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035700000015

第15章 西西弗的神话(2)

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

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听着比较“正常”的故事都得有这几个要素。

试想,假如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我们说:“小王,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后来成好朋友了……”小王会立刻打断我:“等等……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小王为什么会拒斥这个故事呢?因为没有开头的故事对他来说,不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他没有办法理解。

再试想,假如一个故事没有高潮,或者没有结尾,那会怎么样呢?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故事,讲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不讲了。那个人就会忍不住问:“继续讲啊,然后呢?”如果我们不讲,他甚至会生气:“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呢,说话说一半!”

为什么他会生气?因为他的理性思维难以接受一个没有解决冲突和悬念的故事,甚至会因为过于难受而感到愤怒。

为什么世界各地、各种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去看好莱坞电影,看完之后都会心满意足?

原因之一,是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严格遵守开头、情节、高潮、结尾的故事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人类对故事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全人类共有的。

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都建立在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有高潮的故事的基础上。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会这么说:“她过了辛劳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子女,是成功的母亲。”“他过了荒废的一生,他吃喝玩乐,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没有人可怜他。”这些都是典型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主人公的一生被我们简化成了一个有明显动机、矛盾冲突,又有结尾的故事。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目的,同一时期也会同时有很多目的,甚至本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尤其是比较疏远的人的时候,常常会强行给他(她)安上一个身份(她是一位好母亲)、一个目的(她养育了一大家人),在他(她)人生的结尾,这个人生目的一定会有一个交待(她培养出了一群好儿女/不幸的是,儿女辜负了她),然后我们就完成了对一个人的描述。就像看完一部完整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心满意足了。

问题是,无论人的存在还是毁灭,都是偶然的,根本不可能遵守好莱坞的故事结构。

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到世界荒谬。

对于普通人,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的,是死亡到来的时刻。

现实中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并不是在人生故事完成了高潮、进入结尾的时候才来。可能从故事刚开始、故事讲到一半、马上就要进入高潮等等每一个时间点,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到来。

好比一个养育子女的母亲去世了。在外人的想象中,这个“伟大母亲”去世的时候,应该是躺在病床上,周围站满了子女。子女们握着母亲的手,热泪盈眶,说:“感谢您养育我们的恩情,我们会永远怀念您。”疲劳的母亲点了点头,说:“看到你们都长大成人,我就心满意足了。”然后恰到好处地闭上了眼睛,故事圆满结束。

但真实的生活不会照着这个章法来。死亡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到来,这个母亲去世的时候,可能身边的子女正在聊天,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去世。可能子女正去水房打水,母亲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母亲自己也未必是在回味人生的高潮中离世。可能心里怀着巨大的恐惧,可能正对未来忐忑不安,可能正想着一些琐碎的小事,可能正打算去拿遥控器换一个看到了一半的电视剧,正在按下按键的时候,黑屏,一切突然停止。任何类似向亲友交待遗言、讲出未完成的愿望、对自己的一生作总结、来一番反省等等行为都还来不及去做,生命说结束就突然结束,一下子就终止了,就如同那些讲了一半突然闭口、让人无比焦躁的故事一样。

这样的现实,会让人感到荒谬。

当人们亲历亲朋好友的死亡时,尤其是年轻人意外死亡的时候,人们会想:这就是人的一生吗?说结束就突然结束,好像还什么都没做,什么目的都没实现,就突然没了?那他到底算什么呢——提最后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反省者在本能地要给死者没有目的的人生找一个目的,找一个总结。如果反省者一时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就会对世界、对人生产生荒谬感。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追问人生意义的。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他想迫切地得到一个答案: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请您认真地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您知道自己得了绝症(我呸呸呸啊),生活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您将会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您可能会觉得,这剩下的三个月肯定和平时的人生完全不一样了,有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尽情享受生活,还是哭哭啼啼恐惧死亡,总之生活变了一个样。在生命最后的旅程里,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似乎都增加了一层别样的意义。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些面对死亡的人对人生多了一层思考(这是对的),因此超越了平凡的人生,找到了很多更有意义的行为(这不一定)。比如,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实现一个崇高的目标,追求多年不敢表白的真爱。总之,这几个月的生活,一定能让人生有所升华,达到人生故事的高潮,然后心满意足地(因为人生的故事终于有了高潮和结尾啊)去迎接死亡。

我们之所以有以上幻觉,就是因为我们本能地以为,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个高潮和结尾,本能让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想象。

但这不是世界的真相。

假如您刚才已经想好临死前打算做的各种事了。好,我现在请您想象,突然间这时候您发现自己心脏病发作,绝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意识已经模糊,生命马上就要结束。

这个时候,您会怎么想?

请您先认真地想象一下。

大概是类似以下这几种感觉:

“我擦,这不是真的吧!”“太扯了吧,我就这么死了?”“等等,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啊!”“我不甘心啊!”

刚才,您对人生还有种种规划:未来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拥有什么样的伴侣;明年想去一个渴望已久的地方旅游;这几天有一件工作即将完成;有几部特别想看的电影还没有看;待会儿打算吃顿好吃的,等等。

突然间,一下子就结束了。

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荒诞感?人生怎么就这么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地、莫名其妙地结束了呢?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啊!

然而这种事是有可能发生的。现实中就有很多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因为意外、急病,还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啊。

而且哪怕是事先得到通知的绝症,仍旧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一个真正的高潮。

真实的生活是平淡的。在得知死讯以后,人会因为一时的激情暂时改变对生活的看法,但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决定,人不会长时间保持激情。时间稍微一长,生活又会变成普通的样子。琐碎无聊的生活依旧琐碎无聊。一开始亲朋好友还会对你付出热情的关怀与照顾,但是随着时间延长,热情也会散去,久病床前无孝子,疲惫和厌倦接踵而来。过去让人感到烦躁、无奈、绝望的琐事,会依旧让人烦躁、无奈和绝望。

很多人都想过,在得了绝症之后一定要去做之前想做而还没有做的事。比如,一定要去梦想中的地方旅游。在想象中,这个旅游是人生最后的一次华丽,是对自己一生的犒劳,自己在如画卷的美景中畅想人生,然后心满意足地去迎接死亡。实际上呢,这个旅游当然是挺美的,但一样有平时的劳累、无奈、烦躁,在从旅游景点回到自己城市的路上,和平时旅游回来一样,充满了倦怠和空虚——这就完了吗?我期待了一辈子的梦幻旅游就这么结束了吗?又回到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我想象中的脱胎换骨的感觉在哪里?

其他想象中的人生高潮也是一样。

总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的评价、规划,一定是个故事模式,一定有高潮和结尾。但现实并不是如此。当现实和我们的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荒谬感就产生了。

那么,面对这荒谬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

加缪的名篇《西西弗的神话》里讲了一个希腊神话。说西西弗被众神惩罚,必须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是石头一到山顶,马上又自己滚下来。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一直到永远。

加缪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生活的荒谬。人们的世俗生活就像工人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一样。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加缪说,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他从此不再是荒谬的奴隶,而是自己的主人。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内心是充实的,所以他可以在荒谬中寻找到幸福。

——说实话吧,我不太理解加缪的说法,我还是不觉得这有什么幸福。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世界荒谬是合乎逻辑的哲学推论,普通人是无法超越的。假如它可以轻易超越,那么也就不再是哲学的必然推论了。

也可以用咱们前面的逻辑来说:荒谬感人人厌弃,那么假如有一个容易的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超越荒谬,得到幸福,那每一个老百姓必然早就使用了。可是加缪过后这么多年,我们还是觉得荒谬感处处存在,这说明加缪的办法不大适合我们老百姓。

那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和大众的做法一样,自己给自己找到人生意义(虽然是虚假的)。用西西弗的比喻来说,我们只能在推石头的时候哄自己说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并且乐在其中。

这个哄骗自己的借口,就是人生意义。

同类推荐
  • 西方哲学十二讲

    西方哲学十二讲

    像其他有关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一样,本书也是对哲学的回忆。不过,本书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回忆每个时期每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把目光集中投射到他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让回忆更深入一些,在澄清哲学家本人思想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当代视野来揭示其中的深层蕴涵,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本身的如其所是来展开对问题本身的回忆与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本书探讨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 每天一句尼采的咒语

    每天一句尼采的咒语

    本书精选尼采经典话语,这些“咒语”体现了尼采的深邃思想或精彩见解,反映了尼采的风格和个性,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人生与心灵的诸多问题。翻开《每天1句尼采的咒语》,每一句尼采“咒语”都能让你有所顿悟。
  • 论语(中华国学经典)

    论语(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 论爱美

    论爱美

    风靡欧洲的疗愈哲学,改变万千年轻人看待生活的方式。爱美,才能真正感受到驻留在世界的中心。那些人们喜爱的东西,那些歌曲、风景或者姿态,它们的美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印记。在美里面有种东西,能让它与死亡抗衡,甚至比死亡更强大。这便是美对我们所做的——让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怀疑,让我们觉醒,重新给我们力量。美是一个个刹那的停歇,在那一刻你会返回最初的自己,你仿佛被抛向远方,却又唤起当下;只是一瞬,却又仿佛触到了永恒。在这瞬间的永恒里,你超越了禁锢你的现实,获得了自由。只有通过爱美,才能真正感受自己驻留在这个世界中。
  •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说:“且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讲水的积累要多(指聚为海),才能使大船浮起来,才能使大鱼飞起来。庄子这话的意思就是我先前讲的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多多地积累包袱。包袱不够多,你就舍不得扔。当包袱多来压得你喘不过气,你就会一股脑儿全扔掉。所以,朋友,现在你正在做的无用功尽管做下去,迷途还不远时,你会走下去,因为你还能看见身后的熟悉地方,还心存侥幸。当迷途已远,身后不见了熟悉的地方,眼前只见深渊,这时你才会下了决心一定要回去。你回得去吗?你回得去。任何时候只要你倾听心灵,就会有感动、有启发、有指引。
热门推荐
  • 美利坚巅峰人生

    美利坚巅峰人生

    重生美利坚的陆宁回到了98年,豪门身份,巅峰系统可是为什么还是一个学生???涉及面广,各类元素穿插,无异能的生活系日常,爽文新书《生活系负豪》诚邀各位大大评鉴!
  • 边城片瓦

    边城片瓦

    也许是救赎,也许是共沉沦,二者自选其一!
  • 弥留法界之千年情仇

    弥留法界之千年情仇

    黎漾,一个玩世不恭的娱乐记者,22岁生日那天,失踪十多年父母突然托付了一对双胞胎姊妹骄阳和皎月,乖张又神秘的双胞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随着与她们的接触,黎漾发现自己正陷入一张前所未有的危机中,而那个随双胞胎而来的弥留法界的法师黎青诗,竟然和自己与姐妹俩有着神秘的渊源。同时暗黑的力量正在逼近,这千年的纠葛,道不清是情还是仇!罢了,罢了,既是命中注定,无可逃遁,即便玉石俱焚,也要守护使命!
  • 夕阳日落红尘一梦

    夕阳日落红尘一梦

    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梦一场,有悲欢离合,有璀璨光明,到头来还是虚无缥缈……红尘一梦,早知道浮沉若梦,恨不得一夜白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传奇之中夏灭神录

    传奇之中夏灭神录

    我本人龙,奈何志不在天下。为何要夺我幸生,使我做个恶人
  • 凡人治理大明记

    凡人治理大明记

    稍懂历史的凡人穿越明末,是否能拯救大明于水火?是否能全身而退?
  • 垃圾道里的男人

    垃圾道里的男人

    这是一个在社会贫富阶层关系影响下,人性黑暗面被一步步放大的黑色幽默惊悚故事。二十年,让一个胡同长大的发小,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坐拥千万豪宅的归国高材生(楚楚)趁家人不在,偷偷地把被单位安排在非法群居房的发小(玉姚)带回家同住。在楚楚的邀请下,群居房里姚姚的室友们也一同走进了从未踏入过的富人聚集地,她们感受着上流社会的生活,看着小区里阳光帅气的富二代们,心中生出了从未敢有过的念想,有的燃起了努力奋斗的动力,有的则想起了各种办法踏入这个圈子。而女人们谁都没有注意到,来自群居房里的另一个神秘身影也跟在了他们的身后。
  • 汉太平歌

    汉太平歌

    太平之歌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且乎天地之间,风起云涌,暗流滚滚。吾大汉男儿振臂高呼: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然后扬节而上浮,陵惊风,历骇飙,乘虚无,与神俱。治定功成,礼乐乃兴。世人皆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 未婚妈咪

    未婚妈咪

    她未婚生子,被迫离开养父母家。他是她孩子的父亲,两人相见不相识。他是她名义上的哥哥,却对她念念不忘。本不该她承受的错误,她承受了,复杂的爱恨交织,将无辜的她卷入其中,心力交瘁,她该何去何从。孩子的真正身世,当年的另一个阴谋,她,无辜的受害者,至今仍是处女之身,可又有谁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