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84400000007

第7章 解构哲学分第四(1)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①,应②无所住③,行于布施④:所谓不住色⑤布施,不住声⑥香⑦味⑧触⑨法⑩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也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①法:指一切现象普遍共具、不变不易的本性,也即事物的“是”。这个法与下面的法不同,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②应:应该。

③无所住:此处应指不依据“什么(色、声、香、味、触、法等)”来做个关于“什么”的解释。也即是对习惯于从“是”的观念意义或实体意义来理解的反动。

④布施:此处的布施一般理解为放下,把什么都放下,即是把什么都括去。因此,此处的布施应相当于括去。

⑤色:梵文rupa,原意为现,但色为什么是“现”?佛经中却一直未有解释。笔者认为,“现”应意味着佛教哲学把色当成为“是”的显现。而“现”应表述这一显现过程,色则表述显现过程的生成物。如果借助于西方哲学来理解色与现,色与现也许可以相当于existence和exist这两个英文词汇。这两个英文词汇都具有“存在、出现”之义,但exist是动词,existence是由exist变化形成的名词。Exist表述一个出现过程,existence表述了这一过程的形成物。换句话说,现相当于英文exist,色相当于英文existence。由于色是现,而当“现”出来时便可以被人们直观。因此,色是“是”给予人们的、为眼所见的有外形和颜色的现象,这些现象表现为外在的、存在于人们之外的感觉材料,而不是由地、水、风、火及由地、水、风、火等组成的感觉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色。

⑥声:指耳的认识对象。

⑦香:指鼻的感觉对象。

⑧味:指舌的感觉对象。

⑨触:指身的认知对象。

法:梵文dharma的意译。据《成唯识论》:“法谓轨持”。《成唯识论叙记》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大乘章义》:“……轨则名法,辨彰行仪,能为心轨,故名为法。……今三宝中所论法者,轨则名法”。按这一解释,法是规范事物的根据或规则,由它能对事物进行解释,或确定事物的含义,也即法可以由“某是什么”来表述,由“什么”对“某”进行规范,因此,法在《胜宗十句义论》中被作为二十四“德(性质)”之一:“法云何?此有两种:一能转,二能还。能转者,谓可爱身等乐因,我和合,一实与果违,是名能转。能还者,谓离染缘正智喜因,我和合,一实与果相违,是名能还。”在因明学中,法常被用来说明因明论式中“宗”的主词(有法)性质,例如,声常住、此山有烟中的“常住”、“有烟”就被称为法。从这可见,法是事物所具有的属性。而上述对法的解释与希腊文中“范畴”一词的谓词、表述和分类等义相同。因此,法是宾词,就是范畴。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对“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展开论述。

相:此处将声、香、味、触、法等范畴归结为相。将范畴归结为相,便意味着佛教哲学将一切能够说它“是”或“不是”的东西称为相。因为范畴是能够说它“是”或“不是”的东西。所以,这里的相便是共相。众所周知,柏拉图的idea是事物的最大共相,也是一种识。亚里士多德又把它当作形式,认为它对事物起到限定的作用,由质料加上形式就成为了事物。而相也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形式,又是逻辑上的各种概念,还是创造一件事物所根据的原型。可见,idea与相的意义具相通之处。因此,相应意味着佛教哲学认识到,当理性在知性领域进行逻辑推论的时候,发现知性的判断总是一个受条件限制的判断。

何以故:追问了“是”为什么不住于相。

菩萨不住相布施:由于根据范畴认识“是”,总会遇到一个局限,因此,对“是”的认识就必须将“是”排除在一切可以谈论和思想的东西之外,使“是”不能像一件东西那样被我们所感知,也不被范畴所规范。等于认识到外在的属性并不属于“是”,而仅仅属于“是”的现象。因此,不住相布施即是括去传统认识论。

福: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幸福(beatitudo)”曾被误译为快乐,直至托马斯才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译为“至善”。这一误译意味着西方哲学中幸福、快乐、最大的善可能是同一个词。那么,同为印欧语系的佛教哲学,幸福、最大的善很可能也是同一个词。换句话说,笔者认为,福字可能是误译,也许其原意应是“最大的善”。由于《金刚经》中世尊也被译为善逝,须菩提又被译为善现,听经的大众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它意味着《金刚经》论述了“是”之为善,是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讨论。如果这一推测正确的话,那么,佛教哲学也应以追求最大的善为目的。也许古圣根据中国人的价值观,将最大的善改译成为福。而这一误译的结果使佛教本是追求最大的善变成为追求个人幸福。

福德不可思量:形容认识了“是”时所得到的幸福感。

于意云何:这是佛陀对须菩提的诘难,是对现存的结论(东方虚空)提出最严厉的拷问。佛陀的这一诘难看上去是疑问而无所肯定,但实质上,他所问的问题的方向已经确定了。佛陀正是通过这一拷问,从通常的见解出发,从不精确的表述中,区别出较确切的真理。

虚空:具有周遍、不动、无尽、永恒等四义。但据其梵文abhava是由“是(bhava)”加否定前缀“a”组成,其原意应为“不是”、“非有”。

思量:想象、度量。

东方虚空:可能为印欧语系表方位的存在性用法,或许这一句相当于英文“thereisnottheeast”,也即“东方不是”,它可能指不存在(“是”)的东方。因为如果认为存在“是”的东方,那么抽去“是”的东方,但结果仍有东方所占据的空间。如果再进一步抽象,还会剩下那空间所占据空间。如此下去,终将无法想象连空间都被抽去。也即空间只能属于纯粹直观,是无论如何也抽不去的。也许因为“东方不是”是存在语句,它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我国古圣可能为了迎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便将“东方不是”翻译成“东方虚空”。而存在语句的存在又为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同属于“是”哲学提供了一个语言学上的证据。

不:否。

四维上下:即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上、下。

四维上下虚空:指出了“是”的南、西、北方及四维上下都不存在,意味着佛教哲学认为其他方位也是没法抽去的。

不也:即“虚空不可思量”之意。

无:在本品中,无、不都表示否定,这是对是者加以否定的知性思维方式,它使“是”处于被否定者整体之外,人们也从否定意义上获得对“是”的理解。但“不”是对范畴的否定,也即对传统认识论的否定,因此,“不”的否定属于解构,它解构了传统认识论。而“无”的否定是在否定范畴之后进一步对空间的否定,它否定“是”在空间中有所显现,使“是”不是空间性的存在——“是者不在”。因此,“无”的否定比“不”更原始,是否定的根源。

菩萨无住相布施:否定了菩萨是具有空间性的存在,也即它不是有“多大”的问题,而是超越了广大,它不可分的、连续的、充满一切处。

【译文】

“其次,须菩提,‘是’没有什么显现,关于‘是’的什么都应该被括去:它不应被执著为色,也不应被执著为声、香、味、触、法等。须菩提,‘是’就应该这样括去一切什么:不应该认为它有什么显现”。

“‘是’为什么不被范畴所规范?”

“如果认识到‘是’不被范畴所规范,那么将是最大的善。须菩提,你是什么看法,东方有没有‘是’存在?”

“没有,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维及上方、下方等方位有没有‘是’存在?”

“没有,世尊。”

“须菩提,‘是’不显现出什么。须菩提,应该依照佛所说的来追问‘是’。”

【评析】

在本品中,佛教哲学提出了古印度哲学范畴史上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范畴表——六尘范畴表:色、声、香、味、触、法。这一范畴表中,它包括了感性形式(色)和概念(声、香、味、触、法)。其中,色作为主词被单独列出,意味着佛教在对对象作任何分析之前,就先把对象预先给予出来,由色给人们的知性提供可被加工的材料,从而为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知识准备了基础。由于色可以被其他范畴(声、香、味、触、法等)所规定,作为其他范畴的载体,因此,它是综合的,应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ousia。

同类推荐
  •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欧游杂记(经典悦读)

    欧游杂记(经典悦读)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其间漫游欧洲五国,写下数篇游记,后结集为《欧游杂记》一书,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版。其中收录游记10篇和附录《西行通讯》,记录了作者1931年在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柏林、巴黎等地的游踪和见闻。这些文章以记述景物为主,但在写景时“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构思精巧,动静结合;同时又寓情于景,自然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生活民俗等,堪称游记散文的典范。本书以开明书店1934年版本为底本,保留时代特色,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
  • 所有梦想都开花

    所有梦想都开花

    在我们老家,问你多大年龄,不问多少岁,而是问多少“罪”。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问,如果是方言,“岁”和“罪”的发音相差也太大了。后来,经历了人世间的一些艰难后才渐渐明白,你活了多少岁,其实就是在人世间受了多少罪。老家人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玄机,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是比所谓的哲人要深刻得多。我的父母已经60多“罪”了。
  • 你若阳光,明媚自来

    你若阳光,明媚自来

    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全书分为七辑:第一辑“心灵履痕”,第二辑“阡陌红尘”,第三辑“真情相依”,第四辑“生命感悟”,第五辑“书香绕梁”,第六辑“爱倾人间”,第七辑“原乡情浓”。书中收录了作者日常随笔一百余篇,虽然记录的都是平常的读书、工作、生活,但平淡中蕴含真纯。书中文字情感真挚,或回忆过去,或关注生活,或思索人生,充满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暑假闯荡江湖

    暑假闯荡江湖

    本系列儿童小说主要围绕某市星光小学学生王豆展开。王豆眼小人胖,十分贪玩,有超强幻想力。
热门推荐
  • 感动的力量

    感动的力量

    CCTV《感动中国》十年回顾,幕后团队首次出镜,揭秘《感动中国》如何诞生,筹备之初经历哪些波折;历年感动人物如何选出,评选标准是什么;推选委员会由哪些人组成,每年评选有何内幕;那些网上呼声很高的候选人物,为何最终落选;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如今有何变化;节目组近距离接触100多位感动人物时,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节目成功背后有什么奥秘,制作和传播方面有何独特理念;金庸、成龙、张艺谋、韩红等名人明星,与《感动中国》又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刘凯编著的《感动中国》巧妙结构,将制作团队和感动人物两个群体,围绕《感动中国》节目展开故事,处处表达“感动”和“尊重”的主题。
  • 异世自逍遥

    异世自逍遥

    一个无名少女如何异世自我逍遥,玩转红尘!宫斗?宅斗?与我何事?这么浪费时又伤脑的事,直接拍死!还是逍遥于江湖最自在!偶尔来几首,我自风流唱响古代!
  • 少女杀手老师小露

    少女杀手老师小露

    作为顶级杀手,小露因为任务来到一所中学当上了老师,随后各种麻烦事接连不断,她该怎么应付呢?
  • 斗至鸿蒙

    斗至鸿蒙

    少年自青云镇而来,一路披荆斩棘,战胜各路天才,降服无数妖兽,冲破命运枷锁,成就混沌之主
  • 坠入你温柔的梦乡

    坠入你温柔的梦乡

    一场在梦境中展开的头脑风暴,坠落在充满无限杀戮的宇宙和空间中,多元素与能量的反复交换,缔结灵与肉。
  • 移动就是一切

    移动就是一切

    未来一切都将是移动的。移动将成为全球遥遥领先的商务平台。移动设备的尺寸和便携性,将开创生意的新模式,而且会改变很多商业领域。但所有这一切,将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另外,你如何保证你的机会大于风险?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开始改变这一切。移动电子商务事实上远远超出了商务的范畴,它是人类未来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当你的工作与生活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那该是怎样一种充满生机的美好未来?
  • 冷王的禁锢:毒宠药妾

    冷王的禁锢:毒宠药妾

    他是毒王,邪恶冷酷,百毒不侵,但惟独对她无可抗拒,深深依赖。可面对他的深情,她才不稀罕,好不容易穿越到古代,不多掉几个美男陪伴岂不浪费?但貌似毒王的眼神似乎很可怕耶,不会恼怒之下给她下个传说中的蛊吧?妈呀,赶紧逃吧!
  • 抗日之土匪二当家

    抗日之土匪二当家

    不小心当上了凌云寨的二当家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当豪华的“蓝色列车”到达尼斯的时候,卧车管理员试图叫醒熟睡的鲁丝?凯特林。但她再也无法醒来了——因为她已经被谋杀,并且遭到了毁容,几乎难以辨认。更有甚者,她珍贵的火心宝石不见了。主要的嫌疑对象是鲁丝的丈夫德里克。他与鲁丝已经分居多时,行同陌路。然而波洛却不相信,于是他上演了一场奇怪的再乘蓝色列车之旅,并且还有凶手同行……
  • 出马女弟

    出马女弟

    我们中华有很多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的信仰,最为神秘就出马仙,一说到出马仙,大家往往都会想东北,其实弟马比较普遍,现在弟马也比较年轻化,弟马的知识不能往往靠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