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97700000019

第19章 论评判自我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及责任感(4)

责备我们对不幸的人缺乏足够同情的道德家,还责备我们对幸运者、有权的人和富人极易轻率地表示赞赏甚至崇拜。矫正我们被动情感中种种不公平的另一派道学家,则致力于减弱我们固有的那种对我们自身利害有特殊关系的事物特有的感受能力。

还有一类哲学家则认为,人应该把自己视为某种不可独立分离的东西,把自己看成这世界的一个公民,是共和国当中的一个成员。为了这个伟大的共同生活体的利益,他应该甘愿承受他那被牺牲掉的渺小的自我利益。他自身的利害得失,对他的情感所造成的影响,应该不会大于这个浩瀚的体系中,其他任何同等重要的成员的利害得失对他的情感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不应该以自己自私的激情动辄会采取的那种眼光来看待我们自己,而应该以这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公民会采取的那种眼光来观看我们自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利弊得失,我们应该视同发生在我们的邻人身上,或者说,我们应该像我们的邻人那样看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利弊得失。

这两种情感是容易使我们逾越的两种合宜情感界限:

第一种,是那些只间接影响到我们的不幸,这种不幸先影响到某些和我们特别至亲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或我们的密友;

另一种,是那些直接影响到我们自己的身体、财富或名誉的不幸,比如,痛苦、疾病、濒临死亡、贫穷、耻辱等。

任何一个人都不会面对自己的父母或孩子的死亡或痛苦,竟然像对待别人的父母或孩子一样无动于衷,否则,他显然是一个不负责任和不孝的人。我们决不会赞扬这种不通人性的冷漠态度,只会报以强烈的谴责。

上帝极为明智的安排是,绝大部分人甚至所有人对儿女的爱都比对父母的孝心更为强烈,因为传宗接代全靠前者而不是后者。一般来说,子女的生活和安全全靠父母的照顾,而父母则很少依赖子女。

因此,上帝让前一种情感变得如此强烈,往往不需要激励而是需要抑制。道德学家们很少教我们如何娇惯子女,却常常力劝我们克制自己的溺爱和过分的关心,也就是我们对待自己子女时会比对待别人子女给予更多不合适的偏爱。相反,他们告诫我们,要情真意切地照顾自己的父母,在他们的晚年努力回报他们在我们小时候的哺育之恩。

基督教的“十诫”也要求我们尊敬自己的父母,却没有提到要热爱自己的儿女,因为上帝早已安排好我们如何履行这后一种责任。

人们指责别人表面上比实际更加溺爱孩子,孝敬父母却也常常使他们怀疑,就像他们怀疑寡妇夸张的悲痛是虚情假意。如果能让我们知道这种行为是出自自己的真诚,即使这种情感过于强烈,也会得到我们的尊重。虽然我们可能不完全认同,但是我们也不会给以严厉的指责。在那些如此虚伪的人看来,这种表现是值得赞扬的,从这些装模作样的事例中足以证明。

很容易使人不快的一些过分的情感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们从来没有感到厌恶。我们责备父母过分的溺爱和偏心,是因为这些最终对子女和父母都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我们很容易谅解这种情感,从来不报憎恨和厌恶。如果有人缺乏这种情感,反倒让人觉得面目可憎。

对于我们最亲近的人的不幸,并不是强力压制自己天然的异乎寻常的情感才是合适的,缺乏那种情感比过分更让人难受。

我们并没有因为适度的同情别人的不幸而忽视自己的责任,对已故朋友忧郁而深情的回忆也没有什么不好。虽然他们表面上好像痛苦和悲伤,但实质上都是美德和自我肯定的高尚表现。那些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命运或名誉的不幸则截然不同,我们情感的过分比缺乏显得更不合适。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我们能够非常接近斯多葛式的冷漠无情。

我们很少同情因肉体而产生的任何情绪。像身体受伤这样的偶然原因产生的疼痛,或许是最能引起旁观者深切同感的肉体痛苦,旁观者也很难不为垂死的邻居感到深深的悲哀。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旁观者的感受都无法与当事人相比,因此,后者决不会因为前者的泰然自若而感到不快。

财富的缺乏或贫穷,并不能引起多少怜悯。为此而怨天尤人,很容易让人瞧不起而不是同情。我们看不起乞丐,虽然在其纠缠下我们可能会施舍一点财物,但我们从来不会郑重其事地怜悯他们。

从富翁沦为乞丐,常常让人饱尝人世艰辛,所以往往会得到旁观者发自内心的同情。虽然在如今这个社会,遭受这种不幸的人经常是因为自己不争气,但是人们还是非常可怜他,决不会让他一贫如洗而不闻不问。依靠朋友的慷慨和那些债权人的宽容,他通常都能得到虽然微不足道但多少是体面的资助。我们也许很容易原谅遭受这种不幸的人的某些弱点。

自强不息的人,在新的环境中仍然乐观自足,并不因为地位的改变而自暴自弃,他们不是按照自己的财富而是按照自己的品行来评价自己,因而总是得到人们的深切赞同和高度敬仰。

名誉损失无疑是对一个清白无辜者的情感直接造成影响的最大不幸。当一位年轻人怨恨任何人对他的品行或他的名誉随意施加不公正的污辱时,即使这怨恨稍微过于激烈,我们也会因此而更加尊重他。

年纪比较大的人,对世俗的愚蠢与不公不义已有长期的经验,已经学会了对世人的非议或赞扬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他们忽略或藐视他人的造谣毁谤,甚至不愿意纡尊降贵,显现任何真正的愤怒,去抬高那些无聊的造谣者的身价。这种冷漠的态度,完全建立在年纪比较大的那些人对他们自己经过多次磨练与屹立不摇的品格有坚定自信心的基础上,然而并不适合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因为后者既不可能,也不具备这种自信心。

这种冷漠的态度,如果出现在年轻人身上,或许会被认为是在预示,在年纪变得比较大的时候,他们对真正的荣辱,将会有一种非常不适当的冷感。

对于直接影响到我们个人的不幸来说,我们不会因为显得太过于无动于衷而触怒什么人。我们时常感到愉快与满足地回想起我们对他人的不幸颇有感觉能力。但是,我们会带着几分羞愧,回想我们对自己的不幸的感觉能力。

我们检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同程度的软弱与自我克制,我们将很容易弄清楚,这种克制我们的被动情感不公平的能力,必定不是从某种模糊的辩证法所演绎出来的那些深奥难懂的理论中学到的,反而是来自于自然,为了使我们学得这种或者其他每一种美德,所确立的那个伟大的戒律:对我们行为的真实或设想的旁观者情感的关注。

我们知道年幼的小孩完全没有自我克制能力。无论他有什么样的情感,唯有激烈的哭闹,才能唤起他的保姆或他的父母对他的注意。

当他还在接受这种偏爱以及他的保护者们的看管时,怒气是唯一一种被教导要加以节制的激情。保护者们时常为了让自己过得轻松自在些,不得不借助威胁把他吓到恢复平静。这时,刺激他进行攻击或捣乱的激情受到这种提醒,他必须注意自身安全的激情的节制。

当他大到可以上学的年龄,或大到可以跟同辈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他很快就发现他们对他没有这种纵容的偏爱。他希望获得他们的好感,并且希望避免他们的怨恨或藐视,甚至对他自身安全的顾虑也会教他这么做。

他踏入学校,他学习变得越来越能克制自己,并且开始要求自己遵守某种纪律,一种最为长久的毕生修炼也很少足以学到的十全十美的纪律。

最软弱的人面对各种不幸,他们的看法消除了他对自己看法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内心会在拜访者出现的片刻得到些许安宁,但不会延续太久。他对自己处境的看法很快又重新浮现他和以前一样,沉湎于叹息、流泪和哀叹中,并像一个未上学的孩子一样,不是通过克制自己的悲伤,而是通过强求旁观者的怜悯,来努力使两者达到和谐。

坚强一些的人面对各种不幸,这种效果持续得更久一些。他竭尽全力关注同伴对他的处境会有的看法。同时,当他保持平静,即使面对眼前巨大的灾难,他对自己的同情也没有超过他人对他的同情,他会感到同伴自然对他产生的尊敬和赞同。他能体会到同伴的赞同而认可和称赞自己,而他从这种情感中得到的快乐支撑使他能够更容易地继续这种努力。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坚强者,也回避谈论自己的不幸。他努力和平常一样,谈论无关紧要的话题。或者,如果他认为自己足够坚强,敢于谈论自己的不幸,他会尽力像和同伴谈论的方式那样来谈论,保持不超过同伴能感受的程度。面对不幸,他还没有适应自我控制的严格程度,他很快会对这种克制产生厌倦。长时间的拜访令他疲惫,他可能会在临近结束拜访时,做出某种危险的事,即沉湎于所有过分悲伤的脆弱。

对人类的脆弱极其宽容的习惯,使家中发生巨大不幸的人,在一定时间不能承受陌生人的拜访,而只允许那些最近的亲戚和最亲密的朋友拜访。人们认为,后者的出现施加的束缚比前者施加的要小,受难者能更轻易地适应他们宽厚的同情。此时,隐秘的敌人像最亲密的朋友,及早地进行“善意”的拜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最软弱的人,也会努力表现出最坚强的一面,并且出于对他们的恶意的愤怒和蔑视,尽量表现得欢乐和自在。

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能在所有环境中保持对消极情感的控制。真正坚定的人,在自我控制的大课堂里受过彻底熏陶,使他变得明智和公正,在这个忙碌纷繁的世界,或许会面临派系斗争的凶恶和不义,或许会面临战争的困苦和危险,但他都能镇定自若的应对。

无论他独自一人还是与人交往时,都带着同样的表情,几乎以同样的态度接受影响。无论是成功还是失意,无论是幸运还是厄运,无论在朋友还是在敌人面前,他常常要保持这种英勇气概。

他一刻也不敢忘记,公正的旁观者对其情感和行为做出的评判,他一刻也不敢让内心的那个人经受片刻的怠慢。他总是以此来熟悉这种习惯,并习惯于用这个伟大的内心的人的眼光来看待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事。

他不仅从外在行为和举止,而且尽量在内在情感和感觉上,都以受人敬畏和尊敬的法官的样子,来塑造或努力塑造自己,使他不断地实践。他不只是影响了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还真正地接受了他们。他似乎认为自己就是旁观者或者自己变成了公正的旁观者,除了自己行为的那个伟大的仲裁者指引他以外,任何人也影响不了他。

每个人用来考察自己行为的自我赞同的程度,与为获得那种自我赞同而必要的自我控制的程度高低成比例。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意外的事故中,他们对自己不幸的自然看法,完全与其他任何看法的思考一样,带着强烈的色彩,出现在他们心中。除了自己的痛苦和恐惧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的感觉,他们不会注意什么。无论是内心理想的人的评判,还是真实目击的旁观者的评判,都会受到他们的忽略和漠视。

那些处于不幸中的良好行为的报答与良好行为的程度是成比例的。上帝能给予疼痛和困苦的唯一补偿也与良好的行为同等,并与疼痛和困苦的程度也成比例。为克服我们天生的感觉所必需的自我控制的程度越高,由此获得的快乐和自豪也越大。

对于突然袭来的苦恼,最为贤明坚定的人,为了保持他自己的平静,也不得不做出重大,乃至痛苦的努力。他对自己的苦恼自然会有的那种私自的感觉,他对自己的处境自然会有的那种私自的见解,重重地压迫着他,如果不做出很大的努力,他便不可能专心采取那位公正的旁观者的感觉与见解。

同时呈现在他心里的有两种见解。他的荣誉感,他的自尊,指示他全心全意采取其中一种见解。他自然的感觉,他的未经教诲与未经训练的感觉,则不断把他的注意力拉向另一种见解。

这两种角色的不同见解泾渭分明地并存于他的内心,每一种见解都指示他做出与另一种见解的指示不同的行为。当他遵循荣誉感与自尊心对他指出的那个见解时,会享受到上帝赋予他的自我欣赏和满足之情,并得到所有公正旁观者的称赞。如果这种补偿完全可以使他忘却不幸的话,他就不会通过逃避不幸的过程来保护私人利益。但这种补偿仍难以弥补他遭受的不幸,因而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功能都会因为这种不幸而削减。

因此,要想在不幸降临时保持心情镇定和思维清晰,必须有忍受痛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痛苦绝不可能持久,这是根据人性的特点而论。如果他熬过了一阵子的痛苦,很快便可恢复享受他平常的宁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无论他们的永久处境变成什么样子,他们迟早会适应这永久的处境。

对真正的幸福来说,某一永久的处境与另一永久的处境之间,是没有任何根本差异的。即使有什么差异,那也不过是刚好足以使某些永久的处境成为单纯的选择或偏好对象,但不至于使那些处境成为任何认真或急切的渴望的对象;同时使其他一些永久的处境成为单纯的舍弃的对象,当作合适被放在一旁或被逃避的东西,但不至于使他们成为任何认真或急切的反感的对象。

幸福在于心情的平静与愉快。心情没有平静,便不可能有愉快,只要心情完全平静,所有事情都是那么令人觉得有趣。

每一种永久的处境中,由于没有预期改变,每一个人的心情,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回归到他那自然与平常的平静状态。在顺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便会回跌到那个状态。在逆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也会上升到同一状态。

过度高估各种永久处境间的差别,是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来源。例如,贪心过度,产生于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产生于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产生于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

一个醉心于任何这些过度热望的人,不仅在他实际的处境中是不幸的,而且也往往想要扰乱社会的平静,以便达到他如此痴心羡慕的处境。微不足道的观察或许可使他确信,一颗善良的心在人生所有不同的处境中,可以是同等平静、同等快乐、同等满足。

有一些处境也许比其他处境更值得我们偏爱,但是,绝对没有什么处境值得我们如此激烈地去追求,以至于使我们违背了审慎的或正义的法则;或者说,使我们葬送了我们未来的心灵平静,使我们在回想起自己的愚蠢时感到羞愧,使我们由于厌恶自己的不公不义而感到极为后悔。

同类推荐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人生五大问题

    人生五大问题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罗阿的一部代表作,书中探讨了人的一生中不得不面对的五大问题,如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本书曾风靡全世界,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莫罗阿以其深刻的观察,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鞭辟入里。全书条分缕析,通晓明白,且傅雷先生的译文优美流畅,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袁堂欣,谢志强主编的《冰鉴》是中华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之一,《冰鉴》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西洋文明的本质

    西洋文明的本质

    本书收录了胡适先生的《西洋文明的本质》、《论中西文化》、《西洋哲学史大纲》、《人文运动》、《近代精神的先驱者——培根》等文章。
热门推荐
  • 重生之被迫争霸

    重生之被迫争霸

    他本无心穿越,但是不知是运命的捉弄还是上天的安排,他穿越重生了。他本无心争霸,但是却一步一步的被逼上了争霸之路。
  • 非常王妃之王爷请站好

    非常王妃之王爷请站好

    后盛国要与万枫国联姻了,什么?夫君还能自己挑,挑谁呢?五个王爷有三个已有正妃,还有一个毛还没长齐。苏映雪哀叹:嫁给正常点的吧,做小先不说,还得跟一群女人争一个男人,到时候头破血流不安全。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还是那个不举还喜欢男人的王爷好一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有一间精灵培育屋

    我有一间精灵培育屋

    【2020最好看的精灵都市文】平行宇宙,华夏大陆。一间不起眼的培育屋.....开张了。十八岁的周易就是这间培育屋的老板,带着前世的记忆在新的世界中开始了他的成功(HuYou)之路。什么?伊布只有三种进化型?你们难道不知道丑丑鱼可以进化成美纳斯吗!?……
  • 都市寄魂人

    都市寄魂人

    他是远古神灵的继承者,远古的使命需要他找到这一世的神女转世,还有五位不同元素之体的女性,阴阳交汇以后,合七人之力,结束几千年的恩怨……
  • 我的异界跑路系统

    我的异界跑路系统

    有人问我我叫什么?我跟他们说我名字有很多。你们可以叫我杨过,可以叫我胡图图,可以叫我无名氏·格里尔斯,可以叫我王牌飞行员,可以叫我死神一护,可以叫我木叶村火影大人,也可以叫我超级赛亚人悟空,还可以喊我鬼尊大人,亦或者......韩风!这里的系统很奇葩,他能抽奖七龙珠,阿拉丁神灯等超神级珍贵物品,却重来不给我抽中的机会。但这些,我都不看重,因为我想体验生活,可事情总是强差人意,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想让我好过。他们想杀我,又杀不了我。为什么?因为我是世界上最快的蓝银,他们连我的影子都看不到!你说你是天骄?不好意思,除了我的男仆白大少主,所谓的天骄,不堪一击!我有弱不禁风的外表,却能打出令大陆沉没的力量!
  • 17岁的男孩18岁的女孩

    17岁的男孩18岁的女孩

    胖胖的女孩瘦成美丽的女孩.和隔壁班帅男孩的故事.
  • 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本书用最直白的方式道出了成大事的平衡绝学。如果你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得与失、爱与恨等这样类似的问题,而其它书上很难有直接的回答,那么,就不妨在夜深人静时翻翻此书,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提醒。
  • 神斧

    神斧

    这是一把斧头的故事,穿越成灵宝的老大,怎么也得给自己的小弟们谋取点福利啊!
  • EXO之女配也疯狂

    EXO之女配也疯狂

    她和EXO是青梅,就在一天,一个自称是EXO妹妹的女人出现,打断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还能和好吗?
  • tfboys之用微笑带过

    tfboys之用微笑带过

    “陌雨”小时候经历了她那个年龄不该经历的事。最后被全球首富‘沈家’收养。成为沈家大小姐,因为她妈妈说过:她最喜欢完美的小孩。因此小雨便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16岁时,沈家夫妇让小雨和自己的两个女儿去重庆读高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