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3100000043

第43章 理性与非理性 (2)

更加蔚为壮观的阿波罗坠落历程自然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在西方学术中产生的理性瓦解历程固然已令人瞠目结舌,但于多数人的生活而言(包括多数知识分子),这种蕴藏于思想深层之中的瓦解历程必须映现于现实生活才会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之后惊醒。毫无疑问,在战后乃至六七十年代,最能将社会生活历程中理性瓦解感受予以清楚表达的是存在主义思潮。然而,如果从理性瓦解的学术历程而言,存在主义所昭示的无非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反动;反过来,于多数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的现实生活而言,它又显得过于模糊而学术化。因此,有人称存在主义者为“暧昧的非理性主义者”,此说不会大错。

尤为重要的是,存在主义并不能完全概括理性式微之后的生存状态,其消极的选择实际上是既不抗争又不找乐的自我闭锁之路,因此,它注定只能是一时时髦。但是,由存在主义所揭示和表达的个人在理性化时代中的压抑和“恶心”感却远远没有过时,比如由理性所支撑的“组织化”和“科技暴政”对人的全面控制倾向以及个人对它的反感与抗争(就是爱因·兰德揭示的宇宙飞船与摇滚舞台之争)便仍具深刻含义。这类主题比关于理性的全部理论论争都更能让一般人理解到理性的压制功能,从而为投奔狄奥尼索斯开辟了无穷的可能性。马尔库塞一开始反对、最终却不得不同意韦伯对理性化严重后果的分析,其原因也在于此。

理性式微在社会生活领域给予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影响无疑同“诸神退位”之后人类心灵所受到的打击极为类似,理性的没落过程实际上是理性日益世俗化的过程。如同在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一样,在理性的世俗化过程中,知识分子本来也是先锋,随后而来的痛苦在呼风唤雨的先驱者们那里并不存在。但理性世俗化的过程同样也是其作为神话被“解除符咒”的过程,这种神话感的消失,必然导致人们的无助感。对习惯于终极定向的知识分子而言,这种感觉尤其突出。

理性式微同样会造成社会确定感和权威的消解。因为在上帝退位之后无论是个人的确定感还是社会的权威,其最终的“合法性”来源都是建立在韦伯所谓“各领域的理性化”基础上的,由于理性没落,便必然会使确定感和权威受到连累。

在此基础上,知识分子向来引以为荣的自信心连带着受到沉重打击,知识分子神圣使命的“合法性”同样也受到怀疑。社会生活各领域理性化的过程及随后所发生的理性式微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自觉、情愿或不自觉、被迫的从“俗”的过程。知识分子对在以往生活中把握极大的人生意义、理想、价值观念、角色神圣感等无一再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尤其重要的是,理性式微使得那种视怀疑社会制度者为精神病态的观念不再作为主流存在(这种观念我们曾在“革命(一)”中提及)。在理性一统天下之时,对社会的批判如同对理性的批判一样往往被视为病态行为,尤其因为社会批判与对理性的批判相比,批判者的个人生活遭遇往往容易被作为背景考虑;因此,自命为“理性的代言人”者往往手执此一杀手锏,指责社会批判者将社会作为个人不幸的发泄对象,是非理性的冲动,是一种应当加以克服、治疗和压抑的执迷不悟。但是,这一判决方式的最终凭据已经消失殆尽。因此,连熊彼特这样的人也开始认为“相信政治批判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幸(指最为明显的政治和经济不幸)并可以通过辩解而消除,乃是一种错误观点。政治批判不可能通过理性争辩而有效地反驳。即使对“文化现代主义”非理性的冲动颇为不满的丹尼尔·贝尔也开始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在多重性的分裂之下,既不再是理性有机体,也无法再用此一观念予以概括。

从某种意义上说,连贝尔为美国社会开出的药方也并不是理性的。虽然他提出的向“某种宗教观念的回归”正是对狄奥尼索斯式的“渎神”的反动并力图向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回归,但所谓“公众家庭”一说,无论如何不再是完全“理性”的抉择。但相对而言,贝尔提供的出路与激进的“革命”青年和“迷幻”与“噪声”摇滚比起来,总算是理性成分更多的做法。“革命”青年(尤其在“革命”后期)在汹涌激情中表现的非理性成分我们已经作过论述,而真正彻底地背离阿波罗而成为“狄奥尼索斯帮”(贝尔语)的,正是以毒品和“噪声”为号召的嬉皮士和旧金山“迷幻摇滚”歌手们。在他们看来,彻底地同现存社会决裂的方式并不是通过“革命”来建立一个新社会,因为这一“革命”在其开头就已经失败,而且在此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社会同样会是换汤不换药。因此,重要的是“当下革命”,即马上建立起一个不注重理性、而注重内在的经验和感受的新社会。

因此,应当提高官能的感受性和享受性,以感性手段当下超越(而非改造)外在环境。用官能感受超越理性束缚最重要的力量不是理性分析或暴力革命,而是感官美学力量和爱的力量。事实上,这也是被命名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浪潮对理性式微的曲折反映。因此,麦卡特尼要用毒品来开发大脑潜能,埃里克·克莱普顿强调毒品可以使心灵获得自由,连一些“革命”青年也认为可以先用LSD来杀死心灵中的“猪”(“白豹党”人语,用来指各种束缚)而后才投身“革命”;而噪声和大量电子媒介的运用也无非是为了延伸或刺激感官,以达到“超越”现实和理性的目的。如果放眼看望,我们还会看到与“革命”同时或从“革命”中分化、发展而出的“性解放”、骂人言词、愤怒的讽刺歌词、放荡的色情作品乃至大红大绿的服装、化妆和越来越富于刺激性的饮食习惯。这些都是非理性或反理性大潮下的不同形式的产物。因此,摇滚终究难逃毒品与“噪声”这一劫并不以歌手及其批评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有着深重的时代意义。

也许人们会列举出诸如越南战争这类外在因素对美国青年成为“狄奥尼索斯帮”的作用,以说明非理性崛起并不具备如此巨大的影响,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即使是越战这类外在因素也是处在“阿波罗”式微的时代大潮之下的。譬如,对美国政府所代表的权威的质疑和不信任、不合作、不妥协,本身就是理性、法制、民主观念所支撑的权威土崩瓦解的见证;对越战质疑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美国一系列共识(按霍夫斯塔特的说法,由于美国向来缺乏有意的意识形态,这种共识对国家尤为重要)质疑的过程,而这些共识的基础正是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同时,在越战中日渐突出的道德问题更是使传统的、理性的伦理观念显得苍白无力,从而加剧了它的没落……这一切所促成的是使摇滚乐手更加公开地谈论毒品,却不是毒品问题本身的深层根源。因此,反毒品摇滚的人士们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功夫不可谓不深,但却收效甚微。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只从具体的经济、政治等原因着眼,忽略了时代背后的思想浪潮。

而更加令人深思的是,在毒品、“噪声”的背后,还埋藏着歌手们深以为然(也同样为那时代的青年们认同)的一种思路: 毒品和“噪声”才是认识世界真正面目的必由之路,是创造力之路,只有通过它们造就的极致感受才能达到与世界的合一(同理性主义相比,这种说法其实同样存在着一个悖论: 既然同理性相违背之路即非理性的狄奥尼索斯之路,才是认识世界真相之路,才是更为“自然”之路,则从本质上说,它是无需毒品及“噪声”的催化的)。比照理性主义先驱们对理性的执着,怎不让人感慨系之!

以毒品、“噪声”摇滚为表现形式之一的嬉皮文化无疑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的新生力量,它所代表的和平、爱、崇尚自然等趋向已经融化在了绿党政治、环境保护运动等当代文化力量之中。但是,这一“狄奥尼索斯帮”真的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吗?

曾几何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嬉皮文化时代的结束,紧随时代节拍的摇滚也不再以毒品为时髦,而是以反毒品为己任;所谓“噪声”也不再以“响”为荣,而是日渐被更为适度、和谐的音响设备所取代。尤为重要的是,即使在狄奥尼索斯称雄的年代中,我们也看到了理性仍在作顽强的抗争。

不出我们所料,现时代对理性的重新强调大都以批判理性作为前提,因为视未经批判的理性为理所当然本身便是非理性行为,或者如理性的批判者们所说,是以非理性选择作为理性的前提(这也是本书在许多章节中都与“理性”相抵牾的理由)。这使得他们与从前的理性拥戴者迥然有别。但是,这种立场同相对主义毕竟又划清了界限。因此,这一类理性的皈依者往往首先是最猛烈的理性批判者,但他们却始终守住了最终防线。

同类推荐
  • 踏石留印

    踏石留印

    本书是作者将自己的课题成果、发表的著述和论文加以挑选、整理、归纳和编排,稍做删减后形成的。相信本书对于从事钢琴教育以及研修钢琴的读者都将大有裨益。
  • 世界建筑艺术(下)

    世界建筑艺术(下)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世界的各种建筑。
  • 刘淳自选集

    刘淳自选集

    《刘淳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中的一册,这套文库以《自选集》的形式收录了中国艺术批评领域大部分50后、60后批评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是每位作者1990年代以来学术成果的菁华。这些文字在见证和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指向的则是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刘淳自选集》分三个部分:艺术与时代、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批判。作者刘淳用饱有激情和穿透力的语言回顾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并切中肯綮地指出艺术批评在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刘淳自选集》中收录的这些文章传达着刘淳作为一名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历史和未来的深切关注,也有对诸多艺术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 课外雅致生活-午后的斜阳,乡村音乐

    课外雅致生活-午后的斜阳,乡村音乐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作者所撰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选择了比较特殊的叙述角度,甚至以异于时人的艺术批评方法进入批评文本。这些文章几乎都显现着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的智慧灵光,梁先生此著传导给笔者的文化智慧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热门推荐
  • 破碎源

    破碎源

    一个28岁的地球宅男,在七彩穿越通道中,融合了机械宇宙纪元的技能传承水晶,来到了一个叫卡罗星的星球,成为一个16岁的少年,在这个现代科技已被破坏的能力者世界,主角觉醒锋锐势重等各大能力,从微末一步步踏上巅峰。这本书没有写好,新书,影噬星空,已经发布连载中,多多支持。
  • 美丽女人养颜聪明女人养生

    美丽女人养颜聪明女人养生

    为了满足现代女性学习养颜与养生知识的渴望。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书籍。本书着眼于神奇的传统中医学,讲述了女性养颜与养生的各种技巧,分别从女性气血调理、美白肌肤、脸部保养、美体塑身、排毒养颜、穴位按摩、饮食补养、四季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和心理养生等角度,分析总结了适合女性养颜与养生的秘方。力求打造一部集传统中医养颜、美容、养生、保健智慧之大成的现代女性保养的百科大全!
  • 强势回归:总裁求放过

    强势回归:总裁求放过

    家道中落,她被养父所卖,成为霸道总裁前女友的替身。自从住进别墅,风波不断,让她受尽苦楚。受苦她聂小柔没有怨言,谁让她爱上了叶枫呢?可为什么她的付出永远换不来他的真心。他说:“我不会承认这个孩子,劝你还是别用这个孩子来牵制我。”她反驳:“叶枫,你不是人,我从没想过要牵制你,只希望能保住孩子。”他愤怒:“我不介意亲手杀了这个孩子。”她心灰意冷,带着孩子逃跑。
  • 废材冥帝惊天下

    废材冥帝惊天下

    两世为人的唐门弟子冥影夜,因意外穿越到了玄羽大陆,身怀百般暗器绝技,有婚约在身,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材,被迫退婚,他不甘于碌碌无为,不甘心作为废材!(作者也是第一次写这种文,不喜勿喷。在汤圆也有发布,这边更新会稍慢些。)
  • 格林童话·下

    格林童话·下

    《格林童话》是德国民间文学的真实记录和集大成者,它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这部童话保持了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本来面目,又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人民的真实情感。童话通过对可爱的白雪公主、善良的小矮人、天真的小红帽、可怜的灰姑娘,以及恶毒的继母、狡猾的大灰狼等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大力颂扬正直、善良、忠贞、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对虚伪、自私、狡猾、懒惰、怯懦等恶劣品质行了嘲讽和鞭挞。这些童话故事,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和情趣,还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幽默。
  • 破灭诀

    破灭诀

    赤红足,惹邪瘟,魔童滚出乌木村……是怨恨?是哀伤?还是鄙夷?不,都不是,我只想要征服这个世界,将杀戮进行到底!杀一人是罪,杀百人是雄。屠的九百万,便是雄中雄!我要做的,便是那雄中雄!
  • 风华依玖绝代玄音师

    风华依玖绝代玄音师

    和所爱之人一起死在爆炸中,一起穿越重生,重生归来,她要风华依旧。“我要让那些曾经伤害我的人付出代价,离歌,你说好不好”“好,只要你高兴,做什么我都支持”
  • 试问情有几许

    试问情有几许

    夏烨秋,22世纪网络虚拟之皇,体质却是极弱。被对手绑架,无意间撞上了车门,死了........无意间又跟系统凤焕签订契约,穿越世界。
  • 城市猎魔人

    城市猎魔人

    恒古以来,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一直未停息过。马戏团的小丑,在一场正邪高手交锋中充当了赌注,从此他的命运开始改变了。破诅咒,闯阵法,毁仙境,净人间。在不停的战斗中进步的张少,揽五美同行,在世人未知的故事里,改变着世界。
  • 谦虚礼貌(中华美德)

    谦虚礼貌(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