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78900000007

第7章 广播听众心理研究琐谈

最近一段时期,广播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同仁都在讨论着这样一个话题,即广播新闻业务改革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其主攻方向又在哪里?有的对已有的广播新闻报道模式与方式作了十分深刻的剖析,指出其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有的则根据广播传播独具的优势与特点,阐述了广播新闻报道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的发展战略……讨论之热烈,参加者之踊跃,实为多年来所少见。面对这场讨论,笔者在欣喜的同时也深感忧虑:讨论大多囿于技术层面上寻求广播新闻业务改革之途径与方向,而鲜见从思想观念层面上作进一步的探究,如此下去,讨论真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吗?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广播新闻业务工作上存在着的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思想观念的陈旧、过时;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找出合乎科学要求的对策方案,广播新闻的业务改革势必流于“改进”、“改良”罢了,是难有真正的“改革”可言的。

毋庸讳言,多年来我们的广播新闻业务工作一直陷于只“唯上”、不“唯下”的思想误区,片面地恪守着做好“党的驯服工具”的思想与行为准则,以致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是简单地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转,看上级领导的眼色行事,“领导咋说我咋说”,而对群众的需求、喜好则不闻不问。这就是我们广播新闻业务工作种种弊端的最主要的根源所在,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广播新闻业务改革的最主要的动因所在。跳出原有的思想误区,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应是实施广播新闻业务改革的先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务之急就在于广播新闻工作者在牢固树立“党的意识”、“政治意识”的同时,必须树立起坚实的“听众意识”,即不仅要当好“党的驯服工具”,也要当好“听众的驯服工具”,了解并掌握听众的心理,尊重并满足听众的需求,真正自觉地为听众服好务。这里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广播听众心理的一般状况及其把握,谈点一孔之见,以求教大家。

一、研究并掌握听众心理是广播传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不妨先简要介绍一下何谓心理学,何谓广播听众心理学。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就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产生与变化的经过,个性心理特征则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等。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实用科学。广播听众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在广播传播领域具体运用所派生的新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从广播听众收听欲望的产生,以及收听过程中一系列心理现象变化发展的规律。

研究和掌握广播听众心理的重要性,首先是由广播传播的服务对象所决定的。广播传播的对象是听众。听众是广播传播过程中的终端,节目的价值在这里实现,作用在这里产生,影响在这里形成。离开了听众,广播新闻传播的价值、作用、影响便等于零。因此,重视听众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地位,重视听众心理研究,是搞好广播新闻传播工作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新闻传播的服务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广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调查中心曾调查二次大战中,哪一种新闻媒介工具对公众的服务贡献最大。调查结果,广播占67%,报纸占17%,电影占4%,杂志占3%,无意见占9%①。50年代后,由于电视传播的迅速崛起,广播听众的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前几年,中国广播电视考察团赴美考察了解,目前美国各界人士获取消息的途径是,靠电视53%,靠广播30%,靠报纸5%,靠其他宣传工具2%。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也相当快。

当前全国(除台湾省未计入外)拥有无线广播电台160多座,收录机、收音机2.2亿多架,有线广播喇叭8000多万只。广播已经成了我国人民了解国内大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文化娱乐的一项主要工具。面对这种情况,广播新闻工作者不了解、不熟悉自己的服务对象能行吗?

广播新闻传播虽然是人类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项社会活动,但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意识形态范围。它与上层建筑领域里属于政治范畴的政权、军队、法庭不同,它不具有强制性。

人为地强制听众收听广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会奏效的。尽管听众对广播没有控制权,但他们有选择权。从广播节目的制作、编排角度看,听众的权利的确微乎其微,然而从收听的角度看,听众的权利却大得很。开关在他手里,波段由他掌握,频率由他挑选。据介绍,欧洲有一个国家,30多年来,只有15%的国民收听本国广播,而85%的国民却经常收听另一个国家的广播,以至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情,该国国民多半是从国外广播中获悉的。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广播事业乃至社会生活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

刘少奇同志说过,“你们(记者)是为了读者服务的,为看报人服务的,看报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①广播和报纸一样,其命运并不在办广播人的手里,而是在听众的掌握之中。因此,了解听众心理,熟悉他们的需求,是广播兴隆昌盛所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广播听众心理的研究,正是从理论上给广播新闻工作人员提供了解听众,更好地为听众服务的有力武器。

研究和掌握听众心理的重要性,还取决于广播这一传播媒介自身的特点。广播是单纯依靠声音来向听众传输信息的,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只有耳朵,并由此引起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的感觉器官和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属性变了,人的感觉反映也就不一样了。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之分,不同的感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相同的。比如,报纸上一篇报道,读者阅毕也许会感到兴趣,但将其一字不易地拿到广播上播出,听众就可能会产生反感。就是一篇广播稿,经过不同播音员之口,由于速度之快慢,音调之高低,声色之优劣,感情之浓淡,给听众听觉的反应,也就截然不同。要搞好广播新闻传播,就得下功夫了解听众的听觉特点及其心理活动规律。

广播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的不同,还在于它的收听形式的随意性。一般来说,听众收听广播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收听过程中也常常是“一心两用”、“三心二意”,边做事边听,边说话边听,不能保持一定的平衡镇静状态,不能像读报纸、看电视那样专心致志。广播收听形式的随意性,使听众往往产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想知道的新闻就听,而不感兴趣、对自己无关紧要的就不愿听的心理。因此,听众收听活动的心理状态通常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感兴趣,有意听之者有;感兴趣,不意听之者有;“置若罔闻”者甚至厌恶者也有。据1983年10月对浙江听众的调查,“有意听”、“天天听”广播的人约占全部听众的1/4,而“随意听”的人约占3/4左右。听众心理状态的可塑性还表现在各种状态的相互转化。“随意”可转化为“有意”,“厌恶”可转化为“爱好”甚至“着迷”。转化的条件便在于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能满足听众需要。不了解听众心理,不掌握听众的需求,势必失去听众,广播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

二、兼顾人的心理共性和个性需求,争取最广大的听众

1982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生曾以“您最喜欢哪三个节目”为题,抽样调查了北京市13岁以上居民收听广播的情况。

2382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作出了如下回答:

调查结果表明,广播听众是多层次的,他们对广播传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甚至大相径庭。办广播就得考虑到他们的心理个性需求,照顾到他们的特殊兴趣,把节目设置得尽量多样化些,节目内容安排得尽量丰富些。

广播新闻传播要注意研究人的心理个性需求,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心理共性需求。共性是寓于一切个性之中的。人的心理共性需求,形成了人的共同兴趣,这就像人有耳目口鼻一样,是一种否定不了的客观存在。毛泽东就很赞赏孟子这段话:“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①早在1956年5月28日,新华社编委会向中央汇报新华社的工作时,就把“新闻应该有普遍兴趣,能引起共同注意”列为新闻的基本要求的第一条。这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广播新闻传播能否办得富有成效,适合人的心理共性需求,满足他们的共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摘》和《联播》节目,为什么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成年的普通群众,都十分关注,甚至达到废食倾听的地步?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此。西方广播新闻界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们把听众兴趣看作是新闻价值的基础和主要标志。

为了争取听众,他们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采编、播出有共同兴趣的新闻。

那么,人们对广播新闻传播的心理共性需求是什么呢?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从幼儿就开始具有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无条件反射中的探究反射”,这是人的求知欲的幼芽。广播新闻传播能够唤起听众的求知欲,就能引起听众的共同兴趣。因此,好的广播新闻,总是报道广大听众普遍关心的,欲知而未知(或未详知)的事。比如,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奖的广播通讯《“豆腐神”曲立文》,一播出就受到农村听众的欢迎。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介绍了农村专业户曲立文劳动致富的事迹,还介绍了这位“豆腐神”做豆腐的五条“秘诀”,从而满足了农村听众普遍渴望致富经验和方法的要求。

“先听为快”,则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特征。对于听众来说,总希望尽快地知晓、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以先于他人获知最新信息为乐;有的还以迅速扩散刚刚获知的新闻为快。广播新闻传播应该充分发挥其播发次数多和电波传送快的优势,来满足听众的“求快”心理,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仅4分钟,中央台就播发了记者从会场发出的消息。以后,随着会议进程,从15点到20点,每隔一小时在正点新闻节目里作一次报道,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从而满足了听众急切的新闻欲,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

爱“美”,也是人的一种心理共性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听众在收听广播时,不仅要求节目内容真、传播时间快,而且还要求节目的表现形式美。新闻广播节目的美必须以真为前提,是真实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的产物。“美”的广播新闻节目,应该使人听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受感动。这样的新闻,才能让听众喜闻乐“听”。

当然,人的心理共性需求还有其他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广播新闻传播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心理个性和共性需求,兼顾听众的特殊兴趣和共同兴趣,以吸引最广大的听众。

三、善于运用“注意”规律,增强广播传播效果“注意”是人的一种主要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但“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同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在心理学里,“注意”又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形式。前者是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注意;后者则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形成的注意。人的心理活动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交替进行的,又是互相转化的。广播新闻传播对听众的争取,只能靠吸引,不能强迫;因此,它不可能强求听众去有意注意,只有通过广播传播自身的努力,去引起听众的无意注意,并稳定、延缓其注意,使之转化为有意注意。

广播新闻传播怎样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呢?各地广播电台都有着自己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点:

(一)新闻传播的内容上要新、时效要快。只有用最快的速度,迅速及时地传递各种新的信息,报道人们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让人感到新鲜,受到启迪,得到知识和力量,人们才会注意听,并且耐心地、仔细地听下去。

(二)新闻传播的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广播特有的新闻传播手段。实况转播、录音报道、讲话录音、配乐广播等形式,能让人亲临其境,亲闻其声,产生现场感,这样的传播形式就较一般的文字报道有较强的感染力、吸引力。

(三)广播语言上要求通俗口语,生动活泼。“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广播要让人一听就懂,对不易听懂的专业术语、定义、概念,应加以解释。尽量不用还未在群众中流行的外来语、倒装句。长句改短,读音响亮,语句有韵律感,听起来就悦耳。

(四)写作手法上要适应广播的特殊性。广播新闻主题要集中、明确,段落要清楚,叙述以按时间顺序为好,插叙、倒叙、回忆等要尽量少用。要注意多选既能说明主题,又有故事情节的素材,力求播出“故事”来,以加强听众的记忆。还要注意要点宜重复,前后须呼应,这样给听众留下的印象就深。

(五)节目编排上要有条理,要灵活。专题节目,每次以集中反映一两个内容为宜,报道的体裁以多样化为好。稿件之间可适当加入间奏乐,既活跃气氛,又给听众的听觉留下休息时间。新闻节目的安排,除考虑重要性、地方性外,也可考虑内容上相对集中,划分些“小专栏”,做到既重点突出,又丰富多彩。

(六)节目设置要讲究群众性、科学性,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听众的要求,设置一些对象性节目。各个节目播出时间,要按照当地听众习惯,考虑到听众的作息规律,切忌主观臆断,搞“一言堂”、“一刀切”。

(七)播音上要讲究质量,提高水平。不但要发音准,声调正,而且要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特别要注意感情色彩。对不同的稿件,要用不同的语调和情感,力戒千稿一音。

引起听众注意的方法,还可能有十条八条,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从听众的心理活动规律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广播新闻传播效果。

(1984年12月)

同类推荐
  •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辅导员工作实务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有关主题。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寻找绿色的环境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寻找绿色的环境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同环境打交道。大自然无私地献上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发展。但是,大自然又在不断地制造灾害,如地震、火山、冰雹、瘟疫……使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几十万年,实际上就是与环境打了几十万年的交道,而且还得继续打下去。
  •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当今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手段或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传播观念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并影响到内容生产、消费方式等各个环节。那么,新媒体包括哪些形念?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哪些特性?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影响?对传媒产业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如何与传统媒体嫁接融介?这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本书内容既包括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媒体发展现状、最新研究成果等。重点对新媒体传播特性、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以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常用设备操作等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传媒领域中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做了比较细致的比较和分析。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理论流派与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选读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理论流派与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血舞青春

    血舞青春

    作者本人在外籍兵团的真实写照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走下去以写作的方式展现出自己要走的路
  • 月落王朝霜满天

    月落王朝霜满天

    安朝二十二年,景顺帝赐婚安平郡主宗平惠与太子少保阮其臻。大婚当夜,阮其臻酩酊大醉之时。宗平惠从其口中得知与他两情相悦之人乃是自己的堂姐泰和公主宗平钰。因景顺帝要让宗平钰和亲于西洲以安定天下。才棒打鸳鸯赐婚于宗平惠二人。宗平惠大惊失色下也黯然神伤。但局面已木已成舟无法挽回。
  • 烟云十万里

    烟云十万里

    有倾城美女扮男装有金枝玉叶为情伤有刀中魔王撕心笑亦有苦命男儿定山江
  • 重拾安然

    重拾安然

    安琪儿,热情豪爽,活泼率真。杨司宇,他温文尔雅,风华正茂,他独宠一人,却抵不过命运的安排,让他与她相爱而不能相守。然明轩,然家大少爷,风流倜傥,腹黑霸气。在他最深爱的女孩,嫁与他人时,惨遭横祸,车损颜毁。四年后他隐姓回归,为了还是最爱的她。(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环球争霸赛

    环球争霸赛

    一家神秘公司开发的游戏突然风靡世界,亿元奖金引得无数玩家疯狂争夺,所有人,都陷入了二十年前的宿命轮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精灵时代之问神录

    精灵时代之问神录

    以为人类的冒险者将精灵的语言带到了人类的世界使得人类掌握了操控自然力量的精灵术,维普大陆迎来了精灵时代。但是人类对精灵术的滥用最终引发了灾难,曾经繁盛一时的人类帝国石洲变成了一片废土,人类向北方迁徙在石洲的北部建立了新的人类文明——太阳王朝。人类从石洲带来的技术是人类迅速繁盛起来,然而曾经的危机也在一步步逼近......
  • 墨史

    墨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日释厄传

    末日释厄传

    二十一因为南极冰川加剧融化导致连续的地理灾难和不可知的病毒扩散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因为未知的病毒扩散导致地球的动植物包括人类发生了缓慢而又未知的变化。
  • 冥暗之锁:神鬼记

    冥暗之锁:神鬼记

    我的体质是个灵力储存器,但好运的招来几个好“保镖”。有些事,不是你不相信就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