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33200000005

第5章 朱自清大事记(2)

“主义”有了之后,生活并不会因此凭空变得轻松。在1924和1925年间,朱自清又经历了一些工作上的变动。1924年2月,朱自清离开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那时候,该中学的经费由省里拨给。经过层层拖欠,三十多元的月薪要拖欠两三个月才能拿到,老师们一个学期只能拿三个月薪水。朱自清家累重,入不敷出,只好前往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和上虞县白马湖私立春晖中学授课,他在四中教高中文科国文和科学概论,又到春晖中学教国文。同时,他的朋友叶圣陶、茅盾和俞平伯都在为他的工作多方留意,然而一时之间并没有好的去处。那段日子,整个社会环境也沉重得令人窒息——军阀乱战,五卅惨案……求存、求发展、求理想自我的实现,尤为不易。直到1925年8月,他终于结束了在江浙一带担任中学教员的生活,只身赴京,到清华学校大学部任国文教授。一段新的人生历程,就此徐徐展开。

狷者有所不为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签下了一份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在对时局发表意见的宣言上签字,对朱自清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份宣言对于朱自清个人,和朱自清在公众心中的印象与形象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尤其是,毛泽东主席曾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将朱自清、闻一多与历史上着名的伯夷相比,认为伯夷不值得歌颂,而朱自清“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文一出,朱自清的签名举动,俨然就具有了“舍生取义”的深意。翻阅朱自清的日记和相关的回忆资料,不难发现,朱自清不是死于饥饿,而是死于严重的胃病。然而,即便如此,朱自清拒绝美援面粉,依然是一桩殊不容易的、了不起的事。

在当天的日记中,朱自清记录下了这件事:“签名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美援面粉宣言,此事每月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绝不应逃避个人责任。”这份声明于当年6月19日起在平津各大报纸刊出。在声明上签名的还有张奚若、金岳霖、唐钺、邓以蜇、吴晗、陈梦家、李广田、余冠英、钱伟长、季镇淮等清华教师共一百一十人。既是签名者,又是组织者的吴晗后来也记录下了这件事的经过。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在高等学校里的知识分子也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了。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我们一起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声明是这样的: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还是给予的。

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吴晗见证了朱自清签字的全过程。当时,他正好负责联系一些年龄稍长的教授,于是带着起草好的宣言稿去找朱自清。“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沉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消瘦,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但是他看了一眼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抖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他的名字。”(吴晗:《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人民日报》,1960年11月20日)

签字后三天,朱自清就退还了当月的面粉配购证,6月22日,又退回了面粉票。此后,朱自清的身体状况越发地坏。他在写给次子朱润生的信中说:“父病前些日子好些,近来又差些。现在只吃流体食物……”但他对于时局的变化并没有保持沉默,7月9日,他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宣言上签字。7月14日,又受清华大学教授会推选,就7月12日暴徒闯入校园打人行凶恣意破坏一事,参与起草给北平警备司令部、北平市政府和教育部长朱家骅的抗议文电。直到8月6日,因胃部剧痛、呕吐不止送入医院,继而在8月30日并发肾炎,生命几乎走到尽头时,他还是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妻子陈竹隐一定要坚持拒买美援面粉一事。

陈竹隐回忆道:“他那双眼睛已经陷下去,时而闭上,时而又便挣着张开;颤抖的嘴唇一掀一掀,想说什么,但又很吃力,最后,他断断续续地对我说了这样两句话:‘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身处困境,仍然对某些利益说“不”

就像吴晗提到的那样,时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家累很是沉重。与武钟谦、陈竹隐的两段婚姻,为他带来了膝下众多子女。依靠他在清华教书和写作的收入来养育和培养七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无疑非常吃力。实际上,早在读大学之前,朱自清就已经过上了极清苦的生活。来自大家庭和小家庭的负担,加上连年的颠沛流离对于教授收入的影响,使朱自清长期处于经济上的紧张状态。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这种困窘依然没有改善。1940年夏,在日本人的压迫下,英国封锁了滇越路和滇缅路,导致中国从海外输入战时物资的唯一通道被切断。昆明随之物价飞涨,薪水微薄的教授们的生活也陷入了赤贫。因为工资已经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陈竹隐带着孩子乔森和思俞回到故乡成都,租下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后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草房,艰难度日。朱自清则独自留在昆明。后来,陈竹隐和儿女们在成都先后染病,心急如焚的朱自清想尽办法,变卖了一些物品,才得以到成都与家人团聚。在1941年3月8日的日记中,朱自清写道:“过去从来没感到饿过,并常夸耀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现在一到十二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吃一点东西就行。这恐怕是吃两顿饭的原因。也是过多使用储存的精力的缘故吧。”当时,在成都,穷人们因青黄不接、米粮涨价,结伴去抢米仓、“吃大户”。朱自清目睹这一情形,写下《论吃饭》,在文中写道:“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想不到吃饭更难,没饭吃的也更多了。这日子就是不知道吃饭权也会起来行动了,知道了吃饭权的,更怎么能够不起来行动,要求这种‘免于匮乏的自由’呢?”

其实,当时的朱自清一家,也与成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一样,饱受“匮乏”之苦。1941年4月22日,他在《近怀示圣陶》里告知老友自己的忧思与困苦:

“少小婴忧患,老成到肝腑。欢娱非我分,顾影行踽踽。所期竭驽骀,黾勉自建树。人一已十百,遑计犬与虎。涉世二十年,仅仅支门户。多谢天人厚,怡然嚼修脯。山崩溟海佛,玄黄战大宇。健儿死国事,头颅掷不数。弦诵幸未绝,竖儒尤仰俯。累迁来锦城,萧然始环堵。索米米如珠,敝衣余几缕。老父沦陷中,残烛风前舞。儿女七八辈,东西不相睹。众口争嗷嗷,娇婴犹在乳。百物价如狂,距躟熟能主?不忧食无肉,亦有菜园肚。不忧出无车,亦有健步武。只恐无米炊,万念日旁午。况复三间屋,蹙如口鼻聚。有声岂能聋,有影岂能瞽。妇稚逐鸡狗,攫人若网罟。况复地有毛,卑湿丛病蛊。终岁闻呻吟,心裂脑为盬。赣鄂频捷音,今年驱丑虎。天不亡中国,微忱寄干橹。区区抱经人,于世百无补。死生等蝼蚁,草木同朽腐。蝼蚁自贪生,亦知爱吾土。鲋鱼卧涸辙,尚以濡相煦。勿怪多告言,喋喋忘其苦。不如意八九,可语人三五。惟子幸怜我,骨鲠快一吐。”

这些恳切的诗句将朱自清的沉郁表露无遗。感怀身世,心忧国事,身为生活所困,种种难以言表的沧桑,都凝聚在诗行之中。在战火的摧残下,朱自清与老父亲分处两地,儿女也不尽在身边,眼下正是孩子们需要吃饱、受教的时候,更何况“娇婴犹在乳”!但此时,朱家却已经到了担心无米下锅的地步。

叶圣陶劝朱自清放宽怀抱,“天人心意逾难问,我欲言愁。我欲言愁,怀抱徒伤还是休。”(《采桑子——偕佩弦登望江楼》)。但朱自清依然担心时局会把自己的生活逼迫到无法维持的地步:“圣陶确有勇气面对这伟大的时代。但他与我不同,他有钱可维持家用,而我除债务以外一无所有。”

一年又一年,朱自清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据丰子恺先生的儿子丰华瞻在《丰子恺与朱自清》(《西湖》,1983年第九期)里所说,1945年7月间,丰子恺从重庆到成都去办画展,与阔别二十年的朱自清重逢。朱自清和丰子恺曾经在宁波春晖中学当过同事,当时,两人与叶圣陶等文友相互酬唱,关系匪浅。渐入老境时再见面,回忆青年时光,共话沧桑,本来,一起吃一顿饭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由于物价飞涨,薪水入不敷出,朱自清竟然穷得连请老朋友吃顿饭也无力为之。于是,朱自清写了四首诗赠给丰子恺,以表心意。丰子恺回到重庆后,即将这四首诗贴在家中的墙上。朱自清后来也还是勉力设法,请朋友代购了两幅丰子恺的画作,表示对老朋友的支持。

透过这些资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说朱自清虽不是因为拒买美援面粉而饿坏了身体,乃至饿死,但他的举动仍然是慨然的、英雄的、令人感佩的。

温和的硬骨头

在艰难度日的情况下对粮食说“不”,诚然显示了朱自清在关于民族之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姿态,而不难想象,这个决绝的姿势,乃是因为朱自清有着一把硬骨头。在朱自清自持、温和、敦厚、处处低调与克制的性格下,恰恰就有这样有力的原则性——说到底,朱自清原是一个“狷者”。

谈到朱自清的品性,他的老朋友们有很贴切的评价。吴晗这样描述朱自清——“整饬、谨严、周到、谦和、宽容、高度正义感,加上随时随地追求进步,这些德性的综合,构成了佩弦先生的人格”。朱自清的挚友俞平伯则说,“他的性格真应了老话,所谓,和而介,外圆而内方”。

“外圆而内方”的朱自清在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社会和政治事务上,并不时时显示出“斗士”的姿态,而是更强调“从善而归”。哲学家冯友兰曾把他与同时期的清华教授闻一多相比,认为他们二人作风不同,为人处世的风格也相异:“一多弘大,佩弦精细。一多开阔,佩弦谨严。一多近乎狂,佩弦近乎狷。二位虽不同,但合作一起,有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之妙。”(冯友兰:《回念朱佩弦先生与闻一多先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闻一多为民主振臂高呼,大声呐喊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朱自清一身傲骨,对待政治和社会事务从不轻易发表评论,但在他的内心里,始终谨记自己是“从启蒙时代过来的人”,一方面尽可能地以自己的所长去做推动现代语文、现代文学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总是以明确的“拒绝”来表明立场与心迹。在他的一生中,“保持沉默”与“说不”的事件并不少见。比如20世纪20年代后期,军阀混战、五卅惨案、三一八大屠杀……惨烈的时局让朱自清不忍直视。江浙战争爆发后,不少文化人对于这场军阀战争表现出“不关痛痒”,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连朱自清的好友俞平伯也是如此。对此,朱自清说:“‘到民间去’,‘到青年中去’,现在我们真是十分紧要!若是真不能如此,我想亦有一方法,便是‘沉默’。虽有这种态度,而不向人言论,不以笔属文,庶不至引起人的反感,或使人转灰其进取之心;这是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们所能做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远在昆明,得知俞平伯还是碍于情面,答应了一些刊物的约稿。他即连续在信中劝俞平伯“以搁笔为佳”;直到抗战胜利,解放前夕,陷于贫困中的朱自清,也毅然推辞了走中间路线的《新路》周刊的邀约。他宁可抱着严重的胃病工作到深夜,去写一些不违背、也不触犯自己内心对政治与社会解读的文章来养家,也不因《新路》稿费丰厚、创办人又多是自己相识多年之朋友就动笔。

其实,朱自清对于政治、对于知识分子应该在动乱年代如何作为,有着很多、很深的思考,同时也格外地谨慎。他的谨慎,来自一双读书人观察的利眼,也与他持重的个性有关。他一方面数年如一日地勤于反省,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本分,坚拒内心认为“不当为”之事。另一方面,对于黑暗的力量,他也从未懦弱和退缩:

他曾作为清华教职员代表,与学生代表清华学生自治会主席王达仁,携清华教职员公会捐款两千元,会同燕京大学教职员代表梅贻宝及学生代表赴绥远慰问抗日将士。

他曾写下这样铿锵的《维我中华歌》歌词:“献尔好身手,举长矢,射天狼!还我河山,好头颅一掷何妨?”也曾在《清华大学第十级新生级歌》鼓励学生在“举步荆榛,极目烟尘”的时代,“持危扶颠,吾侪相勉为其难”。

他曾因为大胆的文章,于1934年10月被清华校刊警告“不要写煽动性的文章,并把自由当避难所”。对此,他的评论是,校刊越来越像法西斯刊物了。

他曾在《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1947年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清查户口为名,在北平逮捕了两千多人。这份“十三教授宣言”在报上发表时,他的名字是第一个。国民党特务也三次“光临”朱家。有人告诉陈竹隐,他在燕京大学看到的国民党的黑名单里第一个就是朱自清。陈竹隐把这消息转告给朱自清,他应道:“不用管它!”陈竹隐问:“怎么,你准备坐牢吗?”朱自清答:“坐就坐!”

……

有所不为,而又有所为。对于诸事都愿持理性、谨慎的态度,又有宽厚的胸怀。朱自清正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狷者”。

同类推荐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三)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罗斯福尼克松

    罗斯福尼克松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政治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艰辛的求学历程、充实的大学生活、宽广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描述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读物。
  • 李鸿章全传:2

    李鸿章全传:2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华盛顿

    华盛顿

    华盛顿,美国国父、将军、政治家、第一任总统。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华盛顿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开创了一个至今美国人依然遵守的先例,那就是和平移交政权。美国“建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超人般的毅力,他一生的作为带给美国人民永无休止的启示,两百多年来,这已成为美国社会进步的无穷动力。华盛顿不是一个像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及其他一些当代美国领袖那样有创意的、敏锐的思想家。然而,他却比任何一位思想家都更为重要。对于华盛顿来说,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起了至关重要的领袖作用,如果没有他,任何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热门推荐
  • 穿书后我有了三个爸爸

    穿书后我有了三个爸爸

    “为什么我要看小说看到半夜?”顾染宝第一千零三次这么问自己。没错,她穿书了,穿到了一本狗血的霸道总裁的小说中。在文中,她这个最大的恶毒女配是男女主奔向人生巅峰的一块绊脚石。顾染宝哭兮兮的摇摇头,她不要啊啊啊啊!于是,她怀着日了狗的悲愤心情开始洗白。只是,洗着洗着她怎么摇身一变变成了女主的小姐妹?嗯?什么?她有了三个爸爸?不管,哪怕是书里她也要走上人生巅峰!顾染宝握了握小拳头,开心的想到!(这是一个女主穿进书里后努力走向人生巅峰顺便把男女主也拉上人生巅峰的故事,本文会有喜欢女主的人,但是不会有男主,女主看似大大咧咧的,但是女主根本没有心不会喜欢上任何人。如果有接受不了的请慎入!)
  • 微信杀人事件

    微信杀人事件

    在微信里,如果有人给你发红包,你当然很开心。不管是谁,先收着再说。当然,一般也不会发太多,这只是娱乐而已。当你点开红包后,看见里面的金额,你一定更加兴奋,然而,你的生活将彻底因此改变的话,你还会笑得出来吗?如果因为领了红包而死人,你还会安然自得吗?可是死人和红包和微信有什么关系呢,凶手又是谁,他有何目的。美女,死亡,爱情,诡异,俱在医学院里~
  • 精典教育-童年的秘密

    精典教育-童年的秘密

    本书揭示了儿童成长的秘密,论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和表现。作者蒙台梭利揭示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教育理念。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智力、运动、工作、节奏、行走、秩序感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敏感期。
  • 穿越女皇奋斗史

    穿越女皇奋斗史

    堂堂一个高材生沦落到死亡沙漠中,被遗弃被收留,被算计被贱卖,那又如何。她还有头脑,米来,钱来......小不点学员还不得乖乖听话。倾国倾城容颜那又如何,她又不靠那份饭吃饭。身份敏感那又如何,活的照样精彩。
  • 冰棺重生银发神尊妻

    冰棺重生银发神尊妻

    若我三千墨发变银丝,当我一对灰眸为琥珀,不知你是否还能认出我来?为了你的那句承诺,我沉睡百年,只为与你再次携手,傲视天下!
  • 藏獒2

    藏獒2

    百年不遇的大雪灾降临了,百年不遇的狼灾来临了。四面八方的狼群聚集到了多吉古草原,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势单力薄的藏獒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忠勇和生命保卫牛羊、保卫人类……还是《藏獒》那般惊心动魄,甚至更惨烈、更英勇无畏,而天地见善良依旧。 藏獒是产于青藏高原的一种大型猎犬,被誉为“中华神犬”。《藏獒》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只獒王如何消除两个草原部落之间的矛盾的故事,宣扬了和平、忠义又不失勇猛的精神。
  • 您的夫人还在浪

    您的夫人还在浪

    过人的天赋,咱有,咱还会炼药嘞,不怂。惑人的外表,咱有,论颜值,咱可是云都第一。可是,你以为陆茗会找个如意相公然后,神仙眷侣塞狗粮么,错了!大错特错了!
  • 异界兔修

    异界兔修

    一只月光兔在机缘巧合下,误吞森林至宝,变身人形,惹来天威,天外另一个世界的一个灵魂被奇石击死,穿越虚空附身在了变为人身的月光兔身上,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且看他如何登临巅峰。
  • 龙神劫之缘始

    龙神劫之缘始

    万年前,古兽人族战争连绵不断,最终覆灭。 取而代之的则是万物之灵——人类,他们充满智慧,创造国家,城镇,家族等文明。就连修行之路充满了无限可能。各大家族迅速发展,拥有的影响力和实力千差万别。 而在这个大陆上,“兽人”族消失殆尽。 直到神龙族遗孤的出现,打破了人与兽的平衡和安宁……
  • 救赎救世主

    救赎救世主

    救世主声称要拯救人类,灭亡逐步迫近。跨世纪的斗争,当杀戮=救赎时,谁又是真正的SAVIOUR?无数个犯人在犯案时被杀,连环凶手在现场以鲜血刻画环形蛇图案,并写上「IamtheSAVIOUR」字句,令大家纷纷崇拜这位反罪恶的「救世主」,更认为坏人罪有应得。然而,获救的受害者苏醒后竟变成疯子,法医更发现死者的心脏被活生生挖走。一切证据都不显得凶手是为了救人而犯案,但真正动机是什么?警察周纪炀和戴晓茹奉命追查案件,渐渐发现真相可能远超乎现实想像。最恐怖的是,在调查的过程中,连他们也不知不觉堕入圈套,犹如牵线木偶般任人摆布,甚至陷入永远无法爬出来的深渊……已出版实体小说,逢星期四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