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58900000004

第4章 明白适度和过度

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这一段话是对“过犹不及”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及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之难,难在恰到好处!这个同做菜一样,不咸又不淡,那真不容易!

好多事情如果走向极端,把事情做过了头,会远离自己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做得不及,往往导致功亏一篑的惋惜,或者被人愚弄欺骗的无奈。所以,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三国时期,杨修恃才傲物,熟知曹操心思,为曹所忌恨,终招杀身之祸。

曹操修一花园,在门口写一活字,众人不解其意,独杨修知其嫌门阔,于是将门改小。又一次,曹操在一酥盒上写道“一合酥”。因古时写字是竖着写,别人又不知曹意,独杨修开盒拿起酥饼吃起来。杨修见别人不吃,就得意洋洋地对旁人讲:“将这三字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大家吃吧!”曹操听说此事,深为不满。

又一日,行军途中,曹操发出军令“鸡肋”。杨修于是收拾行李,准备撤兵。当时曹操还没有令将士撤军,于是众将士问杨修为何要收兵。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要撤兵!”曹操听说后,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处死了杨修。

杨修的才华,在中庸学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行中庸之道者,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之处,就在于不知自己的聪明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人是聪明吗?多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肯定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疑心越来越深。这就是说,该聪明的时候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能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聪明,或适时适地适量地表现才能,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们也许会说,杨修之死,关键在于曹操聪明且多疑,但是不管换了谁,哪个上级能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呢?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他的才华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曹操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重用,但才能太露又有“才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

相反,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得益于他早期的“藏锋守拙”。

在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打天下的前期,攻克徽州后,在各支争雄队伍中,实力可说是很强大了。但他是应马上称王,引起天下的瞩目,还是继续增强内功,扩大根基,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关键而急切的问题,这时他采取了由部下邓愈给他推荐的隐居知识分子朱升的建议。朱元璋问朱升:“在当时形势下应该怎么办?”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说,第一要巩固后方;第二要重视发展生产;第三要作长远打算,别忙于称王。朱元璋认为很好,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可以说,朱元璋走向成功,与此大有关系。

如果说杨修之死是“过”的后果,那么“不及”同样也不会善终。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大军相持在长平,一时难以决出胜负。后来,赵王误中了秦的反间计,使用赵奢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的母亲放心不下,面见赵王,说:“了解自己的儿子莫如他的母亲,我认为绝不可用赵括为将。”赵王不解,反问道:“此话怎讲?”赵括的母亲回答说:“我刚嫁给他父亲赵奢的时候,见赵奢为将,不把官俸据为己有,而是用来养士,仰仗他供给衣食的达数百人。大王赏赐给他的财物,全部分给下级军吏。自从他领受大王之命的那天起,便一心为公,不再过问家庭私事。而赵括呢?一旦当了大将,便目中无人,趾高气扬起来,军吏没人敢抬头正视他的。大王之所赐,都归他个人私有,且经常说:‘看有价钱便宜的好田地、好住宅,能买就赶紧买下来。’父子虽都姓赵,但二人的志向却大异。因此,我建议大王不要重用他。”

赵王说:“不要说三道四,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大王如果非用不可,出了问题,恳请不要株连赵家本族。”赵王连声答应说:“好,好。”

赵括当上大将以后,完全改变了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打败,40余万降卒尽被坑杀,赵括也被乱箭射死。他母亲哀叹道:“果然不出所料!我早把他看成死人了,像没有这个儿子一样。”赵王也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不再追究赵家之罪。但此役之后,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终于为秦所灭。赵括只知纸上谈兵,在实战和凝聚人心方面,远不如其父赵奢和大将廉颇,最终招致全军覆没,实在可悲可叹!

如果说赵括是实践上的不及,那么另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则是犯了认识上的不及,这位人物就是项羽。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战略家,一旦涉及战略问题,他就显得极其幼稚和目光短浅。

例如,在灭秦之后,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彭城,这使他在军事上失去战略要地,在经济上也失去了大后方。如果他以关中为都城,那么刘邦就不会那样轻易地从汉中杀出,可以说是掐住了刘邦的咽喉。项羽懂得军事,深知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他不封刘邦为关中王,而封秦王朝三位降将,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他目光短浅,认识上存在不及,稍有成就便急于回家乡炫耀富贵,这不是战略家的风度。他过于迷信自己的力量,迷信到自我崇拜的程度,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这种自我迷信的氛围之中。这种过分的自我迷信使他看不清自己的政治对手。鸿门宴上他放走刘邦,有人说项羽沽名钓誉,有人说项羽性格宽厚憨直,这都没有说及要害。项羽之放走刘邦,是建立在他对自身的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自己可以打败虎狼之秦,区区刘邦又何足挂齿!因此当刘邦前来谢罪表示不敢背德的时候,他的警戒线就全部撤除了。尽管有范增在身边一再暗示提醒,但他的自信心又促成了他的刚愎自用。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将来与自己争夺天下、要自己脑袋的人,正是眼前这个俯首帖耳的刘邦!在这一点上,范增比他高明得多。后来待到他看清自己的政治对手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

项羽在认识上的不及,导致了他的失败。在乌江边上,一老者欲渡其过河,以图东山再起。但他又出于认识上的不足,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刎乌江,实在令人叹息不已!40岁的男人,千万要以项羽为戒啊!

过度的坚持等于更大的浪费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会导致更大的浪费。40岁的男人,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物理上的永动机,就使很多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情况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成功的希望,屡屡试验是愚蠢的、毫无益处的。

牛顿早年就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脱颖而出。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的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抉择将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有的人失败,不是没有本事,而是选错了目标;成功者为避免失败,会时刻检查目标是否合乎实际,合乎道德。

阿尔弗莱德·福勒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成年后,尽管他很努力,但仍失去了三份工作。之后,他尝试推销刷子,终于明白了,他喜欢这种工作。他将思想集中于从事世界上最好的销售工作。

他成了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在攀登成功的阶梯时,他又定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创办自己的公司。如果他能经营买卖,这个目标就会十分适合他的个性。

阿尔弗莱德·福勒停止了为别人销售刷子。这时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兴高采烈。他在晚上制造自己的刷子,第二天就出售。销售额开始上升时,他就在一所旧棚房里租下一块空间,雇用一名助手,为他制造刷子。他本人则集中精力干销售。最终,那个最初失去了三份工作的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呢?福勒制刷公司拥有几千名销售员和数百万美元的年收入!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标,这是人生的起点。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但这个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即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合乎社会道德。如果不是,那么,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也不会获得成功。

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酒饮微醉,花看半开”,凡事总要恰到好处。事物达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逐渐衰弱,就违反了“中庸”的原理,会很快地灭亡。

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何况人。

你喜欢眼光明亮,这样过了头,就会沉溺于色彩,追求华丽;你要求耳朵清楚,这样走过头,就会迷惑于音乐,追求空洞不实的东西;你喜欢仁,过分苛求,就会与人们的日常习惯发生冲突。你喜欢义,不顾常情,就要违背事物的常理;你讲究礼节、仪式,就容易犯虚伪造作的毛病。

人欢喜过度了,便会阳气偏旺;愤怒过度了,便会阴气过盛。如果阴阳二气都涨起来了,人体必受伤害。这就是阴阳失调,人体平衡被打破,生物钟被打乱。

人们高兴或者发怒,一旦失去常态,生活也便失去常规,思考问题便会不得要领,办事也会一意孤行,不成体统……

凡事不可太过,应有度。这个度不是外物加于我身的规定制度,而是每个人自知自明的极限与临界点。

人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行动、认知,莫不如此。庄子也曾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说有限认知的人不可能获得无限的知识。如果硬要以有限追求无限,那么注定要失败。

凡事不可太过。“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际遇总是最短暂的,40岁的男人要懂得见好就收,锦上添花固然精彩,适可而止却最明智。

对于钱财,也不要大肆积聚。要积聚钱财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钱财运用得当。一个40岁的男人只要肯努力,有好机会,多半能赚到某种程度的资产。问题是,积聚了钱财后怎么办?

有的人投资事业,有的人买华屋、买名车,只要是不过分,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人专用一些旁门左道的伎俩,罔顾法纪,大赚不义之财。虽然他累积财产看起来易如反掌,可是法网恢恢,迟早必有牢狱之灾。又如一些爱名贪利的人,必定会拼命地去追逐争取,甚至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最后也都会自食恶果。

谁都乐于追求完美,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但问题不在于完美能否实现,欲望是否得到满足,而在于能不能“止于至善”。不要画蛇添足,否则自己打破了完美,欲望也变得扭曲变形,人也就迷失了自己。

在有限的生命里,40岁的男人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人生变故,犹如流水,事盛则衰,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是不偏不倚的中和。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一饮一食皆有味,然而孔子却说饮食者“鲜能知味也”,为什么呢?因为饮食者大多“过”或“不及”。“过”者以“超越的”态度将“味”“消解”、“转换”为生命的材料、工具等,而“不及”者匆匆忙忙把饭吞进去,而不回味、不思想。“过”与“不及”尽管有差异,但都是食而不知其味。

《中庸》寻求的是饮食而知味。“知味”的办法就是消除对饮食的思想超越(“过”)以及食而不思想(“不及”),就是回到饮食本身,在饮食中让味到来(“回味”)。就对道的理解、把握(即知“道”)而言,则须消除以言、知“过”道,以及沉溺于“身”而“不及道”,从而如饮食知味般“身”入“道”、“道”入“身”,而得以知“道”之“味”。道入身才使道得以“行”,得以“明”,此即破除“过”与“不及”的中庸之法,也即“味-道”。此是“味”之方法论秘密。

《百喻经》里讲了一个“愚人食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夹了一筷子菜,觉得味道淡了些,便告诉主人,主人往菜里加了半勺盐,愚人再尝,觉得非常好吃,味道鲜美无比!于是,愚人想,主人只是往菜里加了半勺盐,菜就如此鲜美,若是再加几勺,那肯定是天宫佳肴之味了!于是,愚人趁主人没留神,偷偷地又往菜里放了几勺盐,结果呢?咸得他苦不堪言。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若是在纠正偏差时,分寸把握不当,力度不够或者过猛,都将会事与愿违,从而陷入新的失误与偏差之中。心正行则正,心偏行则偏!无论对谁,无论解决处理何事,都要心正、心清、心公,否则,就不可能“执中”。

男人四十,偏激要不得。无论碰到什么事,什么情况,要冷静,不能出现偏激的心理。如果出现偏激的心理,头脑就会发热;头脑一发热,什么过激的话都有可能说出来,什么过激的事都有可能做出来。

男人四十,偏废同样要不得。面对事物,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去处理,更不能依自己的恩怨情仇去解决。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需要训练学习,“知味”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志于学”,哪怕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了,甚或年岁大、记忆力减退了,也应该不忘学习,持续悟“道”。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知味”的能力,让人生之灯永远明亮。

这就需要40岁的男人善动脑,能举一反三;善联想,能触类旁通;善推理,能以近制远。听于无声,见于无形;尝一滴之咸,而知沧海之性;窥寸隙之光,而见日轮之体。品味而不“回味”,很难真正地享受到味道之美、之鲜。人不应似蚂蚁,只会去收集;也不应似蜘蛛,只会从自己肚中抽丝;人应如辛勤劳作的蜜蜂,采集百花之蕊,酿造出人见人爱的香甜蜂蜜。在对比中品味而感恩,在实践中知味而奋进,在总结创新中体味而发展。只有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体味人生,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享受成长、发展的快乐。

骄矜者无知,自知者智慧

“中庸”不是平庸、碌碌无为,“中庸”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中庸要求40岁的男人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

现实中,有许多男人过于骄傲专横,傲慢无礼,妄自尊大,喜好自夸,自以为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太平军攻破向南大营后,清将向荣战死,太平军举酒相庆,歌颂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的功绩。天王洪秀全更是深居不出,军事指挥全权由杨秀清决断。告捷文报先到天王府,天王命令赏罚升降参战人员的事都由杨秀清做主,告谕太平军诸王。像韦昌辉、石达开等虽与杨秀清同时起事,但地位低下,如同偏将。

清军大营既已被攻破,南京再没有清军包围。杨秀清自认为他的功勋无人可比,阴谋自立为王,胁迫洪秀全拜访他,并命令他在下面高呼万岁。洪秀全无法忍受,因此召见韦昌辉秘密商量对策。韦昌辉自从江西兵败回来,杨秀清责备他没有功劳,不许入城;韦昌辉第二次请命,才答应。韦昌辉先去见洪秀全,洪秀全假装责备他,让他赶紧到东王府听命,但暗地里告诉他如何应付。韦昌辉心怀戒备去见东王。韦昌辉谒见杨秀清时,杨秀清告诉他别人对他呼万岁的事,韦昌辉佯作高兴,恭贺他,留在杨秀清处宴饮。酒过半旬,韦昌辉出其不意,拔出佩刀刺中杨秀清,当场穿胸而死。韦昌辉向众人号令:“东王谋反,我暗从天王那里领命诛杀他。”他出示诏书给众人看,又剁碎杨秀清尸身,命令紧闭城门,搜索东王一派的人予以灭除。

东王一派的人十分恐慌,每天与北王一派的人斗杀,结果是东王一派的人多数死亡或逃匿。洪秀全的妻子赖氏说:“祛除邪恶不彻底,必留祸。”因而劝说洪秀全以韦昌辉杀人太残酷为名,施以杖刑,并安慰东王派的人,召集他们来观看对韦昌辉用刑,可借机全歼他们。洪秀全采用了她的办法,而突然派武士围杀观众。经此一劫,东王一派的人差不多全被除尽,前后被杀死的多达三万人。

《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句子,也就是说不张狂、不自满,人才能有所收益。一个谦虚的人必然能够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还会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子》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讲的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有不足之处,有欠缺的地方,这是明智的人。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毛病之所在。圣人已经很完美了,没有缺陷了,却忧虑自己有过失,有毛病,谦虚自省。正是这样检查自身的过失、错误、毛病,才能真正地没有过失,所以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世界上有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骄傲使人变得无知,让真正有识之士看了发笑。《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谦逊是对症之药。人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地谦和。自我克制,明进退,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屈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自满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男人四十要防止自满情绪产生,就要不断完善自我,不被表面的胜利所陶醉,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做事要见好就收

有一个登山队员,一次他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6400米的高度,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人们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咬紧一下牙关,会攀得更高。

“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儿都没有遗憾。”他说。

认清自己,在恰到好处时戛然而止。悠然下山也是一种征服,征服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事,需要及时收场,需要重新再来。只懂得一次成功的人,也许不能做成真正的大事,而且很可能因自我陶醉而归于失败。

见好就收也是一种放弃,但见好就收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而走远,见好就收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理念,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进和退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进有退的。如果说“逆水行舟”是一种进的艺术,那么“见好就收”就是一种退的艺术。高明的人往往深谙见好就收的道理,因其退得及时,故常能立于不败之地。见好就收虽然是一种放弃,但见好就收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一种清醒的选择,一种明智之举。

成功者在某一方面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但很少有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人。因为,人在发展某一方面的同时,也在放弃着其他的方面。尽管有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并不妨碍事实就是如此。即使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或工作方面,有所得亦有所失,有意识地放弃往往是争取更大成功的前提条件。

当人执拗于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或某项工作时,往往会表现出只专注于此,而不计其他的情况。无论是生活的哪个方面,总想“鱼和熊掌兼得”,什么都想要的人其实经常是顾此失彼,甚至什么也得不到。见好就收,并不是让你放弃自己既定的生活目标、放弃对事业的努力和追求,而是放弃那些已经力所不能及、不现实的生活目标。其实,任何获得都需要付出代价,付出就是一种放弃。人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选择也是一种放弃。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的诱惑实在太多了,拒绝诱惑也是一种放弃。

见好就收,未必就是怯懦无能的表现,未必就是遇难畏惧、临阵脱逃的借口。有时候,见好就收恰恰是心灵高度的跨越,是睿智思索的最佳抉择。学会见好就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清高自负,而是为人有道、胸怀达观;学会见好就收,不是摒弃人格、放弃原则,而是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学会见好就收,而后获取,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哲理、一种艺术。

春秋时期越国名相范蠡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退的典型人物。他一生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功高一世。然而,聪明的范蠡能够及时察觉出事态发展变化的趋势,在功名利禄和自己的前途命运的双重选择下,毅然决定急流勇退,不但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为自己的生活创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成为一代富商。

能够放弃一些东西、物质、利益,是人生的一道美丽风景;有时,见好就收就是一种高远目光,就是一种趋利避害,就是以退为进,就是弃旧图新。40岁的男人要学会放弃,学会急流勇退,自己的人生就会有一个更新的起点。

人的欲望永远都不能满足

男人四十以后,应懂得: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也是“中庸”的原则。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就是其中之一。

得到舒适而且悠闲的享受,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因为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的。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做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一想也是,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环扣着一环,永远都不能满足。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常乐之理。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需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绝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如果一个40岁的男人还是为铜臭气所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他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必须克服褊狭的劣根性

孔子之所以感叹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是因为他深刻地发现了人类的一个劣根性,这个劣根性就是违反平淡恒常。在孔子看来,具有平常心是对人最高的评价。但是,人总是想要超越自我和别人,总是不愿意成为真正的自己;带着狭隘目的去做事,就会缺乏平常之心。男人四十,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一切纷争都基于不安于寂寞,一切的战争和斗争都源自以邻为壑的褊狭观念,一切罪恶都来自想最大限度地置别人于一种贫穷落后的境地,而使自己达到一种辉煌无比的状态。这种褊狭观念导致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内部的断裂和长久的动荡不安。

一个农夫请无相禅师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亡妻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利益吗?”

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呀。”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他说:“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善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这个教义虽然很好,但还是要请禅师为我破个例吧。我有一位邻居张小眼,他经常欺负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禅师能把他从一切有情众生中除去,那该有多好呀!”

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听了禅师的话,农夫更觉茫然,若有所失。

褊狭的劣根性,在这个农夫身上表露无遗。这种劣根性会扭曲人的心灵,造成心理贫穷,并最终使人毁灭自己。

村里有两个要好的朋友,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有一年,他们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了,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听完了圣者的话,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绝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个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吧!”“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气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烦不烦啊?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家伙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那个人一听,他的朋友居然变脸了,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只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

褊狭不但让两个好朋友闹翻脸,甚至还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毁灭他人。如果一个40岁的男人还任由狭隘在内心作怪,那么他会变得多可怕呀!

鸡蛋不必碰石头

40岁的男人要知道:凡事过犹不及。比如在处理与上司或其他复杂的人际事务关系时,不能只讲刚直,不知周旋。须知,鸡蛋不必硬碰石头。如硬碰的话,其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从而使自己伤得很惨。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她以严刑峻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式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害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更多得无法统计。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即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反坐。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无辜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的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免焦急万分。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宣读完武后逼供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了他个“谋反是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可以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了。”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里子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衣拆了洗洗,再给我送过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说父亲要他将棉衣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召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的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得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就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狄仁杰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地,若以硬碰硬,则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

特别是在处理和上司的关系的时候,千万不能拿鸡蛋碰石头。下级冲撞领导,一般都会使用比较过激的言辞,特别是一些很伤感情的过头话,这些话会像一把把尖刀直冲向领导的内心,这势必会惹得他怒火中烧,大发雷霆,视你为敌。在这种情形下,你可能是出于某种忠心才说的,但如言辞不当,反而会使领导认为你一直心怀不满。他会想:“这家伙隐藏得好深,竟骗过了我!原来他一直对我有意见,一直是三心二意,今天终于暴露出来了!”一种算总账的仇恨就会像火焰一样地烧起来,以至于失去冷静的分析。

对抗会使领导失去理智。一旦尊严受损,便觉得权威受到挑战,在面子上感到相当狼狈难堪时,会使他把事态看得十分严重,一时也不会考虑什么是非曲直,只有一味地宣泄。在此种情形下,领导一般都会十分激动,甚至是头脑发昏,恼羞成怒。失去冷静的判断,你就成了他的第一号敌人,过激行动常常会因此而发生。即使是当时比较克制,事后也会是越想越气,找机会报复你。

下属在与上级说话时切勿激动,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注意态度、方式方法和时机问题,不要冲撞对方,引起上级的怒火,使他怨恨于你。鸡蛋碰石头的结果,40岁的你如果不幸还是下属的话,一定要牢记于心。

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中国人对于成功从来都有着火热的追求。生命属于自己,每个人都有权利让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更加辉煌,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心里有太多的物欲,工作、责任、人际、金钱几乎占据了现代人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几乎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想要赚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工作、升更高的职位、住更大的房子、开更豪华的车子……殊不知,一旦拥有之后,很多人自己却并没有变得更满足、更快乐。特别是年近40以后,更要看得开些,千万不要将这些身外之物看得过重。

早在200年前,欧洲有一首民谣:“我们背井离乡,为的是那小小的财富。”当今世界,西方流行的观念是“过普通人的生活”。享受老百姓柴米油盐淡而淳的日子,这才是难得的舒心快活的日子。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认识到,拼命工作挣钱是多么地亏待自己及家人,于是一些人开始辞掉大城市的工作,搬到中小城镇,找份薪水不高但很轻松的工作,这样不但使得自己有空闲拓展业余爱好,也加深了与家人的感情联络,并能回归大自然。而在大城市里,每天披星戴月地劳作,无暇娱乐,这种工作机器的岁月不是“人的生活”。

西欧、美国都有过民意调查,面对一份高工资、高节奏的工作和一份低工资、低压力的工作,你如何选择?绝大多数被访者都表态说工资低些无所谓,业余生活丰富一些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人生旅途中的最佳路径,在不知该怎样选择的时候,顺其自然恰恰是最好的选择。人生有时会充满痛苦和无奈,当我们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在职场往上高升之时,突然被小人使了绊子,下了套,于是我们愤怒、痛苦;我们应得的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懊恼、伤心……种种无法由自己主宰的苦恼,使我们终日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其实,在人生历程中,我们应该理性地体会人的自然需要,顺其自然地生活。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安宁平静的港湾,来停泊暂避暴风雨的生命之舟。

世界建筑大师丹尼斯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丹尼斯心里十分焦急。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地中海海滨。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这里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他们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子,原来这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8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当地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谁知道这样一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园里,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一回到住地,他就下令撒上草种,迪斯尼乐园提前半年开放。

半年时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丹尼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无论何时何地,能够顺其自然的人,一定是豁达的、开朗的。40岁的男人,你应该也让自己豁达些,因为豁达才不至于钻入牛角尖,才能乐观进取;还要让自己开朗些,因为开朗才有可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让生活中的气氛显得更加愉悦。

一个豁达、开朗的人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不是不足,而是另一种所得;顺其自然不是妥协和懦弱,而是一种智慧的进取和坚强。男人四十,应当谨记。

做人做事要收敛一些

40岁的男人,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过人的能耐,那最好收敛一些,含蓄一些。做人做事要保持最后有余,不要做绝了。

李康在《运命论》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们常常说“枪打出头鸟”,如果太过冒尖,自然就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

年羹尧在雍正初年权重位高,远在众臣之上。他是雍正得以继位为帝的功臣,所以雍正把整个西部军政大权交给他执掌。后来,年羹尧又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雍正帝封他为一等公爵。

但雍正帝是一个心思非常缜密的人。年羹尧以参与夺权密谋而身居高位,这本身就对雍正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年羹尧以封疆大吏而手握重兵,却又日渐骄横,更使雍正帝不能容忍。

年羹尧平定青海、西藏以后,奉圣旨班师回京。一路上年大将军抖擞威风,所过之处,凡供账稍不如意,不论文武官员,轻则捆打,重则砍头示众,一路骚扰到京郊。雍正帝率领百官前往郊外亲迎。文官自尚书、侍郎以下,武官自提督以下,一齐跪下迎接。君臣礼毕,雍正帝传令为年羹尧设宴接风。当时正值六月天气,酷热难当。行幄外数万兵士全身甲胄,挺立在烈日之下,任凭汗流浃背,纹丝不动,军容雄壮而严整。雍正皇帝见了,深深叹服年羹尧制军之严。为了表示自己对将士的仁慈厚爱,乃令内侍传旨三军,卸甲散队休息,以酒肉犒赏。但圣旨连宣三遍,众将士仍站在原处一动也不动。皇上便对年羹尧说:“天气炎热,大将军可命众军士卸甲休息。”年羹尧从怀中取出一面小旗,交给内侍,内侍在幄外轻轻一晃,众将士立刻卸下甲胄,悄无声息地退下了。

雍正帝见了,不觉大吃一惊,心想:朕三传圣旨,众军士置若罔闻;他只小旗一晃,将士们闻风而动。若将来此人生了异心,造起反来,众军士对他奉命唯谨,如何是好?更何况他直接参与了夺权的密谋,此人不除,后患无穷。

从此,雍正帝对年羹尧处处小心提防,一心一意要置他于死地。但表面上雍正帝对年羹尧仍然恩宠有加,格外器重。不久,年羹尧向雍正帝辞行,回归陕甘任所。雍正帝想,年羹尧在京都,较容易制服,若回归任所,岂不是放虎归山?但若不放行,势必引起他的怀疑。寻思良久,雍正帝决定还是暂不动手,放年羹尧赴任,待以后寻找时机再作处置。

年羹尧回到陕甘任所以后,雍正帝玩两面派手法,一方面仍然对年羹尧恩宠有加,让他全权处理陕甘事务,同时还命他以书信形式秘密参与朝中政务。另一方面却派了很多侦探暗中尾随而去,搜寻年羹尧的不法证据;同时还命令他们在年氏集团中进行分化瓦解,离散其党羽,扶持其反对势力。年羹尧在雍正皇帝的恩宠下逐渐忘乎所以,专横独断,暴虐无常,杀戮任性,生活上极端奢侈腐化。这样,年羹尧就一步步落入了雍正帝为他设置的圈套之中。

雍正帝前后收集的年羹尧的不法证据多达92条。这年二月,年羹尧上表,颂扬皇帝“朝乾夕惕,励精图治”,但却把“朝乾夕惕”误书为“朝乾夕阳”。雍正决定以此为借口对年羹尧下手。于是他发出上谕,责备年羹尧不想以“朝乾夕惕”归之于他,说年羹尧是自恃功高,刻意不敬。同时雍正帝又迅速调换川陕官员,将甘肃巡抚胡期恒撤职,遗缺由岳钟琦兼任;调四川巡抚纳秦进京,改派赵坤署理。这样就去掉了年羹尧的亲信,剪除其势力。不久,雍正帝又传旨,命年羹尧交出抚远大将军印,将他调补杭州将军。这时诸王及大臣料知雍正帝要除掉年氏,纷纷揭发他的不法罪状。于是雍正帝又将年羹尧连降十八级,罚他看守城门。不久即将他逮捕下狱,并勒令其自裁。又将年氏家族杀的杀、充军的充军。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荀攸是曹操的一个谋士,他很注意掩蔽锋芒。

荀攸受命军师之职后,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他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元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其中说道:“忠止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文若,足见曹操对他的器重了。后来,他转任中军师。曹操做魏公后,任命他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是从不犹豫和手软的。荀攸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文书所载“他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

荀攸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荀攸的处世方略,值得40岁的男人学习效仿!

同类推荐
  • 调整心态健康生活

    调整心态健康生活

    是什么让我们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是什么让我们失去美好的心情?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生活非常劳累呢?其实这些所有的困扰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带来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心态的好坏不但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只有好的心情,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和生活。本书就是基于这个角度出发,讲解了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掌控你的情感、有关梦境的思考、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面对生活的压力、身为女人或男人的心理问题、充满抱怨的世界、都市的健康危机、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等几个部分。
  • 胡雪岩操纵商道36计

    胡雪岩操纵商道36计

    本书内容包括:“瞒天过海: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窝里”、“围魏救赵:先做这件事,再办另外的事”、“借刀杀人:自己不去抛头露面”、“以逸待劳:用心打出自己的品牌”等。
  • 口才胜金

    口才胜金

    还在为你笨拙的口才和糟糕的人际沟通而烦恼吗?还在为你枯燥的演讲和怯懦的临场表现而担忧吗?就请你看一看本书,它会告诉你谈话时怎样多些赞美。如何用诚恳的态度,热情洋溢的话语来与对方交谈。只要你掌握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就能在交谈时表现出自己的涵养、友善,而且,能迅速博得对方的好感,从而拨动对方的心弦,与其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目的。在你翻阅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语言的魅力超乎你的想象,当你已经能口若悬河、应对自如时,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 好女人是怎样炼成的——女人魅力何来

    好女人是怎样炼成的——女人魅力何来

    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修炼完成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魅力女人,一个好女人呢?这正是本书要讲的内容。魅力不是某一个方面出色,而是各种素质、修养的统一。一个女人长得漂亮不一定有魅力,一个女人有能力也不一定有魅力,一个女人会打扮也不一定有魅力……魅力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本书正是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完成造就一个魅力女人的过程。本书内容全面丰富,语言清新明快,侧重实用。我们希望您能通过本书的知识,学会怎样“打扮”自己的心灵,怎样“装饰”自己的外表,学会怎样做一个魅力女人,成为一个好女人。
  • 做完美女人,品完美生活

    做完美女人,品完美生活

    做完美女人,是女人一辈子的修行;过完美生活,女人一辈子的梦想。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做成功女人的12条修炼法则,教女人如何读懂自己、读懂生活,并让你在学习如何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变成日渐完美,日趋成功。优美的文字,富含哲理的故事,会让你在感受完美修炼真谛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热门推荐
  • 梦想和你都属于我

    梦想和你都属于我

    某小姐:“男友太黏人怎么办”男友:“见着拆招”闺蜜:“打”某小姐:“不敢。”未来婆婆:“儿媳妇,放心,他不敢。”某小姐:“男朋友太棒了,怎么办”男朋友:“我可以教你玩电竞,这样你就比我棒了。”某老板:“拜托拜托,别秀恩爱了”闺蜜:“+1”……
  • 李娃传

    李娃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亿暖婚:傲娇大叔别管我

    千亿暖婚:傲娇大叔别管我

    她,萧家二小姐,打架、逃学、逛酒吧、飙车,生活可谓滋润,可高中毕业那天一夜醉酒睡上大BOSS,并找上门求负责,从此潇洒是浮云,美神靠边站,大学毕业别人美滋滋的找工作,而她却挺着肚子满世界跑。“女人,从你睡我那天注定跑不掉。”
  • 小吃货岚欣

    小吃货岚欣

    在未来,科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吃货加搞怪精胡珑欣因为瞬间传送仪的失误,而失足落水,不会游泳的她就这样死翘翘了。但她的人生并没有结束,穿越到了一个叫‘馊’的大陆上,成为了冷艳倾城的岚丞相府的大小姐岚欣,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她一穿越过来就面临着催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tfboys: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这是一篇比较虐的文,原本男主和女主是相爱的,但女配一喜欢男主,在男主和女主之间挑拨离间,使男主和女主无法在一起,最后还互相恨对方,但他们的内心都是爱对方的,虽然爱,但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觉?
  • 四宝伏妖

    四宝伏妖

    来历成谜的少女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千年前的一战是否另有隐情?热血少年为何记忆残失?美貌的莲妖又是否有着难言之隐?身负天命的国师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一面?身世各异的四人又为何要踏上同一条路?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小鱼儿:“是成仙的诱惑。”长安:“是成仙的诱惑。”莲姬:“是成仙和顺便找爹的诱惑。”司南(大义凛然):“我是为了匡扶正义”鱼&安&莲:“信你个鬼啊……”
  • 凯喵源兔游世界

    凯喵源兔游世界

    缘-命运纠缠的丝线,不管身心何处,总能牵引着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 复活杀手,我的狐王我来宠

    复活杀手,我的狐王我来宠

    相传青丘狐王神秘莫测,长相俊美,是众少女的梦中情人,众男子的人生噩梦。在千百年前,狐王到人间历练,被一名女子缠上,向来不让女人近身的狐王破天荒地让女子跟随了一年之久。不幸随之降临,狐王一时失手中了剧毒,无法孤身一人迎敌,女子便为他牺牲。狐王抱着女子尸首痛哭,直到尸首腐烂才埋她入土为安。千百年来,众人亦是这样说道。现代杀手“狸”穿越而来,成为月家的废柴小姐。狐王缠身?王爷求婚?没事没事,月清水在心底安慰自己。女配一堆?男配不断?苍天呐,我宁愿变成原来那个又废柴又丑的小姐啊!墨白:月儿,你注定是我的月清水:算啦算啦,有我夫君保护我,我就是长得祸国殃民也没事啦众人:你已经长得够祸国殃民啦!
  • 历史第一

    历史第一

    以我手中之剑,为何不能护你周全?沉醉于无敌之姿,终于还是死在你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