒文,之后,一名僧人礼拜佛祖,用左手拿出在午饭时剩下的一些饭粒,将右手放在饭粒上祈祷,希望能够普济虚空中的饿鬼。此后,取净水在燃着的香头上绕三回,这是希望饿鬼能够得到甘露饮料。然后,将水和饭食放在一张干净台面上,表示施舍。最后再诵(《心经》等经文。这种仪式每日晚课时都要举行。蒙山是位于四川雅安的一个地名,相传宋朝有个和尚叫不动大师,也称甘露大师,他住在蒙山时创制了这一仪式,因此叫做“蒙山施食仪”。

晚上,一些“老修行”大都不“倒单”,也就是不躺在床上睡觉,他们盘好“双伽趺”,也就是两足背交叉放在两个大腿上的一种盘坐姿势。当然,有时也打一个盹。

礼佛坐禅

六时,即白天三时:清晨、日中、日没;夜间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佛教僧人在每天这6个时辰里,要礼拜诸佛,唱念经文。六时礼敬诸佛的仪式,在印度佛教典籍中就有记载,也就是说,早期的印度僧人就已经有这种修行。在中国,从道安和尚的著作可得知,东晋时代,这一制度已经实行。

六时礼佛据《国清百录》的记载,是一种集体的礼佛活动,众僧着袈裟,“闻钟后入堂”,手持香炉,对面互跪,随首座唱诵。

四时坐禅,即僧人在每天规定的4个时辰中进行坐禅。这4个时辰是黄昏(下午8时)、后夜(凌晨2时)、早晨(上午10时)、晡时(下午4时)。

四时坐禅、六时礼佛的制度,在宋元以来有所变化,一般说,不为寺院采用。

经不离口

俗话说:“当一天和尚念一天经”,僧人与念诵经文密不可分。念经,正规的说法应是“课诵”,又叫功课,是佛教寺院定时念经、诵咒、礼拜、忏悔、祝祷、发愿、歌赞以求获得功德(善的报应)的日常宗教活动。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听圣严法师说佛

    听圣严法师说佛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永远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从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温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鉴于此,笔者将法师对佛理的解析编撰成册,让更多人聆听法师的教诲。本书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对禅理的精辟见解入手,深层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并用一些经典故事加以阐释,让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品味到禅带来的心灵洗涤与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热门推荐
  • 我的师妹叫小白

    我的师妹叫小白

    墨小黑好不容易从小弟变成师兄,还没来得及好好体会做师兄的快感,师妹居然被绝世高手掳走了,好在绝世高手也是个美女,要不然还不得哭死。漫长的寻妹之旅,墨小黑一路斩妖兽,与人斗,顺手调戏调戏良家,终于悟出人生道理——世间万物唯师妹与小命不可抛也,节操?可有可无咯……于是,墨小黑过上了没羞没臊的日子……
  • 墨麟霜落

    墨麟霜落

    世事繁杂多变,吾辈当如何自处?当以君子不器,君子不争,君子不欺而立。足跟稳,心常自在,笑情痴,笑悔怨,天地逍遥。
  • 玄霸天机

    玄霸天机

    美丽的女孩,神秘的圣兵,诡异的组织,在这个美丽而又繁华的都市激起了一幕又一幕的惊天大戏。
  • 有草称仙

    有草称仙

    平静的生活突然出现了变化,且看曹生如何面对新的世界。
  • 废后为妃

    废后为妃

    那一年,为他,她遭逢剧变,满门被诛!再相遇,她容颜尽掩,一夕间从侍婢到皇后,再到废后,竟被赐他为妃!新婚之夜,她坦诚相见,他却轻蔑冷笑,肆意讥讽,只因,她是别人羞辱他的一枚棋子。她是他的王妃,是弃妃,不被遗忘,却总遭受欺辱奚落。破茧成蝶,待她繁华看尽,绝情绝爱时,薄凉如他,却深情道:“今生,朕独爱你一人!”是以,她回他的,只是唇畔的那抹冷笑……
  • 绝命致爱:老婆别想逃离

    绝命致爱:老婆别想逃离

    四年前的噩梦本来已经忘却,却在临近高考时再次翻涌上心头。妈妈的死让她明白:自己身体里的炸弹有朝一日也会像妈妈一样莫名死亡,离奇爆炸。小叔把她带到洛杉矶,原本想给她一个新的面孔和全新的幸福生活,但却被用错药变成了一个“轻飘飘”的暴力女。不是她所愿。但总是砸烂东西,也包括人。夜倾说:“我不是有意的?我怎么知道轻轻一扇你就掉地上了?”司马睿:“呜呜……你还是快点走吧。”西风绝:“正好,你快离开来到我怀里。你这砸东西的毛病好可爱哦!”夜倾:“啊啊啊啊……你们都是什么人啊?我都这样了一点都不同情我?我不要活了,我要远走他方”司马睿:“……”西风绝:“你走到哪,我都追到哪”
  • 玉堂漫笔

    玉堂漫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品凡人仙

    一品凡人仙

    凡人的崛起,规则的颠覆修仙路漫漫,唯有装逼伴宿主请留步,装逼带你飞想要角色的书友们可以加群(922583327,凡人仙配角楼),谢谢大家
  • 重生之闪婚的季节

    重生之闪婚的季节

    重生回到小时候,槿槿没有在选择那对养父母,而是留在孤儿院不让任何人收养。从小开始写作,十四岁开始出道,利用重生的记忆生活的风生水起,唯一遗憾的是她的心已经死了,也许没有死,只是不知道怎么爱了,因为女人最怕的就是情伤。上辈子在爱情跟亲情的欺骗里面活了半辈子,这辈子逃出这些欺骗后她有点举目无亲的感觉。
  • 金刚侠

    金刚侠

    被诬陷在监狱呆了一年,受到刺激觉醒前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