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14800000029

第29章 教育(1)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之开先河的应当是《易经》。它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提出了“教学为先”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从事“施教”,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学校

中国很早就有了学校,而且历代学校的名称不一。

大约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我国已经逐岁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据古籍记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名叫“上库”“下库”。

奴隶制社会的夏朝(约为公元前2050年—前1600年)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据古籍记载和殷墟甲骨文考证,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已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名字分别为:“学”、“右学”、“左学”、“序”。但学校教育的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叫“辟雍”,亦作“璧雍”等。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辟雍最尊,故统称之。根据古籍记载和铭器金文参证,到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己集虞、夏、商三代之大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学校大致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系统,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到汉代(公元206年—220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这个词正是来自于稷下学宫。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顶峰。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实行“不治而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公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进步。

齐国为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具体的保护措施。拿出了大量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广建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孟子出行“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根据学者的学问、资历、成就、贡献等,授予其不同的称号和荣誉,包括博士、学士、上大夫、列大夫等。淳于髡即被授予“博士”称号。荀况曾“三为祭酒”,弟子满门,当为大师级学者。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稷下学宫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官办高校。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好作品,称为“投卷”。若直接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为“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小说。投卷的办法使一些确有才能的人得以显露头角。据《唐摭言·公荐》记载,牛僧孺以《说乐》得到韩愈、皇甫湜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推荐。但是,欺世盗名,弄虚作假者,也不乏其人。中唐以后,投卷多而且滥,弊端百出,一些主考官不得不规定投卷的数量,投卷完全流于形式。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叫乡闱,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为国子学,不久,废国子学,立太学,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

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称国子监。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人数少,且平日听课者寥寥。自设太学和其它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

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并归学部。

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时期,山长(即院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 培育了大批楚才,其中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岳麓书院不愧为“千年学府”。

★白鹿洞书院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公元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同类推荐
  • 曾仕强说中国家庭关系

    曾仕强说中国家庭关系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于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为了纪念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我们特推出了曾仕强经典语录及系列国学经典珍藏版图书。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孝经》有着深刻的研读和理解。本书中,曾教授以建立良好家庭关系为要义,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更是将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曾仕强教授认为:天地是我们的根,父母是我们的本。做人不能忘本,饮水才会思源。相信大家的烦恼、痛苦、恐惧和困惑,或多或少都和家庭关系有关,希望你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探索中国式家庭伦理关系,建立更加和谐、友爱的家庭。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部分。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民族礼仪等等,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是一本浓缩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精粹的趣味问答读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全面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由来典故,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近千个基础的中国民俗文化常识辑录在一起,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全书涵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寿诞、姓名称谓、崇拜信仰、民谚俗语等400多则趣味民俗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读物。
  • 中国起名100法

    中国起名100法

    一个人的姓名,除了具有区别社会成员的身份符号作用之外,还有言志、抒情、寄托、兴思、描摹、纪实、艺术、审美等功能。人一出生,都各被赋予不同的名字。名字是人一生的财富,名字既是代表具体个人的一种符形标志,同时又是向周围传播信息的主要声音载体。当名字成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时,其一言一行,言谈举止,总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名字的寓义,这就是名字对心理、对个人成长的积极的暗示。一个响亮优雅、有品味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一个吉祥的名字,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人缘、幸福都十分重要。
  • 走近兰州

    走近兰州

    《走近兰州》一书挖掘整理了从上古到当代的兰州历史文化,较全面地展示了兰州历史文化的沿革与传承。该书从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文化现象中梳理出了兰州概述、峥嵘历史、文化渊源、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生态园林、民俗风情、地方名品、科教文化、人物春秋等10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兰州历史文化的繁衍,引经据典、有史有实、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对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来说,可以极大地增进凝聚力;对外地的游客来说,则会极大地促进“认同感”。本书涵盖了兰州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兰州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等赞誉都有了系统的文字根据。
热门推荐
  • 此情岂可罢

    此情岂可罢

    为苍生,墨焰甘愿献出生命,甘愿舍弃代表自己荣耀的醒尘,将之丢入凡俗世界。而这一切,似乎是一个契机,司之悲痛丧母,平日里要好的兄弟们也为了他而被碎肉街头,机缘巧合之下,他被醒尘带到了修真界,为了答应给兄弟们的报仇,他异界拜师,努力生存。然而,修行之路漫漫,况且他身负醒尘,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绝望,一次又一次地破而后立,待到一切述至结局时,是否绝望不再?所谓结局,又真的可谓结局?
  • 征战血染袍

    征战血染袍

    整个世界都体现于棋盘之中,每一步皆有生死。明睹世间本质,真理环汝四周,诸物一目了然,长夜即将来临,黑暗与白昼相互交汇。一黑,一白,忠诚与背叛,权力与美酒,凛冬与盛夏,邪恶与正义,爱情与憎恨。王权之下则是无数尸体,权力的背后是与撒旦交易的丑陋,从古到今,战争无处不在。面对这黑暗的世界,几位主角又该如何面对?
  • 江湖多少红尘梦

    江湖多少红尘梦

    为寻找失散十五年的妹妹,太子赵临渊化名李澜,踏入诡谲江湖,不料因手中一把青空剑,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漫漫寻亲路,又引出多少恩怨情仇,孰对孰错,是非曲直,又有谁能说得清……江湖多少红尘梦,风花雪月醉一场。
  • 天使需要你来爱超级总裁的反奸计

    天使需要你来爱超级总裁的反奸计

    俄罗斯女童兵,杀人魔,莫斯科第九女子军官学校,为国家培养忠诚的杀人魔,间谍、以及供上级元首娱乐的奴隶。。。而她要改变命运,不爱杀人只要爱,你给我真爱,我给你全部!“好!那你就要承受这样的羞辱,这样的戏弄!”可!羞辱你我的心怎么这样痛!
  • 乱世证仙

    乱世证仙

    修炼一途,本就逆天而行。修得成者,人称之为仙。在此之上者,人称之为尊。传说得道者可无敌于天下,羽化成神。可,在这混乱的修仙世界中,究竟何为道?这乱世终会被终结。而今日,吾为神!
  • 细思之极

    细思之极

    每一个故事都很故事!每一段回忆都很回忆!夜空中也会出现夕阳!!!品味每段人生……细思每段感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如果开始就能看到幸福

    如果开始就能看到幸福

    稀里糊涂离了婚的陆安澜,因为对丈夫的失望和对现实生活的迷茫,陷入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崩溃状态。是可爱的心里医生景行和有权却深情的孙犁,帮助她慢慢走出阴影。但后来面对丈夫的痛苦,她将怎样面对,三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没有完美的人生,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婚姻。人生总在期待中。如果我们开始就能看见幸福,是不是在面对于过程中的荆棘密布会笑得洒脱些。如果艰辛万苦地越过了荆棘密布的过程,是不是就一定能看到幸福呢?
  • 穿越从太极开始

    穿越从太极开始

    一个玩笑让方子敬再也无法回到地球,从此他只能在地球拍过的电影中流浪,但是方子敬觉得这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个坏事,而是上天赐予他的天大的好事,于是某些电影中出现了非常不和谐的一幕。“杨露婵,你的三花聚顶让给我好不好,这样你就不用害怕死掉了。而且,陈玉娘是我老婆,你离她远点!”“......”“托尼,你身上的全都是破铜烂铁。什么?你不信,看我怎么把它拆下来!”“......”
  • 美人如风

    美人如风

    世界地下势力之王--萧震林,重回地表,开始平凡人的生活。从此各种美女勾搭,大佬讨好。还是没法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